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8552485.jpg

 

各位日本的法友你們好。很高興能夠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佛法。末學呢,才疏學淺,無修無證,承蒙大家厚愛,願意去花時間看那些很多人攪爛了、稀釋了很多層的這樣的一些體會。那麼在這裡呢,給大家報告一下我今天要來講《阿毘達摩》的一些緣由、背景。

 

首先呢,是我們因為文化背景的緣故,因為我們是華人的緣故,因為我們北傳佛教的背景的緣故,所以我們很少能夠接觸到很純正的上座部的佛法。那也因為語言的問題、語境的問題,當我們接觸了上座部的佛法以後呢,我們在理解力,在實踐的這個層面上呢,往往得不到很系統的這種指導和幫助。原因是什麼呢?像在緬甸這樣的一個佛法的中心,西亞多們開示呢,都是依著三藏譯註和附註,非常原汁原味的來傳導佛法。然而呢,因為我們基礎的原因啊,所以我們不容易消化。我們受西亞多的開示都是乾貨,乾貨太乾了也不行,吞不下去。我們也是這麼多年吃乾貨噎著,噎的很痛苦,那也噎出很多毛病出來。對於看到不僅僅是我一個,也很多人為了去追求正法然後去了緬甸、泰國西雅塔。有些呢,接了乾貨噎了,有些呢,會接了假貨。嗯,由於乾貨接不住啊,所以到處找貨呢也就找錯了,這種情況呢,就很多。因此呢,像我這種根性比較低劣的人呢,我們就想,我是適合喝粥的啦,那偶爾吃個饅頭,但是主要是配粥啦!也因此呢,我想呢,可能也有一些像我這樣的,根性比較低劣的人可能要喝粥,所以那麼我就嘗試呢,怎樣把《阿毘達摩》、《攝阿毘達摩議論》的內容呢,這個給它多一點的稀釋,那我們這個根性比較低一點的人,也能夠學得進去。

 

那麼在這裡呢,我想跟大家要特別建立的一點,也是在我們修行的圈子裡特別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很多人把某一個法門,或者某一個修行的工具當作修行的目標。我們以為修行就是念佛、修行就是參話頭、修行就是證禪那、修行就是得觀智,那其實呢,這些都是修行的工具,他是法船,修行的目的是斷煩惱。斷煩惱不是某一天你修著修著突然間煩惱就斷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點的去發現煩惱、削弱煩惱,別別的斷送煩惱,比分比分的斷除煩惱。最後這個煩惱變得非常稀薄,那當我們五根平衡的時候,道智就會初起,就會斬除一個根本型的煩惱。比如邪見啊,有身見啊,懷疑啊,證得初果。修行的目標和工具我們要分清楚,修行的目標如果設定錯了,問題就會很大,我們就會對禪那有期待,就會對念佛念多少萬遍有期待,我們就會對參話頭能參出什麼樣的境界會有期待,只要有期待就是「貪」。不善法在修行裡面,它就是障礙,它不會成為增上緣的。

 

那麼,既然發現煩惱、斷除煩惱是我們的目標,那麼如何發現煩惱,怎樣才能發現煩惱,怎樣才能夠削弱、斷除煩惱?這是我們最主要的要學習的東西。那如果我們沒有正念、正知,你很難發現煩惱;如果沒有一點的基礎的定力,也很難有正念、正知。那我們要知道,要有定力呢,要鎮服五蓋,五蓋又是煩惱,繞回來了,對吧?!鎮服五蓋,是證得禪那的條件,那我們要明白,鎮服五蓋不是坐在那兒枯坐在那兒,五蓋就會被我們鎮服的。五蓋根本來講就是我們的不良習氣。不良習氣在日常生活中,它一直都在影響著我們、主導著我們的生活。禪修的時候呢,這些習性,這些不良習性他會更微細的表現出來,表現於我們的業處,我們對所緣的態度。因此呢,我們要明白,禪修對初學者來講,不管是純觀和止觀,第一階段禪修都是先發現你的五蓋,發現你的煩惱,粗門的煩惱,然後要著力的對這些粗門的煩惱進行對治。

 

那煩惱是什麼呢?這個我們不用講了,但是煩惱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形成這個煩惱呢?所以我的課程就是著重這個上面來去講的。然後這些慣性,這些習慣,這種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它是怎麼形成的?這些根源在哪裡?要去處理它,處理完才能談得上鎮服五蓋,才能夠談得上證得禪那,所以這個次第和這個路徑我們要搞清楚喔!

