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8-16 下午4.46.41.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一個名法生起來有六組緣。

 

・五門心路過程後,再經過七條隨彼起的意門心路,才能夠完成它整體的概念性的識知。

 

・六識生起來都有四種因;四種因分為過去因和現在因。

 

・眼識是果報識,果報識就是感果的,是業感果的,業感果都是異剎那業,所以它就有過去業的因。

 

・眼識的近因是用現在因來談的,它不是講過去的因,是現在、當下最近的因。過去因是指果報。

 

・眼識的近因有四種,第一種是眼淨色,第二種是色所緣,第三種是要有光線,第四種是作意。

 

・作意有三種定義:一個叫心路作意;一個叫速行作意;一個叫所緣作意,所緣作意就是那個作意心所。

 

・心本來就是明亮的、明淨的,只是受客塵所染。

 

・身識生起依靠的所緣是觸所緣,身識生起的依處是身淨色。

 

・水界不能夠由身識去體會,它是屬於意識去覺知的。

 

・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和淨色,除了地、水、火、風之外,其它都稱為所造色。

 

・身十法聚這個明亮體的基礎色法是地、水、火、風,而身淨色是四大所造色。外在物體的地界撞擊到了身十法聚的地界,是由介乎在中間的身淨色(業生色)來感知的。

 

・五識裡的前八識,是眼、耳、鼻、舌這四種,善和不善總共八種,它們都是捨俱的,它的受都是捨受。唯獨身識如果遇到善所緣的時候就是樂受;遇到不可喜所緣的時候就會產生苦受。

 

・眼淨色面對色所緣,色也是所造色,所造色和所造色互相接觸,它生起的效應是比較柔和的,所以生起的都是捨受。

 

・眼耳鼻舌的捨受過了就過了,但身淨色對觸所緣可以持續比較長時間的。

 

 

 

 

 

 

 

 

 

 

 

雲端禪修-120

心的順位與作用(五識處)

 

各位賢友好,我們昨天學習了五識簡單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今天我們把帕奧西亞多對五識的更詳細的,細緻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再學習一下。

先舉眼識的例子,眼識的特相,它首先必須依於眼淨色,這是它的第一個特相。依於眼處也就是依於眼淨色,或是依於眼門而生起的這種意識。雙五識也是屬於意識,但它不屬於意識界。意識界是扣除了三個意界(雙五識及善、不善領受)之外的叫意識界。所謂的眼識,它是能知色所緣,因為它是依於眼依處、眼淨色才能生起來的,這樣的一種對色所緣能知,所以從它的依處來命名它為眼識。

《義注》裡面舉例說,我們聽到敲鼓的聲音、鼓聲或者鑼聲,你敲打鼓的時候,那個鼓聲不是鼓,但是是敲鼓發出來的聲音,所以我們叫鼓聲,因為它的來源是那個鼓。同樣地,眼識的來源是眼依處,所以就從眼依處來的能知,就取眼識這個名字。除了來源以外,眼依處會影響識知能知的能力,那也是很主要的影響力,因為這樣的原因,也叫作眼識。怎麼講呢?比如我們近視了、或者是散光了,那就會影響到你對色所緣的識知的能力。眼依處作為識知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所以這樣的一種能知,把它稱為眼識。

眼門心路對色所緣的能知,除了由這個眼依處而生起的眼識之外,還有很多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和彼所緣心,都是取這個色所緣作為能知的,所以稱為眼門心路過程。這些心也是取眼識取到的這個色所緣作為所緣,但這些心就不叫眼識,因為它們不是依眼淨色而生起來的,是依心所依處色而生起來的。只有純粹從眼淨色生起來的心,才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如此。也就是這個能知,必然是眼淨色而生起來的識,才可以取這樣的名字。雖然其它的意識、其他的心也是同樣在一條心路上,也可以識知這樣的目標,但是就不叫眼識。

