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瞋的背後一定有貪;貪的背後一定因為痴。

 

・戒貪的首要做法是「捨」,可從練習「布施」開始實踐。

 

・「欲」心所的特性是「想要」;「貪」心所的特性是「黏著」。

 

・只要無因心(雙五識),一定沒有「欲」。

 

 

 

 

 

 

阿毗達摩實修——貪的對治(一)雲端阿毗達摩第28

 

    昨天給大家佈置了作業,要觀察貪和無貪背後的無明愛取。什麼是無明?簡單來講,就是想做這個事情的貪心生起來,背後是什麼動力和標準,是個什麼樣的念頭,或者是什麼樣的一個觀點?在阿毗達摩裡面,其實它是過去的一個認知標記。這個標記都是基於錯誤的、顛倒的、扭曲的認知。即色即是我,或色在我中,我在色中,我擁有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認知標記表現為內心的需求或期待。你希望這樣,你執取這樣,這就是無明愛取。

能引發貪的一般都是可喜所緣,意味著會給你帶來快樂。看到所緣的那個「樂味」是執取的動力。再要看到過患,這樣貪著下去有什麼壞處。當下有什麼壞處,未來什麼壞處。如果臨死的時候,這個成為你的一個尋思,它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要這樣逐點去觀察。

然後再嘗試用調伏的方法,攝護調伏。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正知,如果聽課以後就拋到腦後了,我們學習的意義就不大了。作業不一定提交上來,但每個人都要去做。你可能沒有空寫下來,但至少內心要去作意。阿毗達摩實修課,就是要實修!

分享幾位賢友們作業。

這位賢友作業做得很正規,速度還很快,這是她的習慣。她為什麼作業能做得這麼快?跟她平常的認知行為模式很有關係的。「看見自己臥室的被子還很凌亂,就生起了趕緊收拾的‘欲’,才過來聽課。」很小的一件事情。你看房間收拾得很乾淨,被子折得有條不紊。怎麼去看貪心背後的標準呢?她的想蘊標準是:所到之處,必須乾淨整潔。為什麼要有這個標準?因為小時候媽媽就是這樣收拾家,幾百平的土院子要用掃把一點點地掃乾淨。很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長大以後一切時處都會帶著這個習慣。認為一個乾淨的環境真實存在,是可以執取的,這是無明。喜歡整潔乾淨,這是她的愛。堅持是她的取。   

無明是指對一切生命現象、一切生命活動的錯誤執取。但並不是說家亂得跟狗窩一樣,卻視而不見,就叫有智慧。《清淨道論》講,想要獲得定力,止觀進步,個人衛生和周圍環境衛生收拾乾淨也很重要,要物品歸位僅僅有條。這是一個心的習慣,這是好的習慣。但執取這種好的習慣後面就是無明。

貪尋和執取不是「享受臟亂環境被打掃後獲得的快樂」,而是你喜歡有一個整潔、乾淨的環境,執取環境必須是清潔乾淨的。那麼有這樣的無明愛取,只要環境是清潔乾淨的,你就會有快樂;如果環境沒有清潔乾淨,你就會有痛苦。這是貪尋和執取。

過患:「在家庭生活中,已經看到成為家庭和諧的干擾源。自己看到不整潔、不乾淨,就會不滿意,如果誰沒有做好,你就會指責他」。所以,生命中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收拾上了。

調服的方法:「修習捨斷,定時定點收拾,不能隨著貪欲走」。修習捨斷不是這種修習,是七覺支修習。這屬於什麼呢?屬於你的習慣,是你的行為模式,要從知見改起。用見捨斷比較好。

正見:「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事物都會變壞,要接受凌亂」。「接受凌亂」這一點要很小心,有可能被很多人認為凌亂是可以的。正見是什麼呢?業果正見、緣起正見、四聖諦正見……,其中最基本的正見是業果正見。業果正見的根本是,生起善心就是善業,會有善的果報生起不善心,就是不善業,會有不善的果報。事物可能凌亂,也可能很乾淨,但是不管面對任何的境界,都不應該生起不善心。為什麼呢?因為會有不善業,未來會有不善的果報。正見要這樣來觀察。

受用:「四資具不是拿來享受,亂了以後收拾,收拾以後再亂,享受搗騰這個快感」。這個是觀念,也屬於見的範疇。受用捨斷指的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或者使用的地方,越簡單越好,簡潔、樸素、大方,不會給自己收拾帶來非常多的煩惱,應該從這個點來下手。使用的物品看起來非常潔白,但是它很容易臟,或者你要收拾的地方特別多,就要佔用大量的時間。我們要過極簡、樸素、明快的生活,從受用的角度上來看。

忍耐:適度忍耐。也不屬於這個範疇,忍耐是指面對不可喜所緣的堪忍。

另外一個賢友的作業。他查百度資料,看到購物廣告,一看到打折,心和眼就貼上去了。在AI時代、在大數據時代,人如果沒有念知,是會被商家捆死掉的。你越習慣於上網操作,最喜歡的東西總是在你最明顯的視線裡面,能夠被你觀察到,然後你就被帶走了。

