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5-27 上午9.28.48.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有能力做結論,然後心全然地義無反顧地投入所緣,確定所緣, 這就是勝解的特相。

 

・勝解的作用是對治對目標的猶豫。

 

・可以對目標做決定,這種能決定的能力就是現起。近因是什麼呢?是另一個需要抉擇的目標。

 

在心路里,起關鍵作用的是兩個心,在五門心路裡面起關鍵 作用的是確定心,在意門心路裡面起關鍵作用的是意門轉向心。

 

 

 

 

 

 

雲端阿毗達摩第 43 講

想、念、無明、智慧&勝解心所(一)

 

一、想心所

 

1.1. 認清以想為「我」的邪見

 

前兩天學習想心所,認識到想心所在我們生命認知中,是心非常 重要的一個素質。我們經常講我、我、我,其實就是以這個想為我。

 

在《一切漏經》中講到 「六種邪見」,六種邪見中的第二至第五, 這四種邪見的方式:我的自我、自我感知我、自我感知無我、無我感知我,這裡面的我都是以想為我。

 

因為想生起就是記憶,說我們能記憶、思想、想事,到底是誰在主宰呢?我們很容易就把能記得過去的事、能想未來的事,當作是我, 所以「想」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遍一切心的心所。所有的心都會來,是逃不過的,所以必須要把它認清楚,不要弄一堆稻草人,讓我 們的生命圍繞各種稻草人在轉。

 

由「想」引發的三種顛倒,我們今天把這幾個再做簡單說明,因為從有些同學的反饋來看,還是有些混淆。

 

 1.2.「想」、「念」、「無明」、「邪見」、「智慧」

 

想(saññā),我們要理清楚這個「想」,現在直接理解「想」,就是 記憶、認知,就是過去有記憶、現在一看就能認出的這種能力、這種 素質。不管你是很聰明還是很笨的人,都有「想」,都能知道。即便再小的孩子,自出生後開始吃奶的時候都知道媽媽是誰、爸爸是誰,這個是「想」。念呢?我們經常說,你能夠對目標念念不忘,不放棄目標, 守護心和目標,這是常說的「念」。

 

 1.2.1.念與想的區別

 

念和想的不同在哪裡呢?比如說你回憶起過去的一件善行,這件 善行一定會有「想」,過去的一個「想」。在這個心裡面是一定有「念」的, 因為是善心,善心裡面有正念,但是如果你是在不善心中,是有「想」 但是沒有正念,正念只出現在善心中。

 

舉例子講,你想起了很多年前初戀的場景,那種貪的感覺,那就是和「想」相關的,其實是由尋心所把過去的「想」調出來,僅此而已, 它沒有「念」。

 

同樣的,智慧也是這樣,「想」是識知,是用過去的標記來識知。 慧也是識知,它這個識知是正確的識知,而單純的「想」不一定。有與慧相應的想,還有與慧不相應的想;有與善相應的想,和與不善相應 的想。

 

智慧識知目標就是正確地識知。就像我們說看到大地,知道這是四大組合的物質,是八不離色,但是它以地大為基本色,因為地大的屬性力量特別強,所以對地大的認知,以及曾經做下的標記,就是有智慧的想。你一看到榴蓮,口水就流出來,這個想可能就沒有慧,是和貪相應的想,所以這個需要分清楚。

 

1.2.2. 三種顛倒

 

昨天講到三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不完全的定義, 只是讓大家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可以嘗試這樣學習。

 

想顛倒就是對標記錯誤判斷。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講,就是錯認稻草人為人,這個是認假為真。你原來認識這個東西,現在看到相似的, 以為是真的,這個是「想顛倒」。

 

「心顛倒」就是無明。怎麼講呢?這個無明以假為真,它從來不知 道什麼是真,或者它從不管什麼是真的,反正就是死認這個東西:稻草人就是人。在他的認知世界里稻草人就是人,他已經不能改變了, 這個是「心顛倒」,從「想顛倒」一次次地重復,重復到最後就是人了。

 

