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e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為什麼會有妄念和昏沈?就是因為我們和心之間的關係沒有處理好。

 

・發現心打妄想,不要責備心,反而要鼓勵心,讚美心發現了妄想。

 

有智慧的人對於物質的態度就是要簡樸,過極簡的生活,不要被物質捆綁。

 

・與人相處要建立邊界。

 

・沒有對四食的執取,就不會有結生。

 

 

 

 

 

 

 

         雲端阿毗達摩第十一講

 

從阿毗達摩的結構上來講,人生命第一個心是結生心,結生心是離路心,不是心路里的心。生命第一個心是結生心,結生心是什麼心呢?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心?它是怎麼來的?通過這樣一系列次第地考量,我們將落在對生命最真實的理解上,因此,我們的阿毗達摩課程就從生命的第一個心開始講起。

從阿毗達摩的角度,在正式阿毗達摩學習之前,我們還是要對一些基本的概念做一些簡單說明。

首先我們看,作為一個人一生中所要面對很多目標,就佛教語言來說稱為所緣。一個人一生中所面對的目標,或者說所要解決的對象有哪些呢?以一般人的常規理解就是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包括人與人之間各種各樣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除了人與人的關係之外,剩餘的、人與一切外在世界的各種關係。我們可以進一步拆分成四種關係,即:人與物質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心的關係。

雖然人與物質的關係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有重疊的地方,但它們還是有很多方面的不同,所以把它們分開了。

 「物質」指的很具體的東西:比如我們面對的生活必須的各種物質,不管是自己需要的還是公共需要的,如大宗商品、小的商品、食物或行住坐臥所需要的任何東西,這些都屬於人與物質的關係。

「自然」更多指的是自然界的各種關係。在這裡我們把它擴大到外在的宇宙星辰、山河大地、氣候環境等這些層面廣闊的東西,我們把它們歸為自然。

人與人的關係,說成是人與社會的關係也可以,只是講社會關係顯得太寬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把人與社會的關係涵括進來,比如與家庭的關係,與子女、夫妻的關係,都是人與人的關係。前面這三個關係比較容易理解,但我們與自己內心的關係,不容易理解,現在科學研究也很少。現在主流科學不認為有意識存在,真正被認同的心理學指的是腦神經科學,是基於腦神經科學的心理學。它認為所有心理是物化的,是物質產生的,所以不認為有一個意識是超然存在的。

因此人與心之間的研究是很少的,然而人與心之間的關係是如此重要,我們下面會持續探討。

在這些天進行的兩次禪修報告中,最多的問題就是掉舉和昏沈,妄念和昏沈。妄念的問題排在第一位,而昏沈是第二位。為什麼會有妄念和昏沈?就是因為我們和心之間的關係沒有處理好。今天義工把之前介紹過的,怎麼處理妄念的方法發給大家了,希望大家認真的去看,如果你想解決問題的話。

在那裡面我開了個玩笑,說是給大家傳授一個甚深的大法、秘法,可能大家真的覺得那是開玩笑,也沒有很重視。其實這個是很重要的東西,這個重要性是指,它在日常生活中是要用到的,因為這是心的習慣。當你發現在打妄想的時候,我們習慣生起懊惱的心:怎麼回事?怎麼搞的?又打妄想!

我的建議是:發現打妄想的時候,趕緊給自己的心一個鼓勵:太棒了!你居然發現了自己在打妄想!你發現自己打妄想就是已經正念現前了。正念現前的時候就要給心一些鼓勵,然後繼續覺知呼吸。當它又跑了,不用擔心,只要它回來,你就鼓勵它。你不斷地鼓勵它,它就會不斷地回到正念上,正念多了喜就會不斷地生起來,從而更長時間地專注所緣。

自己鼓勵自己是很重要的,不要覺得那是假的,不要覺得這是自我欺騙,其實我們已經用心外求法欺騙了自己無數生了。這個才不是欺騙,因為心就是這樣成長的。在我們沒有解脫煩惱之前,我們的心一定是被這兩個慣性:激勵機制和保護機制所左右的。

心在一切時處都是尋找快樂的,尋找快樂不是罪過,佛陀也會尋找快樂。佛陀在一個開示結束的時候,佛陀經常會趁弟子們說,「薩度!薩度!薩度!」這個空擋,進入一下果定,享受一下現法樂住的味道。

