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人之前,得先學會怎麼當個人
詹先生是個很勤奮的年輕人,他在職場上的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無論是哪個人,一提到他,就會忍不住稱讚他是個有禮貌、認真、負責的年輕人。因為他的種種優點,他深得上司的賞識,在升遷過程中,也相當的順利。
當然,因為他的優異表現,引起了不少同事的忌妒,有些中傷他的話也不斷跑出來,但是他總是設法表現得低調一些,而且以和為貴,對於人際溝通的問題,他從來不是問題。
還沒三十歲的他,已經快速在一家傳統的大公司中升任經理,這是相當罕見的一件事。在公司以外,他的私生活也相當的檢點。他很孝順,對於父母的要求通常都盡力去辦到。但是,唯一缺憾的是,他一直沒有一個很好的對象。
工作忙碌固然是一個問題,但他不善於經營感情也是事實。
不懂快樂的人
他曾經有個很要好的女朋友,但卻在不久前分手了。在過去,他也認識過不少女孩子,但是始終就是沒有辦法進一步發展關係。所有的人都說那些女孩子不長眼睛,不懂得欣賞這個好人,但事實就是事實,他一直沒有辦法有個很好的伴侶。
離開他的女孩子說:他確實沒有什麼壞毛病,也很溫文儒雅,對於女孩子也頗照顧,但不知怎地,兩個人就是缺乏那種感覺,在他身邊,她感覺不到愛,而且,一點也不快樂。
究竟是怎麼回事?
他完全不明白。而且,他不管怎麼努力去表達自己的關懷之意,但是兩人的關係就是沒有辦法更好。更糟糕的是,就如女孩子所說的:他一點也不快樂。
根據進一步了解,赫然發現問題存在於過去的家庭記憶上面。
原生家庭對成人愛情的影響:外向的媽媽、內向的爸爸
原來,他有個不為人知的過去。他的父母之間,並不是很和樂,母親是個很強勢而開朗的女子,在外頭有著不錯的人際關係,而母親的社交手腕也顯著優於父親。父親是個淳樸的公務員,不善於言詞,但卻充滿責任感。
父親希望能夠帶給這個家庭一個美好的環境,因而辛苦的賺錢,母親希望帶給這個家庭一個快樂的氣氛,因而不斷鼓勵全家人與社會上的社交活動。
但這顯然超越了父親能夠應付的範圍。父親在焦慮之餘,顯得頗為笨拙,而他也不喜歡自己這一點,因此,父親經常用指責來攻擊母親的決定,認為母親一點都不在意家庭,缺乏責任感。父親說服了自己相信:自己規律的上班下班,沒有社交,沒有娛樂,才是責任感的根源。
而這樣的動作,更是激怒了母親。母親對此開始採取反抗的動作。於是,母親更加活躍於社區生活、公益事業了。母親也對父親有所微詞。
而倒楣的詹先生,就是這個家庭中的長子,他目睹了母親與父親之間的衝突,他自然不希望如此,但是,年紀輕輕的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
父親不斷想說服這位長子,所謂「家庭責任」的概念,長期洗腦下,詹先生學會了保守的態度,學會了壓抑自己。母親也不斷想拉攏這位長子,母親教導他以和為貴的重要性,教導他如何在社交圈中生活。
於是呢,矛盾就從父母之間轉移到了詹先生的心中。
他既相信父親的話,也相信母親的話,但是相信父親的話,就得排斥母親的話;相信母親的話,就得鄙夷父親的做法。
這是根本上的矛盾。他完全沒有辦法解決。更糟糕的是,年紀輕輕的他,在看著父母激烈爭吵時,幼稚的心靈唯一推論的結果就是:自己不夠乖,不夠好,所以才惹父母生氣。他的做法就是:更加壓抑自己,讓自己能夠去適應每個人。
結果呢,等他長大後,他始終找不到自己,也不喜歡自己。因為他永遠在學習適應別人,永遠在配合別人。他一點也不快樂,甚至他很討厭自己。
當女孩子因為他的關心而與他在一起的時候,女孩子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放鬆,因為詹先生永遠是緊張兮兮的,就像個僕人一樣,隨時等候上司、家人、朋友的命令。而沒有辦法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且,越是接近他的生活,越是感覺到那種深層的悲哀。女友自然忍受不了而離去了。
長大後沒了自己:「家族衝突」而引發「自我矛盾」
這是一個典型的「家族衝突」而引發「自我矛盾」的案例。詹先生就是父母性格差異下的犧牲品。他在外人眼中表現的很好──他有母親的社交能力,也有父親認真負責的精神,但他就是沒有自己。
他不懂得怎麼生活,怎麼享受人生,他只懂得照顧別人,卻不懂得照顧自己。長期下來,他的心越來越乾燥,逐漸他出現了所謂憂鬱的症狀:諸如心情低落,食慾減退,失眠,焦躁不安,自殺意念等等。也因此,他到門診來找我。
在處理上,我採取的步驟是先讓他理解到這個事實。理解是一切的開始。倘若他沒有辦法理解這點。那什麼都免談了。
還好,詹先生的腦力還頗佳,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困境,也了解了父母對他的影響。但隨後他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他就碰到了釘子。
他發現,不管任何人,要他嘗試做自己,等於就是要他暴露出自己不好的一面,他相當恐懼自己不好的那面,彷彿要小時候的他在父親面前為母親辯護一樣。他很怕承認自己的真實想法,因為他倘若承認自己的想法,他就會被母親罵的狗血淋頭,也會讓父親相當的難過。
所以他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是當他下了班,面對自己時,他卻不知道該怎麼對自己說話。
所以我開始嘗試讓他練習對自己講話,也練習聽自己的聲音。我安排了一個訓練,倘若他做了一些事情讓別人難過的時候,就給自己一些獎賞,倘若他做了一些顯然是自私自利的事情時,也給自己一些獎賞。倘若他想為了別人而拋下自己的工作,那就得盡量克制自己;倘若真的克制不住時,那他就得給自己懲罰。
所有訓練的目標都在於反向性的思考──處罰利他性行為,獎賞利己性行為。這在沒責任感的青少年身上,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但在他這位責任感過重、壓抑自己太過的好人身上,卻是一個很重要的解決契機。
當好人之前,得先學會怎麼當個人
我要求他不能再讓別人稱讚他是一個「好人」,他在當好人之前,得先學會怎麼當個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那種好的不像人的怪獸。
起初,他做的不是很好,而且很快的,他開始陷於自我責備的困境當中了。他沮喪的想放棄。我迅速給予釐清:
你本來就沒愛自己過,倘若你嘗試愛自己,卻沒有成功那又怎樣?最糟糕的時候,你不過就像以前那樣嘛!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發現他越來越接近自己。而且,不再強求那個「好」了。對於他不再是個所有上司、同事眼中的完美者,他雖然有點惋惜,但他還是很高興地找到了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雖然他已經不如以前那麼「善」與「美」,但他越來越「真」了。他的臉上再度充滿了笑容
「學會怎麼去愛那個膽怯、無能、道德敗壞的自己,喜歡他,接受他,以他為榮。」這是我最後給他的一個建言。
文章來源: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RQ2leq?utm_source=lineshar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