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如果我們對於名法、色法、緣起法的相等四法都不能瞭解,就無法建立名攝受、色攝受、名色攝受和緣攝受。如果名攝受、色攝受、名色攝受以及當生的緣攝受和三世的緣攝受不能熟練的辨識,那後面思維智的基礎就建不穩,以至於後面要突破觀的染污就很困難。自性相都不清楚,更不用說生滅極其迅速的共相了。
阿毗達摩實修——相等四法 (一)(雲端阿毗達摩第24講)
介紹完名法的一些基本常識,下面將進入心所部分的學習。在學習心所之前,要再強調一下相等四法的重要性。相等四法是阿毗達摩鑒別究竟法的方法。觀察認識一個究竟法,都是透由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進行的。緬甸的西亞多們習慣把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叫作相等四法。以後再講到相等四法時,大家應該知道指的就是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講色法的時候已經有用到相等四法,但不夠深入。接下來的心所部分,每個心所都會透由相等四法深入的來講述。在這之前我們要先來瞭解一下,相等四法在觀禪中的地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阿毗達摩時,相等四法的價值是什麼。
帕奧西亞多這一生最偉大的著作是《趣涅槃道》,共五大冊三千多頁的大著作,第一冊一開始講的就是相等四法。相等四法的功用主要是詮釋真實法。真實法也就是名法、色法、緣起法和涅槃。當然,有時候也會用它來詮釋一些概括性的內容,比如說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速行?
以相等四法詮釋真實法的方式,在非常早的時候就有了。三藏中一本很古老的書裡面就用相等四法詮釋真實法,那是開端。《清淨道論》的詮釋也都是用相等四法完成的。在論藏的第一部論——《法集論》中的殊勝義注所講的真實法,就是用相、味、現起、足處來詮釋、來瞭解。
在西亞多G的五大冊著作的第四冊里,提到了修道的四種情況,也是佛陀在經典裡面提到的四種不同的修道人:第一種人叫苦行道遲通達;第二種人叫苦行道速通達;第三種人叫樂行道遲通達;第四種人是樂行道速通達。顧名思義,苦行道就是修行進展很緩慢,障礙很多的人;樂行道就是修行很順利,基本上碰不到什麼麻煩和障礙,不管是身體的狀態、修行方法、老師、環境各個方面都很順暢,這叫樂行道。
一個是針對行道,一個是針對通達。通達在止禪有,在觀禪也有。跟相的四法對應的是觀禪部分。在止禪裡面比如說修安那般那,有些禪修者第一次參加禪修營,一坐下來馬上就被光籠罩著,渾身都非常愉悅,兩三天禪相就非常亮,一個禮拜禪相就能跟呼吸融合,而且強有力,可以連續禪坐五、六個小時。很快就能入禪,查有分,查五禪支。修初禪五自在、二禪五自在、三禪五自在、四禪五自在。有些人十天下來可能呼吸在哪都找不著,而他已經證得四禪了。那這個人的安那般那止禪就是速通達的。他是不是樂行道呢?他坐在那一開始就很舒服、很愉悅,老師指導的他很受用,又能解決問題,十天禪修營或者三十天的禪修營,身體狀態各個方面都很良好,這個就是樂行道。這個期間一點障礙都沒碰到,很快就通達了,很快就證得三禪四禪,這樣的人就是樂行道速通達。
也有一些賢友長時間無法專注,一專注就會頭痛、鼻子痛,這樣持續很多年時間,這就是苦行道,每次上座都是苦的。有一位尊者,四年都找不到呼吸,只能作意那個地方有呼吸,但是他非常努力堅持,終於在某一天,光出來了。接著下來不到半個月時間,禪相就越來越明亮。老師安排他入禪後,基本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就把四十個止業處全部修完了,這就是苦行道速通達。
還有一種人是樂行道遲通達,他禪修沒有毛病,沒有障礙,坐在那很舒服,但是禪修進度卻很慢。有一位尊者2015年到了眉繆帕奧禪林,原來準備去幾個月就回家,結果一呆就呆到現在不想回家了。他老父親罵他,前妻說他,都不回家了。為什麼呢?他說禪修很舒服,坐在那五個小時、六個小時,非常舒服。五年了,還沒有入禪。禪修很舒服,但禪相起不來。他禪修的過程是樂行道,很舒服,但就是不通達。這就屬於樂行道遲通達。
