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9-07 上午7.37.33.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你會碰到這個人而得到這樣的果報,是有你自己的因,是主因,這是主要條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那外面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外在的、次要方面的緣引發,而讓你的這個主因成熟了。所以看緣起其實是要看多方的,就是你的問題是你的問題,但是對方產生的引發你過去的果報成熟,對方也是有原因的。不能講,「都是我的果報,你完全沒事」。

・我們體驗不好的果報的時候,先敢於承擔,不要馬上就把這個甩給別人。

・「無有此事和乃有此事」的法,貫穿了整個佛陀的教導,「無有此事乃有此事」,它是緣起法的根本。

・果報色法——業生色,在一個人身上最多可以有8種業生色。這8種命根色,展開來18種色法,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命根,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心所依處色、男性根色還有女性根色還有業生的空界,這個是果報色法。

・欲界的不善,有四惡趣的果報名法,包括不善的雙五識、領受、推度、彼所緣。善的果報心有欲界善的果報心,有因的、無因的果報心,色界的善果報心,無色界的善果報心,出世間的果心。果報心總共有36種。

 

 

 

雲端起觀_140課   禪修營總結_業的運用

 

各位賢友好,我們結束了三天的身心療癒、密集禪修,看到參與的同學有很好的收穫。禪修報告我簡單的做下點評發在群里,你們自己可以看,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身心療癒是作為我們禪修的一個前行,或者也可以說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用到的地方。所謂 「身心兼修、性命雙修」,佛教不是沒有「性命雙修」,我們有很深層次的身心療癒方法,只是沒有去應用,沒有去開發。你只要去用、善巧的用、有智慧的用,一定可以讓我們的身心越來越健康。

這裡要統一說明一下,身心療癒,作為我們類似於護衛禪,作為一個主業處禪修的一個前行或者一個結行。如果身體有些這樣的狀況就可以先做一下處理,感冒著涼了或者吃壞東西,用四界都是有效的,這是前行。然後正行還是你的主要業處,你是安那般念就還是安那般念,如果你是慈心或者白遍或者其他的業處,你就以你的主業處為主修。下座之前,你也可以做一下療癒,看你的情況。所以並不是教導一個新的法門,這個是一種前行和結行的一種指導。這過程里,我們要知道身體的調整就是平衡,心的調整也是平衡。身體調整的平衡是四大平衡,你自己觀察,熱多了就要修冷,修冷呢,一般建議不直接修那個很冷的那種冷氣嗦嗦的那個冷,給大家建議用月光的這種清爽陰柔的那種感覺,而不是那種冰冷的那種冷。那種冷對你身體並不是太合適,用這種月光的清涼來體會涼的感覺就比較好,也是所謂的陰陽平衡,中國人講的陰陽平衡。那我們講冷熱平衡;硬、粗、重跟軟、滑、輕的平衡;推動跟支持平衡;流動跟粘結平衡,這四大平衡你自己要去調整。在這過程裡面,提醒大家的是胸部這一塊,就是心肺這一塊,不要用那種穿透,說有堵住我就去穿,你現在沒有能力穿,而且有時候穿不好會有不好的效用。有幾個原則:一個原則就是你覺得那個地方寒涼,你用火、用火界。有些人喜歡直接感覺熱,有些人喜歡用火,有些人喜歡用太陽,都可以。但是你要能感覺那個地方熱起來,對於那種由於寒凝造成的四大的僵硬,可以用火界。如果是堵呢?堵,你要分清楚。有些堵是情緒的堵,情緒的堵你就要梳理情緒。還有一種堵,是貪心的堵,那種黏著,還有那個心血管的堵,用火是沒有用的,用火界燒是會有問題的。那種堵,你就用無貪、慈心去泡它。你能找到根源,什麼樣的緣,是飲食的黏著還是你情緒的黏著,就要去觀察一下。那這種堵呢,在我們療癒裡面就只有泡,軟化它,然後讓它流動起來,這個才有用。直接用火烤可能越烤越有問題,這個是要提醒一下。

熱呢,如果是很燥的熱,直接引到湧泉穴;如果是一般平穩的熱,你可以引到命門上,收到心臟裡面來這樣。總體以平衡為原則,而不是燒得越多越好。每天流汗最後你又變成陰虛了,就麻煩,這個是從身的角度上來講。

