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11 下午4.59.30.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在十種捨裡面,真正著重突出中捨性心所的有五種:六支捨、覺支捨、中捨性的捨、禪捨、梵住捨。 

 

・當你的善心生起來時不要去干預,你的中捨性心所就會越來越強大。當我們干預的時候,心就已經不是善心了。 

 

・我們做一件好事不是為他人好,沒那麼高尚,我們做好事都是為自己好,這是自利,不是自私。一個人不會自利是不會利他的。

 

・一看到身,不要以為都是身體的身,這裡的身、心輕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主要是指名身。名身主要是講名法——心所,心所就是身,心就是心識。 這些在一開始我們就要搞清楚。 

 

・輕安的作用,破除焦慮和擔憂,破除身和心的不安,也就是破除了不平靜、不理性、躁動和顫動的這種心理狀態。 

 

・面對不善果報,除了平靜地接受現實,恐懼、抱怨是於事無補的,擔憂只有傷害自己。擔憂是不善心,不善心生起的當下,傷害自他,會帶來不良的影響,未來會有不善果報。

 

・心平息下來,發揮平靜的作用,所有的心所也發揮健全的作用。心生色法也變得健康,產生更好的心生色法,在我們的生理方面、身體方面也得以平息。這樣的心所破除、消滅焦慮和擔憂。 

 

・不要去縱容自己的批判性思惟,很多人的批判性思惟有一個錯誤的角度。

 

・不管有沒有進步,生起「都沒有進步的心」對你的進步有幫助嗎?這些觀點會讓我們遠離輕安,沒有機會如理作意,這是慣性。

 

・輕快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抑制有分心的生起。

 

・受蘊輕快的時候,就不會老耽擱在某一種受裡面。沒有輕快性的人,任何感受都黏著。

 

・怎麼訓練喜呢?就是在每一個當下都看到正面的東西,不要看負面的東西,要轉念。所有的所緣把它轉念成對我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而不是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欠你五百塊一樣,每個人都想害你一樣,那就不會有喜;你就會沈重、焦慮、擔憂,沒有輕安、沒有輕快。 

 

・每一個當下都如理作意,轉向善心。一想到自己轉向善心,喜就出來了,輕快就起來。 

 

・實踐題:分享兩個自己善心生起時身心輕安、輕快的體驗。有孩子的觀察孩子輕安、輕快性的心理素質,並和他們一起討論。

 

 

 

 

 

雲端起觀- 83 輕安和輕快 

前面我們花了 3 節課學習中捨性心所。看了這幾天的作業,感覺有一些同學對中捨性還是沒有完全理解。在經論裡面談到了十種捨。在十種捨裡面,真正著重突出中捨性心所的有五種:六支捨、覺支捨、中捨性的捨、禪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著重強調的是中捨性心所的捨。中捨性心所只有在善心裡面才會出現,也可以這麼講,只要善心出現,就一定有中捨性心所。也就是說,如何讓自己的善心生起來是關鍵!善心生起來之後,怎麼讓你的中捨性心所強大呢?其實,當你的善心生起來時不要去干預,你的中捨性心所就會越來越強大。當我們干預的時候,心就已經不是善心了。 

我們在修習入出息念的時候,你是在覺知呼吸,但是當我們面對入出息的所緣,包括其它的遍禪的所緣,或者各種止禪的所緣,有各種期待、要求、評價、判斷、不滿意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不善心了,只是那個不善心比較弱一點,正念現前,你能把它拉回來而已。所以只要是失衡了,就是不善心了;你只要在善心上,就是平衡的;就這麼簡單。 

所以說想刻意地去訓練中捨性心所,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沒辦法訓練的。要訓練什麼呢?明善惡,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一切時處都讓自己有慚愧心,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這種心,有遠離惡行的這種心。遠離惡行,這裡的惡行不是說殺人放火,而是要看到自己生起不善心的那種狀態,並且遠離。不要對自己生起貪和嗔都熟視無睹啊

如果你看到自己生起不善心時,能像看到一團屎一樣,在那一瞬間自己變成一團臭不可聞的狗屎,你要有這種心態,對自己生起不善心要有這種厭惡的心態,要經常提醒自己。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的話,坦率地講,你要想讓自己不生起不善心,就很難。因為你都已經習慣了,覺得就是應該這樣!很多同學就說,那人是不是就跟傻瓜一樣了? 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木木的。不是木木的,你要很清明。不是無智的 捨,是有智的捨。 

