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13 上午9.28.41.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練達的特相,是心和心所的無疾無病。無疾無病是一個形容。按照巴利的意思就是沒有缺陷,心和心所的沒有缺陷,沒有病。

 

如果做善行,各種善心和不善心交替著出現,這個也是一種不練達。

 

只要做善行,那個輕安、輕快自然就出來。你只要有正念,輕安輕快自然就出來。

 

正直的作用,是破除心和心所的不正直或狡詐。

 

禪修的初級階段不是證禪那,禪修的初級階段是發現自己的煩惱,然後削弱五蓋。先把這一關過了,你的禪修才能夠走上正道。

 

所有禪修的問題回來都檢查自己內心,你的心和心所的問題。

 

正直——必須如實,是什麼就是什麼。

 

實踐題:分享兩個自己善心生起時身心練達、正直的體驗。有孩子的觀察孩子練達性、正直性的心理素質,並和他們一起討論。

 

 

 

 

 

 

雲端起觀 85 練達性和正直性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新的兩個心所。 

練達性,心和心所的練達性,身心的練達。練達,在巴利裡面叫 PagunnaPagunna 呢,它是兩個詞的組合詞, Pa 的意思是「遍滿」、「遍開來」的意思。gunna 一般人把它翻譯成「功德」。如果把它合起來,直譯就是「遍滿功德」。Pagunna 就是「遍滿功德」。練達怎 麼是「遍滿功德」呢?舉個例子講,你如果具足很大的善業功德,過去在能多地方對很多人做過功德事,那你在哪都很容易成就,很容易做成事情。或者說你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過訓練,從面上看什麼都會,從深度看每一個層次都會,很熟練,能很上手,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很順暢。從深度和廣度角度上來,都會。這就是 Pagunna 的直接的意思。簡單來講,就是你的心已經受過訓練,你的心和心所,很熟練於做善行。比如說「尋」,怎麼樣去取所緣; 「伺」,怎麼在所緣上持續的覺知;「作意」,怎麼把所緣跟心結合在 一起;「念」,怎麼樣取到身、受、心、法四念處,讓心沈入。它都功能發揮得很好,要廣度有廣度,要深度有深度,很熟練。沒有任何不適業。從柔軟到適業,到現在練達了,都沒有生滅障礙,它很適業,而且適業到練達,可以更加全面地、健全地發揮心和心所的相關功能。這個是 Pagunna 的簡單的意思。 

Pagunna 練達的特相,是心和心所的無疾無病。無疾無病是一個形容。按照巴利的意思就是沒有缺陷,心和心所的沒有缺陷,沒有病。沒有病,或者心和心所沒有痛苦、沒有痛處,沒有使不上勁的地方。有時候我們的心卡卡的,在某一個點上就是沒有辦法去實現,這某種程度上就是你的心和心所有病。 

Pagunna 練達的作用,是破除心和心所的病,或者心和心所的缺陷。心和心所沒有缺陷,或者你的心和心所的缺陷被破除了,就是心和心所練達性的作用。 

Pagunna 練達的現起,呈現在一個修觀智的禪修者心中,心和心所沒有缺陷,毫無瑕疵。或者說沒有有罪的感覺或者感覺心裡面有什麼不足。相反,你的心很通透、很熟練、很敞亮這種感覺,就是練達的現起。 

一個人的心和心所,簡單來講,就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內心的精神世界,我們講人格缺陷,性格有問題,就是內心世界有缺陷有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缺陷呢?它最根本的是缺乏「信」。那這個信呢,從廣義的角度上來講,是對於善惡的信,什麼是善心、不善心,要不要培養善心這樣的一個「信」。是善心對你有好處?還是張牙舞爪地保護利益,跟人家拼死一戰有好處

信,是要信你有智慧,就可以更好地處理各種關係,人與人之間關係也好,人與財物的關係也好,人與自己心的關係也好。不信用極端手段,或者貪瞋痴的不善手段能處理好問題。如果你的信是相反的話,就肯定身心有缺陷。你不相信用善的方式能解決問題,相信貪瞋痴才能維護你的「我」和「我所」,身心就會有病,就會有缺陷。 