然後從心的角度來講也是平衡。心的平衡是什麼?心的平衡是五根的平衡、七覺支的平衡。任何不善都是失衡的,沒有中捨性心所。那麼一種是過去的不平衡,它會在你的身上留下過去不良心生色法的包塊,這種梳理、慈心、柔軟完以後,一般過去那個情緒就會現出來,那個情緒現出來就要梳理它。梳理它從轉念入手。轉念,就是要找到那個邪見,離不開「我」和「我的」和「我的自我」這三個東西的,你再怎麼受傷,人家再怎麼對你,都是那三個東西。沒有「我」,沒有「我的」和「我的自我」的時候,哪來的受傷啊?哪來的恐懼啊?哪來的憋屈啊?這是原則。你不轉念,你再怎麼安撫,說「我抱抱你啊」,這個是一開始安撫你一下是有用,但最終是不會解決問題的。最重要是你的念頭要轉過來,念頭只要轉過來,一切就是散開了,這是要去落實的。順著包塊裡面那股難受勁兒、心窩里的那股難受勁兒,從頭到尾要去找到它,然後去梳理它,梳到它平衡。心要療癒,這是一種歷史上存留的。再一種就是你現在時常會冒出來的,最近出現的那些瞋心、那些貪心。特別是那種瞋心,剛剛發生的,那你也一樣從轉念下手,梳理它,把心調平衡。身心療癒了,你的禪修才能夠上路的,五蓋才會不斷的削弱。以前給大家講你可能不信,這麼幾個月下來,有認真做的收穫都是滿滿的。不想去做的、無視這個東西的,你原來怎樣還怎樣。前面幾個月我們不講,就這三天時間,你們看到,能夠做得了身心療癒的人,都能夠有很多的改觀,做不了的人就是卡在那個地方。做不了的人並不是說你不可救藥,而是你的信心沒有起來,你的信沒有起來,你不認為這個有用。這不是江湖膏藥,這是用「法」來給大家做建議的,適不適當你可以自己選擇的,但這是「法」,這是佛陀的「法」。四界差別是佛陀的「法」;三十二身分是佛陀的「法」;如理作意是佛陀的「法」;去除邪見也是佛陀的「法」。我沒有講我自己個人的祖傳秘方,所以你要去嘗試,你不去嘗試是沒有用的。你講:「我還是很緊啊!」那我能怎麼辦,我已經教你了,已經苦口婆心跟你講了,嗓子都講啞了,那你不做我也沒有辦法。這個是給大家再提醒一下。那我們接下來繼續我們的《阿毗達摩》的應用快樂之道。

我們講到了離路心。離路心的核心就是業、業果。那麼在《攝阿毗達摩義論》里,這部分的內容其實並不多。我考慮了一下,加了帕奧西亞多在《業的運作》那部著作里的一部分內容,給大家做一小部分介紹,多的部分大家可以自己去學習。

講到業,對於佛教徒來講,這個詞就太熟悉了。說你造業啊、業障鬼啊、業障深重啊,這個業決定一切啊……各種各樣的說法。正確的理解這個業,其實是很不容易的,真正的關於業的運作,是佛陀十力排第一個業果智。業果是緣起的核心。對於弟子來講,我們只能瞭解其中的一小部分。業是探討生命現象、生死現象的運作和規律的。作為一個生命體,「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我們對於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可以決定?我們有沒有辦法左右自己的未來?在今天跟明天,在這個剎那跟下一個剎那,在這個生命的流轉過程中,以及在生和死之間,是不是存在一定的規律?這個就是我們講業的定則裡面要思考的內容。

Kamma是巴利語,Kam+makam就是做、造作或者行為的意思,組合成kamma的意思就是身、語、意方面有意志的行為。有意志的行為只有兩種性質,就是善和不善。沒有中間的業,沒有這個無記業。無記業其實是不稱為業了,因為它不起作用。真正的起作用的業就只有善和不善。那麼善和不善表現在道德上來講,就是好和不好。對於好和不好,佛教有很精確的定義,這樣的好和不好是代表什麼?有不善根伴隨著這樣的心,就是不善業;有善根伴隨的業,就是善業。在《阿毗達摩》裡面,是指善和不善的思心所負責組織造業。佛陀講:「諸比庫,我說思即是業,因思而造作身語意之業。」思心所它不僅自己造業,它還組織其他心所一起造業。就像公司的總經理一樣,像國家的總理一樣,自己工作,還要督促其他人員跟他一樣的工作。它自己執行認知目標、對目標行動的作用,還要促使其他心所一起運作。

