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獲得道果的必須條件呢?成就止禪和觀禪是其必要條件。但為了成就止禪和觀禪需要其他許多的善業作為支持。換句話說為了我們獲得禪修上的成功我們需要積累許多功德(佈施,持戒,禪修),不只是在今生也包括過去生中。並且這種訓練必須是高品質的:始終如一地持續修習。這將是我們下面將要討論的。
《明與行》
一個人獲得道果(甚至是證得阿拉漢)過去世所需要積累的被稱為明(知識)與行(行為)。
1) 明和智慧是同義語,指的是內觀智慧,包括世間和出世間兩種。世間智慧取有為法為目標,也就是三界內的五蘊或者名與色。出世間智慧所取目標為無為,即涅槃。當討論獲得道果所需要積累的過去世修習並不包括出世間智慧,因為如果擁有出世間智慧表示他已經獲得了道果。
2) 行就是那三種基礎功德,佈施,持戒,禪修。其中禪修指的是止禪和觀禪。行的修習是全部這三種功德一貫且持續地練習。
為瞭解釋名與行下面我將從解釋行開始。
行包括十五件事情:
1) 戒
Ⅰ. 對於居士而言戒指的是慣常培養五戒和八戒,或者十戒。他包括了正命,採用不違犯任何戒律的活命方式,也包括了不從事買賣武器、生物、肉、酒類等麻醉品、毒藥的營生。
Ⅱ. 對於比庫來說戒指的是比庫戒,更高的戒,四種遍淨戒。
①通過227條比庫巴帝摩卡律儀遍淨戒。
②通過慣常約束眼、耳、鼻、舌、身、意六門感官的根律儀遍淨戒。
③活命遍淨戒,以不違犯任何巴帝摩卡戒的方式來活命。
④資具依止戒,正確地省思衣食住藥四資具。
2) 約束根門,與比庫的根律儀戒相同。
3) 飲食知量,慣常只食用足以維持修習和維持身體的量。
4) 致力於醒覺,習慣於不在白天睡覺,從不睡超過所需要的睡眠時間,醒來後經常練習禪修。
5) 信:對佛法僧,業果法則,緣起,來生和存在其他趣的生命擁有強有力很深的信心。習慣性的修習佈施在這個範疇內,出於信的緣故。
6) 正念:習慣性地修習身、受、心、法四念處。
7) 正知:習慣性地保持正知,不在身口意犯錯。
8) 慚愧:慣常保持慚愧於造作身口意的過錯。
9) 多聞:經常學習和探詢聖典,得以熟知關於五取蘊、界(四界)、以及諸處(六根、六塵)的特相及差別,也就是第一聖諦苦聖諦。同樣也學習詢問緣起相關知識,也就是五蘊的起因,即第二聖諦苦集聖諦。也學習四念處以瞭解第四聖諦,導向苦滅之道聖諦。
10) 精進:努力致力於實踐四正勤
① 努力自制:精進努力避免從事任何身口意的惡業
② 努力捨斷:精進地捨斷已生起的身口意惡行
③ 努力培育:精進地培育尚未培育的身口意善行,也就是努力積累大量的明與行
④ 努力保持:已經有培育的身口意善行努力繼續精進修習
11) 智慧:這是指內觀智慧。當內觀智慧帶來投生也被視為是一種行。當一個人練習觀禪時就算是沒有執取但依舊有思可以導致投生。這依舊是業相應的識。這歸因於潛在(煩惱)因素,而不是其他的。當然內觀智慧也可能會夾雜有對那種知識的非常微細的享受,這也是一種感官執取。如果一個人他沒有禪那,那在臨死的時候他的觀智可能就會作為最強的業成熟,這樣的話他會再生為人或者欲界天。
12) 初禪
13) 第二禪
14) 第三禪
15) 第四禪
這是止禪修習。四種禪那就是佛所說的正定。擁有這四種禪那心變得強有力,明亮,智慧,輻射出光芒也就是智慧之光,利用它可以穿透究竟實像,練習對過去,未來,現在,內在外在,或粗或細,或遠或近的究竟名色法進行觀照。
這十五件事情構成了行,接下來討論明。
《明》
明是內觀智慧,它來自於觀禪。當一個人通過強有力的近行定或者禪那讓心充滿智慧之光時他可以辨識究竟名色法從而開展觀禪。培育觀禪是為了逐步獲取內觀智慧,前面有提到內觀智慧包括了世間和出世間兩種。
為瞭解釋內觀智慧的培育巴利聖典有談到十六種觀智。只有第十四種和第十五種觀智屬於出世間智慧:它們是道智和果智。它們是出世間的因為它們取涅槃為目標。剩下的觀智都屬於世間智慧。但其實第十二和十三種觀智(隨順智和種姓智)雖然屬於世間智慧但只出現在道智果智之前,緊跟著就是道智和果智。而第十六種省察智只出現在道智果智生起之後。因此有三種世間智慧只伴隨道智果智的生起而生起。剩下的十一種世間智慧需要在過去世有培育,它們中最高的是行捨智。
《世間觀智》
前面提到世間觀智以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為目標,這兩個就是有為法。一共有十一種世間觀智。
1) 名色分別智:當擁有對色法有確定的認識,一個人將知見究竟色法。我們之前在討論三種功德基礎中的內觀禪修的時候有討論過。一個人將會辨識色聚並確定:他會知見四界(地水火風),並且色法都是源於這四界。擁有對名法的究竟認識,一個人將知見不同類型的心識:他將確知五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這就是名色分別智,因其取有為法為目標因此屬於世間智慧。
