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sHKx3rlckpcEkFr_JK9A

 

【方法七、勇猛精進】


第七個增長五根的方法,是勇猛精進地修習,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身體與生命,只為了能持續不間斷地禪修。這意謂著減少我們習慣對色身的照顧,與其花時間裝扮自己,或滿足我們追求舒適的渴望,不如儘量奉獻精力於禪修。


雖然現在我們覺得充滿青春活力,但當我們死亡,身體便一無是處。屍體有什麼用呢?身體就像是非常脆弱的容器,只能在未受損時使用,一旦它掉落地上,對我們來說便毫無用處了。


當我們活著,仍保有相當的健康,有幸能練習禪修,讓我們在還不致於太遲、身體還未成為無用的屍體之前,試著從色身中萃取珍貴的精華吧!當然,我們的目標不在於促使這件事快快發生,仍應注意維護身體健康,只為了還能繼續禪修。


你也許會問,我們能從身體中萃取出什麼精華?曾有個科學研究要來測定人體組成物質——鐵、鈣等——的市場價值,我相信一定不值一美元,萃取所有這些元素的成本,一定比這全部價值大好幾倍。就算沒有這萃取的過程,屍體除為土壤施肥之外,毫無價值。如果死者的器官可以移植到活人身上,那是很好的,但在這個例子中,只不過是延緩朝向完全無生命、無價值屍體的過程。


身體可視為令人作嘔、充滿不潔之物的垃圾場。缺乏創造力的人,在垃圾場裡找不到有用的東西,但有點子的人則了解資源回收的價值,他可以從垃圾堆中拿出又髒又臭的東西,清洗乾淨後便能再度利用,現在就有許多人作回收生意而賺進百萬的故事。


我們仍然可透過修行佛法,從這稱為「垃圾堆」的身體裡萃取出黃金。一種黃金是「戒」——行為的淨化,調服並教化行為的能力。在進一步的萃取之後,身體會產生信、精進、念、定與慧五根,這些是透過禪修而由身體萃取出的無價珍寶。五根確立後,心不再受到貪、瞋、癡的支配。當人的內心不再有這些痛苦與沉重的煩惱,經驗到金錢買不到的極度快樂與平靜,他所在之處都會變得安祥與美好,因而使旁人也感到振奮。這種內在的解脫不受限於任何環境與條件,只有熱切地禪修可以獲得這樣的結果。


任何人都能了解,內心的痛苦狀態不會如我們所願消失。誰不曾與明知自己若沉迷其中,即會傷害他人的欲望搏鬥?誰不曾煩躁乖戾,而希望自己感到快樂滿足?有誰沒有體驗過困惑的痛苦?根除造成生命痛苦與不滿的隨眠煩惱是有可能,但對多數的我們而言,並不容易。心靈的功課既是嚴苛,又會使人有所斬獲,然而,我們不應就此氣餒。毗婆舍那禪修的目標與結果,是要解脫各種形式、程度、層次的身苦與心苦,如果你渴望這種解脫,應該為有機會努力達到這結果而感到欣慰。


努力的最佳時機就是現在,如果你還年輕,應該慶幸擁有良好的狀態,因為年輕人最有精力來禪修;如果你年紀較大,可能體能較差,不過也許你有足夠的人生閱歷,而有智慧的思想,例如體解生命的短暫與不可預期。

 

◎「迫切感抓住了我!」


佛陀時代,有位出身優渥的年輕比丘,年少健壯的他,出家前有很多機會享受各種欲樂。他很富裕,親友眾多,財富讓他擁有各式各樣的嗜好。然而,他放棄這一切而尋求解脫。


一天,國王騎馬經過森林,遇見這位比丘,國王說:「尊貴的先生!你年輕力壯,正值青春,家境富裕,有許多享受的機會,為何要離家穿上僧袍,過隱居的生活?你不覺得寂寞嗎?不會覺得無聊嗎?」


這位比丘答道:「哦!偉大的國王,當我聽聞佛陀激發出離心的開示,一股強大的迫切感向我襲來,我希望在死前,及時從自身中萃取最好的效用,這便是我為何放棄世俗生活而穿上僧服。」


