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5-28 下午7.00.03.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因為「貪」,違背內心的良善。

如果你的心在分別判斷的時候被貪帶走了,被見帶走了,就一定會生 起惡不善法,無量惡不善法就會生起來。

・我們每一次的決定,都是100%影響我們的未來。

・你發願會不會成為空願,和精進力有關。

・每一個五門心路過程,其中的確定心的勝解心所會做一個決策, 後面 7 個速行心是善還是不善,由勝解確定下來。意門心路過程也是這樣的。

・勝解前面一定有欲,就是想要對這個願望做出決定。

・做決定之前都要記得,必須「遠離欲尋、嗔尋、害尋」。

・我們的成長過程時常是「被決定」,很少有自主權。

・要訓練自己的選擇權。

・找你說話的人,都是想得到你的認同。不要掉進陷阱裡。

​​​​​​​・排除人我是非的干擾。

・作業題是「觀察自己決意的能力」,你自己看就行,然後你要訓練「即入即出」。

 

 

 

 

 

雲端阿毗達摩第 44 勝解心所(2) 

各位賢友好!我們繼續今天的課程。 昨天,我們簡單講了勝解的相等四法: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我們佈置了作業,請大家觀察自己做決策的時候,勝解的 4 種決斷基 礎更側重於哪一種類型。還沒有看完,粗粗地過了一下大家的作業, 基本上還是切題了。 

一、 勝解的決斷基礎 

1.1. 大部分來回比較的決策被貪帶走有同學說:「我大部分都是尋,我總是來回地決策。」我相信很多同學都是這樣,就是做一個決策總是會作各種比較。當然也有決斷力 非常強的人,決定事情非常快速,三下五除二。這樣的人也是有,但 不會太多。大部分人還是會來回地作比較,但比較下來往往還是逃脫 不了這個「貪」。為什麼要比較?因為很多時候是因為貪。人有智的時候,其實很容易做決定。邪見堅固的時候,也很容易決定,因為他就認定了。所以往往邪見強的人,他的決定也是很快的。智慧強的人, 看問題有智慧的人的決定也是很快的。貪的人,往往就來回比較,到底哪一種比較合算呀?哪一種比較有利呀?哪一種方式對自己的形象比較有幫助啊?來回比較。我們大部分的決策都是被貪牽走。 

為什麼會被貪牽走呢?這是有依據的。在《分別論》裡面講到九種根愛法(貪源法)。佛陀怎麼說呢?「此處如何為九根愛法耶?是緣 渴愛而遍尋求,緣遍尋求而有獲得,緣獲得而有分別,緣分別而有欲貪,緣欲貪而有取著,緣取著(耽溺、迷戀)而有把持,緣把持而有慳,依慳而有護,以護為原因而執杖、執刀、爭論、論難、爭鬥、相 違、離間語、虛妄語等無量之惡不善法生。此言為九愛根法。」緣渴愛 而有遍尋求。 

pastedGraphic.png

很多人說沒有渴愛哪有社會的進步啊?這往往是我們的一個錯覺。其實這 9 個根愛法是佛陀講這一劫世界的起源。這一劫人類的初 祖從梵天下來成為人以後,逐步逐步演變成我們現在這個樣子。世界之初,這個世界本來是清淨的,隨著我們人的錯誤的欲貪變得越來越染污,就是通過這 9 種貪根法、貪源法,一步一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簡單來講,就是因為有貪的緣故,他就會去尋找,尋尋覓覓他想要的東西。因為他總是去尋找,有付出努力,這種精進也會產生效果, 產生果報,過去把它翻譯成「士用果」。我們說人是精進果報道。因為尋找、尋覓的緣故,他就會有所得。有所得,他就會有兩種分辨: 種這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一種這是我想要的還是我不想要的,這是我的還是別人的。因為別人也在尋尋覓覓呀,你也在尋尋覓覓。這樣開 始分別,他就要做確定,要做判斷,要做決斷,或者總決、決斷。因 為有貪就有尋找,尋找就有獲得。只要有獲得他就開始分別、評判、 愛好、自他,各種各樣內心的活動。這個活動裡面就要有勝解去判斷。 這種辨別是因為貪,以貪來辨別的。然後他認為說:「這是我的。」那麼就有我見,是以見來辨別。他在尋找的過程中,關於這個東西如何去 尋找、怎樣才能尋找到、尋找到比較好的、超勝的、超越別人的,就 會判斷,「我從這個方向走,我從那個方向走。」這是跟尋相關的一種判別。 

