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身心柔軟性的作用,是破除心與心所的僵硬性。
・一個人具備謙卑、不傲慢的素質,可以使身心都變得柔軟,這個就是柔軟的強大的作用。
・當我們身心不柔軟的時候,是沒辦法做善業的。
・這個「受蘊」本身柔軟的人呢,他身心也柔軟,他碰到的時候本身也不那麼痛。一個很僵硬的人呢,他怎麼碰都痛,輕輕碰一下都受不了。
・身心僵硬的原因,經典裡面講最主要是兩個:邪見和我慢。
・邪見心所和慢心所它是這樣,它跟貪相應。
・善行呢,是表現在一切時處的善心。不是說你殺人放、火無惡不做,才叫惡行。
・當一個人具備水性的時候,那你什麼東西都可以和他摻在一起。
・如果你對自己修不起慈心,你對其他人能修得起慈心,基本上是假的。
・沒有柔軟的支持,你就很難適業。
・你的善行是你對自己的身心健康負責,你只要是善行,就柔順,身心就是輕安、輕快、柔軟、適業,做任何事情呢,都很順暢。
・因為身心的不適業,所以我們緣起的所有東西,我們的「識蘊」看世界,都是不順的,你的所有感受都是不順的,所有的「想蘊」都是不順的,做種種事情都是不順的。那麼身體也會是不順的。
・實踐題:分享兩個自己善心生起時身心柔軟、適業的體驗。有孩子的觀察孩子柔軟性、適業性的心理素質,並和他們一起討論。
雲端起觀-第 84 課 柔軟&適業 1
今天來繼續學習後面的柔軟性,心和心所的柔軟性。柔軟呢,巴利語叫做 mudu,柔軟性,mudutā,「性」是 tā。
身心柔軟性的特相是減除,乃至能夠破除心和心所的僵硬性。大家禪修很多很緊張、很僵硬,因為沒有 mudu。mudu 能破除身心僵硬的這種現象。身心僵硬不僅僅是指心和心所的僵硬。身體、色身的 僵硬,也是因為缺乏柔軟性兩個心所造成的。
身心柔軟性的作用,是破除心與心所的僵硬性。它是怎麼來破除呢?首先,它能夠破掉我們身心的僵硬。那具體來講是對於實施十善業,乃至於佈施、持戒、修定等各種善法,各種善業,不會受到阻礙。這個不阻礙的性質,心和心所柔軟的性質,也可以導致我們的色法、身體也變得柔軟,身段很柔軟。
佛陀講,mudu 可以導致我們的色法柔軟、很柔韌。也就是一個人具備謙卑、不傲慢的素質,可以使身心都變得柔軟,這個就是 mudu 的強大的作用。有輕快性,在實施善法的時候很輕快,柔軟性呢,實施善業不會受到阻礙。
佛教的善法是通世間的,十善業,一般的不殺生啊、不予取啊、不邪淫啊、不虛妄語啊、不喝酒及吸食麻醉品、不惡語啊、不兩舌啊、不貪、不瞋、不痴、不邪見啊,這些都是屬於善業。其實擴展開來不僅僅是佈施、持戒、修定。佈施、持戒、修定是很特殊的,是更高級的善業。當我們身心不柔軟的時候,是沒辦法做善業的。
mudu 身心柔軟的現起,從形成的角度上來講( 形成性現起),當下狀態的時候是不傷害,心和心所對目標不對抗。不傷害、不粗暴地去阻止任何能夠導向善業、乃至於佈施、持戒、修定的這些善行。那麼從結果上來看呢(結果性現起),阻止了相應法擾亂做善行或者取得善行所緣。表現為不傷害,很溫和,很柔軟,對所緣不會有暴力傾向。分開來講,一個是無對抗;另一個是無阻礙。無對抗就是不會去粗暴阻止,或傷害性阻止善業實施。無阻礙就是阻止相應法擾亂你的善行,善行容易被做成。
身心的柔軟性,能夠增進心和心所包括色身的柔軟,增進尊敬、謙卑、不傲慢這些良善的素質,在一個修行者的心相續流裡面持續地存在、持續地生起。阻止 「擾亂善行」。比如,每天要持戒,如果心柔軟了,就很自然地去持戒。沒有這種柔軟性的時候,就可能糾結,「啊,晚上又不能吃好、又不能吃美味」,各種各樣的那種糾結、難受、抵抗,這就是被阻止了。那被阻止是為什麼?就是這個柔軟性不夠,在你的心相續流裡面不夠強大。