舉個例子,如果這群野鹿中,原來老的野鹿,鹿爸爸、鹿媽媽、 鹿爺爺等,他們見過真的人,被真的農夫拿著弓箭追趕過,甚至傷害 過,回去後鹿爸爸鹿媽媽生下鹿寶寶。某一天它帶著鹿寶寶來到田野,

 

一看到稻草人,爸爸媽媽說,「趕緊跑,有人」。對鹿寶寶來講,稻草人就是人,以後一旦看到這個,就趕緊跑。這個對它來講就是天生的無 明,以假為真。

 

「見顛倒」是邪見,非常堅定地活在這個虛假的世界中,認為稻草人就是常樂我淨。

 

我們現在的存在方式,首先是以假為真。對我們來講,認為我們 現在的生存狀態就是常樂我淨,我就是靠現在的生命存在狀態而存在 的,沒有辦法可以改變,大家都是這樣過的。

 

吃得、住得好些,最好老公愛我一些,老婆漂亮一些,孩子聽話 一些,工作最好是活少錢多等等,每個人都這樣想,以這個不真實的 世界為真實,以剎那生滅的五蘊為常樂我淨,這是無明,但已經很習 以為常。就以男人、女人、房子、車子為常樂我淨,以此為生活的全 部。我就是這樣每天努力和執取,就是「見顛倒」,認為這些是不可改變的,每個人都這樣。

 

1.2.3. 智慧

 

什麼是智慧呢?智慧就是認為稻草人不是人,稻草人就是稻草人, 人就是人。

 

智慧地看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此是色、此是受、此是想、此是行、此是識。它們剎那剎那生滅,只是依著因緣而生滅。 某些因緣成熟的時候,它會讓你有樂受,某些因緣成熟的時候,它會 讓你有苦受。

 

其中最主要的因緣之一就是業,還有你自身的習慣、你看待問題 的智慧、方法,這些都會導致你當下接觸目標的時候,是產生樂受還是產生苦受。

 

對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樂產生了,會思考背後是什麼因緣;苦產生了,會思考是什麼因緣,知道這個因緣是無常的、生滅的、苦迫的、是非我的、是不好玩的。因為無始以來的無明,我現在淪落在這個地方,虎落平陽被犬欺(兩股力量),我沒有辦法,但是我知道是可以滅掉你的。有一種方法,可以讓這種生滅、苦迫、非我、無趣的、 生命狀態、這種煩惱的存在狀態得以止息,可以通過自我去實現,而且以無害的方式去實現,這是智慧。我們學佛就要這樣,看到稻草人, 知道它不是人。

 

二、勝解心所

 

2.1. 「勝解」的詞義

 

勝解心所總是和「想心所」一起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心所。 勝解(Adhimokkha):adhi 的意思就是殊勝的、至上的、上等的,mokkha 是解脫,或稱解開、放開、釋放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是上等的、殊勝的放開、解脫。因為是上等的、殊勝的,所以古人翻譯成勝;放開解開,古人翻譯成解,合起來就是勝解,我們就沿用到現在。

 

單純從「勝解」兩個字,不聽解釋的話很難理解,因為於中文角度來講它是直譯的。什麼叫殊勝的解脫?勝解是不是就是解脫了呢?不是,它是不善心也勝解,善心也勝解,這是個很奇怪的字眼。 adhimokkha 是已經放開了的,勝解的過程叫 adhimuccana,就是當你面對這個目標,已經完成了對它的勝解。

 

按照《殊勝義注》,對這個的解釋是說:當所緣出現,六境對六塵的時候,生起某一條心路,比如眼門心路過程,看到顏色生起眼門心路過程,這個色所緣出現在眼門裡面,生起一條眼門心路過程,如是如彼的所緣,這樣的一個色所緣,這個那個的各種所緣,對它進行分別,想辦法對所緣做出一個決定。

 

比如:你會對這個所緣做一個判斷:喜歡不喜歡,好看不好看,它是什麼或者不是什麼,我應該對它採取什麼行動。我經常說你要怎麼樣對它採取行動?也經常說永不要對你的果報直接採取行動。那誰來決定要不要行動或者怎樣採取行動呢,就是勝解。

