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依處是色法;門是名法。五門識知目標是單一的,只有意門(又稱有分)可以知道全部的目標。意門通過心所依處色而生起。

 

心的十四種作用:心有14種功能,執行14種作用。結生的作用,有分的作用,五門轉向的作用,看、聽、嗅、嘗、觸的作用、領受的作用、推度的作用、確定的作用、速行的作用、彼所緣的作用、最後是死亡的作用。

 

・推度心之前都是果報心。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決定後面跑的是善速行還是不善素行。因此,平常培養習慣性的善心反應非常重要。因為只有一個剎那的反應時間。

 

・概念法後面不會有彼所緣。

 

 

 

 

 

 

阿毗達摩實修——名業處基本知識(二)(一) (雲端阿毗達摩第二十三講)

 

昨天我們把名業處的一些基本知識做了個粗粗的介紹,以便對這些名相有個大致的概念。講到了「六個六」,介紹了什麼是心識。

有幾個重要的點再強調一下。

     心識的作用純粹是識知目標的活動,這其中並沒有一個「我」在裡面。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是有思想的,是有看法的,別人對你的思想和看法是不能批評的,如果批評你會很難受。學了阿毗達摩你會發現,這些想法和看法都是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場合,心以某種方式識知目標,留下了想蘊標記,後面的心再取這些標記做為識知新目標的依據而已,並沒有一個恆常的你在操縱你的認知行為。

依處和門的概念要分清楚。依處都是色法,而「門」有一個是名法。所謂「依處」就是指依靠它心識才能生起來,六識生起所需要依靠的物質基礎就是六依處。而六門看起來似乎跟六依處一樣的,但其實它們有不同之處。六門是指眼門、耳門、鼻門、舌門和意門。眼、耳、鼻、舌、身五門是五淨色,都是色法,但意門是名法。意識是從有分出起的,有時候意門也會用「有分」來替代。為什麼?因為從結生心開始一直到死亡心出現的整個生命期間,在沒有六門心路生起的時候,心都是處於有分流之中。所有的心路都是從有分轉起的,所以有分也稱之為意門。

五淨色是五識的依處,同時也是五識識知目標對應的門,也是五門心路生起的門。打個比方,處是具體位置,門是指透由這個位置來讓各個路心進出的。比如眼門心路過程是在過去有分剎那,色所緣出現並撞擊了有分和眼淨色,由此出現有分波動、有分斷、五門轉向,隨後生起一個眼識,一直到這條眼門心路過程完整地結束,每個心識知的目標都是這個色所緣,因此說這一條心路都是透由眼門而生起的。

那麼眼門心路的路心是不是都在眼處生起來的?顯然不是,在眼處生起來的只有眼識一個心識,其它的五門轉向、領受、推度、確定、七個速行心、兩個彼所緣都是在心所依處——心色這個地方生起來的,它們的依處是心所依處色。但是所有這些心都是透由眼門而生起來的。因為通過眼門而識知了色所緣,進而所有的路心又都以這個色所緣為目標。

門是管道,六門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識知所緣的通道。依處是心識產生起所依靠的物質基礎,包括了五淨色和心所依處色。

眼耳鼻舌身意六門和六處,如果是一一對應的話, 「意門」是指有分,「意處」是指89種心,不是指「心所依處」。「心所依處」是扣除雙五識和四種無色界果報心共75心的物質基礎。

六依處、六門、六識、六門心路過程、六所緣、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就是常說的「六個六」。六所緣就是六門或者六識所能識知的目標所緣。眼識觀察色所緣,耳識觀察聲所緣,鼻識觀察香所緣,舌識觀察味所緣,身識感知地火風的觸所緣,而意識可以識知一切的所緣,包括色法、名法、概念法,以及涅槃。

色法即五淨色、十六微細色加七境色,合起來就是28色。名法即心和心所,包括89種心、52種心所。我們平常大部分時候的認知都是概念。

     概念法在我們中文語境中,過去翻譯成「施設」或者「假名」。概念法在究竟意義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可以作為究竟法的影像而被人們所識知。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和合之身,從究竟法來講是「色、受、想、行、識」 五蘊的組合。而當我們說「這個人」、「這個男人」、「這個女人」的時候,這些概念本身並不存在。但因為它是五蘊的組合,所以說是五蘊的影像被人識知。為什麼看上去總是有這樣一個男人、這樣一個女人?因為我們看到的是五蘊聚合起來的呈現,是尚未破除密集時的一種影像、一種狀態。

