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8-29 上午7.27.46.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怎樣暫停?不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不直接採取行動得停下來,停下來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停下來後幹什麼?正念正知的重點在於正知而行,而不是有正念了,我不動了、不作意了。不作意你只是止惡,但沒有把善心引發出來。怎麼樣才能引發善心?先要看、要覺察,要看清楚自己的情緒,這個情緒生起來的背後是什麼?你的評價、你的判斷、你自己的期待是什麼?然後再看別人的稻草人,別人的期待是什麼?這個都搞清楚了,再就是溝通表達的問題了,你想表達什麼?對方能不能接受你的表達?你的這種表達方式對不對?這個跟大家強調的是在解決問題的當下,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一定是關係是重點,而解決問題是次要的。

・你就是委屈的心態,認為付出的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這種委屈可以再往後看一下,你非常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認可,有這種強烈的需求。

・你只是覺得委屈,但是你總不去找你為什麼被漠視的原因。

・你為什麼做那麼多還會被漠視、不被接納呢?原因是什麼?這個是關鍵的重點,所以要清楚你每次的需求是什麼?你想被理解的是什麼?你的需求和你想被理解,對方是不是看到了?對方是不是能夠接受你的這個期待?在這個基礎上,對方才能看到你的努力。

・改變一個人是極其困難的。

・對方本來就沒有,他就不想給,或者他根本就不可能給得出來,「我就沒有這個性格習慣」,你非要讓他給。他給不出來,他沒有這個東西,你非要逼人家,那不是麻煩了?不可能了,對不對?如果他有,只是他不善於給,這個時候,你才有教他的機會,對吧?你教他,讓對方看到你的努力、尊重你的付出,這樣的關係才能建得起來,而不是說你單方那樣做對方就能理解。

・總之來講,要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對方,不是說習慣性地付出,習慣性地接受。討好不會贏得尊重的,討好是不會贏得認可的。認可是需要有智慧的,有智慧才能贏得尊重和認可。如果你長時間努力,總得不到認可,總覺得有抱怨,就要觀察自己的智慧夠不夠了。

・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人人都渴望改變,但其實人人都抗拒改變。改變只是嘴巴上說的,我們多少人是這樣。抱歉,我也是這樣。所以,一旦我們帶著絲毫想要改變對方的期待,就會適得其反——你有絲毫的期待,你就有絲毫的失望;你有很大的期待,你就會有很大的失望。

・反觀自己,就能理解改變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改變很容易的話,我們早就解脫了。

・面對親密關係,真正我們要做的是什麼?把對方當作鏡子來修行,來訓練自己的忍耐和如理作意。以對方作為我們的對境來長養自己的七聖財,這才是對自己負責任,這是自尊。

・過極簡的生活,剩下的乾嘛?剩下的要做佈施,為什麼呢?佈施才能夠真正地被你受用下去,變成七聖財,你才能生生世世帶走。

・佛陀講佈施是快樂的因由,是福樂的根基,是財富的住處。快樂的原因來自於佈施,你一生福樂的根基在於佈施,財富住在佈施裡面,是遭遇不順者的避難所。

・受用捨斷是在心路作意上下手,在於心路作意能夠如理作意,有正念、有正知。回避捨斷有兩類:一類是危險的的動物、處所;一類是不善友。

・無始以來我們造作無數的不善業,你怎麼會業很好呢?不善業是會被招引來的。業不孤起,仗緣而生。不要用惡緣去引不善業。

・各種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的人,這是惡友了,相處會被他影響。遠離惡友的最好方法是親近善友,如果沒有善友的引導,我們很難能看得住內心煩惱的。

・在家的佛教徒,一定要有善法可以持續去緣。沒有的話,一年半載就疲了。

・講起《阿毗達摩》來一套套的,鎧甲非常堅固,永遠法鏡外照,拿起小刀都是割別人的,從來不割自己,這是偽佛教徒。

・所以與其說回避,關鍵點是遠離不善業成熟的環境,造作善業成熟的環境。一定要去造作,那造作沒有天上會掉下來的,自己要去營造。

・鼓勵每個人都能獨立去承擔一塊事,有承擔才有責任感,有責任感才會去想、去思惟,法就能入心。因為要負責、要帶領,自己都不好意思放逸,就會觸發正精進,逼著你要把法活出來,不然不好意思。

