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4-20 下午6.21.52.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四聖諦,很重要。

 

・四念處是唯一之道。何謂「念處」?「心」以身、受、心、法為所緣。

 

・正念不是簡單的活在當下、純然接納而已。正念是一種行動,有其清晰的目的和結果。

 

・心~要用鼓勵的方式引導;而非用責備的方式對待。

 

・睜眼四聖諦——基於四念處的正念正知。觀察身心及目標的苦;背後的標準是無明;動力是愛取;動作是「行」(造業);影響力是業力。

 

・沒有明覺時,身心隨煩惱習慣造作不善行。正念正知時,不善心滅。

 

・真正的放鬆,是心的放鬆。

 

 

 

 

          雲端阿毗達摩第三講

 

昨天,我們簡單、快速地把課程大綱以及阿毗達摩如何實修的次第過了一下。阿毗達摩是佛陀先驗的,它不僅僅是真實的,而且是真理。為什麼呢?它是在心極其穩定、自然如實的狀態下觀察到的我們身心狀態及其起因和因緣關係。禪修者都可以重復體驗的,類似於現在的科學精神。你可以不斷的重復體驗,每個人體驗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雖然我們不跟科學去做比較,但是佛法是有這樣的特性,它不是想出來的,不是某一個教主編出來的,是佛陀如實知見,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去體驗的。

我們怎麼體驗呢?昨天簡單地把帕奧西亞多教導的,現在帕奧禪林戒定慧三學止觀體系,依著佛陀巴利三藏聖典和《清淨道論》,以及相關的義注、復注,把阿毗達摩所描述的內容如實的去觀察和體證,去實現煩惱的削弱,直到真正的徹底地斷除。這樣一個道路——諸佛的古道,現在在這個世間還流傳著。這是我們人類的瑰寶,能遇到稀有難得,非常值得珍惜。我們的課程是阿毗達摩實修,所以今天就開始來教導怎樣禪修,怎麼開始入門?

九十天的課程裡面,禪修是要貫穿整個過程的學習。學習教理,解行並重,知行合一,完全要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今天要給大家講的主要是禪修入門兩個部分的內容:一個部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來做;第二個部分是禪修,要訓練我們的定力。禪修入門第一,我取了一個名字,叫睜眼四聖諦,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搞噱頭,而是要破除大家錯誤的認知,認為佛教的人就是閉著眼睛在那打坐,或者我們修行就是打坐,就是在那枯坐。這是錯誤的。這個認知是錯誤的。四聖諦是不管你睜眼閉眼都要踐行的。更重要的是,你在睜著眼睛沒有雙腿一盤坐在那的時候,你能不能夠落實四聖諦。這很重要。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四聖諦,從哪裡開始呢?我的建議是基於四念處的正念正知。

三十七道品,證得道智有三十七種道的資糧或者道的方法的系統。第一個排在前面的就是四念處。佛陀說,四念住是指導我們消除煩惱,導向滅苦的唯一之道,也是一切諸佛所教導的亙古以來沒有變過的唯一之道。一切諸佛證悟這個道,教導這個道;弟子們體驗這個道,修習這個道,證悟這個道。什麼是四念處呢?就是身受心法四種念處。身就是身體,受就是感受,心就是心的狀態,法就是除了身受心之外的其它所有的各種所緣。念處是你的心以之為目標,持續的覺知它,專注它,直至破除密集見到究竟法共相的方法。我們在後面會很細的來講。正念這個詞,現在全世界已經很熱門了,幾乎有一點知識的人都要知道正念,特別是知識分子如果不知道正念,感覺就很無知的樣子,就非知識分子了。但是你是不是真的知道正念呢?乃至於我們現在遍布全世界的正念訓練大師,他們是不是知道正念,不一定的。

正念它是我們佛教的專業術語,它同時也是一個專業的修習方法。我這裡要提一點的就是正念,並不是所謂簡單的活在當下,純然接受就叫正念。正念不是這麼簡單,但是正念包括要活在當下,全然接受,但不僅僅是這個。正念是一種行動,有它很清晰的目的和結果。所以正念不僅是活在當下,否則大家當下都是貪嗔痴,活在當下貪嗔痴裡面也是活在當下嗎?純然接受我都是貪嗔痴,我就接受我就是這樣一個壞蛋,然後繼續乾壞事嗎?我不是說有人這麼教導,而是我們必須精確的定義它。佛陀講法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精確,不模糊,不圓融,沒有似是而非,是什麼就是什麼。在阿毗達摩體系里沒有什麼似是而非,沒有腦筋急轉彎,或者猜謎遊戲這些事。

