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20 上午7.25.05.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三離心所的特相,就是不去做,遠離;作用,就是會遠離它;現起呢,是不造;近因是

 

三離心所的這種不做,是一種主動的、我們講內心主動地不違犯的一種內心狀態。觀察自己,是你主動不去做這件事情,而不是被動地不做。

 

慚和愧的心所特相: 一個是厭惡惡行,一個是害怕惡行;現起是退避諸惡。而對於三個離心所,它的特相是:我不去做。跟前面那個厭惡、害怕的不一樣,它是我不情願做、我不做。

 

三離心所對惡行的回避,或者制止自己不去做,是因為他好樂善的行為。一個人好樂正語、正業、 正命,因此他遠離了邪語、邪業、邪命。

 

三離心所,你不斷地訓練它,它會形成力量,這股力量會導致以後你的這個思心所,它也會帶著這樣的動能,它自然而然形成這個習慣。 

 

以思為主的正語,具備四種特質:第一種,只說真實語。第二種,說良善的語言。第三種,說溫和的語言。第四種,明智地說話。

 

正語、正業、正命有三種離的方式:一種叫自然離,一種叫持戒離,一種叫正斷離。 

 

正語、正業、正命是不分大小的,有選擇的為惡,還是惡,不是一種真正高尚的為人處世的。你如果真的把這三離落實到生活的每一個當下,也就必然你要做很多的約束,你的習慣要做很多的調整,不然你就達不成這樣。

 

我們講到觸心所的時候,我們講說: 「你覺得六種觸,哪一種觸最明顯?你最喜歡哪些觸?」因為觸是觸食,它就是每天的食物。你每天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還是意觸?那麼這些慣性,你自己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養成的?為什麼會養成這樣?現在要不要調整? 

 

佛法學來,最後是要落到生活上的,要把法活出來的,這樣的法才是你的。

 

所有的法的修學,最後是要內化到我們的生命裡面來的,成為我們心的良善的素質。這才是我們的法,而不是佛陀的法。

 

實踐題:檢視自己的三離素質,並分析哪些方面需要加強?有孩子的和孩子討論什麼是正語、正業、正命?

 

 

 

 

 

雲端起觀- 92 正語&正業&正命

通過對三離心所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粗粗地學習,我們對三個離心所有了初步瞭解。按照帕奧西亞多的書,我們會把它展開一下,對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更詳細地做一些瞭解。 

我們昨天學到了三離心所,它的對象必然是外在的所緣:外在的事物、外在的事件、或者人、或者動物、或者其它的有情,乃至於財產、乃至於工作。 

當這些可以與身語意的不善相關的所緣出現時,我們能夠遠離、 能夠制止,或者我們的心有回縮、畏縮,這就是三離的作用,也是三離的特相,就是不去做,遠離。特相是不做、遠離。作用,就是會遠離它。這是正語、正業、正命三離心所的特相和作用。 

 

現起呢,是不造。特相是不犯,這個不犯某種程度上來講有點像 不願意去做、或者不情願,有人說不情願,或者說,這個我不屑於做 而現起的不做(不造),就是你內心裡面這種體驗,它不是一種單純的、被動的不做。它這種不做,是一種主動的、我們講內心主動地不違犯的一種內心狀態。觀察自己,是你主動不去做這件事情,而不是被動地不做。那麼這種主動地不違犯,主動地不違犯相關戒律,這種不違犯,內心裡去觀察,它是一種能力,或者一種經驗。這種經驗,其實也是某一種能力,相應的能力所產生的,以這個能力為基礎的。 在這一點上,跟我們前面學的慚心所 hiri愧心所 ottappa,跟這兩個慚、愧心所有點像。在 hiriottappa 的描述中,慚和愧的心所的特相: 一個是厭惡惡行,一個是害怕惡行;它的現起是退避諸惡,我們講回縮、退縮。而對於三個離心所,它的特相是:我不去做。跟前面那個厭惡、害怕的不一樣,它是我不情願做、我不做。那麼它的現起呢, 它不是退避,它就是不造、就是不做。 

 

好,我們來看慚、愧,跟三離心所的特相、作用和現起,它們之間有些什麼樣的差別

1.對於三個離心所,它在面對這些所緣的時候,不願意去做、不去做惡行、不造惡行。它是基於對於善的好樂來的,就是它樂於善或者喜歡善,它是有這樣的力量在底下的。 

2.慚和愧是對於造惡的退避。對於這個造惡的退避和不造惡,它是基於對造惡的恐懼和厭惡的這種力量。就是羞恥於造惡和害怕造惡,是對惡行感覺到羞恥。對於如果造了惡行會有報應的恐懼,感到害怕,這是慚愧。 