2) 緣攝受智:通過這種智慧一個人將識知因緣的生起和熄滅,他將理解投生的五因和投生後的五果。正如我們前面討論過的,一個人將知見過去世的無明、愛、取、行、業是如何產生今生的結生心、名色、六入、觸和受的。通常在這個環節會發現這些心識並不具備認知能力: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一個人還將知見在未來某一世投生的五因的熄滅如何導致投生五果的熄滅,證入無余涅槃的那一世。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3) 思維智:在這個觀智一個人將知見所有名色法組合是如何呈現出無常苦無我三相的。我們之前有討論過。他將理解過去、未來、以及現在、內在外在、殊勝或者低劣、或粗或細、或遠或近的五取蘊的三相。他同樣也將理解內六處、外六處、十二緣起、十八界的三相。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4) 生滅隨觀智:在這個觀智,一個人將會知見已經辨識的每個過去世中從結生心到死亡心期間每個心識剎那的業生、心生、時節生、食生色法的起因及其迅速地生滅。對於今生的以及已經辨識的直到證入無余涅槃的所有未來生的這四種色法也將同樣地看到。他也將同樣完成對已經辨識的所有過去生、今生、未來生中的所有心識的觀照。通過這樣的修習,他將知見所有行法的生起和滅去,這意味著他們都呈現出無常、苦、無我。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5) 壞滅隨觀智:伴隨這個觀智一個人將完成跟上一個觀智同樣的觀照,只是這個階段只專注在行法的壞滅上。通過這個方式觀照行法將獲得關於一切行法呈現出無常、苦、無我的更強的智慧。同樣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6) 怖畏現起智:在此觀智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行法由於其不可避免的壞滅性而將顯得可畏。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7) 過患隨觀智:在此觀智一個人將視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行法的生、住、滅為危險的。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8) 厭離智:在此觀智一個人將不再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行法迷戀。並且只會視無生的寂靜,寂靜的狀態為可意的。然後他的心將自然的傾向於涅槃。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9) 欲解脫智:在此觀智一個人將生起要解脫一切行法之願。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10) 審察智:在此觀智一個人將再次辨識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行法呈現出無常、苦、無我,但將辨識得比以往更加清晰。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
11) 行捨智:在此觀智一個人將改變對一切行法的看法,既不視他們為可畏的也不視其為可喜的,他將變得對其漠然,以一種中捨的心對待他們。由於此智慧也是以有為法為目標因此也是世間智。並且這是最高的世間觀智。
以上就是我們對十一種世間觀智的解釋。
明與行是一個人證得道果所要積累的業。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人在過去世必須平衡地積累明和行,他既需要積累明也需要積累行。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採用一個比喻,明就像一個人的眼睛,行就像一個人的腳。因此有四類人:
1) 有的人只積累了行,例如佈施,持戒,止禪等,但沒有練習明。這就像一個能走的盲人。
2) 有的人積累了明,例如觀照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緣起等世間觀智。但卻沒有積累行。這就像一個能看見的跛腳者。
3) 有的人既沒有積累明也沒有積累行,那就像一個跛腳的盲人,這類人就是經典裡面提到的「未受教導的普通人」。
4) 有的人既積累了明也積累了行,就像一位既能看見又能行走的人。
《缺乏明》
如果我們培育的主要是行,例如佈施、持戒、學法、培育專注,這就像是培育了健康的肢體。這樣的修習可以得遇佛陀的教法。這些行幫助我們投生為人,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擁有健全的身體,擁有良好的父母,並且那裡有佛法僧。但如果沒有培育足夠的智慧,例如知見五蘊,十八種究竟色法,十二處,緣起以及關於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的內觀智慧,就好像一個視力不好的人。缺乏這些智慧的培育我們將不能見法,就算是有佛陀親自教導。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喬薩羅國的巴謝那地王,佛陀主要的大護法之一。他能夠成為一個國王擁有國王的權威和享樂,這是因為他過去所修習的行:佈施、持戒以及其他的功德。並且由於他過去的修習他得遇佛陀,並且成為了佛陀的大護法。但是由於沒有培育足夠的智慧,內觀智慧,他並沒有能夠見法,他沒有證得任何的道果。因此就算我們能在經典里看到他跟佛陀討論法,也僅僅是淺顯的法,在概念的層次。