體現在六根門頭上的六支捨的前提是如理作意。沒有如理作意哪來的六支捨啊?是你習慣了如理作意才有六支捨。梵住捨也是這樣,對待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的,他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他表現為這樣的一種習慣,這樣的身語意的習慣,這是他的業。他過去的業造成他現在這樣,他現在的業造就了他未來的模樣,就是這樣。 

六支捨的前提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之前首先是要明善惡、知慚愧,然後以信而立,就是對八事的信,至少要有對業果的信。即使你是自己對著自己生悶氣,也是傷害你自己,這也是有結果的。信八事,你才能夠讓自己的明善惡、知慚愧有立足點。不然你就覺得「我雖然知善惡,但是我就造惡,我雖然知道慚愧,但是我就無慚無愧」。 

為什麼敢這樣做呢?因為你對自己的果報無所畏懼,沒有信,沒有信因果。它是次第來的,所以你要有信,善法才能夠立,然後是依念而住。因為你有信你才會在每一個當下保持正念正知,為自己好,為他人好。我們做一件好事不是為他人好,沒那麼高尚,我們做好事都是為自己好,這是自利,不是自私。一個人不會自利是不會利他的。自己不會自利,天天喊著說「我要度眾生,我要利益眾生願成佛」,都 是內心有缺失的表現。 

有信才會有念,才會依念而住。因為前面知善惡了、明慚愧了、有信了、有念了,然後你就不會造作不善了,就不會有貪瞋痴了。你不貪瞋痴,你的心自然而然就是善法,善法自然而然就有中捨,中捨這時候就出來了。中捨出來的時候你就交給它,把心交給善法。交給它,它自己就在那兒平衡。本來入出息念就是善法,你覺知它,它就是善法。你行住坐臥時,覺知那個當下的真相,你如實了知,就是善法。對善法怎麼辦呢?交給它,讓心自己去發揮,中捨性自然就起來了,而且越來越強。這是花一點時間給大家再說一下,如果不明白,自己再去學習。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六對美心所,非常奇妙的特質。 

心和心所的輕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這六對、十二種心所是遍一切美心的。所有的善心加上有因惟作心,還有有因果報心,都屬於美心,在這些美心當中都有這十二種心所。它們是輕安的素質、輕快性的素質、柔軟性的素質、適業性的素質、練達性的素質和正直性的素質。這些素質在名身和心識兩個方面都有各自的心所。這裡講的「身」kāya 「名身」,不是「色身」。在巴利系統裡色身和名身都叫 kāya。所以一看到身,不要以為都是身體的身,這裡的身、心輕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主要是指名身。名身主要是講名法——心所,心所就是身,心就是心識。 這些在一開始我們就要搞清楚。 

在談身心之前,我們先來談六種素質。為什麼這麼分呢?心是指識蘊,就是識知目標的特徵,心識具備六種素質。我們知道有「四名蘊」,身 kāya 是指和心識一起生起來的其中三種名蘊——受蘊、想蘊和行蘊。總共有 89 種心,在 89 心的美心當中,有兩種類型的心所是具備這種素質的,這兩種類型的心所一種是影響心的,一種是影響和心一起生起來的心所,共有六對,合起來就是十二個心所。 

要瞭解這六種素質,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前面講的十種捨。中捨性心所的功能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在這種平衡的經驗裡,你仔細去品味的話,它不只是讓我們感受到平衡的經驗。雖然中捨心是一種平衡,但是,在我們體驗平衡的時候,你還能體驗到很多其它殊勝的經驗。特別是你的心覺知入出息,進入一種平衡、穩定的狀態的時候,你一定能夠感覺到這種狀態,比如那種很平靜、很開闊、很輕安、很柔軟、很舒服的感覺。 

其實,平常我們去做一個滿意的佈施或者今天圓滿地授了八戒,以後回想又會有那種感覺「真好,今天做了這件事情」,很舒服。不是那種吃好吃的、聽好聽的那種舒服。吃好吃的、聽好聽的,有舒服,但這種善行的舒服,是很豁然的、很滿足的這樣的一種感覺。 