人類初祖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對貪欲熾盛的人提出呵斥,說: 「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用這些東西呀,你們搞這些東西幹什麼?」他提出 批評,他的判斷是:「我不跟你們一起玩,我還是繼續禪悅為食,最後回到光音天去。」他這個是由慧來判別。 

我們從貪開始來講。有貪,就會有欲貪。當他不斷地通過欲貪去 獲得,他每每去做,去尋求,就是有獲得。因為他想再要,他就又再 付出努力,他又有獲得,然後他總覺得他每一次去獲得的時候,都要帶著這個心去獲得。他就會形成一股力量,一種習慣,一種慣性的力量。這種習慣,我們叫隨眠,它就會潛藏到你的名色相續流裡面,變成你的一種慣性。這種慣性在佛教語言里,或者在我們禪修過程中, 我們就稱之為「蓋」,「五蓋」之一的「蓋」。你一做決策判斷的時候,那種慣性就自然而然地冒出來了,然後對任何東西想要的時候都是那種黏著的心,以為黏著才能獲得。當總是認為黏著才能獲得的時候,這樣一種取向,這樣一種取角,這樣一種慣性,它在你的內心的狀態裡面, 我們把它稱為「蓋」。它會把你的智慧蓋住,障礙你證悟涅槃的努力。 它成為你一個障礙,但是你就是這樣做了。當本來一個欲求就是想要, 加上貪、黏著,不斷地這樣尋求、尋求,總是透由貪的這種方式去尋求,而且都有獲得,這種力量變成欲貪蓋之後,這種蓋就變成一種非 常有力量的取著。這種取著我們叫做耽溺、迷戀。他就完全地沈溺在裡面了,心就沈溺進去了。它就是「蓋」的這種慣性。 

有了這種耽著、取著,他就有了 「把持」 -- 任何東西他都想牢牢抓住,大家能體會。有的同學做作業說:「都不敢打開自己的櫃子! 一打開自己的櫃子就覺得要收拾。但是一看到東西就想買回來,一想 要把櫃子里的東西整理出去都捨不得,覺得每一樣都是有用的。」十年都沒有用過一次,但是他還要牢牢抓住。這種狀態就是「把持」。 

有把持就有慳,這是連在一起的。想把持住,就捨不得,他就慳, 有慳吝。因為慳,他就要守護。他要怎麼保護?女眾建新房子,總是想:櫃子要多多的。為什麼呢?太多東西要放,捨不得,要守護,要 怎麼藏起來。要守護,要保護。因為要保護,至少你會有擔心。像美國,允許大家可以持槍。為什麼呢?保護你的人權和財產權,所以大 

家都拿刀拿槍。乃至爭執、爭論、鬥爭,大家因為貪而互相違背了內 心的良善,然後說各種各樣的離間語、虛妄語,互相騙來騙去。大家 說,政治就是謊言。政治為什麼是謊言呢?因為守護嘛。無量惡不善 法由此而生!這裡面,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分別。分別就是判斷,自、 我、他。這個判斷,很多就是屬於勝解心所要做的事,要執行的任務。 如果你的心在分別判斷的時候被貪帶走了,被見帶走了,就一定會生起惡不善法,無量惡不善法就會生起來。 

1.2. 勝解與貪源法的關係 

勝解為什麼要跟貪源法扯在一起呢?我們一再講輪回的根是渴愛,或者說無明,無明就會渴愛。有時候它們是同義詞。為什麼渴愛呢?我們的名色相續流是沒有開始的,輪回是沒有開始的,你不用去測度什麼時候開始。但是我們這一期的生命,這一劫人類的祖先按照佛經來講,它是有開始的。它的開始是說,人是從光音天下來的。我們這個地球,或者這個世界,劫初的時候,剛剛形成,到了住劫的時候,最早沒有人。最早期的人是誰呢?是光音天的天人壽命結束了, 由於他的善業而在剛剛形成的人間來結生。這個時候結生的人類初祖, 是可以飛行的,充滿光明的,我們講「內外瑩澈」。他不需要吃東西,他以喜為食,就是禪那為食。他不需要段食,他的觸食就是禪那目標, 內心很明淨。 

