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無數的生死、這是人類一直所困惑的問題。在這裡、「我」是一個世俗諦、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種說法。佛陀闡述了他重新發現的緣起教義、從而解答了這個困惑。

緣起是關於因果條件的教義——說明世俗所謂的「個人」是如何在輪回中生生死死流轉的因緣、以及通過斷滅其因緣條件、使痛苦止息。

緣起的準則

緣起包含了相互影響的十二支:

緣於無明、行生起;

緣於行、識生起;

緣於識、名色生起;

緣於名色、六處生起;

緣於六處、觸生起;

緣於觸、受生起;

緣於受、愛生起;

緣於愛、取生起;

緣於取、有生起;

緣於有、生生起;

緣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如是乃至全部苦之集生起(dukkha)。

這十二支只是名(精神)和色(物質)的組合、並不是一個永恆的自我。

無明是指不徹知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由於對四聖諦的無明無知、我們造作身、口、意三種業、從而引生結生識。當生命產生時、名和色生起。 緣於名色六處升起、即眼耳鼻舌身意處。  緣於六處、六觸即眼耳鼻舌身意觸生起。

緣於每種觸、三種受生起、即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受刺激並引發貪愛、緣於受、愛生起。

貪愛又分為三種類型:

欲愛——對令人愉悅的、美麗的、快樂的感官事物的渴望。

有愛——貪愛生存並錯誤地認為有一個不朽的靈魂、從一世飄泊到另一世。

無有愛——與斷見相應的貪愛(相信眾生死後終歸寂滅、沒有新生也沒有業力帶來的果報)。

貪愛是苦的來源。它的近因是受。為了有效地阻止貪愛的生起、觀照受為無常、為不間斷的生滅、為苦、為疔瘡、為飛鏢、為不安全、非自我。對任何受、僅僅用出離和不執取的態度如實地接受它。

佛陀說:「比丘!凡過去、現在、未來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果認為在此世間中可愛的、令人滿意的為常的、樂的、我、無病、安穩、他們則滋養渴愛;因滋養渴愛、他們滋養了苦、我說:他們不得解脫苦。」 (《相應部12.66》)

緣於愛、取生起——那些貪愛於感官享樂的人會逐漸看到他們的貪愛發展成很強烈的感官執取、以致無法放下。

緣於取、有生起——‘有’是指造成再生的善與不善之業行。緣於有、生生起、當那業在死亡的時刻成熟、它會產生未來的生命。

「生」的意思是眾生在任何一界新顯現的蘊。準確地說、它既不是「相同的自我」也不是另一個人的重生。此類名詞如、「人」、「自我」、「女人」、「男人」、「個體」、「我」、「你」僅僅是為了清楚和方便而使用的世俗表達方式。

任何的生只不過是名和色。它們的本質是迅速的升起和消逝。

把‘名’和‘色’當著「我」、「自我」、或「我的」、如同是說我們在每一瞬間都歷經死亡和重生。

緣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如是、全部苦之集(dukkha)生起。苦就像一個車輪、只要無明和貪愛這兩個根本原因還存在、名和色就會不斷地生起。

無明被置於緣起之鏈的第一位、因為它是根本、就像一位有影響力的國王、統領著其他所有緣起支。貪愛就像聽命於國王的首席大臣。

從勝義諦來說、緣起是無盡的生起、消逝、再生起、再消逝的輪回過程。沒有一個緣起支、可以被稱為「我」或「自我」。

持續不斷的生起和消逝的過程-不是別的、只是痛苦的重複。似是而非地、因為沒有人經歷此痛苦、故說:「唯有苦、卻無受苦者。」不見行為的造作者、無人曾收穫他的果實、空的現象迴圈不斷。這就是正見。

佛陀說:「阿難、由於對緣起法的不理解、不徹知、這世界便有如糾纏的線團、如鳥巢、如一片錯綜複雜的蘆葦、不能超越苦界、惡趣、以及輪回的痛苦。」《長部15》

 

 

 

作者:善戒尼師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Do2sYNRo9CA2Oz4WivsQj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