 

從勝解的字眼講,adhimokkha 就是上等的放開、解脫。從實際意義來說,就是面對所緣我們可以把心放心地投進去,全然地把心放進去。見法尊者用了一個比喻:面對所緣,放飛自我地投入進去。

 

所謂的「放飛自我」,就是沒有任何的牽絆、擔憂,或者任何猶豫不決,而是「就這樣決定了,我要確定」的這種感覺就是(adhimuccana), 決定完以後就是 adhimokkha 絕對的、最高的放開,把你的心丟進去,產生的結果就是 adhimokkha,而絕對放開把心投進去就是 adhimuccana。

 

2.2. 勝解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這樣的心所就是,你可以放心讓心一頭扎進去,讓心和所緣做一個決定,就是心對所緣決定做什麼事,就這麼著了,這是勝解。所以勝解 adhimokkha 的特相,就是有能力對這個所緣做一個結論。

 

有些人把它翻譯成「決定」或者「確定」,意思是你的心有能力對這 個所緣做一個決斷;更準確一點講,就是你的心在面對所緣的時候, 有能力對這個所緣做一個決定,而讓這個心義無反顧地投入所緣,很肯定地一頭扎進去;更直白點地講,「就是這樣了」。我們講「自以為是」, 「就是這樣,沒有錯的,我知道的,明白的,我多少次就是這樣的」, 這個就是 adhimokkha。

 

為什麼講自以為是呢?就是投入所緣的這種決定,是對還是錯、 是善還是惡,對這個心來講,已經不是一個主要的因素了,反正它就是這麼認了,就這樣投進去了,是一種想通了、完全看開了的一種狀態,就這樣決定了,這就是勝解。

 

有能力做結論,然後心全然地義無反顧地投入所緣,確定所緣, 這就是勝解的特相。

 

勝解的作用是對治對目標的猶豫。也就是說,勝解的功能和世間 講的「懷疑」、「猶豫」是完全相反的。後面還會有個心所,叫「疑心所」, 疑心所和世俗上講的懷疑不大一樣,在阿毗達摩裡面的「疑」,純粹是 指對三寶、戒定慧、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五蘊、對緣起、涅槃、解 脫的懷疑。

 

世俗上講的懷疑或者猶豫不決,比如:今天是幾號啊?到底來不來?這不是阿毗達摩裡面「疑心所」的疑,它是猶豫,是猶豫不決,「我到底去不去啊?」用猶豫來作為描述勝解的相反面,是恰當的。勝解對治對目標的猶豫。猶豫就是對目標不能決定,面對目標來回地觀察、 徘徊。勝解就跟猶豫完全相反,不懷疑,「就是這樣的,趕緊去,管他來不來,我們先走再說」。

 

由於勝解,可以很確定要對所緣做什麼,不會猶豫,這是勝解, 只要這個心所一起作用,就會這樣決定。它的現起,在禪修者的心裡 面,或者你當下的感覺,就是你可以對目標做決定,這種能決定的能力就是現起。

 

「我今天去不去供養?」「去!」「幾點出發?」「十點半!」這個「決定了」,就是你在心裡面起來這個感覺了。

 

那麼它的近因是什麼呢?是另一個需要抉擇的目標。為什麼加 「另一個」呢?因為你原來的這個目標已經決定完了,新的目標出現後, 你需要做決定。

 

2.3 勝解和信的差別

 

帕奧西亞多吉在《趣涅槃道》的五大冊里,有更詳細地談到勝解 的特相:投入所緣,是完全決定性的,內心很決斷地投入。這個投入和阿毗達摩後面的遍一切美心心所里的「信心所」,也就是「信、念、慚、 愧、無貪、無嗔、中捨性」中的信心所,是不一樣的。這個信,也有 一種完全的內心相信、投入。

 

