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8-08 上午9.20.21.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為什麼我們禪修總是妄念停不住,就是你的心流時時刻刻都在找機會出去吃點別的名食。

 

・心的十四種作用,其實就是一個五門心路過程,隨著心的順位而生起來的每一個獨特識知所緣的心的相應作用,加上三個離路心: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的作用。

 

・欲界最長的心路是彼所緣時分的五門心路。

 

・心識帶領下的若干心所組合起來的十九種心,它可以作為結生心。 八大果報心,就是悅俱智相應、智不相應,捨俱智相應、智不相應,悅俱、捨俱的有行、無行,合起來是八個,加一個無因的善果報推度心,和一個無因的不善果報推度心,然後五個色界果報心和四個無色界果報心,合起來是19個。這十九個心可以作為結生心,同時也可以作為有分心和死亡心的這種能知的心,或者說能知的過程。

 

 

 

 

 

 

 

 

雲端起觀-118

 

欲界純意門心路過程

 

昨天我們講了十一個類型。

第十二種,有人把它翻譯成「觀」,覺觀anupada,比較準確的叫隨覺。就是通過聽聞正法,而對四聖諦——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培養的這種世間智慧。只有聖者才能夠如實知見四聖諦,凡夫呢,可以部分地了知,這是我們一再給大家強調的睜眼四聖諦。舉例說:你明白因緣所生法都是剎那生滅的,因為剎那生滅,因此它充滿了苦迫。明白苦聖諦而不會生起有身見——這個是「我」,這個是「我」的;因為明白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有它的原因的,多因而生多果,有過去生、有未來世、有過去未來世,因為明白集聖諦而不會生起斷滅見;也因為明白一切因緣所生法是剎那地滅、剎那地滅,而部分明白滅聖諦,而不會生起常見——在一個生命相續流裡面沒有一個真我、沒有一個不變的識、一個不變的靈魂、一個不變的什麼佛性在裡面,不會有這種常見;因為明白知道生命是可以改變的,生命不是一成不變的,生命不是業決定一切,提升自己生命的素質,削弱乃至斷除我們的煩惱是有方法的,這是佛陀指出來的唯一之道八支聖道,就明白了道聖諦,而不會生起無作用見:就是我們所造的一切業都是有結果的。如果你造的是不斷地累積導向斷盡一切煩惱的善業,總有一天煩惱會被你斷盡。造的這個業是有作用的,不會無作用見。

同時,因為明白苦聖諦,所以我們不會認為世間是永恆的、是快樂的、是由「我」可以控制的、是清淨的;因為明白集聖諦,所以我們不會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是由神創造的、是由某一種本源的佛、本初的佛創造的;我們明白滅聖諦,所以我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滅,涅槃呈現的時候、煩惱滅盡的時候,是涅槃現前。即使你入滅盡定,那也是你證得三果以上,然後精通八定,才有可能入滅盡定。所以如果明白這樣的滅聖諦的道理,我們就不會把落入有分(就是我剛才進入一種狀態再出來,時間過的很快),或者某種定的境界當成是一種涅槃或者特別的某種境界的影像。明白道聖諦、八支聖道,走在中道上,不會相信縱慾、雙修、苦行、祭祀、各種火供、水供、持咒能夠導向解脫。這種認知、這種智慧,這種世間智慧,我們稱為隨覺智。這都是意門心路過程中生起來的。

大家現在在學習《阿毗達摩》,然後思惟、然後實踐、然後做作業,這是隨覺智的一個部分。當然你通過修習止禪、觀禪、四界差別,最後證得世間的最高智慧,到行捨智,那這個過程,每個觀智的過程,它也是純意門的心路了。

第十三個是證悟。證悟叫paṭivedha,又翻譯成通達。在觀智的層面,指從成熟的生滅隨觀智一直到道智、果智階段,叫通達。證悟指的是證悟四聖諦。聖者不會通過五門心路證悟涅槃的,他一定是通過意門心路證悟涅槃。我們也不能通過看書、聽聞、信仰、推理、想象來證悟涅槃,只有通過道果心路才能證悟涅槃。閉眼四聖諦真正地透由止觀,不斷地觀察十一種究竟名色法,它聚合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它的苦相、無常相、無我相。在五根平衡、七覺知平衡的時候,道智轉起,這是道果心路。道果心路也是一個速行心路,這些都是獨立的或者純意門的心路過程。

