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01 上午9.16.13.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佛陀出世的主要目的,是讓更多的人滅苦而不是成佛。

 

法不單是在證果的時候來用,而是在每個當下都要用得上。 

 

佛陀的任何法,從來都不會導向你當下生起不善心。

 

佛陀沒有制「心戒」,什麼意思呢?佛陀制的戒都是身、 語的戒,是行為規範,沒有制定你的心不能怎麼想。

 

我們經常聽到定能生慧,這個話有點問題,就是你有定了之後可以去修慧,但如果你有定而不去修慧的話,慧也是不會生起的。有定不會自動生出慧來。

 

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由觸而生受,由受而生愛, 由愛而生取,由取而生有,這個過程你要能夠去看,這是慧。這是在世間你去體驗佛陀的法的基礎。

 

過去未來五蘊,就是過去的五蘊、未來的五蘊、現在的五蘊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它是十二種緣起支的關係,十二種緣起支是怎麼運行的。

 

十二緣起支,「支」之間發生的作用是二十四種緣力。

 

什麼是法住智?蘊、處、界、根、諦、緣。每一個法相,非常清楚、清明地去把握它、了知它,知道它的自性相和共相,分辨諸法。

 

 

 

 

 

雲端起觀 73 信心所

大家好,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 

我們繼續來學習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昨天我們學習到了佛陀的十種功德名號,那麼有幾點需要再明確。 

第一,就是佛陀是一切知智;一切知智是應知已知,應知已知的主要是四聖諦。當然佛陀的功德名號後面還有世間解,瞭解三種世間。 

「行世間」是講我們五蘊的行法之身。 

「有情世間」是講 31 界的一切有情生命,他們的根性,他們的隨眠煩惱。 

「空間世間」是講輪圍界,是從一個輪圍界有多寬,多深,怎麼構成的,有多少個輪圍界,這個層面來講的。現在有人說,佛陀是不是知道量子科學啊?那你就多想了,不要想那麼多。 

佛陀所知道的主要是,滅苦的方法以及如何指導我們滅苦。佛陀的一切知智也不是在一個剎那遍知。也是需要有人請教佛陀,在這樣的因緣下佛陀的一切知智才顯現。所以不要把佛陀神話、神格化,否則變成佛陀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了,這樣就是對佛陀的神秘化。佛陀在世的時候,在沒有無餘般涅槃的時候,是一個活生生的、具足圓滿人格的人,佛陀是從人證得的。你要努力也是可以的,只是難度非常大,關鍵看你的決心和決意怎麼樣。 

第二,一個教法時期只有一尊佛。Gotama 佛陀——釋迦摩尼佛的教法住世五千年,現在已經過去兩千六百多年了。那在這五千年的佛陀教化期裡面,只會有一尊佛,這是上座部的觀點。不會在一個時期有很多佛同時在世間度眾生,也不會有獨覺佛。只要有一尊佛出世,那麼在他的教法期裡,就不會再有獨覺佛出現,也不會有菩薩出現來弘揚他們各自的法。道理很簡單,在一個道場裡,或者世間的任何一個課堂裡,一個體系裡,誰是主導者,那他就在這其中做主導,不會有其他的人也這裡做各種各樣的傳法,否則不符合世間的常理。所以一個教法時期只有一尊佛。 

所有的佛成佛都要經過菩薩,菩薩都要經過授記。在被授記的時候,菩薩要具備菩薩八法。哪八法呢

1)他是人;2)他是一個男人; 3)他是一個證得八定五神通的人; 4)他要遇到一尊活著的佛陀,還沒有入般涅槃的佛陀。 5)他必須出家為比丘或是一位相信業報的修行者。 6)在遇到這尊佛的時候,他的智慧要到達什麼程度呢?要到達 這一尊佛講一個四句偈,他就能證得阿拉漢;最少在第四句偈講完的時候,就能證得阿拉漢,他要具備這樣的智慧。7)他要有成佛的至上願。至上願要到什麼程度呢?譬如有人說,從這個地方一直走到世界的盡頭,路程中都是刀山火海,走到盡頭就可以成佛,他會毫不猶豫地走過去的,就是這樣的至上願。我們想成佛的人摸一下自己的心,有沒有這樣的願?如果沒有,你想成佛,那就要訓練了,這是條件,沒有成佛在做菩薩的都要有這樣的條件。8)有極強的誠意,願意為佛陀奉獻自己的生命。 