概念分兩種:意義的概念和名字的概念。

意義的概念,按《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里所介紹的,是指通過概念所表達的意義

    名字的概念,是指表達意思的名字或者名稱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具有男性生理特徵的人,我們把他稱為男人。那麼男性身體特徵的人是男人,這個具體的、五蘊和合的、實實在在的東西,所代表的含義就是意義概念。因為它表達了某一種組合意義,這個組合意義就是「有一個有男性特徵的人,它是男人。」從概念上來講,可以幫助我們認知和理解這個就是男人。而「男人」這個名稱,當成一個名詞來看的時候,它就是個名字概念。

    六種所緣是指五所緣(七境色)加法所緣。色、聲、香、味、觸七境色組成的五所緣分別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識知;而五所緣和法所緣都可以被意門識知。法所緣有六種,即所有的心法、心所法、涅槃、概念、五淨色、16微細色。

    所緣有六種呈現方式。昨天我們提到了四種時分,所緣呈現在五門的四種方式和呈現在意門的兩種方式,也就是所謂五門的極大所緣、大所緣、微細所緣和極微細所緣;意門的清晰所緣和不清晰所緣。

六門、六依處、六所緣、六門心路,再加上六識和所緣的六個種呈現方式,六個六就完整了。         

這些都是阿毗達摩常用的名詞,大家要先有個概念。

六門: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前面這五種全都是色法,意門是指「有分」,是名法。

六依處:眼依處、耳依處、鼻依處、舌依處、身依處和心依處,這些「處」都是色法;心依處就是心所依處,意門的依處。

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前面五處是指五淨色,「意處」指89種心。

六外處所有的可以被識知的所緣目標,包括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法處也稱為法界,包括了52心所、16微細色、涅槃。

六種法所緣:心法、心所法、涅槃、概念、五淨色、16微細色。

六門心路講心路的時候再講。

需要分清什麼是意門?什麼是心所依處?什麼是意處?什麼是法處?什麼是法所緣?

心的十四種作用:心有14種功能,執行14種作用。

    結生的作用,有分的作用,五門轉向的作用,看、聽、嗅、嘗、觸的作用、領受的作用、推度的作用、確定的作用、速行的作用、彼所緣的作用、最後是死亡的作用。

    這個心相續流圖,大家要牢牢地記住,我們整個生命的名色相續流轉,在這張圖中被很精煉地表達出來。

從結生到死亡,有情的心理活動不外乎就是六門心路過程持續、交替地生起,中間以有分心間隔。

當一個所緣出現在你的根門,就會生起一種與該根門和所緣相應的心路過程。這個心路過程生起來時,依著心路的順位無間生起的相應諸心和心所就會識知目標。心只要和目標接觸,就會產生感受;同時心就會取過去曾經相似的標記(想蘊)和這個所緣做比照;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經過訓練,比照以後,感覺是好的就會生起一串貪的速行心,一種「想要」目標的傾向或行動;如果是不好的感覺,就會排斥,生起一串嗔相應的速行心,一種「不想要」的傾向或行動。

這些速行就是造一串的業,並留下潛在的影響力。心同時又對現在的所緣以及它帶來的感受作新的標記。有感受有標記,通過造業又留下了影響力,如此你下次再碰到的時候,你就會以相似的態度來面對這種類型的所緣。

這樣的內心運作,常常讓我們覺得好像有一個「我」在其中操縱,其實這些都是心在識知目標的過程。你體驗到的,只是心根據與所緣類似的過去想蘊標記和現在的感受作出的習慣性地反應而已,這裡並沒有「我」。

從心理活動的角度來講,生命從結生到死亡,中間無外乎是各種心路過程,中間以有分心間隔。

舉一條完整五門心路過程的例子,所緣撞擊根門後,有分波動、有分斷,通過五門轉向心的作用,心流轉到和眼耳鼻舌身相應的門;執行對所緣看、聽、嗅、嘗、觸的作用,就是五識;然後領受心的作用是領受這個目標;推度心的作用是審查推度這個目標;確定心的作用是確定這個目標;接著生起七個速行心,就對這個目標採取行動了;造善或不善的業,這是速行的作用;剩下兩個彼所緣是起到回味的作用。除了離路心,路心的主要作用就在這條心路過程中基本體現出來了。