識知所緣的這些因緣,是生起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的原因。因為心不斷地受到這些因緣的刺激,所以有分心流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機會轉起。雷迪西亞多講:「有分心蠢蠢欲動。」就是這十三類的所緣,有各種因緣來刺激你的心流,不斷受到這些因緣刺激的心流,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機會從有分中出起,以便清楚地識知這個目標,獲得四食。為什麼我們禪修總是妄念停不住,就是你的心流時時刻刻都在找機會出去吃點別的名食。有分心裡面的作意心所,不斷地令有分波動,以及不斷地把心轉向由於因緣具足而呈現出來的目標。

雖然有分心本身有自己的目標,它緣上一生臨死前速行的目標——業、業相或者趣相。但是有分心流傾向於去抓取其它的對象,由於有分心不斷地蠢蠢欲動,所以當某一個目標基於某些因緣而足夠呈現的時候,它就能夠把心流從有分中拉出來,成為意門心路識知的所緣。這是所緣緣的緣力。所緣緣的緣力,它又跟我們在整個心流裡面,過去的那些影像,包括在面對那些影像我們造作時,那些心留下來的其它的緣力相關。所以昨天我們講到,你有分心的作意心所總是要進行心路作意,然後尋心所總是不斷地要去撞擊有力量的所緣。要想讓我們的心能夠在單一的一個所緣上持續地專注的話,這是需要訓練的,不訓練是不可能到達的。

學習心路很容易,就是五門加上意門。意門心路再分出欲界心路、廣大速行、出世間的速行、再加上神通的速行。除了有分心,在一生當中生起來的心,都是在這些心路中生起滅去、生起滅去。那這些路心在心路中到底怎麼運作?各起什麼樣的作用?怎麼樣才能更深入地認識它? 

心的十四種作用,其實就是一個五門心路過程,隨著心的順位而生起來的每一個獨特識知所緣的心的相應作用,加上三個離路心: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的作用。結生心只生起一個剎那執行結生;死亡心也只生起一個剎那執行死亡;有分心是做心路之間連接的。欲界最長的心路是彼所緣時分的五門心路。彼所緣時分的五門心路,其路心的作用有分三個,加上五門轉向,然後是見、聞、嗅、嘗、觸五個,從5-9,第十個是領受,第十一個是推度,第十二個是確定,然後是速行心。速行心雖然最多七個最少有五個,但作用是一樣的,再加彼所緣,就包括了十二種作用,加上結生和死亡共十四種作用。所有的心如果從作用層面來看就是這麼多種,你不管怎麼組合都是這些類型的心。

上面這張圖,把該要表達的通過很具像的方式表達了。

下面這張圖是心的順位。

這張圖左邊看起來花花的,其實它很簡單。結生處,就是結生心它會在哪個位置上出現?就是結生處。有分會在哪個位置上出現呢?就是有分處的意思。結生處在哪個位置上出現?上一生的死亡心和這一生的第一個有分心,在這個位置上生起來。也就是你這一生的第一個心,叫結生心。那用這個圖來看就很簡單,很容易看。上一生的死亡心在這裡,這一生的結生心在這裡,它們之間是無間的,結生心滅去一般會持續十六個有分心。

在講心的作用時,心的特相已經講過了,因為心的特相都是一樣的,都是識知目標。但談作用就不同了。首先我們再復習一下,我們講過,所謂經常講到的心、意、識都是指同樣的一種東西,就是能知。談心的時候是站在究竟法、真實法的角度來談的。一個剎那、一個剎那生起來的心,不是我們平常說的一堆心的概念。感覺心堵堵的,那是概念層面上的。

心可以從三種角度來看:一個把它看成一個主體,它能知,雖然只有一個心識剎那,但是一個心識剎那也是能知。它有點像有一個主體一樣了,雖然它沒有主體,但我為了方便說,為了讓大家明白,在它識知的時候就好像它擁有所緣,這是一個從主體性的角度。