具備這樣的條件才會被佛陀授記。如果你還沒有被授記,那麼最早的機會,就是在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在他的座下被授記。如果你是一個想行菩薩道的人,那你現在的主要任務不是度眾生,而是要修習菩薩八法,做到在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在他的座下被授記。 

三種菩薩就不細講了,有慧型菩薩、信型菩薩、精進型菩薩。我們的 Gotama 佛陀是慧型菩薩。他被授記之後,又修行了四個阿僧祇劫加十萬大劫才成就佛果。如果是一個信型菩薩,他被授記後,要經過八個阿僧祇劫加十萬大劫才能成佛。第三種,精進型菩薩。我們的彌勒菩薩就是精進型菩薩。他從被授記一直到成佛,要經過十六個阿僧祇劫加十萬大劫。也就是彌勒菩薩被授記的時間要比我們釋迦摩尼佛作為菩薩時被授記的時間早很多,要多修行十二個阿僧祇劫。他用精進的方式來修行,因而比 Gotama 佛陀後成佛,這是下一尊佛。如果你是一個菩薩道行者要把這個搞清楚。 

關於涅槃,上座部只承認涅槃就是涅槃,佛陀、阿拉漢入般涅槃了,就不會再來了。上座部佛教中沒有這樣的觀點——阿羅漢修證不究竟入般涅槃以後在化城裡面待著,有機會還會出來再修菩薩道。 

上座部也沒有涅槃無住這樣的觀點——佛陀涅槃了,但是他「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還時不時用千百億化身來度我們。上座部的沒有這樣的佛。 

你要怎麼樣建立對佛陀的信心,這些觀點你也要分清楚。 

再一個,是不是人人都應該成佛?佛陀出世是不是為了眾生都能夠悟入佛之知見,讓一切眾生都究竟成佛?在上座部也沒有這樣的觀點。上座部的傳承有三種覺悟,三種菩提:1)弟子的菩提,就是聲聞弟子;2)獨覺的菩提,就是獨覺佛;3)正自覺的菩提,就是佛陀。這三種覺悟的方式,都是佛陀所贊嘆的。 

佛陀出世的主要目的,是讓更多的人滅苦而不是成佛。道理很簡單,我們已經講過多次。比如,一個醫生懸壺濟世,他的目的就是天下無病,而不是希望天下人都成為醫生。醫生的責任就是治病救人。如果一尊佛陀出世,在他的五千年教法時期裡都沒有人被治好,而是要求所有人都成佛,那成佛的價值在哪裡

我們舉個例子來講。如果全家人都生病了,不單全家人都生病了,整個城裡的人都生病了,你發願一定要把他們的病都治好。所以你出去學習醫學知識,在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後,你學會了治病,成為了一個高明的醫生。你回來以後,跟你的家人說:「我告訴你們,我知道你們生病了,我也能治這個病。但是我現在不給你們治病,我告訴你們成為醫生的方法,你們都跟我一樣,最後成為醫生的時候,你們的病就好了。」你覺得你會這樣嗎?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意思。 

我們不要被非常美妙的描述所蒙蔽,你要清楚自己想幹什麼。比如你有十個兒子,你說:「現在哈佛最好,你們十個,每個人都得上哈佛,不上哈佛不是我兒子。」這父親就太霸道了,對不對