因為當時地上覆蓋了一層據說閃耀著像酥油一樣殊妙的地肥,我們的祖先出於好玩就用舌頭去嘗這個地肥。人類與光音天的天人最大的不同是光音天的天人沒有舌淨色,因為他是色界天的天人。雖然人類初祖也能夠飛,全身光明,但是他是有舌淨色的。他一嘗那個地肥, 舌淨色就有感覺,他就覺得非常好吃,非常有味道。所以他們就開始 以吃地肥為樂。他本身不需要,但以吃地肥為樂。也就是說,其實我 們人類早期的這個貪愛,它是一種無聊的貪愛,它是一種沒事乾的貪愛,就像你看電視嗑瓜子一樣的。它跟你有沒有吃飽毫無關係,就是好玩。聊天呀,打麻將呀,然後嗑著瓜子呀,喝著茶呀,吃著水果呀, 就是這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讓你的味蕾有一種刺激而已。就是 這麼來的。但是你吃著吃著,你的稻草人就開始形成了。吃過了以後, 沒有這個地肥就受不了了,所以就要去遍尋求,到處去找地肥來吃, 一直到把地肥吃完。 

地肥消失了。其實地肥並不是被吃完了,而是大家都貪愛這個地肥。在這個地球上早期人類的祖先,貪心起來了。貪心起來以後,地 肥消失了。地肥消失以後,出來地蘑。本來以喜為食,然後以地肥為食,然後以地蘑為食。自開始吃地肥之後,人的身體就變得粗糙,然 後吃地蘑,身體就更粗糙,光明開始消失。貪心起來之後,又出現這種沒有殼的、收回來不用煮就直接能吃的谷。到這個貪心再起來,最 後這個(沒有殼的谷)也沒有了,只能種植五穀,再然後獵食。 

現在我們以污穢為食。可能很多人又有意見:怎麼能叫以污穢為食呢?什麼叫污穢為食?大家都去過菜市場(農貿市場),瀰漫著那 種臭魚爛蝦的臭味,即使是賣蔬菜的地方也是各種各樣的味道,都很污穢。那我們每天把它買回家,洗乾淨,炒得香香的,吃下去。這就是污穢為食,變成很多的糞便。 

人類的祖先在以喜為食的時候是有神通的,他們交流是可以用他心通的,不需要發微信,他們用他心通就可以交流,多好!哪需要什麼現代黑科技,神通就可以。剛開始吃地肥,神通就消失,吃地蘑光 明消失,然後身體越來越粗糙,然後現出我們現在的男女相。再然後要排泄,拉屎拉尿。由於身體很粗糙,然後就衣不遮體。本來不需要穿衣服的,身體很殊妙,不怕冷的。由於衣不遮體,你要穿衣服。要鑽木取火,使用工具,用石頭、用鐵。要尋求保護,才有部落的爭鬥, 國家的戰爭。現在我們稱為科技發展,機器人,駭客帝國,地球遲早 有一天要毀滅。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是人類的一種宿命。那麼它的 根源是什麼呢?根源都是這種無畏的貪。但是,我們牢牢地認為「貪」 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動力。這是很大的無明!所以大家看,什麼是無明呢?這就是無明。 

人類發展到現在,我們變成這麼不堪,這個過程其實都是由於各種各樣的決定、判斷、分別出來的。是我們人類每一次每一次的決定, 把我們搞到現在這個樣子。那麼我們現在每一次每一次的決定又決定著我們的未來,人類的未來。那人類的未來會是怎樣呢?可能跟我們有關,也有可能跟我們無關。為什麼呢?如果你這一生有一個良好的抉擇,哪怕就是你清淨地持守五戒,做善行,然後以這樣的善心決定往生天界,哪怕就是去四天王天,五百天年(合人間約 900 萬年) 來,我們現在地球的人類是否存在,已經不知道了,對吧?如果你帶著禪那心生到梵天界,地球人再怎麼發展,怎麼生滅,也跟你沒有關系了。如果你墮到地獄裡面去,很漫長的時間輪回,地球人怎麼生存也跟你沒有關係了。只有你下一生再來做人,那地球人的發展就跟你很有關係了。這是從人類的角度。 