依著眼依處而生起來的這個能知色所緣的這種能知,它是獨特的。所謂獨特,就是眼識只是能夠針對色所緣,它只能能知色所緣,只能夠識知色所緣。那跟著眼識一起生起來的其它心所,難道不是知道色所緣嗎?比如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其它這些心所,我們前面已經學過了,它各有它的特相和作用。比如觸,觸主要不是能知色所緣,觸是接觸所緣;受主要也不是能知所緣,而是體驗這個所緣,體驗所緣帶來的感受。但是眼識是直接知道,能知這個所緣。在所有的心裡面,都有一個單獨的心識,在這裡面就是雙五識,在眼門心路裡面就叫眼識。就像一個守城的人站在城門中間,不管進出的人是男人、女人,是城裡的住民還是城外的人走過,他能夠知道這些人在這裡走過,但他不作進一步地分析,「這是什麼人?這是多少歲的男人?這是長得多麼好看、多麼難看的人?穿的什麼牌子衣服的人?」這些的分析,是其它心的工作。只是知道有人這樣進進出出,而且它完全地取到它的信息,但不做分析,這個是雙五識的功能。我們曾經比較過,說用照相機,照相機是平面,但是五識是取完整的信息,全息的信息它都能取到,但是它不做分析。

眼識能夠知道色所緣出現,它是因為所緣緣的力量直接產生了影響。同樣地,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能夠生起,也是所緣緣的力量,而且依著這個所緣緣的力量,它要生起來必須要靠依處,而這個依處是很針對性的。我們講依處呢,如果在二十四緣裡面來講,就是依止緣,剛才那個是所緣緣。依止緣和所緣緣就是這個眼識生起的因緣。當然還有其他的緣,一個名法生起來有六組緣。

眼識的作用呢,是單純地能知色所緣,就是它的功能是針對性地只知道色所緣,以色所緣作為能知的對象,這種單純能知色所緣,它只是提取、知道它們整體的信息。「哎,色所緣」,但是不能夠知道它的概念性內容,包括細節的定義,這都不是眼識能做到的。我們前面講過,五門心路過程後,再經過七條隨彼起的意門心路,才能夠完成它整體的概念性的識知,包括「是什麼顏色?紅色、白色、黃色」。 眼識沒辦法做這樣的概念性判斷,包括顏色的深淺,「這個是淺綠色,這個是深黃色」,這個都不是眼識能夠識別的,但是它已經把這個東西都取到了。全息的色所緣的東西,它一把就取完了,自己不作識別,只是單純把這個色所緣的信息取到,全息信息如實接收下來,接收下來後,就依著無間緣,把這些全息的信息交給下面的心,繼續取這個所緣再來分析。所以眼識也不知道「這個所緣是好啊、壞啊?它會喜歡、不喜歡啊?是善果報、不善果報啊?」五識不乾這個活的,它只是單純地知道個別針對性的所緣而已。

這個就是雙五識的作用。

眼識的現起呢,它呈現在一個禪修者內心的狀態,就是它能夠去取,能夠去朝向色所緣,能夠去緣取色所緣的這種現象。能夠把色所緣的所有信息都取過來的這樣一種體驗,這個就是眼識的現起。

眼識的近因

眼識生起來的近因呢,六識生起來都有四種因;四種因分為過去因和現在因。因為眼識是果報識,果報識就是感果的,是業感果的,業感果都是異剎那業,所以它就有過去業的因。眼識的近因是用現在因來談的,它不是講過去的因,是現在、當下最近的因。過去因是指果報,佛陀講了:「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緣於眼觸而生眼受也在燃燒。」你現在看到的東西、感的果報,都是你過去的無明、愛、取、行、業產生的,就是一個燃燒的過程。

眼識的近因有四種,第一種是眼淨色,第二種是色所緣,第三種是要有光線,第四種是作意。

第一種眼淨色,單純講眼淨色還不夠準確,若準確地說,這個應該屬於叫——還沒有消失的眼淨色。怎麼講呢?比如說一個瞎眼的人或者一個死人,死人沒有眼淨色了,瞎眼的人眼淨色可能會生起來,但是看不見,不能讓眼識生起。所有的色法都有生、住、滅,生、住、滅是五十一個心識剎那,第一個心識小剎那叫色法的生剎那,最後一個小剎那叫滅剎那,中間四十九個小剎那是色法的住剎那,是它住的壽命。

一個已經滅去的眼淨色,是不能讓眼識生起來的,不能作為眼識生起的現在因;只有那些還沒有消失的、還有效的眼淨色,才可以作為眼識生起的現在因。西亞多G用了一個巴利語字眼叫asambhinna,就是指還沒有消失的、還沒有被破壞掉的、還沒有滅去的眼淨色。

業生色從結生心開始,一直到死亡心生起之前十七個心識剎那的每一個心識剎那的生、住、滅,都會有業生色生起。這個業生色當然也包括了眼耳鼻舌身、心色、性根色、命根色,這些所有的色法,包括了五淨色,我們剛才講的眼淨色。