因為有了這個,有了動機和意志,才有身體的行為和語言的表達,以及各種各樣的思惟、分析、判斷。除了佛陀和阿拉漢之外,三果聖者以下,包括凡夫,任何思都是有業的。佛陀、阿拉漢心念裡面的唯作心,也有思心所,但是由於他們已經斷盡了煩惱,所以他的速行裡面只是唯作,唯作就沒有留下業。也就是說佛陀以及一切煩惱斷盡的聖者,雖然有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表達以及他內心的很多的作意,但純粹只是做,而不會留下任何的業力。

因此,判斷犯不犯戒或者造不造下業,重要是看你有沒有這個,有沒有這個意志,有沒有這個動機。比如有人打掃衛生,你的目的是打掃衛生,並不是為了殺生,無意間可能掃到螞蟻死掉了,你不能講是故意殺生。或者說一個人在走路的時候你沒有看到,踩死螞蟻或者蚯蚓,但他並沒有意圖要把這個蚯蚓踩死,他當時的就是——「我要從這裡走到那邊,我要走路」。那麼他是沒有造殺生的業,也沒有違反這種殺生學處。乃至於你開車,急急忙忙沒有正念,可能撞到人了、受傷了或者乃至於把人撞死了,在法律上是要追究責任的,但是在業的範疇里,你並沒有要故意撞死人,所以並沒有犯殺生的足道業、沒有違反殺生學處,因為他沒有殺人的這個。在《律藏》里講到,比庫們在做建築的時候,其中一位比庫不小心失手掉下一塊石頭,把下面一位比庫砸死了。佛陀說:「那位比庫沒有殺生,沒有違反殺生的學處。」因此如果沒有惡的、不善的意圖,不會構成惡業、不善業。

 「諸比庫,有情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無論所造的是善或惡之業,都是它的承受者。」「有情是業的所有者」——是眾生自己的財產,真正的財產,生帶來死帶走的,其他的財產都不是真的。眾生,是自己所造的業的主人,就是你的那個業你是完全擁有的,人家拿不走的。「業的繼承者」——業是你的遺產、你的財富。「眾生是業的繼承人」——每個人、每個眾生所造的業,最終是由自己來承擔、自己來繼承。「以業為起源」——我們從業開始,業是眾生的起源和根源。我們的生命是由業產生的。我們以前講過結生名色是上一生臨死前的那個業作為管道,那個業帶來的。「以業為親屬」——業是我們的親戚和眷屬,支助或阻礙生命的良好運作。「以業為皈依處」——業是眾生的皈依處、依持處。我們靠著業的,這個身體沒有業生色就會死掉。所有看、聽、嗅、嘗、觸都是果報,都是它的承受者,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無論眾生所造的是善業或者是不善業,都將要承受、體驗由這些業成熟帶來的果報。我們在講善和不善的時候,未來會有樂的果報或者苦的果報。用我們中國常用的話、華人圈裡面常用的話,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部都報。這看起來是民間的一個諺語,但它包含了業的定律。

業的定律有兩個很主要的意思,一個是同類相應,我們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第一個善指的是業,就是行為,包括身語意的行為。好的、善的行為,就是善業。有善報是指善的果報,體驗到樂果。樂果是什麼呢?比如說健康、長壽、美貌、出身高貴、擁有財富、擁有影響力、很有智慧、有各種五欲的快樂。我們經常講的外在的福報,乃至於投身為人、天人、欲界天人、梵天人,這個是更殊勝的善報。那為什麼會有這些善報呢?那是因為你過去有善業。「惡有惡報」,第一個惡是也是指業,就是不善業。有惡報呢,我們講會帶來苦果,不好的果報。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指的是什麼樣的思、是什麼樣的心、是什麼樣的速行,就有可能要承受由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善業帶來樂的果報;不善業帶來苦的果報。這個就是因果的第一個層面。