心柔軟性和心所柔軟性怎麼來分別呢?心就是「識知」,心柔軟呢,對周邊世界沒有傷害性反應。心很柔軟,識知、認知很柔軟,那看起來你的世界都是溫和的、柔順的。所謂「相由心生啊」,或者說「你看到的世界是你內心的一種投射啊」。
那心所的柔軟或者身柔軟呢?對於一個心所柔軟的人呢,他的想蘊取過去那些印象都是柔軟的,因為他的相續流裡面總是柔軟的。或者過去他曾經僵硬,但是現在他的心轉柔軟了,他的想蘊也總是去取他過去柔軟的。即使過去那些身心僵硬的那些經驗出來以後它也會被化掉,不會頻繁地去取那種身心僵硬的經驗。過去或者現在想蘊建立的經驗都是比較柔和的。那這個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比如一個人遇到痛苦的時候,有些人反應就非常地僵硬,非常難受,反應非常激烈。有些人反應就比較柔和。有時候,別人一句話他馬上就「吱」,起 來了,跟眼鏡蛇那個腦袋一樣昂起來了。為什麼?因為他的想蘊取到了過去那個僵硬、對抗的那種標記。那這些標記就是關於說「你刺激到我了、你罵到我了、你傷害我的自尊了,然後我被吃虧了、我被坑了、你這個是個坑我的人啊」,諸如此類。這一堆的想蘊「啪啦啪啦啪啦」就出來了,全部的印象都是跟身心僵硬相關的。心所的僵硬就是這個概念了。
「受蘊」它也是這樣的。今天碰個桌子角了,身心僵硬的人啊,恨不得把這桌子角給剁下來。有個網絡詞「路瞋」,有些人開車,一路上罵人,罵天、罵地、罵路,罵其他司機、罵兩邊的花草。那這個就是身心僵硬啊,看到了任何東西調出來過去的那個「受蘊」都是硬的、都是僵硬的。
「行蘊」上來講,面對目標採取的態度啊,行動啊,僵硬的人就是硬邦邦的了。有些人呢,待人接物啊,習慣性地硬邦邦地,很衝。或者呢,有些人他不衝,但是呢,刀槍不入,跟烏龜殼一樣,厚厚的一層殼。一種是硬邦邦的跟木頭一樣,一種是硬邦邦跟烏龜一樣;還有一種跟刺蝟一樣,渾身都是刺。那麼互動起來,做任何事情,不是自己受傷就是別人受傷。這樣的人跟人家很難相處,這是他「行蘊」僵硬的情況下。
那麼如果你有這兩種心所那就不一樣了。怎麼個不一樣法呢? 「想蘊」取到是過去柔軟的所緣、柔軟的標記啊。然後呢,你的「受蘊」 呢,就是:「碰到了就碰到了嘛」,然後你起來說,「啊,這個也沒有什麼太嚴重的,因為它沒有什麼太大的傷害」。所以它不會取這些過 去印記的這些僵硬的所緣,反而會取這種理解啊、諒解啊、這些柔和的素質。那麼做過「想蘊」梳理的同學感受很深刻的。那麼這個「受蘊」本身柔軟的人呢,他身心也柔軟,他碰到的時候本身也不那麼痛。一個很僵硬的人呢,他怎麼碰都痛,輕輕碰一下都受不了,有些人 身體痛,你摸一下他都覺得痛。真的碰到過這樣的人,很苦啊。那你這個「行蘊」這樣,如果我們有這個柔軟啊,那麼你的念啊、信啊、 無貪、無瞋、慚愧、無貪、無瞋啊,這些都呈現為不僵硬的狀態,很中捨的狀態。他的尋也不會「吱、吱、吱」地衝上去這樣,那個精進呢,也不會是邪精進、死扛著的那種感覺。反而呢,這種身心柔軟的人啊,大家都有這種感覺,那個身心柔軟的人,他表現在這個臉上的笑容啊、他這個走路的樣子啊、說話的語氣啊,他都讓你感覺很舒服。那麼你到他面前,或者你跟這樣的人共事,你會有一種被化掉的感覺。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個就是差別。這是體現在,為什麼一個人會這樣?就是這兩個特性啊在他的身心產生作用。
身心僵硬的原因,經典裡面講最主要是兩個:邪見和我慢。如果你覺得身心僵硬,有人說,「噢,我頸椎病!我脊柱強直啊!」小心了,為什麼會強直?就這兩個事幹的,不要怪別人。不要認為是我身體的問題。你這兩個問題不解決,你看病看不了的。由於邪見和我慢是導致心和心所僵硬的最基本原因。由於邪見對於這個「我」的執著,還有這個「我慢」對於「我」和「我的」東西——或者名譽、或者財富、或者美貌啊、或者你的學識啊——的這種傲慢。我們一想過去就知道,就 māna、頑固啊,那種感覺,它所引發出來的那種心啊,它就是僵硬和頑固的這種特點。那這些所引發出來的心啊,跟謙卑的品質它是相反的、不相容的。
