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e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色法沒有觀清楚,觀名法會有問題。

 

・任何行者(不管止或觀)都必須要先清楚了解色法才行。無法破除色法密集,破名法密集會有困難。

 

・6種法所緣:1、五淨色。2、16種微細色。3、心:六識界。4、52種心所。5、涅槃。6、概念。

 

・禪修者只觀察世間的名法呢?因為出世間名法不是觀智的目標,它是以涅槃為所緣的,不具有無常、苦、無我的共性相。

 

・如果教理都不懂,你要如何檢查需證知什麼呢?

 

・什麼是心?心是——造作者(識知目標者)、工具(與心相應的心所通過心而得以識知目標)、活動(心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

 

・五門轉向如何運作清楚說明。

 

・聞法後要拿來用。

 

・問答3必看。

 

 

 

 

阿毗達摩實修——名業處基本知識 一(一)(雲端阿毗達摩第二十二講)

 

前幾天我們把色法的基礎知識、色業處的修習和對色法的觀察做了一個粗淺的介紹。接下來我們將要進入名法、名業處的學習。名法比色法更深細、更細微,要瞭解名法必須把色法先學清楚。對於一個禪修者來講,如果色法的修習沒有過關,到名業處的修習時,就容易觀察不清楚、不清晰。

什麼是名法?

根據阿毗達摩,有四種究竟法,它們是色法、心法、心所法及涅槃。涅槃又稱為無為法,只有一種;色法共有二十八種,我們已經學過了;心法有八十九種或一百二十一種;心所法有五十二種。我們所處的世界,歸根結底無外乎兩種現象——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物質稱為色法,在修色業處的時候,我們要辨識自己的色身,外在他人的色身,以能破除對自己和他人身體的貪愛。也需要辨識無情的色法,比如山河大地、金銀財寶、車房用具等等,以便瞭解我們所苦苦追求的不過是一堆時節生色而已。然而,我們為什麼會對這些色法不能正確認知,乃至貪著或排斥呢?這就涉及到名法了,也就是心和心所的作用。能夠感受快樂痛苦的是名法,是心理現象,能夠起貪愛或排斥的也是名法,因此所謂的解脫自然也是指心的解脫。當然,我們的心既執著名法也執著色法,執著五取蘊。因此,要認識生命的真相,既要觀色法,也要觀名法,以便從名色五蘊的執取中解脫出來。名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心法,一類是心所法。在這裡的「心」是指純粹識知所緣的心識,而它的生起必定伴隨著相關心所一起生起。心所的意思是「屬於心的」,就是伴隨著心一起生起的相應心理素質。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在阿毗達摩里可以歸納為最簡單的關係——心(名法)與所緣的關係。名法就是能知、能緣,包括心與心所,所緣就是心認知的對象,包括我們平時看到的顏色、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嘗到的味道、觸到的冷暖硬以及心裡想到的任何事情,六種所緣。只要有名法,必定會有所緣;或者說只要有心,必定會有心的對象;不存在有心而沒有對象的。稱為心,是因為心能識知所緣;稱為名法,是因為能朝向所緣。作為名法,有知道、識別所緣的作用。例如眼識能看,耳識能聽,意識能想各種東西,概念的產生就是意識的作用。比如大家在聽雲端阿毗達摩課,你們面對自己的電腦或手機屏幕,屏幕里的影像就是你們的所緣,耳機播放出來的聲音也是大家的所緣。我們能看、能聽的是心,是名法。註疏里比喻:國王必然不會單獨一個人出行,根據需要必然會有不同的隨從伴隨,微服私訪和帶兵打戰差別就很大。國王如同心,那些隨從、大臣或將士如同心所。當所緣出現的時候,心會執行識別的作用,與它同生的各種心理素質也一起對所緣執行各自不同的作用,這些心理就稱為心所。

心所有四個特點:

1.心所必定與心一起生起(ekuppàda)

2.心所必定與心一同滅去(ekanirodha)

3.心所與心都取同一個對象(ekàlambana)

4.心所與心擁有同一個依處(ekavatthuka)