基於這個有清晰的目的和結果的正念,我們怎麼開始呢?在我們的課程里,第一始於身念處。身念處就是身體的狀態,身體的動作。我們知道我們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有舌頭,還有身軀四肢。這都屬於這個身體的範疇。身念處就是說你的身體在看聽嗅嘗觸,你在看,你在聽,你在鼻子聞,你的舌頭嘗,身體接觸到。這些都屬於要去念處的範疇。就是你要正念,你要覺知,你不能夠一邊看一邊腦子胡思亂想,那你就不是念處。你一邊在走路一邊在編著故事,想著電影,回憶過去規劃未來,那就不是念處,這不是身念處。那怎麼開始練習呢?我們的課程的第一個要求,我們經常講要有經行的時間。

怎麼經行呢?找一段平坦的、直的一段路。如果你是在疫情隔離期間,實在不能去戶外,那就在家裡客廳稍寬一點的地方,三五米也行。比較理想的是10米到15米之間,20米名以內。你從這一頭走到那頭,轉身再走回來。在走之前,你跟心講,我們從這頭走到那一頭,心要自始至終只是知道身體的動作,而不去想其它的事,如實知道我是在走路。如實知道我的左腳抬起來放下,右腳抬起來放下,用心知道,不要用那個身體的觸覺去知道你的動作。什麼是用心知道呢?就用你想你媽的那個心,那就是用你的意門,用我們的心在知道。你要是靠身體伸出去,大腿之間的摩擦或者腳踩在地上的那個觸覺,作為這個感知的對象,就叫身體的觸覺為主,就不能叫用心知道,而是用身體的觸覺知道。這個會有不同,差別會很大。所以你要用心去知道,用心知道你在走路。剛開始你可能不會很清晰,但不要緊,只是知道你在走就可以。

不要要求你身體的動作,從抬起來,伸出去,放下,又抬起來,伸出去,放下,都能很清楚的知道身體的每一個細節。第一階段不作這樣的要求。很多的正念的訓練是按照這樣的要求的。我們這裡不要求,要求你用心知道,大概知道就可以,尤其對於身念處。重要的是從這頭走到那頭,再從那頭再走回來這個過程,不要有妄想,不要打妄想。除了知道你身體的動作,不要再想其它的。這個是關鍵。怎樣能夠保證不打妄想呢?正在走的時候,你覺知身體的動作,以這個為目標。只要你的心飄走了,你發現你的心飄走了,那就停下來。停下來,不要排斥自己說,「糟糕,你看又打妄想了!」排斥自己,就起了一個不善心。不善心就是給你的心餵毒,吃毒藥,不要排斥。你感覺心跑掉了,知道心跑掉了,「太好了,我現在居然對心跑掉都能知道!」要鼓勵。

什麼是從快樂走向快樂呢?你每個當下要知道,當你有正念的時候,這個心就是好心,就要鼓勵。你多鼓勵它,它就會不斷地回到正念上來。你如果每次妄想,發現以後說,「怎麼搞的,你又打妄想!」然後妄想就會一直來,因為你的心沒有得到鼓勵。在走的時候,用心覺知,如果打妄念的時候就停下來鼓勵一下心說,「哎,真好,你看你發現妄念了,好,我們繼續走。」只要發現妄念就停下來,鼓勵下心,繼續往前走。那這個就是簡單的身念處。

練習到什麼程度呢?

(第一步),練習到15米或者10米一個來回,全然只是知道身體的動作,不打妄想。

(第二步),到了這個水平的時候,你在覺知身體的動作時候,偶爾起一個念頭。這樣走路,它不是一種機械的物質的運動,是受指揮的,起於我們心對身體的指揮,所以心覺知一切身體的動作起意念。你的身體是你的心在要求它這麼走的。往回看,你就能看到是你的心在指揮,乃至於走多少步,大步小步,手怎麼放,眼睛看哪個位置上,轉身是從左邊轉,右邊轉。都是你心去指揮它的。