    先來看看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結生心,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里說,在投生那一刻執行的作用名為結生。因為它把這一生與前世連接起來。執行這個作用的結生心在每一世都只出現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剎那生起。

 

結生心的特相是識知或取前世臨死速行的目標,即業或業相或趣相。修到緣起的人可以觀察到結生心。

 

結生心的作用是連接兩世——過去生和現在生。它能把兩世的名相續流連起來。我們經常講名色相續流名相續流一生一生的,沒完的、無間的;而色相續流每一生與每一生是有差別的。比如我們上一生是個天人,這一生是個人。那個天人死了,天入的色法就消失了;你這一生是人,新生起來的是人的色法。

 

色法在上一生的時候就終結了,這一生的色法是重新生起來的物質組合。所以我們講名色相續流,最主要的是名相續流,就是你的上一生到這一生的名相續流是不斷的。而這個色相續流是有差別的。再比如某禪修者檢查發現他上一生是一隻貓,這一生是個人,貓的身體和人的身體是完全不同的。貓死了就爛了。雖然貓死後他這一生的生命無間生起,俱生的結生色法也生起來了,但是貓的色法組合和它這一生為人的色法組合是不同的。

 

結生心的現起:二世連接。禪修者觀察結生心時,可以觀察到上一世和這一世兩世連接了,前世的死亡心跟今生的結生心是無間連接的。

 

結生心的近因是相應的心所和依處色。五蘊有情的結生心一定要有依處色才能生起來。跟結生識同生的還有心所,它們是同生、同滅、同依處、同所緣。

    有分心bhavaga)的意思是生命的成分Bhava是「有」的意思,或者「成分」的意思,或者「因素」的意思,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

 

有分心執行的作用:在一生當中,確保從結生到死亡之間生命流不會中斷,名相續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起又滅去之後,緊接著生起16個有分心,然後就會有一個取這個結生心為所緣的貪速行心路生起來。所有的生命都是這樣的。貪什麼呢?貪這一世的新生命又開始了。只要你還有執取生命的心,生命的相續流就不會斷。

 

有分心和結生心都是屬於同一種果報心。它的心所的種類、數量和素質都是一樣的,但執行不同的作用。結生心是執行結生——連接兩世。有分心是保持生命流不中斷,在生命期間每個心路和心路之間由有分心來連接。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的時候,有分心就會在每一個剎那生滅,它是單個、單個生起的。最明顯的體驗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在清醒的時候,它在心路中間不間斷的生起。中間有分心的數量有多少呢?不同的心理素質,不同的所緣,不同的心路,中間的有分會不同。

 

當某一個所緣撞擊相應的根門後,有分心就會被中止,活躍的心路過程隨之生起,以識知目標。一旦心路過程結束,有分心就立刻生起來,直到下一個心路過程生起為止。在心不活躍的階段,有分流就會在每個心識剎那生滅,猶如河水支流一般。它絕不會連續保持靜止於兩個心識剎那,它就是一個心識剎那、一個心識剎那生起來的。

 

有分心的特相是識知或取前世臨死速行目標。它和結生心的特相是一樣的,都是識知前世臨死速行的目標,即業、業相或者趣相。

作用:作為有(意及生命)之因,以便在一期生命中,前後的名相續流不會中斷。

現起:連接心路過程,以便心路過程之間沒有間斷。

近因是相應的心所和依處色。

    死亡心,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後一個心,代表這一生的終結。死亡心和結生心、有分心也是同一種心,都被稱為「離心路過程心」。「離路心」就是指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它們都屬於心路過程之外的心。

 

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死亡與否是以死亡心的生起作為標準的,而不是以腦死亡或者心臟停止跳動作為死亡的標準。怎樣才能判斷死心是否生起了呢?最好是你具有非常純熟的觀智,至少有名色分別智。你可以坐在臨終者身旁,觀察他的有分,看他的心路或者有分心是不是還在持續地生滅。我們農村老一輩的土辦法就是看心口是不是涼透了。如果一個人全身都涼透了,胸口這個地方也涼透了,基本上就是死了。因為心臟是心所依處。心所依處的命根都斷絕了,不再有命根九法聚的火界在心所依處生起了,應該死心就生起了。這是一個簡單的操作,不一定非常的精確,但是如果你有外觀的觀智,在邊上看著他的有分,這是比較準確的。

