截圖 2021-11-02 下午7.27.56.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前面的認知是沒有錯的,但是第二次認知就錯了,這個叫「想顛倒」。稻草人就叫「想顛倒」,就是標記正確,但判斷錯誤啊!

・一開始就是錯誤的認知,就是第一次想蘊標記就是錯的。所以,它的標記是錯的,認知一開始就是錯的。那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認識所緣、看待世界的那種取角、那種視野,或者那種認知方式就是錯的,這是「心顛倒」。

・涅槃是煩惱熄滅,它不是一個狀態。

・佛陀在講捨斷、斷除煩惱的時候,也是分階段的:彼分斷、鎮伏斷、正斷斷。彼分斷乾嘛?它是怎麼工作的?它就是在我們每一個日常的生活當中,發現煩惱,然後如理作意。在如理作意的當下,本來要生起來的煩惱,就被你斷掉了。這彼分斷是在當下剎那、剎那去斷它的。因為你一次一次地去削弱它,所以你無始以來形成的那個慣性、那些習慣就不斷被削弱。不斷地削弱,你的蓋就越來越稀薄,你的止觀才能夠修上去。

・止觀是工具,不是目標。

・為什麼很多人禪修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緊張、很多的壓力、很多的障礙?他都是拿我們世俗去獲得成就的那種慣性來禪修,以為禪修就是來摘果子。他一個果子、一個果子地來摘,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觀智啊、這個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各種智,十六觀智,全部摘回來,每天都很努力地去抓果子。很少會回到自己內心,落到自己每一個當下,去觀察我們每一個當下的煩惱是怎麼生起來的?

 

 

 

三十七道品-苦之集01-四漏之無明

古源尊者

 

 

尊敬的善吉祥長老,各位尊者、尼師,各位賢友晚上好!

受善吉祥長老的指示要跟大家分享佛法。原來善吉祥長老希望我能與大家說《二十四緣》,《二十四緣》是很好,但是我想要有一些基礎的準備。

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裡面,《二十四緣》是在第八章,第七章是《攝集》。《攝集》其實就是為《二十四緣》做準備的;也就是說,在《攝集》裡面把《攝阿毗達摩義論》前面的六品所說的,按照《攝阿毗達摩義論》講的是說八十二個究竟法。八十二個究竟法是怎麼分的呢?第一個是心。我們講八十九心在這八十二個究竟法裡面只用一個心來代表,一個究竟法來代表;然後加上五十二個心所、二十八種色法,然後涅槃,總共八十二個。

這八十二個裡面有七十二種是有自性相的。有自相,有自己的特相,包括共相:無常、苦、無我,這樣的共相。只有涅槃是沒有這個相的。涅槃是沒有無常、苦、無我的相。那麼,再扣除色法中有十種不完成色,因為不完成色不是觀禪的所緣,因此,就是七十二種有自相的究竟法。

那麼,在這第七章的《攝集》裡面,主要就是把這七十二種有自相的基礎的法類,用《阿毗達摩》的方式對它進行分類,分門別類。這個善吉祥尊者肯定跟大家講過(在兩個雨安居期間),大家都很熟悉。有不善、有雜、有菩提分,還有一切的法,分成四大類。這四大類列舉了所有的諸法跟相對應的心所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的一種關係對於第八品的這個「發趣法」 —— 就是十二緣起支和二十四緣之間的關係,就非常重要,特別是二十四緣。

二十四緣當中,緣法和緣所生法有哪一些緣法?在什麼樣的緣力的支持或者支助下而產生緣所生法呢?這個緣法和緣所生法都是在第七章的介紹裡面需要熟悉的、要瞭解的。在《攝不善》裡面大家都很熟悉,第一個是四種漏。哪四種漏?欲漏、有漏、邪見漏和無明漏。那論師為什麼把這個四漏放在《攝不善》的第一位呢?大家有沒有考慮過,為什麼把四漏放在第一位?