但對於我們自己來講,這個決策就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昨天講到了,每一個五門心路過程,其中的確定心的勝解心所會做一個決策, 後面 7 個速行心是善還是不善,由勝解確定下來。意門心路過程也是這樣的,你現在想起一件事,你對這件事要採取什麼行動,意門轉向 心裡的勝解就要做出決定,那麼七個速行心是善心還是不善心,對應的就是善業還是不善業。這善業或不善業未來就會帶來果報,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就對你下一生去哪裡產生決定性影響。看起來我們大家對每天的決策,似乎都很無所謂呀,都很不經意,或者很任性,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唄。然而,每一次勝解都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大家有沒有這樣認真地去想過?這個勝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一次的勝解都決定著我們的下一刻乃至未來。其實我們大家想一想也都知道, 每個人的每一天都面臨著各種抉擇:你個人的抉擇,家庭的抉擇,夫妻的抉擇,企業的抉擇,生意的抉擇,各種項目的抉擇,上不上課, 聽不聽佛法,南傳北傳藏傳,信基督教,信天主教?都是決定。那麼哪些決定對於我們是負責任的呢?對自己的生命是負責任的呢? 要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了。你不給它理清楚的時候,我們做的決定都是稀裡糊塗的。 

昨天我們學到了「決定」有大的四個方式:貪的方式,邪見的方式, 智慧的方式,尋的方式。「尋」來來回回還是落在貪上面居多。現在學佛了,有些賢友經過艱難的鬥爭,最終還是能夠以善法取勝。這是很值得隨喜的。 

二、 勝解心所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2.1. 發願與決策 

我們回過頭來看,勝解心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去運用?我們 大家經常講,我們發願啊,發願也是決定。發願跟我們前面學到的欲心所是相關的。勝解前面一定有欲,就是想要對這個願望做出決定。 在有因心中,除了疑相應的和掉舉相應的兩個痴根心沒有欲之外,其他都是有欲的。懷疑,他沒有想要。佛教界經常講要發願,要發願要成佛,要發願成為阿羅漢,或者發願要證得什麼東西;或者是我們世俗地講,我們發願要賺多少錢,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也是發願。發願,其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對目標有個「想」的標記。不管你確定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做一個什麼樣的決定,它總是有一個標記在那個地方。 有人說,我要成佛,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有一切知智, 十種功德名號,如何如何......內心對他有一個「想」,有一個 saññā。然 後你想要成為他,你決定把你的心放開,全然地投入目標——「我就是要成佛」。這是勝解,對吧?我們說發誓,不管你是發一個善的誓, 還是發一個毒的誓,它也是這樣,「我想要」,然後你做出一個決定, 你發誓。然後接下來你就是精進地去做,這是要不要實現的問題,就是說,你這個願發完以後,會不會成為空願,是跟精進有關的。 

決策也是這樣。決策,我們也要有個「想」,有想實現這個 saññā 的心,你決定要走向它。在佛教里我們講有 10 種巴拉蜜,其中有一 個叫決意巴拉蜜。其實不管這個願、誓、決意、決策,最後有沒有決 策「力」呢?這個力量強不強呢?在巴拉蜜里,是說這個決意力強不強。 

2.2. 勝解在禪修中的運用 

禪修的時候,我們經常講:你要決意。什麼意思呢?比如,很多同學都在說:「我今天外緣多了一點,跟人家說了很多話,晚上回來打坐,妄念紛飛,心總是要跑到那邊去,總是去編故事,我當時這個 話要這麼講就會怎麼樣了,我明天一定要去重新說一下。」就在那邊編故事、放電影。我跟大家講,你決意不想它,把它打包了扔到外太空,把它打包了扔到大西洋,決意扔出去。回到一條過去 saññā裡面 有的一個寧靜、清淨心的狀態,回到那個點上。在那個點上再起一條心路,覺知呼吸。決意不再想了,只是覺知呼吸。有些人,一決意,一座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有些人說,「Bhante, 我是可以甩出去,但是只有半分鐘都不到,它又回來了。」為什麼?因為他決意的巴拉蜜不夠強,也就是他勝解的力量不夠強。 