帕奧西亞多在義注裡面引述的一個:「就像一條蛇啊,它吞錯東西了,吞下什麼?吞下一個鋤頭的木柄,把一根木頭吞下去了。」你想一條蛇吞下一個木柄,那不就是一根硬的、直直的,對吧。蛇本來很柔軟的,吞下一個木柄就變成一個木棍了。那麼邪見心所和慢心所它也是這樣,它跟貪相應。那麼其實這個貪呢,它就貪這個 「我」、「我的」, 「我的」各種各樣的東西,這樣的反應。覺得有一個主宰,或者一個靈魂、或者有一個自我,它神聖不可以侵犯,「我」 和「我所」神聖不可以侵犯,這是邪見。我很了不起,膨脹,這個是「我慢」。「我慢」到「等慢」和「卑慢」的時候呢,那個梗脖子的狀態,那個硬,刀槍不入,你怎麼說怎麼交流,沒用,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由於邪見和我慢的這個煩惱的緣故,一個人非常難以柔和,身心很難柔和,他言語行動也非常僵硬、行為也非常僵硬。那麼這種僵硬表現為就是他在一切時處啊,就以自己為主導,以自己為主軸。他自己,就是這個「我」為他的主心骨,我們講主軸啊、主線啊,以自己的意志為重要,以自己的感覺啊、認知是最對的,那所有人不能碰。這樣的人不會謙虛、柔和,不會謙恭、不溫順,然後硬邦邦的,總是覺得自己對,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最正確的,別人都是錯的,那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那這樣的人呢,很難變通,我們講,「這人是不會變通的人」,他就是這樣的僵硬的情況。
那這些呢,佛陀講,這個柔軟性表現在身體上的,跟其它心所還不一樣。其它心所啊,就是你有時候看不出來,但這個柔軟性啊,就直接地表現在你的這個臉上,表現在你的身心的狀態上。所以如果你有頸椎痛啊、背痛啊、肩膀痛啊、腰痛啊、膝蓋痛啊,我們叫做「強直性」的,它是非入侵的,就是你不是摔倒啊、受傷啊這種造成的。你摔倒受傷是因為其它的不善業,但有些人是自然而然痛起來的,「強直性脊柱」的問題、「強直性頸椎」的問題,大部分這種病啊,都是跟身心不會柔軟有關。渾身痛、各種痛、僵硬的痛,都是跟這個有關。相反地,柔軟的心和心所,或者是柔軟的這個心所,它跟這個「邪見」和「我慢」是相反的素質,它是表現出來很柔軟、很柔韌。
那麼這些素質在我們心流生起、或者在你的心流中存在的時候,那麼你這個心流裡面的名色相續流這種僵硬和頑固就會被減輕,乃至於可以鏟除它,消除。如果你的名色相續流裡面,有這兩個東西 (心柔軟性、心所柔軟性),那麼你的心也好、心所也好和身體也好,這種僵硬的特相啊,就會被減輕,乃至於消除。你渾身感覺呢,就是這種柔和啊,不暴力啊,你既不會想傷害別人,你也不會想動不動就被別人傷害,你沒有那種傷害感啊,也沒有這種不斷地想要鞏固自己,別人不能碰,一個眼神也不能瞧,一句話也不能講。即使你不表現出來跟人家打罵,你自己難受好幾天,或者難受一個禮拜、十幾天這樣,就是跟蛇吞下木棍的這種感覺。你沒有這種感覺呢,那你的心就很容易生起善法,因為你的心柔和,在行善呢,就不會有阻礙。
