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png

 

 

V 深入反躬自問

事實永遠比我們編的故事仁慈些。 

本章揭示更多「4 句問話」和「反向思考」的運用方法,並提供一個全新的視野,讓你的反躬自問更深入,也更清晰。我的目的,在於幫你在展開廣闊的心靈航行之際,明白那裡沒什麼好怕的。無論遨遊到何處,反躬自問都會確保你安全無虞。 

「轉念作業」永遠會把我們帶回真正的自己。當一個信念經過仔細審查,獲得充分瞭解之後,下一個信念便會自動浮現。你化解了一個,接著再化解一個,再下一個,然後你會詫異,自己居然在「盼望」下一個信念出現。化解至某個階段之後,你發現你和每個想法、感受、人物和情境都成了朋友,而你只不過在跟老朋友會晤而已。到後來,你甚至會期望出現 一些「問題」。然而,直至最終,你可能連續多年下來,竟然連一個問題都遍尋不得了。 

1 句反問:那是真的嗎? 

面對「反問」,有時候,練習者會立即明白自己寫的答覆並不真實。因此,如果你對這個第一句的反問,非常明快地響應「不」,此時,建議你直接跳到第三句反問。若是不然, 我們就有必要在第一句反問上,作進一步的審查。 

事實是什麼? 

響應第一句反問,如果你回答「是」,請再追問下去:「這情境裡的事實是什麼?」 

讓我們來審查這個說法:「保羅不該看很多電視。」事實是什麼呢?根據你的經驗,他真的看了很多電視嗎?是的,「事實」是:保羅幾乎每天看 6 10 小時的電視。但我們何從判定保羅「該或不該」看這麼多電視呢?他分明就是這樣,那是事實,也是真相。小狗汪汪叫, 小貓喵喵叫,而保羅則是看電視,那的確是他在做的事,或許他不會永遠這樣,但至少目前是如此。你認為「保羅不該看這麼多電視」,這想法不過是你內心「在跟事實爭辯」而已, 那不會帶給你任何好處,也改變不了保羅,它只會使你備感壓力。一旦你接受他看這麼多電視的事實,誰知道你的人生會有怎樣的大逆轉呢? 

對我而言,事實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出現在你面前的一切,或是所有真正發生的事情。 不管你喜不喜歡,現在正在下雨。「不該下雨」,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事實上,根本就沒有「應該」或「不應該」這類事情,那是我們硬套在事實上面的一些想法。心靈就像木匠的水平測量儀,當我們認為「它不該下雨」,氣泡會跑到一端去,我們便知道心靈陷入它的想法裡了; 而當我們說「天在下雨」,氣泡會跑到中間,我們明白它正處在平穩狀態,表示心靈接受了事實真相。由此觀之,心靈回到中心點時,必會有效地、明確地、正常地發生正面的變化, 我們無須知道變化是「如何」形成的,但它必然會來臨的。 

那是誰的事? 

當你思索自己寫下的某個想法時,你是在管誰的事呢?當你認為有待改變的,必定是某個人或某事物,而不是你時,你的心早已離開自己的事了。如此一來,你當然會感到分裂、 孤單、焦慮。此時,請反問你自己:「我該看多少電視是誰的事呢?保羅該看多少電視是誰的事呢?從長遠來看,我真的知道怎樣做對保羅最好嗎?」 

2 句反問: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 

針對第一句反問,如果你回答「是」,請再追問下去:「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嗎?」在很多案例裡,多半的答案看起來「好像」是真的—當然如此,因為那些概念全都奠基在你這一生從未審查過的「似是而非之證據」上。 

1986 年,我領悟事實真相之後,每每注意到,不論是人們的尋常交談,還是傳播媒體, 抑或是無數的書籍,它們經常有諸如此類的說法:「世界缺乏諒解」「太多暴力了」「人們應該更彼此相愛」。這些都是我過去深信不疑的「故事」,它們似乎充滿著感性、仁慈和關懷, 但每當我聽到這些話,我發現,愈是堅信它們,只會愈加深我的焦慮,甚至失去內心的平安。 

