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8-07 上午7.16.59.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推度心的作用最廣泛,它可以作為結生、有分、死亡、彼所緣、以及五門的推度,可以執行五種作用。

 

・結生、有分、死亡心,這三種叫離門。

 

・心所依處是雙五識之外的意界、意識界心識生起來的物質基礎,叫心所依處。

 

眼等五門的善心、不善心,只能取現在色等五所緣眼、耳、鼻、舌、身五門心路中生起的善心、不善心只能取現在色、聲、香、味、觸五所緣,不能取概念。你不會說眼睛取一個概念所緣,那取不到的。意門的善、不善心能夠直接取概念為所緣。

 

・二十八種色法裡面其中有十二種被稱為粗色,就是它容易被觀察。七種境色,顏色、聲音、香、味,還有觸,觸所緣是地、火、風,加起來是七種境色。水是不能夠直接達境的,只能用意門覺知。加上五淨色,五淨色是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是容易被觀察的,七境色和五淨色加起來是12種粗色。

 

・剩下的十六微細色,是二十八種色法剩下的16種,包括空界、水大、食素、心所依處色、命根色、男性根色、女性根色,四種相色——色聚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還有身表、語表、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這些加在一起是16種微細色,是不容易觀察的。

 

彼等,就是色等,是什麼呢?就是色、聲、香、味、觸;現在等就是現在、過去、未來;業等就是業相、趣相、業,各種所緣。

 

 

 

 

 

 

雲端起觀-112 

雜品3

 

各位賢友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從作用的名相,我們應該到所緣的名相。

昨天我們把所緣的部分粗粗講了一下,所緣會比較複雜一點。很多同學說:「啊,像過山車一樣聽不懂了,聽暈掉了,聽睡著了。」不能睡著,睡著的話,這寶貝就沒拿回家了。什麼樣的心到底能取什麼樣的所緣,在以後修觀的時候,學24緣的時候,特別需要瞭解。

我們來講講這個所緣。巴利語的所緣叫ārammaṇa,(ā+ram)是喜歡、執取。有人把所緣翻譯成迷魅緣,就是會令人著迷的,就是你會喜歡的,你會想去抓取的這樣的東西。

能夠成為令我們的心喜歡和抓取的,有6種所緣:89種「心」、52種「心所」、所有的「色法」、「涅槃」和「概念」, 4種究竟法,再加上概念——一切法,就是心可以識知的一切法。

心和心所,我們叫能緣,能緣能知,或者能覺知,能覺知者。心識有三個層面可以讓我們理解:一個就像造作者一樣,造作者就像一個能緣,就是能看東西的,好像有一個我一樣的,很容易產生這種感覺;第二個是工具,我們透由這個東西去識知目標;第三個是最準確的,就是「心」純粹是識知目標的過程。所以心和心所是能緣,但心和心所也可以作為所緣,就是另外的心去識知過去的心、未來的心、可以生起來的心。現在心,你當下的這個心,這個能緣,它可以緣取過去和未來的心和心所作為所緣。

但心不能取現在心作為所緣,因為一個心識剎那只有一個心生起,你要麼緣取過去,要麼緣取未來,你不可能緣取當下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說當下觀察自己,當下正念正知,那都是已經過去了無數個心了,這個我們要明白一下。所謂正念當下你並不是能取到你當下的心,那個心都是已經過去了。

另外,我們講眼門,眼識它只能取現在顏色所緣,不包括大小、方圓。我們講:「誒,這個很大個,我眼睛看到了這個很大個。」那這個大小是經過你取了這個影像,你的意門心路過程對它再加工以後得出來的概念:「這個比較大,這個比較小,這個是方的,這個是圓的。」這個是概念法,概念法是由意門加工過的,跟以前的各種印記做比較而形成的大小、方圓的概念。眼門純粹只是識知顏色,也就是它就是取像,就像我們照相機一樣的,它就是拍一個東西。耳門只能取現在的聲所緣;鼻門只能取現在的香所緣舌門只能取現在的味所緣;身門只能取現在的觸所緣。五門轉向心、領受心只能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出現。如果是五門心路裡面的那個推度心,它也只能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出現,只是這個推度心的作用最廣泛,它可以作為結生、有分、死亡、彼所緣、以及五門的推度,可以執行五種作用;所以如果講推度心,它會比較廣泛。但是五門轉向跟領受心,就是很單一的,只會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出現,也就是說它只能取現在的色、聲、香、味、觸這種所緣。那意門,可以取所有的6種所緣,就是色、聲、香、味、觸所緣,加上法所緣,五所緣加上法所緣,意門都可以取的。