那麼一個人在行十善業,乃至佈施、持戒、修定的過程中,如果你經常遇到障礙,遇到什麼?就是自己的障礙,就是做不動、不想做,往往呢,你就要去檢查你的見解。一般都是因為自己的見解跟你要去操作這個善行有衝突。你自己認為,「啊,不是這樣。反正呢,我就不接受這樣的事情,我就是想罵人,這個時候我就是想罵過去。」我們講善行啊,善行呢,是表現在一切時處的善心。不是說,你殺人放火無惡不做,才叫惡行。而是你在家裡面,面對你的家人, 這個太太、先生、孩子、父母,那幾句話你聽得不爽的時候,你那個「嚓、嚓、嚓」的那個心冒上來,它就是不善心。為什麼會「嚓、嚓、 嚓」冒上來呢?因為就是不柔軟。為什麼會不柔軟呢?因為邪見。什麼邪見呢?因為「我」被傷害了,「我」被觸犯了,「我的」高高飄起來的氣球被刺破了,受不了。因為這樣的原因,你這個善心呢,它生不起來。意思是這樣的,要明白。但是你這個東西一去除,它善心就很容易,心柔軟了。所以我們講說,跟孩子的溝通,有的同學做作業講,「啊,跟孩子怎麼溝通啊?跟父母怎麼溝通啊?」只要你柔軟,就好溝通,你只要那個「我」太強,那就沒法溝通。那你那個「我」和「我慢」一放下來,身心一柔軟,這些障礙就沒有了。你自然而然懂得想辦法去解決這些不圓滿的事情。
那麼這兩天我看很多同學的作業做得很好。跟老公嗆著了,跟太太嗆著了,跟孩子嗆著了,誒!馬上轉念,一轉,問題都解決了。對不對?哪有什麼真正的技巧?你不要去社會上去學,買一大堆書來搞技巧。要用心啊!比如說,我們學佛的人,很多人容易說,「噢,被師長誤解了,被同修誤解了!」很多時候是師長為了調伏他的煩惱, 批評他。但我們一般人來講,心不接受批評嘛,所以自然的反應就是抗拒,不接受,僵硬。但是,身段很柔軟的人,他不會卡在上面,而是呢,他更多地要去親近師長,去瞭解師長的意圖,然後呢,最後讓自己成長。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這樣去行為呢,是因為他的身心柔軟,他有身心柔軟的這種知見。這種知見讓我們的這個「我慢」、「邪見」的煩惱不起來,或者被他降服了。那這樣的話,也會讓跟它一起生起來的其它所有心所都變得柔軟,那以柔軟的方式來接受所緣,接受別人的建議或者批評,乃至於一些不可喜的所緣。那麼你的心生色也變得柔軟。你的心生色變得柔軟,你的那個頸椎炎啊、那個背痛啊、那個肩膀痛啊,這些問題慢慢它就消失了。它就呈現出來身心不被傷害、不暴力的這種狀態。你不傷害別人,也就不會傷害自己的身心,所以你很多身心的問題是自己傷害造成的,不要怪別人。
就像我們《應作慈愛經》裡面講到了,前面講到這個:「善求義利、領悟寂靜境界後應當作,有能力、正直、誠實、順從、柔和、不驕慢。」那這些素質呢,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是吉祥的素質。因為通過這些素質,他在行十善業,乃至佈施、持戒、修定的時候,他不會有障礙。因為沒有「我慢」「我見」 導致善法行持過程中起煩惱、 障礙,帶來不柔軟,沒有辦法以謙虛心的心去實踐善行。相反的,身心柔軟心所出現的時候,對所緣的接受度,是那種我們經常翻譯成叫 「如如的感覺」。什麼叫「如如」呢?就是你想怎麼去揉捏你這個心、去塑造你這個心,它就可以依著它的模型把它揉捏出來,把它捏出來,這就是柔軟展現出來的這種特質。謙恭、不卑、不驕慢的這種人啊, 很容易受教。容易受教的人遇到正法呢,他就很容易成就正法的這個生命,所以,他不只在行善法的時候很順利,他在成長、他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會很順利。這是吉祥的心流、吉祥的素質。也就是說,你想得到「義利」,你想獲得「寂靜的境界」,就是說你想證悟涅槃啊,你想修行修上去啊,他就必須具備這樣的素質:有能力、正直、誠實、順從、柔和、不驕慢。那就是你如果想修行啊,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 「如果沒有」,怎麼來盡快地讓它成長?
