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jpg

◊◊ 警策自己、反省自己、保護自己,持正念的比丘常住安樂 ◊◊

 

379偈】

汝當自警策,汝應自反省!

自護與正念,比丘住安樂。

 

【註解】

你應該自我警惕、你應該自我反省!因為你懂得經常保持維持正念並自我保護,這樣的比丘才能安住於喜樂的境界。

 

 

◊◊ 自我保護、自我依怙、自我調御,如馬商調御良馬 ◊◊

 

380偈】

自為自保護。自為自依怙。

汝應自調御,如商調良馬。

 

【註解】

自己是自己最好的保護者、最好的依怙者,經常自我調御,猶如馴馬師調御優良的駿馬。

 

【你為自己的救星——那伽羅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那伽羅尊者的故事。

  

話說有一名窮人,靠替別人幹些粗活過日子,一天,一名比丘看見他身穿粗陋的纏腰布,扛著粗重的農具,便對他說:「與其過著這般窮苦的日子,為什麼不出家呢?」「尊者!像我這個樣子,會有人接受我出家嗎?」「如果你願意,我將接受你。」「好吧!我就依你出家。」那名比丘把他帶到祇陀園,親自為他洗澡,並為他圈地舉行剃度儀式,過後,那名比丘要他把那些粗陋的纏腰布和農具掛在圈地附近的樹上,皈依三寶後,那名貧農後來被稱為那伽羅尊者,意思就是農人尊者。

  

靠供養過了一段好日子後,那伽羅尊者開始不安份了,他變得不知足,無法棄除貪欲,他自言自語的說:「我不會再穿上由信徒捐贈的袈裟到處走。」於是,他來到了那棵收藏自己舊衣物和農具的樹下,自我譴責道:「你這無恥的傢伙,終於決定穿上這些破衣服,回到世間繼續替人打工。」經過這番自我譴責後,他還俗的意志被削弱了,他又回到寺院繼續過他比丘的生活。此後,每當他生起那無法滿足的欲望時,他總會來到那棵樹下,自我譴責一番。

 

祇陀園裡的比丘眾發現他每次都到那棵樹下自言自語,便問他到底是什麼一回事?他說:「我到那兒拜訪我的導師。」不久後,他證得阿羅漢果,他再也不需要去那棵樹下自我譴責了。

  

那些比丘問他:「那伽羅!最近似乎沒有看見你去拜訪你的導師。」「是的,當我還是世俗一般人的時候,我經常去拜訪我的導師,現在我已經與這世俗斷絕一切關係,所以我不須要再拜訪它了。」

  

眾比丘聽了他的話,向佛陀稟告:「這名比丘說大妄語,自以為是阿羅漢。」佛陀對他們解釋道:「比丘啊!這比丘說的都是事實,他經常自我譴責,現在已經達到宗教生活最高最完美的境界了。」

 

【評論】

自我警策——一個人自動自發的去修行是佛教的宗旨。佛教徒應該明白,沒有外力、沒有任何一種信念或儀式能拯救他,佛教徒必須完全靠自己的努力,獨立的獲得自信心。他須要了解現今生活的責任,未來的生命完全靠他自己,一個人要靠自己獲得解脫。解脫可比喻為治好疾病,如果一個人有病,他必須看醫生,醫生診斷後開藥方把他治好,他不能單憑讚頌和宣揚那高明的醫生而把他的病治好,他這麼做也無法榮耀醫生,也無助於那些在他推薦下,尋找這名高明的醫生治療的人。

  

如果接受藥方後,把它收藏在寶箱裡,把寶箱放在大象背上伴隨音樂跳舞,這麼做絕對無法把病治好。從配藥師那兒拿了藥後,把它擺在供桌上,燒香點蠟燭,並這麼的祝願:「這是醫生為我配的藥,願這藥能治好我的病。」這麼做也絕對無法把病治好。

  

那焦慮的妻子對病重的丈夫說:「你太老了,身體又衰弱,無法咽下醫生給你的藥,我替你吃了吧!」這麼做,病當然不會好。

  

要治好病,就要根據醫生的指示,唯有根據醫生的指示,才能把病治好,病治好後自己也康復了;同樣的,一個人應該治好自己那貪、瞋、癡三種大病,遵照佛陀給予的指示,逐步實踐才能獲得解脫,也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尋求解脫的道路。沒有人會因為只靠讚頌佛陀,供養佛陀,或慶祝宗教節日而獲得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