他看到背後的想蘊標準:「被眼花繚亂的觸所緣吸引,無非是買一些便宜的好東西」。這是不精確的。要落實無明、愛、取這個想蘊標準是什麼。你看到購物廣告,是什麼樣的廣告,知道在貪什麼東西。我們不要用「一堆眼花繚亂的觸所緣所吸引」,你顯然不是一個喜歡眼花繚亂的人。它肯定有打動你的地方,被你內心吸引的東西,有你喜歡的東西。這個是你的標記,已經都被百度挖掘了。它就會在你一打開電腦、最顯眼的地方「彈窗」給你看,然後把你帶走,去愛取。你怎麼會看不到呢?

愛,就是你喜歡這個所緣。背後的標準在那裡放著,只要符合這個標準的所緣,你就會喜歡,喜歡就是愛。「愛」還是比較輕的一種貪,「取」是又加強了貪愛。「我就是放不了手了。」開始進入店家,把東西淘下來。「取」就到了這個層面,你已經不能放手了。只要有「取」——不能放手,接下來就有「行」動,「無明-愛-取-行-業」,你就開始乾了這個事。乾完以後留下來業的力量。

無明表現出來往往就是你的一個標記、一個認知、一個看法。對於某一件衣服、某一類服務、某一類物品的喜歡,你有標記,經常去看,網絡後台收集了你的愛、取信息。只要你一上網,相類似的廣告就出現在你的眼前,符合你愛、取的標記,你就被帶走了。你一進去,誒?真的蠻喜歡啊!就開始執取,買了,又留下來相應的業。如果臨終的時候成熟,你自我感覺再好也沒有用,直接就去了惡趣。

我們學法,要一點點地練習看心的習慣,正對治。正對治,就是你看到喜歡的樂味後,要看到過患,再想方法來捨離。捨離,不同的人,下手處就不同。

貪嗔痴真正的次第是痴-貪-嗔,因為無明,你認為有一個東西值得你去愛,去喜歡,去抓取,去努力,所以你就要去貪。但是貪往往不見得都如你的意,所以你就會嗔,會生氣,它的次第是這樣的。

再一位賢友的作業。看到老公身上有紅色斑點,孩子說是蟎蟲叮咬的。就開始打掃清理房間,花了很長時間,感覺很累。自己設定老公應該在廚房裡幫忙做飯,結果看到他還在拿著手機看電視,於是非常不爽,怒從心起。這是不善心的一個表現。怒從心起前面是貪對吧?她的貪是什麼呢?貪老公在這個時候應該去幫忙做家務。這是她的一個標記,就是我在為你辛苦的時候,你應該為我們做飯。這是她的一個標記。她還說,這樣的事情經常重演,類似的情況反復出現,為什麼呢?你總是對對方有這樣的期待,這個期待就是貪。不能如你願的時候,你就生氣。

人與人的關係要建立邊界,你建立邊界了嗎?如果你沒有建立邊界,就要開始建。在你的家庭裡面,先生、太太、孩子三方面主要的人,對於家務的責任、義務、權利和利益各是什麼,把它列起來,大家一起商量。家務、財務、工作、學習、生活、雙方的父母,有可能碰到的都要列。很平等的,沒有任何期待的,讓各自說出來。有一些可能沒有交集的,或者交集比較強烈的,那就商量、討論。這東西列下來後,大家按邊界分工和溝通。不能越界,該做什麼做什麼,就沒有意見了。

溝通的標準是不生起不善心,大家都要生起善心。用心的要求都要慈悲喜捨。家庭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氣、講恨的地方,不是相互指責的地方。全家人都要練習四念處、正念正知,每個人都主動地用戒、用念、用智、用忍、用精進來攝護自己,追求心靈的超越和提升。 

貪是煩惱。煩惱有三種層次——違犯性的煩惱、困擾性的煩惱和潛伏性的煩惱。違犯性的貪,表現在身語上。事欲、煩惱欲。事欲,就是表現在身語上,很粗猛的,要麼殺生了,要麼不予取了,要麼邪淫了,說謊了,酗酒了,吸食麻醉品了,粗惡語了,這些很粗猛的煩惱。對治這麼粗猛的煩惱,要持戒sila,決定成為一個高尚有品德的人,不會有粗猛煩惱的人。對治事欲用戒。持戒之前要佈施、修捨,對治事欲最容易的方式修捨。

貪是否可以用捨來對治呀?可以對治一部分,對外在物質的貪著,用捨。是捨棄的捨,不是中捨的捨。家裡櫃子、箱廚都已經堆滿了,但每天還在買。看起來都是非常好的東西,很有用的東西,就是已經十幾年沒用過。那能不能把它捨出去?捨出去了,家就寬松、乾淨。就不要那麼多收拾,內心也沒有那麼多牽掛。這個是戒的前行,也是戒貪的前行。行佈施。