這麼多色法生起來,究竟是哪一個小剎那生起的眼淨色,才是眼門心路過程眼識生起來的最主要的依處呢?起最大的作用呢?這裡面我們要學習一個概念,叫前壽有、中壽有、後壽有;也有人把它叫前命、中命或者後命有。這兩個翻譯,壽或者命都是可以的。在《智慧之光》是講中命,叫中命眼淨色、中命依處色或中命眼依處色。

「中命有」是什麼意思呢?跟著過去有分同時生起來的眼依處色,如果是耳鼻舌身的話,就是耳鼻舌身的依處色,在過去有分的時候生起。這個時候色所緣撞擊淨色,同時也撞擊有分,然後經過一個有分波動、有分斷,剛剛好處在中命的階段。過了兩個有分,就相當於總共過去了三個心識剎那,但是色法壽命有十七個心識剎那,在中間這個階段裡面,都屬於中命的階段,屬於色法的住時。在五門轉向階段,眼處色也是住時,到眼識依著它生起的時候,它就是最強的階段,就是它住時的階段,叫中命眼淨色。

前中後是這樣的劃分,就是在過去有分之前生起來的五識的依處色,叫前命;如果是過去有分之後,比如在有分波動、有分斷、五門轉向才生起來的這個,就叫後命眼淨色。這些前命、後命眼淨色,都不是屬於眼識生起的主要依處,那這種眼界、眼依處的色法,必須有能力讓眼識生起來,它本身是有效的,而且具備這樣的能力。當然,前、後的這些眼淨色也還存在著,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中命眼淨色,就是在過去有分的時候,所緣出現撞擊眼淨色的那個時候生起來的眼淨色,到五門轉向、五識生起的時候,剛好屬於中命的階段。《註疏》裡有一個比喻,就是你將一把針都抓在手上,但是裡面有一根針是特別突出的,這個特別突出的針,就是中命的眼處色,這樣來比喻。其它平平的針是以前的,也可以是以後的。當這一把針扎到你手上的時候,感覺最明顯的是這一根突出的針,雖然其它也能感受到,但不明顯。這個就是中命眼處色的概念。這種有能力讓眼識生起的處色,就是現在這個眼識生起的現在因。

第二個現在因,是要有色所緣的撞擊,這個撞擊不是真的撞過來了,而是有色所緣和眼處色,剛好在方向上是統一的,就是你看過去了,在你背後你就看不見,對吧!所以就是能夠在現在眼處色上觀察到,我們方便說是撞擊,其實所緣是不會撞過來的,只是這個所緣生起,這個時候眼淨色也同時生起。由於這樣的因緣導致眼識生起,所以這個處色就叫做中命眼處色。這個所緣因為是色所緣,所以它也被稱為中命色所緣,也就是在過去有分生起來的同一個剎那的那個所緣,它有這樣的效用,它維持十七個心識剎那,滿足最完整的五門心路過程,取所緣的需要。也就是這個所緣,我們稱為中命色所緣,也是最明顯的,導致眼識生起,包括整個眼門心路過程生起,都是靠這個中命色所緣的。

眼識生起的第三個現在因,是要有光線,要有「光」這個媒介,才可以導致眼識生起。在黑暗中我們看不到所緣,要有光,這個光是一種自然親依止緣。

第四個現在因是作意。作意有三種定義:一個叫心路作意;一個叫速行作意;一個叫所緣作意,所緣作意就是那個作意心所。但在這裡談的眼識生起的近因這個作意,是心路作意,也就是讓心路生起來的作意。這個作意是你的心要去看的作意,這個作意其實是五門轉向心。如果沒有這個五門轉向心把心流從有分轉向眼門所緣的話,完成從有分緣取上一生臨死前的所緣,轉向現在色所緣或五門所緣的這種所緣的改變,你是不可能產生這條眼門心路過程的。因為有五門轉向這個所緣改變,才會有五門心路過程的生起。因為這樣的改變,這個作意是心路作意,從有分改變心路的一個轉換,這個轉換是五門轉向心,所以我們講的這個作意,是五門轉向心完成的作意。五門轉向心的滅去,是眼識生起的現在因,而五門轉向心的滅去,是以它的無間緣和等無間緣的緣力,讓眼識一定在這樣的位序裡生起來;而且生起來一定去執行看聽嗅嘗觸的作用。取到的就是色聲香味觸的完整的、全息的所緣信息,這也是心的定則,一個角度。