那我們說,輪回的根是什麼?無明和渴愛。然後呢,沙利子尊者在《中部》第九經《正見經》裡面講到一句話是什麼?「無明生起,渴愛就生起」,對吧?「渴愛生起,無明就生起」。所以,無明跟渴愛經常也是一起提出,有時侯它們甚至就是同義詞一樣的。那麼,四漏裡面「欲漏、有漏、見漏和無明漏」,欲漏、有漏對應的是什麼心所?貪心所;見呢?貪邪見;然後後面的這個無明呢?是痴心所。也就是前面的這個欲漏、有漏、邪見漏都是跟貪相應的,它們都是渴愛,對吧!只是它們是不同的形式而已。最後是無明漏。那麼,所有四漏合起來就是無明和渴愛,是吧?!

那無明和渴愛為什麼被放在第一位呢?剛才長老講了,就是說,我們修行幹什麼?涅槃是什麼?有沒有人能說得更清楚、大聲一點?涅槃是什麼?它是煩惱的熄滅。修行的目的是熄滅煩惱。那為什麼要熄滅煩惱呢?為什麼熄滅煩惱?煩惱是依什麼東西而生起?煩惱依無明而生起。我們說煩惱跟無明是相關聯的。那什麼是無明呢?無明是不能徹見究竟法。能清楚嗎?你覺得什麼叫做「不能徹見究竟法」?用一個世俗的、大家聽得懂的語言比一下,可以嗎?說這個男人、女人,明明你是男人,她是女人,怎麼辦呢?

我們舉個例子:月黑日,就是每個月的農歷三十日看得到月亮嗎?看不到月亮。然後從來沒有見到過月亮的人會怎樣?他會問:「月亮真的存在嗎?」 那是什麼問題?這個認為月亮不存在的人是什麼問題?月亮被什麼東西遮蔽了?被地球遮蔽了。我們應該這麼來講,就是說,月亮它本來就存在,不能因為說被地球遮蔽了,我們就說月亮不存在。然而呢,如果從來沒有見過月亮的人,他無法想象,在這個黑暗的夜裡會有月亮。從初一、初二、初三,到十五的時候,月亮會非常圓滿地在天空中出現,柔和的月光會灑滿大地,他無法想象。這個不是非常準確的比喻,但是帕奧西亞多在《趣涅槃道》裡面對痴心所曾經用過這樣的一個比喻:「什麼是無明呢?就是明明有的東西,然後我們因為不知道,我們就認為沒有。」 如果我們只是說我們看不到究竟法的真實相,這是對的、很準確的,那很多人就會很沮喪,因為我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見到究竟法,那我是不是就不應考慮無明的問題了?

所以,這無明我們要怎麼來看呢?首先,無明是對於所緣的一個態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態度呢?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在無始的輪回當中我們是不可知的,什麼時候開始不知道,但我們可以用雷迪西亞多在《觀禪燈釋》裡面有過的一個論述:關於「三顛倒」的論述。大家知道什麼是「三顛倒」嗎?哪「三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那什麼是「想顛倒」?錯誤的認知。那「心顛倒」呢?還是錯誤的認知。「見顛倒」呢?還是錯誤的認知。那它們有什麼區別?雷迪西亞多在那裡面有幾個比喻,大家去看。

第一個,「想顛倒」。雷迪西亞多用的是什麼的比喻呢?用的是「稻草人」來比喻。稻草人,大家有印象嗎?帕奧西亞多在書裡面用這個「盲人摸象」的比喻。那稻草人是什麼概念?大家看過稻草人嗎?看過啊!幹什麼用的?嚇誰呀?嚇動物。一般在農村裡面都很容易看到,在水稻開始揚花,要長稻穗的時候,農民就會在田裡面插上稻草人。以前雷迪西亞多是講防止鹿,但現在鹿都被人家殺光了,只有麻雀。這主要是防麻雀,現在麻雀也很少了。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麻雀會遮天蔽日,一來就會把一片的稻穀給吃掉,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了。那稻草人乾嘛呢?就是插在田中間,麻雀就不敢來。麻雀為什麼不敢來呢?首先是那一批麻雀裡面,肯定有一部分的麻雀來吃稻穗的時候被農民趕過,甚至可能被弓箭、槍、氣槍打過,有些麻雀同伴受傷了,乃至於死亡了,肯定遭遇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然後呢,在這些麻雀的心裡面形成一個什麼?留下了一個想蘊標記。這個想蘊標記是正確的嗎?準確的嗎?準確還是不準確?它們被打肯定是準確的嘛!它們來到這裡被農民打,然後跑了,這個肯定是準確的,它不會不準確,對吧?!然後,它們第二次再來看到稻草人,看到稻草人了會怎麼樣?它們的心是怎麼運作的?一看到這個所緣——稻草人,然後呢?它們要調出過去的想蘊標記,對不對?就是在我們心路裡面,所緣出現了。一般我們的想心所是這樣的特質,對吧?!