例如,當我聽到「人們應該更有愛心」的說法時,內心便會產生一個疑問:「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嗎?我心裡真的能百分之百肯定人們應該更有愛心嗎?即使全世界的人都這樣說, 但那是真的嗎?」令我驚訝的是,當我往內聆聽自己的心聲,才看到那就是世界的真相—不多也不少。「事實真相」完全不在乎「應該是什麼」,只在乎「它是什麼」,也就是它在此時此刻所呈現的面貌。毫無疑問,真相不僅凌駕於一切故事之上,真相也「先於」每個故事而存在,遺憾的是,所有的「故事」,在未經審查之前,都有遮掩真相的重大嫌疑。 

如今,我終於能質問任何可能引起自己不快的緣故,「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嗎?」每次坦然地回應「不」的答案時,就像這句反問一樣,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一次次,我穩穩扎根在那個答案裡—單獨、寧靜、自由。 

「不」,怎可能是正確答案呢?我所認識的人及所有的書都說答案應該是「是」。然而, 我慢慢看出事實就是事實,它不聽任何人使喚。不論我贊成與否,在內心出現這個「不」的同時,我看到世界永遠是「該怎樣就怎樣」。於是,我學會全心全意擁抱事實真相,而且無 條件地愛這個世界。 

讓我們斟酌一下這個說法:「我覺得心痛,因為保羅對我生氣。」你可能會回答:「是的, 那是真的,保羅確實對我生氣。他不但臉紅脖子粗,還對我大吼。」證據確鑿。但是,請再往內心走,你真的知道保羅氣的是你嗎?你真的知道別人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嗎?你從這個人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就能知道他真正的想法或感受嗎?例如,你是否曾經在害怕或生氣時,覺察到你自己正帶著既無助又恐懼的情緒,譴責你最親的人?即使對方告訴你實情,你真的能體會他當時的感受嗎?你能確定他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都了如指掌嗎?你是否曾經搞不清楚自己在氣什麼,還裝模作樣地生氣,或故意扭曲你所氣的事情呢?你能肯定保羅真的有意對你發脾氣嗎? 

進一步說,你能肯定你的傷心只是保羅生氣的緣故嗎?你的傷心真的是因保羅生氣而引起的嗎?有沒有一種可能,你以另一種心態面對保羅的大發雷霆,而自己完全不「隨之起舞」 呢?如果你只是聆聽,既冷靜又有愛心地聆聽他說的一切,結果將會如何呢?那是我反躬自問後的親身經驗。 

假設你說:「保羅應該戒煙。」毫無疑問,他理應戒煙!每個人都知道吸煙會減少肺活量,造成肺癌和心臟病。現在,讓我們進入內心深處問自己,你確實知道「保羅應該戒煙」是真的嗎?你敢確定他若戒煙就會活得更好或活得更長久嗎?或許他明天被車撞了。從長遠來看,你確實知道保羅戒煙對他或對你是最好的嗎?(我並非說它不是最好的)你能確定在保羅這一生裡,怎麼做對他最好嗎?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保羅應該戒煙」是真的嗎? 

如果你的回答仍是「是」,很好,表示事情理應如此。倘若你認為對方的一切所作所為果真如你所寫的那樣,而且如果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那麼你可以繼續往下做第三句反問。但萬一你感到似乎被「卡住」了,不妨練習下列幾種方法。 

當你相信「那是真的」。 

有時候,第一句和第二句反問都回答「是」,可能讓你感到不太舒服,使你的反躬自問停滯不前。你很想挖深一點兒,但你寫的答案或那些折磨你的想法卻好似一個無可反駁的事實。這裡有些方法能誘使你的念頭鬆動,進而激蕩出新的答覆,讓你更深入反躬自問,釋放積存已久的心理壓力。 

那表示_________ 

最有力的腦力激盪法,就是在你原先答覆的後面加上:「那表示你的痛苦可能是你對那事件的詮釋造成的,而不是來自你所寫的那個想法。」這附加短句會引出你對事實的詮釋, 為了「反躬自問」,你對這短句的回答顯示出,「你認為你的原有答覆是什麼意思」。 

讓我們來談你所寫的「我對我父親很生氣,因為他打我」,那是真的嗎?是的,那是真的。你「的確」生氣了,而且,在你小時候,他「的確」多次打你。請試著在這句說法的後面補上你的詮釋:「我對我的父親很生氣,因為他打我。那表示_________。」或許你會補上: 「那表示,他不愛我。」 

你知道自己的詮釋之後,便能針對它反躬自問。請寫下這個新的答覆,並用「4 句問話」 和「反向思考」來審查它,到最後,你可能明白:自己對事實的詮釋才是造成心理壓力的真正原因。 

你認為你會從中得到什麼?