佛陀在《增支部》里講,「諸比庫,無有此事,絕不可能。若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能產生可愛、可樂、可意的果報,無有此事。諸比庫,乃有此事,若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能產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的果報,乃有此事。諸比庫,無有此事絕不可能,若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能產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的果報,無有此事。諸比庫,乃有此事,若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能產生可愛、可樂、可意的果報,乃有此事。」一個人造了不善業,他將要承受由此帶來的果報、苦果;一個人如果造作善業,他也將有可能享受由此帶來的樂果。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的是苦瓜,收的也是苦瓜;種下的是甜瓜,收的也是甜瓜。不可能種苦瓜收甜瓜;不可能種甜瓜收苦瓜,更不可能種瓜長出豆子來。

因果第二個層面的定律,就是自作自受。每個人都是自己業的承受者,都要為他自己所造的業負責,無法不接受。所以,想蘊梳理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接受。負責造業的速行一旦滅去,就會在你的名色相續流裡面形成一種影響力,我們稱為業力。這種業力一遇到相應的因緣,它就會產生作用。就像一棵蘋果樹只要還活著,只要因緣成熟,春天就會開花,秋天的時候就會成熟結果。你只要不搞嫁接或者轉基因,蘋果樹就是蘋果樹,它不會長出梨來;桃子樹就是桃子樹,它也不會長出蘋果來。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心田裡種下是善的種子或者不善的種子,它不會在別人的田裡長出其他的果子來。你的業是你的業,他的業是他的業。雖然講人之間的果報會有互相影響,那是另外的一個層面、是緣力層面上。

瞭解了這兩個基本的規律,就要明白自己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一般大家不好接受的情況是:當無緣無故的遭遇傷害。你沒有去傷害別人的意願,但就是被傷害,因而憤憤不平,認為這個苦是別人給你造成的。但是如果你能夠觀察緣起的時候,會發現你不是完全沒有責任,有時對方只是一個緣。你會碰到這個人而得到這樣的果報,是有你自己的因,是主因,這是主要條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那外面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外在的、次要方面的緣引發,而讓你的這個主因成熟了。所以看緣起其實是要看多方的,就是你的問題是你的問題,但是對方產生的引發你過去的果報成熟,對方也是有原因的。不能講,「都是我的果報,你完全沒事」。我們也不是這麼看。但是你首先認你的果報,外面應該怎麼來應對,那是第二步的事。首先把自己的果報認下來,而不是說馬上去跟對方採取行動,這個是一再要提醒,每次到這樣的情況就提醒一下。

所以我們體驗不好的果報的時候,先敢於承擔,不要馬上就把這個甩給別人,「哎,你這傢伙無緣無故欺負我,無緣無故給我添麻煩,無緣無故給我造矛盾」。所有的人,不管是誰,都希望自己過得好嘛,鼓勵機制的緣故。現在大家碰到很多的問題就是子女的問題,「孩子聽話不聽話、聰明不聰明、是不是善解人意」,所有人都想自己的孩子長得帥、漂亮、聰明、智慧、聽話、善解人意,還不生病,最好他全身具足了跟佛陀一樣的功德。但是往往就跟你想象的不一樣。學霸的父母就生一個你總覺得使不上勁的孩子,為什麼?業呀!這就是他的業,也是你們的業呀!那麼果報成熟了,你就要接受。接受、承受你的孩子就是這樣的孩子,學霸的孩子現在就是這個樣子,然後因材施教,可能他未來還是個學霸。但是如果你認為他不行,你天天要拔他,最後可能就是適得其反,這就是對業的定律認同的智慧。否則天天都在講:「我們要接受果報、接受果報。」但一遇到事實就是不接受,每天都對著那個果報採取各種各樣的無理行動。

業呢,是有異熟的。在造業的當下轉起的那個俱生果報,是在每個心都能體會到的它健康、不健康的。第二種果報是異熟的,在生命期間,如果是2~6速行留下的業力,盡未來際都有力量成熟。有一種業是立刻成熟的,就是出世間的業,道心生起的下一個剎那,果心接著就生起。對於世間業來說,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具足種種因緣才會成熟,而不會立竿見影的。所以一般的果報,我們也稱為叫Vipāka異熟。因為異熟,所以大家經常不認賬。其實道心跟果心也是異熟。這個無間並不是同一個心識剎那,是下一個心識剎那。經常有人講:「我們經常做好事為什麼沒有一個好結果?世間上很多人都是做好事沒好結果。很多人不務正業、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卻是飛黃騰達。這個社會就是不公平啊!」所以他們認為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都是騙人的,因為他總希望一做馬上就有善報,馬上就惡報才能夠認同。其實我們古諺語都有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我們在田裡種各種各樣的瓜果,春播秋收嘛,都不是馬上就能夠收穫的,不管你種的是甜瓜還是苦瓜。帕奧西亞多G說是苦楝樹,苦楝樹也是一年長一個種子啊!不管是種子的定律還是業的定律,都是有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就要靠你自己去認識和承受。其實異熟也有好、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你造的不善業,也不會立即感果,不會那麼苦,不然你就不敢做不善業了。但是你不小心造了不善業,也不用太擔心不會立即感果。你覺得不好,就是你造的善業,它也不會馬上感果。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個原則,對於善業,怎樣引善業來成熟,怎麼規避不善業的成熟,也就有一定方法了。