舉鼻識為例,在聞嗅的那一剎那,有八種名法同時在起作用,鼻識加上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七個心所。這八種心理作用同時發生,同時執行嗅聞香所緣的過程,然後又同時滅盡,不會有先後,而且這八種名法都依靠鼻門(鼻淨色)為依處生起。

一、在修行次第上,不管是哪一種行者——純觀行者還是止觀行者,都需要從色法開始辨識。

二、觀察名法——世間名法或出世間名法。如果你還是凡夫,還沒有證悟涅槃,你只能觀世間的名法,因為你還沒有證得出世間的道果,也就無法觀察與道果相應的出世間名法。原則上,在修觀的階段,只需要觀察世間名法。出世間名法——道心和果心是以涅槃為所緣的,不需要再去觀照了。

為什麼說所有的行者都必須從色法開始辨識呢?因為如果還不能夠清晰地辨識名法賴以生存的色法依處,想去辨識比色法更加微細、多變的名法就更加困難了。就五蘊界生命來講,所有名法都是在心所依處色和五淨色裡面生起來的。

如果我們還不能破除色法的密集——功用密集、相續密集、組合密集,那要破除名法的密集生起辨識究竟名法的智慧是非常難的。當一個禪修者能夠清晰、透徹地辨識色法,名法就會自然、清晰地呈現在他的觀慧中。

首先觀察心所依處色。在心臟明亮有分生起的那個地方。心發一個指令,讓你的手指動一下,或是搖搖頭,同時可以觀察在那個地方有很多心生色法生起來,散播到全身。這些心生色法,是由想動的心——名法生起來的。名法依靠心所依處色而生起,同時產生了心生色法。如果你不能辨識它,就無法理解心是我們思維和行動產生的源頭。

我們可能會聽到一些人這樣講的,:根據《阿毗達摩》人的心理活動是在心臟這個地方發生。但現代科學研究人的思維來自於大腦,所以我們也要尊重科學。這些人是因為他看不到,無法如實知見,就只能跟著科學推論來說啦。但是當你如實看到你的心理活動是在心臟的心所依處色裡面生起來的時候,你就不會再有這種混淆了,也不會再有這樣的疑惑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清晰地、真實地看到了,名法是在你心臟那個地方如何產生的。

如果你是一個止禪行者就很好辦了。在確定你有穩定的禪那時,老師會讓你先查有分。查有分以後,讓你再去查五禪支。五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名法,屬於心所法。五禪支要在哪裡查呢?在有分那個地方,也就是心臟里心所依處色生滅的地方。當你把色法看清楚了,然後再去看名法的時候,五禪支就會在你心色的位置上呈現得最明顯、最清楚。「名法會清晰地呈現在你的觀慧裡面」的意思就是在你將色法搞清楚後,自然就會對名法以什麼為依處,怎樣生起來的這些問題辨識得很清楚。

如果一個禪修者僅僅是看到了色聚,不能夠清晰、透徹地辨識究竟色法,那麼當他想去辨識名法的時候,第一個基本上看不到,如果要強行嘗試按照《清淨道論》的次第去辨識的話,他的定力就可能會掉沒的。名法是要經由處色來辨識的,根據根門來辨識就不會混淆。你在眼門裡面觀察眼識,在心所依處色裡面觀察意界和意識界的所有名法。任何一個人想要獲得所知遍知的智慧,想要證得名色分別智和緣攝受智,就必須從色法開始。

我們經常講身語意三門,眼、耳、鼻、舌、身和意六門。要理解這六門,你得先把處門搞清楚,搞清楚處門是怎麼產生心理活動的?你不能把它搞清楚,後面的學習就會很麻煩。我們會懷疑意門到底存不存在?意門到底真不真實?我們甚至會產生一種誤解,認為意識純粹是現代科學講的那樣,它就是物質產生的,或者根本不知道它在哪裡產生。如果不知道意識在哪裡產生,要麼你會走向斷滅見,要麼你就會走向常見,就會有一個恆常我、有一個真我的想法。。這就是為什麼要先看色法再看名法,然後破除名法的密集,以此才能獲得究竟智的觀慧。

