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3308_1047255715298455_8906638768971736341_n    

小野的女兒李亞(本名李華),高中時決定休學一年「找尋自己」;24歲到義大利取得工業設計碩士學位後,回到台灣,同樣遭遇到「低薪」與「過勞」的考驗。因此,5年前,小野跟李亞合著了《面對》這本親子對談的書,交換彼此內心對話。

5年後,這對父女再度同台,分享「癡心爸爸」小野如何忍住不插手,讓七年級的李亞在職場上找到定位,而李亞一路上又怎麼看待這一切?

小野寫了十幾本親子教養書,經常強調父母不要過度干涉子女的人生,這跟你父親對你的教養方式有關嗎?

小野:我年輕的時候,是最不需要父母干預的小孩,因為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後,當老師就好,就業沒有問題。但是我父親害怕到什麼程度呢?當時,我已經被分配到一個在新北市五股的學校,父親覺得離台北市太遠,他就在僅有的關係裡,要我去見三重的一個校長,沒想到,我當面被羞辱了一頓。

這個校長打開抽屜,對著我說:「你看,我有這麼多推薦信,你都已經有分到學校了,幹嘛還找我?」他的態度很壞,那堆信中,第一封還是我的同班同學,讓我觸目驚心。那個校長看著我的那一刻,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屈辱。我的確已經有學校去,我父親還要這樣,我就更氣了。

為人父母後,我跟我父親不一樣的地方是,我變得比較有名,的確有朋友可以打電話請託。可是,我更不能這樣做,因為我打了電話才有這份工作,小孩哪裡有成就感?而且,對方會覺得是朋友的孩子,該怎麼對待這個員工?朋友很尷尬,我自己也很尷尬。

我兩個孩子在求職過程中,我真的是沒有插手過。兒子跟女兒一直找不到工作時,我也覺得沒有關係。即使心裡很在乎,但是不動手,讓孩子自己去找,他們才會有成就感。

所以父母參與過多,會剝奪小孩對工作的成就感?

小野:對,什麼都是人生啊!每個人是誰就是誰,挫敗、挫折,你就讓孩子去嘗試。不是為了刻意讓小孩接受磨練,是因為那是人生的一部份,要讓他去體會嘛!

如果我的孩子從頭到尾都考第一名,高不高興?當然高興!我不會對孩子說,你不用考第一名。但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考第一名?你得接受你的孩子不是這樣的,你接受孩子的時候,就要接受他自己選的路。

不過,當你看到李亞有機會獲得「更好的工作」時,據說還是忍不住插手了?

小野:只有一次,我有給她意見。當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找她去當主編,很多人都以為是我的緣故,我真的沒有。但是她是我女兒這件事,別人都知道,李亞換來的,是別人對她很有興趣。

其實,她一直有在《中國時報》投稿,跟副刊的人互動,人家覺得她滿負責任的,所以找她去。李亞那時候不太想去做文字編輯,但是我對她說,《中國時報》很棒,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工作,待遇也比原來高。

我弟弟在美國時,聽到她要去人間副刊當主編,還說:「被她卡位卡到了。」這是我們這一代的想法,一卡進去,可以做一輩子,安全就好,別再貪心。

李亞:我後來決定念設計,就是為了要跟他劃清關係,不要走入文學。我問他的意見,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想去」。最後,我聽他的話去了,的確是像他講的一樣,可以快速認識很多作家。因為我學設計,又想寫作,就應該去多認識這些文壇的人。

不過,後來我發現,這個工作模式很固定,是不是我來做,也沒有差別。如果我一直做下去,好像也不太會成長,或學到新的東西。那種感覺跟我高中時想休學是一樣的,看不見未來會滾去哪裡?日子一直在重複,對我來講沒有意義,所以沒辦法再繼續工作下去。

有時候,會不會是孩子反過來希望父母幫他們做決定?

小野:做父母很難的地方是,如果你讓小孩自己做決定,小孩會說,那你幫我想一想嘛!在介入跟不介入之間,很難拿捏。

李亞從小就知道自己要什麼,很早就決定要學設計,所以我不用太擔心。但是哥哥李中就不是,他當時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大學選填志願時,就變成得用「排除法」:他跟我說,絕對沒辦法念理工組,那就選文組;文組也不適合商業領域,就又劃掉一大塊了。

我問他到底想念什麼?他竟然說:「其實我不知道!」最後只剩下兩個選擇:社會跟哲學。我姊姊就對李中說,你神經病,念那個。(編按:李中後來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畢業,並赴美攻讀哥倫比亞大學電影創作碩士。)

有時候,當父母最大的障礙是不懂小孩要什麼。你以為他要,其實都錯。

我兒子第一個聖誕禮物是一台很貴的玩具火車,玩不到多久就不見了。原來,他拿去跟人家換了一個壞掉的雙節棍,他媽媽氣得要命,因為車子很貴,這個雙節棍在路上撿都有。

不過,那一刻,我從孩子的反應中發現,他要的跟我想的不同。

李亞自己也當媽媽了,妳是用什麼方法來對待自己的小孩?

