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19 下午5.17.42.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悲是希望能夠拔除或者去除眾生的苦。

 

悲的特相,是希望能夠去除有情的痛苦,予樂拔苦。作用,是不能夠忍受看到眾生的苦。現起,是不殘忍。近因是如理作意。 

 

如果看到痛苦的眾生,想要拔除他的痛苦,同時生起了悲傷、悲痛、憂愁的心,這是悲心的失壞。憂愁是煩惱,是不善心。

 

悲心是:看到別人有難,內心顫動 ——「我要怎麼去幫助他?去拔除他的苦?去讓他從這個苦裡面出來!」

 

殺生呢,是為了自己,你不殺生,其他的眾生就不會被傷害。

 

同一個心識剎那裡,正語、 正業、正命這三個心所,它只會出現其中一個,在凡夫的心流裡面,正語、正業、正命不會同時出現。但是當聖者取以涅槃為所緣的時候,這三個心所可以同時存在。

 

實踐題:選擇一件事,練習並觀察,如何從觸、受、想、勝解,到生起悲相應的思。有孩子的和孩子討論如何生起慈、悲、喜、捨。

 

 

 

 

雲端起觀- 91 悲心所

 

今天我們來接著學習悲,悲心所。 

慈,是要幫助眾生獲得利益,希望眾生得到利益和快樂。呢,它是希望能夠拔除或者去除眾生的苦,這是的區別。 

的所緣是受苦的眾生。我們講的這個受苦,不僅僅是講他身體的痛苦,也要包括他內心的這種痛苦,由於內心失去平靜的那種由於、由於、由於失去親人或者財物的這種悲、憂,憂傷悲泣這種痛苦。無論這個眾生他是尊敬的、親愛的、還是中庸的,還是敵人,都是屬於悲心所的對象。 

根據這個情況,悲心所的特相,就是希望能夠去除有情的痛苦,或者傳統叫拔除啊,予樂拔苦。它的作用,是不能夠忍受看到眾生的苦。它的現起,是不殘忍,或導致對諸有情不殘忍。就是它跟我們講的那個瞋尋、害尋相反。有悲心的人呢,他不會通過身口意想要加害眾生,他不會起這樣的念頭,這是它的現起。另外一個現起就是那種不會「想去折磨人,通過各種方式去折磨人」的這種心理素質。那麼它的足處是如理作意。 

當悲心升起來的時候,它也可以暫時地鎮服瞋心。因為的範圍很廣,那這個發作起來的時候,會導致去虐待眾生、去殘害眾生、傷害眾生、加害眾生的這種。那麼因為有的這種緣故,就不會起這樣的想加害眾生的這種心,這種傷害眾生、虐待眾生的、傷害眾生的這個心呢,就被這個鎮伏了,這是它的作用。 

有六種斷,鎮伏斷是其中的一種。悲心的成就是對瞋的鎮伏斷。 

如果看到痛苦的眾生,想要拔除他的痛苦,同時生起了悲傷、悲痛、憂愁的心,這是悲心的失壞。憂愁是煩惱,是不善心。如果一個人看到其他的生命痛苦,內心充滿著悲傷、憂泣 「啊,我很悲痛,我也很痛苦!」那這個是錯誤地把憂悲苦惱當成悲憫,以為憂悲苦惱就是悲心,這是錯誤的。這個是把自己騙了,也把別人騙了,把不善心當作善心。這是要注意的一個點。 

當善男子、善女人,看到眾生在苦難當中啊,或者這些人遇到了困難,內心會顫動,這個顫抖的意思就是想到,「啊,要怎麼樣去幫助 解決他這個痛苦?怎樣去幫助解決他這個困難呢?」希望他能夠盡快地從這個困難的狀態裡面 「逃脫」出來的這種心理反應,這個呢,就屬於具有悲心的人,是想我怎樣去幫他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跟他「哦, 真的很痛,我也一起痛」,看到別人有難,內心顫動 「我要怎麼去幫助他?去拔除他的苦?去讓他從這個苦裡面出來! 