 

自我激盪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念出原先的答覆,然後反問自己:從你的觀點來看,如果你事事如願,你認為你會從中得到什麼?假設你原先寫「保羅應該告訴我他愛我」,而你對於「你認為你會從中得到什麼」的答覆若是「如果保羅告訴我他愛我,我會感到更安全」, 那麼,請寫下這個新的說法,繼續針對它來反躬自問。 

最糟的結果是什麼? 

當你的答覆牽涉到自己最不想發生的事時,請一邊念,一邊想像萬一它真的發生了,最糟的結果是什麼。循著你最害怕的情形一直想下去,把它們全寫在紙上,徹底一點兒,讓你的想象力發揮到最大極限。 

例如,你在作業單上的答覆可能是:「我心碎了,因為我太太離開了我。」現在反問自己: 「最糟的結果是什麼?」把你認為即將發生的可怕事態當成你目前處境的結果,然後列出一張清單。每當任何恐怖情景由內心浮現時,便想像接下去會發生什麼,然後會再發生什麼事, 然後再接下去呢?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徹底一點兒,無須任何保留。 

寫完之後,從你清單的最上方開始,把每一條「最糟的情況」都用 4 句問話反問,接著反向思考,去反躬自問你所寫的每一個答覆。 

「應該」是什麼呢? 

4 個有效的腦力激盪法,就是從你原有的答覆裡找出「應該」或「不應該」的字眼。 如果你的怒氣是從「事實應該有所不同」的信念發出的,那麼,你或許能把「我對我父親很生氣,因為他打我」重新改寫成「我父親不應該打我」,這個說法或許更易於審查。因為它 的最初形式「我父親打我」,我們全都知道(或是自以為知道)是真的。「那是真的嗎?千真萬確。」我們把一生都投注在那個節骨眼兒,一旦重寫成「父親不應該打我」,我們便不敢輕易認定它,而願意試著敞開心扉,探索另一個更深的真相。 

你的證據在哪裡? 

有時候,你根本不曾仔細瞧瞧你所謂的「證據」,卻認定自己寫的答覆是真的,而且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如果你真想知道事實真相,不妨公開你所有的證據,並用反躬自問來測試它的真實性。以下舉出一個實例: 

原有的答覆:保羅傷了我的心,因為他不愛我。保羅不愛我的「證據」是: 1.有時候他從我身邊走過,一句話都不說。 2.當我走進房間,他連看都不看我一眼。 3.他沒跟我打招呼,繼續埋頭做他的事。 4.他不叫我的名字。 5.我請他倒垃圾,他卻假裝沒聽到我說的話。 6.我告訴他晚餐的時間,但他有時候沒回來。 7.我們交談時,他心不在焉,好像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請把上述每一個「事實證據」用 4 句問話和反向思考來審查,例如: 

1.有時候他從我身邊走過,一句話都不說,足以證明他不愛我。那是真的嗎?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他是否可能正在想其他事情呢?)請繼續用 4 句問話反問並反向思 考。 

2.當我走進房間,他連看都不看我一眼,足以證明他不愛我。那是真的嗎?我能百分之百肯定那表示他不愛我嗎?請繼續用 4 句問話來檢測你的證據,然後反向思考。 

請用這種方法測試整張清單,然後回到你原先的反問:「保羅傷了我的心,因為他不愛我。」—那是真的嗎? 

找出你的「事實證據」

請在你這一生中(無論過去或現在),找出一位你認為不愛你的人,然後把你認為真正的證據全列在一張清單上。 

現在,把你寫的每項「事實證據」,逐一用 4 句問話反問並反向思考。 

3 句反問: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因著這一反問,我們開始注意到內在的因果關係。你將看到當你相信那個想法時(你可以相信它),便會不由自主地湧現一股不安的感覺,那種干擾可以從輕微的不舒服,一直到強烈的恐懼,甚至於驚慌失措。因為從第一句反問,你可能已覺察出,那個想法對你而言不是真實的,而且也見識到謊言的威力。你的本性是真理,一旦與它對抗,你就會感到失落或焦慮,而焦慮從未像平安那樣讓我們覺得自在又自然。 