信的特相是對當信之事有信心、不懷疑;現起是對當信之事不迷 蒙,無疑、無不如理作意、不猶豫地確定當信之事。看起來信和勝解 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帕奧西亞多吉在《趣涅槃道》里專門對這個部分作了更詳細的說明,這種勝解 adhimokkha 的決定性投入所緣,和講 的信心有差別,這種勝解是心非常固地投入所緣,是不管對錯的, 無論是善還是不善,「認准了我就用 adhimuccana,放飛自我地、心 無旁騖地扎進去,這種結果就是勝解 adhimokkha。

 

心對於對錯、善惡,不做完整判斷,只是根據過去的想蘊。當過 去的想蘊、過去的標記出來,如果這個標記是一個錯的「想」、是稻草 人的「想」、是無明的「想」、與慧不相關的「想」,它一出現,然後你錯誤 地認為它會給你帶來好處或者帶來危險,這個勝解就會做出決定。

 

昨天講到,有位賢友一碰到刮大風,他就感覺要完蛋了,這個就 是錯想在他心裡呈現,他會覺得真的會這樣,就會決定趕緊跑,找個 地方躲起來,這是不分別的,是根據這個「想」來的。它不會去決定善 還是不善,或是要不要如理作意,是純粹地根據想蘊標準來做。那你 生不生、佈施不佈施,對於勝解心所本身講,它不去完成這個事 情,這不是它的責任,勝解心所是根據你提交的材料,我給你決定是 不是乾,至於你這個好不好、對不對、錯不錯,它是不管的。

 

但 是 這 個 信 ( saddhā ) , saddhā 的 信 心 是 淨 信 心 , saddhādhimokkha 就是淨的勝解,是清淨的勝解、是善的勝解,是 一種很確定的、可以令善的信心。

 

比如對三寶、對業果的信心生起來的一種勝解。所以信和勝解的 結合,我們叫「淨勝解」。比如說佛法僧三寶,是可以令一個佛教徒的淨信心生起來的一種所緣。「你確定」,這種確定是屬於令信心清淨的 勝解,它和沒有信在一起的勝解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外道或者非佛教徒,或者附佛外道,他們也對自己的宗 教有信心,他們供奉他們的圖騰,包括上帝、主、他們團體的領袖、 他們的教理、他們的各種戒和修行的方式。他們的這種信心,如果用 阿毗達摩講,就不是阿毗達摩里的信心所的那個信,不是信心所,它 只能說是一般的勝解,而且這種勝解和邪見相應,是由邪見導致的勝 解,叫「邪勝解」。

 

這個勝解的心所起的作用是和邪見相應的,和邪見在一起的,被邪見主導和帶走的,對於這個群體來說,「我的主、我的法、我的上 師、我的大師、我的領袖」,他無比地相信,他在面對這個目標的時 候也是自以為是,放飛自己投入進去,心甘情願地被收取智慧稅,這 是一般的勝解。

 

2.4. 勝解在心路中的重要作用

 

這個勝解,後面在講到心路時會細講。我們看圖,通一切心所里, 上面七個是遍一切心心所,下面六個是心所,也就是說勝解是在 心所裡面。心所就是有些心會生起,有些心不會生起。比如:勝解在雙五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中,肯定不會生起。它 在和疑相應的心中也不會生起。

 

然而在心路里,起關鍵作用的是兩個心,在五門心路裡面起關鍵作用的是確定心,在意門心路裡面起關鍵作用的是意門轉向心。

 

什麼意思呢?我剛才講,我們眼睛看到顏色,一條眼門心路過程 生起。眼門心路過程生起,它的次第是這樣的:首先是顏色出現、有分波動、有分斷、五門轉向、生起一個眼識,然後你的心對竄入眼門 領受下來以後的目標,進行揣測、揣摩、觀察、推度,然後到一個確 定心。

 

我一再講確定心很重要或者意門轉向心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 它接著下來就會有七個速行心,這速行心要麼是善的,要麼是不善的。 我們講造業的心就是這七個,它就造業了,目標一出現,經過七個心 識剎那就造業了。

 