所以心是自然要去尋求樂受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嘗到、身體上觸碰到,從而產生的那種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還有法觸生受,這些受無非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只要是樂受,有一個特點:增長相應法。

相應的法是什麼呢?我們的名法和色法都是相應法。

當你感覺到快樂的時候,身心愉悅,會有一種膨脹感、舒適的輕快感。所以不管是什麼階段的生命狀態,都不會排斥快樂。而鼓勵可以產生快樂,不管是哪一種鼓勵,顏色的鼓勵,聲音的鼓勵,還是自己內心的鼓勵。今天聽完課,大家可以去試試看,從自我鼓勵這個角度去試試。

如果在面對呼吸的時候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或者有些更糟糕的人還沒找到呼吸呢,那麼坐在那,身體放鬆,調整好,讓呼吸自己出現。不管在哪裡出現,不管是在後腦勺,還是腳後跟,或者是在肚皮那出現,哪裡出現都沒關係,只要它出現,就鼓勵自己的心:誒,你覺知到呼吸了,真棒!至於什麼時候置念於鼻中隔,到火候了老師自然會引導。

我們的原則是:輕鬆、如實、自然。只要自己的心不如實了,想編一個東西出來,就要和自己的心去講:我們要如實。心馬上就會回來。不要去排斥它,只要感覺到心回到了如實的狀態下,馬上就去表揚它:你會如實了,太好了!如果覺知到一個呼吸,也去鼓勵它。只要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不時地都要去鼓勵它,以各種地善巧的方式去鼓勵這顆心。這也是一種正念正知的訓練方式。

如果運用的很好,可以不用數息法。妄念還會來,沒關係,根本不需要排斥它,就讓它在那。我們只要鼓勵覺知呼吸的那種狀態,心就會自然的對呼吸的了知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正確。如實地覺知到一個呼吸,就鼓勵一次自己。這些都是心法,如果不去嘗試,你是不能理解的。

這就是人與心之間的關係。意識就是心,心就是意識。我們後面還會大量的講解心和意識的關係。

    有人問:鼓勵的心、被鼓勵的心和心所是什麼關係?

這裡是指你的心正在鼓勵它自己。心剎那、剎那的生滅,當你生起一個鼓勵自己的心路時,後面再生起的心路就會感受到快樂。

就像我們課上幾百人學習,各種各樣的習慣都有,我講的時候一般是有針對性地進行解說。比如,某人是這樣的情況,那時的解說就是針對他的,其他的人就不要對號入座。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歡自己對號入座,他的心就是這樣的慣行,這就緣於你的心在日常運轉中的習慣問題。你不學阿毗達摩,你就不知道這個心為何會如此,這個就是阿毗達摩里要深入學習的東西。

有人說:「Bhante,不要講了,趕緊帶我們實修。」我已經講到這樣了,這不是實修,什麼是實修呢?這也是心的慣性,以為法之外還有一個什麼可以實修。

 鼓勵自己不是增長我慢。這就是心與心之間的關係。鼓勵自己就是當自己的心可以對現在的狀態正確覺知了,它做對了,因此你應該去鼓勵它,而不是說給自己戴高帽子,覺得自己了不起,這是要鼓勵我們自己安立於如實覺知的過程。我們在座有很多的老師,自己的孩子可能還沒長大,生活中每天都在教育他們,另外還有我們的先生和太太。如果想要鼓勵他們,該如何鼓勵呢?

我們應該鼓勵他們養成增長善法的過程,而不要去鼓勵其結果。如果鼓勵自己說:我很了不起!那是我慢。但如果是因為自己剛剛竟然沒有去在意上嘴唇的麻,而只是知道呼吸,心因此走在正確的路上,在正確的方向上、目標上,在有念有智地如實了知,對這種行為進行鼓勵,是不會變成我慢的。

人對於物質,要有什麼態度呢?佛陀教導我們資具依止戒。意思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擁有這些物質。對於出家人,就衣食住藥——吃的東西、穿的東西、住的地方、生病吃的藥這四樣東西,要知足,易扶養,少事物,生活簡樸。