第三步,你能這樣反觀的時候,你再去觀察指揮心的意念背後的標準和動力。標準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要走大步一點,我要走小步一點;我要從左邊轉,我要從右邊轉。你有個標準在那了,沒有標準,不會按照這個方式來的。我要慢一點,還是我要快一點。它有標準的。你想慢一點,你想快一點;你想左邊轉,右邊轉,可以發現是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著。那種力量的慣性擺在那。所以是先有標準,然後有那種力量。你要看到它是什麼標準,你能看到那個標準不一樣,腳步要快,要慢,要左轉,向右轉,諸如此類各種各樣的。

看到那個標準了,然後你再觀察。在那個標準的指導下,有一股力量讓你這麼做。這兩個都要看到。這些看到的,用我們佛教的語言,標準是什麼呢?標準就是你形成的那些「想蘊」。「想蘊」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觀念、看法,或者習慣。習慣還是不準確,因為習慣已經包含了這個動作。真正的標準就是走路的習慣性標記,應該怎麼走,應該這麼快慢,是標記。那種力量,我們叫愛取。冰山圖里的愛,「我就這麼走,怎麼著?」我就是這習慣——愛,我堅持這樣就是取。

當我們能到第三步的時候,那你要把正念正知的範圍擴展。擴展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到行住坐臥四威儀上。在家人,早上一起來,在床上就開始覺知,不要馬上起床,覺知一下呼吸,起床,從左邊起床,從右邊起床,左腳先下,右腳先下,穿鞋子不穿鞋子。起來做什麼動作?穿衣服,上廁所,刷牙,洗臉,開窗,開門,各種各樣的。這所有每一個動作,你都要如實的用心知道它,而不是打妄想。一邊刷牙,一邊想著,「哎呀,今天要去見客戶,這個客戶很難纏,應該怎麼辦?」放電影,編故事。好像你的時間用得非常有效率。吃飯的時候,一邊想,一邊吃飯,還一邊看著手機;一邊吃飯,還要一邊回著郵件;一邊切菜,還一邊在輔導孩子作業,諸如此類的。好像我們效率很高,能夠一心二用,乃至於三用四用。

如果你有這個習慣,你會發現心會飛起來,停不下來。這種用心的方法,對你的心來講是很悲催的。怎樣悲催了?我們後面再講禪修入門之二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那是對我們心極大的傷害。每一個當下做什麼就一心一用,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當老師的教孩子要從最開始,不要教孩子一心三用,那你是害你的孩子。要擴展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開車,隨時覺知你在開車,看著路。看聽嗅嘗觸、行住坐臥,看的時候知道我看到這個東西了,起個念,我對這個目標——顏色會起什麼態度,背後的標準是什麼,那股力量是什麼。我聽到聲音,是音樂聲還是別人吵架的聲音,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喜歡不喜歡背後的那個標準是什麼,要看到那一股起來喜歡、不喜歡的力量。這個是到第三步,你要訓練的。                      

你看到它幹什麼呢?我們需要有清晰的目的和結果,所有的都要導向正知的行動。正知的行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正確行動。佛法用詞都是很精准的。什麼是正知的行動?四種——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無痴正知。我們也叫四明覺,你清晰的覺察看聽嗅嘗觸所有的行為。當你看到背後的標準和那個力量出來的時候,你再觀察,「哎,如果我按著這個標準和動力去繼續採取行動的時候,這個行動對自己和它人是有利益的嗎?能不能對自他都帶來利益,而不僅僅只給自己帶來利益,或者會給別人帶來傷害。」觀察的時候一定是對於你所處的整體利益出發。如果對方是十個人,會不會給大部分人帶來利益?或者是個公司,會不會給他們給公司帶來利益?如果對方是你家人,是不是給你家人帶來利益?你的對方是一個國家,是個民族,能不能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帶來利益?對方的,不僅僅是你的,當然你自己要有利益。這是有益正知。

第二是適宜正知。適宜正知什麼意思呢?你可能在你的認知裡面,這個事確實是對你、對他人是有益的。但是你這麼做,人家認不認可這個東西,領不領你的情呢?事實上,能不能產生有利益的效果呢?往往是不一定的。多少人好心辦壞事。就像我們教育孩子一樣,明知道那孩子不應該打遊戲是有利益的,對媽媽來講也是有利益的,但是不是適宜的呢?你說你不要打遊戲了,孩子就是一臉不情願,還會跟你吵架。那顯然是不適宜。如果適宜呢?應該雙方都很歡喜。你的行為必須是有益的,適宜的。