信心所像一個摩尼寶珠,轉輪聖王的摩尼寶珠。能淨化我們的煩惱,能夠把我們內心的那種煩惱渣滓、泥漿,淨化清澈了。心能直透所緣的真相。很高興有一個賢友這樣說,被領導罵了,心裡一笑:「今天不被你帶走,我知道你背後有稻草人。」這個就叫你的心被淨化了。沒有被老闆那個氣勢洶洶的狀態帶走了。「我知道你背後有稻草人,我不陪你玩。」這個就是你的煩惱被淨化,所緣很清楚。不是看清楚他那個臉,生氣的時候有多麼變形,然後跟著一起生氣,看清楚你罵我的嘴臉,罵我的每一句話都聽明白,記牢,找機會一定跟你算賬。所謂的清楚,是你看到他今天這個樣子背後的無明愛取。 

有信的人,不會退縮,勇猛前進。在有水怪、夜叉、鱷魚的河 流裡面,可以來回穿梭。在懸崖上敢撒手,為什麼?具備對八事的信,佛陀教導的都敢去實踐,願意去實踐,那你的心就沒有毛病。如果沒有這個信心,就會用錯誤的行為去面對各種所緣,不是鼓勵機制,就是保護機制;不是撲上去黏著,就是排斥。所有的生命,為了生存和物種的延續,為了保護「我」和「我所」,而有這種動物性的反應,以為這種動物性的反應可以保護自己,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那如果你的信是這樣一種相信,這種邪信的話,你的心和心所一定是充滿疾病,不健康。這種不健康最後就是到處都是障礙,你做事情各種障礙,內心各種障礙,害怕、擔憂、糾結,身體也會有各種障礙,各種毛病會出來。 

不信「三寶」,以及不信業行與業果法則,被稱為「 Assaddhiya dhamma」。其根本是沒有正確的善惡觀,依不信而生起的不善業即是心所與心的疾病和不健全。我們用不良的心,痛苦的心和不健康的心等術語來描述這種有疾病、不健全的不善業之心,這樣的心是感染了「煩惱病菌」。如同感染心的「新冠」,身體中了身的「新冠」會死,心中了 「新冠」,它會給你帶到四惡趣去。感染了煩惱的心不相信諸如佈施,持戒和禪修等等功德行。因此,他們對做福行不感興趣。他們不造作善業。處於「不信」狀態之人的心所和心是不習慣於,不熟練於諸如佈施,持戒和禪修等等善業之舉的。換言之,這些人沒有身練達性和心練達性。 

在我們沒有學佛之前,有些人一句柔軟語都說不出來。我以前也是不會說好聽的話,說不出來,覺得「怎麼那麼虛偽?」,沒有辦法用心地去把這個柔軟語說出來,所以覺得說柔軟語都是虛偽的。有人覺得,持戒是變態;禪修是沒事幹;佈施是愚蠢,這樣的人就是沒有心練達、身練達。 

所以練達性,從本質上來講,跟不信的狀態,或者不善心的狀態是相反的。它能夠摧毀基於不信狀態的這些不善心,乃至於摧毀這些不善業。因此,在具有練達性的人的心與心所中,不會出現像不信狀態那樣的煩惱。這就是為什麼練達性具有防止相關的心與心所出現疾病和不健全的能力。它們還具有破除心與心所疾病和不健全的作用。在禪修者的心中形成性現起為,心與心所沒有疾病和不健全,或無瑕疵。換言之,它有減輕心和心所中疾病和不健全之類的煩惱的效果。這是果現起。 

因此,請注意,這些練達性心所是使心和心所熟練,熟悉並精通於善業(例如佈施,持戒和禪修)的心所。那些不願修習佈施,持戒和禪修的人是諸如「不信狀態」等煩惱的受害者。請注意這個事實。 

在具有練達性的人的心和心所中,他不會出現這種由於不信善行功德,做不出來善行的各種各樣的煩惱。所以,當你的心相續流裡,具有心和心所練達性的力量存在,就會防止心和心所出現煩惱病毒感染、疾病和不健全。也會一直防護不讓心和心所中毒,即使由於某一些環境的原因,可能會感染,造成短時間的心和心所的疾病和不健全。但因為過去這個練達性的力量,就會把它鏟除。 

就像一些賢友,年輕時在紅塵裡闖蕩,有很多不善行。但是一遇到正法,然後聽說可以出家,馬上就出家了。這個在上座部裡面,很多年輕人有這個特點,非常明顯。曾經聲色犬馬,但是一遇到正法,緣一經引發:「這就是我要過的生命,這就是我要過的生活。」就是因為他過去這個心和心所練達性的這個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在遇到正法律僧團的時候,或者佛陀、或者是法、或者是僧團,被引發出來。那種在年輕的時候這個被染污的心,這些病毒呢,被它鏟除了,被這個練達性鏟除了。 