     帕奧西亞多特別強調:任何禪修者都必須清晰、透徹地觀察色法。

為什麼說一般情況下,禪修者只觀察世間的名法呢?因為出世間名法不是觀智的目標,它是以涅槃為所緣的,不具有無常、苦、無我的共性相。雖然道心生起後也是剎那滅去的,果心也會剎那地生起、滅去,但是它們的所緣是涅槃,你無法取涅槃為目標來觀察它的無常、苦、無我。如果你還沒有證到聖道聖果,你也不能夠取到道心和果心;如果你已經證得聖道聖果,你只要繼續觀察世間的名法,就足夠讓你能夠從初果、二果、三果一直到修到四果。

那麼對禪修者來說,我們應該觀察哪些世間名法呢?主要是欲界的心、色界的心、無色界的心以及相應的心所。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三界。       

雖然不觀察出世間的名法,但在學習阿毗達摩的時候,也是要瞭解的。包括出世間的心有哪些?它是怎麼樣的情況下生起的?如果生起的時候,你怎麼樣去檢查?

法的功德:「法乃世尊所善說,是自見的,無時的,來見的,導向涅槃的,智者們可各自證知的。」

智者們可以各自證知,那是怎麼證知的呢?就是說你自己知道道智的生起、果智的生起。道智生起時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那時你觀察的所緣是什麼?是觀察它的無常相、還是它的苦相、還是它的無我相而道智出起,讓你證得聖道聖果,這個是可以也必須檢查的。這部分內容在阿毗達摩中是要學習的,不然你教理都不懂如何檢查呢。

對於止觀行者來講,如果按照帕奧課程裡面的40種止禪業處都修完,你就可以把所有的禪那名法——廣大速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都看個遍。如果你是一個純觀行者,就看不到這些,因為生不起色界心和無色界心,所以只能觀察欲界心。但是止觀行者有一個什麼好處,因為他已經修過止禪了,所以止禪中生起的這些廣大心就會清晰地呈現在已經證得禪那者的心相續流中。對於止觀行者來講,在檢查名法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優勢,他的禪支、禪那心的名法、禪那速行,在他的心相續流中就會非常容易被查到。

    什麼是六識?識其實就是心,心又稱為識識緣取的對象有顏色、聲音、香、味、觸、法六種所緣。眾生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處門去識知這六種所緣,從而生起六種心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什麼是心?心在巴利語裡面叫citta。它的詞根是citi,是認知和識知的意思。諸論師以三個方面詮釋citta(心)——造作者、工具、活動。

    作為造作者,它的含義是什麼呢?是指心是識知目標者。

作為工具,與心相應的心所通過心而得以識知目標。

作為活動,心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純粹活動]這項定義是在這三項裡面,也是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面被認為是最貼切的詮釋,即心純粹只是認知或識知目標的過程。除了識知的活動之外,它並沒有一個屬於造作者或工具的實際個體。

提出[造作者]與工具的定義是為了對治某些人所執取的[我見];認為有個識知目標的造作者或工具的[恆常不變的我]之邪見。

佛教學者指出,這些定義顯示了並沒有一個[自我]在實行識知的活動,只有心在識知。此心即是識知活動而無他,而且此活動必定是生滅的無常法。

所以心的特相就是識知目標,「擁有」目標。其實這裡並沒有一個心可以「擁有」目標,當你在識知目標的時候,你只是感覺擁有了它。

它的作用是引領相應心所識知目標。

心的現起是與後生的心聯結,令名法相續流不斷。現起就是指當一個禪修者在觀察這個心的時候呈現於他心中的,一個一個剎那剎那生起的心,中間沒有任何停止,沒有任何中斷。

它的近因是名法和色法。在無色界裡面只有名法。

我們的身體有六個處門,可以接受和觀察六種所緣,從而它會生起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通過眼睛來識知顏色,通過耳朵來識知聲音,通過鼻子來識知香味,通過舌頭來識知味道,通過我們的身體來識知觸覺,通過意門來識知各種法所緣。