想心所是作標記。它的作用是用過去的標記來認知現在的所緣;然後,它的第二個特徵就是不取所緣太久,它就是很簡單地看一眼;那麼它的現起呢?現起是什麼?呈現在內心裡的狀態是什麼?過去的標記呀!它要拿過去的標記來對這個東西呀!它一定是過去的標記要呈現在這裡面,這個所緣、這個標記,兩個相互去比對它,是吧?!這是想心所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好,那原來的標記是正確的,這次來再看到稻草人,把過去的標記拿出來對一下,出現什麼問題?判斷錯誤,對不對?過去的標記是正確的,這次再來的時候判斷錯誤。所以,前面的認知是沒有錯的,但是第二次認知就錯了,這個叫「想顛倒」。稻草人就叫「想顛倒」,就是標記正確,但判斷錯誤啊!

那「心顛倒」呢?心顛倒,雷迪西亞多在書裡面是這麼來比喻的,說有一群人去看魔術,然後,魔術師就用那個土塊點石成金。在魔術師的這個幻術裡面呢,這些土塊都變成金光閃閃的東西。那如果對金子的判斷力不強,從來沒有判斷過什麼是金子的人呢?他會怎麼樣?他會覺得這個就是金子,對吧!所以這種情況下,對於這個看魔術的人看到金光閃閃的,他認為這個拿出來的就是金子,就是魔術師變一個金子出來,「噢!太厲害了,會變金子。」 那麼他的判斷這個是什麼?對於這個觀眾來講,他認為這個就是金子。那麼他的判斷是什麼?他是錯誤的,一開始就是錯誤的認知,就是第一次想蘊標記就是錯的。所以,它的標記是錯的,認知一開始就是錯的。那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認識所緣、看待世界的那種取角、那種視野,或者那種認知方式就是錯的,這是「心顛倒」。那跟「想顛倒」有差別嗎?有差別。

那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它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大家覺得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我們就再舉那個麻雀的例子。第一批來到稻田裡面吃稻穗,然後被打、被趕,嚇得半死,這一波麻雀標記正確;然後回去以後,它們帶著親戚朋友來了,帶著孩子、帶著太太、妻子、老婆一起來了。一來一看到那稻草人,然後那一波被打過的麻雀判斷錯誤,然後它們會怎麼樣?「趕緊跑啊!有人啊!」是不是這樣?那麼,那些沒有被打過的呢?會怎麼樣?它們就認為這個就是人,稻草人就是人,對不對?所以,就是後面那一波麻雀,或者它們的麻雀娃娃,它們就心顛倒了。

那麼,「心顛倒」跟「想顛倒」,再到「見顛倒」,它是什麼樣的一個過程呢?就是說,這批麻雀它們來回地來看這個稻草人,如果它們還在心顛倒的階段,這時人家講說:「哎呀,不應怕!那是稻草人!」 「哦,真的嗎?我們下去看看。」 它們在邊上觀察,看這個稻草人會不會動。觀察半天,「噢,稻草人,不理它,繼續吃。」對吧?它們這裡改得過來,是吧? 如果它們這個「想顛倒」跟這個「心顛倒」來回地交叉,總是每一次都加深了這個「稻草人就是人」的時候,就是到它們非常堅定的只要一看到這個影子就說:「你不要再跟我講,我上一次就聽你這麼說,我去了一次就被打了。」只要有一、二次重復,它這個就會越來越堅固,到最後,誰講也沒有用,就是「稻草人就是人,他絕對是人,你不要再來騙我,我不會相信的了!」非常堅固地這樣認為。它形成一個非常堅固的見解,這時候就變成「見顛倒」,這樣來理解。