泰國人形容一個人心很善啊,泰國話叫 ranzai,ran 是水的意思,zai 就是心啊,ranzai 的意思就是這個人很水心,什麼意思呢? 就是水本身啊,它會因為容器形狀而改變,你要它怎麼樣,你就用什麼樣的容器去裝它就可以了,而且它很清涼、清澈,它還很有威力,滴水可以穿石。所以,當一個人具備這種水性的時候,那你什麼東西都可以和他摻在一起。你什麼顏色放進去,水就呈現什麼顏色,而且它一概包容:你放垃圾進去,它也不會有意見;你放土進去,它也不會有意見。這就是 ranzai、水心的這種特點。所以輕安啊、輕快啊、柔軟啊,達到這個水性的這種素質啊,那是要我們去練習的。
那如何練習呢,第一個去除邪見,第二個去除我慢。平常呢,多練習隨喜啊、感恩啊、接受啊、柔順啊。然後看到自己的這種僵硬呢,看到它是怎樣傷害你自己的,都不要講傷別人了,看你每天這種僵硬不斷地傷害你自己。那你別傷害自己了,行不?柔軟一點。 OK,這個就是 mudu。
那我們接著下來學另外兩個心所,心和心所的適業性。適業叫 kammañña。
Kammañña 的特相呢,就是能夠減除心和心所對善作業的不適業性,減輕心和心所在實施善行的時候那種不適應、不可操作或拙笨。我們一步一步地往上來,從輕安、輕快、柔軟,到現在。如果能柔軟你就能夠適業,如果不柔軟你就不能適業,不可操作,很拙笨。簡單來講呢,這個適業的意思呢,我們講幹活比較能夠上手,能做工,是一個好手、是一個做事的好手,這樣來講呢,是做善行的好手,讓你的心、心所、身體都能夠發揮它該發揮的這種功能。就是具備了身心很適業的這樣的一種狀態,能夠讓我們心和相應法很好地發揮功能,不至於笨手笨腳,做什麼事、做善行,笨手笨腳、礙手礙腳、做不起來,這是它的特相。身心很不好操作,就是不適業。
比如說正念,本來呢,這個正念呢,它很簡單,兩種。一種就是對於善所緣呢,能夠憶持;第二個呢,你能回到當下的這個身心的狀態上。但對有些人就是很困難,就跟老年痴呆症一樣的,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或者一邊在經行,一邊在天馬行空,念力不足。第一個是念力不足,第二個是缺乏適業性,他的身心不適業。那麼當你有這個心和心所的適業性的時候,它就鏟除了這種不適業,減除了這種讓身心不便於工作的這種狀態。
有哪一些煩惱對我們身心適業會產生影響呢?《義注》裡面是講,在「五蓋」裡面扣除掉舉和追悔之外的其它的蓋,像欲貪蓋、瞋恚蓋、 昏沈睡眠蓋、疑惑蓋這些。那身心適業某種程度上講,就是跟這些蓋是相反的。那掉舉、追悔為什麼不含在內呢?掉舉它不存在適業的問題,它本來就飄。追悔呢,它就一直在過去的事情繞在裡面,它根本不做事,所以掉舉和追悔它基本上不做事,不存在適不適業的問題,這兩個是特沒用。那麼對欲貪、瞋恚、睡眠、掉舉,它是跟這個身心適業相反的。如果有這些「煩惱蓋」存在,那麼我們在實施比如十善業, 乃至佈施、受戒、禪修、止禪、觀禪,那你的心和心所呢就很難操作,起不來。
有些人說,「誒,修一下佛隨念。不行,取不到,取不到佛陀的所緣,也取不到佛陀的功德,沒感覺。」那這個就是你的心不適業。然後呢,修慈心,對自己修不起慈心,不用講對其他人。如果你對自己修不起慈心,你對其他人能修得起慈心基本上是假的。為什麼會是這個問題呢?不適業,身心不適業。什麼原因造成呢?欲貪、瞋恚、 昏沈、睡眠、疑惑造成的。