什麼是行處正知呢?就是你行動開始了,各種行動都有具體的方法論。是不是最有效率的,是不是可以持續?有沒有更好的求解方法?而且行處要正知,而不是這個是好的,那我們就瞎乾,那就不對了。

無痴正知,你每一個造作當下都是有智慧的,什麼叫有智慧呢?就是觀待了緣起。什麼叫緣起呢?就是所有的因緣條件。因緣條件,你都觀待到了。為什麼要一直觀待呢?因為因緣條件總是不斷的變化,是無常的、苦迫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難以控制的。就像你在帶你的孩子或你在做一件事情,你這個事情要做兩個月。這兩個月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情況的變化。雖然前面定的這個標準,或者步驟,或者方式方法,它是有益的,是適宜的,方法論也是對的,但是因為條件變化了,相關方的各種因緣變化了,你還強推,那你就要出問題了,所以隨時都要保持明覺。

無痴、有益、適宜、行處正知的最後的導向是善行的生起,不是我們兩個分贓平等,滿足了你的貪。佛教里的「有益」就是雙方都要生起善心,不能生起貪心,不能生起嗔心,不能生起痴心。佛法了不起的地方,它對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定義得如此的精確。所有的行為最後導向的結果,至少你自己必須是有益、適宜、行處、無痴的。這樣的正念才能夠稱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念。不然就是個噱頭,就是一個割人家韭菜的課程。

禪修入門之一——睜眼四聖諦,基於四念處的正念正知。開始於身念處,身念處熟練以後,請用心覺知一切身體動作的背後,起於你的想法和意念,意念背後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引生一股力量在那兒推動。看到它以後,我們不要跟著我們的習慣跑,不要跟著我們的煩惱跑。要導向正知的行動,有益的、適宜的、正確的行處,無痴的。

你的身心,以及你看聽嗅嘗觸的那個目標,在佛教裡面都是果報,都是苦。所有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身體接觸到的都是果報,都是當下已經是那個樣子了,是不可以改變的。果報只能接受。我們往往對果報會採取行動,而怎麼樣的行動是靠後面的標準,你的想蘊標記。這個標準呢,對一個沒有證悟的人基本上都是無明的。大部分都是錯的,我們的認知大部分都是扭曲的,錯誤的。我這麼武斷的講,很多人可能有意見。不要有意見,只要你沒有斷盡煩惱,這些標準都是包含著無明的,這個動力都來自於愛取。你只要對著果報直接採取行動基本上都是不善業。這個行動做完就留下影響力,你罵孩子一次,你孩子就記住一次,就有影響力,這就是業力、緣力。這些力量,它一直在那兒。因緣到的時候,它就會成熟。孩子大的時候就會逆反。這就是這影響力最後產生的果報。

當我們沒有正念正知的時候,沒有明覺的時候,我們的身心是隨著你過去養成的煩惱習慣去造作不善行。但是當我們有正念正知的時候,你就不會去造作不善行,不會去做那個錯誤的行動。當下這個不善心就會滅掉了,就不會生起來。所以苦集滅道,看到、聽到、聞到、嘗到不管是好壞,在佛教裡面都是dukkha,都是果報,這是苦諦。在我們覺知到面對這個目標的時候,後面有個標準,有一股動力,想讓你按照習慣了去做。這就是集,是因。你去造作了,這個行動你做了,就是造業。這個行為就會留下一種影響力,就是業緣力。但是,如果你有正念正知,你不依著這個習慣走,過去的不良習慣當下就滅掉了。滅掉是有方法的,什麼辦法呢?就是有益、適宜、行處、無痴、正知。這就是睜眼四聖諦,在日常生活中要訓練。日常生活中你沒有訓練起來,你想靠閉著眼睛枯坐著去解決問題,大部分人都要碰到重重的困難。這只是修學入門第一步。從現在開始修學,一直到你證得阿拉漢,都得持續的正念正知的。只是正念正知的程度、水平會越來越高,你的深入會越來越精細。但是方向都一樣。

修學入門之二,就是要跟這個日常訓練配合起來的。這兩種是要相輔相成。你純粹只是生活中修學四念處,你不培養定力,生活中的四念處的這種綿密性和它的力量很難起來。當很強的煩惱生起來的時候,或者所緣的力量很強的時候,你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所以我們要培養定力。