如果身心練達主宰我們的心,那麼心和心所就沒有疾病,沒有瑕疵,很健康。即使有,它也把你那些不健全的這些煩惱減輕。因現起是心和心所沒有不健全或者沒有瑕疵;果現起,是能夠減輕心和心所裡的疾病、不健全。 

有些人,一段時間,感覺心沒有勁兒,做善行就是覺得無力、起不來,我一般會建議他們修佛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佈施隨念、天隨念,為什麼要修這個?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中了不信的煩惱病毒。一個有信心的人做起來不會退縮,勇猛前進的。不會因為不敢前進而出現這種扭扭捏捏的、病態的、猶豫的、反反復復的不練達的有缺陷的狀態;相反的,它義無反顧,非常順暢、非常純熟地去實施,沒有障礙。 

那一個人對於十善業,乃至於佈施、持戒、修定,為什麼會遲疑呢?就是因為內心有煩惱。因為這些煩惱的聚集,導致一個人不會相信十善業,乃至於佈施持戒修定的功德,因此不會有興趣去做這個功德。即使擺在面前可以做,他也不能好好地把它做好。乃至於對自己的貪瞋痴的行為,他也不覺得對自他會有什麼傷害。那這些就是內心有煩惱的病毒干擾,中毒了。之所以這樣,因為他的信不夠完整,缺信。 

心練達的時候,在認知善法所緣,有信心,能夠很熟練,然後不會遲疑,不會退縮。同樣,心所練達呢(身練達),就是受蘊、想蘊和行蘊也是這樣。想蘊在取過去的標記的時候,它不會是取那種做善行遲疑、猶豫的標記,而是很快速地就取到這個善行就是這樣做,已經很熟練了的標記。受蘊展現出來的是六支捨,如實接受這個是身體的苦受或樂受。不會把它攪到心裡面來,生起憂受,或者悅俱的貪不善,不中第二支箭。有練達的受蘊,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有練達的行蘊,比如說念心所,它在憶持、不忘失的過程中,它不會被這個煩惱綁架,變成邪念。因為有「信」,對於心如何去守護所緣和守護心,如何去沈入所緣,能夠很好地發揮。 

如果做善行,各種善心和不善心交替著出現,這個也是一種不練達。如果有強的這個練達的心所,每一個心裡面的所有受、想、行蘊,它都能夠很好地、練達地運作。同時呢,在造做善行的整個全過程,我們講前行、正行和後行,前善、中善和後善,都是能夠很練達地去操作、去運作,實現這個善行。這個包括佈施、持戒、 禪修。 

心的運作,會產生心生色法。所以呢,心和心所的練達與不練達呢,同樣會影響到我們色身這個身體的動作。我們的心生色法如果是練達的,那麼佈施、持戒、修定,在做這些善行這些所緣的時候,你的身體也表現得很練達,就具備這種信心不會退縮。那麼這個在身體的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講身表、語表都會表現得很練達,不會遲緩,不會出現缺乏信心的這種病態的現象。 

那麼其實呢,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我們自己對照一下,就能夠很清楚地感受自己,那也能觀察到別人。這些人的修行過程中的心理的狀態、他的身體的現象,他是比較健全的,還是有病態的? 那如果有,我們應該怎麼辦

那麼對於不練達的情況,我們真正的對治就是要培養這個 」。這個信,從經典來講,就是你要信八事,信佈施、持戒、禪修。最起碼要信 「善」。每天做作業的時候都寫著:善心生起的當下是健康的,是對自他是有利益的,會留下好的影響力的。這個好的影響力在未來會帶來好的果報,臨終的時候,如果成熟,會送我們去善的地方。那麼它根本的力量就是讓你的心和心所會保持這種心流的力量,你訓練它的練達,它一直都練達。這個是財富,這個是寶貴的財富。 

只要做善行,那個輕安、輕快自然就出來。你只要有正念,輕安輕快自然就出來。輕安、輕快出來的時候,自然身心柔軟。身心柔軟的時候自然就適業。到處都適業的時候,你哪能不練達呢?那這個信不信呢?那如果信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每天要去貪瞋痴呢? 貪瞋痴到底能給我們帶來多少真正的好處呢?這個是「」,你信這個,你慢慢地就會練達。那信呢,它不是靠嘴巴信,不是靠心裡信,大家都知道,「信我是信了,但是碰到的時候,我就是搞不定。」為什麼?就是你的心流裡面的這些良善素質的力量不夠強。那不夠強怎麼辦?練習呀,一定要練習。要每天做,也就是為什麼要「活出法的生命來」呢?——要把法「活出來」。「活出來」就是你的心的素質全變成這樣了,這是巴拉密,這個是真正的巴拉密,這是真正的功德。 