那帕奧西亞多講:「就像一個黃金的礦石啊,它沒有經過這個熔煉啊,它沒法做任何東西。」那麼當你有心和心所的適業性的時候呢,就像你已經經過適當處理的金子,它適合用來做各種各樣的裝飾、耳環、項鍊這些。從事善行啊,就會很方便、很適合,可以毫不猶豫地去佈施、持戒、禪修,只要佈施、持戒、禪修呢,還很容易達成目的。止禪也是,取到所緣,很容易,專注所緣,很容易。修觀的時候呢,覺知各種名色法的生起,很容易、很順利,而總是能夠獲得很滿意的進展。修習止禪和觀禪也不會因為修習而產生厭倦,能夠持續地覺知。
昨天我們講,你要能夠成就「精進捨」。「精進捨」呢,很多人不容易理解。精進捨就是你今天也是這樣一個精進度,明天也是這樣一個 精進度,事多也是這樣的精進度,事少也是這樣的精進度,然後你總是不慌不忙地做善行,每天如此、每月如此、年年如此,不會厭倦。那這個呢,首先前提是你能適業。不適業,你能不厭倦嗎?難受得不行,對吧。那為什麼講這些「蓋」會影響適業呢?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財物有著非常強烈的貪著和吝嗇,「欲貪蓋」非常地強烈。這樣的人就不會願意佈施,對於各種所緣目標,都會執著,這些 執著呢,就會染污他的心,使他沒有辦法去實施佈施。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各種資產啊、或者財產啊、或者學識啊,非常地驕慢,這驕慢呢,他就會顯得很粗魯,內心很頑固,這樣的人呢,他也很難去做善法。「欲貪」「我慢」是不能適業的主要元素。如果你深深地執著於「欲貪」和「我慢」,那不僅僅是佈施,所有的善法、禪修都不容易進步。因為你成為「欲貪」的奴隸和「我慢」的奴隸,不能擺脫。不能擺脫,就不能夠堅定下來善行的行持。持戒他很容易破,因為他覺得,「啊,沒關係,明天還可以再授啊」。禪修也是這樣,「我現在還年輕啊,先玩一玩吧。反正到時候,總是有很多時間的,花個三、五年努力一下就可以了」。讓你現在不想做了,這個就是不適業了。那身心的適業性的作用,就是消除實施善行的不可操作性,或者去破除了讓心和心所不便於工作的這種狀態。那由於心和心所的這種適業呢,它本身就減輕了這個貪和慢的這樣的煩惱,它們的這樣的作用呢,減輕欲貪和我慢,乃至於摧毀讓這個心不適合做善行的這種對欲樂的追求,那這個摧毀完以後,在實施善行的時候呢,就容易生起喜樂。
很多人有體會,取不到呼吸所緣的時候,著急,就想去抓住它的時候,鼻頭會僵硬。現在呢,學了這麼多心所了,一個個來。先取到準確的目標,鼻頭那個氣息。當你取到那個氣息的時候,「啊,作意,讓心跟它結合,伺,持續地覺知,念,讓它沈入,吶,喜、樂馬上出來」。適業了。為什麼會喜、樂啊?適業了。那你的心呢,就適合做入出息念的禪修善行了,就像純金適合打成金鍊子一樣。那這個適業呢,跟前面學習的柔軟素質是相關聯的,沒有它這個柔軟的支持,你就很難適業。
從尋、伺、作意、念、中捨,一路下來,大部分同學都能夠 「誒! 很好地取到所緣!」但總有一部分同學搞不定。那為什麼搞不定呢? 就是說你還不夠柔軟適業。自己看一下,搞不定的人都是不夠柔軟,平常不是跟父母親頂著幹,就是跟家裡先生、太太頂著幹,或者是跟領導頂著幹,就是回不來。