・與其遠離還不如去親近善的。親近善的,一定要找一個正法律的僧團去依止、去親近,去親近有大福報的智者。

・導向涅槃不要把涅槃當作某一個概念,涅槃就是煩惱的止息。

・只要有碎片的時間,都要造作善業。最簡單的善業就是正念正知。

・成就以慈心禪為主的四護衛禪。修不淨、三十二身分和九墓觀,去除對五蘊的執著;修佛隨念,以佛陀的功德來護佑自己;修死隨念,才不會天天覺得生命還很長。有這樣去努力,自然很多不善所緣就規避掉了。

・十種福德事:佈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隨喜功德、回向功德、聽聞佛法、弘揚佛法、正直己見。

・自己實際執行,力勸他人,解釋善行,然後你自己感到歡喜。對自己感到歡喜、對別人感到歡喜都是福德事。

・做善行是很容易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善行的,難的是你不願意做。你不願意做是你的「見」沒有樹起來,所有修行都是從「見」開始的。

 ・修行是為自己,是自利。對於上座部來講,學法不要法鏡向外,不要刀鋒向外。

 

 

 

 

雲端起觀131

 

 

各位賢友好!我們把昨天忍耐捨斷在家庭關係中,乃至於在社會關係中經常碰到的一些場景、問題,做了一些說明。

講這個問題的時候呢,很多人會對號入座。對號入座是對的,因為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有相似的情況,人與人之間關係,也都是這些情況。

遇到不可喜所緣的時候,你需要記住這幾種方法。我這個是拋磚引玉,可能你們有更好的方法。

1、怎樣暫停?不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不直接採取行動得停下來,停下來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停下來後幹什麼?正念正知的重點在於正知而行,而不是有正念了,我不動了、不作意了。不作意你只是止惡,但沒有把善心引發出來。怎麼樣才能引發善心?先要看、要覺察,要看清楚自己的情緒,這個情緒生起來的背後是什麼?你的評價、你的判斷、你自己的期待是什麼?然後再看別人的稻草人,別人的期待是什麼?這個都搞清楚了,再就是溝通表達的問題了,你想表達什麼?對方能不能接受你的表達?你的這種表達方式對不對?這個跟大家強調的是在解決問題的當下,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一定是關係是重點,而解決問題是次要的。你有良好的關係,本身問題就不會出現。為什麼會出現問題呢?就是關係不正常,關係不正常才會有問題,所以重點是關係而不是解決問題。當碰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都衝著問題去,這個是出問題的關鍵。不管是親子的問題、伴侶的問題、父母的問題、朋友的問題,還是同事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你停下來了,要表達了、要溝通了,情緒控制不住怎麼辦?想溝通,對方默然怎麼辦?你很渴望這個關係,但是又很害怕失去,是什麼問題?怎麼建立自信?剩下可能有些人會碰到的問題:「為什麼要改變的總是我?為什麼總是我要做出努力而對方不付出?」當你有這種情緒的時候,很明顯我們能讀出來,你覺得很委屈,對吧?「憑什麼都是我要做?關係是雙方的,夫妻、家庭是我們一起的。乃至於我們都是公司的員工,都是為了公司好啊!」你就是委屈的心態,認為付出的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這種委屈可以再往後看一下,你非常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認可,有這種強烈的需求。你會發現,在這裡面,男人和女人的差別是什麼呢?女人對這個關係的需求比較敏感,很重視維繫和經營這個關係的結果。結果是什麼?應該怎麼樣?往往這個時候,她只是對那個結果不滿意,而對自已內心的具體期待其實並不清楚。