兩種悲心的狀態。 

第一種,你看到說:「誒,啊!這個人很有苦啊,有難啊」,內心起念頭「誒,希望他沒有苦,希望他沒有難」,這個就是悲心了。但是如果你進一步說:「誒,我想幫他去除,我怎麼去幫他解決?」這是更積極的一種悲心了。那另外呢,就是悲心展開,就是我們說同理心啊、 感同身受啊,以同理心去體會這個受苦人的苦難啊,然後生起「我要幫助他去除這個苦」,然後展開我們的心胸,去感受這個眾生的苦, 從而引發更多的怎麼去對苦的看待,以及對受苦眾生的理解,那這是 一個更大的一個悲心的角度了。 

佛陀具有大悲心。那佛陀大悲心可以用大悲定來表現的。大悲定是佛陀獨有的一種智慧。佛陀每天只睡兩個小時,每天凌晨一起來,他就入大悲定。入大悲定幹嘛呢?以他的大悲定的智慧,以佛眼觀察整個三十一界或其他輪圍界的眾生,看哪一個眾生具有被「得度」的機會。自然而然地,能夠被度的這個眾生的影像和狀態就會呈現在他的大悲定的心裡面。佛陀以這種完全大悲的心,去面對一切受苦的眾生。 

如果我們想成為佛陀,就要學習怎樣以大悲的這種展開的心胸去感受眾生的痛苦,而不是看到痛苦的時候心緊縮起來了。我們至少可以效彷彿陀,每天早上一醒過來,試著展開心胸,給四周的眾生散播一下悲心——願大家都沒有苦。起床的時候,在家裡也看看四周有什麼人有痛苦,身體的痛苦和內心的痛苦,能不能幫他的忙,能不能給與他方便,這是練習悲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向佛陀學習。 

帕奧西亞多展開對悲心所的分析。 

特相,要拔除眾生的苦。作用是它不能夠忍受眾生受苦,看到或聽到受苦眾生的現狀不能夠忍受。 

悲心所的現起,是沒有害,心理沒有害、沒有害人或者害的心。能夠降伏、鎮伏想要去加害或者生起害尋、瞋尋的心理素質。不想用身語意去傷害其他人,或者讓對方受苦。像《慈經》講的一樣,「不以瞋怒想而希望對方受苦」,他也不會想「誒,我要去征服這個人」,而 是想說「誒,怎樣更積極地去幫助眾生」。這個是前分的,令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悲心,不想加害於人的欲界心。悲心也有所謂的禪那的悲心,禪就是到三禪。也有前分的悲,就是一般欲界的悲。 

悲心,有時候跟同情心是有點像。同情心、同理心。那悲心要生起,其實是那個人對生活的啊、對生活的經驗啊有理解,然後他能夠去同情人。這是一種,是他自己感受的苦。 

還有一種,是過去帶來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是看不得別人苦。很多寺院的出家人,從小就看不得父母宰殺東西。一看到父母要殺那個動物,哇哇就哭,躲得很遠,也不知道為什麼,然後不吃,一定不吃肉。這是他多生以來練習悲心,在心流傳遞下來的素質。 

還有一種是他自己經歷的苦,對生活的經驗,有體驗,所以容易生起同情心、同理心,這也是一種。 

那麼在真實法的角度,當一個人對真實法,對前面學到的各個心所,都有很瞭解,都很深地去體會,就比較容易體諒到別人,感受別人在不瞭解的底下,在煩惱中煎熬。因為我們有瞭解真實法,其實一個人受苦,都有他的因啊,一個人憤怒,也是在苦中啊,也有他的因,是無常、苦、無我的。一般人呢,就容易受到影響,一起煩惱。一個人起也跟著他一起瞋。那個人對我生氣,以牙還牙,也跟著一起生氣。一個人的時候,「哦,他,那我們要更一點,不然都被他搶走了」。因為他的而引誘我們的。不然呢,就是對他的產生反感「啊,這個人這麼貪婪哪,我才不會呢!」都是煩惱對煩惱。 