所以在上座部來講,你要成佛,南傳菩薩道,薩度。你要成獨覺佛,那是你的選擇。你要成為弟子菩提,也是你的選擇。弟子菩提比較快,因為佛陀已經證悟了,藥方已經學會了,並且他把藥方開給你了,你只要老老實實按照藥方吃藥,正常吃藥,總有一天你的病會被治好。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那你想成為醫生呢?很好啊,志向很好。但你什麼時候被授記呢?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你在哪?你能不能具備這八個條件先不講,你能不能做人都不知道。憑什麼你能做人呢?有很多未知性。但你可以抉擇,當你有足夠強的這種願力的時候,你願意成佛非常好。對於一個上座部的佛弟子,對這些需要有一個瞭解。我們瞭解這些,不是要批評別人,或者跟別人去比較,「你的觀點對,我的觀點對」,我們沒有這個意思。但是作為上座部的弟子你必須明白,我們的佛是怎樣的一尊佛,如果你想成佛,將會是怎樣。在我們的體系裡面, 你要把這些搞清楚。 

「法」的功德 

接下來是「法」的功德。「法」是佛陀所善說的,自見的,無時的,來見的,導向涅槃的,智者們可以各自證知的。這是「法」的五種功德。 

「佛陀所善說」的意思是,佛陀哪怕說一個四句偈,前善、中善、後善;他說一部經,前善、中善、後善;他說法四十五年,弘法利生,說的法前善、中善、後善,中間不會有矛盾的。佛陀的法不會有矛盾的。你去看巴利三藏,自始至終,你不會看到佛陀的法有矛盾的。如果你把三藏閱讀下來發現佛陀的法是矛盾的,我們就要謹慎了,到底是不是佛說的?哪一些是佛說的,哪一些是後人說的? 這個是我們要明確的。 

「自見的」意思就是,佛陀的法,你學完以後,對於你是不是證得,你自己清楚,你自己可以知道。不是說要哪一個人來給你認證一下。當你證得禪那的時候,你很清楚,「我證得禪那」。你證得初禪、 二禪、三禪、四禪,你很清楚。當你見到名色的時候,你很清楚你見到了名色。當你見到緣起的時候,你很清楚你見到了緣起。當你證悟涅槃的時候,你很清楚涅槃現前的感覺是怎麼樣的。你依佛陀教導的法去實踐,你能夠自證自見,而不是說「我現在修到什麼程度了,我找個人印證一下」。你在修學的過程中有不懂的,你找作為過來人的老師去學習。但是你證得了,是怎樣的,你很清楚,不論是觀智,還是道果,還是涅槃。這是說,法是「自見的」。 

「無時」,從經典上來講是指,道智生起的下一個心識剎那,就是果智。我們講果報成熟、業果成熟最迅速的現世報,就是道智。道智造下善業,它的果報是無間的,立即成熟,下一個心識剎那果智就現起,馬上就入果定的涅槃,中間不用經過五天、七天。這是專門對聖道聖果來說的。 

當然,其實我們在日常的時候也能體會一點點,只是它不是無間的而已。我們講過,你在看聽嗅嘗觸的每一個當下,不跟著你的習慣性反應走,如理作意的下一個剎那,善心就生起,對吧?確定心之後,七個速行心就生起來了;意門轉向心之後,七個速行心就生起來。如果你是不如理作意,就是不善心;如果你是如理作意,就是善心。你把握了這一點,你看到了,你馬上轉。一念之轉,天堂、地獄、善、惡,區別就可以立見,這不是經典講的無時,我們擴展一點來看,你也是可以體會的。所以法不單是在證果的時候來用,而是在每個當下都要用得上。 