3.尊重自己是慚的近因,尊重他人是愧的近因。因為尊重自己的緣故,會對惡行感覺到羞恥。因為尊重他人的緣故,會對造惡的報應感到害怕。 

4.三離心所對惡行的回避,或者制止自己不去做,是因為他好樂善的行為。這種好樂是對於善法的體驗,對於善法的好樂的一種體驗、或者是通過善行給自己帶來喜樂的經驗來支撐。由於他好樂、喜歡善行的緣故,那麼這種內心的力量,就是好樂善行的力量,會讓我們去回避惡行。面對惡行的所緣,會制止不做。一個人好樂正語、正業、 正命,因此他遠離了邪語、邪業、邪命。 

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正語、正業、正命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這個正語就是四種正確的語行。哪四種呢?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講」,其實表現出來是「 

什麼是十善業呢?不做十不善業,就是十善業。這個很多人對此沒有完全明白。我剛開始學佛時想:有十不善業,就應該有專門的十善業嘛!十善業就是十種不善業的不做。所以雖然是講這個」,那麼其實它的內涵是的。正面的意思就是直接的你不會去傷害眾生,不會去罵人、不會去挑撥離間、不會虛妄語、不會無所事事,整天做話癆子。不做,至少閉嘴,沒有傷害別人。 

很多時候,是不可以不說話的。如果你持守正語」,不惡口,自然而然就是平和的語言。平和的語言,就是善語,就是的。所以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就能夠利益到眾生。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是說你得到什麼,而是這樣的行為不會直接傷害到眾生。 

正語裡面,書上描述有三種造成正語的現象。一個,是因為思心所的緣故。思心所是意志,也負責召集,那麼說話、講什麼話,也是它召集的,說話的動機,是思心所組織的。它的組織就是:說這個話的時候不邪語、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思心所就是這麼組織的,這是一種。 

第二種,要通過離心所。離心所本身就有正語。我們持了不妄語的戒——因為這個離虛妄語的心所的力量,然後你說正語了、說誠實語了,這是由於離心所的緣故。 

第三種,這個人天生的聲音柔軟,或者他訓練到聲音柔軟、好聽,人家願意聽、聽著舒服。他只要開口就是這樣的語表習慣。那這也是正語的一種現象。 

建議大家練習柔軟語。有的賢友跟我講說:我說不出來。」說不出來你就嘗試第一次說,看看別人柔軟語、真誠地說柔軟語是怎麼說的。你說一次,就會了。然後,你就會驚喜地發現說柔軟語是非常有利益的,對自他都非常有利益,會收穫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三種正語的現象。 

從正語的角度上來講,是我們主動地不妄語、不惡語、不兩舌、不綺語。平常我們講出來的話沒有這些邪語的內容。沒有邪語的內容就是正語,就是通過思心所來的。《註疏》提到,這個思心所的正語,一種是通過確定心,比如我們面對要講話的所緣,五門心路過程,在確定心裡面如理作意而生起來的這個欲界善心,是思心所在裡面起作用。 

還有一個是阿拉漢的唯作心,阿拉漢的唯作心它是自然而然的,阿拉漢說出來的話一定是正語。還有我們出世間的善心,出世間的廣大速行心、大唯作心,這裡面都可以包含正語的內容。出世間的因素,我們就不細講它。 

經典也講:神通心,如果你示現神通,你在神通的狀態裡面,你要說話,那也是正語,所講出的話也是自動地涉及正語的內容。你示現神通不會說謊、不會兩舌、綺語。這個是思心所的角度。 

第二種是通過離心所,就是你有持戒。我們持不妄語戒,或者八戒或者十戒。那因為有離心所的緣故,而遠離回避不正語、不正業、不正命。也就是說不是一般情況的有,當遇到境界考驗的時候,它可以生起這樣的心,回避不正語。這個才叫做因離而生起的正語」,或者 因離而生起的正業」,或者「因離而生起的正命。這是離心所而生起來的。 

再一個,我們剛才講的,通過聲音柔軟,好聽的聲音,這是正語。正語是離心所。那麼在所有的正語的心裡面,它肯定有思心所,思心所是遍一切心的心所。如果沒有離心所的情況下,思心所本身帶出來的正語,那就是第一種。就一般情況下,它都沒有不正語的情況,它是自然而然的一種習慣。那如果你是遇到考驗的時候,那你才會生起來那個回避,唉,這個話不能講。那這個時候才會有多一個正語的心所,或者正業的心所,或者正命的心所,這個大家要能明白。 