好,那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怎麼樣來觀察自己有想顛倒、心顛倒,或者見顛倒呢?大家知道怎麼觀察嗎?這個我以前曾經給大家講過「梳理稻草人」。有講過嗎?有講過噢。有人有聽過,有人沒有聽過。就是梳理稻草人,建議大家拿一個本子,然後閉上眼睛想一想,從小到大,最先從你心裡冒出來的那個影像,那個影像是大概什麼時候發生的?發生的時候有什麼樣的人?當時你是什麼角色?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感受?把它寫下來。那就從這件事來看,就是你能夠想到的那個場景,那個場景有畫面。有畫面,那就是你曾經發生過,然後你給它做一個標記,一個想蘊的標記,然後你可以憶持它。也就是說,你做過這樣的標記。

那做過這樣的標記,一般情況下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大家如果有做過的話,就會有瞭解。我這邊舉一個例子:我們有一位賢友,當時在做作業的時候,說他眼睛閉上,出來一個很清晰的畫面,就是他在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家在農村,他跟他媽媽在廚房裡面炒菜、做飯,然後外面是狂風暴雨。他當時沒什麼感覺,但做飯做一半的時候,突然間,他們廚房的一堵土牆就這樣倒掉了。轟!倒掉了。然後,狂風暴雨就直接吹到他們廚房裡面來。他當時感到非常害怕,感覺那堵牆就要砸在他身上一樣。所以,他當時這個回憶呢,就是這個場景––––這個狂風暴雨,然后土牆倒掉了,他非常地恐懼。那麼,這樣的一件事情,對他的生命產生什麼影響呢?他自己說,現在只要再遇到刮大風,他就會莫名地恐懼,就會很害怕。那在刮大風的時侯,他莫名的恐懼,是莫名的,對不對?在他的心裡面並沒有呈現出來,小的時候那次狂風暴雨把他嚇到了的那個事情,它並沒有在他內心裡面呈現出來,是不是?那麼,也就是說,他過去有這樣一個標記,想蘊標記是準確的,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一件事情。但是,他到現在長這麼大,四十幾歲了,遇到刮大風還能恐懼,男的,那能怎麼辦?這是什麼問題?這個到了什麼階段?什麼階段?想顛倒?心顛倒?還是見顛倒?應該說,這個處於心顛倒的階段。如果他還在想顛倒的階段,那個影像應該會再冒出來,但那個影像沒有冒出來了,只是這樣莫名地就會害怕。就想顛倒的時候,他認知已經形成,就是「我看這個就是那個了,稻草人就是人,那大風就是會害我」。「大風就是會害我」,他已經形成這個東西了。

那現在呢?他經過好幾回梳理,他說現在見大風已經不害怕了。也就是說在想顛倒的階段、心顛倒的階段,你梳理它還是有可能轉過來的。那如果是到見顛倒就不容易,我們後面再來說。就是想顛倒到心顛倒,再到見顛倒,它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怎樣的影響。

   每個人都可以去回憶一下,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標記,然後從那個標記回來看自己現在的生活習慣,自己的這個日常生活習慣、慣性,有沒有跟這個相關聯,相關的這個類型?如果有的話,你就要去調整這個顛倒了。我舉這個例子想引出來什麼意思呢?回到我們那個四漏:欲漏、有漏、邪見漏、無明漏。那無明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邪見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從無始來看,我們找不到頭。但是,在我們每一生當中是能夠找到痕跡的。那找到這個痕跡,回過頭來,我們來看什麼是無明?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都是無明啊,只是程度深淺的這種差別。

那麼,到了見顛倒的時候呢,它單獨成為一個心所,從這個簡單的痴心所裡面,這個比較低層次的痴心所里被拿出來,成為一個邪見心所,就是說它非常地頑固。也就是說,這個無明,它其實是從想顛倒開始的,最早是想顛倒,就是看到本來是真實的東西做的標記,最後它總是判斷錯誤。所以剛才講說,錯誤地認為這個世間有男人、女人,這就想顛倒來講是判斷錯誤。但是判斷錯誤,從一出生我們就可以觀察到這個錯誤怎麼形成的。聽說過狼孩嗎?就是一生出來沒多久就被狼叼走的這種,叫「狼孩」。如果在七歲之前搶救回來,這個孩子還有可能恢復一點人的習慣;如果超過七歲呢,那這個人就再也沒有辦法恢復人的這種能力和特性,他總是跟那個狼一樣,就是下午四點鐘就嚎叫,然後吃東西就是用牙齒撕咬。他總是用撕咬的方式,然後總是用四肢爬,在印度有過這樣的報道,其他很多國家也有過這樣的報道。那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你的想蘊標記對自己的生命成長是完全關聯著的。一次一次的「想顛倒」慢慢就變成越來越深入的「心顛倒」;越來越強的「心顛倒」,最後變成「見顛倒」。