另外一個,心是一種工具,有人把它翻譯成媒介。你通過這個媒介,或者通過這個工具,認識所緣,能夠覺知這個所緣,知道這個所緣。

第三個,心純粹是識知的過程,無我。

對心最恰當的表述就是:心只是一個識知的過程。

無論是主體性也好、工具性也好、媒介也好,都是為了方便大家瞭解,因為在究竟法的層面上(心)沒有主體,也不是一個工具,心只是一個識知的過程。

《法句經》雙品的第一個就是「意主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意」也就是我們的「心」作為先導,先導的意思不是說它比其它心所先生起來,而是跟其它心所一起生起來,但起一個主導的作用、一個主要角色的作用。《註疏》裡面有做過形容,就像在一個城市中間,有負責城市保護的,或者對城市的運作有統一號令的一個總管,我們經常講叫發號施令,就是負責發號施令的。或者把它比喻成站在城門口,對於進出城門的人做一個觀察的那個角色。這個觀察,從識本身的角度上來講,它是不區分你是男的、是女的、是大人物、是小人物,它只是知道有沒有人在進出,它只是有這樣的責任,它不分別男女或者乃至其他的屬性:是間諜、是特務,這個它不管的。就是我們純粹的這個識,它是不管的,它只是識知。所以能知的主要功能是心識。那,能夠分別男女的,這個「分別」的是什麼呢?是慧的功能,智慧的功能。正確的認知——男的看成男的;女的看成女的,這個是正確的。但如果你看錯了呢,那它就跟邪見啊、稻草人啊,又聯繫起來了。只有智慧,含有慧根的這個心所,它才能夠分辨究竟法。要能看對它,不會看錯的,這個是只能是從慧根的角度。

心的另外一個識知,是對概念法的分辨。分辨透由什麼呢?透由過去的想蘊、透由過去的標記,來認知這個所緣。它的認知就要靠標準了。而智慧是直接穿過去的,強的慧根是破除密集看過去的。概念呢,就是要按過去的標記來對它進行認知。單純只是看、識知、能知的過程是「心識」。開始能知之後辨識究竟法,這個是慧。能夠取過去的影像來對照,這是「想」的功能。講「心為先導」,是心識作為能知這種先導的功能,可以展開不同的辨別方式。從「哪一些角度去能知」的功能分類,有十四種功能。

舉個例子,大家比較熟悉的悅俱智相應無行的心,有34個名法。一個心識加33個心所。一個心識:就是單純這一個心識,心識本身只是識知、能知,但是和33個心所結合加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悅俱智相應無行的能知。做為是加上19個跟貪相關的心所,那麼它就形成一個悅俱貪邪見相應無行的能知。悅俱智相應無行一心在結生處出現就執行結生作用;在有分處出現就執行有分作用;在死亡處出現就執行死心作用;在彼所緣處出現就執行彼所緣作用;在速行處出現執行善心或唯作心(阿拉漢的速行)作用。而悅俱貪邪見相應一心只能在欲界速行中執行不善造業作用。

那麼這樣的能知的現起是什麼?現起是連接前心和後心。我們知道,只要沒有入無余般涅槃,心相續流是不斷的,前心後心、前心後心,剎那、剎那的、無間地接在一起的。好像這個為先導的「能知」帶領一個一個心生起來,精神不滅。但如果用觀智去看你心流的時候,這個心識就是一個剎那、一個剎那生起滅去。前面的心滅去,後面的心無間生起來,在不能夠完全看到這些心的時候,你感覺我們的生命不滅。如果你有觀智看到(這些心)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心流綿延不斷,一直在那裡生起滅去、生起滅去,生起滅去、生起滅去的這種感覺或者內心的狀態,就是心識的現起了。

能知的心識的近因是什麼?是依處。眼識就是眼淨色;如果是意識,就是心所依處還有相應的心所。因為能知並不能夠單獨生起來,還有所緣,它需要有所緣。這所有心都是傾向於所緣的,不會生起來一個沒有所緣的心。如果你說,我剛才好像突然間空掉了,覺得沒有所緣了,以為是某種證悟,其實是落入有分了!有分緣上一生臨死前的所緣,就跟熟睡一樣,你體會不出來而已,其實它還是有所緣。剛才講的是扣除心所之外,純粹能知的心識的作用、現起和近因。

結生心的作用。結生處的結生心,有十九種心可以作為結生心,就是有十九種類型的能知過程,或者能知能力可以作為結生心。那這個心就不僅僅是心識了,心識帶領下的若干心所組合起來的十九種心,它可以作為結生心。 