4 句問話進入我生命之後,我注意到「人們應該更有愛心」之類的想法經常勾起我的不安。我也注意到,這念頭出現之前,我內心原是寧靜的,既無壓力,也沒有不適的生理反應, 這是未滋長任何故事之時的我。然後,在寂靜覺知中,我開始看到「相信或執著那一念」所 導致的種種感受。而且,在這片寂靜裡,我能清楚地覺察,如果我相信那個想法,就會導致不安和悲傷。接下來,會升起「我應該為此做點事情」的念頭,再接下來,內疚之感,油然而生。 

我完全不知如何讓人們更有愛心,因為事實上連我都不知如何使自己更有愛心。當我自問「如果我相信人們應該更有愛心時,我會如何反應呢?」的時候,我看到我不僅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很明顯的),腦海還會浮現種種影像:我往昔受到的虐待、人們曾經對我做過的可怕事件、我第一任丈夫對小孩和我的不友善舉動,證明瞭那個觀念真實不虛。頓時我飛入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裡,那一刻的我,端著一杯茶,坐在椅子上,內心卻活在虛幻的過去裡。我變成痛苦神話裡的角色:一位受苦的女主角,墜入一個充滿不義的世界,而我的應付方式則是活在一個焦慮的身軀里,透過恐懼的眼光,看著周遭一切,有如一個夢遊者,陷入無止境的噩夢。治療它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審查」。 

我喜歡第三句反問,只要你坦誠地回答,只要你看到這念頭造成的因果關係,所有的痛苦便會開始動搖。起初,你也許覺察不到,甚至渾然不知自己已經進步了,但是進步與否, 不是你管得著的。只要持續做「轉念作業」,它將繼續把你帶往內心深處。下回你處理過的問題再次出現時,可能你會啞然失笑,也可能感受不到任何壓力,甚至能夠「毫不理會」那個想法了。 

你是否能找到讓你放下那個想法的理由呢?(請不必勉強放下它。) 

這句附帶問話,通常緊跟在第三句反問的後面,因為它會徹底轉變你的知覺。這隨後接下去的附帶一問,能讓你加深意識到內在的因果關係。「我是否能找到放下那個想法的理由呢?是的,我能,因為在這想法浮現之前,我心裡很寧靜;它一出現,我感到全身緊繃,而且壓力重重」。 

最重要的是,明白反躬自問的目的是讓你「注意」那個想法而已,而不是要你「放下」 它,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若認為我在要求你放下想法,請聽好:我絕無此意!反躬自問不是為了「消滅」想法,而是通過自覺和無條件的自愛,領悟出對你而言的真相。一旦你看到真相,那種念頭就會自動放你走,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你是否能找到讓你毫不焦慮地持有那個想法的理由?

 

第二個附帶問句是:「你是否能找到讓你毫不焦慮地持有那想法的理由?」或許你會找出一大堆理由,但它們全都會引起焦慮,使你感到痛苦,沒有一個會讓你平安。除非你無意終止你的痛苦,則一切另當別論。倘若你找到一個好似有效的理由,不妨問你自己:「這理由會帶來平安還是壓力呢?持有那想法,會使我的生活更平靜還是更焦慮呢?當我感到有壓力或不感到壓力時,哪一種會讓我做起事來更有效率、更有愛心,又更清楚呢?(根據我的經驗,所有的壓力都會造成無效率。) 

4 句反問: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這是力道十足的一句問話。想像你正站在你寫的那個人面前,而他沒去做你認為該做的事,或是他做了你認為不該做的事。現在,閉上眼睛,慢慢深呼吸,花一兩分鐘想像:倘若沒有這個念頭,你會是怎樣的人呢?你會過怎樣不同的生活呢?請繼續閉上眼睛,僅僅看著他,千萬別讓你的「故事」介入。你看到了什麼?你對他有何感覺?你比較喜歡加上你的故事,還是放下你的故事呢?你覺得哪一個更友善呢?哪一個更平安呢? 

大部分的人都會被自己的故事所困,認不出故事之外的真正自己,甚至對自己一無所知。 這一句反問足以揭開你的「全新身份」,所以,面對這句反問,很多人會回答「我不知道」, 有些人則說「我感到自由」「我感到平安」「我更懂得愛人」。你也可能說,「我更能掌握現況,而且更能採取有效行動」,沒有自己的故事時,我們不僅能清楚且無懼地行動,還會成為善 解人意的朋友。我們會過得很快樂,心中的謝意與感恩,就像呼吸那般自然湧現。對於那些悟出「無須事事知道」,以及悟出「早已擁有一切」的人而言,快樂是此時此刻的本然狀態。 