「來見」。來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秘密。上座部沒有秘法,都是甚深大法,沒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來修。法都是無上的法,就像你手上拿著金銀財寶,隨便誰都可以看,而不是你拿著糞便,不敢讓人家看,遮擋著,因為那都是髒東西。「佛陀的法,以遍淨故」,大家學習《清淨道論》可以看到這句話。佛陀的法是遍淨的,是淨除煩惱的。你只要修,快樂是可以預期的。九種出世間法:四道、四果、涅槃。它們是存在的。佛陀證悟的是真理,是法則。任何人依著佛陀的教導,可以當下淨除自己的煩惱,未來證得聖道聖果,任何人都可以來。不怕你來試,就怕你不來。這是「來見」的含義。 

「導向涅槃」,就是說「法」是導向你的煩惱漸次地滅盡的。就是你學習「法」以後,在你體會到、看到「法」的時候,你會有「如救頭燃」的感覺。你看到自己認賊作父,在這個虛誑的世間裡造作那麼多惡行,會生起「我要削弱乃至斷除自己的煩惱」的觸動。「法」是不 斷引導你這樣走的,是「法」的引導者所引導的,是以「道」、以「果」、以「涅槃」為引導,讓我們這樣走向的。 

「智者們可以各自證知的」,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什麼是有智慧呢?依著佛陀所教導的法,我修道,我證果,我證滅。不是你的上師有這樣的功德,可以讓你開悟,或者給你背業。你不可能把你的老師的證悟拿到你的身上來。你也不可能把佛陀的證悟拿到你身上來。而是你通過修習佛陀的法而證得的。 

比如說,我們學《阿毗達摩》,有 89 種心、52 種心所,其中不善心所 14 個,歸結起來,是十種煩惱結。當初果道智生起來的時候,疑心所、邪見心所(戒禁取見也是邪見),都斷掉了。慳吝和妒忌心所也都斷掉了。不單你在觀智裡面找不到,你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場景的對境下,它們也都生不起來了。你看到,這樣的煩惱被你斷除了。這樣的心所在你的心相續流裡面再也不會生起來了,你證知。涅槃現前的時候,你證道;你發現,你取到的所緣是前所未有的,這種名色不存在的狀態,你實證。這是各自證知。這是佛陀的法,佛陀的法就是這樣的特點,所以你學的法是這樣的特點。如果你學的法是求保佑,來一個人加持,來一個人保佑,然後你就可以證得,那你就別學了,佛陀的法沒有這樣的功能。佛陀的法有的是前面所說的這五種功能。 

這是「法」的功德。 

有十種法:四道、四果、涅槃,加上佛陀教導的法——三藏。我們前面講了法隨法行,包括修法的資糧——三十七道品。如果落地來說,就是教正法,修正法,證正法。「教正法」就是佛陀的三藏,就上座部來講包括所有歷代的對經律論三藏的注釋書。「修正法」就是怎麼樣按照戒定慧三學來修證的。「證正法」就是四道、四果、涅槃。 

什麼是法,大家要說得出來。佛陀的法有八萬四千法蘊。在上座部沒有八萬四千法門的說法,八萬四千法門是一種訛傳。佛陀的法沒有八萬四千法門,四念處是唯一之道,戒定慧就是一條道,一切諸佛古仙人之道——戒定慧三學。八萬四千法蘊包括:經藏兩萬一千法蘊,律藏兩萬一千法蘊,《阿毗達摩論藏》四萬兩千法蘊。 