業力也是跟我們種瓜種豆一樣,從種下到長出果實,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耕耘,然後成長,最後開花結果。我們世俗上,不管小孩從幼兒園一直學到博士畢業,還是你去做投資,做一個事業,不可能說今天投資,明天馬上就事業輝煌。除非個別人說,買股票、中彩票了,這個是有。但這個是過去的一種果報,你不可能一直有。就是巴菲特今年也虧了很多,去年也虧了很多,一樣的。我們經常會看到說:「有些人這一生好像沒幹什麼好事,但是生活非常富裕,地位還很高,吃的都是甜瓜;有些人看過去他蠻善良的,但是生活就是很苦,各種不如意。」我們剛才講了,因為它有時間差。除了時間差之外,我們在前面的課程講過了,我們有業習,無始以來的習慣,還有阻礙業和支助業。舉個例子講,這一生有富裕果報、地位果報好的人,理論上他是過去種的甜瓜,他種的是甜種子。但是他這一生卻不斷的種苦瓜種子,為什麼呢?我們講業習,還有就是家庭跟社會的這個模因有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印度狼孩一樣。我們知道生命的根本是因為渴愛和無明。無明、渴愛是潛藏在我們名色相續流里最深層的力量,這一生因為你過去種甜瓜,所以這一生富裕、健康,有很多本錢,這就是被甜瓜滋潤。你的無明、渴愛被滋潤,五欲的樂味讓你體會到,你就會有非常強的力量要去抓取,不斷地被鼓勵機制鼓勵。而且因為他福報夠大,保護機制不容易被觸發,他就經常會感覺到「為所欲為也不要緊吶」。因為無明和渴愛,所以這種貪的習性,還有這種軟懶的習性,好逸惡勞、走捷徑,各種習性是不用學的,自己就會了。三世怨就是這樣的原因造成的。

那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原因根本是來自於我們速行裡面造業的思心所。它催促、發動相應法朝向目標,集合相應法和指導相應法造業。

所以「思就是業」。不善的思,留下來不善的業;善的思,留下來善的業。在《相應部》佛陀有一段話,他說:「阿難,當有身的時候(就是身體的行為),身思為因而生起的內在的苦樂。阿難,當有語時,語思為因而生起內在的苦樂。阿難,當有意時,意思為因而生起內在的苦樂。這個是因為無明,無明為緣。」我們剛才講到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陀講「無有此事,乃有此事」。這是如來力,如來的十力之一。這種「無有此事和乃有此事」的法,貫穿了整個佛陀的教導,「無有此事乃有此事」,它是緣起法的根本。

講到這個「善報、惡報」,就有一個「報」什麼?我們經常在講「果報、果報」,就是果報法。果報法包括果報的名法和果報的色法。果報名法,就是不同類別的果報心。比如說帶來四惡趣,地獄、惡鬼、畜生再生的不善果報捨俱推度心;帶來人界結生的八大善果報心和善果報捨俱推度心;還有欲界天的、色界天的、無色界天的果報心,這一類的有19個,稱為19個結生心,起結生的作用。還有維持我們一期生命的,名法相續不斷的有分心,它是果報心。只有當產生它們的業耗盡了,我們講業盡而死的時候它才不會生起。還有其他的果報心,比如雙五識,善和不善果報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接觸到可愛所緣和不可愛所緣的時候會生起來的。果報名法包括了果報的心識和相應的心所。比如說果報心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它是屬於果報名法裡面的。