結生、有分、死亡心,這三種叫離門。五門心路是依著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這麼生起來。五門就是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也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依處,同時它們也被認為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生起來的門,而且這個門還包括了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的門、管道。所以一講到門的時候,這個路就比較廣。

對於五門來講,是有依處的,依處是色法,是一串一串心路的管道,五門心路的管道。

意門從哪裡面轉起來呢?意門,意門心路過程是從哪裡轉起?它是從有分轉起的,就是我們的心在沒有心路,也就是在心不活躍的情況下,我們的心是單個單個的生起來的有分心,對吧。所以心路是從哪裡轉起?心路是從有分轉起的,所以我們講意門、意門,會講意門是有分,而不會是心所依處。

心所依處是雙五識之外的意界、意識界心識生起來的物質基礎,叫心所依處。但是一講到意門的時候,我們知道是講有分。但是有分又依什麼東西生起來呢?從門的角度上來講,有分並沒有一個門生起來。對於五蘊界的生命,必須依靠心所依處色,才能夠生起心識。但是它的生起並沒有一個門讓它生起來,它的生起是因為我們上一生臨死速行成熟的以及過去的業,支撐著這一生的主要業生色的生起,包括了心所依處色。在沒有心路、心不活躍的情況下,有分心自然而然地就會在心所依處色的這個位置上,在業的支持下,剎那剎那地生起滅去、生起滅去,無間地剎那剎那地生起滅去。所以它不能算是一個門。我們講的離門,是講這個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而結生心和死亡心只生起一個剎那就滅去了。剩下的你整個生命週期裡面,主要轉起的是有分心。有分心是在你過去的業的支持下,在業的力量的作用下生起,它是果報心,是異熟的果報心。在業的支持下,它自己就這樣生起來、生起來、生起來……,這是業的法則。

結生、有分、死亡心的所緣是業相、趣相、業。《阿毗達摩義廣釋》裡面講:「在意門以趣相進入現在所緣的範圍,而在五門則以業相進入現在所緣的範圍,在結生與有分時得到現在所緣。在意門,有一些在結生時最初有4個有分取現在所緣,其餘的有分取過去所緣。作為死亡心,則取過去所緣。」 

比如說你來做人,一般會是子宮的那種粉紅色的顏色,在意門以趣相進入現在所緣;如果是地獄,就會看到火焰;如果是鬼界,有可能看到你過去的一些死去的一些親人,Ta要來帶你走,要帶你去玩兒,這是那一類的趣相。那麼在五門,它們是以業相進入現在所緣的範圍,五門就像眼睛看到一樣。比如殺豬的人會看到自己過去在殺豬,或者是看到那些豬來了,或者他拿著刀在殺,這個是業相,是過去的,但是它進到你現在眼睛能看到的範圍。

下面這句話:「在結生與有分時得到現在所緣,分兩類:一個在意門。有些在結生時最初有4個有分,取現在所緣,其餘有分取過去所緣。」就是說在這種以業相的方式進入結生的時候,結生心一個,然後再過去4個有分,都會取現在所緣;然後在4個有分之後,叫過去所緣。同一個心路過程裡面生起來的一串東西一樣,所以它的現在所緣的力量會延伸到下一生的結生心,是這個意思。到了4個有分以後,就轉成過去所緣。 

「五門在結生時也同樣得到現在所緣」,就是你在五門都是當下看到的,都是現在所緣。

「對於欲界結生,當由六門之一所識知的目標是業相或趣相時,該目標可以是現在所緣或過去所緣,但業則必定是過去的,而且是通過意門識知的。」這句話怎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們現在是人,你在欲界結生,或者是鬼界或者是畜生界的生命在欲界結生,在臨死的時候六門之一所識知的目標是業相或者趣相。這個業相我們講說,你當時造業時用的那個工具,刀、槍、鮮血這一類的,或者你看到了你供養的供養物:花、供養佛陀的花,供養比庫的袈裟,這些都是業相。趣相剛才我們講過了,這些目標可以是現在所緣,可以是過去所緣。現在所緣就是它呈現在你眼前,你感覺用眼睛看到了,你不是心裡想到的,就變成現在所緣了;雖然是過去的,但是它是現在所緣。但是你也可能是意門裡面去想的、意門裡面回憶起來的,那這個是過去所緣。如果是業,你心裡面沒有那些影像出來,就是在臨死的時候,就感覺你重新做一件事情。那個業成熟的時候,比如你供養,就感覺像重新再做一次供養,很愉悅的感覺;或者你生氣,你感覺重新又生氣了一次。這個一定是過去的所緣,通過意門識知。這個會比較費解一點,但沒關係,我們在講離心路過程時會細講。