如果寧捨身命也必須禪修的迫切感尚未說服你,佛陀的話語或許會有幫助。


佛陀說人應當深思一個事實:整個有情世間,只不過是由生起,但不久住的心法與色法所組成,名、色連一剎那都不會保持不變,它們不斷變遷,一旦發現自己處在這樣的身心中,便明瞭不可能做任何事以阻止成長的發生。年輕時,我們想要長大;而年老了,卻陷入無法逆轉的衰老過程。


我們想要身體健康,但這希望無法保證實現,我們終其一生都受到疾病、創傷、疼痛、不適的折磨。長生不老遙不可及,所有的人都會死。死亡與我們的希望恰恰相反,卻無法阻止,唯一的問題是死亡早來或晚到。


地球上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我們成長、健康與長生不老的期望,人們卻拒絕接受這事實,老年人希望看起來年輕,科學家發展各種療程與裝置來延緩人類老化的過程,甚至試圖讓人起死回生!生病時,我們服藥來讓自己感到舒服,但即使痊癒後,還是會再生病。人無法欺騙自然,我們無法逃避年老與死亡。


這是有情的主要弱點——缺乏保障。沒有安全的庇護所可以避開年老、疾病與死亡。看看其他眾生,看看動物,最重要的是看看你自己。


如果你深入練習,對這些事實就不會感到意外。如果你能以觀智,看見心法與色法如何剎那、剎那不間斷地生起,便會了解沒有任何可以讓你投奔的庇護所,你沒有任何保障。然而,如果你的觀智不及此,也許思考生命的不穩定性,也能引發迫切感,激發想禪修的強烈動力。修習毗婆舍那可以引領你至超越這一切恐懼的地方。


有情另外還有個大弱點——無有財產。這聽起來也許有點奇怪,我們一出生,立刻開始吸收知識,獲得種種證書。大多數人找工作做,然後以所得的薪水購買許多物品,將之稱為「自己的財產」,在相對的關係上,這些的確是我們的財產,毋庸置疑。如果財產真的屬於我們,我們就永遠不會與之分離;如果我們擁有財產是以某種究竟的意義來說,那麼它們還會破碎、遺失或遭竊嗎?人類死亡時,帶不走任何東西,一切所得、收集、儲存、貯藏的東西都被留下,所以說一切眾生無有財產。


我們所有的財產在死亡的剎那必須留下。財產有三種,第一種是不動產:建築物、土地與房地產等,這些在世間的約定上屬於你,但你死亡時必須將之留下。第二種是動產:椅子、牙刷與衣服,你存活在這地球,四處遊歷時帶著走的所有東西。接著是知識:藝術、科學、賴以維生的技術。只要我們的身體處於良好、可運作的狀態,這知識的財產便不可或缺,然而,也不保證它們不會遺失。你也許會忘記所知道的事,或由於政府的命令與其他不幸事件,而讓你無法發揮專長。若你是外科醫生,你的手臂有可能嚴重骨折,或者健康遭到其他的損害,而異常焦慮到無法維持生計。


在我們存在於地球的期間,沒有任何財產可帶來保障,遑論來世。如果可以了解自己並不擁有什麼,了解生命極其短暫,那麼,當不可避免的事情發生,我們會感到平靜許多。


◎唯一真正的財產


然而,有某些東西會跟隨人類穿越死亡之門,這就是「業」(kamma)——種種行為的結果。我們的善、惡業如影隨形地相隨,即使想擺脫也無法如願。


相信業是你唯一真正的財產,帶來想要熱切並徹底修習佛法的強烈渴望。你會了解有益的善行是對自己未來快樂的投資,而惡行則會回報在自身上。因此,你會基於善意、慷慨、仁慈等崇高的想法來行事,會捐款給醫院與遭遇不幸的人。


你會扶持家人、長者、殘障、窮人、朋友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你會希望保持行為純淨,調服言行,以創造更美好的社會。你致力於禪修,降服心中生起的惱人煩惱,將會造就一個安祥的環境;你會經歷各個階段的觀智,最後體證終極的目標。所有這些布施(d A n a )、持戒、禪修(bhAvanA)等善行,將如影隨形跟著你到死後。不要停止增長善法!


