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Sūkaramaddava 考
一、引言
筆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探討佛陀最後一頓餐食的問題。根據《長部·大般涅槃經》的記載, 佛陀在他八十歲那年般涅槃的當天,在巴瓦城接受了金匠子准德供養的午餐。在這頓最後的午餐中,佛陀食用了巴利語叫做 sūkaramaddava 的食物,隨後感到不適,當天下午出現嚴重的血痢症。 傍晚時分到達古西那勒拐彎處的娑羅樹林,向其弟子作了一系列教導後,於當晚後夜時分、天將破曉時以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
對於巴利語 sūkaramaddava,自古以來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但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 sūkaramaddava 到底屬於肉食還是素食。當然,這也涉及到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即佛陀本人是雜食者還是素食主義者。有必要說明的是,關於佛陀本人接受並食用肉食的問題,千百年來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地區都是毫無異議的。然而,對於普遍認為出家人必須素食的漢傳佛教信徒來說,這個問題的提出,確實有些突兀甚至難以置信。
二、《大般涅槃經》對 sūkaramaddava 的記載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大般涅槃經》中對佛陀最後一餐的記載:
189.當時,跋葛瓦在財富城(Bhoganagare)隨意居住之後,對具壽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前往巴瓦(Pàvà)。」
「好的,尊者。」具壽阿難應答跋葛瓦。
於是,跋葛瓦與大比庫僧團一起去到巴瓦。在那裡,跋葛瓦住在巴瓦的准德金匠子的芒果林中。
准德金匠子聽說『跋葛瓦已到達巴瓦,住在巴瓦我的芒果林』。於是准德金匠子來到跋葛瓦之處,來到之後頂禮跋葛瓦,坐在一邊。跋葛瓦對坐在一邊的准德金匠子以法之論開示、勸導、鼓勵、令喜悅。當時,准德金匠子受跋葛瓦以法之論開示、勸導、鼓勵而喜悅,對跋葛瓦這樣說: 「尊者,請跋葛瓦明天和比庫僧眾一起接受我[供養]飯食!」跋葛瓦默然同意。當時准德金匠子知道跋葛瓦同意後,從座位起來,頂禮跋葛瓦,右繞之後離開。
當時,過了那天夜晚,准德金匠子在自己住所中準備好美味的嚼食、啖食和很多 sūkaramaddava 後,告知跋葛瓦時候:「尊者,時間到了,飯食準備好了。」
於是,跋葛瓦在上午穿好下衣,拿了鉢和衣,和比庫僧眾一起前往准德金匠子的住所,去到後坐在備好的專座上。坐下後跋葛瓦對準德金匠子說:「准德,把那些準備好的 sūkaramaddava 都供養給我,而把其它準備好的嚼食、啖食供養給比庫僧眾。」
「好的,尊者。」准德金匠子應答跋葛瓦後,把那些準備好的 sūkaramaddava 都供養給跋葛瓦,而把其它準備好的嚼食、啖食供養給比庫僧眾。
當時,跋葛瓦對準德金匠子說:「准德,你把那些剩下的 sūkaramaddava 埋進坑裡。准德,在有諸天、魔、梵的世間中,有沙門、婆羅門、王與人的生界,除了如來,我不見有誰能食用並消化它。」
「好的,尊者。」准德金匠子應答跋葛瓦,把那剩下的 sūkaramaddava 埋進坑裡後,來到跋葛瓦之處,來到之後頂禮跋葛瓦,坐在一邊。跋葛瓦對坐在一邊的准德金匠子以法之論開示、勸導、鼓勵、令喜悅後,起座離開。
190.當時,跋葛瓦吃了准德金匠子的飯食後生了重病,產生接近死亡的劇烈的血痢[苦]受。跋葛瓦具念和正知忍受它而不受惱害。當時,跋葛瓦對具壽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前往古西那勒。」
「好的,尊者。」具壽阿難應答跋葛瓦。
三、諸義註對 sūkaramaddava 的解釋