就是所謂的正語、正業、正命這三個心所,它在你心流裡面出現,只有在遇到境界時,你覺得唉,這個事情不能做」,那個離心所才會在心流裡面出現。但是,離心所,你不斷地訓練它,它會形成力量,這股力量會導致以後你的這個思心所,它也會帶著這樣的動能,它自然而然形成這個習慣。 

那麼,以思為主的正語,書裡面講說:具備有四種特質。第一種,只說確定的語言,就是真實的,他只說真實語(amusāvāda) 

第二種,就是良善的語言,就是他不會說毀謗的語言,他不會毀謗人,這種叫做 apisuṇā-vācā,這是第二種:良善。 

第三種,就是溫和的語言,說和順友好的言辭。跟人家說話都是和順友好的。這個叫 aparusa-vācā 

第四種,就是明智地說話,有明智。這是在教理上,佛陀教導我們應該怎麼說,要正知而說的這種情況。 

這是講到語的善行,其實身的善行跟這個也是一樣的。這三個離心所,因為好樂善行的緣故才會遠離惡行。針對身善行和語善行,這種好樂善行的心裡面,具備了剛才講的思心所、離心所。如果是意善行呢?如果是意善行,就是我們連起這個念頭,起這個心都不會。同時起作用的,還有無貪、無瞋和無痴的心所,也就是我們談到的十善業和十不善業。那十善業、十不善業,其實就是身口意——身三、口四、意三組成的。這三種身善業和四種語善業,都可以通過單純的思心所,或者思心所加離心所,就是在受到境界考驗的時候,可達到身善行和語善行。意三,就是貪、瞋、痴(邪見),它的力量主要是通過無貪、無瞋、無痴心所來實現這三個意善行。 

我們知道正語有三種形式,以思心所為主導的正語,以離心所為主導的正語,還有一個基於聲音的,天生就有這樣聲音的正語。思心所主導下的講話方式的四種正語——真實的語、不毀謗的語、溫和的語、明智的語。同樣的,正業也有三種:一種是行動的正業;種是思的正業;還有一種是離的正業。行動的正業,就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他身體力行不殺生、不予取、不邪淫,這種行為本身,我們叫做動作的正業,他沒有這樣的行為。那麼基於思的正業,內心這個動機意志,就是思的正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如果你發現,然後遠離、制止、防止、避免自己有這種衝動去犯殺生、 偷盜、邪淫,那這就是離的正業,是屬於跟離心所相關的正業。 

正語和正業,不包含為了謀求生計的正語、正業。它是除了謀求生計之外的其它的行為,那麼它這個行為,在正語、正業的範疇裡面。 

如果謀求生計,又需要正語正業的話,那這個就是正命了。也就是以正語正業的方式來謀求生計,這個才叫正命。正命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精進的正命,一種是通過離的正命。精進的正命,就是努力工作,努力謀求正確的生計。就像我們看到一般人努力地工作、掙錢維持家用、維持生活,很努力,我們就很贊嘆,這是屬於精進的正命。另外一種是離的正命,也就是我們一般講謀求生活有很多管道,維持生計有很多渠道。如果它的維持生計的渠道是通過不正語、不正業而得到的話,這個就是邪命,而相反就是正命。 

如果在家居士,他可以避免說謊、販賣武器、毒品、酒等各種麻醉品,或者避免殺害眾生來謀求生計,或者避免買賣人口、買賣身體器官來謀求生計,那這就避免邪命了。 

那麼對於出家人來講,他的邪命就是:很容易犯比庫巴帝摩卡 227 條戒裡面的第二部分 saṅghādisesa 第十三條,桑喀地謝沙第十三條叫污家的行為,就是污損了良家子,良家子就是佛教徒,出家人的行為污損了良家子了,那就是邪命。這些因污損良家子的這種邪命而得來的資具,嚴格來講,不僅你自己不可以用,整個僧團的其他人都不能用。如果用了、碰了都叫犯惡作。所以佛陀對出家人的邪命要求是很高的。