所有的善行,從基礎的善行——十善業道做起。然後訓練每一 個當下的正念正知,佈施、持戒、禪修,都在善法上,這樣的生命 就很有希望。 

正直性 

心所正直性和心的正直性。正直,在巴利裡面叫 Ujuka Ujuka 就是直的,正直的。所以 Ujuka 的特相呢,就是心和心所的正直性。 

Ujuka 的作用,是破除心和心所的不正直或狡詐。一個人有狡猾、奸詐的內心狀態,有想欺騙、想隱瞞的狀態,可以破除。 

Ujuka 的現起,是心和心所的不狡詐。不狡詐的心沒有不誠實,反過來講它就是誠實。不狡詐是誠實、很坦然、很坦蕩的這種感覺,內心很敞亮。剛才練達是很通透,正直是很敞亮——覺得沒有什麼要隱瞞的,就是這樣的。可以把心掰開給你看,這是正直的特點。 

在巴利語 Maya 或者 sātheyyaMaya 這種素質在中文裡面翻譯成大致的意思就是虛偽。我們說這人很虛偽,在巴利裡面就是 Maya。那 sātheyya ,是詭詐,不實,或者這個吹噓、自我吹噓、吹牛這種心態,用我們大家很容易聽得懂的話,sātheyya 就是吹牛,喜歡吹牛。 

Maya 的意思就針對自己的過失,或曾經做錯的,或者沒有做到的,把它包裝起來,好像沒有過失,還顯得很無辜,以此贏得人家的信任,這種欺騙性就是 Maya 

sātheyya ?本來你沒有這樣的功德,或者不應該屬於你的,然後你把它歸功於自己。你沒有的,把它放大;不屬於你的,把它歸於自己。這種吹牛的、不誠實的這個行為叫 sātheyya,或者我們叫諂曲。 

論藏裡面講,雖然有罪,顯得自己很無辜,那麼這個是 Maya。或者講雖然你不應該獲得這個榮譽,卻還能居功自傲的這種不誠實行為,這是 sātheyya。這是屬於欺詐、諂曲相關的這種煩惱。 

這些習慣,大家都很熟,這種習慣在巴利裡面統稱一個叫 Mayasātheyya,那這個就是和 Ujuka 相反。我們為什麼會有這些 Mayasātheyya ?就是因為沒有 Ujuka。那為什麼會有 Mayasātheyya ?本質上是基於渴愛和貪,有時是基於我慢。無論虛偽也好欺誑也好,無論是蓋住自己的過失還是吹牛,自己一點點的優勢就膨脹起來,這些都是身心不正直。 

Ujuka,身心正直的心和心所,就相反了。當具有正直性的、崇高的兩個 Ujuka 的心和心所生起來的時候,由於這些心所它跟這個諂曲、狡詐的這種性質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它可以讓一個人在相信善業、行十善業,乃至佈施、禪修、修定,他都是很坦誠地、很真誠地,而且他也能夠很順利,修什麼像什麼。那所以這樣的,因為這樣的正直性,所以一個人不單是在精神的方面,還是我們這個 身體、色身方面,他都表現出來,就是很真誠、很誠實、很坦誠。他這種真誠的行為不只是心理經驗上影響,乃至色身因為心生色法的緣故,或者他的身表、語表,因為心真誠,身跟著真誠了。你的心也很真誠、你的身體也讓人家感覺很真誠,你長得也讓人家覺得很真誠,看你的臉就知道你不是一個詭詐的人。 

為什麼我給大家都講:禪修的初級階段不是證禪那,禪修的初級階段是發現自己的煩惱,然後削弱五蓋。先把這一關過了,你的禪修才能夠走上正道。為什麼?就是把 Mayasātheyya 這些東西拿掉,貪、我慢拿掉,讓這個 Ujuka 呈現出來。當 Ujuka 呈現出來的時候,你不會有那麼多毛病,面對你那個入出息所緣,要麼就找不到,要麼就抓太多,要麼就各種懷疑、評價、判斷,整得禪修毫無快樂可言。什麼原因?就是六對心所的這個素質沒有彰顯。 