眼睛只能識知顏色所緣——跟顏色相關的形狀、影像等,能夠反映到我們眼睛裡面來。耳朵只能識知聲音所緣,我們不可能用耳朵去識知顏色。當然有人講說:我可以用耳朵識字。如果懂一點阿毗達摩常識的話,你就會知道那並不是你的耳朵能夠識字,而是你的意門,它有這個能力可以瞭解、識字。如果你的耳朵能夠識字,原則上你的手也能識字,你的鼻子也能識字,你的舌頭也能識字,那只是用什麼方式的問題。眼、耳、鼻、舌、身在識知所緣的時候是互相不會紊亂的,因為它們是單一功能的識知。

而我們的心,也就是我們的意門,它可以識知一切所緣。所以,意門所緣取的法所緣,是包含一切所緣目標的,理論上所有的法你的心都是可以識知的。那為什麼現在有很多的目標我們都不能夠識知呢?因為我們的意門被自己的五門捆死了。我們認為只有眼、耳、鼻、舌、身才能夠清晰的識知相應的目標,不知道我們的心意識其實能力更強,它可以識知一切目標。對這個心沒有信任,而且心意識又被那些五門感官體驗捆死了,所以心意識就變得很弱。不僅如此,我們還成天認為是在腦袋裡面想東西,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都長在頭上,而身體的信息傳導又都通過頭部才能傳導到意識心,所以我們就如此判斷,說頭才是心識生起的地方,其實不然。

 

六種法所緣

 

第一類是五淨色——眼、耳、鼻、舌、身的五種淨色,這些是究竟色法。

第二類是16種微細色:在28種色法裡面,有12種是比較容易辨識的。首先就是五淨色,因為它們明亮,在眼、耳、鼻、舌、身的五種業生色聚裡面很容易辨識到它們。其次顏色、聲音、氣味、味道也都容易辨識。觸是由地界、火界、風界組成的,也是很容易辨識的。由此7種境色再加上5種淨色,合起來就是12種。這12種色法稱之為粗色,是很容易辨識到它的。28種色法裡面扣除這12種粗色,剩下的16種色法是不容易被輕易辨識到的,所以我們把它稱為微細色。

12種粗色中,五淨色被寫在第一位,這些是通過意識心才能夠觀察到的,你用眼、耳、鼻、舌、身是觀察不到的。剩下的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和地、火、風是眼、耳、鼻、舌、身的所緣,一般就交給眼、耳、鼻、舌、身去完成,而不是用我們的意識心來完成,除非是在你修觀或者有神通的時候才可以。

第三類是89種心。意門可以識知所有的心。

第四類是52種心所。我們也可以通過意門來識知這些心所。

第五類是涅槃,你可以通過意門來識知涅槃,它是出世間的無為界。

第六類是各種概念——男人、女人、豬、狗、天、地、時間、空間、過去、現在、未來,入出息的概念、白遍、三十二身分、骨相這些概念、名稱、形狀都是意識心可以識知的目標。

這六類內容被稱為六種法所緣。我們瞭解到所緣可分為六種,其中這個法所緣也有六種,是由我們的意識來識知的。

眼、耳、鼻、舌、身六門,在識知目標的時候會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我們曾經講過,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身體接觸到的都是果報,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是果報識。果報有善業導致的果報,也有不善業導致的果報。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又分為善業導致的果報識,和不善業導致的果報識。也叫雙五識。

      六門心路

我們在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最上面是一條心路---------,它這個是受版面制約而進行的簡寫。

過、波、斷都是有分:過去有分、有分波動、有分斷

五是五門轉向心

識就是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領是領受。推是推度。然後是確定心,隨即是七個速行心。彼是彼所緣,速是速行。這一連串所展現的,是一個最完整的五門心路過程。

在最下面一條標注「意」的心路,是取法所緣為目標的純意門心路過程。最上面是取色、聲、香、味、觸為所緣而生起的五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中的「意」就是意門轉向心,隨後生起來的是七個速行心和彼所緣。這兩個心路合起來就是我們講的六門心路過程。

    在五門心路過程中,從五門轉向開始是路心的部分:眼識-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彼所緣。而在意門心路過程中,是從意門轉向心開始路心的部分:意門轉向-速行-彼所緣。

「隨起意門心路」(或叫隨彼起意門心路)和純意門心路怎麼來區分和理解呢?