那如果我們一個人能夠詳細地、深刻地體驗到,這些都是五蘊啊,這一堆五蘊,它的這個煩惱心所,它所帶出來的過患。然後呢,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如果是善心所,它的表現是怎樣的情況。那知道我們自己生起善心所,無論是看到自己還是看到他人,它都是能夠帶來當下良好效果和未來的效果,那麼他就能夠知道不善心帶來的過患是很煎熬的,也因此對於別人這種苦受啊,他能夠格外地有同理。那這樣的一種認知呢,就基於更深層次的、從究竟法的角度上來理解,而生起來的悲心,這個是很真實的。 

那麼真實法底下體驗到這個悲心,就不只是不產生憂愁,不會產生那種破壞悲的素質,為什麼呢?因為他體驗到那個人受苦,不只是那個人的苦。受苦的眾生呢,他是在受那個不善法的煎熬,而這個不善法就是跟他自己過去的不善法有關,從而使自己對這個法呢,能夠有更深入地體認。因為對法的深入體認的緣故呢,他就不會說,「啊,我跟著一起憂愁吧!」他不會想。而是能夠降伏自己的不善法。不給對方添加苦,不給對方添油加醋。比如說吵架了,對方無理地和你吵架啦,你看到了對方的苦,不會想說「噢,你刺激了我的『我』,你刺激了我的自尊,我要跟你幹一下」,你不會這麼想:「欸,你看,這個人生氣了,他的稻草人是什麼?他為什麼會這麼苦?他受了什麼樣的煎熬? 那你一看到這個,你的內心自然而然能夠降伏——「我要跟你幹,你跟我大聲,我要比你更大聲」的這種互相傷害(我們叫互害),這種互害的行為模式就不會在你的家庭或者在你的圈子裡面再重演。那麼我們也不會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受苦了而落井下石。我們能夠自然地去回避這種互害和落井下石的(過去的這種)不良模式。哪怕對方就是你的怨敵,你平常不喜歡,你也不會再起(落井下石繼續加害他的)這種心。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僅僅是(看到)那個人已經在受苦啊,而是看到對方他急切地在這種不善法的煎熬下——真的是業果法則在那邊運作。那麼自己也不想掉到這樣的業果法則裡面去自己受煎熬。自己不想這樣,希望對方也不這樣,然後自然而然回避這種不善法。這個就是我們學習《阿毗達摩》在生起慈心所和悲心所的優勢啊,你就能從這個角度來看,來生起悲心。 

「慈悲喜捨」四梵住,是一種非常崇高的、良善的一種心理素質。如何讓這個良善的、崇高的心理素質在我們的心流裡面長住、穩固,給自己帶來利益,也給眾生帶來利益,能夠自利利他,那就很有價值。所以學習,不是簡單地去瞭解這樣的一個心所,「噢,你的特相、 作用、現起、近因」,我們要知道怎麼樣讓我們擁有它。 

很多人在學習這個心所的時候,往往對這個「近因」不重視。瞭解「特相、作用、現起」,只是能夠認知這個心所,但是我們如果認為這個心所,它是一種良善的素質,要知道怎樣讓它生起來。如果我們認為這個心所它是一個不好的素質,我們要知道怎麼回避這個因? 的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見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依歸」,它不僅僅是說你如理作意一下,是以如理作意去看待這個受盡苦難的眾生沒有依 歸,而能夠生起這個。那麼這個「以如理作意去看待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依歸」怎麼理解呢