如果你對佛教還不瞭解,如何契入佛教呢?學《卡拉瑪經》,《卡拉瑪經》重要的不是那十種「不要聽」、「不要信」,而是後面佛陀引 出來的「十不善業」。 

如果你的老師的學說,最後會引導你造作十不善業,不管他有什麼理由,這都不是佛陀的教法。比如很多人問我們說,「bhante,可不可以方便妄語啊?」你去問佛陀,問能不能方便妄語啊?不可以的。我們這個教法裡面是沒有方便妄語的。還有,比如說,「明明看到某一個人會傷害到很多人,我是不是可以把他殺掉?是不是可以向他行誅法?」我們來看看佛陀,佛陀知道琉璃王要帶軍隊去他的家鄉滅釋迦族,那麼以佛陀的能力,都不要講輕取他的性命,以佛陀的神通讓他迷糊掉都可以,但佛陀為什麼沒這樣做呢?難道佛陀不慈悲?我們能行誅法的人更慈悲,而佛陀不慈悲?無有此事的。佛陀的任何法,從來都不會導向你當下生起不善心。如果你學習的法會讓你生起貪瞋痴,就不是佛陀的法;以這樣的角度來抉擇,你學的 「法」是什麼法,是不是佛陀的「法」,這是《卡拉瑪經》真正要教導我們的。 

如果已經進入佛法的門,那到底哪一些佛法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或者那些是有錯的呢?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教導了《四大教示》。《四大教示》和《卡拉瑪經》都發給大家了。不管你遇到的人是精通三藏的人,或者是一個佛教領袖,或者是一群佛教老師,或者是一個說「我從佛陀那裡聽到過」的人,你既不要反對,也不要反駁,你回來對照佛陀所講的經與律。對我們來講,對照什麼呢?就是第三次結集之後的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巴利三藏,這是我們可對照的,包括《義注》和《復注》。一個傳統的上座部弟子所要遵循的,就是佛陀講的經、律、論,即《巴利三藏》,再加上《義注》和《復注》。 

所以我們幾次活動的組織,包括國際巴利三藏學院 IAPT,就是希望教正法、修正法、證正法能夠真正在我們華人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僧」,什麼是僧?佛陀的弟子僧團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如理理行道者、正當行道者,是四雙八士,應受供養、供奉、佈施、合掌,是世上無上的福田。佛陀的弟子是聲聞弟子。理論上來講, 我們沒有在 Gotama 佛陀的教化期裡面證悟初果以上,都不能算是他的弟子。在一個師長的座下成就,才能叫弟子。 

善行道是指正道、不退之道、隨順之道、無敵之道。這些聲聞眾,具有同樣的戒、同樣的見,是清淨和合的弟子僧團。 

正直行道,就是正直、不曲、不彎,與四聖諦相符,與真理相符。那怎樣去依止這樣的僧團,你要觀察,這個僧團是不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真理行道者、正當行道者;在這個僧團裡面有沒有四雙八士,就是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者。如果這個僧團具備這樣的條件,就應該供養、供奉、佈施、恭敬,是我們無上的福田。這樣來抉擇僧團。這個僧團是實踐戒定慧的,是清淨和合的。 

當然,任何僧團的出家人,都是從普通的人到出家,從凡夫一路修習。只要是凡夫就有凡夫的習性,只要是群體就有群體的問題。昨天我們才講了在佛陀時代,比庫僧團吵起架來,連佛陀的話都不聽。重要的不是去觀察這個僧團裡面有沒有什麼瑕疵,然後寫一篇 《燃燒的僧袍》;而是你在這個僧團裡能不能看到有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真理行道者、正當行道者,有沒有四雙八士。你在裡面修學能不能夠漸次地體驗、實證佛陀的法,這是重要的,而不是你去挑毛病水平很高。 

僧團是傳承注釋佛陀教法的團體。但是什麼是真正的傳承和注釋佛陀的教法呢?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明確講到,作為一個佛陀的聲聞弟子,他的義務是什麼?第一個,徹底地學習佛陀的教法; 第二個,徹底地實踐佛陀的教法;第三個,徹底地體證佛陀的教法。然後,你有能力再依法去指導他人。這是佛陀在上座部的《大般涅槃經》裡講的。佛陀並沒有講,你還什麼都不會時,就去度人,度眾生。最後是一盲引眾盲,一同奔懸崖。 

這是對僧的簡單說明。 

「戒」,在上座部裡面有專門的律藏,依著這個來行持,有止持,有行持。居士的五戒、八戒、九戒、十戒,出家的十戒,227 條的比庫巴帝摩卡,根律儀戒、資具依止戒、活命遍淨戒,這是戒。 