比如你正在聽我講課我的聲音在你過去有分的那個剎那,撞擊你的耳淨色,同時也撞擊你的有分心。因為這個所緣的撞擊產生了一個有分波動,然後有分流就會中斷,有分中斷後轉起一個五門轉向心。就像平靜的水面上因為石頭的撞擊出現了波紋,從原來平靜的水面轉向生起浪花。被聲音撞擊的平靜有分心流轉向在聽「這是什麼聲呢?」,就是五門轉向心的作用。然後生起一個耳識識別這個聲音,接著是領受這個聲音,推度這個聲音,再對這個聲音進行確定,確定完之後就會生起七個速行心,還可能會有兩個彼所緣。

一般來說,一條五門心路生起之後,就會有很多條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會生起。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並不能對那個目標進行分析。因為我們是活在概念的世界裡面,但耳識認知的聲音是究竟法,對於耳淨色來說只是純粹的聲所緣。意門不對這一系列聲所緣進行組合識別的時候,就只是一串聲波撞擊了你的耳膜,僅此而已。隨起的意門要把很多聲所緣組合起來並概念化,才能得出:尊者在講阿毗達摩課的結論。所以,為了能夠對目標進行認知,就需要對該目標進行概念化轉換。需要意門心路過程繼續對這個聲音進行分析、加工、組合、形成概念,你才能生起這樣的認知:噢,在講阿毗達摩啊,在講心識,在講五門心路、六門心路……這樣的認知,需要很多條的意門心路過程才能完成。

    隨起的意門心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它接著這條五門心路,隨即生起來的第一條意門心路過程,叫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隨後所有再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雖然也是同樣對這個聲音進行分析、加工,就叫純意門心路過程了。一般來講,我們的心識能夠了知一個目標,比如一個影像,最快也要通過四條意門心路過程的運轉,才能夠從概念上去識知它

反應弱一點的人或者慧根弱一點的人,可能就需要很多條意門心路過程才能夠認識目標。純意門心路還有的情況就類似於你閉著眼睛在想事情,那也是純意門,前面都沒有五門心路過程作為前導。晚上睡覺、做夢的時候也是純意門的心路過程。這些大家大概有一個概念就可以。

    所緣有六種呈現方式可分為四種時分——空時分、確定時分、速行時分、彼所緣時分。這是針對所緣所引發的心路生起的四種情況。這個怎麼分呢?比如一個所緣出現,並沒有生起一條五門心路或者意門心路,只是有分波動了一下。類似於水面還是平靜的,沒有生起浪花。這種情況就是有分波動,稱之為空時分

 

    確定時分指的是心路過程的路心出現到「確定心」為止。所緣撞擊根門,平靜的水面出現出現一點皺摺沒有浪花。所緣出現,有分波動、有分斷,隨即五門轉向生起,接著是一個耳識,然後是領受-推度-確定。心路到這個「確定心」為止結束了,後面的速行心沒有生起來,這樣的狀態叫確定時分

再下來就是速行時分。當所緣撞擊根門後,心路持續到七個速行心為止。

最後是彼所緣時分。是路心持續到「彼所緣」才結束,也是最完整的一條五門心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空時分、確定時分、速行時分、彼所緣時分呢?這是因為所緣的呈現方式不一樣。

對於眼、耳、鼻、舌、身五門來講有四種方式——極大所緣、大所緣、微細所緣和極微細所緣。極大所緣是所緣經歷一個心識剎那的有分心(過去有分)之後呈現於根門,一直到第二個彼所緣結束後滅去(彼所緣時分)。極大所緣會讓你整條五門心路過程一直到彼所緣結束,只有極大所緣才可能導致這樣的心路生起來。極大所緣對應的是彼所緣時分,也就是心路直到彼所緣出現為止。

大所緣」是所緣撞擊根門後,需要經歷兩三個有分心,有分心出現的就比較多,心路到速行結束後就滅去了,沒有彼所緣生起,但是它前面的有分波動會多兩三個出來。所緣不是很強、很大,五門轉向就會慢一點生起來。