 

在一個呢,《阿毘達摩》它是修行手冊,我們不能把《阿毘達摩》要當成一種哲學,佛教學者一樣的說喔!《阿毘達摩》就是佛教的哲學。那對佛教徒來講呢,《阿毘達摩》是我們的實修手冊。實修手冊就是要拿來實修的,不是拿來背的。能被當然是好,但它不是拿來背的。如果佛教經典背的就可以了,那三藏使者就已經成佛了。法是拿來用的,是拿來實踐的,是拿來淨化我們內心的,你學習《阿毘達摩》首先有這種態度。能不能拿來用?能不能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能不能淨化自己的煩惱?所以在我的課程裡呢,沒有要求大家背。你跟其他的很多西亞多的課程不一樣,很多課程要求要背。能背當然好,但因為我們是稀飯,先能喝下去,能夠對上到在自己身上,這個是我基於《阿毘達摩》的課程的定位。

 

那麼這次講《阿毘達摩》呢,首先前面一部分二十幾講,就是給沒有什麼佛教信仰人要聽的。如果你已經有很好的修養,你會覺得很煩瑣,太低層次的,那是給沒有信佛的人講的。那麼這期《阿毘達摩》的重點呢?它是會放在心所的部分,我們心所的部份花了76講來講52個心所。它的基礎是用《阿毘達摩》帕奧西亞多那本巨著,裡面專門講各個名法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的這部分內容來展開的,來結合一些實際應用。心所的部份是重點。心所也是心的素質,怎麼去觀察我們內心的素質?怎麼培養良善的素質?怎麼消除不良的素質?那這要先了解心所,這是一個重點。

 

在一個呢,就是在心路過程裡面,心路過程呢,我花了比較多的篇幅去講,心的14種作用。特別是關於「速行」的作用,心識的作用,這個要把它釐清楚。那後面的內容呢,就放在24緣裡面。24緣呢,現在大家能看到的是24緣釋義,24個緣怎麼去理解,這個部分呢,是第一部份,那有稿件的。第二個部分呢,是心路的緣,心路和離路心的緣。那這部份呢,稿件還沒出來,那有錄音啊!第三個部分呢,是12緣起支的部份。這12緣起支的部份中間,從無明緣行,行緣識,每一個緣之間,裡面的涉及到24緣的緣力。好,那這個也講完了,這是也是沒有整理出來。那最後一個部份,就是《攝阿毘達摩議論》第七章、第八章的內容。第七章呢,就是涉及各種煩惱,三十七道品,就是善的集和不善的集。第八章呢,是業處。那因為業處部份就是止觀,那止觀部份呢,有很多長老講過了,那我呢,會後面有時間呢,會把第七章、第八章合起來講。也就是,作為一個華人,我們的修學次第,從最基礎的一個小白,然後你要一路修止觀上來,要出離什麼樣的目標,遵循什麼樣的次第?走什麼樣的路徑,怎麼跟日常生活相結合?那可能會花時間講這部分的內容。那麼這也就是紹赤法友講到說要跟大家聊一聊,我就把我現在的課程情況給大家做個報告。這個,大家在聽學的過程中呢,即時給我提出批評和建議,因為對我來講呢,實在是勉為其難。因為沒有人把這樣的乾貨拿去熬成稀粥的,很多地方都熬焦了、熬壞了。但是心是帶著這個心,希望大家能喝好,喝好那杯粥啊!能夠暖暖你的胃,好,那這裡祝福大家,願大家都能夠快樂,在法的利益中獲得自己的成長。Sādhu! Sādhu! Sādhu!

 

 

 

此為古源尊者對日本法友開示音檔

 

釋聖悔聽打於2021/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