這種感覺來自於哪裡呢?其實除了中捨平衡的中捨性給我們的感覺之外,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六種素質、十二個心所給我們帶出來的感受——輕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只要有善心,就一定會有這六對心所:輕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一種對我們的心產生影響,一種對我們的心所產生影響。 

輕安 

心的輕安和心所的輕安,巴利叫 Passaddhi,是 Pa ssaddhi 組成的。ssaddhi 的意思就是平靜,Pa 是變,Passaddhi 就是變平靜,也就是很平靜。中捨性是一種平衡,在平衡底下我們為什麼還會感覺很平靜呢,很寧靜呢?就是因為有這個 Passaddhi。這種平靜不是愚痴,無智捨帶來的,由於愚痴導致無知帶來的這種捨,是稀裡糊塗的沒感覺的這種(),是一種靜,但它是糊裡糊塗的那種靜。這種基於善法的 Passaddhi 很清明,但內心還很充實。這種清明、充實的平靜就是 Passaddhi 

Passaddhi 的特相是消除擔憂焦慮後得到的狀態,平靜不安的心與心所,或不安的心所和心得到平靜。什麼是不安呢?就是擔心、憂慮、躁動,Passaddhi 會平靜它們,或者說心所和心被 Passaddhi 平靜。 

心由於過度興奮而生起的掉舉,或者你身體由於受傷或生病產生的苦 dukkha,或者你的心由於失衡,沒有如理作意而引發了很多憂受、煩惱,這些就是心和心所的擔心和焦慮;或者說強烈的掉舉心或者我們身體的苦、心的憂所引發的各種不善心所,比如你有貪,有、有邪見,有我慢,前面所講的尋,要去抓取,欲-要去黏著,都呈現這種躁動不安、擔憂焦慮的狀態。相反的,只要你的心和心所的輕安一出來,就能夠減輕或者直接鏟除心和心所的擔憂和焦慮,也就是說當輕安出現的時候,心和心所就沒有了焦慮和擔憂。 

第二個特相,能夠讓心冷卻下來。心和心所出現熾熱的狀態或現象,比如說狂躁、熱情過頭、衝動等,如果輕安心所生起,這些亢奮、炙熱的心的狀態就會被冷卻下來。所以有輕安就沒有焦慮,沒有擔憂,不會衝動、不會亢奮。這種已經冷卻下來的平靜的心呈現的狀態,就是心的輕安和心所的輕安。 

輕安的作用,破除焦慮和擔憂,破除身和心的不安,也就是破除了不平靜、不理性、躁動和顫動的這種心理狀態。 

輕安的現起,禪修者心中體驗的是心與心所的平靜和安寧,或者我們把它總稱為寧靜。跟它相應的心和心所都能保持很平靜地去做事兒,很平靜地去執行任務,不會導致興奮,始終保持這種平靜的狀態。 

再一種體驗就是心和心所的輕安和不顫動。當你有輕安起來的時候,你很容易就能體驗到輕安和不顫動。好多同學在禪修報告中說: 禪修的時候輕安,然後黏著一下,「真好」,輕安馬上就沒了,顫動就起來了。碰到一件事情,使你處在焦慮不安的狀態,想到要轉念,一念 之轉,一轉完馬上發現,剛才焦慮不安的狀態沒有了,馬上就止息,對不對?熾熱的心、不平衡的心、不安的心、焦慮的心馬上就平息下來,平靜下來。是你把心和心所找出來去對治它們嗎?不是,是你如理作意了,你一如理作意,善心一出來,遍一切美心的心所,輕安心所——心輕安、身輕安就出現了,一出現就把剛才你那種躁動、焦慮、不安、狂躁的心停下來了。 

導致焦慮不安的因素有很多是身體的苦受。我們很多人生病或者碰到一些變故,會造成身心的不安。Passaddhi 可以讓你的身心平靜下來,破除這個不平靜。比如說,一個人遇到車禍,受傷還蠻重的,流血但沒有昏迷,這個時候身體感受很痛苦,內心也難以平靜。如果他沒有正確的信仰,或者他有信仰,但信心不足,善業不足,平常沒有訓練正念正知,他就會生起很多的擔憂、掉舉、憂慮、焦慮。這種現象出現的時候就是輕安的相反,反方向,是掉舉和苦受帶來心裡的焦慮不安。