眼識、領受、推度是果報心,接受果報,碰到的任何所緣都是果報。從果報到造業,中間只隔了一個心,就是確定心。面對這個果報, 到底造善的還是不善的業呢?這個確定心裡面的勝解心所,它隨順過去各種各樣的想蘊、業緣力,就給你轉向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乃 至導致後面的速行心生起來的是善還是不善,我們在這個點上先粗粗地瞭解,後面在講到心路的時候就會細講。

 

但我們現在要知道,除了雙五識和痴根相應的心,每一個心都有 勝解心所。心路裡面最重要的勝解,在五門心路裡面是確定心,在意 門心路裡面是意門轉向心。在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里的確定心和意門 轉向心裡面,這個勝解心所執行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的作用,所 以正確的勝解接下來生起的七個速行心就是善速行,錯誤的勝解接下 來生起的七個速行心就是不善速行。

 

在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里的確定心裡的勝解,憑什麼做出如理作 意還是不如理作意的決定、判斷呢?確定心之前是推度心,推度心往 前是領受心,領受心往前是五識,比如說眼識,再之前是五門轉向, 五門轉向是唯作,眼識、領受、推度是果報。

 

比如你看到一朵花出現,看到花的顏色,這是你的果報。領受呢? 是心接受竄進眼門的這個顏色、這個境。推度是揣摩一下進入根門的 顏色,然後看看如何去做決定。推度的時候,想蘊就會呈現出來,針 對這個顏色所緣,推度心的揣測想象,根據推度心對想蘊的揣測,通 過無間緣就導致確定心生起。因為推度心到確定心是無間的,這裡面 有無間緣、等無間緣、親依止緣、所緣緣、不離去緣、有緣,這些緣 導致這個確定心生起。確定心根據前面已經推度過的想的標記,根據 推度過的目標,做出如理作意還是非理作意的決定。由此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在想心所講完後,會講勝解心所。

 

你有什麼樣的「想」,那個「想」的稻草人你不把它拆掉,或者你認 為稻草人就是稻草人,一到了這個勝解的時候,它就會自動報到。

 

所以那位賢友,只要大風一吹,風一出來,吹到他身上,生起一條身門心路過程,風非常巨大,呼呼作響——耳門心路過程,地上卷起的各種各樣的草木——眼門心路過程,形成若干種標記,這種感覺 都會把過去的那種「大風吹倒牆,大風灌進來」的標記引發到五門心路 裡面。

 

風一吹,身門心路過程,產生心識,很寒冷,領受這個風,推度 揣測這個風,這個時候「過去牆倒掉,冷風灌進來」的標記,那個「想」 就被調出來。調出來後,接下來到了確定心的時候,確定心的勝解就 拍板了——很可怕的風。接下來七個速行心就是「我們趕緊跑,這會 傷害我們,會把我們吹到天上去的」,恐懼的七個速行心接著生起。

 

能明白嗎?為什麼要大家拆掉這些稻草人,大家做的時候,要看 到真實的稻草人是什麼?在你內心,它真實發生的情況就是這樣的。

 

帕奧西亞多吉也談到,如果這個五門心路過程或者意門心路過程, 最後生起的速行是猶豫相應的,乃至於我們佛教裡面的懷疑,懷疑有 沒有佛陀,有沒有三寶,有沒有戒定慧三學,有沒有過去、現在、未 來、緣起,這樣的疑的速行心裡面一定沒有勝解,因為它沒辦法確定。

 

確定啥呢?他在猶豫,不能確定。但是在五門的確定心裡面,肯定有勝解,或者意門心路的意門轉向心裡面肯定有勝解。

 

有人會問,你這個不是疑的速行心嗎?你的確定心裡面怎麼會有勝解心所呢?這個疑不是和勝解是相反嗎?西亞多吉說:疑速行前面的確定心也有勝解,它的勝解是起什麼作用呢?就是決定要懷疑,這個勝解的決定是:這個無法判斷,要懷疑一下,我們對它表示懷疑。 這就是勝解的作用,所以說沒有矛盾。