這個污家,污損良家指的是什麼呢?一個比庫,像在家眾一樣地去奉承在家人,對在家人、施主奉承,溜須拍馬,希望獲得更多的供養。或者為在家眾服務我幫你做什麼」,或者各種在家眾委託要做的事情,去幫他做。期望得到利益,或者期待以少一點的付出,得到更多的供養;或者通過討好某些在家人,而使很多人不會去幫助另外德比庫,讓人更多地供養他,更多地恭敬他。那麼這些行為,他會使在家眾對法失去信心,然後他也會使其他的比庫受到負面的影響,總是去拉攏在家人,顯得你在在家人眼裡特別可親,特別可愛,大家都供養 你,其他比庫不用供養。這樣,一是,影響到其他比庫的受用。再一 個,污損了清淨的法。你不是以法來跟信眾建立聯繫,而是你以個人的這種情感。還有就是給在家人算命、看風水,占卜、走使,我幫你傳個話,我幫你帶個東西」,這些都是屬於邪命,都是不可以的。很多人覺得南傳出家人特別沒有情意,請他幫個忙都不幫。因為戒律不允許。如果這樣做了,就屬於邪命。出家人必須遠離這種獲得四資具的途徑。 

帕奧西亞多又整體地來談三個離心所,這些特別的素質。這些能夠制約、制止身不善行、語不善行,乃至於謀求生計,也就是讓自己活下去而造作不善行的這種經驗。 

另外,我們來看離這個不善行,或者離邪命的這個經驗,它是可以通由建立、培養我們的三個離心所去達成。這三種好樂善行的心所,在它的影響下,我們相應的其它的名法,也就是我們的心和其它心所,都會遠離惡行。 

其實這三個離心所,這個正語、正業、正命本身,它也是能夠導致離開這三個不善業。講到心所的作用的時候,一般都會從兩個角度來講。一個角度,是它自己本身就能夠實現這樣的作用。還有一個,它就是會引領其它相應法去實現這樣的作用。這個三離心所,也是這樣。 

那麼正語、正業、正命有三種離的方式:一種叫自然離,一種叫持戒離,一種叫正斷離。 

自然離在巴利裡面叫 sampattavirati,字面意思就是正德離。本身具備了這樣的素質,自然離。就像一些人,沒有受過戒,但家族聲望很好,受過良好的教育,因為家族的緣故,因為學識的緣故,自然不會犯,他自然認為惡行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或者他年紀大了,德高望重,自然而然不會去搞這種不三不四的缺德事。因為他本身的生活素質、生活水平、生活水準,或者所受德教育自然就是這樣的。還有些人是與生俱來的。經典裡面有講:一個小孩,因為媽媽生病了,必須吃野兔子,他就去抓野兔子。當抓到野兔的時候,看到野兔在喊叫,他想說:啊,我為了媽媽的病能好,而要去殺害另外一個生命,牠那麼痛苦,這是不應該的。就把牠放了。回來他說了他的真實 :願媽媽的病能好。她就好了。這樣的例子,屬於正德離。這個德,在他的心流中就叫正德。 

第二種是持戒離,samādānavirati,有些老師建議把它翻譯成「持離」,他正在持戒,受持這個戒了,碰到這個所緣了,戒的力量生起來了,得到了這種遠離惡行的力量,叫正持離。 

第三種叫正斷離,samucchedavirati,當你證得初果、體證涅槃, 那麼在你的心相續流裡面,自然就不會再生起這樣的幹壞事的這種心。初果聖者是不壞信,也不壞戒。不壞信——不會對八事有懷疑;不壞戒——只要成為初果聖者,這一生絕不會違犯已受持的戒,下一生再來,自然地不會違犯五戒。即使他沒有成為佛教徒,也不會違犯五戒。這是正斷離的特點。 

有正斷離,三個離心所它自然一直伴隨在你心流裡面,會遠離這種不善行的違犯。所以正斷離屬於出世間的離,它是跟道心一起生起來的。它完全地斬斷了造身口惡業的傾向。所以如果一個人證得初果以後,他的身口意都會很清淨,不會再投生到惡道,受持戒肯定清淨的。因為三離的緣故。 

前面講的自然離、正德離,或者說這種持戒離、或者正持離。這兩種離,它是取現在所緣 。就是面對目標考驗的時候,它能夠離。而第三種出世間的離,或者叫正斷離,它是因為證悟涅槃的緣故,在我們的身心相續(名色相續流)裡面,會造做惡行的這種行為傾向,完全被斬斷了。所以它是以涅槃為所緣的緣故。 

