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龍樹
龍樹,名氣很大,在印度大乘史上被譽為第二釋迦,在中國大乘史上被尊稱為八宗共祖。
然而他的身世卻很模糊,推測大約是在西元150年到西元250年間的一位傑出大乘人物。
綜合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和西藏布頓的「佛教史」以及「大唐西域記」卷十,可予概略的描述如下:文龍樹,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家,天性聰穎,博學四吠陀、術數、天文、地理、圖緯、秘讖。
迎親時,因為愛妻猝逝,深受刺激。
曾與三個契友以化妝術混入小國王宮中,淫亂宮女,恣情縱欲。
後來事情敗露,三友被殺,龍樹幸得身免,遂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而出家於那爛陀,就學于沙羅訶婆羅門。
爾後追隨長老羅~FKT64;崱74;羅跋陀羅,學習有部的教典。
後來遊學東南方,在龍國得閱王宮(大乘說是龍宮)中珍藏的「十萬頌般若」和「華嚴經」等方等經典而得大悟。
從此歸心大乘法,以「一切智者」自居,返歸俗家宏法,不重戒律,方便演說,甚至穿插黎俱吠陀的戀歌,狻具大眾親和力。
傳統佛教僧團視之為異端,稱之為破戒者,而龍樹則發揚般若空義,抨擊當時傳統佛教的主流「說一切有部」的思想,形成更具體的教義對立;他與徒眾更穿起不同于傳統僧服顏色的黃色衣袍,明白地彰顯大乘的陣營,劃清他們與傳統佛教的界限,充分表達了他的反對思想。
西元180年左右,南方的案達羅王朝與薩卡族的卡爾達馬克王朝仍然爭戰不休。
案達羅王朝本來是排斥佛教的,龍樹應徵入伍以後,傳說常以「紅旗」為先鋒,吸引第27世娑多婆訶撒塔卡尼王的注意,並以天兵法術及救駕行動贏得了國王的重視。
後來國王雖因戰事失利敗走東南,仍聘龍樹為國師,甚至改信大乘。
後來又在哥達維利亞河口近海的跋邏末耆厘鑿山建築寺院,供養龍樹及其弟子等。
龍樹在此安心著述,主要的作品有「中論頌」、「十三門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廣破論」…等等。
豐富的著述,不同立場的論說,透露了龍樹的思想也隨著他的高夀而不斷地轉變,否則,就是後人有所添加附會,偽託龍樹所作,而有許多不一致的立場和內容。
龍樹綜合了他所見到的一切佛教思想,而以大乘為中心,賦予高下不等的地位,從各方面加以龐雜而繁複的說明,因此龍樹的作品可以被後世的任何大乘宗派引用發揮而成為各宗共祖。
龍樹雖有多方面的論說旨趣,但他對印度大乘法的主要影響卻在「中論頌」,形成日後的「中道學派」、「中觀學派」、「空觀學派」或印度及西方學者所稱的「虛無學派」。
龍樹以中論闡釋「緣起性空」的意義,他用「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為般若的空義建立起形而上的辯證理論,奠立了大乘具體的思想邏輯,擺脫了原來只對空義做抽象的探索和體驗;並以「三諦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來強調「緣起」與「中道」義。
印度人因為佛陀住世時,每作「緣起即是中道」的教示,而龍樹恰好也專門在「緣起」與「中道」的名相上作玄奧的演繹,進而建立起緣起性空的哲學體系,因此譽之為第二釋迦。
然而,從傳統佛教的立場來看,龍樹一生的行止,從返回俗家,違破律儀,使用法術,乃至擔任軍事顧問時,均不足以稱為佛教僧人。
而其著作等身也不過是眾雜議論而已,無益於解脫道的實踐。
西元1990年,北傳大乘學者大都仍然宗仰龍樹菩薩。
雖然從大智度論看來,龍樹的空義是在注釋大品般若經,但是也有學者堅持龍樹的空義是在發揚阿含經裡的空義,認為它源自原始佛教,而更能直暢世尊的本懷,亦即把原來人無我的教導,藉著「一切法空」的觀念,進一步推演出「法無我」的說法來。
仔細觀察龍樹解說「一切法空」,乃是針對當時佛教的主流─西北印「說一切有部」的思想提出批判。
說一切有部認為「我無法有」,甚至因此演繹出「一微塵」為「眾微成色」的基本元素來。
龍樹則提出「諸法無我」來反它。
事實上,世尊的教導中並未提到「一切法有」,雜阿含中也只是就有情的五蘊而說「一切法無我」,並未廣說「諸法無我」。
「世尊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乃是以有情的身、心為中心而做「示教照喜」的,重點在瞭解有情的色蘊中無我,諸行無我,並不需要去探究宇宙色法有無基本元素。