三、如何訓練勝解的能力 3.1. 勝解是可以重建的 

我們看心所,心所就是各種心的素質。什麼叫初建?什麼叫重建?孩子,如果你去訓練他/她,當然都有天生的東西。我們講,有兩個因素在影響著我們,一個是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當時造 業那個心的素質對你這一生的結生心產生影響;還有一個是過去無始 以來所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習慣,成為「隨眠」的東西。如果用我們古代的翻譯,隨眠為纏。實際上它就是現行、煩惱現行、或者現起、冒出來的意思。決意一起來,它過去的那種力量就會有,有的人天生的決斷力就比較強,這跟過去生有關。但是,跟這一生的訓練關係更大。 我們講基因和模因,你的父母有沒有做好這個模因?讓你的孩子入模?如果沒有的話,他就歪瓜裂棗,自己長成四不像的樣子。有的不會,有的人有很好的過去巴拉蜜撐著,父母再爛,他也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的人比較稀缺,比較難得。 

勝解是一種能力,在禪修的時候表現在決意力上。雖然我們過去有各種問題,但是我們是可以訓練的,所以大家要重建。你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五六十歲,乃至六七十歲了,還能不能重建?你只要有這個決心,有這個勝解,你就可以重建它。本來就是無常的。無常多好呀,可以重建。如果是常的話,就沒有機會重建了。 

我們說禪那,最後你要證得「五自在」。「五自在」更是這種勝解了。 「入定」,隨時入定,隨時出定,任意時間自在地入定、自在地出定、 自在地住定多長時間,自在地省察,自在地轉向,五種自在。這也是跟勝解心所相關的。我們跟大家講,你要訓練「即入即出」。對治煩惱、 妄念,最好用的就是「即入即出」。「即入即出」也是勝解。你的勝解力不起來,你的決意力不起來,你就沒有辦法即入即出,做不到。《阿毗達摩》好就好在哪裡呀?好在佛陀幫把我們每一個心的素質都一一 列出來了,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地訓練它。 

我看了一下,我們的學員裡面有不少是培訓師出身的。可以組一 個小組,把每一個心所都做成一個課程,先服務自己,然後也能服務 大家,服務別人。這是一個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情。佛陀這麼好的法,我們以前只是用在自己的修學上,很少把它好好用在世間上。 這很可惜。 

3.2. 訓練勝解的引導 

我們以前給大家講過,勝解不是強行。我們的心,不是強行決意它就能去的。強行決意它不聽你的。很簡單,你跟你的孩子互動,你明明知道你的要求是對的,對孩子是有幫助的,是正確的,但你如果強行要求你孩子做,他/她就是跟你頂著幹。你要求做什麼,他/她就不做什麼。其實你面對自己的心就會發現,你不單是對你的孩子是這樣,你對你的心也是這樣,對吧?大家每次禪修報告都有(今天也有) 報告說:Bhante,我想讓我的呼吸清楚一點,這就緊張了,然後就抓了。」為什麼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對自己一提要求,心就緊繃,然後你想一下,你對你的孩子提一堆要求,他/她能很放鬆嗎? 不可能的事情!心只能引導,就像挖水渠一樣,只能引導,不能強烈要求。 

我們說,要從轉念到昇華。前面的課程要求大家拆除稻草人,其中很重要的是「一念之轉」。「一念之轉」要轉念,你的心要從轉念到升華。要怎麼做?我們說:兩個缺點,一個優點。有的同學說:這兩個缺點一個優點,怎麼列呀?很難下手啊。有的人提到了,比如說,我們講:可厭、厭離和討厭,我對這個缺點是不是要討厭啊?佛教很多 語言,我們借用現代的東西,說「厭」,其實它跟嗔心很不同。 

現在大家坐在這裡聽課,你想到我們每個人肚子裡面都是一堆糞便。這個是事實,對吧?我們每個人都不用隱瞞,都是好幾公斤的大便、宿便帶著,每個人都這樣。你一想到你肚子里臭不可聞的糞便, 你不會覺得太可愛了吧?如果這一堆大便拉出來,讓你捧在手上,你是會無法接受的,對吧?但是,放在你身上,放在你的腸子裡面,你就不會有問題,你不會覺得有問題,是不是?你拉出來,捧在手上看 看,你肯定不喜歡,是吧?沒有人會喜歡。 