簡單來講呢,心所的適業,可以成功地取得所緣。取到各種善行的所緣。說話可以說柔軟語了。以前呢,你跟你兒子說話都是:「還不去做作業!哈!現在就在打遊戲!」結果下來兩個人就嗆上了。現在呢,學了這個柔軟和適業,你知道大聲是沒有用的,大聲只會帶來反效果。用很柔軟的聲段、很柔軟的語言,跟孩子說話;孩子呢,也很聽話地解決問題。適業了,心很容易取到講柔軟語的狀態,即使孩子還嗆你,你也能取到「哎,這個孩子背後的稻草人是什麼?我怎樣跟他進一步地交流?」,你也能很容易取到跟孩子進一步溝通的這樣的所緣,而順利地完成這個持戒、不惡語的這樣的善行目標。那當你有這樣的能力的時候呢,那些欲貪啊、那些我慢啊、那些疑啊、那些瞋恚的「蓋」就你被摧毀了,瞋恚就不生起來了。這樣,你跟家人的溝通啊、跟所有人的溝通啊,乃至於你取到呼吸的所緣啊,你就非常方便,很容易。可以順利地完成工作,順利地完成各種禪修、各種工作。那這個就是現起啊,就是表現為這樣的一種你很容易做任何事、很容易做任何善行。
那簡單來講是,你取到相應的所緣,這個十善業的所緣,或者禪修、持戒的所緣。「我今天禪修很順利;我今天佈施很順利;我今天持戒很清淨」,內心的經驗就是適業、順暢、舒服,兩字:舒服,那是適業起來的。
如果是經常會做來做去都很不順暢,取什麼都取不清楚,出來都是衝衝的,那就是你要去檢查,你是哪一個「煩惱蓋」把你蓋住了?只要有這樣的「煩惱蓋」,你做任何善行,就容易有衝突,沒法做。「要想我和你好好說話,沒門!」他沒有這個素質啊,說不出來好話。我以前也這樣,說不出來好聽的話,很痛苦。後面我發現另一個同事啊, 跟任何人說話都特別甜,然後我學到一點點,唉呦,發現特好用,就是柔軟也是可以學習的。當我們能夠有柔軟的心,能夠適業地工作呢,那我們做任何善行都非常地方便。修入出息念會很順暢,沒有障礙。在我們日常時候修習十善業,舉個例子講,有些人說:「噢,我看到我們家有蟑螂啊!」,家怎麼可以有蟑螂啊!?那又不能殺生,然後很焦慮,一看蟑螂就尖叫,但又不能殺生。就他面對怎麼處理蟑螂這件事情就顯得非常不順暢,他不知道怎麼辦。那當你有柔軟,當你沒有那個欲貪、瞋恚,沒有那個我慢,沒有那個「我」很強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有辦法了。你會很方便、很恰當、沒有遲疑、沒有排斥地去做你覺得可以做的事情。乃至於這個心生起來完以後,可能蟑螂自己就搬家了,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這樣。
那如果你的心呢,都是這個不柔軟、僵硬、不適業,然後你到處都會碰到各種障礙。要麼取不到,比如入出息的時候,你要麼取不到所緣,要麼取錯掉,要麼感覺對了就太黏著,要麼取錯了,這個修得跟「豬頭」一樣。或者呢,你要麼就覺得,「誒,黏一下,啊,這個排斥一下」,來回在那跳,懷疑,各種懷疑,那這個就是身心不適業。那修觀禪的時候,就更慘了。面對各種「名色」「緣起」這些所緣,他取不清楚。我們講,修觀最根本的,你要對著「究竟法」修觀,你腦子一轉,所緣變成「概念法」了。一個人如果是有「我慢」或者有「疑」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用那個很「如實、自然、輕鬆、中捨」的心,去面對剎那生滅的、非常微細的這種「究竟法」的所緣。你修的要麼都是你自己的東西,要麼都是你的一堆概念,你就很難修。