我們知道了眼識生起的四個現在因,一個是依處,一個是所緣,一個是媒介,就是光,還有一個是作意。這四種現在因除了媒介光之外,其它的耳、鼻、舌、身識的現在因都是一樣的。耳識的媒介是要空間;鼻識的媒介是要有風界;舌識的媒介是水界;身識的媒介是地界,它們都是以五門轉向心作為它的近因。五門轉向心滅後留下的那個剎那,就是由眼、耳、鼻、舌、身識去生起或填補。

 帕奧西亞多在這裡引據了很多篇幅來談,什麼是純潔的心、純淨的心、白潔的心?針對眼識或雙五識,它本身是白潔的、純淨的,屬於白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們是依眼淨色而生起來的。眼淨色是色法,本來就沒有壞不壞的問題,它是純潔的、白潔的。有人可能會問:「如果是依善業生起來的,當然是純潔的;如果是不善業呢?善業是白法,不善業不是黑法嗎?」那《註疏》說:「白法肯定是白潔的,黑法是不善法,不善法是造惡的法,才能叫黑法。但我們這個眼識是果報名法,這屬於果報,果報是沒有善惡,它是無記。無記也是屬於純潔的、潔白的。在眼依處它是色法,它也是白潔的,依它而生起來的果報識也是潔白的。」這個是義注師的解說。然後復注師更深入了一步,就直接舉了佛陀講的:「心本來就是明亮的、明淨的,只是受客塵所染佛教歷史上這個客塵被廣泛引用,並開演出很多的理論。這個客塵是指所緣引發的不善心,果報心就不屬於這一類。本來從心的角度,它是純潔的。那被客塵所染呢,這裡就有兩種說法,我們大家就思考,這也涉及到一開始講的八十九種心的問題。究竟心是純潔的、潔白的,還是有分為白法和黑法?這個後面的話題,我們會找時間來談。

談到眼淨色本身來講,眼識是依於白潔的眼淨色,作為眼識,它是一個果報心。所以當我們看聽嗅嘗觸這個剎那,本質上就是很單純的,就是自己的一個果報成熟了。你如果看到的是可意的所緣,我們的眼識就是善的果報識;看到不可喜所緣的時候,它就是不善的果報成熟了,這個眼識就是不善果報識。在這個看的過程中,我們的眼淨色由於它是業生色,對不對?業生色也有善果報的依處色或不善果報的依處色同時在成熟。不單是這樣,所有的這些所緣的出現,也是我們的業成熟的展現。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講,它也有不可喜所緣、可喜所緣,它也是跟你的業相關的。

五門轉向心是作意,還有媒介(光),它導致能看的這個功能現象和體驗的生起。我們講眼識能看的體驗,是過去和現在因緣的聚合、累積、成熟,因緣和合它就這樣發生了。一般來講,我們感覺好像有一個很明顯的有自主性的「我」要去看,或者「我」能夠看。但如果你這樣分析下來,你會發現不是這樣的。這應該給我們帶來一個什麼震撼的啓示呢?就是原來所謂的「看」,是各種因緣底下的聚合,各種因緣在這個剎那成熟時產生的一種狀態,在這裡面,五門轉向這個作意是主要的近因,是最靠近的近因。

那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這個又都是跟我們過去的業有關聯的。你過去喜歡看什麼?你過去喜歡看,你這一生就還會保有眼淨色讓你能看;你過去喜歡看什麼,那現在呈現出來的所緣,你就感覺有樂受,你就覺得它是可喜所緣。眼識生起來最近的因是作意。你為什麼會去作意?它又是跟我們過去喜歡這樣去作意,總要轉向這個東西,它是關聯的。這裡面沒有「我」。簡單的一個眼識生起來都有這麼多的因緣,跟過去現在很多因素牽連在一起。

同樣地,我們來看耳識,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跟眼識是差不多的,它就是從眼變成耳,然後媒介也有點差別。耳識是能知聲音所緣,而且它是依著耳淨色生起來的這種能知的功能。因為它在耳淨色生起,所以我們稱它為耳識。它的作用是單純地、針對性地能知聲音所緣。它完整地把聲音所緣取到,但是它不會判斷,「噢,這是鑼鼓的聲音、這是交響樂、這是輕音樂、這是重金屬音樂」,它不做這個判斷,但是它把所有的信息全部取到,所以它的現起,對於禪修者去修觀禪時候,體驗到的就是,它朝向於去知道這個聲音所緣。它近因是耳門心路的五門轉向心的滅去。作為耳識生起的四個現在因,就跟眼識是一樣的,它要有耳淨色、要有聲音所緣、耳識要有空間、要有空界,這個聲音才可以傳播。第四個就是作意。