我們講完三種離的不同程度,再回來審思一下。談到正語、正業、 正命這三種離心所的時候,在一般情況下的行為好,沒有問題,自然地不會去造做這種身口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惡語、兩舌、惡口、離間語、綺語,沒有去做。這種是屬於你的思心所本具的這種力量。但是面對考驗、面對境界的時候,內心自然起來:這個不該做 閃過個念頭:這個我們不應該做啊,這是一個羞恥的行為」,或者「一個害怕的行為。這是慚愧,是慚愧的一種力量。然後,在這個不該做的下面,還有一種傾向,一種好樂去做那個對的。那麼對於惡行有退縮不想幹,然後對善行還有好樂,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它就是離心所了,就是三離了。 

舉個例子講:就像殺雞,有些人是想到殺雞他就不幹,自然離或正持離;有些人是拿到雞想要下手的時候,突然間感到很害怕。有些同學說:這個忘了,買了一條活魚回來,準備動手,才突然想到:噢,這個不能殺生。 他忘了這個戒,他要殺的時候,突然覺得:唉喲,這是一個活的生命,我不該殺。 這是愧心所。如果他感到害怕,這是愧心所。他覺得說:唉,我怎麼能做這樣的事情?這是慚,是慚心所。 但是如果你內心生起來,覺得:我是個佛教徒,這種殺生的行為怎麼可以做?那這是離心所。那如果你沒有想這個慚、愧或者持戒,你覺得這種事情不值得做,這種事情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該做的事情,他就是思心所裡面形成的這樣一個習慣。那麼如果你是受了五戒,這個不能做,它就是屬於戒離,就是這個離心所的離。如果是初果聖者,他連這個都不會起來,潛意識裡面都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要去做,那就屬於正斷離。 

所以我們如果要培養自己的德行的話,除了知善惡,知慚愧,培養慚愧的力量之外,要進一步培養對善行的好樂。也就是對於實踐善行,生起善心的習慣,那也就是這個三離,三離心所素質的培養。 

三離的素質,雖然它是表現在所緣(境界)出現的時候,對於我們一個佛教徒來講,是面對境界出來的時候,這個三離心所才起作用。但是如果我們不斷地培養這三離心所,它會讓我們的心相續裡面,自然而然地這個素質就會起來,就會有一種自然離。你都不用談戒不戒的問題,自然就是這樣。 

很多佛教徒也沒有授戒。因為他覺得授戒,萬一犯戒會罪很重,所以不敢受。但是他自然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他雖然不是授那個戒,但是內心就自然有這樣的力量,有這樣的素質,也是被訓練出來了。就是當境界出現的時候,能夠很自然、油然地生起三離,這是一種素質。 

如果平常不著力於去培養的話,當真正這種境界出現的時候,我們是很可能被這個境界打敗的,來不及生起這個三離。很多同學就講,殺大的生物不會,但是蚊子、臭蟲、蟑螂,實在是沒有辦法。那就是訓練不夠了,沒有形成三離,有選擇性地做。沒有訓練呢,就不能夠習慣生起。所以修行是要培養這個善德,就是對善行的好樂。 

前面我們學習慈悲,其實包括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這個心理素質。它也是內在的這種心理的素質,它是一種高尚的心理素質。而三離,正語、正業、正命,它是直接影響我們每一天的身語意的行為的,它是非常直接的。 因為每天我們都在說話,我們每天都要做各種行動,我們每天都在想各種事。 

正語、正業、正命就是落實在我們每一個當下的。雖然大家覺得正語、正業、正命是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往往就很忽略它,只是去記住說:我不做大的殺生,不去做大虛妄語。但是正語、正業、正命是不分大小的,有選擇的為惡,還是惡,不是一種真正高尚的為人處世的。你如果真的把這三離落實到生活的每一個當下,也就必然你要做很多的約束,你的習慣要做很多的調整,不然你就達不成這樣。修行呢,真正的是修這個東西——能不能好好說話?能不能好好做事?能不能正命地生存?這是基礎。然後這個好好說話,好好做事,好好地生存,還要帶一個什麼樣的心呢?要帶「慈悲喜捨」的心。那這個是我們又把它結合起來了,對不對

「慈悲喜捨」,我們剛才講的,「捨」是最高的。它高,並不是代表說,「慈悲喜」沒它高。而是在「慈悲喜」的基礎上,它有這個「捨」,或者在中捨基礎上「慈悲喜」。那你有這樣的「慈悲喜捨」,你落實在生活上,正語、正業、正命就容易達成,它是相關聯的。 