4 句反問的答覆也可能讓我們失去「舊有身份」,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事。除了當下的真相,你一無所有,只是一個坐在椅子上寫字的女人。這可能讓人害怕,因為過去或未來的幻象都不存在了。你或許會問:「既然一切都無意義。那麼,我該如何活下去?我能做什麼?」我會回答:「‘沒有過去或未來,你就不知如何活下去’,你確實知道那是真的嗎?‘你不知要做什麼,一切都了無意義’,你確實知道那是真的嗎?」請寫下你的恐懼,針對這些細微又錯綜複雜的念頭,再度用反躬自問來穿越。反躬自問的目標是把我們帶回正念,讓我們親身體會出:我們活在天堂內,卻渾然不覺。 

如果你是「轉念作業」的初學者,我建議你一定要使用第 4 句反問的形式:「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當然,你也可以採用另一種形式:「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誰或是什麼人?」讓自己沈浸在那句問話裡。當你沈思這句反問時,允許任何想法或畫面來去自如,那絕對會讓你大豐收。你也可以演練第 4 句反問的原有形式:「沒有那個想法時, 你會是怎樣的人呢?」通常人們對這句問話的回覆是——「平安」。容我再接著問你:「連平安那個念頭都沒有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反向思考 

反向思考是「轉念作業」非常強有力的部分。借著它,你寫下對「他人」的任何看法, 都將一一返回自己身上,讓你得以捫心自問,看看是否同樣真實或更真實。反躬自問連同反向思考合併使用,是發現自我的快捷方式。一旦你認為問題的肇因是「在外面」—你認定任 何人或任何事物該為你受的苦負責—你就陷入了絕境。這表示你永遠是受害者的角色,而且是在天堂里受苦。所以,請把真相帶給你自己,並開始釋放自己吧! 

例如,把「保羅很不友善」的說法,反轉成「我很不友善」,然後進入內心,找出你生活裡可能發生的情境。你是否曾對保羅不友善呢?(請留意你對這句問話的答覆:「當你持有‘保羅很不友善’的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如何對待他呢?」)當你把保羅看成不友善的那一瞬間,你難道不是一樣不友善嗎?體會一下你相信保羅不友善時的那種感受。你的身體可能緊繃,心跳加速,滿臉漲紅—那對你自己是友善的嗎?你或許變得刻薄,加強自我防衛—你內心有何感覺呢?那些反應都是由你未經審查的想法所引起的。 

例如,當保羅說你壞話時,你在心裡回放那情境多少次?那麼,誰比較不仁慈呢?是保羅(今天侮辱你一次),還是你(一次又一次地在心裡擴大他的侮辱)?仔細想一想:是保羅的行為本身,還是你對他行為的批評,才造成你的感受呢?若是保羅侮辱你,而你根本不知道他說你壞話,你會感到痛苦嗎?請安靜一下,再往深處看,清明地與它一起,好好地面對你自己的心念問題。 

要你把朋友當成敵人在紙上大肆批評,這只是為了讓你看清自己內心暗藏的秘密。由於你心目中的敵人是你想法的投射,一旦透過反躬自問,找到了投射者,你的敵人霎時之間變成了朋友。 

反向思考的三種形式 

反向思考有三種形式:把批評轉向你自己、轉向別人,以及完全相反的思考。這三種形式會有很多種可能的組合。經過反轉後,一句答覆就能讓你觸類旁通、豁然醒悟。所以,重點不在於找出最多的反向思考,而是找出那些能帶給你自我了悟,且能讓你從混沌執著的噩夢裡獲得釋放的關鍵性反思。你可以把原先的答覆反轉成任何你想要的形式,直到找出最能觸動你的那一個為止。 

讓我們來演練這句答覆:「保羅應該感激我。」 把它轉向你自己: 我應該感激我自己。(那是我的職責,不是他的。) 把它轉向別人: 我應該感激保羅。(特別是當他不感激我時。) 把它轉成相反: 保羅不應該感激我。(除非他做到了。) 

心甘情願地深入你找到的每一個反向思考裡,細細體會它跟原先的答覆同樣真實或更真實之處,以及它是如何的真實。它符合你的現實生活嗎?不妨承認它吧!如果覺得很難承認,那麼,請在反向思考的句子上加上「有時候」。你是否承認它「有時候」是真的,即使在那一瞬間你仍認為它對別人才是真的?留意一下你如何詭詐地想逃離自己,非去管別人的事情。 