 

確定心裡的勝解心所是幫助後面生起的速行心具備和疑相應的 素質:「我要懷疑」。西亞多吉在這裡又強調了下,疑 saṃsappana, 巴利翻譯成疑,是動搖,在巴利語裡面 saṃsappati 是個動詞,疑是 個動詞,它的意思表現是像蛇一樣慢慢地在爬行、在摸索、在尋找, 不確定的意思。這是疑的特相。

 

疑的特相用在面對三寶來說,就是有沒有佛,佛有沒有解脫?有沒有開悟?佛陀講的法是不是真的?這樣的疑的心路會生起,是因為 在此前要有個決定,要去懷疑,決定要去生起這樣的想:到底有沒有 佛?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法?到底佛陀說的法我要不要去接受?需要 有一個心去做這樣的決斷和判斷。

 

這是在確定心裡的勝解心所要去完成的,導致後面的速行心對這 個是不是有佛法僧三寶,是不是有因果,有沒有前生後世,像蛇一樣 地去摸索、去爬行、去猶豫。決定這個事情的,就是確定心的勝解心所,所以它沒有矛盾。

 

帕奧西亞多吉對勝解的作用,也做了更深的解釋。勝解的作用和猶豫相反,猶豫有摸索徊的特相。勝解呢,就不會不做決定,沒有在所緣周圍探索不能做決定的習慣,它在所緣上站得穩穩的。那麼它的 功能是能夠決定所緣,對所緣不動搖。從中文翻譯來說,就是不懷疑, 無論對所緣要做還是不做,它總會有一個決定。

 

從反方向講,懷疑就像小孩子猶豫不決,這邊跑跑,那邊跑跑, 不能確定。而勝解是能夠很確定,不再摸索,不再猶豫,不再爬行, 不再到處探索,這是它的特相。

 

勝解的近因是另一個需要決定的所緣,需要做出決定的情況,讓 勝解來決定。這個勝解心所在一條心路裡面真正產生確定功能的是在確定心裡面,不管是對所緣採取善的或者不善的行動,是確定無疑的 還是懷疑的,都是透過勝解心所的功能,來面對所緣,在總結後做一 個決斷,從而決定是如理作意還是不如理作意。

 

不如理作意後面的七個速行心就是不善速行心,如理作意生起的 七個速行心是善速行心。由於勝解心所可以讓心做決定,所以《義注》 說:勝解就像強大的柱子,在地上被固地竪起,或如城門柱穩穩地 被立在城門口不動。

 

2.5. 勝解的決策過程和四種決斷基礎

 

剛才學到,勝解本身雖然做決斷,但是決斷僅僅是拍板了,至於 善的來拍板,不善的也拍板,好像有點亂拍板了。那怎麼叫勝解呢? 大家有沒有這個疑問呢?所以我們有必要對 adhimokkha 和它的決策 過程 adhimuccana,做一個觀察和說明。

 

這個 adhimuccana 在巴利語里,有判別、決定,或者是審判、 分析、討論,如果是在古印度的法庭上做審判,用詞的話就是這個 adhimuccana。

 

比如說現在緬甸有僧團法,大家知道全世界佛教國家裡面,專門對佛法和佛教徒出家人的行為做出法律規範的,只有在緬甸。緬甸有專門的僧團法,每一個出家人,若是犯戒了,警察是可以抓你的。

 

比如說,如果看到一個穿著袈裟的出家人,晚上或者白天,在哪個地方喝酒,任何人可以舉報,警察來了可以直接抓人,現場可以勒令他直接脫掉袈裟,扔一件背心讓他穿上,勒令還俗,他如果反抗, 直接把他抓起來拘留判刑。乃至於有些人,比如說前些年,在緬甸有 一個僧團寺院的住持,發明瞭一種藍色的袈裟,僧團委員會批他非法, 他不聽,最後高僧委員會決定把這個住持抓起來,判了三年。

 