《大般涅槃經義註》解釋:
ßSåkaramaddavanti nàtitaruõassa nàtijiõõassa ekajeññhakasåkarassa pavattamaüsaü. Taü kira mudu ceva siniddha¤ca hoti, taü pañiyàdàpetvà sàdhukaü pacàpetvàti attho.û
「Såkaramaddava 是一種不太嫩又不太老的良種豬的現成之肉,據說它既柔軟又鮮滑,意即它已被準備好並經精心烹飪。」(D.A.2.189)
對於這段義註,該經復註進一步解釋:
ßSåkaramaddavanti vanavaràhassa mudumaüsaü. Yasmà cundo ariyasàvako sotàpanno, a¤¤e ca bhagavato, bhikkhusaïghassa ca àhàraü pañiyàdentà anavajjameva pañiyàdenti, tasmà vuttaü `pavattamaüsan'ti. Taü kiràti `nàtitaruõassà'ti- àdinà vuttavisesaü. Tathà hi taü `mudu ceva siniddha¤cà'ti vuttaü. Mudumaüsabhàvato hi abhisaïkharaõavisesena ca `maddavan'ti vuttaü.û
「Sūkaramaddava 是指野公豬的嫩肉。因為准德是入流聖弟子,知道為跋葛瓦和比庫僧團準備的食物只會準備無過失的,所以說是『現成之肉』。 據說用『不太嫩』等來說它是上好的,如此說它是『既柔軟又鮮滑』。由於其肉質柔軟 (mudumaüsabhàvato)並且經過特別安排,故說為『柔軟』。」(D.ò.2.189)
《感慨義註》引述更具權威性的斯里蘭卡古註《大義註》來證實這一點:
ßSåkaramaddavanti såkarassa mudusiniddhaü pavattamaüsan'ti Mahàaññhakathàyaü vuttaü.û
「《大義註》中說 såkaramaddava 是指豬的柔軟鮮滑的現成之肉。」(Ud.A.75)
根據上述義註和復註的解釋,巴利語詞組 sūkaramaddava 的 såkara 是豬,即野公豬身上長的嫩肉;maddava 是柔軟,即其肉質柔軟且經精心 烹飪。所以,我們可以把 sūkaramaddava 翻譯為 「軟豬肉」。同時,緬文譯本譯為 El;nHYaom 0ufom;(柔軟的豬肉),巴緬依詞釋譯為 0ufom;>yrf;(含有豬肉的)。
另外,《佛陀史義註》在最後部分總結一切諸佛都擁有的三十種共同法性(dhammatà, 定律) 時,也提到其中的第二十八項是「在般涅槃當天食用肉飯」(parinibbànadivase maüsarasa- bhojanaü)。這裡的 maüsarasa,巴緬依詞釋作 om;>yrf;qGrf;,即含有肉的飯。
不過,諸義註也列舉了有些人對 såkaramaddava 所持的不同意見。《大般涅槃經義 註》說:
ßEke bhaõanti - `sūkaramaddavanti pana muduodanassa pa¤cagorasayåsapàcanavidhànassa nàmetaü, yathà gavapànaü nàma pàkanàman'ti. Keci bhaõanti - `såkaramaddavaü nàma rasàyanavidhi, taü pana rasàyanasatthe àgacchati, taü cundena - `bhagavato parinibbànaü na bhaveyyà'ti rasàyanaü pañiyattanti. Tattha pana dvisahassadãpaparivàresu catåsu mahàdãpesu devatà ojaü pakkhipiüsu.û
「一些人說:『 sūkaramaddava 是一種由五種牛乳製品烹煮料理的軟米飯,就像牛奶飲料 (gavapàna) 又叫熟乳一樣 。』某些人說 :『sūkaramaddava 是一種長壽藥(rasàyana),它收錄於長壽藥典中。』准德『希望跋葛瓦不要般涅槃』 而準備了這種長壽藥。』住在有兩千屬島的四大洲上的諸天還在其中注入了營養素。」