接下來我們講,「十二個不善心能取出世間心和涅槃之外的一切所緣。」這個我們昨天講過了。換言之,「取出世間心涅槃當作所緣時,不可能生起不善心。」為什麼不善心能夠取善心所緣,這個跟修觀有關,我們在後面會給大家細講。

「眼等五門的善心、不善心,只能取現在色等五所緣。」眼、耳、鼻、舌、身五門心路中生起的善心、不善心只能取現在色、聲、香、味、觸五所緣,不能取「概念」。你不會說眼睛取一個概念所緣,那取不到的。意門的善、不善心能夠直接取「概念」為所緣。意門的善心、不善心,其實可以取所有的6種所緣。「欲地、色地的阿拉漢無因生笑心的所緣,不可以取概念」。阿拉漢回憶某一些事情,想某一些事情當作所緣,他微笑起來就是概念,取這個概念當所緣微笑是不會的。但是阿拉漢生笑心是可以取現在時、過去時、未來時的五所緣,大部分是這種五所緣。

接下來,「四個智相應的善心,取87心,89心除去阿拉漢道心、果心。四個智相應的善心、四個智相應的唯作心」,這是兩句話。四個智相應的善心,我們講,欲界的智相應的善心,它取87心作為所緣。為什麼說要除去阿拉漢道心、果心呢?因為三果以下的有學聖者和凡夫不可能取阿拉漢的道心、果心作為所緣。如果是阿拉漢,他自己取自己的道心、果心而生起的智相應的心的時候,它是叫唯作心,不是叫善心,這個意思就明白了。

「四個智相應的善心、四個智相應唯作心,取以涅槃為所緣」。我們出現過種姓心和明淨心,種姓心就是從凡夫種姓成為聖者,中間會有遍作、近行、隨順、種姓、道心、果心。種姓心是智相應的善心,它是屬於欲界善心,不屬於出世間心,但是它取涅槃為所緣。初果聖者之後,初果聖者證得二果;二果聖者證得三果;三果聖者證得四果,這個果心的心路過程,我們前面給大家看過,如果是中慧的,也有遍作、近行、隨順、種姓,這個種姓心,因為他已經是聖者種姓了,所以這樣的心就叫明淨心。大家有個概念。如果到了阿拉漢的時候,這個明淨心就是唯作心了。這個是在這裡作個說明,在修二十四緣的時候,它是一個問題,該瞭解的,但對我們來講有個概念就行了,不用硬記,不要想得太頭大。但如果要學二十四緣,就要知道什麼是種姓心、什麼是明淨心,初果聖者、二果聖者、三果聖者、四果聖者,它們將會怎麼生起來?以什麼樣的為緣?這個是在那個時候要瞭解的。

「八大善果報心只有欲地眾生才會生起,取五所緣而產生的八大善果報心中含五所緣。」八大善果報心只有欲地眾生才會生起,怎麼理解呢?八大善果報心,我們知道是悅俱智相應有行、無行;捨俱智相應有行、無行;悅俱智不相應有行、無行;捨俱智不相應有行、無行。它們只會在那裡生起呢?就是在欲地的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還有彼所緣心才能生起。因為在色界,無色界,沒有彼所緣,而它們生起來的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是什麼呢?是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和無色地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有非想非非想處的果報心。所以這樣89心算下來就知道,八個善果報心只會在欲地生起。那麼取五所緣而產生的八大果報心就是指彼所緣。彼所緣只會取前面的,就是你是哪一個門生起來的,就是什麼門,那你取的是眼、耳、鼻、舌、身,五門的心路所緣取的五所緣。所緣如果是可喜所緣,彼所緣心可以生起八大善果報心,那麼它同樣是緣這個五所緣。這個大家知道就行。

「下一句是初禪至第五禪色界善心、唯作心、果報心,都是以概念。」概念是離時的,沒有現在、過去、未來。它本來就是一個我們內心造作出來的一個影像,所以它是離時的。「當作所緣」,就是初二三四禪、五禪我們講是概念法,像安那般那是呼吸的概念法,「臨終色界善心產生色界的果報心;色界唯作心不會產生色界果報心。」這個大家知道,色界唯作心,阿拉漢臨終了,他就入無余涅槃了。就是阿拉漢在臨終時候,他也可能是色界唯作心,他不會再產生果報。

