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7929877.jpg

第五章 五根

「根」(Indriya)是指,由支配者掌控的行為,因此才稱為「根」。

而所謂「由支配者掌控的行為」意謂著,任何由支配者掌控的地方,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違背的。

在此,一位修行人掌握自己心靈的控制力是根本的因素。

「根」共有五種,分別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是指「信仰」。「信仰」有兩種,分別是:

自然信(pakati saddha)、修習信(bhavana saddha)。

「信仰」可以引導一般男女將布施、戒律、初階的禪定,付諸實施,這就稱為「自然信」。在此處,正如瘋子的例子中所顯示的,雖然「信仰」是一種控制力,可是這種控制力還是不能像修習禪定一樣地控制一般人不安的心靈。這種控制力量能控制不安,僅僅擴展到布施行為。

對於缺乏「信仰」的一般人而言,他們的心絕不會轉向善業,反而會在邪行中感到喜悅。在「戒律清淨」的實修與聖典的研讀當中,也一樣真實。這是指,由尚未開發的「自然信」控制力是如何產生自然善業。

在修習止觀的「業處」中,「自然信」無法控制住心靈,因為心靈很容易反擊「信仰」的掌控,而轉向他處。在「業處」的修行中,「自然信」是不足夠的。

「修習信」則是準備了種子發育的溫床,換言之,就是在修習當中,例如吸入、呼出的「業處」練習功課上,來吸取巨大的能量。

在「三十七道品」中,這種「修習信」才稱為「信根」。在「業處」的修習中,它代表了心靈搖擺不定的力量消失,以及清明、穩定心的生起。當心的專注力清明、不迷惑的時候,才有能力穩定地固著在這些對象上。「身念住」的修習,例如吸入、呼出的「出入息念」,是「修習信」的前行溫床。如果心固著在「身念住」上,例如吸入與呼出,就等於得到「修習信」。然而,如果想要繼續在「禪定」與「直觀」的範圍當中,取得摧毀「身見」三種層次的能力。為了適當地修習「禪定」與「直觀」,他們需要依止一位在法上通達的導師。

「精進根」就是「精進」,共有兩種,分別是:1.自然精進。2.修習精進。

另一種分類是:1.身精進、2.心精進。

「自然精進」可以很容易理解。舉凡在世間事務上擁有特異的「自然精進」,就可以輕易地獲得「修習精進」。常乞食支、常坐不臥支、樹下坐支、露地坐支、塚間住支等頭陀苦行,就是「身精進的修習」。

如果安立了「身精進的修習」之後,例如只在短時間內睡覺,並且有所警惕、精力充沛,這樣還不是「心精進」,例如在心上熱情作意思惟;在吸入、呼出的「業處」對象上不能達到穩定的專注,而且在修習的期間,無聊漫長,絲毫不能證得心靈與覺知上的清晰。

在任何修行功課上,只有當修行人付諸實踐,並且迅速掌握住,才是適當的;如果是修行功課反過來掌握住修行人,是不適當的。所謂「修行功課掌握住修行人」是指,在修行的功課上缺少實在的能量,也沒有具體的成果出現。經過日以繼夜的拖累之後,在身體的姿勢上呈現出厭惡與沉悶,最後終於怠惰了。由於出現了怠惰,修行功課上的進展也緩慢下來,由於進展放慢下來,又進一步更加懈怠。然後又出現這樣的想法:最好是改變修行功課的形式。因此,就出現了不斷變換功課形式的情形,所以說,如此做功課才會掌握住缺乏精進的修行人。

在「業處」的修行功課上,只有具足「身精進」與「心精進」的修行人才能獲得迅速的成就。從安立「身念住」的剎那開始,日復一日地開發的精進,就是「修習精進」,這種精進在「三十七道品」中,稱為「精進根」。它代表在「業處」修行功課上懈怠的消除,以及熱情、能量的出現。心強力安住在對象上會產生快感。因此,安立「修習精進」以及逐步的開展工作,與「信根」是一致的。

在「三十七道品」中,「念根」是指,在諸如吸入、呼出的身體部位上安位「身念住」,以及開發「修習念」(bhavana-sati,稱為「四念住」),一直到證得「出世間的正念道」。