八大果報心,就是悅俱智相應、智不相應,捨俱智相應、智不相應,悅俱、捨俱的有行、無行,合起來是八個,加一個無因的善果報推度心,和一個無因的不善果報推度心,然後五個色界果報心和四個無色界果報心,合起來是19個。所以你要計算,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來算,就很容易算出來。這十九個心可以作為結生心,同時也可以作為有分心和死亡心的這種能知的心,或者說能知的過程。

用能知的過程,能回歸到心識原本比較究竟的定義。也就是說,我們以為有靈魂或者覺得精神不滅,其實就是一個剎那、剎那延綿不斷的能知過程。而這裡面沒有一個我使用一個能知工具、媒介去認知。每一個心剎那生起來,執行一個能知的作用,馬上就滅去;再生起下一個剎那,是另外一個能知的作用。無數的這種能知的心識綿延不斷地延續,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我能知、我能看、我能想、我能發明,我們能創造的能知的心流。那麼在這個綿綿不斷的能知過程中,我們的心有能力取各種各樣不同的所緣,然後用不同的能知方法,知道這些所緣。

在這些能知過程裡面,我們的第一個心是很特別的,這個能知就是我們的結生心。這個結生心,我們來看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的時候,它的這種結生心的「意為先導」的功能是什麼呢?結生心識為先導,它領導著其它的心所,幹什麼的?導致結生。結生心是連接過去生和現在生的心。巴利語結生心叫patisandhicittapati是返回去的意思,sandhi是連接,意思就是返過去連接起來。

死心、結生、有分心是一樣的心所,一樣的心理素質、心理成份,但是它功能不一樣、扮演的角色不一樣。

當扮演結生這個意為先導功能的時候,它就是結生,就是連接上一世和這一生;而有分扮演的是這一個活躍的心路和下一個活躍心路的連接,以使生命不中斷、持續存在;死心它是執行死亡的功能,預示著這一生五蘊的離散、終結。

所以同樣的心所組成,同樣的能知,在不同的生存地或心路的位序,「識」能知發揮出來的就有不一樣的作用。它的作用能大到什麼程度?(能)改變你的人生、改變你的生命狀態、改變你下一生——從結生之後的整個生命的狀態,結生心有這樣的作用。

結生心的特相,是能知過去生臨死速行的所緣,這個所緣可以是業、業相或趣相。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處在這一生,我們第一個心——結生心,生命第一剎那,做為有分,還在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現在在聽課期間沒有打妄想,或者在聽課的時候一串一串的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生起來,每個心路中間都會有有分流間隔。

有些心理學家會認為這是潛意識流,潛意識是心理學家創造出來的。潛意識跟我們的有分流是不是關聯的?不一定,因為發明潛意識流的人可能從來沒有學過有分。所以你要用這個來形容可以,但它不一定是同一個事。我們跟世間人可以講潛意識流,但是你要回到《阿毗達摩》角度上,(講)有分流是比較準確了。

結生、有分和死心都是取同一個所緣——上一生臨死速行最後那個速行心的所緣,它可能是業、可能是業相、可能是趣相。結生、有分、死心都是一樣的,但它們作用就不同了。

結生的作用是連接兩個生命的心流—— 意識流,上一生的意識流跟這一生的意識流。如果用守城門人的例子來講,它站在城門中間看著人進出,不管它是什麼人,結生心在這裡的作用,就是看過去生的人和今生的人的交接點,在那個交接點上。

結生心的現起,怎麼來觀察呢?就是讓你體會到過去生的心流跟現在生的心流連接在一起的那種狀態。即,上一生生命,雖然死心已經生起了,但生命沒有終結,新的生命又生起來了,而且新的生命生起來並不是只有一個剎那,是又連綿不斷地下去了。那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從結生開始。所以你去觀察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感覺。

結生心的近因就是它的依處,對五蘊界的生命來講,就是心所依處。你要有心所依處才能生起來(結生心)。

也可以這麼來理解:一個生命期和另外一個生命期;過去生和現在生;或者過去五蘊和現在五蘊;或者是過去的心理余勢和現在生的名色,在上一生的死心和這一生的結生心交界上產生連接。這個結生的功能或者結生的工作、或者我們結生的意為先導,起這樣的一種作用。