我們再引用一下向智長老這個的讚頌 :「世間承受著苦難,但大部分的人如同眼盲、耳聾,看不見川流不息的淚河,川流不息的淚河流過我們的生命,聽不見那持續不斷、遍及世界的痛苦哀嚎,任由自己小小的悲傷或喜悅遮蔽了視線,阻障了雙耳,心也被自私所束縛而 變得僵硬狹隘。這樣的心如何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呢?如何能體會唯有摒除自私的渴愛,才可以從苦中解脫呢?要長養悲心!,移除了沈重的障礙,打開了通往自由的大門,使狹隘的心變得如世界般寬廣;,解除心中使人麻痹、難以活動的重擔,給予那些依附在自我的窪地者得以飛翔的翅膀。即使有時個人沒有感受到苦,但經由悲、苦的事實,仍能夠鮮明地呈現在內心,從而使我們與苦關聯;,給予苦的豐富體驗,因此當苦真正降臨的時候,我們能夠堅強而有所準備地面對它;,體現他人的生命,往往比自己的更為艱苦,因而接納了自己的命運,目睹著人或者動物被賦悲傷與痛苦的旅行隊伍綿延不斷。在無數的過去生中,我們也曾背負過其中每一眾生的重擔,目睹這一切,請打開自我的悲心吧!這樣的不幸很可能再度成為自己的命運,現在沒有悲心的人,有一天會因此而哭泣的。若缺乏對他人的悲心,則必須透過自己長久的痛苦經驗來獲得,這是偉大的生命定律。瞭解這一點後,要留心看好自己,眾生沈迷於無明,迷失於幻覺中,加速從一個痛苦滑落到另一個痛苦中,不明白苦的真正原因,也就不知如何去解脫它。悲心的真正基礎,是洞見『的普遍法則,而非力基於任何單一的事實。因此悲心的對象,也包括以邪惡、愚痴的心行事而獲得當下快樂的人,這些人是可悲的。以其現前的行為可以預見其未來的苦難,這樣,人的悲心便悠然而生。有智者的悲心,不會讓自己成為苦的受害者,他的身語意充滿著憐憫,但心不受動搖,能保持平靜與正定而不改變。他還有別的方法能夠幫助別人嗎?願如是於我們的心中生起,是一種崇高的心與智慧,知道、瞭解並隨時準備提供幫助。是力量,給予他人力量,這是最崇高的悲憫。的究竟顯現是什麼呢?是向世間開顯通往苦滅之道,一條世尊所指出的,親自走過與完全領悟的道路。」這個是向智長老對於的讚頌。我覺得也是我們能夠生起悲心的近因最應該學習的,這樣就是以如理作意,看待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皈依,包括那些現在正在快樂地造惡的人,我們如何生起悲心,這是的真正的意涵。 

慈屬於無瞋心所,是無瞋的一種崇高狀態,但悲心所是一個獨立的心所。如果一個人修習悲心禪,並且能夠在臨死的時候還能夠維持他的禪那的話,那麼他的下一生將在梵天結生。在梵天結生呢,在他的有分流裡面,就一直都會具備這個悲心所,比如他的果報心裡面一直會有這個悲心所。但如果你這一生訓練的是悲心的前分,就是欲界的悲心,那麼如果他把這個悲心維持到臨終的話,一定會往生人天善趣。但他的果報心裡他不會一直再有這個,但是你的心流裡面,你的身心相續流裡面,這個的力量,它以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它會一直支助你未來的生命。就像我剛才講到的很多人與生俱來就看不得殺生,不會加害他人,這是他上一生的悲心所的力量的延續。願我們大家都能夠具有這種崇高的悲憫。 

OK,那我們把悲心所學完,我們還有三個離心所——正語、正業、 正命。正語、正業、正命呢,也被稱為叫離心所。那我們剛剛學完這 是予人快樂,是希望拔苦,那麼當聽到這兩句話的時候,我們明白,我們可以很積極地生起這個善心,讓我們的心裡面一直有這種積極地想給予人快樂、想拔除別人痛苦的這樣的良善的素質。那這三個離心所,這一組心所呢,它也是一種積極的、良善的心的素質。但是其實它用的字眼會顯得比較被動,怎麼來講呢?就是後面我們展開來知道,它是遇到境界而出現的,我們講這個自然(正德離) 啊,持戒離啊和正斷離啊,它是跟這個相關。正語、正業、正命,聽起來好像就是自己的德行。正語就是正確的語言、好的語言;業就是良善的、好的身體的德行;正命就是通過正確的身口意,來維持正確的生計的這種行為。那你咋一聽起來感覺,「欸,這些正語、正業、正命,都是為了自己啊!」 