《感慨義註》也提到了類似的一些不同觀點:
ßKeci pana `såkaramaddavanti na såkaramaüsaü, såkarehi madditavaüsakaëãro'ti vadanti. A¤¤e `såkarehi madditappadese jàtaü ahichattakan'ti. Apare pana `såkaramaddavaü nàma ekaü rasàyanan'ti bhaõiüsu. Ta¤hi cundo kammàraputto `ajja bhagavà parinibbàyissatã'ti sutvà `appeva nàma naü paribhu¤jitvà cirataraü tiññheyyà'ti satthu cirajãvitukamyatàya adàsãti vadanti.û
「但某些人說: 『sūkaramaddava 並非豬肉,而是被豬踏過的竹筍。』另有人說:『被豬踏過地方長出的蘑菇。』其他人則說:『sūkaramaddava 是一種長壽藥。』他們說准德金匠子聽到『跋葛瓦今天就要般涅槃了』,希望導師長壽『如果吃它之後能活得更久就好!』而供養。」(Ud.A.75)
本文之所以大篇幅引用義註的巴利原文,是因為在解釋巴利聖典的義註傳統中,佛音 (Buddhaghosa)尊者等義註師們對自己尊重的長老觀點,通常會冠以代詞 eke(一些人)或 a¤¤e(另有人)來進行引述;對與自己程度相當的長老觀點,冠以 apare(其他人)進行引述;對於不認可的觀點,則會冠以 keci(某些人)。這種義註師傳統所使用的巴利措辭,在翻譯成中文後往往容易被忽略。
由上可知,雖然 sūkaramaddava 一詞自古以來有著不同的解釋,但編譯《大般涅槃經義註》 的佛音尊者和編譯《感慨義註》的護法 (Dhammapàla)尊者,皆傾向於把 sūkaramaddava 解釋為「軟豬肉」。當然,出於對其他長老意見的尊重,他們也會把不同的看法一並列舉出來,並通過巴利措辭來表述這些可供參考或不認可的觀點。因此,根據上座部佛教傳統,佛陀的最後一餐所吃的是含有豬肉的飯食當屬無疑!
四、佛陀對肉食的態度
為了更好地理解佛陀在最後一餐所吃的 sūkaramaddava 是「軟豬肉」,我們有必要來談一談佛陀對肉食的態度,以及他所制定的與肉食相 關的飲食戒律。
為了讓比庫們能夠有充足的時間投入禪修,佛陀規定,比庫不得從事耕種、商貿等世俗勞動生產,不得接受金錢,不得貯存食物,也不得烹煮食物。佛陀在世時,比庫們為了維持色身的存活,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托鉢集食的方式來獲取飲食,所以也就接受施主們供養的包括肉食在內的一切如法食物。
正如佛陀在《律藏》中說:
ßBhojanãyaü nàma pa¤ca bhojanàni - odano, kummàso, sattu, maccho, maüsaü.û
「噉食是指五種主食:飯、麵食、炒糧、魚 和肉。」(V.2.254)
佛陀在世時的比庫僧眾,當然也包括佛陀本人在內,乃至現今南傳上座部的僧眾,普遍皆接受並食用包括肉類的雜食。然而,佛陀對肉類也是有限定的,即所接受和食用的肉類必須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的三淨肉:
ßNa, bhikkhave, jànaü uddissakataü maüsaü paribhu¤jitabbaü. Yo paribhu¤jeyya àpatti dukkañassa. Anujànàmi, bhikkhave, tikoñiparisuddhaü macchamaüsaü - adiññhaü assutaü aparisaïkitan'ti.û
「諸比庫,不得明知而食用指定殺的肉。若食用者,犯惡作。諸比庫,我允許三際清淨的魚、肉:不見,不聞,不疑。」(V.3.294)
在《中部·基瓦經》(Jãvakasutta)中佛陀也對基瓦說:
「基瓦,我說不得食用有見、聞、疑三種情形之肉。基瓦,我說有這三種情形之肉不得食用。基瓦,我說可食用有不見、不聞、不疑三種情形之肉。基瓦,我說有這三種情形之肉可食用。」 (M.2.52)
除了不可食用三類不淨肉之外,《律藏》還禁止比庫食用十種肉,即:人肉、象肉、馬肉、 狗肉、蛇肉、獅子肉、虎肉、豹肉、熊肉和鬣狗肉。(V.3.280-281)
《律藏·藥篇·獅子將軍故事》中記載,韋沙離城的獅子將軍(Sãho senàpati)命人去買現成的肉(gaccha, bhaõe, pavattamaüsaü jànàhi)供養佛陀和比庫僧團。(V.3.294; A.8.12)
《 律藏 》尼薩耆亞巴吉帝亞 (nissaggiya pàcittiya)第 5 條學處的制戒因緣故事中提到,蓮花色比庫尼(Uppalavaõõà bhikkhunã)得到一塊煮熟的上好牛肉(pakke varamaüsàni)後,用上衣包住前往竹林供養佛陀。(V.1.508)
《經集·小品·葷腥經》(âmagandhasutta)中提到過去的咖沙巴(Kassapa)佛有一次食用以鳥肉 (sakuntamaüsehi)精心製作的粳米飯。(Sn.244)
大約在佛陀 73 歲高齡時,迭瓦達德(Devadatta) 圖謀領導僧團,曾向佛陀提出了標榜「少欲知足」 的五事。其中第五事為:
ßYàvajãvaü macchamaüsaü na khàdeyyuü; yo macchamaüsaü khàdeyya, vajjaü naü phuseyya.û
「終生不得吃魚、肉。若吃魚、肉者,即犯其罪。」
佛陀顯然不會答應這種素食主張,而是強調他允許食用不見殺、不聞殺和不疑為己而殺這三際清淨的魚、肉。於是迭瓦達德以他提出的所謂 「少欲知足」的五事遭佛陀拒絕為由,帶領五百個剛出家的比庫到象頭山另立僧團。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分裂僧團事件。(V.1.409; V.4.343)
迭瓦達德及其黨徒是在巴利三藏中所能見到的提倡素食主義的唯一特例。
五、沙門生活的實際情形
那麼問題來了,佛陀本人不但吃肉而且還反對素食,這多少與他倡導的慈悲精神相矛盾吧? 我們需要看到這樣的事實,即在僧團中實行素食必須擁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和相應的廚房勞力,但是這些條件在佛陀住世時似乎並不具備。 佛陀和他的比庫弟子們常年過著居無定所的雲遊生活,只有在雨季三個月期間才會居住在固定的場所度雨安居。佛世時最具規模、僧眾最多的寺院,當屬位於高思叻國都沙瓦提城郊的揭德林給孤獨園,佛陀在他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中,曾有二十五年在此處度過雨安居。然而,從經律義註等早期資料的記載看來,該寺院的興旺也僅限於佛陀居住期間,一旦佛陀離開,該寺很快人去樓空,律義註也提及到佛陀般涅槃後揭德林和王舍城內的寺院很快破落並亟需修復。這些記載無不說明早期佛教僧眾一直堅持過著佛陀所倡導的托鉢集食、四處雲遊的沙門生活。至少到佛陀般涅槃後的若干年間,佛教寺院都未有固定的住眾和龐大的寺院經濟。時至今日,在泰國、緬甸等上座部佛國的大部分寺院仍然不自行開伙,僧眾的日常飲食全靠外出托鉢集食而得。 194
另外,佛世時代生產力普遍低下,比庫僧眾不大可能要求尚且生活在溫飽線之下的廣大施主只能供養選擇性的飲食,實際情況是施主供養什麼即接受什麼,包括各種素食和肉食。
因此,在當時寺院尚不具備條件自行開伙提供素食,而要求施主只能供養素食又有違少欲知足195的沙門精神的現實情況下,無選擇地接受施主們的各類如法飲食供養,是最有利於比庫僧眾修行的簡樸、少事務、易護持的生活方式。
瞭解了佛陀制定的與肉食有關的戒律和沙門出家生活的實際情形之後,對於佛陀的日常飲食是包括肉類的雜食,以及佛陀在他的最後一餐食用含有軟豬肉的飯食,也就變得很好理解了。
--------
194 當代有許多自行開伙的上座部寺院皆只提供素食,如緬甸帕奧禪林、斯里蘭卡龍樹林等。
195 對施主供養的各種飲食皆不要求、不選擇、不挑揀為少欲 (appicho),對所獲得的各種好壞精粗的飲食皆歡喜接受為知足(santos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