身心正直的心和心所首先影響我們的心——你看待所有的問題,不會有那麼多彎彎繞。和人打交道,不會心裡面算計一大堆,各種擔憂、懷疑,人家一句話,或者身體動作,回去想很多:「 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他這個後面是一個什麼意思?」整天折騰,這個就是沒有 Ujuka 

那如果你有 Ujuka,你看待問題,你的心看待問題,就是正直的,沒有那麼多彎彎繞。同樣的,我們的另外四蘊:受蘊、想蘊和行蘊,我們在取過去的想蘊標記和受蘊標記的時候就很如實,不會添加很多的那種諂曲的東西。 

就像一個小孩子,他取印象的時候,他很容易印記在心,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沒有太多複雜的問題,沒有那麼多諂曲的想蘊標記,他沒那麼多複雜的問題——要防止自己,防止他人的一堆的問題。所以小孩子他就是如實,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那很多父母和孩子打交道的時候,為什麼很痛苦?因為孩子是的喜好是如實、直接表達出來。那直接表達出來,你覺得你受刺激了,你被觸犯了,然後呢你就開始收拾你的孩子。一直到把你的孩子收拾成跟你一樣,一點都沒有 Ujuka,充滿了 Maya sātheyya,然後他開始會騙你,變著法子騙你和你頂著幹,然後你就開始再崩潰。這是屬於不練達,就是跟孩子不練達。不練達就是沒有,沒有就是因為不知道用善心對孩子才有好處,對自己有好處。 

但是如果我們取到的印象,是拐彎抹角地取到一些不究竟的概念,再從概念中總結出來的這種觀點都是有問題的,都是彎曲的。會有這樣的現象,都是因為虛偽包裝自己,或是怕被別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者是膨脹自己的一點點功德,或者沒有的講成有的。這是因為貪慢的緣故。有了這些,心就很難真實。在做善法的時候呢,就不能如實的做。在取善法所緣的時候,不能如如地知道所緣,因為內心已經是彎曲了、歪曲了。佈施、持戒也是如此,修定也是。當取所緣的時候,有了不正直的習慣,在面對呼吸這個所緣,或者其他業處的時候,會覺得困難重重,為什麼呢?因為心缺乏了這個素質。 

如果總是要虛偽地包裝自己,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者總是要把自己搞得大一些,功德更多一些,沒有的講成有,那你看你的臉就知道,而且這個習慣,他帶到一切時處——他在禪修的時候也是這樣,在做禪修報告的時候他也是這樣,他會感覺跟老師報告好像我要說得更厲害一點,然後隱藏自己的問題。那這個時候老師就完全沒有辦法教導你了,不知道怎麼教你。本來你找老師,就是因為有問題,請問老師來解決,現在你把老師騙到了,那這個是誰損失了

那這些都是無知的貪和慢,對於那個「我」「我所」的這種堅固。我們講「慢」,有一句話,除了它這個飄飄然,它有一個特點— —非常頑固。所以非常頑固的心呢,你就很難讓它能夠柔軟、適業、練達、正直。那麼讓它要真實也很困難,因為它包在裡面。那麼讓它去做善行,它也沒有辦法如實地去做,自然地去做。就是讓你做個專注入出息,你都覺得入出息好像在騙你一樣的,你不能如實。 

有一個詞叫「如如」。「如如」就是如實,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 Ujuka 的人,就是這個如實他都取不到。要麼他覺得說,「這個入出息好像找不到,沒有入出息。我覺得這個入出息好像是怎麼樣。」 不能如如,就想去管它,去控制它,最後這個好好的入出息都被你搞彎曲了,你控制它——本來不要那麼長,你一定要多呼出去;本來只是那麼短,你要多拉進來。這是沒有 Ujuka,折騰到你的所緣都是歪曲的。同樣的你佈施、你持戒,最後也給你搞得歪歪扭扭的,做一件事情都是歪歪扭扭的。所以這個就是不正直的習慣在裡面造成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困難重重。為什麼呢?因為心缺乏這種 Ujuka 

所以我們不要怪這個所緣這麼難取,禪修那麼困難,那是因為這個能緣的本身——我們說你這個心和心所沒有 Ujuka還不夠正直、不夠柔軟、不夠適業、不夠練達。 

入出息本來非常簡單,一出生就有,如實知道它就可以了。你不行,非得拐彎抹角繞一大圈,做很多猜測、推測,還認為你很懂,弄一堆思惟模式,看各種大德的、各個宗派的、乃至於不同宗派的這種關於入出息的論斷,然後自己做一個系列的研究,然後我認為如何,想掌控這個所緣,結果所緣掌控不了,把自己搭進去了。直到把自己整死為止。 