再一個呢,就是因為不柔軟、不適業的緣故啊,修的過程呢,或做善行的過程,他就表現出很多不順。而這種不順呢?又反過來讓他對做這樣的事情很排斥,他的心呢,就會變得更粗糙。為什麼呢?他 總是沒辦法深入去做事情。一個很粗糙的心呢,它就更不適業,那這種很粗糙的心,這個你拿來修止和修觀啊,或者修我們講日常生活中的正念正知啊,它就非常困難,一直會卡住,就是他的這個善行啊, 它總是卡在那個地方,總感覺有障礙。然後放棄呢,又不甘心,不放棄呢,就很不舒服。當然那個根本不學的人我們就不講了。我們現在 有很多人學佛多年,卡在上面。一檢查,是什麼?肯定是不適業造成的。不適業是因為不柔軟造成的,不適業、不柔軟最主要的就是「五蓋」。那具體表現呢,就是邪見、我慢、欲貪、瞋恚。要去檢查,如果你有不適業的時候要去檢查。
那如果我們身心適業的話,做起事來順。有些同學說,「噢,真是怎麼坐怎麼舒服!」那你充分地相信做善業,它真的是對自己是好的!身心當下就好!而不是說,這個僧團需要你去供養佈施,一天兩餐飯,一年最多穿一套袈裟。他哪裡需要那麼多供養、佈施!你的善行是你對自己的身心健康負責,你只要是善行,就柔順,身心就是輕安、輕快、柔軟、適業;做任何事情呢,都很順暢,越來越有勁,越來越方便,然後越來越輕鬆,而且越做越想做。體驗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成就,很好的成就。體驗在善行、在禪修中也很有成就。做這些善行呢,不會那種空落落,或者是擔憂啊、害怕啊,錢沒了啊。做善行,內心越來越充實、越來越清明、越來越快樂,那就是這個因為你總是能夠很適業地去做所有的善行,包括佈施、持戒和禪修。現在已經開始走到順道上來的禪修者,他就體驗很深刻;那你如果不順呢,就很難堅持下去。所以我們要知道,它不順,如果你去排斥它,「啊,我怎麼不順?」或者認為這不順是個外在的挑戰,然後整天想著我怎麼去避免外在的挑戰,而很少去想其實這個不順呢,是內在的原因造成的。因為身心的不適業,所以我們緣起的所有東西,我們的「識蘊」看世界,都是不順的,你的所有感受都是不順的,所有的「想蘊」都是不順的,做種種事情都是不順的。那麼身體也是不順的,各種各樣的毛病,各種各樣的病痛。每天心堵堵的,身體也是堵堵的,脈絡也是堵堵的,然後整天表現為糾結、猶豫不決。
原因就是因為缺乏這個「適業」心所,心和心所不適業。要去除這個欲貪、瞋恚、我慢、懷疑。要去處理這些呢,回過頭來,還是要培養信心。信心呢,一定要信「善」,一定要信,「善」對自己好,不善對自己不好,對吧,這個你要相信啊,所以不要生氣,不要貪,沒有好處,要相信這個。所以我們講說「明善惡、知慚愧」,培養這個「信」,然後有「慧」,就是業果智。然後呢,有好的勝解,訓練即入即出,這都是適業性的特點。那最關鍵的是持續的善行,要去練出來。我們講你這個人不適業,總是做不成事,要持續地練習。
一路「心所」找下來,覺得缺什麼,那就去練習。每天練習,每天練習,它自然自然就適業。
實踐題:分享兩個自己善心生起時身心柔軟、適業的體驗。有孩子的觀察孩子柔軟性、適業性的心理素質,並和他們一起討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