佈施從哪裡下手呀?不需要馬上把你最珍貴的東西拿出來,捨不得。先拿現在最沒有用的東西去佈施,把你家的櫥櫃騰出來,但要用善心地去準備。週六日可以把沒有用的東西拿出來放在外面,或者交換,或者純粹地給人家。很用心地把它擺出來,標明有需要可以拿走。如果一天以後沒人拿走,你再去收拾下,拿到外面處理。用恭敬的心去做,就是一個很好的善行。一個沒有用的東西做成佈施了,有功德。然後再慢慢增廣佈施的善行。

戒的前行就是捨和佈施,只要有捨和佈施,就是善行。對於在家人,佛陀經常講施論、戒論、升天論。戒的前提要有念知,如理作意。五種捨斷調伏,第一個就是彼分斷,彼分斷就是通過戒、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去斷。

第二個,困擾性的貪。困擾性的貪是還沒有表現在身語上,但在內心翻滾的欲。去除困擾性貪的前行是什麼?戒和念知,以及想蘊梳理。正對治是定(Samatha),在入定的時候不會有貪生起來。但前提要有戒,把粗猛的煩惱抑制住。平常多練習正念正知和想蘊梳理。大家不要以為只有糟糕的原生家庭才需要想蘊梳理,或者小的時候受到巨大傷害才要想蘊梳理。只要有執取的習慣,不管是好還是壞,乃至於自以為是良好的品行,只要執取了就要梳理。

想蘊梳理不只是梳不好的標記,是梳理會讓你經常生起煩惱的標記,讓自己受苦的標記。比如,一個有著幸福童年,感覺自我良好的人覺得有人不認同她,很苦。這麼好的人為什麼還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呢?這就要梳理了。很多人有美好的過去,但帶來到現在就跟別人格格不入。被人呵護、掌上明珠,良好的過去所形成的標記都是順利的,可意的,人見人愛的。但是社會人不見得都會買你的帳啊,拿好的去對不好的時候,你的痛苦就出現了。不要把美好當必然,沒有應該的事,這就要想蘊梳理。

對貪我們要有什麼心態呢?要離,斷捨離。「離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住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二禪、三禪是無尋無伺,逐次地上升。你要從想上網、想玩、想吃喝玩樂裡面出來,好好地打坐,好好地禪修,不被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帶走。要有這樣的決心,才能夠從低級的五欲中出離。你如果能證得禪那,乃至不用證得禪那,能每天四個小時、三個小時、二個小時坐下來專注呼吸,雖然有妄念,雖然有昏沈,但在那段時間至少沒有被粗猛的貪帶走。如果你能夠成就近行定或者安止定,你就鎮伏了斷煩惱欲。

事欲用戒、正念正知、如理作意,煩惱欲要用定來鎮伏。潛伏性的貪要通過正斷斷、止息斷、出離斷。通過前面的戒和定的基礎成就觀智,再逐步達到見清淨、度疑清淨……智見清淨。

用七種捨斷來對治貪。見捨斷排第一,為什麼呢?見,在佛法裡面是貫穿始終的,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從邪見轉到正見。邪見到正見的重要性在哪裡呢?初果聖者斷掉了邪見,就不墮惡趣了。也就是說,邪見是讓我們墮落惡趣的元兇。很多學佛人都講墮惡趣很恐怖,那你對自己的邪見恐不恐怖?因地上無所畏懼,不善果報是如影隨形的。所以核心是先要看到自己的邪見,把邪見去了,轉成正見,這是根本。八正道,正見在第一位。以正見為先導,才有正思維。有正確的見解,你的思維方式才會是正確的;你的思維方式是正確的,你的行為才會正確的——正語、正業、正命。你的觀念決定你的思維方式,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你的行為方式;你的行為方式又反過來加強你的見和思維,而有精進,有念,有定。

不管是學佛還是世間,只要想成就某一件事,一定靠這八道。不是八正道就是八邪道。比如你要成為一個技藝非常嫻熟的小偷,見是什麼?偷東西是我的一門營生,我的生活受用就是靠偷,偷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他的見解。他一門心思地想,我怎樣把偷的能力提升,是他的邪思維。不斷地練習偷盜,非常精進地練習,一心一意地練習,隨時隨地都在觀察,什麼時候偷,什麼時候下手,怎麼樣逃跑,一心不亂——邪定,最後爐火純青。任何行業都是這樣。為什麼正見為先導?只要是見錯了,一切都錯了;見正確了,其他可以慢慢調。很多人講,道理懂了,但是我轉不過來。沒關係,你只要道理懂了,堅守著,一點點去調整就能轉過來;但你道理都不懂,反著來,就徹底沒希望了。

見清淨、度疑清淨,就是對於業果輪回、三寶、戒定慧沒有懷疑。大家說轉不過來,你回頭要看,你的見解真的正確嗎?你真的深信業果嗎?如果你深信,就會對佛陀講的這個巨大的過患生起悚懼。當你悚懼心都起來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不敢再貪了嘛。

 

2020年9月4日,尊者於洛杉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