「定根」與「慧根」可以同樣地加以界定。

在「四念住」的修行對象上,例如安住在吸入、呼出,「定根」會驅散心靈的不安,「慧根」則消除混亂、模糊。

「信根」、「精進根」、「念根」是「定根」及「慧根」的先行工作,就像輔佐國王登上王位一樣,「信根」、「精進根」、「念根」會協助「定根」及「慧根」證得巔峰的成就。

在安立「身念住」以及主宰心靈之後,如果踏上「禪定」的道路,「定根」就變成八正定,「慧根」就變成五神通,例如具有超自然的神變能力。如果踏上「直觀」的道路,「定根」就變成「空禪定」、「無相禪定」、「無願禪定」,而「慧根」就變成「五智慧清淨道」(譯者按:即見清淨、度疑清淨),並且是以「見清淨」開始,而後是「三隨觀智」、「十直觀智」、「四道智」、「四聖果」、「十九觀察智」(譯者按:參見《清淨道論》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

在此處,我們說明了五根是如何共同發生的。

現在則是闡述每一根形成的控制因素。

「一位修行人應該去何處尋找『信根』?應該在『預流果』的四種構成因素中尋找。」(譯者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這就意謂,「信根」控制了「預流果」的四種構成因素。這種四種構成因素是:

1.對於佛陀的神聖特質,例如「阿羅漢」、「正等正覺」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2.對於法的神聖特質,例如「善說法者」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3.對於僧侶的神聖特質,例如「妙行者」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4.圓滿具足「出世間禪定」的「最近因」,例如「戒清淨」。

這四種因素確保一位修行人大可以在一生當中證得「預流果智」。

「對佛陀具有絕對的淨信。」(譯者按:見《中部》第九《正見經》)

在巴利經典的這段文字中,aveccapasada是指「不可動搖的信仰」。這種「信仰」是我們在憶念佛陀神聖特質的時候所證得的「近行定」。「近行定」是指,當我們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譯者按:視為「阿羅漢」)的時候,所證得的穩定、堅持的專注力,就如同在入定一樣。當一位修行人體會到這種穩定的專注力,也就會知道信仰是居於主導的優勢。這樣的修行人是在憶念佛陀神聖特質的信仰中掌握住他的心靈。對於法、僧神聖特質的憶念,也是同樣的真切。

「世間禪定的基礎──戒清淨」是指「活命戒」(八關齋戒),這種戒律可以讓一位修行人就在今生證得「世間禪定」。當這種戒律持得清淨,未被破壞,就可以從貪、瞋、痴的染污中解脫出來。所以,一位修行人必須瞭解到,信仰在戒律中是相當突出的。無力觀察到戒律的這種必要條件,就稱為「破戒」。即使在技術上這種戒律沒有被破壞,如果按照一般世俗的條件來看,可以說是「不淨」。俗語說:「只有從河流上岸後,才會知道一頭公牛的價值。」對於凡夫與教導佛陀弟子的比丘而言,只有當他們完成這四種構成因素的時候,才會瞭解到隱藏在他們內心的騷亂、散渙是否消除了,也就是說,才可以體會到他們能否掌握住心靈。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精進根』?應該在『正勤』的四種構成因素中找尋。」(譯者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凡夫與佛陀的比丘弟子,只有當他們完成「正勤」的四種構成因素,才會瞭解到在「精進」的功課上,他們內心的不安與騷動是否已經消除了,才會知道是不是可以掌握住心靈的修行人。

「寧可讓我的皮膚、筋肉、骸骨乾枯,寧可讓我的身內的血肉涸竭,我都不會放棄,一直到在這一生當中,我人格當中的身見、惡行、苦界被摧毀為止。」這是一種簡單的決斷與「正勤」上的努力。護眼尊者(Cakkhupala,譯者按:見《法句經》第1偈頌注)就是這樣努力精進的。當一位修行人面對這種決斷與努力,就必須體認到「精進根」對於心的優勢主控權。在「精進」的功課上,這種人已經消除了心的不安與騷亂;在佛教中,他是一位可以支配自己心靈的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念根』?應該在『四念住』的四種構成因素中找尋。」(譯者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凡夫與佛陀的比丘弟子,只有當他們完成「四念住」的四種構成因素,才會瞭解到在「正念」的功課上,他們內心的不安與騷動是否已經消除了,才會知道是不是可以掌握住心的修行人。如果經由「身念住」的修習,專注力可以成功地隨意安住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例吸入、呼出,那麼,就是可以用「正念」來掌控了。這位修行人內心的不安與騷動就會消除,他已經可以支配心了。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定根』?應該在『四禪定』中找尋。」(譯者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如果在修習「禪定」的時候,例如吸入、呼出,至少證得「近行定」,又如果因而除去過往輪迴在內心所引起騷動的愛欲、瞋心煩惱蓋,那麼在「禪定」對象上的心專注力,就會變得特別穩定與清澈。這就是「禪定」所生起的支配功能。在「禪定」的功課上,這位修行人已經消除了內心的不安與騷亂,他是一位可以支配自己的心的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慧根』?應該在『四聖諦』中找尋。」(譯者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人們遇見佛法,其中,「四聖諦」的知識是最崇高的價值。只有證得這種知識的時候,他們才有可能從身見、惡行、苦界的領域中解脫出來。因此,為了獲得「四聖諦」的知識,他們要經由各種修行的方法,例如研究、記憶、吟誦、思惟、聽法、討論、問法,修習直觀的練習與默觀,並至少證入地、水、火、風、虛空、識六界,或者直觀到它們流逝、不安穩的性質,洞察它們的持續時間是如何不會超過一眨眼,是如何持續地被摧毀。如果可以清晰地觀照六界,就沒有必要對於其餘的諸法,加以特別的修持(如蘊、處等)。如果可以清晰地體會到「無常」的性質,「無我」的體會就會尾隨而至。(譯者按:見《小部》自說經‧彌吉耶Meghiya品‧彌吉耶Meghiya經)