那怎麼作意呢?你想到其實這個身體很不堪。相對色界天的天人, 不要吃東西,身體光明,我們這個身體每天要吃要喝,九孔流膿,肚 子里一堆糞便,這種身體實在是不值得我們去贊嘆,它就是這麼不乾淨。相對色界天的天人,如果有一個機會擺在那兒,說你可以去,你可以作個選擇。你不會講:我不去,我寧願一肚子一堆糞便,每天要這樣折騰。當然也有一些人,情執太重,會說,「我先生不去,我也不去。孩子不去,我也不去。我寧願陪著他們一堆屎,我也不去那個地方。」當然是有可能。但依我們正常的常理來講,常規的選擇,你是會願意的。如果只有兩個可以比的時候,你會對現在這個狀態生起厭離的心,對那個色界天的天人生起渴求、想去的心。怎樣是對自己的厭離?大家閉上眼睛,說:我們這樣一個渾身不淨的身體,覺得可厭,不是非常殊勝的。就是這種感覺。厭離心是看穿、看透那些讓我們著迷的現象不值,恍然大悟,感覺這麼玩下去太愚蠢了,是對那種無謂用力的情緒內卷,產生出厭倦感,在沈迷中清醒,要「脫離迷思」 的狀態。是朝著正確方向的離,是一種負擔的釋放。 

舉個例子,大家到這麼大了,都有過很多生命的抉擇。比如我們很多人都是在農村長大的,出生在農村,然後求學,來到城市,我們有很多人現在在北美、在美國,在加拿大。你是從那個鄉下出來的, 那個貧窮、落後、閉塞的鄉下出來的。現在讓你再回去在那兒住著, 你不幹了,對不對?但是你不能講說我對那個鄉下非常厭惡,很生氣。 那不是。我們所有的決定,一定是要有這樣的條件,心總是幫我們尋找快樂,任何的決定都是要導向更好的。本意都是這樣。至於說他的決定最後沒有更快樂,那是另外一回事。當時在作決定時都是希望更快樂。 

像找初禪到二禪的兩個缺點,一個優點,怎麼找呢?第一個,初禪接近敵對的五蓋:欲貪、嗔恚、昏沈睡眠、掉舉追悔、疑,剛剛從那裡面出來。大家都知道,五蓋把我們壓住的時候是很不舒服的。初禪跟它挨著,隨時可能回去。這是初禪的第一個缺點。第二,初禪有尋和伺兩個心所。我們知道尋尋覓覓,它這個心總是不安分。在初禪里有尋和伺,它總是要不斷地去抓那個目標。心就顯得比較燥動,不寧靜。這是事實,你都能感覺得到的,不是編出來的,不是找名相往自己頭上扣的。你看到這是兩個實實在在的。 

二禪,因為沒有尋、伺,它會更平靜,這是一個事實。你跟心這樣講。然後你再做,它就去了,自動就會去。你對孩子的教導、教育, 怎樣能夠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怎樣讓他/她聽你的話?你要用上這 個。跟孩子一起來,看到玩遊戲的兩個缺點,看到不玩遊戲、去實現 他生命目標的一個優點。要找出來。 

四、勝解和世俗決策的同異 

我們回過頭來講,做決策。佛法的決策和世俗的決策,有什麼相同的?有什麼不同的?有什麼共的?有什麼不共的

 

4.1. 世俗的決策 

在世俗的角度上,你分析判斷一個東西,一般情況下都是涉及到決策力、領導力,一大堆,各人說各人的。我們隨便拿幾條出來,大 家基本上差不多要認同的。你做決策分析可以參照的信息數量要足夠 多,這些信息的質量要足夠好,不然出來都是假數據。你要有專業的知識能夠對這些東西做判斷,你要有整合分析的能力,整合分析之後, 你要有決策擔當的氣概、氣魄。你對自己的情緒會進行管理,你不會患得患失、猶猶豫豫、猶疑不定。你對結果的心態:「我就是做了, 結果是怎樣我都能接受。」要有這種態度。大部分在世俗層面上你做 出決策、戰略、或者領導力,無外乎就是這些東西,當然還可能有些加減。大概就是這樣。這些,在決策時都是需要的,不管再過十年還 是二十年,它總是這些東西。你要做一個決定,你就要看清楚各種各樣的情況。 