如果有正確的因果觀念,而且平常都有佈施、持戒、禪修,訓練有素,很快就能夠通過如理作意平復下來。根據學過的因果法則,知道這是不善果報成熟,面對不善果報除了平靜地接受現實,恐懼、抱怨是於事無補的,擔憂只有傷害自己。擔憂是不善心,不善心生起的當下,傷害自他,會帶來不良的影響,未來會有不善果報。車禍已經倒霉了,再生氣的話會更倒霉。臨終的時候如果這樣的經歷重新現起,不單單是遭受車禍了,會直接給你送到地獄裡去,天天「車禍」。 這樣思惟,同時內心很篤定地相信在當下自己沒有做錯事,在一段時間也有累積足夠多的善業,如理作意,心馬上平息下來,保持平靜、冷靜地面對這個事實,接受這個事實,處理這個事實,積極地應對,智慧地擺脫困境。這個時候輕安心所就起作用了。 

輕安心所分為身和心,心就是五蘊中的識蘊,身就是五蘊中的受蘊、想蘊和行蘊,包括五十二個心所。心得以平靜是心識知的作用。用車禍這個例子來說明,本來很躁動的心能平靜下來,就是因為他的心在認知上識別、接受了車禍,所以心能夠馬上從焦慮的狀態中平靜下來。 

身的輕安就是受蘊的輕安、想蘊的輕安、行蘊的輕安。同樣以車禍為例,這個受很苦,很痛。然後想蘊就會不斷地調取以前自己經歷或者別人經歷,或者報紙、電視、媒體上出現過的類似的現象,很慘烈的車禍,「我現在是不是很糟糕啊,我會不會死,我會不會殘廢,不死也殘廢,這是我的業障,以後不能禪修了怎麼辦,會不會墮惡趣,我現在怎麼辦?......」一大堆的負面的想蘊會不斷地被你調出來,因為這種負面的想蘊在我們內心裡面是很多的。但如果能夠如理作意,身輕安這個心所馬上就會出來平息你這種焦慮。幫助你取回比較正面的印象,正面印象就是:「這是一個果報,這個果報我正好練習無常,生命危脆、無常苦迫、非我,在這個時候我要正念當下、專注業處,生 起善心,對於平息我現在的這種病痛,解決問題是最有幫助的,除此之外毫無意義。」 「某某人,他在碰到這樣的情況,都是正面的心態,得到最好的結局」,想蘊就會取回來這樣的一些想蘊標記,平息你的焦慮。 

有正面的心態,身心輕安所產生的心生色,就從前面這種焦慮不安的負面的心生色,轉成這種正面的心生色、健康的心生色。因為正面的 心伴隨有輕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這種變化之後產生的心生色法可以幫我減少痛苦,身體的痛苦可以減少,心的焦慮帶來的痛苦也可以減少。所以這裡講的身輕安,也可以包含由心生色法而生起來的色法導致的輕安。心平靜、心所平靜,色身也會跟著平靜、輕安。心平靜是通過心輕安,心所平靜是通過身輕安,這時的身輕安也包括了我們色身的輕安。 

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心所平靜。心所如何平靜呢?我們剛才講到了,因為這個 「想」一碰到所緣,就會對它做標記,我們後面有無數的稻草人。心平靜下來,想就不會去取負面的稻草人的形象。遭受苦受的時候,你如理作意——「這個苦受就是身體的苦受,我不要讓自己的心中第二支箭,我不要去抓取這個痛。如果痛得不是很厲害,我就讓身心分離;如果痛得很厲害,我就去陪伴這個受,我就把心放到裡面去觀察,看到這個苦受的無常、生滅、苦迫、非我。」這樣你的苦受就不會太苦,憂受就會被平息,乃至於不生起來,而不至於因為憂受而生起以瞋為首的不平靜,然後導致更加地掉舉。什麼樣的掉舉?就是哭天喊地,「天要塌下來了,老婆、老公、孩子怎麼辦呀」?一堆這樣的事兒,都是在不善心裡面打轉轉,「會不會殘廢啊,是不是要花很多錢,我的工作怎麼辦,保險,老婆孩子父母,我會不會很難看,毀容了...... 諸如此類的,主要是這些掉舉,跟當下處理這個車禍毫無關係。 