你是否體驗過「反向思考」後的實際情境呢?請耐心等待那些生活實例自動浮現出來。 你是否曾對保羅做過這種事呢?怎麼做?請具體詳述,把你不曾感激保羅的各種言行和情境列舉出來。也列出你在生活裡怎樣不感激別人。把你對自己和別人做過的事全都列成清單,看看你一向是怎樣不感激你自己的。 

建議你在反向思考之前,務必先用「4 句問話」來反躬自問。或許你想抄快捷方式,不先針對寫下的答覆來反躬自問一番,便直接跳到反向思考,這樣的反向思考,效果較好。若未經過徹底的自我教育,便徑行反向思考,一下子把批評的箭頭轉向自己,這是很殘忍的。 4 句問話能提供你一種緩衝的自我教育,去除你對信以為真之物的無知,使最後步驟的反向思考感覺起來更為溫和,而且合情合理。一旦略過 4 句問話,反向思考便會讓你感到刺痛, 甚至羞愧難當。 

「轉念作業」不是為了讓人羞愧或譴責,也不是為了證明你是「錯的一方」。反向思考的威力,只是為了發掘你在身外看到的一切事物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一切事物都是反映你想法的一面鏡子。一旦你發現過去批評的那人原是純潔無罪的,你才可能認出自己的純潔無罪。 

有時候,你無法在自己的行為習慣中找到合適的實例,那麼不妨從「想法」裡去找。例如,「保羅應該戒煙」的反向思考是「我應該戒煙」。或許你這一生從未吸過一口煙,但說不定你是在心裡吸煙。每當你想像保羅讓整間屋子充斥著煙味時,你其實是在心裡吞吐著那些 「憤怒和挫敗的雲霧」。一整天,你心裡冒的火是否比保羅還多呢?由此可見,找回平安的藥方就是停止你心裡的煙火,停止因保羅的吸煙而冒煙。在保羅可能死於肺癌之前,我是否要讓自己因這個信念所引起的焦慮而先死於心臟病呢?所以,讓我先從自己內心的平安開始 吧! 

另一種探尋的方法,就是用其他東西來取代「吸煙」這字眼。你真的從未吸過一口煙, 但你是否對其他東西上癮,如食物、藥物、信用卡或人際關係等,一如保羅的煙癮呢?你的反向思考可能會讓你謙卑,「我應該停止嘮叨保羅」或是「我應該停止為了讓自己稱心而任意刷卡」。誠心聆聽你給他的忠告,那忠告會告訴你:你該如何過好自己的日子。把反向思考化為「行動」反向思考帶來的全新領悟,威力極為強大,但除非把它化為行動,活出反向思考,否則你的自我了悟還不算完整。當你想到你一向跟別人如何說教時,不妨返回自身,先修正自己, 並讓他們知道你要他們做的事對你而言也一樣困難,讓他們知道你是怎樣操控和捉弄他們, 怎樣發脾氣,怎樣借著性、金錢和內疚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我也知道,我常大力鼓動別人去活出來的反向思考,我自己卻未必做得到。當我領悟到這點時,我發現自己和被我批評的人都站在平等的立場了。而且,也看到我的人生觀對任何人都不容易展現出來,我看到我們其實都已經盡力了。這就是開始體會謙卑人生的第一步。 

我發現「告白」是另一種強化領悟的有力方法。我覺醒後的第一年,經常去找那些我曾經埋怨批評過的人,跟他們分享我的反向思考和領悟。在痛苦的過去經驗中,我的「告白」 只涉及關於自己的那一部分經驗。(絕口不談有關「他們」的部分。)我這樣說,純是為了有至少兩位證人(對方和我)親耳聽到它;在我誠懇「說出去」的當兒,同時也「接收到」它了。例如,如果你的答覆是「他欺騙我」,其中一個反向思考將是「我欺騙他」。現在,盡你記憶所及,列出你所有的謊言,並誠實告知對方,但絕口不提他對你說過的謊言,那是他的事。你這樣做,只是為了釋放自己。謙卑才是真正的安息之處。 