好,那我們回頭來看無明。真正從我們佛法的角度上來看,它是什麼呢?我們看不到究竟法,看不到究竟法就是我們第一章里的各種心、心所、色法、涅槃。其實,最重要的是沒有看到什麼?沒有看到「四聖諦」。「四聖諦」是什麼?苦、集、滅、道。最重要是沒有看到什麼?我們這麼來講,我們說,很多人在帕奧禪林修止觀,也有不少禪修者修完,所謂「修完課程」。那麼,他們是不是都證阿拉漢了?他們是不是都解決無明瞭?他們是否有見到究竟法?如果他們見到究竟法,為什麼還有無明?那有很多種類。

這個,一種呢,就是他已經走在正確的道上,他看到了究竟法,看到了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見到它們的過患,生起了悚懼,產生了厭離,然後決定要解脫,走在這條路上;有些人甚至已經在法上有立足的地方,有初果、二果、三果。也會有人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只是看這個究竟法而已。為什麼說只看究竟法?它沒有解決問題呢!這個我們有兩個層面的角度可以去思考,不一定準確。

就對於我們人來講,我們說苦啊,我們經常講說,「哎,很苦啊!」但是誰不知道苦啊,但又能怎麼辦呢,是不是?我也知道苦啊,生、老、病、死苦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啊,還有五蘊熾盛,人都會死,都很苦。那能怎麼辦呢?大家都是這樣嘛!這裡問題出在哪兒?他認為這種生命的存在方式就是唯一的,他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可以逃脫啊!他不知道當煩惱滅盡的時候,涅槃會呈現。涅槃是煩惱熄滅,它不是一個狀態,或者比喻成北京天安門。涅槃不是北京天安門,「噢,我要去北京天安門,我要去涅槃。」 「我們要去涅槃!」很多人說:「有一個像北京天安門一樣的,在等待著我們去證得。」 但如果他的心是這樣的心,要去導向涅槃的時候會怎樣?他每次在看究竟法的時候,「天安門出來了」,這個開玩笑的。就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講,僅僅是知道苦,而不知道苦熄滅的那種體驗、那種感受,他是很難生起來說——「我要從這種苦的狀態裡面出來」。

所以,無明呢,如果我們用世俗上的角度來講,就是說,他認為這樣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它是唯一的,沒有其他可選擇,他不知道有涅槃存在。涅槃本身不能叫存在,但是對他來講,他不知道有涅槃,那麼,這是最大的問題。

那苦、集、滅、道,四聖諦裡面呢,我們講苦聖諦、集聖諦,然後會把滅聖諦放在前面。那麼在帕奧止觀的禪法裡面,修完止禪,然後你要見究竟的名色法;究竟名色法完了以後呢,要修緣起。

緣起,看什麼?看過去、看未來啊。過去找不到頭,未來要找到頭,所有的老師都要讓你找到頭。即使你是發願成佛的人,他也要讓你找到你成佛的那一生。老師教課的時侯是這樣來教的,就是你必須看到頭,看到真的有涅槃啊!

涅槃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呢,我們講這個叫「現見涅槃」,不是叫「現證涅槃」。我們經常比喻說:「噢,我聽說有大海哦,你朝東邊走,一直走,就能見到大海啊!」 然後你相信,一路走、走、走,走到有一天在大海邊的高山上,你終於看到了,「噢!前面真的有大海!大海是如此的廣博!波瀾壯闊、深邃!」看到了大海真實存在,但是你還沒有投入到大海裡面去,你不知道大海的味道。但是你見到大海了以後,你會發現大海跟高山是不一樣的,大海跟河流是不一樣的,大海跟湖泊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想體驗大海的廣博,你就會下定決心繼續往前走,因為大海真實存在。如果沒有人跟你講過有大海,你每天圍著稻田,圍著那個小湖泊,你會怎麼想呢?這就是大海了,我們就只能這麼過了,是吧?那麼,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佛陀,我們所有人都不知道有涅槃;那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有涅槃,我們就只能守著這個東西,守著這個生命,就認為生命是唯一的,那這個就是無明。