 

死亡心的近因是相應心所與依處色。或速行滅盡、彼所緣滅盡、有分心滅盡。對於這個生命來講,死心生起後就不會再有跟這個生命相關的心生起來了。

 

五門轉向心的特相是識知或取色所緣為目標,在五識生起之前生起。

 

某種程度上來講,五門轉向就是將心流從有分狀態轉去五門識知另外的目標或所緣。換言之,就是捨棄舊目標。即從有分心的目標——上一生臨死心路所緣取的業、業相或者趣相,轉向另外一個心境。

 

    意門轉向,它生起於意門心路過程。五門轉向是從有分轉起,轉向對色等的識知;而意門轉向是從有分轉向當下出現在意門的目標。就像在專注呼吸時打妄想了。突然間一個畫面就進來了,意門現起那個畫面的時候,已經意門轉向過了。從哪轉的呢?覺知呼吸的意門心路被中斷,若干有分之後,意門轉向心生起,心轉向識知妄念所緣。

 

    意門轉向心的作用就是省察出現於意門的目標。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分別執行的是看、聽、嗅、嘗、觸的作用。五識分善果報和不善果報,又稱雙五識。

 

    領受心的特相是識知或者取色(聲、香、味、觸)所緣為目標,在眼識之後生起。作用是領受這個所緣。現起是領受到這個所緣的狀態。

 

    推度心的特相也是識知或者取色(聲、香、味、觸)所緣為目標。作用是推度或省察目標。  

    五識、領受心、推度心都是果報心,是果報的呈現。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嘗到都是果報,就是指雙五識,領受、推度心也都是果報心。

 

當推度完目標以後,會有一個確定心生起來。確定心特相也是接著認知或取五所緣為目標。作用是確定五門的目標,省察意門的目標。現起是確定五門目標的狀態,省察意門目標的狀態。

 

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都很重要,為什麼呢?在確定心的前面有五識、領受、推度,它們是果報心,後面七個速行心是造業的。所以你面對果報的時候,中間只隔一個確定心或者意門轉向心,之後就造業了。也就是說,報一出現,只隔一個心識剎那,你就會對它採取行動。

 

如果我們在確定心生起前,還沒有對該類所緣形成善的習慣性反應的話,一般就會隨著不善的習慣性反應採取行動去了。因為它只有一個心識剎那,太快了,快到你根本不可能在這個點上能轉變看法,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你過去已經轉過認知角度,意識已經習慣於這樣生起了。火車扳道工已經扳過來了,形成了一種類似凡是遇到這樣的果報時,我都是這樣乾的思維角度。這裡是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發生的地方。

 

速行分成不善速行和善速行。不善速行的特相:應該受到指責,會產生不善的果報。

 

不善速行就是不善心。不善心生起的當下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因為不善心產生的心生色法是黏著或沈重、僵硬、不適業的,因此它會傷害自己的身心。不善心也會直接引發過去的不善果報成熟,比如你隨意罵人,結果挨了一頓揍。不善心還會留下不善的影響力,在未來不斷給你製造麻煩——不善果報。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就會成為下一生結生心的生起之因,把我們送到四惡趣去。不善速行的作用是沒有利益,會帶來惡的果報。現起:呈現在你當下的心裡就是染污的狀態。我們自己可以體會,當你生氣、當你黏著、貪著或是你稀裡糊塗的時候,自己能感知到心的混亂和污濁。

 

善速行,無可指責,有善果報。有破除不善的作用,現起是清淨的狀態。

 

速行心裡面有一個很特別的心——阿拉漢生笑心。這是阿拉漢專有的心(阿拉漢也包括佛陀與辟支佛)。其作用是致使阿拉漢對欲界的事物微笑。根據《阿毗達摩論》,能令阿拉漢微笑的心有五種,即:四個(悅俱)欲界唯作心,以及在此提到的無因生笑心。佛陀和阿拉漢看到欲界一些很可笑的目標時也會笑,比如,看到欲界眾生由於不善業帶來一些奇怪的果報,像有些鬼類抱著燃燒的鉢渾身的袈裟都在燃燒,或嘴巴長得很大,或肚子像大水缸等千奇百怪的模樣時,阿拉漢們有時候會笑,這種笑屬於無因心。

