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9918_1028432370513496_308327811_n  

《能資助圓滿證悟的禪那》

我要跟你們分享佛陀在《增支部.九集》中的開示。在那兒,你會看到《禪那經》。 佛陀在經中說了什麼?「比庫們,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初禪。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第二禪。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第三禪。 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第四禪。 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空無邊處定。」

以空無邊處做為所緣的禪那是第五種定。這是無色界定,菩薩是跟阿臘拉.咖喇馬學的。當時菩薩成功地圓熟了空無邊處定後,他說了些什麼?他說:「這無法滅盡諸漏, 不是滅苦之道。」那是他當時的觀點。但當他證悟成佛後,他說什麼?他說,「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空無邊處定。」他繼續說,「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識無邊處定。」這是第六定。他繼續說,「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無所有處定。」這是第七定。最後他說,「我說諸漏的滅盡依止於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第八定,是第二個老師伍達咖.拉馬子教給菩薩的。

你記得嗎?所以,菩薩的觀點跟佛的觀點一樣嗎?不一 樣!因此,當我們沒有真正理解時,我們的觀點會跟證得正見時不一樣。作為一位菩薩,他注定會成為正自覺的佛陀,

肯定能證悟的。他有能力自證,不需他人的輔助與指導。然而,由於過去不善業的成熟,這種自證的能力受到阻擾,當他在兩位老師指導下修習八定時,他不知道如何緣取八定作為觀禪的所緣。

我之前已與你們分享菩薩最後的觀禪所緣。是什麼? 初禪的禪那法是證第一道果智前的所緣,第二禪的禪那法是證第二道果智前的所緣,第三禪的禪那法是證第三道果智前的所緣,第四禪的禪那法是證第四道果智前的所緣。他是如何修習的?

他先入初禪,然後出定,再以觀察初禪的禪那法的壞滅修觀。如果你知道如何隨觀所有初禪的禪那法,就能導向滅盡諸漏。同理,如果你進入第一個無色界定,即第五定, 然後出定,如果你注意第五定的禪那法的壞滅,隨觀無常、苦、無我,也能導向滅盡諸漏。但當時菩薩並不知道如何把禪那法當做觀禪的所緣。所以,那時的觀點會把八定當做不是斷除煩惱、止息痛苦的成佛之道。

後來,當時機成熟讓菩薩懂得緣取最後所緣以便證入道果智及佛果時,他就緣取禪那法為所緣修習觀禪。照見禪那法的壞滅,隨觀無常、苦、無我,他一步步成功的證得道智與果智。就在黎明前,他在菩提樹下證悟圓滿的佛果。

《去見五位苦行者》

菩薩圓滿證悟成為佛陀後,他(在菩提樹附近)待了四十九天,在七個地方,各待七天。之後,他前往巴拉納西(Bārāṇasi)仙人落處(Isipatana)的鹿野苑。 為什麼佛陀要去那兒呢?因為他要去給跟隨他苦行六年的五位苦行者說法。

五位苦行者看到菩薩遠遠走過來,他們做了什麼事? 他們有志一同的說:「朋友,沙門果德瑪」~你看,他們沒有稱呼他「佛陀」而叫他,「沙門果德瑪」—「沙門果德瑪來了,沙門果德瑪放棄禪修了,他轉向去追求四資具了,我們不要向沙門果德瑪頂禮,我們不要迎接他,不要接他的 缽,但如果他願意,我們可以給他準備一個座位。」

佛陀明暸五位苦行者的心思,就特別對他們散發慈心。 當佛陀越走越近時,他們被佛陀的莊嚴威力所感動,發現自己無法遵守之前的約定,所以五位苦行者都一起上前歡迎 佛陀;一個幫他拿缽,一位幫他準備座位,一個送上水,另 一位放一塊板子,最後一位帶來一個破鍋,為佛洗足。

你記得菩薩放棄苦行時,五位苦行者的觀點何如?他們當時的觀點是什麼?他們的觀點是這樣的:「沙門果德瑪放棄禪修了,他轉向去追求四資具了。即便他苦行了六年都無法成為佛陀,現在他去追求四資具了,如何能成得了佛?」當菩薩明暸苦行並非圓滿證悟之道,他就放棄這種 錯誤的修行方法。那時,五位苦行者如此想:「他已放棄苦行,肯定不會證悟成佛。」因為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就放棄菩薩。