下一句,「第一無色界(空無邊處)及第三無色界(無所有處)的善心、唯作心、果報心,都是以特定的概念當作所緣而超越它。」空無邊處,我們知道它的所緣是無邊的虛空,沒有色法的無邊虛空;無所有處是「空無邊處的禪心不存在」,這是個特定的概念。

「第二無色界善心就是識無邊處是以第一無色界善心為所緣而超越它」。第二無色界唯作心,那是阿拉漢。阿拉漢生起識無邊處心的時候,他也是以第一無色界唯作心為所緣。「臨終的時候第二無色界善心產生第二無色界果報心。任何的第二無色界唯作心不會產生第二無色界果報心。」就是阿拉漢臨死的時候,他如果生起第二無色界,也就是識無邊處無色界的唯作心,他不會產生果報。

下面這句話,「第四無色界善心,就是非想非非想處以第三無色界善心,就是無所有處的禪那心為所緣。第四無色界唯作心以第三無色界唯作心為所緣。」我們知道這是阿拉漢生起來的心,「臨終的時候第四無色界善心產生第四無色界果報心」。凡夫、初、二、三果的有學聖者如果在臨終的時候,他入的是非想非非想處的善心,那麼他會將在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結生,產生這樣的果報;阿拉漢如果在臨終的時候生起的是非想非非想的唯作心,那麼他不會產生果報。

能取「概念法」的心,就是能取「概念」的心。包括:「欲界的善和不善心、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所有的都要幫著轉,除了五所緣以外。色界禪那心,色界的初二三四禪、五禪都是取「概念」為所緣。無色界的話,就是第一和第三無色界禪心,第一空無邊處是「無邊虛空」的概念,第三是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這樣的概念為所緣。

最後一個,「能取涅槃的心包括那些呢?八個出世間心。」這個很容易理解。種姓心,也包括了我們講的明淨心,屬於欲界四個智相應有行、無行,這是取涅槃為所緣;欲界四個唯作智相應有行、無行;阿拉漢取涅槃為所緣而生起來的心路,如阿拉漢審查涅槃和入果定,都是唯作的;還有一個是第五禪的善神通心、唯作的神通心,這兩個神通心可以取涅槃為所緣;還有意門轉向心,總共有十九種心。

這是對於所緣,哪一些心會取哪一些所緣的一個簡單的說明。

在所緣裡面,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裡面有一個解釋,是對於所緣部分的一個再說明。基本上前面已經講過了,這張表我們可以再瞭解一下。它是說:「於所緣中,所緣有六種,即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觸所緣及法所緣。此中,色即色所緣;同樣的,聲等即聲等所緣。其次法所緣又攝淨(色),細色、心、心所、涅槃、施設(也就是名言和概念)。」這裡面的淨色是五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

細色我們稱為十六種微細色。十六種微細色,以前在講色法的時候有講過,有些同學可能不一定記得住,可以再復習一下。什麼叫粗色?什麼叫細色呢?二十八種色法裡面其中有十二種被稱為粗色,就是它容易被觀察。七種境色,顏色、聲音、香、味,還有觸,觸所緣是地、火、風,加起來是七種境色。水是不能夠直接達境的,只能用意門覺知,這是我們一開始時就講的,還有很多同學反應不過來的那個。加上五淨色,五淨色是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是容易被觀察的,七境色和五淨色加起來是十二種粗色。

剩下的十六微細色,是二十八種色法剩下的16種,包括空界、水大、食素、心所依處色、命根、男性根色、女性根色,四種相色——色聚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還有身表、語表、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這些加在一起是16種微細色,是不容易觀察的。要通過意門,在有一定的定力下才能夠觀察的,這是十六微細色。其實記起來很簡單,你就把那個粗色記住就完了,粗色就是5個淨色加上7個境色,兩個都是jing,一個是幹淨的淨,一個是境界、環境的境。這是粗色。

下面這些前面我們都講過了,「此中一切從眼門(所生之)心,唯以色為所緣,而此(所緣必定)唯是現在。」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門生起的心,都是單一的所緣,它們都是現在所緣。意門,六種所緣,可以是過去、現在、未來,甚至離時的——涅槃、施設。涅槃和施設是離時的,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