當你長時間在付出,而別人總是沒有反應,或者得到相反的結果,你很委屈,你很抱怨。當你發現越是抱怨,關係越不能改善,你希望對方能夠改變的,反而向相反的方向走。那說明一個什麼問題?這麼長的時間你覺得都在付出、容忍、忍耐。你的所有付出和努力,根本沒有被對方接納,沒有被對方重視,乃至於你是被漠視的,你只是覺得委屈,但是你總不去找你為什麼被漠視的原因。你付出這麼長時間,你面對的是個人,是個眾生,他不是一塊石頭。你為什麼做那麼多還會被漠視、不被接納呢?原因是什麼?這個是關鍵的重點,所以要清楚你每次的需求是什麼?你想被理解的是什麼?你的需求和你想被理解,對方是不是看到了?對方是不是能夠接受你的這個期待?在這個基礎上,對方才能看到你的努力。如果你的需求和希望被理解的那個點,對方認為根本是不合理的,認為你就是浪費時間或無理取鬧,你就是給我找麻煩,那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他都覺得煩。為什麼?他的標記、他的想蘊,就是不想跟你在這個問題上花太多的時間。你再付出努力,只是帶來相反的結果。

這個時候你的期待和你想被理解,如果對方根本不接受你的這個東西,你要去化解,或者你要去調整。改變一個人是極其困難的,既然人家不可能給你這個東西,你就放棄唄。另外,他可以給你的東西,你去要嘛。對方本來就沒有,他就不想給,或者他根本就不可能給得出來,「我就沒有這個性格習慣」,你非要讓他給。他給不出來,他沒有這個東西,你非要逼人家,那不是麻煩了?不可能了,對不對?如果他有,只是他不善於給,這個時候,你才有教他的機會,對吧?你教他,讓對方看到你的努力、尊重你的付出,這樣的關係才能建得起來,而不是說你單方那樣做對方就能理解。

還有一種人,我們按照世俗來說,就是天生不講理,喜歡得寸進尺,這種無賴之徒。有沒有?有的。這樣的人,你要有足夠強的心力和智慧,才能對付得了他。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能力,你就遠離囉!那沒有辦法,你要呆著,就準備接受這個現實。你如果不能接受,那就遠離。如果你覺得還是有機會,你的智慧也足夠,現在學《阿毗達摩》了,這是世間最高智慧。天天跟你講正念正知,心足夠強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的情況下,震攝他一下,主動地震攝他一下。震攝什麼?你知道的啦!他怕什麼?總是有怕的,人沒有不怕的,震攝他一下也未嘗不可,但不是要傷害對方,這要有智慧。毛澤東講「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關鍵是你這一拳出去,要免得百拳來,你要一拳出去後,引得一千拳打過來,這是愚蠢。你要是真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倒是解決了,你可以這樣乾。你若不能,沒有這種水平,然後呢,你就會迎來一陣暴打,那就不是有智慧了。總之來講,要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對方,不是說習慣性地付出,習慣性地接受。討好不會贏得尊重的,討好是不會贏得認可的。認可是需要有智慧的,有智慧才能贏得尊重和認可。如果你長時間努力,總得不到認可,總覺得有抱怨,就要觀察自己的智慧夠不夠了。

再一個呢,看到很多同學做作業,「我改了,老公沒改怎麼辦?」或者說你的其他關係對象,不管是伴侶、父母、還是子女,他們沒改怎麼辦?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人人都渴望改變,但其實人人都抗拒改變。改變只是嘴巴上說的,我們多少人是這樣。抱歉,我也是這樣。所以,一旦我們帶著絲毫想要改變對方的期待,就會適得其反——你有絲毫的期待,你就有絲毫的失望;你有很大的期待,你就會有很大的失望。為什麼呢?往往我們帶著這樣的期待,要求對方做的時候,對方馬上就能感覺得出來,所以,效果都是適得其反。

今天看有位同學的作業,是說吃完飯,孩子把碗往桌上一放,她覺得已經如理作意,速行作意一下,作意好了,很平靜地跟他說:「那個碗不洗,蟲子會來的。」兒子馬上嗆她一句說,是因為家裡其它的衛生沒有搞好,蟲子才會來的。看起來她好像如理作意了,然而她說出的話,就是指責嘛!「你吃完飯不主動洗碗」,雖然我說,「蟲子會來的」,後面一句話就是說「你不對」嘛!引來的結果就是被嗆一句。中午飯吃完後老老實實,自己洗,不說話了。孩子反而衝上來了,說「我來洗碗」。