果報色法——業生色,在一個人身上最多可以有8種業生色。這8種命根色,展開來18種色法,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命根,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心所依處色、男性根色還有女性根色還有業生的空界,這個是果報色法。

欲界的不善,有四惡趣的果報名法,包括不善的雙五識、領受、推度、彼所緣。善的果報心有欲界善的果報心,有因的、無因的果報心,色界的善果報心,無色界的善果報心,出世間的果心。果報心總共有36種。

並不是說由於某一種業會同時產生果報名法和果報色法,這個是很複雜的。我們不一定要去完全一一對應。果報色法從結生一直到死亡,中間的每一個心識剎那的生住滅三個小剎那,都有業生色生起來。每一個人身上的8種業生色,在每一個小剎那裡不斷地生起,你很難去知道它這一刻生起的是善的,這一刻生起的是不善的。但是一般你身體會有體會,會有體驗。微細的不善業的業生色你不容易體會,明顯的不善業的業生色,你能夠體會。有些時候的業生色是突然事故出現。比如說你莫名其妙突然間被打一頓,或者被車撞到了,那種果報一出現,它是用一種強烈的外力撞擊你的業生色。那麼這個業生色在生起的時候,是不是跟你當下的果報名法一一對應呢?不一定的,這個非常的深細,只有佛陀能夠觀察,要問佛陀,或者你抓緊修行,早日成佛就知道了。

佛陀所說的不善業和善業有很明確的指定。如果心具有不善根,那麼它就是不善心;如果心具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那他就是善心。因此當我們心路的速行心具有不善根的時候,那麼他的就是不善的,就會造下不善業;當心路的速行是有善根的時候,那這個就是善的,那麼造下的就是善業。不善心有三個不善根,貪、瞋、痴(lobhadosamoha)。貪根心、瞋根心和痴根心合起來有12種。不善心絕不可能跟任何善法相應,它只會跟不善法相應。因此不善心一定會與無慚、無愧、掉舉、痴相應,這個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也就是意味著不管是貪根心還是瞋根心,有貪有瞋就必定有痴。為什麼起貪?因為痴;為什麼起瞋?還是因為痴。但是貪根心不會跟瞋相應,同樣的瞋不會跟貪相應。貪是黏著,瞋是排斥,它們兩個是對立的,也就是貪和瞋不會在同一個心識剎那裡生起來,乃至於它不會在同一條心路裡面生起來。但第三種這種痴根,它總是伴隨著貪和瞋。痴根心呢,只是跟痴相應的。痴根心只有兩種:掉舉和懷疑。

痴就是無明,無明avijjā,什麼是avijjā無明?無明就奔走於在勝義諦上並不存在的女人、男人的,而不奔走於勝義諦上存在的諸蘊。什麼意思呢?就是指這個痴根、無明,讓我們有情只看到這個世俗諦,男女啊、父母啊、夫妻啊、子女啊、狗貓豬雞啊,還有房子、車子、鈔票。那這些事物,是世俗賦予的概念,事實上只是各種蘊的組合而已。真實存在的是諸蘊、諸界、諸處、名色、緣起、業的運作、無常、苦、無我,簡而言之都是苦諦和集諦。但由於無明而不能夠破除名色的密集,而被我們所見。因為不能夠洞穿無明,所以我們流轉生死。無明就是跟不善因相應,這個道理不是空談,學到現在大家應該很清楚了。身心療癒時,觀察你心起來的情緒,什麼人惹到你這樣的情緒?什麼事情惹到你這樣的情緒?這樣的人、這樣的情緒惹的是什麼?惹的是「我」「我的」「我的自我」,對吧?「我」是什麼?是一堆念頭。有真實的「我」嗎?沒有。那你為什麼會認為是「我」呢?因為avijjā,無明。因為看不透,這個是要一點一點的去實踐了。

所以,貪、瞋、痴使我們的心成為不善心。痴心所是遍一切心的心所,心裡面有貪、瞋、痴,這個就變成貪思、瞋思、痴思,就是不善業,佛陀也稱為叫非福、惡,或者多做非福。多做非福就是惡、不善業了。那我們在造惡、不善業的時候,往往都是不做思考就能做的,都是自願的,沒有人強迫你這麼做的。但是這樣的不善業產生果報的時候,它一定會是什麼結果呢?非你所願。惡果一定是非你所願的,非所欲,不會是你想要的,一定是不可意的,是苦果。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它引生惡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