佛陀的「戒」,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僧團 kamma(羯磨)決定已制的不刪改,未制的不增加。佛陀制的一切戒,不可以增刪修改的。所以我們沒有小小戒可捨的說法。我們小小戒不可捨,我們沒有隨方毗尼,也不可以隨機羯摩,沒有這樣的戒的安立。 

再一個,佛陀沒有制「心戒」,什麼意思呢?佛陀制的戒都是身、 語的戒,是行為規範,沒有制定你的心不能怎麼想。在我們的律藏裡面沒有菩薩戒和金剛戒,沒有這樣的記載。居士的戒沒有戒罪之說,沒有居士犯戒了會下地獄這樣的說法,我們沒有。居士犯戒了,戒就破了,破了重受就可以。你犯戒的那個因緣下所造下的業,誰也免不了,肯定有你的業。如果你殺生了,你說「我不會有殺生的業」,那不可能的。但是佛陀所制的戒沒有說,「你犯這個戒,你會有下地獄的戒罪」,對居士來講是沒有的。對出家人來講,違犯了戒律是有戒罪的。最小的有惡作 dukkaṭa,有粗重的罪,有僧殘的罪,有斷頭的罪,巴基帝亞 pācittiya,巴拉吉嘎 pārājika,桑卡帝謝薩 saṅghādisesa,這個罪在比庫、比庫尼裡面是有的,在居士裡面沒有。 

定學,佛陀教導過 40 種修定的方法。定學的目的是鎮伏困擾性的煩惱,它的作用是如實知見的前方便。 

如實知見的前方便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修定的目的是為了如實知見;前方便就是如果你有定學了,如實知見就有可能了。但是在這裡有一點需要我們搞清楚,我們經常聽到定能生慧,這個話有點問題,就是你有定了之後可以去修慧,但如果你有定而不去修慧的話,慧也是不會生起的。有定不會自動生出慧來。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人說,入定了,然後在定中內心忽然間就噴湧而出了智慧。好像你修定以後,慧就能夠像洪水決堤一樣嘩啦嘩啦地冒出來,上座部沒有這樣的好事。你有定了,要去修慧,如果你修定的過程中嘩啦嘩啦地冒出來各種各樣的影像,各種各樣的想法,那就修錯了。那是妄想,那是掉舉,那是入魔境。你要搞清楚。定不是生慧,有定可以修慧。 

慧學,在《須屍摩經》裡面,以及很多地方都提到,先有法住智,再有涅槃智。須屍摩看到很多純觀行者,雖然沒有修四禪八定,但是也證阿拉漢了。他就去問佛陀這是怎麼回事?佛陀說,先有法住智,再有涅槃智。法住智的意思是什麼呢?法住智就是你要能見到蘊、處、界、根、諦、緣。這些就是慧學的內容,也就是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也有一些觀點認為,法住智包含了行捨智以下的所有的智。但沒關係,至少至少你要修到緣攝受智。修緣攝受智就是你知道名色、名色的因,以及它們之間的緣的關係,你必須先有法住智,而不是一堆的無分別。這是我們要分清楚的。慧學就是十六觀智。在慧學裡,你要透視有為法,並看到它們無常、苦、非我的實相。 

對於涅槃的認識,涅槃是常、樂、非我的。涅槃不是斷滅,涅槃不是不存在,但涅槃不是以名色的方式存在,不是以我們所理解的那種存在而存在。四念處是諸佛亙古的唯一之道。所有的佛陀都依四念處而證悟,並教導四念住,引導弟子通過四念住來滅苦。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就是怎樣把你的「我」拆了,也就是每次給大家講的拆稻草人。 