有分心的特相是一樣的,都是取上一生臨死前速行的業、業相、趣相其中的某一個作為它的所緣。能知這些所緣和它的特相。

有分心的作用跟結生心不同。有分的作用,就是作為一個生命流,讓這個生命流不斷地延續下去。即使你熟睡,沒有其它的心路生起來,它也保證你的生命流不斷地延續。那麼跟結生比較一下,結生的作用是能夠讓前生的五蘊跟結生的五蘊連接。有分呢,能夠讓之前的心流和之後的心流連接,就好像一條河流流水一樣,不斷地重復流下去。有分流是果報心,在平常的時候,就像平穩的海面遇到所緣刺激,有分流就會轉起一條心路。這個心路起來,就像波浪一樣,波浪過完它又會回到這個有分流,除非你生起的是廣大的禪那速行。心路之後的有分流跟心路之前的有分流是一樣的,都是同樣類型,這就是有分心的作用。所以有分的意為先導,能知同樣的心理素質、同樣的心所,它扮演的作用,是讓前後的心流能夠繼續流下去。在心路生起之後,也是這樣流下去,一直到下個心路生起來,這是有分的作用。

有分跟結生是同樣類型的心,都是十九個同類型的心。

死心的特相跟有分心一樣,也是能知、識知過去生臨死速行的業、或者業相、或者趣相的某一種所緣。

死心的作用是「轉世」,轉變一個生命。就是改變,改變此生去另外一個生命。也就是說,死心意味著這一生的終結,準備要進入下一生,這是它的功能。它的現起,如果你去觀察你這一生跟下一生之間的關係,你可以體驗到那種現象:就是這一生到此結束了。這個「結束」,從心的角度上,有什麼最大的區別呢?因為在一個生命週期裡面的有分心是一樣的,對不對?你這一生是悅俱智相應的結生,那麼你這一生所有有分都是悅俱智相應的有分。到了你這一生死心生起來的時候,這一類的悅俱智相應的有分流到此截止了,到此停止了,不會再生起來了。下一生結生心之後再生起來有分流,你可能再生起悅俱智相應的,但在質量上肯定不會一樣。這個悅俱智相應跟你這一生臨死速行的業,當時的業行,造的這個業行裡面心的素質是有關係的,而跟你這一生的有分流不可能完全一樣的,甚至差別很大。如果你維持禪那到死心,你下一生的有分流是色界果報心;如果你生起來的是一個不善心,你下一生的有分流是不善果報捨俱推度心。這是天跟地的差別。所以你能看到,死心生起以後,這一生的有分流到此結束了,不會再重演了。下面再生起有分流,是另外19種之中的一種了,雖然也可能是同樣,但是素質一定不同了。也就是心流識知的改變,就是從死心生起後開始的。禪修者可以體驗到這種生命能知的結束和轉化。如果你細細去看,你就會很震撼,這個是它的現起,就是死心的現起。

死心的近因是臨死速行,有可能是臨死速行心,也有可能是臨死速行心之後的彼所緣,也有可能是臨死速行之後的有分心,看哪一個心是最後結束,就稱為死心的近因。如果你是禪那心維持到臨終,就一直都是速行;如果你的心在臨死之前很弱,長時間處於深度昏迷狀態,你可能就是很長的有分,最後撐不下去了,死心生起來了;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還在修觀智,那麼就是觀智的速行,觀智的速行有可能生起彼所緣;或者你臨終的時候生起的是五門心路,發現兜率天的馬車來接你了,很多天女來接你了,五門心路過程極大所緣、極可喜所緣。後面有彼所緣、彼所緣時分,然後死心生起來,下一生是化生。這個就是死心的近因。

當我們談死心的主要功能就是「轉世」,或者說這一生的結束。也就是這一期生命的結束,是以死心是否生起來確定的。死心沒有生起,這一期生命的生命流就還沒有中斷;死心生起之後,緊接著就是下一生的結生心。如果是阿拉漢的話,死心生起之後,接下來就沒有任何的心、沒有任何的名法、也沒有任何的色法,輪回到此了結,焦芽敗種了。阿拉漢死心之後,接下來就不會再有新的有分流生起來,也不會有新的一期生命再生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