我們在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行者,他們持頭陀行:三衣、一鉢食、常坐不臥。如果你去一個尊者或者西亞多的孤邸,經常會看到孤邸裡面空無一物,床上沒有被褥,僅僅是個床架,最多有一個打坐的坐墊、一個鉢。這樣我們就知道,這位西亞多是行常坐不臥支的,晚上是不躺下睡覺的。常坐不臥,只持三衣,或者有的人並非不臥,但是持三衣。持三衣的人,連坐具都不能是用布做成的,一般是用皮具,因為皮具不屬於「衣」的分類。晚上即便再冷也只是蓋桑喀諦雙層衣,這是持三衣。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它可以沒有累贅,內心沒有那麼多牽掛。我們外國人去帕奧禪林,搬個孤邸像是搬家。有時要搬兩天,叫卡車來,無數的東西,把孤邸弄的就像家一樣。我以前也是這樣,有七箱中藥,其實都是沒什麼用的,回來後都捨了,供養道友了,是有供養的功德,但整這麼多藥,從思考到請淨人處理,從中國運到帕奧禪林,再準備箱櫃分類收藏,還要防止發霉,多少時間用在這上面啊。持三衣的尊者,箱子都不要。如果去哪裡參訪,或者老師要他去什麼地方,他們吃完飯,提著鉢就走,什麼也沒有,空空的。別人的供養隨手就給出去,內心沒有任何牽掛,非常自由,不會被物質捆死。

我們不要求在家人持三衣一鉢,但是至少知道:我們想要的很多,真實需要的不多。就像女眾買衣服、化妝品,大家自己看看就會知道。有智慧的人對於物質的態度就是要簡樸,過極簡的生活,不要被物質捆綁。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建立邊界。你和家人的關係,比如夫妻、父母、孩子、同事、領導,甚至社會族群之間,都要守邊界,有自己的標準和原則。別人建不建不需要管,但是自己要有原則和分寸。

邊界的原則是什麼呢?就是共同制定的責、權、利。面對責權利什麼是正確的態度,而處理邊界或越界的基本原則是慈悲喜捨。愛自己愛別人,愛別人從愛自己開始。

上座部對自利利他的定義與我們以前接觸的佛教不一樣,上座部認為菩薩在成佛之前,他所做的善行,是安立在自利角度上的,是為了累積證悟的資糧、成佛的資糧而去做的,不是在度眾生,度眾生是佛陀的事。

這樣安立有什麼好處呢?我們有很多人空喊「我要去度眾生。」不說你有沒有能力去度眾生,至少你應該發現一個問題:眾生是如此的難度。當發現眾生難度時,我們會怎樣呢?會很生氣。因為度眾生的想法,會掩蓋住自己的問題,也會不斷看別人的問題,會覺得眾生如此難度,然後你著急焦慮乃至生氣,結果都是不善業。

但是如果說:我是為了自利。自利有相當部分的內容是透過利益他人才能獲得的,你的心態就會變得自然了,不會站在道德高地上去幫人,去度人。而是安立在我需要你的幫助才能成就我自己,這就不一樣了。

自利和自私不一樣。自利是看到對自己有利益的事情,看到後當然要去爭取。從大的方面講:成佛、證果是對你有利益的;斷除煩惱是對你有利益的;今天要做的事情,如果效率很高也是有利益的。為什麼要排斥利益呢?

但自私不同,自私是充滿貪婪和慳吝的,那是不善心。

所以要分清自私和自利的不同。自利是佛陀倡導的,自私是佛陀呵斥的。佛陀講過有四種人:一種人自利利他,一種人自利不利他,一種人利他不自利,一種人不利他不自利。佛陀對前三種人是贊嘆的、鼓勵的,對後面的那種人評價為「燒屍柴」,兩頭都沾滿屍臭,這個柴一點用處也沒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該如何界定?先共同安立邊界,什麼東西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我們應該怎麼做,什麼叫越界。當對方越界的時候,我們要保有慈悲喜捨的心。

人與自然的關係,要有敬畏的心,順從的心。不要說人定勝天,總想著戰勝、改造自然這種是大話。對自然要遵從、敬畏,不然會遭到自然的懲罰。以前講,很多人晚上做鬼,白天做貓——晚上不睡覺玩遊戲,刷嘴仗,跟人家懟天懟地,白天昏昏沈沈。年輕的時候還可以晃幾年,但是過了三、四十歲,身體就會大幅度衰敗,就會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醫生、醫院為伴。