當我們能平息下來,身心輕安既導致我們精神方面的平靜,也導致我們色身方面的平靜。對於其它的五對十種心所,我們去理解身心的兩個方面,也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這樣去看的。 

心就是識知,就是識蘊。簡單來講,在遭遇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時候,它的一種識知的狀態。如果我們的心處於這種不如理作意的狀態,在這種識知的詮釋下,它來詮釋他的遭遇,那整個世界都是負面的。這就是因為他不會如理作意,然後掉到不善心的各種掉舉狀態裡面。如果能如理作意,輕安和後面接下來的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正直性、練達性這五對心所就會出現。出現以後,心就能轉向平靜,輕快、柔軟。只要一轉,整個認知的世界就改變了,他的世界就變了。 

我們說一念之轉、一念之轉,我們是活在我們的念頭裡面的,念頭轉了,世界就轉了。以心轉境,並不是我們的心一轉,外面的世界就從山河大地就變成大地平沈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你觀察世界的態度轉了。被車撞一下,原來覺得「不得了了,天塌下來了」,現在心念一轉-「禍之,焉知非福」,可以作為一種提升訓練禪修或者是觀察生命的機緣,心馬上就平息下來了。 

心平息下來,發揮平靜的作用,所有的心所也發揮健全的作用。心生色法也變得健康,產生更好的心生色法,在我們的生理方面、身體方面也得以平息。這樣的心所破除、消滅焦慮和擔憂。 

跟之前學過的中捨性相比:中捨性是平衡,讓各個心所平衡地發揮它們的功能;而輕安就會進一步,它會把心的熾熱、不安、焦慮、躁動平息下來。所以在中捨性的基礎上輕安可以發揮更深入的平靜的功能。 

心和心所的輕安是善心一出來就有,前提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次第先有正念,怎麼樣培養正念呢?要改散亂尋,不要一心多用,不要以為你很聰明,心比天高,才比紙薄,人心不足蛇吞象。不要去縱容自己的批判性思惟,很多人的批判性思惟有一個錯誤的角度。批判性思惟是指-「個體在複雜的情景中,能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選擇,識別假設,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分析、 推理,作出合理判斷和正確取捨的高級思惟方法及形式」,不是找碴。任何事情發生都能認真地對待,客觀地考察,以確定是不是可以相信和使用,心是平靜的、如實的,會生起智慧,透視究竟法的真實相,看到真相,這種態度是沒問題的。 

批判性思惟,很多人理解有問題,學了就是批判,誰來先批一頓, 

一定要找到毛病才罷休,甚至找到毛病以後還不罷休,就覺得找到你毛病很了不起。計較、想走捷徑、求快。這樣就就走偏了,會把自己 害死。很多同學的禪修報告-「糟糕,我今天感覺不好」。感覺不好很正常嘛。「沒有昨天好」「我這麼長時間了,禪修怎麼都沒有進步」?不管有沒有進步,生起「都沒有進步的心」對你的進步有幫助嗎?這些觀點會讓我們遠離輕安,沒有機會如理作意,這是慣性。欲尋、嗔尋、害尋, 這些散亂尋,東抓一下、西抓一下,要把它們改掉,不把它們改掉,輕安就和我們沒有關係。 

下面學習輕快性,心和心所的輕快性。 

身心輕安以後就是輕快性。輕快是 lahu,輕快就是很輕柔,不沈重。它的特相是去除心和心所的沈重。 

這個時代,做人越來越不容易,我們時常感覺很沈重,心很沈重,身體也很沈重,步伐走起來也很沈重。這種沈重的現象,在我們人界是很普遍的存在。這是一種身心的體驗——精神的體驗和身體的體驗。這種沈重的感覺,從心所的角度講,屬於昏沈、睡眠,表現為心和心所沈滯、不適業,僵硬,有沈重感。跟僵硬相反的是柔軟,後面會講。 跟沈重相反的就是輕快,身心都很輕盈,大家可以體會到,遇到好事兒的時候很輕盈,身心輕快的感覺。 

