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17 上午9.04.24.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佛教不是以怨止怨,以怨止怨的話,怨是不能夠停的,佛教是真正地講以德報怨的。

 

批評可以止惡,但沒有辦法揚善。

 

人類的嫉妒心是很容易起來的,而隨喜心是很難得的。特別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要隨喜,這太難了。為什麼太難呢?其實是因為不會如理作意,造成一面對不喜歡的人,就想強行回避,討厭、厭惡,厭惡心生起來就傷害自己。所以隨喜並不是想讓別人好,而是讓自己不受傷害。 

 

看到別人那麼有成就,你修隨喜,不一定你要很開心的!你只要不厭惡,就是隨喜啦!

 

如果你不能夠從因上去隨喜別人的成就,你就很容易對別人現在的這種狀態生起厭惡感,所以這個是很麻煩的。

 

你如果經常能夠隨喜,你的朋屬、隨從或者你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因為你沒有排斥感,你會讓你的功德不斷地增長,你也會很有成就。 

 

作業:嘗試從你的恭敬者、親人、朋友、中性的人、討厭的人、還有怨敵這六個方面來修隨喜。有孩子的跟孩子一起討論,怎樣正確地培養隨喜這種素質? 

 

很恭敬地寫下這一生從小到大應該感恩的人。你可以分類,拿一張紙,把他寫下來,寫下來就放在佛台前面,每天迴向的時候作意一下,慢慢地感恩心就會被培養和堅固。這個對我們內心的柔軟是有很大幫助的。 

 

追悔它包括惡行和在那個時候你沒有去做但應做的善行。

 

 

 

 

雲端起觀- 61 隨喜 2 和惡作

各位賢友好,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昨天我們學習了隨喜的特相、 作用、現起、近因。 

隨喜跟嫉妒是相反的。隨喜的特相,簡單講,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個是因為有情的成就,因為他很富裕、很帥、很漂亮、很有地位而隨喜。 

一個是對有情的種種快樂隨喜,就是「啊!這個人今天很高興」,隨喜。 

妒忌的特相:一個是生起妒忌的心,還有一個是造作妒忌的行為 ——詆毀、謾罵。隨喜也是這樣,一是隨喜的心,因為別人的這種快樂、或者財富、或者地位、或者美貌、智慧、學識、德行,感到開心,隨喜。隨喜的動作就包括讚嘆、向他學習啊、宣揚啊,我們講見賢思 齊,這個是隨喜的行為。 

隨喜的作用也是兩個:一個是對別人的成就他不嫉妒;第二個是他終止了這個嫉妒。隨喜跟嫉妒的本質相反,一種是看到別人的成就,天然地不會嫉妒,「哎,挺好啊!」還有一種就是我們可能會生起來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因為你想,「今天我們學習了隨喜了」,這個心一生起來,一如理作意,那個嫉妒的心被終止掉了、沒有了。這個是兩種隨喜的作用。 

隨喜的現起也是兩個

第一個,去除對別人的成就而產生的這種厭惡, 對別人的成就無厭惡。 

第二個,去除厭惡、消除厭惡後的那個內心的狀態。一個是無厭惡、沒有厭惡,但是無厭惡以後,內心的狀態是什麼樣呢?可能不同的人就會不一樣,有些人會生起更強一點的感覺,有些人就是淡淡的,他沒有厭惡了,就是這樣。這都是隨喜在內心裡現起的狀態。 

如果你觀察到你內心裡有由於嫉妒而產生的那個厭惡感被去除了,或者嫉妒被去除了,那你觀察到了你這個隨喜的特徵。第二個是內心呈現出來那種因為嫉妒而生起來的厭惡被去除後的那種感覺、那種身心的效應,那你也觀察到你的隨喜了。所以,一個是直接去除厭惡本身的那種經驗;第二個是去除厭惡以後呈現在內心的那種沒有厭惡感的狀態。稱為隨喜的現起,也是這樣兩個角度。 

如果你不好理解這種克服嫉妒產生的隨喜,我們回想一下昨天提到嫉妒的時候的現起。嫉妒的現起就是排斥、對抗、不想看,「我聽都不想聽、我看都不想看,實在要碰到的時候我回避、強行回避」,很厭惡的這種感覺。然後,你隨喜生起來的時候,這種厭惡感沒有了、 你可以面對了、你可以聽了、你可以看了、你可以經過他、你可以見到他了,這是一種現起。 

那你沒有這種厭惡感了,在你面對的時候、在已經去除了這個厭惡感以後,那內心是什麼狀態?雖然狀態強弱會有差別,但那種要抵抗、要厭惡的心沒有了。那種沒有厭惡感的心的狀態,這個稱為隨喜的現起。 

昨天我們提到了,並不是所有的厭惡都是嫉妒,這個要分清楚。要排除好這個厭惡,並不是所有的厭惡都是屬於嫉妒的那種厭惡。昨天我們講了對修行的那種厭惡,它是跟這個不相關的。 

隨喜的近因。隨喜的近因是見到諸有情的成就。其實見到諸有情的成就,這句話是不夠完整的,應該是見到諸有情的成就,他會如理作意;或者對諸有情的成就起如理作意,才可能導致隨喜。 