鼻識是依著鼻淨色,它的能知是能知氣味所緣;它的作用是單純地、針對性地能知氣味所緣;現起就是你能體驗到,它去緣取,單純地去取到氣味所緣,完整地取到氣味所緣的體驗;它的近因也是五門轉向心的滅去。鼻識的現在因四個,鼻淨色,氣味所緣,它的媒介是風界,香要透由風界才能夠傳播。下一個也是它的作意,五門轉向心的作意。

舌識的特相,是依著舌淨色而生起的能知味道所緣;作用是單純地能知道味道所緣;現起是能體驗到朝向於能取味道所緣的經驗;近因呢,也是五門轉向心的滅去。它的四個現在因,一個是舌淨色、一個是味道所緣,它的媒介是水界,必須要有水,我們前面講到,你的舌頭如果是乾的,你就品嘗不到味道的,它的近因也是五門轉向心的作意。

身識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就比較有意思。身識的特相是依身淨色能知觸所緣;作用是單純地能知觸所緣;現起是禪修者經驗朝向於觸所緣,他知道觸所緣的撞擊,它是真的撞擊,跟前面那個不撞擊不一樣;它的近因也是五門轉向心的滅去。它的四個現在因,一個是身淨色、一個是觸所緣、再一個它的媒介是地界,大家記住是地界,還有就是作意。

我們來講這個身觸有什麼樣的特點呢?跟其他的不同的地方,身識生起依靠的所緣是觸所緣,身識生起的依處是身淨色。身體是能夠感受到外在的東西的。第一個,它可以感觸到地界的現象——硬、粗、重、軟、滑、輕的這種現象;第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火界的溫度——冷和熱;第三,可以感受到風界的動作——推動和支持。所以地界、火界、風界,這三界屬於觸所緣的內容。我們前面有講過,水界不能夠由身識去體會,它是屬於意識去覺知的。地、火、風這三個觸,可以被我們的身體直接接觸到。按《阿毗達摩》的話來講,就是通過身淨色來知道這些色所緣。身淨色其實就是我們講的身淨色十法聚中的那個明亮的色法。我們在學色法的時候知道,五淨色是明亮的。身淨色十法聚就是這個明亮體,那個會明亮的色法就是淨色。雖然是業生的,但也是四大所造色。這個明亮體是什麼呢?明亮體其實從根本來講,它的元素色也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和淨色,除了地、水、火、風之外,其它都稱為所造色。明亮透澈就是身淨色。身淨色是什麼呢?身淨色其實是身十法聚這個明亮體裡邊的色法。這個明亮體又是什麼呢?是地、水、火、風,四大為基礎色的色聚。也就是說身十法聚裡面的地、水、火、風也有明亮透徹的特徵,而這種明亮透徹就是身淨色。

比如我們碰觸到外在的堅硬物體,身體接觸點就會感覺到硬,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外面這個物體的地大碰觸到我們身淨色十法聚的淨色了。身十法聚這個明亮體的基礎色法是地、水、火、風,而身淨色是四大所造色。外在物體的地界撞擊到了身十法聚的地界,是由介乎在中間的身淨色(業生色)來感知的。義注師作了一個比喻:打鐵時要有一個砧板,將燒軟化的鐵放在上面,打鐵師再拿著錘子敲打它,被敲打的是中間的鐵板;如果你把手放在上面,能夠感覺到被打,有被打的感覺。同樣地,身淨色就類似於中間這一塊東西,下面的砧板就是身十法聚的地界,錘子就是外面的地、火、風三界。當錘子打下來的時候,它就認知到觸所緣了,因此就有這個身識生起。錘子打在這個鐵板上,如果沒有下面的地界,這個撞擊是不明顯的;但如果下面同樣是一塊鐵,這種撞擊就很強烈了。 

眼、耳、鼻、舌、身五識,如果面對可意所緣的時候就是善果報;如果面對不可意所緣的時候就是不善果報。五識裡的前八識,是眼、耳、鼻、舌這四種,善和不善總共八種,它們都是捨俱的,它的受都是捨受。唯獨身識如果遇到善所緣的時候就是樂受;遇到不可喜所緣的時候就會產生苦受。它為什麼會這樣呢?《義注》裡面講:眼、耳、鼻、舌面對色、聲、香、味這些所緣的時候,眼、耳、鼻、舌這四種淨色,也是屬於所造色。眼淨色十法聚,它也是明亮的,它也屬於眼淨色十法聚的地、水、火、風所造的所造色。眼淨色面對色所緣,色也是所造色,所造色和所造色互相接觸,它生起的效應是比較柔和的,所以生起的都是捨受。就像放在砧板上的這塊東西不是鐵板,而是一堆棉花,而色所緣也是棉花;拿一坨棉花去拍砧板上的棉花,它的效應就是沒有什麼大的反應,它的這種效用也是很柔和的。