只有當一位修行人證得阿羅漢果的階段,才會全面體悟到「苦」的性質。

因此,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後,直觀一旦證入六界內在的「無我」、「無常」的本性,就可以達到安立專注力的境界。這就是依照「慧根」所生起的主導優勢。經過無始以來的輪迴,在心靈上形塑出來的不可靠性,會逐漸地消失。

在這裡,所謂「心靈的不可靠性」是指,事物是無常的,卻有恆常的感覺;是痛苦的,卻有快樂的感覺;是可惡的,卻有喜悅的感覺;是無我的,卻有我的感覺;是沒有個體的,卻有個體的感覺;是不存在的,卻有存在的感覺;是非人的,卻有人的感覺;是非梵天、非帝釋天、非婆羅門,卻有梵天、帝釋天、婆羅門的感覺;是非女人、非男人、非閹牛、非象、非馬,卻有女人、男人、閹牛、象、馬的感覺。從「不可靠性」中解脫出來,是指在佛法中掌握住,並且覺察到真正的實相。

如果可以清晰地覺察到苦諦,當然,其餘三諦也可以清晰地覺察到。在覺察「四聖諦」中,一般凡夫是以「隨覺智」(anubodha-bana)來認識的,聖人則是以「通達智」(pativedha-bana)來認識的。「隨覺智」就像在晚上看到閃光,但並不是看到火。雖然沒有直接看到火,只是看到反射出來的閃光,卻是可以確知有火存在。直接看到火,就像是「通達智」。

「修習信根,修習精進根,修習念根,修習定根,修習慧根。」(譯者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Sukarakhata品‧Sukarakhata第八經)

 這些由佛陀說的巴利文句,其意義是應該修習、開發「五根」(心靈的功能),以便易於修行「禪定」與「直觀」的偉大功課。

要是沒有開發出「五根」,我們稱之為一個人的「蘊」,就像一個國家沒有領導人或國王;就像由原始部落居住的山林,沒有政府存在。一個沒有領導人或國王的國家,就沒有法律,在那裡,人是不受規約的。就像動物一樣,強者掠奪弱者。同樣的,一位沒有開發出「五根」的人,他的內心是迷惑的,會受到污染的騷動。就像一位充斥惡靈的人;不可能聽到諸如「itipiso....(世尊的確是...)」或「因緣」的偈頌。當一位沒有開發由「五根」的人,聽聞到有關緣起或修習心靈的開示,他門會迅速生起相反的批評。對他們而言,想在「禪定」與「直觀」的功課中全心投入的欲望從未生起過。

另一方面,一位開發出「五根」的人,就像由一位正義、執法的國王所統治的國家,類似中型的村鎮與部落,存在著政府行政單位。這樣人不會被各種紛亂的理論所動搖。佛陀所開示的唯一道路上,他是肯定的。一旦聽聞到緣起法或內心開發的修行開示,他的心就會很清澈、柔和。他肯定會在「禪定」、「直觀」的功課上全心投入。

為此,這世界上所生起的兩種欲望,不是眾生的任務,而是依賴「五根」的開發。如果沒有開發「根」,其中的一種欲望會生起。如果開發了「根」,這種欲望會消失,另一種新的欲望必會生起。「根」愈是展開,這種新的欲望就會增強。當「五根」全部建立起來,對於「道」、「果」的欲望將會直接出現。因此,眾生必須開發「五根」,才可以將「自然信」、「精進」、「念」、「定」、「慧」提昇至巔峰的境界。

 

 

 

 

 

 

 

 

取自 法雨道場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