雖然這三個離心所,但是它其實是每一個離呢,都獨立成為一個心所。正語是正語的心所、正業是正業的心所、正命是正命的心所。那也就是說當具備這些素質,那麼這個人就可以有正確的、良善的語行為、身行為和正確的謀生的方式,聽起來感覺是為自己。我們仔細地省思一下,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呢

比如說正業,正業主要是指身體的行為,它主要包括不殺生、不與取、不邪淫。不殺生是為自己還是他人呢?不與取、不偷盜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呢?我們可以理解到,其實真正的不殺生終究還是眾生的利益。因為你不殺生了,所以眾生就不會被殺害,他就不會受到傷害,他也不會害怕。那你不與取,這個眾生也不會害怕損失,他也不會需要保護,在跟你在一起的時候,他不會想到,「我要保護我的財物」,因為他可以放心,他不用害怕、不用擔憂。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離呢,它看起來是為自己,但其實出發點還是眾生,還是其他的對象。 

不殺生,是為了其他的眾生,因為即使是對於一個沒有「業果法則」知識的人都知道,不殺生這個角度,他就是為了其他的眾生。當然也包括你自己不自殺,你自己也是一個眾生。如果他不知道業果法則,他也不害怕殺生,他會帶來什麼後果呢?他只是不知道會帶來什麼後果。但是,他一定知道,這個不殺生,那個生命就不會被傷害,而殺生呢,是為了自己,你不殺生,其他的眾生就不會被傷害。 

所以這些心所,它都是也是為別人的心所。那麼這些心理素質— —正語、正業、正命,如果培養起來,它就會比這個,我們講大的那些、我們前面學習到的這些心所呢,它更加具體,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實際地在我們內心裡面產生作用。做事啊,說話啊,謀生啊,我們不可避免地每天要涉及到身語意的行為和謀生。 

正語、正業、正命,表現行為當下就可以觀察。但正語、正業、正命這三個心所,嚴格上來講,是要在觀智的時候才可以觀察到的。觀智的智慧能看到在我們一般的凡夫的心流裡面,在同一個心識剎那裡,正語、 正業、正命這三個心所啊,它只會出現其中一個,在凡夫的心流裡面,正語、正業、正命不會同時出現。但是當聖者取以涅槃為所緣的時候,這三個心所可以同時存在。就是在聖者的道心和果心裡面,這三個心所是同時存在的。也就是說,對於聖者來講,正語、正業、正命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 

好,那麼我們來看,正語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正語的特相,就是不犯惡語。它表現為就是能夠制止、停止我們在語方面的惡行。 

制止,我們講離心所的離,在巴利語叫 ViratiVirati Vi rati 兩個詞的組合。這個 Vi,它是有離開的意思,或者是相反的。你如果查字典的話,Vi 就有分開啊、離啊、別啊,這樣的意思。這個 rati它是習慣、或者喜愛,就你喜歡幹的那些事;Virati 就是跟你喜歡幹的那個事相反,或者離開你喜歡的那個習慣。那我們明白這個離的含義了。佛陀知道,一般人,對惡行是自然就會的,自然有喜愛、好樂乃至於執著。輪迴當中,由於無始以來的生命相續流所帶來的惡習,和作為人這類眾生,這個物種相續流裡面,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所自然帶著這種動物性的本能。而這些不管是動物性的本能,還是我們無始以來這種的不良習慣,都導致我們對惡行,是一個很自然的習慣,所以他自然就喜愛、好樂、執著,我就這麼幹。 