那麼無明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呢?就是「我就是這個生命,它會帶來什麼問題」?就是生命要存在,是不是?那這生命要存在,你們要乾嘛?要給它住啊、要給它喝啊、要給它吃啊、要給它穿啊,打扮啊、洗啊。那麼,在佛陀的教導裡面我們需要什麼?「四食」。你要給它吃。吃什麼?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

因為無明認為這個生命是唯一的,「噢,一定要讓它活下去,而且要活好」,你就要給它吃。吃什麼?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就四種食糧 —— 一種物質的食糧,三種精神的食糧。那麼,食糧容易不?為什麼不容易?因為食糧稀缺。食糧是稀缺的,好食糧更是稀缺。那有稀缺要怎麼辦?哎,就要努力啊,我們講說要好好去賺錢,要賺很多錢呢!為什麼要賺很多錢啊?要保證自己能生活啊!但你會講說,其實生活很簡單啊,需要的不多,為什麼要整那麼多?那這裡出來的問題就是,因為無明,我們要讓這個生命存在;為了讓這個生命存在,我們要有食糧;要需要這個食糧,就是維持這個生命的存在。那什麼樣的食糧對維持這個生命的存在是好的?什麼樣的食糧對這個生命的存在是不好的?要不要判斷?那判斷就會出現什麼問題?稻草人啊!對不對?有好有壞。有好的稻草人,也有不好的稻草人。

對於我們這個生命存在有幫助的這個食糧,你拿到手或者享用以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對,會有快樂,是吧!凡是對於我們這個生命的存在有幫助的、正面的、好的,那個食糧就會給你帶來樂受,這個觸就會有樂受。有樂受,你會怎麼樣?想要再來,對吧?想要再來。那麼,如果對你的生命存在會產生不良影響的,乃至於會傷害你的生命的,會怎麼樣?會有苦受。身體會有苦受,是吧?那麼,苦受你會怎樣?就要排斥。那麼,你用什麼方式來排斥它?

那個麻雀是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如果去想一想,它基本上會有這樣的幾個特點:就是凡是快樂的東西,它有什麼樣的特點啊?邊際效用遞減,就是所有快樂的東西,你一開始享受它的時候最快樂,然後慢慢地它的快樂就越來越少,到最後它就會沒有快樂,再往下它就會產生痛苦。大家有沒有想過?你吃飯、睡覺,你乾任何事情都有這樣的特點:它會帶來快樂,但是它的邊際效用遞減。

那對於你的標記會是怎麼樣呢?你標記這個快樂,然後你下一次再去面對這個所緣的時候,你會不會認錯掉?有可能?嘗一下就知道了!

對於會帶來快樂的東西,我們是敢試的,是不是?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凡是會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東西,我們不會防備的。「吃嘛,這是西紅柿,大家吃吃看!」對於快樂的東西,我們敢試錯。那麼,如果對於痛苦的東西呢?敢不敢試錯?為什麼不敢試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為什麼會這樣?它這是一個風險的保護機制,另外一個是快樂的獎勵機制。快樂獎勵機制我們不用試錯,我們會精准地去判別它。風險保護機制呢?就是對生命有害的,我遇到要產生痛苦啊!然後標記它為什麼?危險!啊,不好!然後,他要做什麼?要做防護啊。那麼,做防護的時候他會以什麼樣的手段?他以無限擴大化,「寧可錯殺一萬,不能漏掉一個。 不能出現一個。為什麼呢?只要有一個,我就死了,是不是這樣?只要有一次,我就受傷害了,這是不可以接受的一件事實。那麼,他的識別是怎麼樣?剛才那快樂是精准識別,那這個呢?模糊識別。大致一看,人呢,其實都是稻草人,但他不會再深入去看的,趕緊跑。

大家想一想,這種快樂的獎勵機制和痛苦的防護機制,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你自己體會一下,是不是我們每天都被這兩股力量折騰著?我們後面會講到,什麼叫「瀑流」?四瀑流。什麼叫「四系縛」?這個就是說你完全被這種力量捆綁,被這種習慣捆綁。這個也是我們不能夠去突破無明,甚至是我們不願意去突破無明的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我們講到蓋的話,就是一種蓋,把你蓋住,讓你不能導向善法,讓你不能導向煩惱的削弱,乃至導向涅槃。