反觀自己,就能理解改變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改變很容易的話,我們早就解脫了,我們不會在這晃蕩了。改變是非常難的,要想影響一個人,讓一個人改變,是一場持久戰。不要因為自己有一點點改變,「我現在學佛了」,然後就希望別人能夠同步,乃至於比你進步更大,這是不可能的。你要帶著這樣的心態,哪怕你就一輩子你都影響不了別人,這是可能的,而且這個概率是比較大的。那要怎麼辦呢?不期待,對別人不要有任何期待。對自己呢,可以有期待,這個期待也不能從結果上來要求,而是要持續地改變的動力。

對自己呢,佛陀有一段對天人的話,我覺得特別好。雖然我們做不到哪一步,但是現在日常生活里也是可以用的:「不停留、不掙扎,渡過洪流。」對自己的改變不要停留,對自己遇到的所有該忍耐的不掙扎,該忍耐的忍耐,你只要自己持續改變,周圍的改變一定是會發生的。但是不要期待、不要預設結果,給自己一些信心,給對方一些信任,也給這個關係一些耐心。

有因緣在一起,都是「我愛執」,才能夠讓大家組成家庭,成為父子、母子,成為朋友、同事,都是過去的「我愛執」造下的業。各種緣力,才能把我們拉在一起。包括大家在一起來學佛,都是過去的「我愛執」。但是這個「我愛執」是基於某一方面渴愛,但是能不能在各個方面都同頻呢?你在家庭裡面同頻,但是在學《阿毗達摩》上能不能同頻呢?在自我改變上能不能同頻呢?不一定。但是只有這個「我愛執」就在一起,在一起呢,只要你持續改變就會影響大家,就會影響對方。帶著一點耐心,只有這樣才是對自己和對方最大的支持和關愛,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喜、捨。

無始輪回當中,其實並沒有一個所謂的親密關係至始至終陪著你生生相伴輪回的。哪怕就是菩薩的菩提眷屬,也不是每生每世能夠是夫妻在一起的。你去看佛陀過去,菩薩的本生的時候,也不全是這樣,只是經常會碰到。如果不是共同發願、共同持戒、共同做善行,你要想下一生再碰到,那都是多少劫以後的事。很多永遠都碰不到。

面對親密關係,真正我們要做的是什麼?把對方當作鏡子來修行,來訓練自己的忍耐和如理作意。以對方作為我們的對境來長養自己的七聖財,這才是對自己負責任,這是自尊。把心收回來,是我自己要成長,而不是別人要成長。別人能不能成長很難,即使有時候成長了,它也不見得是跟你有關係的。重要是自己要成長。忍耐捨斷就簡單地學習到這裡。

受用捨斷就比較簡單,就是衣、食、住、藥。受用對佛法來講,主要是針對出家人,當然在家人也是一樣,衣、食、住、藥。其實所有人生命當中生存需要,就是衣、食、住、藥這四種資具,穿的、吃的、住的、維護身體健康的這些,其它的都是奢侈品。如果你對其它的有更多期待,你就會成為它的奴隸。過極簡的生活,剩下的乾嘛?剩下的要做佈施,為什麼呢?佈施才能夠真正地被你受用下去,變成七聖財,你才能生生世世帶走。如果把它存著、留著,買成高級服裝、高級食品、豪宅、豪車,或者在銀行裡面存著,最後大部分你都無法受用,道理大家懂的。

佛陀建議四四分配,對吧?如果你有財富,四分之一存起來,以備應急之需;四分之一繼續作為再發展的成本;四分之一用來養家糊口;四分之一要盡快拿去佈施。

很多人想要財富越來越多。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一看,從近代我們也可以看一看。從現代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你查一下: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四十年前開始到現在,能體現個人財富的民營企業家,還有幾個剩下的?不要講四十年,二十年還有幾個剩下的?還能基業長青的?那他們剩下的理由是什麼?剩下的原因是什麼?去分析一下。只要一個企業,它沒有足夠地付出,去回饋社會的話,除非它只是守一個家庭小作坊,如果你要擴展,你不足夠25%回饋社會,基本上在十年內就沒有了。大一點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都很少見到的。

前兩天瑪欣德尊者講次第論,第一個論就是《施論》,就是佈施的利益。佛陀講佈施是快樂的因由,是福樂的根基,是財富的住處。快樂的原因來自於佈施,你一生福樂的根基在於佈施,財富住在佈施裡面,是遭遇不順者的避難所。