lahu 的特相就是心和心所的沈重感消失了,沒有沈重感。 

lahu 的作用是破除心和心所的沈重。心和心所的沈重被破除掉了,你體驗到的就是不沈重、不遲緩或者不沈滯的心理經驗。沈滯、遲緩的心理經驗,我們知道是昏沈睡眠導致的。身心輕安加上輕快性,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會顯得很輕盈。取所緣,取入出息念的所緣也好,或者做善行的所緣也好,你就會很容易,輕盈,做事情很輕快,心、心所都有輕快的力量。禪修者能夠很快地取得止禪的所緣。或者修觀禪的人能夠很快地取到名法、色法的所緣,以及它們的因、緣起、過去五因,很容易看到上一生的無明、愛、取、行、業五項;繼續修觀禪,觀察十一種究竟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的時候,像行雲流水一般可以輕快地、很容易地取到所緣。 

因為你的心很輕快,很輕快,速度就很好。因為名法、色法的生滅很快,你的心也很輕快,你就能觀察到很微細的究竟法。我們經常說,這個人思惟比較快、這個人思惟比較慢,或者這個人觀察問題的能力很敏捷,那個人看問題很遲緩、很遲鈍,不同的人有很大的差別。即使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心理狀態下,也會有差別很大的情況。不同的人或者你自己在不同的時間段裡面,缺乏對究竟實相的透徹了知,為什麼會缺乏呢?因為有邪見。被欲貪結縛、煩惱結綁住了、束縛了,被無明和五蓋障礙了。 

不善法在我們心裡生起是太普遍、太平常的過程了,生起貪瞋痴是很自然的事情。對於一般人來講,如果沒有訓練,就不會如理作意。不會如理作意,心能夠發揮輕快性的作用是不可能的。在不善行裡面沒有輕快的特性,只有沈重的特性,為什麼?因為有很多煩惱、有很多結使,有很多無明存在,錯誤的知見,這些不善的素質導致我們的心很難有這種輕快、靈巧、敏捷的狀態。但是只要生起善心,有善心的緣故,我們就會具備輕快的素質,讓我們本來沈滯的心得以醒過來、敏捷起來。善心越強,心就越敏捷,為什麼呢?因為心和心所的輕快、輕安在實施善行中起作用,去除心和心所的沈重、破除沈重。 

輕快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抑制有分心的生起。心路之間以有分心間隔。心路幹什麼呢?心路就是對目標採取識知的行動。果一條五門心路過程生起來,識知一個目標最少需要四-七條隨彼起意門心路,才能對這個顏色目標形成一個概念性的判斷。如果你的心沒有輕快性,沒有輕安,失衡、沈滯、昏沈、睡眠、掉舉,這種狀態的第一個結果是:你可能需要生起很多條隨彼起意門心路才能識別目標; 第二個是你每一個心路之間有很多很多的有分。本來是十幾個,你出來了幾萬個、幾十億個有分在裡面生滅,就是每一個心路之間的間隔時間很長,那你識知的能力就會很弱,就很不敏捷,很沈滯,不能很快地建立起對所緣的認知。 

如果我們有善心,而且練習這個善心,因為輕快的緣故,你能夠很快地建立起很多的善法和對善法的掌握,它本身是敏捷的,它取所緣很快,識知所緣也很快,沒有不善心導致的沈滯、遲緩。它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思路很敏捷、很快」。這跟它能夠抑制有分有關。他的心能很快叫醒下一個心路來面對這個所緣,因此它對所緣的認知能夠更加清晰和敏捷。 

比如說,有些人練習四念住,總是找不到感覺,經常會同手同腳,為什麼?他總是有期待,有貪,想要去抓取一個東西,四念住也要搞點兒儀式感出來,最後就笨手笨腳。 

心能輕快,識知就輕快。身能輕快,心所(受蘊、想蘊和行蘊) 也輕快。想蘊是標記,就是取回過去的標記,給現在的所緣再做一個標記。如果你能很輕快地運作想蘊的話,我們過去做過的、所知道的,跟現前所緣相關的印象,過去接觸過的色聲香味觸的所緣,很快就會調出來。就像你的電腦運算速度很快,單位時間搜索的內容很多,需要的資料很快地被搜出來。這個大家用電腦會很有感覺。如果電腦很慢,搜個東西半天,就會覺得這個電腦沒有用,想扔了,這是什麼原因?沒有輕快性。你的人也是這樣,一笨起來就玩不轉,什麼原因呢? 沒有輕快性。心所沒有輕快性,想蘊沒有輕快性。 