下面這句,「被稱為結生有分的離門的(心)的所緣有六種,大多是於過去有之末(即前生臨死時)。」「過去有之末」的意思是,就是上一生臨死的時候,「由六門攝門的現在、或過去、或施設的稱為業相趣相』」。這是我們剛才講過的。

「彼等」,就是色等,是什麼呢?就是色、聲、香、味、觸;「現在等」就是現在、過去、未來;」業等」就是業相、趣相、業,各種所緣。「諸心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隨其次第唯以色、聲、香、味、觸等為所緣,三意界(領受心二個、五門轉向心一個)以色(聲、香、味、觸)等五所緣為所緣」,以五種為所緣。

「其餘的十一個欲界異熟(心)」就是講的彼所緣,「和阿拉漢的生笑(心),唯以欲界的一切所緣為所緣。十二個不善心和八個智不相應,共二十個欲界速行心,除去出世間,以其餘的一切為所緣,四個智相應的欲界善心...」,這個八個智不相應怎麼來呢?我們來看「欲界善心中的四個和唯作心中的四個智不相應」,是這個意思,不然大家會對不起來,下面有這個註解。「四個智相應欲界善心及一個稱為第五禪神通善心共五心,除阿拉漢道、果,以其餘的一切為所緣。四個智相應欲界唯作心和第五禪的唯作神通心,是阿拉漢生起來的及確定心,普於一切所緣」,就是所有的所緣都可以。這個在前面其實我們已經做過說明瞭,這個是在《攝阿毗達摩議論》裡面寫的,你看這個,就要去一個個去對。

「在第二識無邊處和第四非想非非想處的無色界(心)中,只以大(無色界)為所緣」,就是善無色界的相應的所緣,這個我們也講過了。其餘的二十一個上二界心等,以一切施設,就是以「概念」為所緣;出世間八心,以「涅槃」為所緣。

這個的說明就是,對於我們前面這個表的一個詳細解釋。如果我們看這個表看都看不懂,或者有些什麼問題,那麼你可以對著後面的色所緣的說明去對、去看。這個是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裡面的原文,列出來就是那張表。這個六所緣表,標的比較清楚,明法尊者給大家標清楚了。這個是五門,五門可以緣取的所緣有哪一些?五門緣取的是五所緣,是七境色,是這樣寫的。意門可以緣取一切所緣,包括所有的六所緣,包括五門的所緣和法所緣。法所緣就包括21種色法,16微細色加上淨色、心、心所、涅槃和概念。為什麼變成21色呢?是因為7境色是在5門裡取的,在這裡面法所緣就包括這個21色,但是意門是可以取28種色法,全部都可以緣取到,這個就是簡單瞭解一下。後面的心和所緣其實在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

這個是針對前面的《攝阿毗達摩義論》表解,這個偈頌的說明:「二十五心緣小界,六心緣無色界境,二十一心緣名言,八心唯緣涅槃境。二十心中離無上,五心除最上道果,六心普緣一切境,如是相攝有七類。」這個偈頌怎麼來去瞭解呢?

就是從這裡來看,「二十五心緣小界」,是哪二十五心呢?「緣小界」是講緣欲界的,雙五識加上3個意界,五門轉向心加2個領受心,然後這個11個彼所緣,3個推度心、1個生笑心和8種欲界果報心。這個生笑心是阿拉漢的,其它十一個是彼所緣,合起來25個心,這是「二十五心緣小界」。

「六心緣無色界境」,這個就是第二,剛才我們講過了這個。

「二十一心緣名言」,名言就是「概念」,純粹概念的就是15個色界禪那心還有3個無色界的第一無色界禪和3個第三無色界禪,它們的這種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這個是「緣名言」,加起來,615等於21

「八心唯緣涅槃境」,就是八個出世間心,道心、果心。

「二十心中離無上」,二十心中離無上是講二十心是什麼呢?12不善心,4個欲界智不相應善心,4個欲界智不相應的唯作心。它們能夠緣52種心所、28種色、概念,扣除了那8個出世間心。要緣出世間心,一定生起智相應的心,就是這樣。

「五心除最上道果」,哪五心呢?4個欲界智相應的善心和1個第五禪神通善心,這5個心,扣除阿拉漢的道心和果心,其它的所有的6種所緣都可以成為它們的所緣。 

第七個,「六心普緣一切境」,六種心——4個欲界智相應唯作心和1個神通五禪的唯作心和1個意門轉向心。主要是阿拉漢,阿拉漢可以緣一切境,包括他生起的4個欲界智相應的唯作心和1個神通唯作心。然後要轉向,因為這些所有心都需要意門轉向,這就是對這個小偈頌的理解。

