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時,他失去了父親,從此孤兒寡母相依為命;13歲那年的大年初二,他失去了賴以遮風避雨的家,一把大火把屋子燒得精光,母子倆只好在廢墟上搭草房暫住;16歲時,他失去了健康,因為胸痛半夜咳出半盆鮮血,最後只好休學一年。
高中時,他發現自己原來是養子,生父在他3歲時過世;20歲時,他再一次失去美麗的家,怪手拆家裡的房,他與母親被迫搬到鐵道旁的違章建築居住……。
你一定很好奇,這樣一位不到20歲就遭逢諸多變故的青年,到底會用什麼態度去去面對人生?事實上,在華人世界裡,幾乎每個人都讀過他的書,他的勵志短文受到廣大讀者喜愛,他的演講激勵許多困惑的心靈,他是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劉墉。
劉墉的作品從散文、小說橫跨到詩歌,被金石堂書店統計為15年來最暢銷的作家。不過,當他談到人性,有人會嚇得睡不著,沒想到真實世界如此殘酷;而更多人感同身受,寫信給他:「本來很憤恨進入社會後,碰到那麼多倒楣事與壞人;看了你的書之後,現在知道這些事沒什麼稀奇。」
究竟,劉墉怎麼看待人性?為什麼他一邊赤裸裸的解剖人性的黑暗面,卻又一邊縫補讀者受驚的心?
苦難中學會轉化:換個角度,毀滅也能是「新生」
無論是《我不是教你詐》系列,或是《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系列,劉墉談到人性,開頭總是從揭露人生真相切入,最後卻以諒解收場;他對人性的深刻體會,全都來自他早年的親身經驗。
「13歲,房子失火時,我衝出來的時候,頭髮都燒掉了。」劉墉坐在大直的家中,高樓落地窗外是燈火通明的台北夜景,桌前是滿滿的畫作練習,他指著頭髮回憶當年的情景。
失火那一夜忽然下起傾盆大雨,躲進臨時搭建的草房中,雨水仍不斷從屋頂隙縫落下。睡覺時,母親只得拿兩件雨衣蓋在他身上,每隔一段時間,母親就掀起雨衣一角,讓滿溢的雨水流光,再重新睡下。隔天早上回到火場時,十幾個大人帶著小孩正在他滿目瘡痍的家中撿拾物品,小時候玩的彈珠剛巧滾出來——這是他眼中看到的辛酸。
而這辛酸,才不過是個開始。附近的小孩欺負他們是孤兒寡母,經常丟石頭打破後來搭蓋的石棉瓦屋頂;洗澡得等左鄰右舍都睡了,才敢拿著臉盆,蹲在廢墟裡摸黑洗澡。夜裡,他不忍靠著母親睡,因為母親總是半夜躲在棉被裡偷偷哭泣;過年對他們來說,失去了任何意義。
不過,也就是從那一天起,他對人生有了不同的理解。
當他蹲在燒剩的廁所上抬頭仰望星空時,忽然聞到院子裡曼陀羅的花香;被火燻到剩下枯枝的曼陀羅,竟然還能繼續綻放。就連焦黑柱子旁的母雞也沒變成烤雞,繼續在窩裡下蛋。看起來已經被毀滅的世界,其實換做另一個角度,也是一種新生。
人性何嘗不是如此,儘管表現出來的一面既血淋淋又殘酷,但是用同理心去看,也會找到共通點。劉墉說:「我沒有因挫折沉淪,而是學會了轉化。」轉化成對身世的坦然,對必須休學的從容,對兩度無棲身之處的自在。
多年後,劉墉移居美國,照例碰上白人歧視亞洲人,家裡經常被對街白人小孩丟石頭。因為理解對方是基於不了解而產生敵意,所以他如常帶著兒子出去跑步、爬樹,並不逃避。有一天,丟石頭的白人孩子見劉墉在花園裡挖出一塊大石頭,向他要,他大方送給對方,開始一點一滴建立彼此的信任,後來也成為朋友。
劉墉說,「每個人都要想,這一件事換成是你會怎樣處理?客觀去想,恐怕你也會如此,這是人類天性;同理心很重要,所以我說這是你不能沒有的諒解。」
灰暗中學會共處:別因人性陰暗,放棄追求良善
或許是因為書太暢銷,很多人幾乎忘了劉墉在藝術上的造詣。他不僅是台灣山水及花鳥走獸大師黃君璧與林玉山的入室弟子,而且也是當代極少數能經常進入蘇富比國際拍賣的國畫家,並屢創百萬高價。
在劉墉家中客廳,有兩張用來畫畫的巨大桌子,上面滿滿都是素描草圖,同樣一景一物,他總是描摹不知數百遍,才開始正式作畫。
劉墉拿起一張素描畫說:「畫畫前,我會了解所有細節。真的開始畫時,我就扔掉細節,只保留我要畫的。但前提是,我不能不知道細節。」
畫畫如此,觀察人性時也當如此。他把這種窮究事物原理的「格物致知」態度,也用在這一面上。
劉墉寫人性,開頭有故事,故事中有人與人的對話細節,最後再站在制高點上,告訴讀者問題發生在哪裡,教讀者去摸清人性多變的一面,但不必被這些不堪牽著鼻子走,而是以同理心去彈性回應。