你在社會上,做個工作,做一件事,隱瞞一下自己,可能別人也一樣地糊塗,也被你隱瞞了,你感覺好像找到好處了。但是禪修這個東西,是你自己對自己,你騙它就是騙自己,最後障礙重重。 

那麼不要怪其他的,就這個時候呢,所有禪修的問題回來都檢查自己內心,你的心和心所的問題。那麼最直接的,我們來講,就是這六對: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一個一個去對照。 

那麼這個正直性,我們講正直、誠實、不欺騙。那怎麼來訓練你的心正直、誠實、不欺騙呢?先有信再。正直誠實的 Ujuka,是一種很坦蕩,但是它不強迫。有些人說:「我很正直,我這人嫉惡如仇,不是黑就是白。」,那大部分是僵硬不適業,不叫正直。 Ujuka,是如實,既不虛偽,也不狡詐。六對心和心所,正直性放在最後,就是它最難。偶爾你可以柔軟一下,你可以練達一 下。但是你要正直,必須如實,是什麼就是什麼。 

六對身心輕安、輕快、柔軟、適業、練達、正直,這六對巴利語 Yugala cetasikaYugala 就是成對的。佛陀對其他善心所、不善心所都是逐一講的,但是談到這六種素質——輕安、輕快、柔軟、適業、練達、正直是成對講的。一個是針對心識,就是識蘊的這個認知經驗,另外是針對身,其實是心所,主要是受蘊、想蘊、行蘊,也就是受想行方面的這些經驗,他也可以具備這些素質,而獨立成為一個心所,影響了我們的生理的狀態和心理的經驗。這個也是只有在美心才有,是遍一切美心。 

好,那麼瞭解了這個以後,我們就要很好地去審視自己的善業和善行。在修善的時候,無論佈施也好,幫忙僧團也好,持戒也好,修止禪也好,修觀禪也好,做這些善業,越修身心越心安,越平靜的,越寧靜的。不寧靜也會越做越寧靜的。會輕快的,就是做的會很開心、很靈敏的。又會做的很柔軟的,就是身心柔軟的。我們越行善是不是越謙虛,越恭敬,越不慢的,越不僵硬的,我們可以這樣看呀,越佈施、持戒、修定過後是不是越來越這樣的。 

那我們在家人修善的時候,在單位、在朋友、或者一切人、自己面前,你能不能生起一個善心?說話的時候柔軟一點,不要板著個臭臉?臉部能不能柔和一點?從這裡開始。什麼是善行?就是能夠跟家裡人能好好地說話,有話好好說,有事好好做,然後再談佈施、持戒、禪修,這個善的根本是在這裡面。有這個善的基礎,然後你再說佈施、持戒、禪修、修止修觀,然後你的心才會越修越心安,內心越來越平靜,乃至越寧靜,然後會輕快、很敏捷、很靈敏,然後是身心都非常柔軟,然後越行善,做越多的善行,越謙虛、越恭敬,越沒有我慢,身心不僵硬。 

我們面對入出息念修習的時候,或者修觀禪的時候,面對所緣,今天修比昨天,或比前一個星期,越修心越柔軟,越輕安、平靜的,越適業的,就是越來越順,越練達的、越熟悉的,越正直的。我們就可以通過這樣來省思。如果是的話,我們這個方向就對了,我們就知道這個是善業;如果不是的話呢,不是沒有善業,肯定裡邊就摻雜了這六對素質相對應的煩惱,就看是哪一個了。 

比如說,身心缺乏輕安,不寧靜,這跟掉舉煩惱有關係的;不輕快,肯定是跟昏沈睡眠有關係;不柔軟,肯定是跟我慢和見相應;不適業,就是跟貪或者貢高我慢煩惱相應所導致做東西不順,卡住自己;不練達,因為缺乏信心,導致做東西出來遲疑,不能勇猛前進,因此不能熟練;不正直就是自己虛偽,包裝自己的過失,就是欺誑,或者膨脹自己的功德,因此心不正直,不能正直地面對所緣。 

那麼我們通過去省思這六對心所的素質,然後我們看,缺什麼補什麼。每一天我們講心所的時候,對治的方法也都給大家講了。這樣我們在修善的過程中,你很有針對性地去培養。那我們這個心的素質,它就會一天比一天好,那這個生命就非常有希望。 

實踐題:分享兩個自己善心生起時,身心練達、正直的體驗。有孩子的觀察孩子練達性、正直性的心理素質,並和他們一起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