相反地,因為身識生起是通過身淨色,身淨色是所造色像棉花一樣,但觸所緣本身是四大基礎色,不是所造色,這種所緣像鐵錘子,錘子打下來,雖然是打在棉花上,但是棉花下面是鐵砧板——身十法聚的元素色,地、水、火、風四大。能感知的身淨色是所造色,跟基礎色地、火、風是混在一起的。當外在的觸所緣地、火、風撞擊過來的時候,就不是簡單地打在棉花上。棉花下面是砧板,所以它「嘣」敲下來的時候,這個砧板跟外面鐵錘的撞擊是真實的,隔在中間的棉花感受到的撞擊是很激烈的。觸所緣的地、火、風很激烈地感覺到撞擊到身淨色上,與身淨色混在一起的地大就像鐵砧板,不可喜所緣地、火、風,很激烈地撞擊到身十法聚。而其中的身淨色也是不善果報在產生,兩個都很激烈,它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苦受。相反地,善果報的地、火、風,它的這種觸覺碰觸到具備善果報地界的身淨色的時候,就會很快樂。這個快樂是相對於前面這個苦受或眼、耳、鼻、舌的這種捨受來說的。五淨色比喻為棉花,身淨色就像棉花放在砧板上面,它是介乎在外在的這個觸所緣和砧板這個地界的中間。鐵錘敲下來,棉花是被夾在中間的,同時承受兩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夾擊,感受就會非常地強烈。

對於眼耳鼻舌、色聲香味這些所緣,也是比喻為棉花,但它的砧板有的是空界、有的是水界、有的是風界,屬於柔和的,它不是那種地界,所以它的感受是捨受。

義注師們又討論了外在的觸所緣敲擊到內在的身淨色,其實兩個都屬於原色——地、水、火、風原色。當外在敲擊的時候,內在的這些地、火、風,也是同時會影響身淨色的。也就是身十法聚裡面有地、火、風,所以這樣底下互相敲擊,就可以有很明顯的受。

但是另外一些義注師又不認同,他們覺得外在的、內在的定義,是站在所緣和能緣的角度,也就是不管是內在的地、火、風,還是外在的地、火、風,總之它影響到這個身淨色的,都屬於外所緣。而能夠在身淨色這個砧板這個地界,才屬於內的,因為它是接受所緣的信息。這個也是一種說法。這個所謂內、外,其實在身十法聚之外就是外,自己生起的疼痛就是業生色法異常生起,且互相撞擊。

我們講的內、外,其實是針對身淨色十法聚本身來說的,就在這個身淨色十法聚之外的就是外。就像我們,比如你突然間頭非常痛,沒人打你,自己痛了,它會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你不善果報成熟,那個新生起的不善業生色的地界、火界、風界,去撞擊你頭部那邊本來的身淨色十法聚;或者由於你四大不調,你感冒了,造成那個地方四大失調,然後色法異常地生起。比如時節生色亂長,或是它的地界太強,一般頭疼就是地界太強,它就到處碰你的身淨色,身淨色就受不了。或者不善業成熟,得癌症了,一般就是業生色法異常生起,然後混亂地撞擊,它就感覺疼痛。

再一個不同,就是身識的苦受、樂受跟眼耳鼻舌的捨受,它的不同是受的延續性。眼耳鼻舌的捨受過了就過了,但身淨色對觸所緣可以持續比較長時間的。比如樂受,那個觸只要保持的話,這個樂受一直在;苦受也是這樣。但是你聞香或者嘗味道的時候,你會發現,就是一開始聞到的時候很香,慢慢地就不香了;嘗味道也是這樣,你開始吃第一口,我們講的邊際效應遞減,第一口味道很好,慢慢就沒有好味道了。但是如果拿刀割你,一直割都一直很痛啊,它不會減少的,它會一直都很痛,然後加上你的心路排斥的話,會越來越痛。這個就是不同撞擊的角度,或者是身識跟其它識的區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