另一個例子是比庫沙帝,一個漁夫的兒子。由於過去世積累的行,他得遇到佛陀,並且對佛陀生起了信心甚至出家成為一名比庫,實踐增上三學。但當佛陀向比庫們講述他的本生故事的時候,他卻無法正確地理解,他認為是同一個意識從一世投生到另一世來體驗過去所造善業不善業的果報。因為缺乏足夠的明,他無法正確地理解法。就算他當時與許多智慧的比庫在一起,並且被佛陀親自教導,比庫沙帝依舊無法理解緣起。
第三個例子是薩迦嘎,一位到處跟人辯論的學者。由於過去世積累的行,他遇到了佛陀並和佛陀討論法,並且對佛陀產生了敬意。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明,他不能完全接受佛陀的教導,沒有皈依佛陀。
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一些其他導師們的弟子跟佛陀討論法並承認佛陀的教導是殊勝的,但他們仍然不能放棄自己之前的見解。
《缺乏行》
讓我們接下來討論如果我們缺乏足夠善行的培育的情況:缺乏修習佈施、持戒,沒有培育足夠的對佛法僧的信心,對業果法則、緣起、輪回、其他趣的生命存在的信心,缺乏練習醒覺和慚愧,缺乏實踐四正勤,缺乏培育定力。這就像是一個肢體不健全的人。
那樣的話就算我們有能力理解佛陀的教導,但也將得不到機會,因為我們的行屬於這樣一位未受教導的凡夫,這意味著我們會通過身口意造作許多惡業:比如殺生,偷盜,邪淫,飲酒,以及最糟糕的是懷有邪見。這樣的行意味著我們將傾向於投生苦界。如果我們投生到地獄,動物,惡鬼,佛說我們基本上將很難跳出來。在那個時候可能會有佛陀出世,但我們將失去接觸到佛法的機會。只有人類和天人才可以接受佛陀的教法。
即使當我們確實投生成為人,由於缺乏行的積累意味著我們將投生在不適當的時期,當時沒有佛陀的教法。為什麼?因為佛陀出世是非常非常稀有的。可能許多劫過去了都沒有一位佛陀出世。就算是有佛出世了我們也可能會投生在不合適的地方,擁有錯誤的父母,那裡邪見盛行,沒有佛法知識或者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也有可能成為障礙很多的人,或者很多病。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將非常非常難遇到佛法。
我們的「視力」可能很好,意味著我們有能力可以理解佛法甚至可能證悟道果。但由於缺乏行,我們將不能遇到佛法,因為「肢體不健全」。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大施長者子,一位富翁的兒子。他出生在波羅奈城一個很富有的家庭,娶了一位同樣來自很富有的家庭的妻子。因為他沒有修習戒,他把他所有的財富都花在喝酒,花,香,歌舞等上面,最後淪落成了窮人。當佛陀出世的時候他和他妻子已經到了老年期。當他們老年去仙人墮處叢林乞討時才遇到佛陀的教法。
當佛陀有一天看到大施夫婦的時候,他告訴阿難尊者,如果大施在年輕的時候從事經商的話他會成為波羅奈城的首富。而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出家的話他將成就阿羅漢,他的妻子將成為三果聖者。同樣如果他在中年的時候從事經商的話他會成為城市裡第二富有的人,而如果他在中年出家的話他將成為三果聖者,他妻子將成為二果聖者。同樣如果他在更老一些做這些事情的話他將成為城市裡第三富有的人,或者將成就二果聖者,他妻子將成就初果。但由於缺乏行的訓練,他現在一無所有,既沒有世俗的財富也沒有沙門的財富。死後他將注定投生在地獄。
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阿闍世王。我們將會在本書中提到他很多次。他父親頻毗娑羅王是佛陀和僧團的大施主也是一位初果聖者。為了獲得王位他殺害了他的父親。後來有一個晚上他去見佛陀,佛陀向他講述了著名的沙門果經。這位國王像他的父親一樣具備證悟初果的所有條件。但由於他先前沒有培育行,他殺害了他的父親。殺父是重業,結果將不可避免的在下一生投生地獄。所以阿闍世王沒有證得道果,依舊是位凡夫。
另一個例子是投生在沒有佛法的國家的人。比如現在僧團裡有越來越多的比庫來自北美和北歐。這些國家同樣也有越來越多的居士對佛法僧產生了信心。但是通常對他們來說難以接受佛陀的教導,這可能是因為在過去世和今生沒有培育足夠的明。同樣通常他們也難以遇到真正的法,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過去或者現在沒有培育足夠的行,但也難確切的說。當你們能辨識緣起法的時候將能夠很好的理解這些業的運作。
--摘自帕奧禪師《workings of kamma》
圖文取自 陳義德 line 動態消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