我們都是渴愛的奴隸,真是可恥!卻又千真萬確。欲望無有滿足,一旦我們獲得某個東西,便發覺它不如想像中滿意,於是又去試其他東西。這是生命的本質,就好像試圖用捕蟲網來舀水一樣,眾生無法藉由聽從欲望的支配、物質的追求而得到滿足。欲望永遠無法滿足欲望,如果我們正確了解這項真理,便不會以這種適得其反的方式來尋求滿足。這便是佛陀說,知足是最大財富的原因。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位編織籃子的人,他很單純,喜歡編織籃子,吹吹口哨、哼哼歌,一天就在工作中快樂度過了,晚上便回到小屋就寢,一覺到天明。有天,一位富翁經過,看見這貧窮的編織工,生起一股悲心,給了他一千元,「拿著吧!」他說:「好好去享受一番。」


編織工滿心感激地收下錢,他這輩子從未看過一千元。他回到那破爛不堪的小屋,不知要把錢存放在那裡,小屋太不安全了,他擔心強盜,甚至煩惱老鼠會啃食它,而整夜無法成眠。


第二天,他帶著一千元去工作,但無法哼歌或吹口哨,因為他非常擔憂這筆錢,那一晚他再度失眠。隔天一早,便把這一千元還給富翁,對他說:「把快樂還給我吧!」


你也許會以為佛教不鼓勵追求知識或證書,或辛苦工作賺錢,讓你可以養活自己、扶持家人與朋友,並為值得的理由或團體而奉獻。不!當然可以善用你的生命與聰明才智,合法並誠實地獲取這一切。重點是要對你所擁有的感到知足,而不要變成渴愛的奴隸——這才是佛陀的教誡。思惟一切眾生的弱點,便可以在你老病到無法修行,而只能離開這無用的屍體之前,從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中獲得最多。


【方法八、耐心且堅忍地面對疼痛或其他障礙】


如果你不惜生命,奮力修習,將能開展「勇猛精進」3,使你完成修行的較高階段。如此無畏的態度,不僅存在第七個培養五根的因素裡,也包含在第八因素中。這第八項特質,就是處理痛苦,特別是色身的苦受時的耐心與堅忍。


在一次坐禪中會生起的不舒服,心反應這些苦受而產生的痛苦,以及在這些苦受上,心抗拒禪修強加於它的控制,所有的行者都很熟悉這些。一小時的禪坐有很多功課要做。首先,你試著儘可能將心保持在主要的所緣上,對習慣四處奔馳的心來說,這種限制與控制是很大的威脅。維持注意力的過程變成一種壓力,心抗拒控制的壓力,是一種苦。


當心充滿著抗拒,身體通常也跟著反應,緊張生起,你很快便為苦受所包圍。有了最初的抗拒,以及加諸其上的痛苦,你手上有相當的苦差事得做!你的心緊縮、身體緊繃,你沒有耐心直視身體的苦,現在你的心完全瘋狂了,也許充滿著厭惡與憤怒。現在你的苦有三重——心最初的抗拒、身體實際的痛苦以及色身的苦所導致內心的苦。


這會是運用增長五根的第八因素的好時機,試著以耐心與堅忍直接觀察痛苦。如果你還未準備好以耐心來面對苦,便是為貪、瞋等煩惱開啟了一扇門。「哦!我討厭這痛苦!要是我能回到五分鐘前美好舒適的狀態就好了。」在貪、瞋現起,又失去耐心時,心也會變得愚癡迷惑,沒有任何所緣是清楚的,你無法看到痛苦的真正本質。


此時,你會認為疼痛就如刺一般,是修習的障礙,你也許會決定變換姿勢,以便「更加專注」。如果這種動作成為習慣,你便失去深化禪修的機會。身體靜止不動,是心平靜與輕安的基礎。


不停地動,確實是隱藏疼痛本質的好方法。疼痛就在你的眼前——經驗中最明顯的部位,但你移動身體,故意忽視它,而失去了理解痛苦真相的絕佳機會。


事實上,打從我們出生在地球開始,就一直與疼痛同在,它如此接近我們的生活,為什麼要逃離它呢?如果疼痛生起,將它視為是個以嶄新且深刻的方法,來真正了解某件熟悉事物的絕佳機會。


不在禪修時,你偶爾可練習耐心地對待苦受,特別是專注於某件感興趣的事。假設你是個熱愛下棋的人,你坐在椅子上,非常專心看著棋盤,對手剛下了一步好棋,將你一軍。你或許已在椅子上坐了兩小時,但絲毫不覺姿勢受到侷限,因為你試圖找出脫困的策略。你的心完全浸淫於沈思,如果真的感到疼痛,也會完全忽略它,直到目標達成。