 人和心的關係,我們需要知道心的運作模式,引導我們的心每時每刻都能生起善心。心只要生起不善心,就像是被自己毒害,你就是給心餵毒藥。

如何讓我們的心生起善心?阿毗達摩核心的課程就會講到這些。

你的心有多大的潛力呢?你的心甚至可以成佛。

當然心不是恆常不變的,但是它總歸是心。這幾天有人問:心是無常的,那誰來成佛?這個無常、剎那生滅的心,它有一種慣性、一種力量,前面的心影響後面的心。如果你懂這中間的緣力、心的素質,你的心就可能被策勵,從而不斷增上,乃至成佛。當然,你的心也可以陷入地獄,生不如死。所有的苦樂,都和心相關。佛陀講的《箭喻經》,教誡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心,不中第二支箭。就是指你的心能出離到不中第二支箭。

人是如何出生的,結生心是怎麼生起的。為什麼講這個?因為人對於四種所緣(物質、人、自然、心)的態度以及處理的方式,和我們的結生有很大關係。

我們有四種食糧:物質的食糧和精神的食糧。

段食是物質的食糧,即每天吃的飯。觸食、思食、識食是精神食糧。

對一個生命來說,這四種食糧是不可或缺的,能影響生命的存在以及決定這個生命的健康與否。段食是滋養色身的。對一個人來說,多少是要有一些常識啊,要知道哪些食物是好的。現在我們靠著這個臭皮囊讓心成長、證悟涅槃或者成佛,要合理愛護。不可以食用有毒的食物,雖然不能貪著食物,但是也要吃恰當的食物,要對自己的色法有瞭解。很多時候,我都倡導學習中醫,中醫就是從色法角度看待問題。

昨天講阿毗達摩對精神和物質的細分方法,與我們現在的科學細分方法是有相似,也有不同的。科學細分方法是不斷地分裂直到最微小的顆粒。阿毗達摩的細分方法也是要分的,在修四界差別,觀察身體的地水火風、十二種特相時,如果你的定力夠強,身體就會像一個透明的冰塊。如果繼續觀察冰塊的空界、空隙,身體就會變的粉碎,粉碎成更小的顆粒,這時你再取一個顆粒觀察它的空界,它會不斷地分裂分裂,最後分裂到再不能分裂為止,那個東西就叫色聚。

色聚從整體性顆粒的角度、有空間狀態的角度講,是最小的。但是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上,從觀察生命的真相上還是不夠的。我們要破除色聚的密集,見到究竟色法。究竟色法就是屬性。要看到那些屬性,如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等的屬性。

比如中醫草藥中的芍藥,【性味歸經】苦、酸、甘,微寒。歸肝、脾經。【功效】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性微寒對應阿毗達摩所講的色法,就火大的屬性,苦、酸、甘是八不離色的味。歸肝脾經,是這個藥物的風大容易往哪裡去,影響到什麼地方。

中醫的體系很精深。我覺得中醫對於身體和藥物的研究,比分子醫學更進一步。分子醫學講細胞,中醫講性、氣這些層面,這是屬性的層面。我們認為屬性的層面和究竟法相關。所以我們在選擇食物的時候,能不能根據身體的屬性、需要,根據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十二種特相的需要,去選擇適當的食物,而不是會造成四大不調的食物。

精神食糧的方面,更好理解。如果觸食養成習慣,就好像現在刷朋友圈或者玩遊戲,只要是一放下來就馬上想再打開去看看,這個就是觸食,也是思食,還是識食。哪些「觸」、「思」、「識」是對我們身心有幫助的呢?我們有沒有思考這些問題呢?不思考會帶來什麼後果?這是要考量的東西。

為什麼要先給大家普及這些概念,再來談結生呢?正是因為對於四種食糧的執取,才會帶來結生;沒有對四食的執取,不會再有結生。

生命有三種或者四種要素,三要素是指名法、色法、緣力。四要素是名法、色法及業、煩惱。名法和色法的成因是因為業和煩惱引發的,這四個是聯繫緊密的相互關係。

在阿毗達摩的語境裡面,這一生的結生心,有它過去五因——無明、愛、取、行、業。其中無明、愛、取是指煩惱;行是業行,留下的力量是業力。無明、愛、取、行、業,是過去的五因,透過臨死速行的管道成熟。它可能是一個念頭,一個回憶,往往是我們過去發生的某一件事,做過或者看到、經歷過的事情,那個就是業相或業。當時在造作這些事情的時候,內心會有一種動機,這個動機就是無明、愛、取,也就是煩惱。