接下來是微細所緣。它是要經歷4-9個有分波動後,才出現於根門的,並且只會生起到確定心,隨後再次落入有分,這就是確定時分。在確定時分中,速行是不會生起來的。速行不生起來,你的心就沒有造業,它只是到確定心就止住了。也就是確定一下所緣後,就不理它了,這個就是微細所緣。

    極微細所緣。所緣在10-15個有分心之後才出現於根門就滅去,它只出現有分波動,心路過程完全沒有生起,這種情況叫空時分

以上這四種是五門心路過程的情況。大家應能夠知道極大所緣會導致整條心路生起,大所緣只能到速行結束,微細所緣速行不生起,極微細所緣路心都不轉起,只有有分波動。

意門所緣的呈現方式有兩種:清晰所緣和不清晰所緣。

清晰所緣的情況是整個意門心路過程到彼所緣生起後才結束,這個是清晰所緣的情況。

不清晰所緣只到速行結束。

五門所緣的大小和意門所緣的清晰與否,是從呈現於意門來講的。當一個人很專注地時候可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再明顯的視覺所緣或再大的聲音也影響不了他。今天我們就簡單地對六門、六依處、六所緣這些基本識給大家做一個介紹。明天還會再講彼所緣和離路心的內容。

剩下一點時間,把上一次大家提到的,一到五講的問題再給大家解答一下。

 

問題一:人是剎那生滅的,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請問是以此生追求涅槃嗎?

 

答:你此生也不一定能夠追求到涅槃。

活著的意義,你至少可以累積巴拉密。然後你一期一期的生命在巴拉密的驅動下,被推向涅槃或者被推向成佛之路。巴拉密是能夠導向涅槃的清淨的業或者能夠導向涅槃的緣力。

那這種緣力怎麼來的?你要去造作,要去不斷地串習、練習。從什麼時候開始?從我們每天的行處坐臥,在看聽嗅嘗觸的每一個當下,覺知自己身心的狀態,看到自己的無明、愛、取,然後決意哪些無明、愛、取是跟涅槃相違的,哪些無明、愛、取是可以導向涅槃的。然後再確定涅槃為目標,使你不斷地造作跟涅槃相關的業和緣力,這樣,你這個生命的名色相續流雖然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但卻可以剎那剎那的流向、導向涅槃的。

 

問題二:學過阿毗達摩好幾輪了為什麼還不能好好的掌握?

 

答:要求太高啦。「牢牢掌握」是什麼概念?阿毗達摩是佛陀的範疇,弟子只能大致知道。你能牢牢掌握的話,你就是佛陀了。等你成佛了再說,現在能有感覺就很好。

 

問題三:當生活中出現煩惱的時候,還是容易被煩惱牽著鼻子走,等反應過來,發現已經生起很多不善心了,感覺自己不能在第一時間把學習的知識用起來。

 

答:所以我們一再強調,至少你在聽課的時候,會發現我基本上沒有一天不談到修行的關鍵,不是打坐能打多久,光亮不亮,光來得快不快,我證沒證得禪那,有沒有修完止觀課程,而是你有沒有在修習。修習什麼?修正你的不良的習慣。不良習慣是什麼?就是一股一股愛、取的力量,那種尋的力量,那些東西如果是導向涅槃的,就是巴拉密的力量;如果不是導向涅槃的,基本上就是趣往四惡趣的力量。不去修正不良習慣,而去執取打坐打多久,吃素要吃得多麼清淨,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

修行修什麼?修你的行法。什麼是行法?五蘊是你的行法,修你的色受想行識。怎麼修?戒定慧。要修定,要修慧,麻煩你先過「戒」這一關。過「戒」這一關,不是說你簡單的持了五戒而已。持了是好的,你持戒要能夠持到一個自動的反應模式出來,而不是要再思考一下,如理作意一下。思考一下、如理作意能轉過來我們也是要贊嘆的,但是真正持戒清淨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持戒清淨的人能夠臨終不昏迷,能夠往生人天呢?佛陀就是這麼講的。為什麼?因為那個高尚的,有品德的行為方式,已經成為你的認知反應模式了,它已經融到你的身心裡面,已經是自動化的反應模式了,這叫清淨。這樣的清淨保證臨終不昏迷,這樣的人毫無疑問就會往生人天。修行要從這裡先修起。雖然我們不能說一定要把戒修得多麼清淨以後再開始修定,但是我們要知道每一個環節都是輾轉增上的。