培養定力,在我們這次禪修營裡面,首先練習的就是入出息念,覺知呼吸的方法。很多同學都學習過覺知呼吸的方法。我們考慮到這一次有很多新同學,所以我們要重復的說一下。這個入門呢,我先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描述一下應該怎麼做?你找一個安靜一點的地方,你平常覺得比較舒服的地方,比如一般在家人都在家裡。如果你有佛堂的最好是佛堂,沒有佛堂就找一個你平常覺得比較舒服的地方,書房或者是不會有人吵鬧的地方。坐下來,最好有個專門的坐墊,就是在網絡上都可以購買到的那種禪修坐墊。它是兩個部分組成,一塊是一個大塊的棕墊,背後再有一個小墊子,斜斜的那種。

你可能是佛教徒,你也可能是基督徒,你可能是伊斯蘭教徒,你可能是道教的,你可能是一貫道的,沒關係。坐下來了,我建議你先做你的宗教儀式的祈禱。你是基督徒,你就祈禱上帝;你是伊斯蘭教徒,你就祈禱一下真主;你是佛教徒,你就去祈禱一下佛陀,念誦三皈依,念誦一下Namo tassa……。我們現在是學的是佛教的入出息念了,我們的導師是佛陀。不管你是哪個宗教的,因為我們在學佛教的一個方法,而不是讓你要皈依佛教。佛教方法給你一個好處,所以我們也要禮敬一下老師,對吧?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我們每堂課都會念的。你會念就念,如果你不會念就心裡感謝一下佛陀,「入出息念是您的傳承,您的弟子在教導,感謝您!」

第三步呢,做一下深呼吸,建議三次深呼吸。對於初學者來講,做個深呼吸。因為你已經祈禱了,禮敬了老師,你感覺很清新,把清新的空氣吸進來,把身心的濁氣呼出去。以前我們不這麼教的,但是隨順大家的習慣了。就是吸進清新的空氣,呼出身心的渾濁氣息。你感覺所有的負面的東西都把它呼出去,三次就可以了,深呼吸三次,然後開始調身,用適當的坐墊。適當的坐墊是跟什麼有關呢?如果你是個初學者,一坐下來,有什麼特點呢?就兩個腳會高高的,沒辦法放平,兩個腳會撐著,身體會往後仰,坐不住。這個時候你的坐墊可以高一點,這樣你的腳就能平下去。如果你已經能夠兩個腳放平,你的胯部已經打開了,你能夠自然的平放了,那你的坐墊一點點高就可以,甚至不用都可以。散盤的人呢?如果你的腳能放平,就不用坐墊。單盤的人,有適當的坐墊要好一點。雙盤的人,也是可以不用坐墊的。只要你真能盤,不用坐墊。前提就是盤起來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有點往後仰。如果你覺得有點要往後仰,那你就要有一個坐墊,有個小坐墊撐起來。

撐起來你感覺能夠平穩的坐住了就行。然後以你的臀部——尾閭的地方作為支點,上身保持正直,壓下去。你能壓到多低就壓到多低,壓完以後呢?慢慢的以頭部為支點,拉伸你的後背,把頭抬起來,抬高頭看天,看完以後,輕輕的把這個下頜往回收。收回來的時候,身體就自然恢復正直。身體可以略微一點點向前傾,但在五度以內。你感覺頭部頂上還是有一條小線把你拉著,叫頭懸絲,把你提著。再慢慢的從頭到腳放鬆,先感覺把頭頂上懸拉著的絲線一放鬆,從頭部到腳放就松下來了。有的老師形容就像一塊竪著放的老豆腐,它不會倒掉,也不會塌下去,它是鬆軟自然的。那麼也有老師說,你開始從頭部、頸部、肩部、雙手的手臂、前胸、後背、腰部、胯部、臀部、大腿、膝蓋、小腿、腳踝、腳掌每個部分隨著呼吸,每呼出去一次,你就放鬆一個部位,每呼吸一次就放鬆一個部位,放鬆到完,那你就身體就松了。