李亞:我也覺得小孩的成長是他自己的,怎麼走、長成怎樣,都是他自己要決定的。可能當他真的需要什麼時,跟我講,我才會給他。畢竟,他沒主動講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要給他什麼才是好的。

每個人需要的都不一樣。我當母親後,發現每個父母對小孩的需求都會有盲點。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小孩,因為從小看到大。事實上,反而因為跟小孩有某種默契,因為有血緣關係,很容易被這種默契蒙蔽。

小孩也是一個個體,一定有你不了解的部份,當你自以為很了解他的時候,就會給錯、給了他不想要的東西。

小野:我開始寫教養書後,很多人都以為內容是假的,其實,我都是寫真的!

曾經為了這件事,我接到家長電話,要求我告訴他女兒,書裡的故事都是編的,因為女兒拿書的內容跟家長抗議。我說,我沒辦法這樣告訴你,因為我就是寫生活瑣事;甚至,我透過寫作,是在自我療癒,這是對我自己成長的反彈。

每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是對自己的投射。我的投射很簡單,我爸爸管我太多了,剝奪我很多快樂;等有了孩子,我就決定讓他們自己去摸索。

李亞出國念了兩年設計,最後待在出版業,跟你對她的期待有落差嗎?

小野:我自己是個作家,我會覺得李亞的文字很好,不寫有點可惜,只有這樣子。

李亞:後來,我也不會覺得不走設計很可惜。當然,一方面是發現自己對這個領域並沒有很在行。現在公司提供一個適合我的職務,因為學過設計,懂一點美術的東西,我就負責出版設計類的書,或者幫忙美編。

如果你找到一群對的人,他們會知道怎麼讓你發揮身上的特質。我們出版社裡,幾乎都不是學文學的,有學日文的、有學韓文的、有學統計的,大家進來後,因為合作得很愉快,就會把身上的東西放進工作裡,不足的地方再一起成長。

小野,1951年生,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分子生物學。後來成為專職作家與電影人,相關創作已超過百部。育有一子李中,一女李亞。

李亞,1983年生,本名李華,用李亞為筆名出版多本書。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義大利米蘭工業設計學院,主修多媒體視覺設計。曾任網路公司動畫設計、報社副刊主編、提琴行店長,目前任職出版社編輯。

給父母的建議

要有意識和子女及早展開生涯選擇討論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便一點一滴觀察他對未來的發展可能。可以是在課後聆聽孩子對學習的感受,或者透過對孩子個性的觀察,建議適合的工作領域與方向。避免在最後一刻選填學校志願,或者準備應徵工作前,才開始介入與阻止。

要「一起分析」

孩子主動徵詢你的意見或求助時,不要急著幫他做決定,而是跟他一起檢視能力清單,肯定孩子擁有的、接納孩子不足的,釐清工作不適應的問題與層次,並且鼓勵他們自己做決定,承擔必要的後果。

要練習「放手」的智慧

子女的選擇,並非父母未竟願望的延伸。當鼓勵孩子自我探索時,也要放下父母心中的「好」,克制自己想給孩子「最佳選擇」的衝動。

給子女的建議

多跟父母分享新知

這個時代的企業競爭、職場變化可能比父母理解的更複雜,如果父母觀念無法更新,很可能成為衝突的來源。

多講理性計劃,而非情緒字眼

萬一父母當下真的無法接受你的選擇,不妨先找出父母不同意之處,提出解決計劃,再次溝通。避免出現「我不管,我一定要這樣做!」等情緒字眼,這只會讓父母覺得你不夠理性,更不信任你的決定。

多談自己工作上的成就感與心得

與其回家抱怨,不如換個角度分享,讓父母參與你的成長,這樣即使對工作出現不滿,父母也較能掌握前因後果,減少對企業或雇主的誤會。

適時接受父母意見,但不要過度依賴

要有這樣的認知:不管父母能幫多少忙,終究是自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獨立是可以學習的,這件事沒有這麼可怕,在能力範圍內,盡力讓自己過得還不錯,就是邁出第一步。

 

 

延伸閱讀:

我希望我小孩很聰明~來救我

放手看著他們去失敗、去跌倒

一個讓女兒贏在起跑線,卻輸掉女兒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468&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