在禪修時練習耐心甚至更為重要,它比下棋還能開展更高層的智慧,使我們脫離根本的困境。


◎對付疼痛的策略


洞察「現象」真實本質的程度,取決於我們開展的定的程度,心愈定,愈能洞察並了解實相,在覺知苦受時更是如此。若定力羸弱,就無法真正感覺到一直出現在身上的不舒服,而在定力開始加深時,即使最輕微的不適都變得清楚,就像被放大與誇張地呈現。人類多數都像近視一般,沒有「定」的眼鏡,這世界顯得朦朧、模糊且難以辨認,一旦戴上眼鏡,一切都清楚明亮。這不是因為所緣改變了,而是視力變得敏銳。


當你用肉眼注視一滴水,看不到什麼;但若放到顯微鏡下,會開始看到其中發生很多事——許多東西在舞動、移動,你會被水吸引住。如果在禪修中能戴上定的眼鏡,你會感到驚訝,在看來停滯又無趣的痛點上,竟發生許多變化。定愈深,對疼痛的了解也愈深。你對這些苦受處於不斷變遷的狀態,從一種感覺到另一種,改變、減弱、增強、變化與舞動看得愈清楚,你會愈來愈著迷,定與念愈發深刻、敏銳。這場表演變得精彩絕倫之際,有時會突然意外地結束,好像戛然落幕一般,疼痛便奇蹟般消失了。


不能鼓起足夠勇氣或精進來注視疼痛的人,永遠無法了解深藏其中的潛力。我們必須培養心的勇氣——勇猛的精進以注視痛苦,讓我們學習不逃避痛苦,而直接面對。


當疼痛生起,第一個策略是將注意力直接朝向它的中心,試著進入痛的核心。看痛就只是痛,持續不斷地觀照,試著進入痛的表面之下,如是便不會回應疼痛。


也許你非常地努力,但仍漸感疲憊,疼痛耗盡心力。若無法維持相當程度的精進、念與定,那便是優雅地離開的時候。第二個處理疼痛的策略是與它一起遊戲,你進入疼痛,然後稍稍放鬆,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但放鬆念與定的強度,這能讓心休息一下。然後再次儘可能地接近疼痛,如果不成功,再撤離一次。如此進進出出、反反覆覆二至三次。


如果疼痛還是很強,儘管有這些策略,你的心仍緊繃、縮緊,便是優雅投降的時候了。但這並不意味著變動姿勢,而是轉換專注的位置,完全忽略疼痛,將心放在腹部的起伏,或你所使用任何的主要所緣。試著一心專注其上,就能將疼痛阻隔於覺知之外。

◎治療身心


我們必須試著克服任何心的膽怯,只要你有勇士般心的力量,便可藉由了解疼痛的本質而克服它。在禪修中,身體會生起許多種難以忍受的感覺,幾乎所有的行者都清楚看到不舒服總存在於色身之中,只不過因為定而被放大了。在密集修習期間,疼痛經常自舊傷、幼時的災難或過去的慢性病而浮上表面,目前或最近的疾病則會突然加重,如果上述兩者發生在你身上,可說幸運女神降臨了。你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勇猛精進,來克服疾病或慢性疼痛,無須服用任何藥物。許多行者只是透過禪修,便完全克服並超越他們的健康問題。


大約十五年前,有位多年為胃疾所苦的人,他去檢查時,醫生說他有個腫瘤,必須開刀,但他害怕手術失敗致死。他於是決定小心行事,免得真的死了,他心想:「我最好去禪修。」他在我的指導下修習,很快就開始感到許多疼痛,起初並不嚴重,但隨著他的進步,修習到苦隨觀的程度時,遭受到如酷刑般難以忍受痛苦的侵襲。他告訴我這些情況,我說:「你當然可以隨時回家看醫生,然而,你為何不多待幾天呢?」


他考慮後,覺得自己還是沒把握能從手術中生還,決定留下繼續禪修。他每兩個小時吃一茶匙的藥,偶爾疼痛處於優勢,偶爾他戰勝疼痛。這是場雙方皆有敗績的長期抗戰,但他有極大的勇氣。


在一次坐禪中,他的疼痛是如此劇烈,使得整個身體不停顫抖,衣服被汗水浸濕。胃裡的腫瘤愈來愈嚴重,壓迫感也益發強烈。在他注視著胃時,胃的概念頓時消失,只剩下他的心與一個疼痛的所緣,這非常痛,但也異常有趣。他持續觀察,就只有觀照的心與愈發難受的痛。


