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這家咖啡廳的客人膽子挺大了,別桌的客人突然嚎啕大哭,也不會怎麼樣,還會聽聽到底發生什麼事,一起出主意,」日本富山縣宮之森咖啡負責人加藤愛理子說。

這是一家只提供「聆聽」服務的咖啡廳。富山縣臨日本海,是日本的郊區,富山東邊的庄東地區又更鄉下了,連便利商店都沒幾家,還好北陸新幹線開通後,到東京約需兩小時。

加藤愛理子原本是YMCA教國文的老師,會開宮之森咖啡是為了解決自己老後的不安。

她先生以及兩個女兒都在外地工作,公婆和爸爸都九十幾歲了,自己3年前得了肺癌,「我的老後怎麼辦?人生最後階段要在哪裡生活?要做什麼?」但她想,照顧的問題是每個活著的人都會遇到,應該擺到檯面上和大家一起思考、行動,也就是「將個人的問題社會化」。

她自己的行動就是2014年搬到富山縣砺波市,選擇這裡做為人生最後的家,「並開放了我的第二個客廳,」也就是在住家隔壁開了一個16坪大的宮之森咖啡,一週只營業星期三、四、五,提供諮商,其他時間則舉辦藝術治療等活動。

這裡不只是只為老人,小孩或身心障礙者提供服務,而是不管你幾歲,有什麼煩惱都可以走進來、輕鬆逗留的地方,可說是一家「解憂咖啡廳」,當然你也可以只是來吃份簡餐或甜點。

所謂提供諮商,就是他們聆聽來訪者的煩惱,轉譯、耙梳、釐清問題,並提供資訊,以及幫忙串接公部門或專業資源。他們發現煩惱通常是複合式的,例如因為孩子拒學上門的太太,聊開之後發現也有家暴問題,就會轉介專業資源。

例如,一位育有兩位發展障礙的孩子的媽媽,自己也是發展障礙,和家人關係疏離,也拒絕就醫,聽說有宮之森咖啡,遲疑了一年才來,但每次來都大哭,無法和別人溝通,半年後才能敞開心房、信任別人,後來不僅就醫,也成為宮之森的志工。

除此之外,發展遲緩或拒學的孩子走進來可以接受園藝治療、藝術治療等課程;跟不上學校進度的孩子也有附近的富山大學、金澤大學學生來當家教志工,每個月還有一天孩子咖啡日(kid’s café),不只服務生是孩子,連廚師都是孩子。

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也可以來這裡學做料理和接待客人的技巧;每個月還有一次的照顧者聚會,照顧者互相分享照顧經驗,醫學院學生、照顧服務員、護理師也以個人身份和照顧者分享專業知識與經驗。失智咖啡則和市政府合作,今年用音樂和藝術治療進行。

宮之森咖啡能提供跨齡、跨領域的服務背後,有理念也有資源。

加藤的工作伙伴水野薰是Ponte富山的代表理事,她認為,主角是來到咖啡館的人,不是服務提供者,他們扮演的角色只是轉譯者和協調者。

由於水野一直是公立學校老師,也在聽障學校、特殊教育班擔任兼任諮商員,她過去的經驗可以連結特教與學校(如富山大學)資源;而加藤一直在非體制學校教學,則負責連結民間資源。

一粒麥子基金會主辦「偏鄉長者照顧與多元輔療國際研討暨成果發表會」邀請加藤愛理子與水野薰來台演講,強力建議「一粒麥子」邀請她們來台的五十嵐祐紀子說,因為和先生余尚儒在台東推動在宅醫療,知道偏鄉資源少,無法區隔服務使用者的對象或年齡,宮之森咖啡的模式可供台灣偏鄉參考。

「有時候照顧別人、有時候受人照顧,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只要下定決心照顧眼前的人就可以了,」水野薰說。

宮之森咖啡沒有接受日本政府的補助,因此不用受政府規範,不用管進來咖啡廳的人是否是政府認可的「個案」,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社區居民「可逗留的地方」,社區居民決定需要什麼服務,互助共生,「每個人都是當事人,不要一個人煩惱,相信一定有自己能做的事,」加藤說。

 

 

 

 

 

 

 

 

 

文章來源: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6132

 

 

 

 

 

 

 

 

 

 

arrow
arrow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