當戒有一定的基礎了,我們不良的行為習慣,五蓋等粗猛煩惱被我們降服了,就會更方便修定,更容易得定了。有了定力才能修慧;有了定力,有了慧,回過頭來會讓我們的戒更清淨。為什麼?因為你的心清淨了,知見清淨了。心越敏銳,你的正知正念就越強,在面對所緣的時候,心就自然而然地不斷現起善法。這就是修行這種輾轉增長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請大家一定要記住。

 

問題四: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聞法多久都可以、心無雜念。一打坐的時候,妄念紛飛。「今天一定要聽某位尊者開示某講,明天要聽某某尊者的鏈接。」怎麼樣才能安下心來均衡學習與禪修呢?

 

答:我以前說過很多佛教徒是佛學積極分子,這不是貶義。聽那麼多法如果不能對治煩惱,和研究世間學問有什麼區別呢?

 

問題五:宗教在社會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答:佛陀所說的法像宗教嗎?他有任何一個地方要求你必須聽他的嗎?他有說世界是他創造的嗎?他有強迫你做什麼事,如果不做就會下地獄嗎?佛法是真理,是定則,是世間法、出世間法運行的定則。你學了、實踐了,就對你的身心有幫助,你不學就沒辦法瞭解佛法的殊勝價值。至於宗教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有很多宗教家、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研究,大家可以去看。

 

問題六:為什麼有全民信奉佛教的國家——印度、緬甸都貧窮落後?

 

答:你這是現在看到的。首先印度現在已經不信奉佛教了,早就沒了。從歷史上看,緬甸附近的國家曾經在信奉佛教的時候都是很強大的。緬甸是因為軍政府統治西方國家對其制裁導致了落後。緬甸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都是最強盛的。

關於這個問題,瑪欣德尊者在問答中講過。一個國家強盛與否是跟這個國家的政權、制度、政府所制定的政策相關,跟信仰什麼宗教並不直接相關。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唐朝的時候,中國很多人信奉佛教,但不能說唐朝很強大,是因為佛教興盛的緣故,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比。

 

問題七:若無我,輪回的主體如何界定?

 

答:這個都講過了。舉個例子,一條500米的麻繩,你把它剝開,沒有一條麻絲是從開始搓到後邊的,都是一段一段的,3050釐米,不斷地被搓進去的。麻繩是這樣被搓起來的。麻繩有主體嗎?有一條從頭到尾的麻絲嗎?沒有!但是麻繩可以一直搓下去的呀。你可以思考一下。

 

問題八:容易被煩惱牽著鼻子走。

 

答:這很正常,要提升正念。

 

問題九:如何面對工作中的爾虞我詐、須臾奉承?如何保持正念不說綺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瑣事和沒有正念的家人怎麼控制貪嗔痴?控制的心是不是也是一種嗔心?

 

答:沒有正念怎麼可能控制貪嗔痴呢?有正念了還要能知道生起是什麼心,黏著的是貪心,排斥的嗔心,掉舉稀裡糊塗是痴心。人家在爾虞我詐是人家,你不參與就是了。對家人也好,對朋友同事也好,打交道的標準——慈悲喜捨。

 

問題十:按照第五講說人類是有開始的,是從天上來的。

 

答:我講的人類有開始是指這一劫在成劫的時候,在這個劫里的人類是從光音天下來的。但是,光音天的天人以前也做過人類啊,每一劫的住劫都有人類,輪回是沒有開始的。現在地球人祖先從佛教來講,是從光音天來的,正在一個退化的過程中,但是你這個名色相續流是沒有開始的。

 

 

2020829日,尊者於洛杉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