因此,一個人對某個社會、某個族群或他人的期待會因觀點的不同而相異。從小所受的教育及世代相傳的諄諄教誨,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我們內心產生各式各樣的認知造成強烈的影響。當認知不同,觀點也就不同。

同樣的,五位苦行者生長的時代,幾乎每個離世出家的 人都持有苦行與覺悟正法和解脫是密不可分的觀點。他們深深的相信這是唯一的導向解脫之道,這也是環境與教育帶給他們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五位苦行者在當時會持有這樣的觀點。

《想》

你的觀點是什麼?你有什麼認知?這一點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去好好思考的問題。在此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此世界中,具有錯誤認知的人和具有正確認知的人,哪個比例較高?是持有負面認知的人多?還是持有正面認知的人多?

於此,佛陀說:「想是苦」。有越多不善之想,我們就越苦。當今世界,由於諸多感官欲望的刺激,人們有很多不善之想。

在禪修時,你就會明白你的想是如何折騰著你;你無法好好禪修,反而一下子記起這件事、一下子憶起那件事。原因何在?就在你的「想」。有時回想起某人對你不好,就生起瞋恨,因而受苦。所以不善之想越多,你就越苦。因此, 從今天開始,我們應當學習佛陀的教法,建立善想、正見、 正智,以走向法的實證。

《五位苦行者初聞佛法》

當這五位苦行者遇見佛陀時,他們並不知道我們的菩薩已成就佛果,他們對佛陀還有誤解。見到佛陀時,他們怎麼做呢?他們以同輩的語氣跟佛陀說話,直呼他的名字「果德瑪」,稱他為「賢友」(āvuso)。

佛陀即對五位苦行者說:「哦!五位苦行者,切勿以我為同輩,平等看待,而以我的名字『果德瑪』或『賢友』 來 稱呼我。我已成為了知一切的正自覺者,我已證得不死、涅槃。我將指導你們,我將為你們說法。你們若能隨學修習我所教導,便能很快證悟法,乃至就在此生成就!」

但是五位苦行者回答說:「賢友果德瑪,即使修習了六 年極端的苦行,你已修習與達到凡夫所不能及的境界,但你還無法證得一切知智。現在你放棄了苦行, 而努力追求四種生活資具。一個追求四種資具的你,怎麼可能證得一切知智?怎麼可能證得阿拉漢道果?怎麼可能證得圓滿覺悟?」

然而,佛陀對他們說:「哦!是的,五位苦行者,在此之前,當我在伍盧韋喇(Uruvelā,苦行林)森林修習嚴厲的苦行時,你們可曾聽我說過我現在對你們所說的話;我可曾有任何言辭說我已證得圓滿的覺悟,來鼓勵你們,讓你們不要失信心,對我保持高等評價?」

唯有在那時,五位苦行者才回想起當時,而思惟著:「是啊!當他修習六年極嚴厲的苦行時,如果他對我們說『我已經成佛了』,我們也會趕快相信他。」

現場的禪修者,你們看,他們當時的觀點是多麼的危險。 由於錯誤的認知,他們持有錯誤的觀點。但是,當佛陀跟他們說話後,他們理性地思考著:「當時,沙門果德瑪並沒有欺騙我們。同樣的,現在他也只是說出他實際具備的素質。」這樣思惟後,他們才願意聽佛陀說法。而後,佛陀展開了他首次的弘法──《轉法輪經》。

現在,你們都聽聞了我們的菩薩和五位苦行者的觀點。 他們彼此的觀點並不相同。只有當明瞭他們本來的觀點是錯誤的,五苦行者才會改變他們的觀點。

你們這一生曾經改變過任何觀點嗎?過去你認為 對的,而現在卻認為是不對的觀點,有嗎?你心裡還持有任何以非為是,或任何以是為非的觀點嗎?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持有某些觀點,而且一貫地運用著那個觀點,我們不容易放下它。有些人至死都執持不捨, 而不知道自己堅持守著不正確,還自以為是正確的觀點。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知道正確的道路去止息苦。當今世上對禪修感興趣的人,都有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而那些指導禪修的老師也傳授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

 

 

(待續)

 

 

 

 

 

 

 

圖文取自 陳義德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