4.2. 佛法的決策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你要加上什麼呢?我們要看,做的這個決策跟我們高遠的目標——我們要成佛、要證得涅槃,能不能關聯得上? 你在做決策時,是不是回到了當下,是不是有念知而不被錯誤的信息 帶走,被一堆情緒帶走?不作惡是原則,我們要持戒,要有戒。惡行不幹,有慚愧心。要有緣起觀。緣起觀其實就是對這些東西的再整合。 因緣是什麼?看到因看到果,看到各種因緣關係之間的緣生緣滅。有 智慧。在八支聖道裡面,與智慧相關的就是正見、正思惟。什麼是正見?因果正見,四聖諦的正見。有正見的時候,你就不會被邪見帶去 做邪勝解的決策。然後遠離「欲尋」。你沒有欲尋的時候,決策力就不會被貪、108 種貪帶走了。嗔尋、害尋,有些是跟邪見相應的,有些是跟「貪不得」相應的。想害人的心,發個毒誓要害人的這種事情,這 個要遠離。這個是基礎。佛教的角度要加上這個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去做整合。這是決策。 

五、培養孩子的勝解心所

5.1. 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孩子作決策 

我們討論一下:小孩子要不要做決策?我們這些決策力其實跟小時候的培養有很大的關係。比如,現在在中國大陸,很容易看到這樣的孩子:做事情沒有主見,拿不定主意,猶猶豫豫的,或者動不動就說「我要回去問一下我媽我爸」,這是一種。大陸叫巨嬰症,永遠長不大。為什麼永遠長不大呢?爸媽太強勢造成的。 

還有一種,永遠跟你對著幹。你的孩子永遠跟你對著幹,你叫他 /她做什麼,他/她偏不做什麼。 

第三種,你只要說他/她一句,罵他/她一句,或批評一句,他/ 她就跳樓給你看。直接就跳了。他/她的決策就是:我跳樓。他們已經死了,我們不能恥笑他/她,但他/她的決策為什麼變成跳樓呢? 麼回事呢?誰的責任?就是他/她從小到大,你沒有好好地培養他/ 的決策力的問題了。 

決策力簡單來講,就是能夠獨立思考,然後做出適當的決定。在佛法上來講就是獨立思考能做出正確的決定,符合智慧的決定。這是佛法。 

一個孩子他/她能不能有良好的認知,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有良好的自主性、行動性,這是要在他/她小小的時候就要培養的。為什麼說我們所有的事都要從善惡入手?善與不善,我們任何決策都是從這里開始。每一次給大家的作業題,後面都附著善和不善。所以我們帶 孩子初建也好,校正也好,出發點是能不能導向孩子生起善心。先不管結果好壞,能不能生起善心,這是我們做決策的根本。在這個過程裡面,你要把這個事情交給孩子決定,而不是你給他/她操辦了。孩子的決定,怎樣讓他/她做到嚴謹、周全、正確,這個要有方法。我希望這一次大家能夠做一做,有人能夠做一個課程出來。 

中國孩子,華人孩子,普遍地有一個問題,叫做「被決定」。我就被我爸媽決定了。缺乏這種自主性的孩子,在離開父母親以後,他/ 她就很容易失去決策力和判斷力。由於時間原因我們不能夠細講。我們的建議:你把選擇權還給孩子,把決策權還給孩子。很多人為什麼不敢把決策權給孩子呢?「孩子不懂,我得讓他/她懂。」是,孩子當然不懂!但你怎麼樣讓他/她懂?讓他/她自己能選擇,你要帶他/她,而不是要求他/她,而不是給他/她一個「必須按這樣的、不能問為什麼」 的這樣一個方法。怎麼樣讓孩子懂呢?很簡單。比如說,今天晚上吃什麼飯,徵求過孩子的意見嗎?當然有很多人會徵求,但徵求的時候, 我們一般就是讓孩子做這個「貪」的選擇,對吧?什麼好吃,吃什麼。 你能不能說,晚上吃什麼飯?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吃?你能不能說出個 一二三出來?對身體、對睡眠、對你做作業、或我們今天晚上我們一 起打個坐等等,透由哪些信息來做選擇?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選擇?假如今天週六了,對孩子說:「寶貝,今天週六了,明天我去哪裡玩兒? 水上樂園,還是動物園,還是野外生存?不管去哪裡,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攻略?要準備什麼東西?飯在外面吃,還是我們自己帶?碰到什麼樣的問題,要做什麼樣的決策?」你都跟孩子一起來透由各種各樣 的知識,讓孩子一起參與這個決策的過程,不要嫌煩。而不是說:「小孩子懂個什麼!跟著去就行了,少囉嗦!」那長大了以後,這孩子就變成巨嬰了。比如說睡覺前,是直接入睡,還是聽個故事?聽什麼樣的故事?當然大人會問他/她,有些孩子就會回答,有些孩子不會回答。再小的孩子,哪怕就是現在剛剛出生的,他/她還不會說話,還不會判斷,你也可以問他/她。問著問著,他/她就習慣了。讓孩子參與到他們自己生活的全過程當中,他們生活的所有方式都要參與,自主地參與,而且這參與過程,是要符合我們佛教的要求的。 