舉個例子,一個是無情,一個是有情。對於無情,比如說你特別喜歡一個裝飾品,很名貴的裝飾品,你在市場看到的時候,非常喜歡。你本來準備把它買下來,結果服務員拿起來的時候,不小心把它摔地上,給摔碎了。那麼名貴、那麼漂亮的東西摔碎了,你會有什麼感覺?你會覺得可惜了,但你不會抓心撓肺。但是,如果你把它買回來了,擺在你的古董几上,你左看右看,很漂亮,太漂亮了。第二天,你家傻小子爬上去,把它推下來,砸碎了。你什麼感覺?這個感覺和服務員砸碎的感覺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會有這個差別?同樣的東西,為什麼服務員摔了你只是可惜而已,你這個摔了,你可能會把你兒子痛打一頓,甚至有不良的後果。最後兒子受不了,就跳樓了;或者兒子被你打死了,這都是有可能。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距?因為它成為「我的」了,對不對?這個 「我的」是怎麼來的呢?它裡面有多少成分?你拆拆看,這裡面有多少錢的問題?有多少喜歡的問題?還有各種什麼情節?每個人不一樣,都是見解,都是邪見。日常拆「我」可以這樣拆。 

同樣地,在還沒有結婚之前,你遇到一個帥哥,你也很喜歡,覺得他是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但是隨後一瞭解,白馬王子已經名馬有主了。你只是心裡想,「哎呀,慢了一步」。只是這樣的一種感覺。但是,如果這個白馬王子跟你約會了,你是什麼感覺?約會完以後,他不睬你了,你有什麼感覺?約會了,然後有了肌膚之親了,他又不睬你了,你有什麼感覺?約會了,然後你們又同居了,最後他也不睬你了,你有什麼感覺?約會了,同居了,最後結婚了,他又不睬你了,又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上的差別?裡面是什麼東西在產生這樣的影響?哪些是「我」和我的

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由觸而生受,由受而生愛, 由愛而生取,由取而生有,這個過程你要能夠去看,這是慧。這是在世間你去體驗佛陀的法的基礎,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學佛就學得稀裡糊塗的。你每天去這樣嘗試,就會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沒有那種抓取,你就活得灑脫,灑脫不是傻。 

很多人問,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為什麼要分開說?它不是一個事嗎?62 種邪見發給大家半天了,你都不認真看。有些人認為沒有過去五蘊。古印度為什麼出現這種見解?比如他在無想有情天經過五百大劫,壽命結束了,這一生成為人;他又修定,然後去查他的上一生,結果查了 499 劫都找不到,所以他認為沒有過去五蘊,這是一種。有人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人之前,沒有過去五蘊。有這樣的觀點才會有這樣的邪見。 

未來五蘊,斷滅見的人認為沒有未來五蘊。乃至於有些人修定,認為他這一生證得某一種定,就進入般涅槃了,他就認為沒有未來五蘊,其實是有未來五蘊的。 

過去未來五蘊,就是過去的五蘊、未來的五蘊、現在的五蘊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它是十二種緣起支的關係,十二種緣起支是怎麼運行的,我們前天講過了。 

所以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是分開來說的。而且這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再去看 62 種邪見,佛陀對於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的認知是什麼呢?過去是沒有開始的,不要去想,「沒有頭,那到底什麼是頭啊?」佛陀說,你要去想這些,你腦袋會裂開,你會瘋狂,你會變神經病。未來,要麼你導向涅槃,要麼你的輪迴也是無盡的,不會有結束的。是不是有些人自己會突然涅槃呢?不可能。只要你沒有生起要導向涅槃的這個欲,涅槃就永遠不會跟你有關係,你放心,不會因為禪修突然間就涅槃了,這個是以前一再提醒大家的。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迴,就是我們講到的十二緣起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行緣識是過去生到這一生的結生識,這是一個連接。「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這一生的果報,每個時刻都是這樣的果報的呈現,從結生心開始。有「受」,就會有愛, 有愛就會執取,執取就會有行動,行動就造業,造業就會留下業有。死的時候,過去的某種業有依緣成熟,導致下一生的結生。「有」緣 「生」, 「生」緣「老死」,有生就必有死。在生到死的過程中,你一定是愁悲苦憂惱,為什麼呢?因為五蘊就是苦,是苦的容器,是造苦發生器,不圓滿、受逼迫、壞滅。生命一定是雜染的,雜染的生命不可能是純樂的,即使是天人也有天人的苦惱。過去五蘊、未來五蘊、 過去未來五蘊,緣起,這是最複雜的一個層面了。 