 

最後一個心的作用是彼所緣的作用。彼所緣的特相也是識知目標,是認知或取色所緣等為目標。它的作用是取速行的目標為目標。

彼所緣是什麼概念呢?從所緣出現到心對這個目標採取「速行」行動後,心再對剛才的行動回味一下就是彼所緣。經典上比喻:有個農夫躺在一棵芒果樹下睡著了,這時候掉下來一個芒果,他聽到聲音了,轉過身去看到芒果,隨後拿過來,吃下去。然後回味了一下剛才吃芒果時的體驗,接著又繼續睡覺了。後面那個回味芒果滋味的過程,就叫「彼所緣心」。現起為取速行目標為目標的狀態。

 

八大果報心和三個推度心都可以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說法——果報已定,速行可變。果報就是已經發生了的事實,是因緣已經成熟了的結果。任何事情在發生的當下都是眾緣和合的,它既有過去的因,也有現在的因,是多因的。多種因產生多種結果,在當下呈現出來。那麼這樣的一個結果,它是不可以改變的。但是你對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是可以有一定的自由意志來選擇的。

 

前面講到,人是可以有自由意志的。這個自由意志就是面對果報時,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你可以如理作意,也可以不如理作意的。無論所緣是可喜、非常可喜或者不可喜,如果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來;反之如果是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會生起來。

 

有些人說「命是天注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錯誤的見解,是宿命論。也有人說「人定勝天」,「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聽起來好像很勵志,「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屬於無因見,沒有考慮過去的因,只認為現在努力就行了。現在努力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它佔一部分的作用,過去的因也很重要。

 

我們也不要落到宿命論,宿命論者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反正天注定、命運注定或者過去的業決定一切。「業決定一切」令人不作為,一味的相信業的力量,結果就被命運捆死了。業不會決定一切的,業起它自己的作用,業成熟的時候你改變不了它,但是讓什麼樣的業來成熟,還是可以部分努力的,是可以有一定的方法善巧的,是可以改變的。「命自我造」的看法中,命完全由你造,你又忽略了其它的因。精進是好的,努力是好的,但是你要忽略掉業的因素,又沒有按因果緣起的法則來看問題了。

 

「果報已定,速行可變」的關鍵在於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修行的核心和關鍵點也就在這個地方,所有的修行最後都要回到這個地方來。面對所有的果報,怎樣讓我們的速行習慣性地、自然地導向善法,從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苦、無我這個根源上看問題,這個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天天只是為了打坐而打坐,排斥一切,心裡總是想著你們不要吵我。搞得習氣、性格非常古怪,所有人都不能碰你。如果你打坐的善業在臨終的時候沒有呈現,那一堆爛習氣帶到下一生去,下一生你還能不能打坐都很難說了。

 

但是如果你這一生養成了面對一切果報都可以生起善心的習慣,那你臨終的時候由於有很強的善的慣行業,會把你送到善趣的。下一生會有良善的家庭、良善的氛圍,生活在有正法的地方。如果善的慣行業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它也很容易成為你下一生的支助業。這個支助業就會無時無刻地頂著你,生命就會非常有保障,而且每生每世都會養成這個習慣。這才是修行的根本。

 

最後來學習額外有分。這個內容對一般人來說,比較難以理解。額外有分指的是什麼呢?它是跟彼所緣相關的。就是說一個悅俱結生的有情,在生命流轉期間,如果出現了嗔的速行,比如你生氣了,七個速行心就是憂懼嗔相應的速行心。那麼在這個速行心之後,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彼所緣不能生起,這時有分心就會生起來。悅俱結生的有情生起的是悅俱的有分心,但是悅俱有分和嗔速行是不相容的,也就是說嗔的速行心剛一結束,不可能接著馬上生起來一個悅俱的有分心。這時兩種捨俱推度心之一——不善果報心捨俱推度心或者善果報心捨俱推度心會生起來作為過渡。如果是不可喜所緣就是不善果報心,如果是可喜所緣就是善果報心。所以,這個額外有分是連接嗔速行和悅俱有分心用的。「額外的有分」不是有分心,是以捨俱推度的心來替代這個悅俱的有分,由此令憂懼的嗔心與悅俱的果報心不會連在一起。

 

 

2020830日,尊者於洛杉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