所以,我們要去看無明或者是煩惱,我們不能夠只是去記一些這樣的名相,而是回過頭來到自己的內心來看,我的無明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表現的?這些無明都是怎麼養成的?我們講,無明要不斷地去削弱。無明不是證到阿拉漢道的時侯突然間把它削弱掉的,而是你在修行的開始,就要不斷地對它下手。

所以,那一天我們跟長老在討論,說:「修行的目的是斷煩惱。但是,斷煩惱的前提是要先會發現自己的煩惱。」發現煩惱,然後依著佛陀的教導,一點一點地去削弱煩惱。削弱,削弱到一定程度完之後,它越來越稀薄,你的道智才會有力量起來把它乾掉。

佛陀在講捨斷、斷除煩惱的時候,也是分階段的:彼分斷、鎮伏斷、正斷斷。彼分斷乾嘛?它是怎麼工作的?它就是在我們每一個日常的生活當中,發現煩惱,然後如理作意。在如理作意的當下,本來要生起來的煩惱,就被你斷掉了。這彼分斷是在當下剎那、剎那去斷它的。因為你一次一次地去削弱它,所以你無始以來形成的那個慣性、那些習慣就不斷被削弱。不斷地削弱,你的蓋就越來越稀薄,你的止觀才能夠修上去。而止觀反過來是幹什麼呢?止觀是工具,不是目標。請大家一定記住!我們這麼多年來很多人搞錯掉,包括我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就是衝著止觀,「我要證禪那!咬牙切齒地證禪那」。

為什麼很多人禪修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緊張、很多的壓力、很多的障礙?他都是拿我們世俗去獲得成就的那種慣性來禪修,以為禪修就是來摘果子。他一個果子、一個果子地來摘,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觀智啊,這個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各種智,十六觀智,全部摘回來,每天都很努力地去抓果子。很少會回到自己內心,落到自己每一個當下,去觀察我們每一個當下的煩惱是怎麼生起來的?

怎麼觀察?其實很簡單。你在走路的時候,走回孤邸,你覺知你的身體。你看一看你這樣走路的習慣,你的擺走的習慣,你走路大步、小步的習慣,是誰在指揮你?你看到某某人,心裡面「蹭」地起來一個標記,「這個傢伙哈,有點娘娘腔」。這個東西它是什麼?哈,稻草人,無明,這就是無明。這個就是,這個人看他就對他作一個「娘娘腔」的標記,這個就是「無明」;然後接著下來呢,就不喜歡跟他在一起,這是「愛」;然後拒絕,「我就是不想跟他,慧心尊者不要安排我跟他在一起,我受不了他」, 那就是「有」。從無明、愛、取到有,到這個身語意都出來了。無明、愛、取、行、業,它是這樣來形成。

那你平常的時候,你就去觀察,你的那些五蓋都在哪裡?五蓋就在這裡。看到一個人,各種分析、評價、判斷,娘娘腔、男人婆。然後,拿到那個入出息的作業時,也是「長啦、短啦、過來點、過去點、上來點、下去點」,好忙啊,每天都是這麼折騰。然後呢,「槃爹,我的呼吸又怎麼樣了、怎麼樣了」,然後一堆的問題,不知怎麼跟你說。就你日常生活有什麼樣的習慣,你一定就帶到這裡來,而且成倍地放大。你日常習慣的時候你沒有想:因為什麼?因為日常習慣你覺得這麼排斥人,他不會覺得難受,但是,集中到這裡(呼吸)來的時候,腦袋就大起來了,「槃爹,我鼻子很痛啊,我整個嘴巴都是硬的。」 哈!自己搞自己就是這樣搞的。我以前是這樣搞的,很多人是這樣搞得。所以,我自己後面怎麼走出來的?發現自己的問題 —— 抓取的習慣。

好,今天已經很長時間了,就是跟大家分享一點:四漏的無明漏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什麼角度去觀察?如果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的煩惱,發現我們的五蓋,希望我們在修行上能有進步,有哪一些角度可以去觀察,也是作為一個角度可以對我們修行有幫助。這個簡單跟大家作一分享,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長老批評指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