還有一種苦行道遲通達。這種人修得很苦,就是不通達,但只要願意付出努力總有一天會通達。這是止禪的例子。
觀禪也是類似,但是觀禪對於行道和通達是有不同的定義。觀禪的行道和通達是按七清淨十六觀智來分的。
根據《清淨道論》,修行有七清淨、十六觀智,七清淨中的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這三個階段是屬於行道,道非道智見清淨之後的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屬於通達。如果從見清淨到道非道智見清淨這個過程中,禪修者遇到很大困難,修行不順利,就是苦行道,如果順利就是樂行道。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個階段,如果修的很容易,很快,就是速通達;如果很難,就是遲通達。這個是以七清淨來說。
如果從十六觀智的角度來講,屬於行道的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對應的是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思維智和成熟前的生滅隨觀智。隨後的觀智屬於通達。
第一個觀智就是名色分別智。
名色分別智有四個要攝受的內容:色攝受;名攝受;名色攝受;名色差別。「攝受」從巴利語角度上來講,就是掌握的意思。四個部分的內容都攝受了就可以說證得名色分別智,名色流裡面有了對名、色,名色分別的智慧。
名色分別以後是緣攝受智。緣攝受智有兩個功課:一個是當生緣,掌握你這一生的緣;再一個是三世緣,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緣關係都能夠把握,這個叫三世緣攝受。當生緣攝受和三世緣攝受以及四種性理都掌握後,才能說你證得了緣攝授受智。當然對這個緣起我們只能粗粗的掌握,緣起法非常深奧。佛陀講「緣起甚深」,弟子只能依著佛陀所講的瞭解到:過去五因導致現在五果,現在五因導致未來五果;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以及無明緣行等每一個緣起支之間有什麼樣的緣力。弟子們在緣起角度的把握就只能到這個程度了。但是緣起的內容還有非常深奧的層次,那是弟子掌握不到的,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夠了知。從佛陀教導的十六種觀智來講,能夠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名色、名色的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實了知時,就算證得緣攝受智了。
再下來是思維智和未成熟的生滅隨觀智。在正式修思維智之前就要確定所有行法的相等四法。以四禪的近行定去觀察現在、過去、未來,內在、外在,遠、近,勝、劣,粗、細的名色、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以及它們的緣起。這些真實法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有四百多項內容,要一個一個在觀智中去標記、去認識,以便在未來修觀的時候,在心裡能呈現的非常清晰。
思維智的修習是通過聚思維或理法觀,七色觀法和七非色觀法,去觀察所有行法的共相——無常、苦、無我、不淨。一直達到熟練後再進入生滅隨觀智的修習。
生滅隨觀智階段,分為沒有成熟的生滅隨觀智和成熟了的生滅隨觀智。在沒有成熟的生滅隨觀智階段會出現觀的染污。觀染指觀智還沒有成熟前可能出現的十種觀的隨煩惱。分別是:殊勝的光明、銳利的觀智、遍滿喜、遍滿樂、輕安、堅固的勝解、極強的精進、強大的正念、強有力的觀捨、對觀智的欲取。