同樣的有些人,以非法為法,跟巴利三藏的要求不一致的,散播附佛外道的邪說,僧團高僧委員會可以透過警察把他們抓起來,僧團委員會有僧團法的法庭,在法庭上要審判:你為什麼說這種法,你有 什麼依據?僧團高僧委員會必須引用三藏經律論的《義注》、《附註》 來作為他的依據,然後對這個人進行判決,到底是多麼嚴重?要不要坐牢?要判多少年的牢獄?這個過程是 adhimuccana 這樣去分析判斷。

 

所以說 adhimokkha 在我們的心路過程裡面,有判決、判斷的內 涵在裡面。

 

但是你靠什麼來判斷呢?這是大家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靠什麼判斷呢?一個所緣出現了,你憑什麼對它做出判斷?在《義注》裡面 說,勝解有四種做決斷的基礎。

 

哪四種呢?第一種是貪(有 108 種貪),大家可以去查,我們沒 時間細說;第二種是見(有 62 種邪見),我們在講邪見的時候說過, 大家也可以去查;還有一種是尋,還有一種是智相應的。

 

「尋」是什麼呢?「尋」是與智不相應的,我們在講到「想」的時候,以 識為主導的智不相應的想。「想」有貪相應的想、邪見相應的想、識相 應的想、智相應的想。

 

其實,類似於這樣的,勝解的四種判斷方式,對應於四種想的標 記。除了這個標記之外,還要加上「你一直貪,貪得習慣了」,「一直邪 見,一直這樣的尋、去抓取」,或者智慧的這種方式,它留下親依止 緣的緣力,在你做決斷的時候也起作用。

 

如果你貪已經很頑固了,你一看到這個所緣,過去貪心的「想」, 馬上出來,這個貪的親依止緣的緣力一下出現,兩個一結合,勝解就 決定了,就去了。邪見也是這樣,他的見解非常地頑固,一來馬上就 去了。智慧也很明確,來了一看,不是稻草人,一二三就不管你了。

 

這個「尋」就比較複了,「尋」涉及到思維習慣。「尋」是尋心所,尋 心所就是把心投向目標。為什麼 vitakka 把它翻譯成尋呢?某種程度 上,就是尋尋覓覓的意思。比如我們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經常想過 來想過去,會想這樣做那樣做可能的各種後果,就是這個「尋」乾的, 這個「尋」不斷地分別。

我舉個例子叫個別徵詢內心決策委員會,內心決策委員會的成員 是誰呢?還是這些想。不是貪、嗔、痴的想就是有智慧的想。

 

我們作為佛教徒,今天受八戒,下午肚子很餓,感覺餓死了,有 個同學給兒子買了一個外賣,非常香,看著兒子吃就流口水,一直在糾結猶豫到底吃還是不吃,這個時候就是勝解難以決斷,在這個尋里 面,一會兒調取這個貪,好吃很香的想蘊,「是不是弄一塊吃一下」; 同時這個尋心所,一會兒去調一下智相應的持戒的想蘊出來,「好不 容易持守一次八戒,忍一忍吧」。一會在這,一會在那,不會同時出 現。

 

為什麼叫個別徵詢呢?我們的心沒有能力把貪相應的「想」和智 相應的「想」兩個放在一起作比較,它是一會拿這個,一會拿那個,快 速地比照,因為我們的心是單行的,一個心識剎那只有一個心生起, 所以和貪相應的心路,生起的是流口水的一串這樣的心路;一想到要 持戒的心路是另外的一串心路,所以是來回地切換。

 

尋心所是個別徵詢決策委員會,最後就看哪個想的力量更強,最 後你的勝解就會做這樣的判斷。這是粗粗地講,今天講不完明天再說, 勝解心所先講到這裡,大概大家應該明白勝解的運作方式。

 

今天作業題,對照勝解的四種模式,觀察自己做決定是以哪一種為主,或者是在什麼情況下以哪一類的哪一種為主,試試看!有孩子的帶孩子觀察 TA 的勝解模式,跟這裡面的四種方式,看是屬於哪一 類的,嘗試以智慧做決策的這種可能,帶孩子試試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