Virati 呢,就是跟這個相反,跟這個喜愛相反,能夠制止、節制、遠離對這個四種語惡行的執著和好樂。喜歡罵人啊,我們講有路瞋啊,口頭禪啊,喜歡誇誇奇談啊,喜歡挑撥離間啊,都是喜歡。當你有正語的時候,你就能夠制止它。那麼正語的作用呢,它就能夠遠離,這個遠離呢,它是能夠拒絕、反對直接去造惡語的行為,就是縮回來,你的心能夠從這個語惡行裡面收縮回來。表現為當有外在的、可以語惡行的所緣出現的時候,你的心會收縮,自動會縮回來,不去造這個不善語的惡行,這個是它的作用。 

現起,就是不造惡語,這裡寫戒惡語,那是講戒斷離的情況。不造惡語,就是避免不善語,你能夠避免它,能夠離開這個語不善行。 

近因呢,是因為你有啊、慚、愧啊,少欲知足啊,這樣良好的這個素質在裡面支撐著,沒有培養這些素質,正語是很難出來的,我們知道它的近因。你至少要有這種,就是「罵人不好」,這就是; 「挑撥離間不好」,這就是;「整天碎碎念不好」,這就是,然後也是慚、愧。那麼知足什麼意思呢?我們往往這種粗惡語也好、離間語也好、閒碎語也好、虛妄語也好,其實背後它都隱含著那種想要某一種目標,想要達成某一個東西的期待。即使你是粗惡語,你也是因為某一種所緣,某一種期待沒有達成,你希望的東西求不得,你才會去粗惡語。 所以如果你有知足,你就不會有這種期待,自然而然就不會有這種粗惡語。 

那大家都很熟悉了,就對於所謂的不正語,或者邪語,就是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那如果我們要去分它呢,就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和離綺語,都有它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對於正業來講,其實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也是一樣的,跟正語是相似的。就把不善的語行改為不善的身行,正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那麼這三種身業的行為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也是這樣。比如說不殺生,不殺生也是面對外在的所緣,他不殺、不傷害、不侵犯其他的眾生。或者我們講在正語的裡面講,能夠制止這個不善的行為,就不犯身惡行,然後他能夠遠離,Virati,就是喜愛殺生、想殺生、喜歡殺生的這種行為——反方向,遠離身惡行,能夠遠離制止這些殺生的不善行。 

作用也是不造身惡行。不造身惡行,遇到有造身惡行所緣的時候,心能夠收縮起來。就跟我們前面講的慚、愧,心會收縮,不去造作。現起,是不會去違犯,不會去造作這個殺生啊、偷盜啊、邪淫啊這些惡行,不會去碰,這是它的現起。 

它的足處依然是這個慚、愧、知足等,內容我們剛才講過了。 

那正命呢,正命,它的特相就是不犯邪命、遠離邪命,作用是遠離邪命,現起是不造邪命,近因也是、知足等。 

什麼是邪命呢?邪命就是通過四種不正語、三種不正業的手段來謀生。邪命的相反就是正命,通過避免這些手段來謀生就是正命。邪命,不僅通過這七種邪命的方式來謀生,還包括受用通過這七種方式得來的東西,也屬於邪命。通過這個手段謀生,受用這樣謀生得來的東西,都叫邪命。舉個例子講,正命的特相之一就是能夠制止通過殺生來謀求生計,比如屠夫通過殺生維持生活;販賣武器呢,為殺生提供工具和方便,和殺生是關連的。或者雖然沒殺生,自己沒殺,但是開了個屠宰場,雇用工人來殺,賺取經營費用,受用殺生的利得,也是不正命了,這是它的特相。 

正命的作用是會遠離喜歡殺生的這種謀生方式,或者受用這個殺生的利得。 

現起是不會用殺生方式而得來的利益來謀求生活,它的足處也是信心、慚、愧、無貪、少欲知足等。 

這就是組成了所謂的三離心所,正語、正業、正命三種離心所,離是 Virati,離開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喜歡、執著、好樂的那些不良習慣。

實踐題:選擇一件事,練習並觀察,如何從觸、受、想、勝解,到生起悲相應的思。有孩子的和孩子討論如何生起慈、悲、喜、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