在十種觀的隨煩惱當中,從第二項的智至第九項的捨並非雜染法,而只是雜染法的依處。智、喜、輕安、樂、勝解、策勵、現起、捨八法是與修觀之智相應的心所行法,是觀智相應的心識剎那裡的三十四名法(心與心所)的一部分。對於凡夫與有學聖者者,這八法只是「觀善速行」,而不是雜染。然而,在取這些法為目標之後,如果禪修者認為:這些法是我的;這些法就是我;這些法是我的「我」或「靈魂」(etaṃ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如「我的智、我的喜……」,愛、慢與邪見(taṇhā, māna, diṭṭh)就會生起,這些愛、慢、邪見即是雜染法。若人認為智、喜等任何一個為道智、果智,他即已乖離了觀禪之道,走向非道。
前面三種清淨或三個半觀智,就叫行道。如果這個過程修得很順利就是樂行道;修得很不順利就是苦行道。
從上述可知,名色分別智和緣攝受智開始,我們就要去觀察這些真實法的相等四法。到了思維智階段,就完全要通過這四種特相來觀察真實法了。否則,就不能清晰認得究竟法。
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基於四念住的正念正知。如果你真的心無旁騖正念的經行,可以感覺很舒服。有些同學應該有過這樣的體驗,比如走著,走著,身體就彷彿飄起來了。那樣的走路完全沒有沈滯感,感覺地球引力都沒了,人都飄到半空去了。也有一些禪修者走著,走著,發現全身都變成色聚了。走著,走著,快樂出來了,但是,你無法辨別快樂是怎麼出現的,如果執取這些快樂了也不知道怎麼去突破這種隨煩惱。因為見不到究竟法的自相和共相。
所以請大家記住,相等四法是個工具。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修觀的時候,都透由這個工具的運用,以增長透視生命實相的智慧,爭取成為一個樂行道速通達的修行者。樂行道速通達需要過去的巴拉密作為支持,也要有這一生的努力,還要有對究竟色法正確的認知角度。如同你使用一個工具,要講手感。我們修觀也是一樣的,修觀的時候要有這個觀感,觀感來自哪裡?來自對每個究竟法的相等四法的把握。智慧之眼對所有的究竟法都瞭然於心,非常清晰,這個很重要。
有人提出阿毗達摩對修行有影響,是不是禪修的時候不一個學習阿毗達摩。這個問題,2013年就有人問過帕奧西亞多:「我們禪修究竟應該聽聞這麼多複雜的法呢?還是直接實修上去後,再由老師來引導?」 西亞多G就回答說:「如果不知道真實法的相、味、現起、足處的內容,你怎麼去修?」
如果我們對於名法、色法、緣起法的相等四法都不能瞭解,就無法建立名攝受、色攝受、名色攝受和緣攝受。如果名攝受、色攝受、名色攝受以及當生的緣攝受和三世的緣攝受不能熟練的辨識,那後面思維智的基礎就建不穩,以至於後面要突破觀的染污就很困難。自性相都不清楚,更不用說生滅極其迅速的共相了。
《義注》中談到了什麼是相,什麼是味,什麼是現起,什麼是足處?這些都是用來形容行法的相關意義。
相分為自相和共相。自相是每一種法獨有的本質。這個本質不是像哲學裡面講的絕對本質,是指這個法特有的,和其它法不共的特性。比如說地大,地大的特相就是硬,硬的特相是地大與其他法不共的特相,這個就是它的自性相。共相就是「無常、苦、無我」這三個特相。除了涅槃,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這個就是共相。
第二個味,根據義注,可以從兩個面向談味,法的功能和緣具足圓滿。一個是它的功能,一個是它的緣。比如,善心的作用是破除不善。也可以說,善心的緣具足的時候,不善就被破除了。
第三現起,現起可以有四個角度來觀察。一個是它的特相,一個是它的功能(作用),一個是它的因,一個是它的結果呈現。這四個內容的每一個都可以作為究竟法的現起。現起是呈現給禪修者體驗的方式。究竟法的呈現是緣具足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可以是它的特相也可以是它的作用,或者具足的因緣。比如禪修者觀察地界,呈現在你心裡面的,可以體驗到地大硬的特相,也可以體驗它支撐同一粒色聚里的其餘色法的作用,也可以觀察到地界和水火風其他三界是互相依存的,但地界因為有支撐、承載的作用,同一粒色聚里的其餘色法依賴它而住其上。這些都是禪修者可以體驗的。
第四足處,「足處」指最靠近的原因。
2020年8月31日,尊者於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