之前,中國有一則新聞事件:一個年輕人把摔倒在路邊的老奶奶送去醫院,結果反而被告是他害老奶奶摔倒,因此賠了許多錢。這件事後來引起軒然大波,很多父母甚至以此告誡小孩不要做好人、不能做好人。
劉墉知道後,立刻又寫文章、又上節目呼籲:「你的善良就因為別人的小動作而不見了嗎?你的真善美原則就不見了嗎?」
他說,他不喜歡唱高調,反而覺得必須承認這個世界雖然有真善美的部份,但也有醜惡存在,才是真的真善美。只是,太多人只想強調白,不肯思索如何和黑與灰共處,這才讓他擔心。
而他寫書的目的,正是希望大家趁早了解人性陰暗面,但不要失去追求良善的動力;也不要只講真善美,對其他都避而不談,等於又抹殺該有的警惕。
這其中的拿捏有兩種:一是如何在碰到黑暗端時轉換心境;二是如何用行動將壞的一面轉成正向,去幫助自己的人生。
就像這幾年,他用版稅與演講收入在中國捐助了40多所小學的建設。他笑著說,其實他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吃虧,他把這些吃虧的經歷寫下來,一方面讓別人不要像他一樣上當,一方面還可以賺取稿費幫助人,這就是劉墉碰到人性本惡時的正向管理方式。
逆境中學會反著看:你的挫折,可能是他人的鼓勵
早年的劉墉,職涯非常豐富。他曾經擔任過美術老師,也曾經是位傑出的新聞記者,職場上的人生百態,他信手拈來,都是一則則發人深省的故事。
例如,他說,在職場上特別要小心的是「閒人」,因為閒人才會生是非,而忙人想找是非也沒時間。很多摩擦都是根據當下對方的言語與反應,自己無法承受而導致,所以看人性,劉墉說:「要拉長時間軸,你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換言之,為什麼對方會這麼說、這麼做?背後都是一連串原因的結果。如果你只對結果生氣,那肯定會覺得人性醜惡而感到失望。但是劉墉讀人性的方式是「從人性的醜惡中,去找到善良的部份。這樣,你反而會產生諒解。」
在很多看法上,劉墉都十分「與時俱進」,挑戰框架。
例如,他會反問:「一定要經過苦難後,從此一巴掌打過來不會唉聲叫痛,那才叫做好嗎?也許他的感官已經麻木了。」「五嶽歸來不看山,是值得喜悅的事嗎?或許他就更不敏銳了。」「為什麼要把70歲老人的人生觀,灌注到17歲的孩子身上?有時候想法『乎其中』就好,因為『中』距離我們更近,何必一定要他『乎其上』,學習所謂唯一的真理,世界上也沒有唯一。」
劉墉反覆提問,不外乎是想說明一件事:不要只站在一個固定點上,看所有的事情。每件事都有另外一面。
談到這裡,他低頭深思說:「這兩天我常在想,每個人遇到逆境,都會想辦法去順應;你可以用兩種想法去思考;第一,既然無法改變世界,只好改變自己。第二,有時一個人的挫折,卻是別人的鼓勵。例如班上總是拿第1名的學生忽然跌落了10名外,多少也鼓勵了其他同學:原來,第1名永遠不會是第1名,這樣大家的挫折感就會平復不少。」換句話說,當第1名的學生因為考不好而沮喪時,你不妨拍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可能同時間,你也不知不覺做了一件善事。」
若要對「解讀人性」下個結論,劉墉舉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說過的話說:「人是一根繩索,介於超人與禽獸之間。」按照他的道理,那麼,在你對人性沮喪,覺得自己看到禽獸時,別忘了,要同時往「善」裡去尋,這時候,超人就自然會出現了。
劉墉小教室
1. 要有同理心
每個人都要學會問:這件事換成是自己的話,自己會怎麼處理?所以同理心很重要,有了同理心,就會產生諒解。
2. 學習感悟
懂得從小事看大,大事看小。能從宏觀裡去面對生命,你才會有戰略;從微觀中去過車水馬龍的生活,你才會有戰術。
3. 保持彈性想法
「前事不忘」是「後事之師」,也可以讓你進步;既往不咎,則可以讓你泰然接受現實。
文章來源: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741&page=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