如果沒有輕快性心所,心識知的深度和廣度就會不夠,也就是心的識知能力不伶俐,不清楚,掌握的不全面。因為有身心的輕快性,所以會使我們的心認識的作用很敏捷,調取各種各樣的想蘊資源、數據很敏捷,能快速地調取。 

受蘊輕快的時候,就不會老耽擱在某一種受裡面,什麼是耽擱在一種受裡面?比如說,好的,你黏在上面;不好的,你就抱怨,「我實在痛,非常痛,不得了的痛」,其實你喊著痛會更痛。沒有輕快性的人,任何感受都黏著,痛也黏在上面,沈滯在上面,不苦不樂受就在那裡稀裡糊塗的。 

如果有身心輕快,對於苦受和樂受,你展現出來的是,不會去抓取,你很輕鬆地就能夠跳躍它,不耽擱在上面。而且這個時候我們的心生色法是輕快的,由心理的輕快導致色法有輕快的素質。同時,我們的身體會感覺很輕盈、很輕快;以思為主的行蘊,負責造業,除了受蘊、想蘊以外的行蘊,包括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 慚、愧、無貪、無嗔、中捨性,每一個心所發揮作用,都變得很輕快、很容易地去做。我們的心生色法因為心和心所輕快了,心生色法也變得輕快。本來色法中就有色輕快性。色輕快性是如何來的,就是心和心所有輕快性。心和心所有輕快性,產生心生色法輕快,這種輕快會讓我們身體上的其它三種色法:業生色法、時節生色法和食生色法也變的輕快,色身變得輕盈、輕快、敏捷。 

前面在講喜心所時講過,如果這種心所的輕快跟喜同時生起的時候,有 pīti 的時候,你就會感覺身體像夏天要飆升的熱浪一樣會升起來,就飄到天上去了。就像那位懷孕的婦女,由於對三寶的敬信心,生起強大的喜,自己就躍上天空,這樣的一種狀態,就是因為心的輕快性產生的。也就是善心中的喜,在輕快心所的支持下,你的身心可以飛起來。 

因為有身心輕快性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練就神通。我們聽說過神足通,水上漂,日行多少萬里,這些能力都是因為身心的輕快性導致的。我們要努力訓練讓我們的心相續流保持這種身心輕快性的能力,平常怎麼來訓練這種能力呢?以前給大家講過,要多訓練喜,有喜就容易輕快。 

怎麼訓練喜呢?就是在每一個當下都看到正面的東西,不要看負面的東西,要轉念。所有的所緣把它轉念成對我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而不是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欠你五百塊一樣,每個人都想害你一樣,那就不會有喜;你就會沈重、焦慮、擔憂,沒有輕安、沒有輕快。 

再一個,要訓練你的欲。欲,就是生命有目標,有想要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對佛教徒來講就是要解脫,很清楚。成佛也是解脫,阿拉漢也是解脫。解脫怎麼辦?怎麼解脫?每一個當下都如理作意,轉向善心。一想到自己轉向善心,喜就出來了,輕快就起來。 

還有精進,精進也能產生輕快,歡喜地做。甘願受,歡喜做,這個要培養。做佈施的時候,我們都鼓勵親手做,這個很不同。在帕奧禪林,每天都有這樣的故事在演繹。在毛淡棉的禪林,有六七百僧眾,每天都有人在那裡親手供養這些出家人。很多賢友的父母或者尊者、西亞蕾的父母都沒有信仰,他們去看望自己的子女時,禪林就會安排他們做一次供養。開始,他們還捨不得。捨不得,沒關係,就讓他們給尊者們打飯,打菜。尊者們排隊一個一個地過來,只看著自己的鉢,非常有威儀。很多父母打著打著就痛哭流涕,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哭得不行,這就是親手供的功德。因為他們觸及清淨的所緣,過去的美好,清淨的想蘊在內心中被激發出來了,輕快性出來了,心取到了過去的善所緣,然後就感動了。這些都是練習我們良好素質的方便。 

 

 

 

實踐題:分享兩個自己善心生起時身心輕安、輕快的體驗。有孩子的觀察孩子輕安、輕快性的心理素質,並和他們一起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