全世界現在都處在非常不確定因素的階段,2021年還是這樣,很多的不順。但是一個善於佈施的人,他就有避難所、庇護所,去處、歸處。我們能看到在一個國家或者世界處於各種戰爭、災難或疫情的時候,哪些人自然而然地就有避難所,就會那麼剛好地出現。我們有些人講,出生自帶乾糧的人,自帶乾糧是什麼呢?就是隨著他的出生,他的家庭的經濟情況,各種情況都出現好轉,他是他家的福星。這樣的人,你去觀察,他就是樂善好施,一到手就要出去,一到手就要出去。我們總覺得付出去的會虧掉,付出去的不會虧掉。

佛陀講,在今世和後世,沒有像佈施這樣的依靠、安利、支持、避難所、庇護所、去處和歸處。所以它以依靠性,就像用眾堡組成的獅子座;以安利性,故猶如大地;以支持性,猶如支持之神;它以能越渡眾苦性,猶如船;以能夠放鬆故,猶如戰爭的英雄;以能夠預防危險故,猶如嚴守之城;以不被慳吝染污故,猶如紅蓮花;它能夠燒毀慳吝故,猶如火;它以諸煩惱難以接近故,猶如毒蛇。它猶如獅子般不會恐懼,又猶如大象一般有力量;它以能夠到達安全之處,故猶如沙咖天帝的馬王。因為佈施在世間能夠給予諸如沙咖天帝的福樂,沙咖天帝就是靠佈施才當了沙咖天帝的。魔天的福樂,魔王也是靠佈施,但是因為沒有正見,有佈施結果成為魔王。梵天的福樂、轉輪聖王的福樂,包括聖弟子的巴拉密智、獨覺佛的菩提智、正等正覺佛的菩提智,所以談論與佈施相關的功德,佛陀說,如果要談的話,它都是談不完的。

所以在資具受用層面,第一個是知足,夠用就行。需要的不多,是想要的太多。所有的所緣都是受用,我們擴展一點,不但是衣、食、住、藥,所有的所緣都是受用。什麼意思呢?就說你兒子,兒子是你的受用。什麼叫受用呢?你看到你喜歡,孩子長得帥、孩子進步了、孩子被人贊揚了,你就美滋滋的,你就靠這個受用。孩子被投訴了,你就難受,你的受用不好。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你的伴侶,包括你的工作,都是你的受用。如果不能夠在正面知道:受用是有味的,是有樂味的;味是味,患是患,它是有過患的,你執取它是有過患的;出離是出離。你要從受用中出離出來,不成為受蘊狗,不成為六境猴。

衣、食、住、藥方面的受用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父母、孩子是有情眾生,他們各自都是生命的獨立體。無始以來,各自輪回,他不是你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對他慈、悲、喜、捨。執行你該執行的任務和義務,這樣你就不會在裡面去找夫妻的樂味,執著夫妻的樂味;去找子女的樂味,執著子女的樂味。看不到這些過患而漩在裡面,每天為他苦、為他愁、為他樂、為他喜,為他付出一切,而對自己生命的真正提升漠視、不顧。這是愚蠢、是無明,是無聞凡夫、五蘊狗。不從裡面走出來,佛陀說,須彌山無數次被消失了,你還在輪回當中,這個從資具受用的角度來看,要捨斷。

下一個,回避捨斷。受用捨斷是在心路作意上下手,在於心路作意能夠如理作意,有正念、有正知。回避捨斷有兩類:一類是危險的的動物、處所;一類是不善友。經文講說要回避狂象,是一種表示。包括:惡象、惡馬、惡牛、惡狗、蛇等可能帶來命難的各種有害的動物。如果不回避的話呢,可能受傷乃至死亡。《義注》裡面講,這個時候不要逞強,認為我是沙門,所以我就可以像佛陀一樣地制止狂象,弄非死即傷。我們世間人也是一樣,現在這種惡象、惡馬、惡牛、惡狗,蛇呢,不容易碰到,但是各種危險還是很容易存在的,其它的各種危險還是很多的。

