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6_265121290300514_182816453_n  

 

臨終病人家屬的心理調適
 
文:護理部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 王浴

小芹罹患乳癌,平時都有按時追蹤,這兩個月得知肺部、肝臟轉移,因上腔靜脈症候群,導致呼吸很喘而住院,媽媽很不能接受,也害怕小芹無法接受,因此只告訴小芹這幾個器官有些發炎。

這幾天,小芹總是好喘好喘,喘到無法在床上躺下來,必須趴在床上桌休息。醫師跟媽媽解釋病情看起來不樂觀,接著媽媽要求換病房,因為前天走出病房正好看到從另一病房移出的大體,實在太不吉祥了,因為全病房正好沒有空的病床所以換不成,她又提出要出院回家,但小芹喘得這麼厲害怎麼回家,她們只好繼續住下來。

有一天病房的宗教師,在走廊碰到媽媽,趁機代小芹轉達,跟媽媽說:「小芹的身體功能不好,可是她的心靈可以超越身體的痛苦,小芹很愛你,只要你願意接受,她就能接受。」

媽媽點點頭:「我知道,我知道」, 可是回到病房後媽媽跟小芹說:「小芹啊!沒事,沒事,你多吃點白鳳豆,這杯紅蘿蔔汁也要喝光喔!」

小芹說:「紅蘿蔔汁很難喝呢!」

「乖,喝光,你的病才會好」媽媽一點也不放手。

隔天媽媽問小芹:「要不然,你去出家好嗎?」

小芹疑惑的問:「為什麼?」

媽媽說:「你發大願,出家,佛祖會保佑你活久一點」

這....該說是有創意,還是不擇手段,令小芹啼笑皆非。
 
臨終病人家屬的壓力

小芹的媽媽說:「我壓力好大,我好怕做錯一個決定,就害了小芹...」,
「愛別離」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當親人生病乃至死亡不可避免時,照顧者的任務是「護生」,在小芹媽媽的眼裡是沒有「死」字的,為了不讓親人離去,可說無所不用其極。
 
照顧末期病人,家屬最常出現的反應就是不能讓病人知道實情,但久病的人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是非常清楚的,很多體貼的病人常常佯裝不知情,卻有苦說不出。

在旁照顧的家屬,往往陷入自己不捨的情緒而不自知,不願意放棄任何希望,尋求秘方,一味的要病人吃這個喝那個,以便有體力對抗病魔,甚至有親戚朋友好心提供各種建議,嚴格要求病人執行,殊不知如此做和病人的心越來越遠。
 
臨終照顧或臨終陪伴是件辛苦的工作,家屬除了承擔照顧病人的醫療、生活起居與心理需求外,還要承擔病人責任的轉移和自己身心理壓力與調適。

一般來說,家屬在「理智」上知道,病人不久之後就要離開了,自己可能要為病人的臨終事務作準備,也需要盤算當病人不在後,自己怎麼繼續生活下去。

在「情感」上,有的家屬依舊非常的不捨,總是想盡辦法要延後病人的死亡時間,因此會要求醫護人員能不能再給他這個那個,例如病人不能吃了就要給營養點滴,但感受不到病人身體的腫脹及疲累。

家屬也很為難,比較理性的家屬一方面要在陪伴的過程中給予病人希望,一方面也要根據病人變化,作出符合現實狀況的照顧因應措施,同時家屬還需要兼顧到原來的生活中,他所要負擔的責任。

請您試試這樣做

當人的心智極力抗拒現狀時,就不能清晰的思考。有的家屬因為對「生」已經不再那麼執著,反而他的心比較能夠放鬆下來,壓力不再像以前那麼大,因此能看見病人的需求。

放掉過去的治療習慣,病人的代謝能力與身體功能會改變,過去的醫療模式或處置不一定符合目前病人的需求,甚至可能是無效的醫療。

化悲傷為祝福,當同樣事件發生時,每個人心裡的心情故事與心理機轉可能都不盡相同,因為真正影響我們心情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於這個「事件的看法或詮釋」,如果不把死亡當成結束,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將悲傷轉為祝福,或許我們的不捨會降低些。

學習放手,尊重生命的自然旅程。不要再強求病人加油努力,病人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力不從心;病人可能靜靜的躺在床上,彷彿與外界隔離,其實不然,他正一步一步的接近與體認著生命的本質,正在進行一件有意義的工程,就是體認死亡,家屬可以和病人一起為來生努力。

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堅強,傷心時允許自己哭一哭,感覺不公平時就埋怨一下,情緒低落時允許自己坐著發呆,也可嘗試向身旁的親友傾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使自己的情緒得到舒緩。
 
因為他,讓我成長

臨終照顧很不容易也很辛苦,但多年的臨床陪伴經驗告訴我們,家屬因為臨終陪伴,所得到的心靈成長,以及對生命進入更深層的瞭解,是整個過程中最大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