至於諸法的「有、無」,「存在與否」,也只要謹記「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教導,以緣起的法則去認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正觀一切世、出世間法,即是中道義,即可無諍於聖俗二諦,並不需要去探討五蘊諸行以外的諸法是否空、無我;因為空、無我的教示是針對有情諸行的一切法而說的。
說一切有部的「微塵說」已經先離開有情身心去探求一切法,偏離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立場,而龍樹卻跟著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在因緣生滅中,提出一個「空性」來擴大解釋「一切法空」,不但逾越了五蘊諸行的空義,更用「八不」來描述「空性」,企圖以「空性」來融貫所謂的「勝義諦」和「世俗諦」。
他認為在佛陀的緣起教義中有兩種真實:一為經驗的真實,就一般人來說是真實的;一為超越的真實,為絕對之真實。
他認為如果不懂得這兩種真實,則不能瞭解佛陀教義的精義。
他用「空」義來貫通這兩種真實,也因此產生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等,近似吠檀多學派的一元主義。
而他的兩種真實說,一面用空義來否認現象世界,一面用八不來描述超越的觀念。
這樣的詮釋,到了西元700年左右,卻被商羯羅以「上梵」、「下梵」的注釋,收歸奧義書,而把印度的大乘法全部消滅,併入了印度教中(進入秘密大乘,回歸了印度文化)。
大乘法義的理論開展固然得力于龍樹,但其滅絕又何嘗不是肇始于龍樹的邏輯理論。
然而,他把大乘法引進了哲學思辯的域,卻很適合中國魏晉以後的清談玄妙之風,而使大乘思想在原有強勢文化的中原漢土得以充分開展,後來中國天臺宗的空、假、中三觀亦自稱是本于龍樹的「三諦偈」。
龍樹的思想,把許許多多的學人導入了浩瀚無邊的大海,卻偏離了八正道的航線,很難看到苦邊盡處的彼岸。
龍樹思想的最大過失在於他破壞了世尊的「聖默然」。
他千言萬語的論述,非但沒有把「第一義空法」說清楚,反而把世尊的「聖默然」引入了「神秘主義」和「超越主義」的形而上學。
然而正法卻是「即身觀察緣自覺知」,知行合一的實踐之學,絕非僅靠論議的邏輯就可完全自證自知的。
龍樹的晚年,捲入了宮廷的權利鬥爭中,被殺了。
但是這位標新立異,促使袈裟變色(變黃)的宗教家卻成了中國大乘千古以來所共同崇仰的祖師。
【引用及參考資料】【引用及參考資料】
1.雜阿含經 1.雜阿含經
2.印度哲學導論(DMDatta & SCChatterjee,國立編譯館,1974) 2.印度哲學導論(DMDatta & SCChatterjee,國立編譯館,1974)
3.世界佛教通史(釋聖嚴,東初出版社,1985三版) 3.世界佛教通史(釋聖嚴,東初出版社,1985三版)
4.龍樹菩薩(池田得太郎,恒沙出版社,1988) 4.龍樹菩薩(池田得太郎,恒沙出版社,1988)
5.圖說世界的歷史(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5.圖說世界的歷史(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6.佛教史地考編(印順,正聞出版社,1981) 6.佛教史地考編(印順,正聞出版社,1981)
7.中觀論頌講記(印順,正聞出版社,1981) 7.中觀論頌講記(印順,正聞出版社,1981)
8.中觀今論(印順,正聞出版社,1981) 8.中觀今論(印順,正聞出版社,1981)
9.評印順的中觀思想(宋澤萊,自由日報,1989/8/9) 9.評印順的中觀思想(宋澤萊,自由日報,1989/8/9)
10.CALM AND INSIGHT (Bhikkhu Khantipalo,Curzon press,London,1981) 10.CALM AND INSIGHT (Bhikkhu Khantipalo,Curzon press,London,1981)
11.印度的佛教(水野弘元等,法爾出版社,1988) 11.印度的佛教(水野弘元等,法爾出版社,1988)
12.大智度論(龍樹) 12.大智度論(龍樹)
本文作者為 曾銀湖 居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