簡單講:第一,選擇權要給孩子;第二,你要裝不懂,問為什麼, 「孩子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這樣?」然後提出各種各樣問題,讓孩子來尋求解決方法。鼓勵孩子去做出選擇,做出最好的選擇。提出疑問,提出質疑:如果碰到這個問題該怎麼辦?碰到那個問題該怎麼辦?這些在我們都掌握的情況下,不斷地拋出球來,讓孩子去整合分析、去決策判斷,然後他能夠管理情緒、對結果的態度。但是前面都加上這個東西——「遠離欲尋、嗔尋、害尋」。第三,就是有一個世俗的說法叫「元認識」。元認識就是認識我自己怎麼去做這樣的思考的。就是復盤。這是大家很習慣的一種說法,就是我們一件事情做完了,現在產生這樣的結果。為什麼產生這樣的結果?我把這件事情從頭到尾去復盤一下。在復盤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元認識。我是怎 樣會做這樣的一個決策的?是基於什麼樣的習慣、行為、看法?使用了什麼樣的信息?你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元認識,就是你做事情的風格、習慣。復盤完了以後,我們對決策進行回憶與反思,就可以進步了。到具體的孩子搞不清楚的時候,言傳身教是要跟上的。最主要的是這個身教,身體力行帶著他/她走,然後做出判斷。因為今天的作業題有這樣的要求。我覺得你至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思考的,試 著帶帶孩子們。 

5.2. 認知、移情 

你每天都要聽到很多問題,很多人都會來跟你說話。找你說,都是想得到你的認同。明白這個道理嗎。然後帶著審視,認知移情:「他為什麼這樣跟我說?她為什麼那樣跟我說?」你就不會掉到裡面去。 

5.3. 不漩入群體的思想 

第二個是《烏合之眾》。《烏合之眾》這本書大家看過嗎?勒龐寫的。「當人們頭腦發熱的時候,他們在想什麼?」這是《烏合之眾 ——大眾心理學》的副標題,說「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大家是不是漩到這裡面去?今年這種事情特別多, 大家自己觀察一下。 

5.4. 不被錯覺帶走 

要能發現錯覺。不要被錯覺帶走。我們在很多時候看到的都是一 堆錯覺:「本來是這樣」,「明明是這樣」。死都不信,對吧? 然後,對於這種模稜兩可、看不清楚的,你要有什麼態度?怎麼 去除

5.5. 多角度看問題 

能不能嘗試多種角度看問題?培養認知移情的習慣。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認知,大人有大人的認知,你不能要求他/她。 

5.6. 排除干擾 

能不能排除干擾?人家怎麼說,你就要跟著去。內心能不能篤 ?排除各種人我是非的干擾,你只做正確的決策。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作業題是「觀察自己決意的能力」,你自己看就行,然後你要訓練「即入即出」。在修行的課程和生活的課程中, 這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孩子的,怎樣把決策權交回給孩子,訓練自己做孩子可信賴的生命導師。這個題目交給你。如果你有孩子,你可以嘗試著說,我已經交給他了;或者說,我還沒有交給他;或者說, 我正準備怎麼交給他,我有怎麼樣的步驟。歡迎大家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