好,我們這一次用了七十個課時把五十二個心所講完。 

那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來講?我相信大家都聽下來的人,你就會發現沒有白聽,沒有白學。對我自己來講重新再去學習,我也沒有白學。因為以前沒有這麼認真地學過,我自己也沒有認真學過。這次是因為帕奧西亞多《趣涅槃道》五大冊,我們請了不少的賢友把它粗粗翻譯出來,我們也請了禪林的一位尊者給我講一遍,然後我們結合前面的內容和其他長老的內容,我們再來做這樣的學習,是很難得的。 

修行,就是修我們這顆心。所有大德都這麼講的。但修這個心,到底修什麼?現在我們清楚了,是修這五十二個心所。這十四不善心所,要削弱它,最後要拔除它。拔除,先從哪裡拔起?證初果,證初果給我拔掉什麼?疑、邪見、嫉妒、慳吝。這個是要在初果的時候要斷掉的。所以,大家如果定位說這一生要證初果,先檢查這幾個,程度重不重?重的話,要先對它下手,你才有機會。但是這四個心所,跟遍一切不善心心所,是相關的,對不對?那麼如果你想削弱這個,你沒有信、沒有念、沒有慧、沒有慚、愧,是不可能的。那這些信、念、慚、愧,不是說你有就有的,你能不能落實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正語、正業、正命,然後有慈、有悲、有喜、有捨。怎麼檢查?你能不能生起六對心所?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 

那麼,13 通一切心的心所,是所有都要用上的。這些心所,它怎樣被合理地應用,才能夠讓 25 美心所越來越強?這些 14 不善心所不會被引發或者越來越弱?跟這個通一切心的心所是相關的。 

這個課程的目的,是心所素質的初建與重構,指的什麼意思呢? 就是這五十二個心所。如果孩子剛結生或者在三歲之前,你就很有會通由對這些心所的瞭解,對它進行初建,幫他建好這些素質。如果你過了這個階段,乃至於我們現在老了,就要重構。 

接下來我們停課 6 天,做密集梳理的梳理營?就是重構。重構,首先發現我們有哪些問題、怎麼來去重構。方法還有很多,但是總要一步一步來,把粗的先解決掉。那比如說初建,跟這個心所有什麼關係呢?一個小孩,小朋友,比如說我們講到觸心所的時候,我們講說: 你覺得六種觸,哪一種觸最明顯?你最喜歡哪些觸?因為觸是觸食,它就是每天的食物。你每天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還是意觸?那麼這些慣性,你自己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養成的?為什麼會養成這樣?現在要不要調整

那麼如果我們的孩子,你從懷孕開始,或者孩子現在出生了,你就培養他對觸的態度。我們很多人講說:我要報很多興趣班。你就覺得興趣很好,那麼多興趣班對他的生命有什麼價值,你有沒有思考過?就是覺得說:噢,人家會彈鋼琴,我孩子就必須要彈鋼琴。有些人就是會吹管子,我孩子就要能吹管子。有些人畫畫,我孩子必須也要學畫畫,我不能夠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是真正的起跑線? 52 心所的素質是起跑線,這是真正的起跑線。當你培養這些素質的時候,當你知道怎麼培養這些素質的時候,你的孩子就有希望了。 

具體的怎麼來初建和重構呢?心所學完了,後面我們會花幾個課時來討論。對於初建和重構,應該從哪一些角度下手,然後去展開,會做一些這樣的討論。 

那麼,接下來的六天時間,有報名梳理營的就做梳理。即使報梳理營的同學,所有要繼續學下去的同學,都要把這五十二個心所去復習一下。六天時間,粗粗地復習一下,沒有做的作業,你再過一下。你只有把這五十二個心所瞭解了,然後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它們互相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了。那我們後面再講心所素質的初建和重構」,你才能夠跟得上。然後如果你自己想重構,或者你家有孩子,需要初建和校正,那你就知道方法了。 

佛法學來,最後是要落到生活上的,要把法活出來的,這樣的法才是你的。一再給大家強調,修行不是摘果子。不是說果子不好,但你奔著果子去了,你就捨本逐末了。所有的法的修學最後是要內化到我們的生命裡面來的,成為我們心的良善的素質。這才是我們的法,而不是佛陀的法。如果不能這樣做的話,那永遠你是你,佛陀的法是佛陀的法,你可能能夠把《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背下來,但如果你不去落地實施的話,其實《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跟你沒啥關係。 

實踐題:檢視自己的三離素質,並分析哪些方面需要加強?有孩子的和孩子討論什麼是正語、正業、正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