當我渴望邁得更快、更自由時,我發現「道歉並誠心彌補」是非常美妙的快捷方式。彌補,意味著修正已覺察到的錯誤,而我所謂的「活出彌補」(living amends),效果更深遠,它不僅有助於某一事件,而且有助於未來所有類似的事件。當我通過反躬自問,領悟到過去傷害過某人時,我會立即停止傷害任何人。即使在這之後,我仍不免傷害到人,我也會即刻告訴他們為何我那樣做,我當時害怕失去什麼或我想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以這種至誠的心來自我修正,我感到可以隨時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地重新出發。這是活得自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誠心道歉是化解錯誤的良藥,讓我們站在平等、無罪的基礎上重新出發。道歉並彌補都是為了你自己好,關係著你自身的平安。當個只會耍嘴皮的聖人又有何益呢?地球上充滿這樣的人。放下你的故事後,平安便是你的本然真相,你只需活出它來。 

請靜下心,閱讀一遍你所寫「反向思考」的實例清單,看看它們對你是如何的真實,把你覺得傷及別人的每句答覆底下畫線。(對那些但願早日結束痛苦的人而言,光是針對清單上面的句子,一一回答這句反問,「當你相信那個想法時,你會怎樣反應,怎樣對待他們呢?」就夠你忙著去告白和道歉了。)借著彌補對方而彌補你自己吧!在每一事件上,你的信念曾如何傷害對方,你反過來也同等地償還他。 

誠實而不造作的「告白」,加上「活出彌補」,能為陷於絕境的人際關係帶來真正的親密。倘若你在作業單上寫的「那個人」已經過世了,不妨通過我們其他人來彌補,為了你自己的緣故,請把你要給他們的轉給我們吧。 

我認識一位非常在乎自由的男士,他曾經是一位吸毒者和慣竊,輕輕鬆鬆闖空門,是他的拿手本領。在練習「轉念作業」一段時間後,他開始憑著記憶所及,詳列出偷過的每個人和贓物的清單。當他完成清單時,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地址。而後,他也進行了「反 向思考」。他知道自己難逃法網,但在被捕入獄之前,他感到自己必須做正確的事,於是他依照清單逐一登門拜訪。他是美籍非裔,由於自己強烈的種族偏見,他折返拜訪的有些人家讓他很不舒服,但他仍繼續努力叩響每一戶的大門。只要有人來應門,他就坦白告知他是誰 和他偷過的東西,然後誠心道歉說:「我可以怎樣修正錯誤呢?我願為此做任何事。」他去過很多家,但沒有一戶人家打電話報警。他對他們說:「我必須做些事來彌補,請告訴我能做什麼事。」他們會說「好啊,幫我修車子」或是「油漆我的房子」,諸如此類。他很開心地做 完事情,然後在清單上那一戶的名字或地址前做上記號。他說,刷油漆時,我每刷一下都是感恩。 

我兒子羅斯是「轉念作業」的「個中老手」。八九年前,當我們一起逛街時,我注意到他有時會說:「媽媽,請等我一下,我很快就回來。」然後轉身消失,大約十分鐘再出現。有一次,我透過商店的櫥窗,看到他挑了一件襯衫,拿到出納員那裡付錢,隨後折回衣櫃前, 確定四周沒有人在注意,就悄悄掛回那件襯衫,然後才走出商店。我問他在幹嘛?他說:「前一陣子,我曾偷過五六家商店的東西。媽媽,那是很可怕的事。現在,每當看到商店裡有我偷過的物品,我就會走進去,找出類似我偷過的東西,付了賬再把它放回原處。我曾試著檢 舉我自己,我對他們說:‘這筆錢是用來賠償我先前偷過的東西,如果你想要控告我,請便。’ 他們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請經理來,而經理也束手無策,他告訴我這筆錢會使計算機作業變得很複雜,而且,要是找來警察,警察可能說必須是現行犯才行。所以,他們最後告訴我,他們幫不上忙,但我真的想要把它反轉回去。幸好我發現這個方法,它對我很管用。」 

羅斯也很喜歡玩我建議的另一項練習:默默行善,而且不為人知;若被發現,這項行動就不算數,必須重新來過。我看見過他在遊樂園裡,一看到那些似乎不夠玩的小孩,便從他的皮夾裡掏出一張鈔票,在小孩面前彎下腰,假裝從地上撿起,順手交給那位小孩說:「老兄,你掉了這個。」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他是一位懂得如何借助「活出彌補」來操練反向思考的好老師。 

日復一日,如此具體操練,等於是慷慨地對待你自己,它帶來的結果,簡直不可思議,若能更進一步的反躬自問,必定讓你體會得更深入、更徹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