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768821_387064240158211_7340309052263123147_n.jpg

 

為什麼佛陀對於不願意或是無法禪修的人,要將「布施」波羅蜜放在首位宣講,因為這是要幫助我們練習「捨」。

打從我們一出生,父母、長輩就不斷不斷給予我們許多精神、物質層面的東西,來餵養我們,長養我們的「貪欲」,以至於到臨命終時,總是讓我們捨不得這、捨不得那的,因此淪為四惡道眾生。從來沒有人提醒我們,我們在這世間努力抓取的,都是死後帶不走的東西。

佛陀有說,去天界底層欲界天的方式,就是靠著布施、持戒,也可以去的。所以很多經典,都有講關於「布施」的培育。

當養成布施的良好慣行,其實可以明白,「捨」「得」是怎麼一回事了。表面上是「捨」,實際上卻是「得」呢!

願大家都能培育起布施的良好慣行,一起到天界去吧!別再來人間受苦了。

********

14. 想起彌陀家族

公元1999年4月9日,我離開了23年的職業生涯。就在公司業績和商譽都達到春風得意的時候,我選擇走下了企業人的舞台,從工商界的繽紛走向了隱居山林的淡泊,實現了生涯規劃中的退修計劃─退隱而修身的願望。雖然,事先已得到內人的鼎力支持,但是剛開始賦閒在家的日子裡,一看到自己捧著公司獲得的獎座,跟當今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先生合照的相片;又想到老闆和同事們苦苦挽留的盛情,甚至連跨業交流會的楊董都熱心地要推薦我為傑出(總)經理人的盛情…等,頓時覺得自己似乎辜負了太多人的期望。雖說經過了23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但是要放棄多年耕耘所得的小小名利,畢竟還是不容易。不過比起佛陀放棄王位的繼承和皇宮的榮華富貴,還有大迦葉尊者放棄了財富、名望,離開父母、妻子去追求解脫,而我只是平凡的退隱修身而已,又算得了什麼呢?然而,心境在這段過渡時期裡還是難以調適,所幸來自泰國潘那維多長老(我的皈依師)和鄔達摩尊者的信函,都給我諄諄教誨和勉勵,總算讓我渡過了內心的煎熬。當然也要感謝內人的全力擁護,讓我在獨居的日子裡能夠過得很安詳自在。

 

其實,比較難以割捨的反倒是與同事們朝夕相處、同甘共苦的奮鬥情感,這也觸發我想起昔日唸佛蓮友們的共修情境,於是在自修之餘,也誠心誠意地為我所惦記的彌陀家族來訴說一些歷史上的陳年舊事,希望多少能有些幫助。如果您聽了之後,心裡有所不悅的話,也請諒察我的一片赤誠。只因為我從彌陀家族出走十年多了,卻仍然念念不忘各位,希望大家都能分享我的法樂。

 

回想中國的彌陀家族史,大致可以簡列一些資料如下:

1.公元228年,三國時代吳大帝黃武年間,支謙漢譯《阿彌陀經》。

2.公元375年,晉孝武帝時,道安鑄造丈六彌陀金銅像,安置於檀溪寺。

3.公元402年,晉安帝時,鳩摩羅什以曼妙的文筆譯出今天大家所誦讀的《佛說阿彌陀經》。

4.公元402年7月,慧遠與劉遺民等18賢者,領導123人結成白蓮社,於阿彌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

5.公元528年,北魏曇鸞依照世親的《往生淨土論》,開創了口誦「阿彌陀佛」而求往生的淨土法門。

6.公元620-645年間,唐朝道綽力倡淨土法門,說唸佛為易行道,是開悟的捷徑。

7.公元650~681年間,唐朝善導傳說「唸一聲佛,放一道光。」把高聲唸佛與放光結合起來吸引更多唸佛人。

8.公元766~805年間,唐朝法照、少康不但稱名,又發明五音曲調的「五會唸佛」更以音聲作佛事,連小孩都來參加唸佛,正所謂「家家彌陀」之盛況。

9.公元1042年,宋朝神照於天台結白蓮社,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踴躍參加,每每集合數萬人唸佛。

10.公元1535年~1615年間,明朝,蓮池提出「三種人唸佛」、「三種唸佛人」、「三種唸佛法」。他提倡道綽用小豆計數的方式,即十唸、百聲、千聲、萬聲的念佛計量方法,更把明朝的結社唸佛風潮推向了顛峰。

11.公元1861年~1940年間,清末民初,印光以「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唸佛秘訣。」並倡十唸法門。

12.公元1949年~1986年間,大陸來台的廣欽、煮雲、懺雲,李炳南居士,都受到印光深刻的影響,全力在台推展唸佛法門。

13.公元2000年間,全台教界仍瀰漫在一片彌陀聲中,淨土道場不計其數,僧俗以唸佛為日課者,估計不少於20萬人。

 

以此看來,中國彌陀家族自慧遠、劉遺民結社以來,已經1613年(計至公元2015年止)。歷代彌陀家族的成員,從出家到在家,從王公卿相到販夫走卒,從百歲老嫗到三歲童子,從漢民族到五胡…彌陀家族的成員實在是不計其數。就以今天台灣唸佛的人數,估計至少有20萬人,假設每人平均投入10年的光陰來唸佛,那麼累計就有200萬人年的唸佛功力了;如果這是正確的往生法門,我們真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已經達到了上品、中品或下品往生的把握?他的把握又是根據那些成就來驗證?如果無法具體地回答的話,我們是否要重新來加以評量一下,看看這個方法是不是正確?效率如何?會不會做虛功?因此,在接下來的篇章裡,我們就要以最原始,同時也是最有經典根據的觀點,重新來解讀「佛說阿彌陀經」了。希望彌陀家族的成員們,都能仔細地思考經文裡面的真實含義,不要再被曼妙的辭藻給眩惑了。

 

圖片說明:波斯帝國(印度西方)金碧輝煌的帕雪波裡斯宮殿(Persepolis今伊朗境內)鑲嵌著黃金珠寶,猶如極樂殿堂。

1. 釋迦太子捨棄皇宮的榮華富貴和五欲之樂,前往山間林下尋求滅苦之道。

2. 彌陀家族嚮往西方的黃金珠寶和舒適快樂,前往大雄寶殿尋求極樂之道。

 

 

 

文章來源: 臉書 法鏡室 社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