然後,有個如炸彈般的大爆炸發生了!他說甚至可聽到巨大的聲響,之後一切都結束了。他從一身是汗的禪坐中起來,觸摸腹部,那曾因腫瘤而突出的部位,已無任何東西,他痊癒了!此外,他完成了禪修,體悟涅槃。


他離開中心不久後,我請他告訴我醫生對這胃部問題的看法,醫生對腫瘤消失感到震驚。現在,他可以忽略遵循了二十年的嚴格飲食控制,他至今仍健康地活著,甚至連醫生都變成為毗婆舍那的行者!


我遇過無數從慢性頭痛、心臟病、結核病,甚至癌症與早年受過重大傷害而痊癒的人,其中有些人被醫生宣告不治,他們都必須經歷巨大的痛苦,但以堅忍不拔與勇猛的精進來練習,最後治癒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以堅決的勇氣觀察痛苦,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實相的本質,而契入智慧。


你不應該因為苦受而氣餒,而是要擁有信心與耐心,堅忍不拔,直到了解自己的真正本質。

 

【方法九、決心繼續練習,直到完成解脫的目標】


第九,也是增長五根的最後一個因素,是讓你直達道路盡頭,不會走上岔路或中途放棄的心的特質。


你禪修的目標是什麼呢?為什麼修習戒、定、慧三學?了解禪修的目的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如此便會知道自己致力於該目標的程度。


◎善行與我們最大的潛力


讓我們來思考一下「戒」。我們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機會在地球出生為人,又知道自己在這世上奇妙的存在是善行的結果,我們應該努力活出人性最高的潛能。「人性」一詞的正面涵意是「大慈悲」,難道不適合地球上所有的人類,來渴望圓成這樣的特質?如果人可以培養充滿慈悲的心,就很容易過著和諧與良善的生活。道德(戒律)奠基於體諒一切有情的感受,包括其他眾生與自己;人的行為若合乎道德,不僅無損他人,亦可免於來世的憂苦。我們都應避免會導致不幸後果的行為,走在善行的路上,會讓我們永遠不墮惡趣。


「業」是我們唯一真正的財產。如果你能將此觀點當作行為、修行與整個生命的基本原則,將大有助益。不論善惡,業在此生、來生,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如果我們表現良善與和諧的行為,今生便能受人尊崇,智者會讚歎、喜歡我們,我們也能期待來世的良好環境,直到證得最後的涅槃。


做出惡或不善的行為,甚至在這一生就會蒙羞,聲名狼藉,智者會譴責、看輕我們,未來也無法逃離行為的惡果。


業招致善惡果報的強大潛力,可比擬為食物。有些食物是合適、健康的,有的則對身體有害。如果我們了解什麼食物有營養,適時適量取用,便能享有長壽與健康的人生。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受到不健康且有害食物的吸引,就必須遭受其後果,我們可能會生病,痛苦萬分,甚至死亡。


◎美善的行為


布施可以減少貪在心中生起,基本的五戒有助於控制情緒與非常粗重的貪、瞋煩惱。持守戒律,控制心在一定範圍內,而不會從身體或甚至言語表現出來。


若能持戒清淨,你或許表現出非常高尚的樣子,但內在也許仍受到突發的不耐煩、瞋恨、貪婪與狡詐所折磨。因此,下一步就是「修習」(bhAvanA)。bhAvanA 在巴利語意指「培養非凡的善心」。修習的第一部分是防止不善心生起,第二部分則是在無有不善心的情況下,發展智慧。


◎極樂的禪定與其缺陷


止的修習(Samatha bhAvanA)或止禪,有使心平靜、輕安並遠離煩惱的力量,它將煩惱鎮伏,使之無力攻擊。止的修習並非佛教所獨有,你可以在許多其他宗教體系中找到,特別是印度的教派。值得讚揚的是:修習者在全神貫注於禪修所緣的期間,達到心的淨化,成就微妙的喜、樂與輕安。有時透過這些狀態,甚至能開發出神通。


然而,止的成就並不意味著行者可以藉由名、色的角度領悟實相的真正本質。煩惱只是被鎮伏,但尚未根除,心仍無法洞察實相的真正本質。因此,修習者並未解脫輪迴的羅網,甚至在未來還會墮入惡趣。人可以從定中收獲良多,但仍不是個贏家。