比如說病毒。新冠肺炎就是類似,不要逞強,說我不怕,不戴口罩。美國最多一天感染將近四十萬。剛開始新冠肺炎起來的時候,各方的大仙、大師都出來。你看視頻上很多表揚抓病毒的,病毒沒抓著,自己被病毒抓走了。用什麼咒術啊、法術啊,或者搞些什麼儀式可以避災免難了,各種自以為是。也有些學佛的說,相信「我自己的kamma,我的業很好」。無始以來我們造作無數的不善業,你怎麼會業很好呢?不善業是會被招引來的。業不孤起,仗緣而生。不要用惡緣去引不善業。

其它就是木樁呀、荊棘處呀、坑啊、懸崖呀、污水溝呀,就是會有危險的地方。上面是有危險的動物,這裡是有危險的地方,這樣的地方要回避。一般情況下,在相對發達的國家不多,但是我們去旅遊,這樣的地方就容易碰到,有危險。很多人喜歡冒險,冒險你要有足夠的能力,你可以冒;沒有足夠的能力就不要隨便冒,會冒出問題來。

另一類是「坐於如此的非常座,行於如此的非行處的惡友」,這個是指人。對一些脾氣不好的、容易發怒的,或天生凶殘兇暴的惡人。地方治安不好就別去啊,可以省掉由於治安不好而引發的不善業。還有,在《比庫巴帝摩卡》裡面的,有兩條巴吉帝亞戒律。一條是比庫不可以單獨跟一個女眾坐在私密的遮敝處,可以行不淨行的地方共坐。 

再一條是比庫單獨跟一個女眾不是在遮蔽的,但卻適合說淫穢語的地方共坐。我上回講過,現在互相加微信,其實都是私密的,適合說各種話的處所。佛陀時代沒有微信,沒有這樣的通信手段,他沒有制定這樣的戒律。這就要很小心,作為一個比庫、作為女居士就要非常小心。

「非行處」對於比庫來講,有五種非行處,不能去的。一個是妓女的妓院,有妓女的住處、寡婦的住處、老處女的住處、太監被閹割的人的住處,還有比庫尼的地方,沒有其他的有智的男性跟你一起,你不可以去了。即使是阿拉漢也不應該去了,別人看了可能會起懷疑,可能抵毀你、誹謗你,這是「非行處」。

在現代,凡是可能引發不淨行慾望的地方:紅燈區、酒吧、網吧,可以引發你各種不善行高級的會所。

還有惡友,《義注》里是講:那些低劣的、會破戒的偽友、非友或者劣友。他們可能會慫恿你,引發你的欲漏、有漏、無明漏未生會出生,已生會增長的無為凡夫;不見聖者,不受上士法調教的、喜歡造不善業的、喜歡打獵的、喜歡到處勾引別人的。喜歡招蜂引蝶的女人,喜歡尋花問柳的男人,這樣的人不要碰。喜歡說謊、喜歡編是非的酒肉朋友要遠離。現在美國很多州大麻合法化了,有些州海洛因都開始合法化了,這就很危險的。喜歡說是非、喜歡各種綺語、喜歡誇誇其談,各種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的人,這是惡友了,相處會被他影響。遠離惡友的最好方法是親近善友,如果沒有善友的引導,我們很難能看得住內心煩惱的。對於在家人來說,遠離寺院、僧團的保護,要建立線上線下的共修團組,互相提策,要把家變成道場。

在家的佛教徒,一定要有善法可以持續去緣。沒有的話,一年半載就疲了,變成「佛油子」了。講起《阿毗達摩》來一套套的,鎧甲非常堅固,永遠法鏡外照,拿起小刀都是割別人的,從來不割自己,這是偽佛教徒。那怎麼辦呢?要建立自己家庭的學佛環境,要建立自己周邊的學佛環境,要有學佛小組。學佛小組不是要去搞團隊,就是你需要有個氛圍,大家共學,互相策勵、互相促進。依著某一類法,一段時間持續地修學下去,然後一步一步真正地提升它,這樣你這一生才不會被煩惱帶走,不然就會很危險。所以與其說回避,關鍵點是遠離不善業成熟的環境,造作善業成熟的環境。一定要去造作,那造作沒有天上會掉下來的,自己要去營造。為什麼建議大家開班、建小組。學什麼不重要,但一定要學法、學正法;學誰的不重要,只要是正法的就好。

