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5哀悼至親的失去並放手-758x380  

◎莫 非(創世紀文字書苑主任)

在我們生命裡,有一種放手極為艱難,就是親人的過世。

因為死有一種決然性,不可逆轉,我們無法繞過去、跳過去、或穿過去,我們只能直硬硬地撞上去,然後感覺灰飛湮滅。

然而死亡本身已經叫人痛了,死亡的不同方式,又會讓人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時間長短的痛。寫《死亡的臉》一書的作者努蘭說:「人有一萬扇不同的門可以走出去。」話雖如此,但死亡總地來說不脫離兩類: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死。

難以接受的意外失去

意料之中的失去,包括衰老、致命病症、上戰場、作警察或消防隊員等高危險性工作等等,讓人心理多少有個準備;意料之外的失去,則是忽然發生,沒有任何預警,也因此讓人特別難以接受。如天災、心臟病發,車禍或謀殺等等。

無論是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親人的死亡都是生命中的大慟,都會在心中挖出一個深深的傷口,讓人黯自神傷。也因此,對死者的哀悼,有時會讓人無法聽進去任何人的勸慰或聖經教導。有些中國人建議哀悼時最好不要流淚,免得哭瞎了眼睛。其實哀悼中的流淚過程,是對感情的健康洗滌,也是神醫治我們的一個過程。

哀悼的時間也可長可短,但重要的是,需要對過世的親人放手,讓哀悼的傷口痊癒,然後繼續走前面的道路。

然而,人的本性就是不想放手,好像一放手就天人永隔,音容不再。因此在至親過世後,往往會出於無助,不斷回想至親生前,是否還可以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來彌補?或是想要找出一隻代罪羔羊來為所有的失去負責。或是怪罪醫生診斷失誤,或指責親人作的醫療決定不恰當,或質問親友照顧不周。好像只要可以指認出一個理由,就會得到一點安慰。正如人對苦難的所有探問,以為若能找出一個說得過去的原因,就感覺比較吞得下去難嚥的苦水。

平安喜樂並非不能哭泣

尤其親人在意外中過世,或是自己對逝去親人有某些遺憾或罪疚感的,更會自責不已。希望自己當初能再做些什麼來阻止親人過世。也許是再找一位更高明的醫生?或把自己的腎臟捐出來?或再多花些錢?也有的是希望自己在親人生前可以服侍得更好,或是更仔細傾聽親人的願望來幫他完成;或自責有些該說的話沒說出口,未解決的衝突未和好處理…。種種遺憾,會讓人一直在罪疚感裡纏攪,有些合理,也有些其實不太合理。

如果真的有些遺憾是合理的缺失,便要向神求饒恕,讓神的饒恕來潔淨。不要自己一昧扛著罪疚感的包袱,反而限制神饒恕的力量。相信過世親人也不會願意我們一直生活得如此沉重。

也有些人對基督教信仰有個錯覺,認為信仰中既然常說「平安喜樂」,此時就不可以哭泣,也不可傷心難過。遇到事情,會直接跳到屬靈的標準答案,要平安喜樂。覺得人既死去,將來會在天堂重聚,此時若還這樣難過就表示不屬靈。或者碰到災難,認為只要靠主堅強就不可以喊痛,也不可以哭天搶地,那會表示妳不依靠神。

好像除了平安喜樂之外,基督徒就不可以有他樣情緒。如果有,就是妳「不屬靈」。這樣期望的後果是什麼?會讓人覺得基督徒很虛偽,內裡儘管情緒翻江搗海得厲害,外表臉上卻還帶著微笑說「平安」,豈不是非人性?

如果除了正常的哀悼悲傷,基督徒還要埋藏、壓抑這樣多的情緒,所扛包袱可以想像有多沉重?如此行走天路,不但走不快,更會搞不清楚自己是誰。像下雪天,裡外穿上多層厚衣,原來長得什麼樣,什麼身材,全罩在下面被遮蓋了,無法認識真正的自我是誰。

接受死亡才能醫治現在

要了解,神從來沒有鼓勵我們跳過流淚谷的經驗,「哀悼」是神允許的重要情緒。耶穌曾經說過:「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路加福音六章21節)

就是因為耶穌了解哀悼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眼淚是清洗我們傷口的良藥,哀悼也是一種感情的潔淨。在這哀悼中所經歷的所有痛楚,是為了解除未來痛苦的咒詛。

所以,我們需要好好花一段時間來哀悼,然後,再放手。在哀悼中,學習接受現實,接受生命裡永遠會存在這一塊殘缺,接受死亡的不可逆轉,然後才能醫治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這也是心理輔導所強調的,一個感情上的「了結」(emotional closure)。不是無止盡地沉溺在哀傷,讓自己癱瘓,而是好好打上一個感情的句點,再繼續上路。

 

 

 

 

 

 

 

文章來源:

http://www.ct.org.tw/124835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