十二緣起支,「支」之間發生的作用是二十四種緣力。十二緣起支揭示的是生命的現象學,不是後期佛教擴展開來的叫「宇宙萬法」的哲學思辨。我們不搞這種宇宙萬法的哲學思辨。有些同學說和量子力學比比。比什麼比!這是兩個事情。佛陀研究的是怎麼滅苦,不要無限擴大化。 

佛法的學習,特別強調終極知見。你持什麼見?你的涅槃是無住還是有住?這是終極知見。阿拉漢到底是斷輪迴還是在化城裡面待著?這是終極知見。 

為什麼終極知見很重要呢?因為它影響你對四聖諦的認知。你對四聖諦的認知就會影響到你對戒定慧、八正道的態度,也就是你修學的態度。台灣的印順法師寫過一本書,叫《成佛之道》。這本書裡面就有一段話講:「要有法住智,才有涅槃智。我們佛教界有一種錯誤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但求涅槃智」。所以具備一點世間知識、 能學一點佛法的人,對於因果緣起的必然性、四諦價值的決定性毫無希求,就認為,「我知道啊,不就是四聖諦八正道嗎?」他夢都沒有夢到過,但是他認為要開悟,就要明心見性,不知道沒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會現起的。特別是我們華人圈偏向於開悟,弄到好像一開口、一下手、你不說心、不說性、不會說「明心見性」的話,就特別蠢一樣的,就變成了空談。動不動就談心性,談空有,理事圓融,最後就是內外不分。這個內外不分就很麻煩了。甚至很多人 說,「你看啊,基督教的人也是菩薩,過去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也是菩薩,他們跟我們是一樣的」,最後儒釋道就合一了。這是印順法師他老人家講的。這個現象是很明顯的,現在我們群裡有些賢友偶爾發一些「空有不二」,好像很懂的樣子,還不能說。這樣的人沒有用,一點用處都沒有,二個字「糊塗」。 

有個詞叫 tathatātatha 加上 ,古人把它翻譯成真如。 tathatā本來是作為緣起法的現象式的描述: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像這樣的。tathatā要表達的是緣起法是如是如是地呈現。如是如是地呈現的本身便是緣起法的狀態,有部分大乘師也是這樣的觀點。 

但是,再把基於生命現象學的緣起法修證體系過渡到真如學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時候,就全部都變掉了。這種變化,我們認為是對緣起體證的缺失造成的。為什麼會對緣起體證有缺失呢?就像印順法師講的一樣,每個人都講心、講性,都談天說地,一談就是宇宙,一切都是萬法,沒有人願意去修法住智。 

什麼是法住智?蘊、處、界、根、諦、緣。每一個法相,非常清楚、清明地去把握它、了知它,知道它的自性相和共相,分辨諸法。我們這個系叫分別說系,什麼意思?就是世俗諦是分別說的,每一個究竟諦也是分別說的。「法」是要分開來看的。bhagavā世尊, 世尊的功德裡,其中有一個就是分別,分別諸法。 

沒有佛陀,我們沒有辦法分別什麼是觸,什麼是受,什麼是想, 什麼是行,什麼是思,什麼是尋、伺、喜、樂、一境性,我們是分不出來的,這不是弟子的範疇。但是佛陀分出來了,結果我們卻來搞無分別,然後說「你們搞分別的人都是小乘,我們無分別的人水平更高」。糊塗!兩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