鼓勵每個人都能獨立去承擔一塊事,有承擔才有責任感,有責任感才會去想、去思惟,法就能入心。因為要負責、要帶領,自己都不好意思放逸,就會觸發正精進,逼著你要把法活出來,不然不好意思。

遠離不善業成熟的環境;遠離愚人;遠離不正當的行業,非正命的;遠離不善的環境;遠離不良的飲食習慣;遠離不良的作息習慣,不要晚上做鬼,白天做豬。但與其遠離還不如去親近善的。親近善的,一定要找一個正法律的僧團去依止、去親近,去親近有大福報的智者。

要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要有開闊的人生格局,導向涅槃的善願。導向涅槃不要把涅槃當作某一個概念,涅槃就是煩惱的止息。

煩惱不是好東西,人人都知道,但有些人不能談涅槃,不能談削弱自己的煩惱作為生命的目標。為什麼?不能真乾。 

只要有碎片的時間,都要造作善業。最簡單的善業就是正念正知。對著你的家人轉變觀念,為眾生服務、為人民服務。

有條件就親近智者。最好的方式是在周邊營造一個法的環境,一個長久有正法的環境。當你有病痛的時候,面臨生命危難的時候,僧團不在邊上,在你邊上最可能的就是家人,或者你的善友。而這個善友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靠你平常去營造它,去建立這個法緣,有這樣的法緣你會有這樣的法友。 

成就以慈心禪為主的四護衛禪。修不淨、三十二身分和九墓觀,去除對五蘊的執著;修佛隨念,以佛陀的功德來護佑自己;修死隨念,才不會天天覺得生命還很長。有這樣去努力,自然很多不善所緣就規避掉了。

培養十五種行,持戒、防護諸根、飲食知節量,包括四種受用;實行警寤是正確的作息;然後成就七妙法,成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行種子,這是福德,內福德。

持戒的功德以前給大家講過了。想要錢嗎?先持戒;想要好名聲嗎?先持戒;沒有自信嗎?先持戒;怕臨終昏迷啊,持戒;怕下一生去惡趣啊,清淨持戒。

保障都在這裡,十種福德事:佈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隨喜功德、回向功德、聽聞佛法、弘揚佛法、正直己見。十種福德事,還有十五種行加起來,有哪一些每天都在做?每天有持戒,你每天服務家人,有生起佈施的心,就算佈施。如果能日行一善,做供養、佈施那就更好。每天禪修哪怕就是五分鐘。還有恭敬,對師長有恭敬、對長輩有恭敬。盡可能地做一些服務,哪怕服務家人。然後隨喜別人的功德,每天滴水回向。每天有聽聞佛法,然後只要有因緣,給家人、朋友講講,講講的過程中自己會成長、會有體會。然後端正自己的正見。端正自己的正見不容易,要不斷的去除常、樂、我、淨的「我見」。

十種福德事擴展開來會有四十種。第一個自己實際執行,力勸他人,解釋善行,然後你自己感到歡喜。對自己感到歡喜、對別人感到歡喜都是福德事。做善行是很容易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善行的,難的是你不願意做。你不願意做是你的「見」沒有樹起來,所有修行都是從「見」開始的。

修行是為自己,是自利。對於上座部來講,學法不要法鏡向外,不要刀鋒向外,每次一想:我家人、我孩子、我先生、我太太如何如何,這時候要轉回來看,我在要求別人的時候自己做到多少了?慚愧心生起來,哪怕只是做到一點點,每天有一點、每個月有一點、每年有一點,幾年時間下來你就會有很大的進步!十年時間下來你就不得了!能堅持、能持續,精進捨,這種進步就很可觀的。最怕的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分鐘熱度。課程快結束了,你接下來怎麼能夠繼續實踐,讓法活出來。你就要去考慮:你自己身邊怎樣搭建自己的氛圍?怎麼跟正法律的僧團建立聯繫?我們不是說要去搞團隊、山頭,你跟誰學不要緊,但你總要有一圈人一起學,這很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