我一再強調真正的放鬆,是心的放鬆。身體的放鬆,你作意它放鬆下來,但如果你的心不放鬆,一會它又會僵硬起來。所以重要的是調心。調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你快樂起來。哪怕你只有淡淡的不滿意,就是嗔心,你的身體就會緊繃。怎樣讓你的心放鬆呢?就要讓自己快樂。怎樣讓自己快樂呢?給自己祝福,祝福自己輕安、快樂。我們佛教有專門的慈心禪,慈心禪就是祝福自己,祝福他人,讓自己有快樂,別人也快樂。你先祝福自己快樂。你可以想一下曾經乾過的一件好事,做完那件好事,讓你覺得身心很舒服的那種感覺,而你取那個感覺作為一種狀態,然後祝福自己一直都有那樣的快樂。當我感覺自己真的有點快樂了,嘴角開始上揚了,然後就帶著這個心再祝福里周邊的人,有形無形的眾生,祝福它們快樂。祝福兩分鐘,感覺周邊也變得很祥和了。你再祝福十方,前方的眾生快樂,後方的眾生快樂,左方的眾生快樂,右方的眾生快樂,左前方的眾生快樂,右前方的眾生快樂,然後再加上東南角、西北角、東南角、西北角,這十個方向的眾生,也祝它快樂,祝福三五分鐘,整體下來心就會平和。心平和了,你的身心就都柔軟了。

當你放鬆完以後,可以作意把身體空掉,讓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不起作用。我們叫五門關閉。你的心可以去注意一下心臟那個位置,輕輕的作意一下。給心下一個指令,把當下、過去的所有的記憶,所有的心理活動,各種想法,各種家裡的事,公司的事都清掉,清零。大掃除掃出去。有些人感覺按下清零鍵就可以,有些人感覺要拿個橡皮擦擦一擦,有些人感覺說要拿一把掃把掃一掃,雞毛撣子掃一掃。你只要感覺清理了就行。這個是有效,不要覺得都是假的。清理掉以後,你就嘗試去找到你內心深處曾經有過的最平靜的、最寧靜感覺,那個心的港灣,那種心泊的狀態。

找到那個狀態後,再跟心講,我們現在要開始覺知入出息了。按照課程要求你只要如實的、自然的、輕鬆的了知呼吸就可以。對這個呼吸不做任何的分析,不做任何的評價,對自己和呼吸的狀態不起任何的疑惑。它是什麼狀態,就什麼狀態,讓那個呼吸自己出現。呼吸在哪裡出現,你就在哪裡知道它,不要刻意要求它應該怎麼樣。然後你在知道呼吸的時候,你是在那個呼吸出現的位置上,先去知道那個整體的氣息。你先有個氣息的概念,先不要去找進出的動態的感覺,而是先起一個呼吸是整體的氣息,那邊有這樣團氣息的概念。讓你的心先找到這種感覺,先找到整體氣息的感覺。這個整體氣息的感覺明確以後,再在那個位置上,有些人是在鼻頭,有些人在左鼻孔,有些人在右鼻孔,有些人在離開鼻孔前面比較遠的地方,無所謂。你剛開始初學的人不著急。已經學習過我的課程的人,你還按你原來的方式做,我這個是跟完全初學的同學講。呼吸在哪個位置上出現,你就在那個位置上先知道這邊有氣息。心很明確的知道這個地方是有氣息了,然後你再去知道這個點的氣息,它是在進進出出的,但是你的心不需要跟著它進出,只是在那個位置上知道這個氣息。它有時候進,有時候出,如實知道。這就是最初的入出息念入門的要求和建議。

課後,大家可以看《入出息念前行》,還有問答集。大家在練習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問題在上面都已經寫的很清楚了,就可以對照。如果出現很明顯的,找不到解決方案的,而你有特別的體驗,你在禪修報告裡面可以把它寫出來。然後我們在每週兩次的禪修報告的時候再跟大家來做解答。

今天我們就傳授這兩個業處,一個是基於四念住的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要去練習的。日常生活中的練習先開始於經行。練習到能夠一段時間沒有妄念的時候,你再把心的覺知加進去。對心在指揮你的動作背後的標準和那股力量要覺知。然後正知導向正確的有益的、適宜的、正確行處的、無痴的四種明覺。這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直練習的,只要你覺得還想禪修,想要快樂,就不能扔掉。

第二個是基於入出息的定力的訓練,一個很初步的方法。在入出息的方法裡面最根本的就是如實、自然、輕鬆、不分析、不評價、不疑惑、不控制,不要嘗試控制呼吸。怎樣做到呢?很重要的就是你先知道整體的氣息,而不是在進出上去下功夫。進出是怎樣就怎樣。你的目標是氣息。氣息有一些進出的狀態,你知道它有這些狀態在發生,這是關鍵點。重要的是,你不要用身體的觸覺去作為你的目標,是以氣息作為你的目標。這是我們一再要強調的。

 

 

202089日,尊者於北加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