為什麼我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正念正知,去看行為後面的無明、愛、取呢?這就是在實踐。因為還有無明、愛、取,有這個動機,這個動機一般是與這些食相關的?跟食相關的,比如我還想要各種食物等等。執取生命的存在和維持,就是無明、愛、取的根源。以這樣的根源去造作的業行留下了影響力,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成熟,這樣的業就有力量在下一個剎那製造出新的生命來。

名法是精神部分,色法是物質部分,業是各種業緣力,煩惱也就是無明、愛、取,指的是各種動機。

在佛教裡面,我們既不是唯心主義者,更不是唯物主義者,我們講中道——辯證、客觀。其實一看到「唯心」或者「唯物」,它就是不客觀、不中道的,因為它是「唯」一的嘛,就會偏頗在一個角度上。

佛教對於生命的看法,是一種緣起的看法。從緣起的角度看有名、色、業、煩惱四個主要要素。簡單講,所有心理活動都是名法部分,精神部分。除了雙五識其他所有的心理活動都能產生心生色法,也就是名法會產生色法,精神會產生物質。

在五蘊界生命裡面,你只要不是無色界的天人或無想有情天(無色界的梵天人沒有物質只有精神;無想有情天,只有物質沒有精神),其他五蘊界的生命,所有的心理活動都要靠色法的支持。所以我們講心色,也叫心所依處色,精神活動要靠物質才能生起。

以我們人來說,心所依處色,它是我們心臟的血液,而不是大腦的腦神經。以止觀禪法來觀察,腦神經是不會產生心理活動的。在實際觀禪的觀察中,大腦裡面沒有任何心理活動可以被觀察到。

結生名色是業產生的。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業會導致這一生的結生名色的產生。業會產生名色,而心理活動又製造新的業,比如生起善心或者不善心,從而造下善業或者不善業。不善心會造不善業,留下不善的影響力,反之善心會造善的業,留下善的影響力。

善的影響力,感果的時候就會感到快樂,不善的影響力感果的時候,就會產生痛苦的感受。所以業又產生物質和精神活動。

心理活動不斷製造業。我們說心靈的製造車間在製造什麼產品?製造毒品還是營養品?這就是心理活動不斷地在製造著各種各樣的業。

心理活動是如何製造業的呢,它為什麼會想製造業呢?憑什麼製造業呢?因為被煩惱控制和影響。如果你的煩惱傾向為貪或嗔,在無明的支持下,有貪有嗔,這樣的心理活動製造的就是不善業。如果你的煩惱處在潛伏的狀態,此時你如理作意,造作的是善業,對於還沒有沒有完全斷除煩惱的人來講,即使是善心也是無明支助下生起的。這一點有人不理解,它的意思是因為我們執取有一個「我」可以幫助別人,或者有一個「我」可以解脫、可以證悟,這樣的認為還是屬於無明。但是它並沒有引發貪、嗔的心路,這樣的無明引發了善行。這樣的心理活動也製造業,但它是善業。無明緣行,只要還沒有證得阿拉漢道果,那些行都是無明煩惱引發的。

在生命裡面,是唯物,唯識,還是唯心,還是唯煩惱呢?其實都不是。它們是緣起的,緣起是客觀的、中道的,緣起甚深。

佛陀講了四種正知——適宜正知、有益正知、行處正知、無痴正知。怎樣做到四種明覺?在當下看到這些,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的狀態,就是四種明覺。

我們上一期課講到認知移情,就是你能不能看到對方的認知行為模式是怎樣的。他的認知行為模式是什麼樣的煩惱引導下去造作這樣的業,你要能瞭解它,也是在一定程度可以被觀察的。

有一位賢友講,四種明覺的行處正知,不是講業處嗎?是,那個是帕奧西亞多在講《智慧之光》的時候,你在修觀的時候,或者在修止的時候,或者一個比庫去托鉢的時候,他的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和無痴正知,肯定是圍繞一個比庫能去什麼地方托鉢,什麼地方托鉢有益,什麼地方托鉢適宜。他在去和回來的路上,其行處要知道他的腳步、他的左邊、他的右邊,他隨時覺知自己的業處。無痴正知要修觀,觀察無常、苦、無我。

但各位大部分都是在家人,要過生活呀,要過日子呀,不是跟我們要去托鉢呀。當你內心質疑行處正知是不是講錯了,就是你不能認知移情了。因為你不能理解帕奧西亞多那麼講和我這麼講我們各自的用意。

 

 

2020817日,尊者於北加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