佛陀究竟覺悟後,有四十九天的時間在菩提伽耶享受解脫的喜樂。然後他開始思考,如何向他人宣說這深奧微妙的真理,他環顧四周,看到這世界大多布滿厚厚的塵土——煩惱,人們於黑暗深處打滾,他開始明白自己的任務是多麼重大。


他想起有兩位心純淨無染的人,很能接受他的教法。事實上,他們是佛陀以前的兩位老師——阿羅邏迦藍(AlAra the KalAma)與優陀羅羅摩子(Udaka the RAmaputta)。由於禪定的成就,他們各自有許多追隨者,佛陀曾前後精通了他們的教義,但後來了解到自己所尋求的東西,超出他們所教導的範圍。


這兩位仙人的心都非常純淨,阿羅邏迦藍精通了第七禪,優陀羅羅摩子則達到第八——最高的禪定4,他們能遠離煩惱,甚至在沒有修定時也是如此。佛陀覺得只要與他們說幾句重要的佛法,他們必然會完全覺悟。


佛陀正如是思惟時,一位看不見的天人(deva)告訴他,兩位仙人都已過世了。阿羅邏迦藍七天前逝世,優陀羅羅摩子則在前一夜去世。他們兩位都已投生至梵天(brahmAs)的無色界,那是個心存在,而無有色法的地方,因此他們都無耳朵可聽,無眼睛可看,也無法看到佛陀或聽聞佛法。既然值遇上師與聆聽佛法,是唯一發現修行正道的兩個方法,這兩位仙人便錯失了完全覺悟的機會。


佛陀感傷地說:「他們遭到很大的損失了。」


◎直覺的領悟使人解脫


止禪到底缺少什麼?不過是無法使人了解實相,因此我們需要觀禪。只有直覺地領悟心法與色法的真正本質,才能使人解脫自我、「人」或「我」等概念。沒有這種藉由全然覺知的過程而生起的領悟,便無法從這些概念中解脫。


只有直覺地理解因果作用的過程——看到心法與色法反覆的連結,才能從「事物是無因而生」的愚癡中解脫。只有看到現象的快速生滅,才能從事物都是恆常、堅實、相續的愚癡中解脫。只有以同樣直覺的方式體驗過苦,才能深刻明白輪迴的存在不值得執取。只有了解名色僅是依據其自然法則流動,沒有「人」或任何東西躲在背後,才能將無我(atta)銘記於心。


除非你經歷各個層次的觀智,最後體證涅槃,才會了解真正的快樂。以涅槃作為修習的終極目標,你應該試著保持高度的精進,不停滯或放棄,在達到最終目標之前絕不退卻。


首先你要創造所需的精進,以建立自己的禪修,將心集中在主要的禪修所緣,然後一再地回到這所緣上。你設定一個行禪與坐禪的規律程序,這稱為「發勤精進」,使你走在修行道上,向前邁進。


即使障礙生起,你也要堅持修習,堅毅地克服所有障礙。如果感到厭煩、懶散,要喚起熱切的精進。如果感到疼痛,要克服想打退堂鼓、不願面對正發生之事的膽怯的心,這稱為「出離精進」,讓你從懶惰中出離,而不會退卻的精進,你知道自己會繼續前進,直到扺達目標。


當你克服這中間部分的困難,也許發現自己處在平順而微妙的情況,之後,你不會因此自滿,而會切入精進的下一個排檔,使心愈來愈振奮,這是既不減弱亦不停滯,只是持續前進的精進,稱之為「勇猛精進」,引領你到渴望的目標。


因此,有助於增長五根的第九因素,意指運用這一系列精進的層級,使自己不會停止、猶豫,也不放棄、退卻,直到抵達最終的目標與目的地。


如此繼續修習,利用上述這九種心的特質,則五根——信、精進、念、定與慧——必能增長茁壯,最後會接管你的心,引領你至解脫。


我希望你能檢視自己的修行,如果發現缺少某些元素,好好利用上述訊息,使自己受惠。


請勇往直前,直到抵達你所嚮往的目標。

 

【譯註】

 

(3)勇猛精進,為精進三界中最高的階段。


(4)禪定的階段可分為八種: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與非想非非想處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