結生的所緣和業、業相、趣相的關係,這個很容易,大家一看就懂。欲界5所緣要呈現的時候,就是業相、趣相,有過去的所緣,也有現在的所緣。如果是法所緣,就是意門呈現的,有過去的業,也可能是業相,就是你回憶起來當時做善行,那個是過去的所緣,是心裡面回憶起來的,5所緣一般都是從五門觀察到的。

色界就是「概念」。

無色界兩種:一、三是概念,二、四是法所緣;概念是離時的,法所緣是過去的。這個就是有個瞭解就可以了。

最後這個說明,就是心如何取心或心所作為所緣,這個是我們一般不能理解的。一般我們就是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嘗到、身體接觸到,那心怎麼取心和心所為所緣呢?

第一個,「善心如何取善所緣?」

舉例,省察先前做過的善行,省察心是善心,善行是善所緣。除阿拉漢以外,他在修內觀的時候,內觀善法的無常、苦、無我,說明內觀是善心,善法是善所緣。就是你修內觀的時候取過去一個佈施或者是禪那心,這樣的心、心路作為所緣來觀察,看它的無常、苦、無我,這個就是善心取善所緣。包括再一種,「有學聖者從道心出發,再來省察他的道心。」就是,誒,剛才那個道心是不是有三個離心所在?省察心是善心,道心是善所緣,這個是指非阿拉漢;阿拉漢生起來的都是唯作心。那麼加一個,就是他以他心通,就是第五禪神通心去觀察別人的善心,神通心一定是善心,別人的善所緣,就是以善心取善所緣。知道一下。

「不善心如何取善所緣呢?」

「貪愛或疑或憂心,先前所做過的善行」,這個你的心去執取,你現在再去想當時的那種感受,也是屬於這種類型的。如果你去觀察,我們現在講說,你現在修觀智、修名法,你追察到曾經在某一生做過一次非常大的供養,那供養是善所緣,然後你觀察完以後你生起來一個說:「哇!只有我才能做這麼大的供養啊!」——一個貪慢的心生起來,那麼他就可能產生這樣的一種不善心取善所緣的情況。再一個是「貪愛或疑或憂心先前所入的這個所緣」,就是你對於過去入的禪那心,你以貪愛的心,或者懷疑,或者是憂懼不喜歡,對於這樣的目標生起來,就是不善心取善所緣。

「無記心取善所緣」,就是阿拉漢,阿拉漢取善所緣生起來的,大家自己看。

不善心取不善所緣,貪、疑或憂心於這些不善心裡面,比如追悔等各種情況。

善心取不善所緣。「有學省察已斷或未斷煩惱,省察是善心,煩惱是不善所緣。再一個(非阿拉漢)內觀不善法的無常、苦、無我(說明內觀是善心;不善法是不善所緣)。非阿拉漢以他心通去知道別人的不善心(說明:神通心是善心,不善心是不善所緣)」。

無記心取不善所緣。就是「阿拉漢省察已斷的煩惱(阿拉漢的心是無記唯作心,煩惱是不善所緣)。阿拉漢以他心通了知他人的不善心,(神通心是無記唯作心,不善心是不善所緣),取不善法的善或不善心滅,彼所緣生,(說明彼所緣是無記心;不善法是不善所緣)」。

「無記心如何取無記所緣?」

就是「阿拉漢省察自己的果心;阿拉漢內觀自己果報心和唯作無記心。」

「善心如何取無記所緣?」

就是「有學聖者省察他的果心;非阿拉漢內觀果報和唯作無記心;非阿拉漢以他心通了知他人的果報無記或唯作無記心。」

最後一個是「不善心如何取無記所緣?

就是「愛好樂於果報無記或唯作無記心或心所,而生起來以此為所緣的貪、懷疑和瞋。」這個就是大家對於過去曾經生起來的果報無記心和唯作心,生起貪、憂、疑,這個可以在內觀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平常的情況下覺知它。

這就是所緣的部分。這是比較不容易理解的,就是心怎麼再去取心和心所作為所緣。現在大家能瞭解多少,就瞭解多少,有個概念就可以。隨著我們心路的學習和後面如果我們給大家再放24緣的內容,那個時候如果你有興趣對24緣深入瞭解的話,就會更多地去涉及到,大家就會更多地去把握它。現在有個概念,就是有這些心可以取這樣的一些所緣,而取這些所緣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有個瞭解就可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