如果他這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隨喜 mudita 的無量心,隨喜的心一 直都很強,那麼一看到諸有情的成就他就會隨喜。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喜歡嫉妒的人往往需要如理作意一下,不然他就轉不過來。 

今天有賢友講,「你不要給某某總統迴向功德嘛,這個人很糟糕啊」。佛教不是以怨止怨,以怨止怨的話,怨是不能夠停的,佛教是真正地講以德報怨的。我們都知道,你跟你孩子交流的時候、你頂上來的時候,你就感覺孩子跟仇敵一樣,但是你越批評他,你會發現你們的關係越糟糕,除非這個孩子天生能如理作意。像古代孝子的典範 ——堯、舜。舜是天生有這種順從的本性,不管父母親怎麼面對他,他都能夠如理作意。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的孩子做不到,這樣的人是極少極少的,古往今來都是只有舜是這樣的人。那你希望我們的兒子 像舜一樣,你沒有那個福報,對吧

我們知道心是很難接受批評的,為什麼呢?受到批評的時候,心會感到痛苦,保護機制就自發啓動了,各種下意識的防範就起來了。批評可以止惡,但沒有辦法揚善,沒有辦法觸發孩子內心柔軟良善的氣質生起來,只會讓他僵硬。只有大人有一天服軟了而且是很智慧地服軟,孩子才會真正改變。我一直教大家用一個辦法,就是請孩子幫你個忙。請他幫個忙,最服軟!真誠的、由衷的。為什麼呢?他覺得他在這個家裡是被重視的、是被尊重的、是有價值的、是被肯定的。然後懂得隨喜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優點要去挖掘,進步要去發現。 

隨喜的要從他現在成就的因去觀察,而不是他現在有成就時的當下表現。他現在的表現可能不一定如法,甚至有諸多不善,但是他現在能夠在有地位、有財富、有俊美容貌、有學識。都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善因善緣,我們隨喜的是善因。 

所以隨喜的近因是如理作意,面對有情的成就,知道是因為他過去生的善業,加上他這一生的努力和智慧,而且是持續地努力才能讓他持續成就的。 

我們一再講,人道是精進果報道。過去的業、這一生的智慧、還有他的精進,這三者是這一生成就的三要素。如果你要真成就,三個缺一不可。 

我們在世間看到一些人很有成就,不管是地位上的成就、財富上的成就、知識上的成就,都是離不開這三個。只要他走到社會的中上層以上,一定是這三個具足的。當然還有他的父母、親朋、老師的幫助支持。在這個國家裡,還跟國家政策是不是安穩?我們講是不是國泰民安?外面的這種環境怎麼樣啊?比如新冠肺炎一來,全世界數以百千萬計的企業就倒閉了,就是你要生逢其時。這些都是他這一生獲得成就的很多因素。人類的各種成就,都來自過去的業和現世的業,當然你的智慧和你的精進,它也是一種造作、一種業行。過去的業、現在的業和各種其他的因緣、各種因素,他能夠良好地協調、協作,而且在那個因緣的位置上,很恰當地發揮,那麼他才能獲得的。 

所以我們對於有情的成就,要隨喜的時候,你的如理作意是什麼呢?是看到他背後成就的因,是從他成就的因的角度上去看。通過這樣思惟業果法則——一個人願意努力精進、積功累德,隨喜心才能夠生起來而且生起來的隨喜心是正確的。 

我們也會聽到說修隨喜,很多人在禪林裡面修隨喜。他認為修隨喜就是修這個喜禪那,慈、悲、喜、捨四梵住的禪那。慈是四種護衛禪之一,慈、悲、喜、捨是四梵住。慈心禪、佛隨念、不淨隨念、死隨念是四種護衛禪。修喜是可以成就初禪、二禪、三禪的,可以達到喜梵住。臨終可以維持的話,可以往生到梵天。修隨喜可以成就安止定的。 

對大部分在家人來講,很難有時間去修隨喜安止定或者修喜梵住的。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單純、普通的隨喜心能生起來。但坐上修可以比較清楚的觀察隨喜的素質,以及對一些特定的所緣是不是能夠隨喜。 

人類的嫉妒心是很容易起來的,而隨喜心是很難得的。特別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要隨喜,這太難了。為什麼太難呢?其實是因為不會如理作意,造成一面對不喜歡的人,就想強行回避,討厭、厭惡,厭惡心生起來就傷害自己。所以隨喜並不是想讓別人好,而是讓自己不受傷害。 

修慈心禪、悲心禪、喜心禪、捨心禪的方法 

修慈是 averā hontu, abyāpajjhā hontu, anīghā hontu,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修悲是 dukkhā muccantu;

修隨喜是 yathā-laddha-sampattito mā vigacchantu;

那麼 yathā-laddha-sampattito mā vigacchantu 就是祝福這些眾生不失去所得的成就。為什麼修喜禪那的時候要這樣來用一句巴利語來作意呢?這句話是不失去所得的成就而不是說,「願你這個很好啊、或者我很隨喜啊、我很開心啊、我看到你的成就很開心啊」,不是這樣的隨喜。他的隨喜說 yathā-laddha-sampattito mā vigacchantu 不失去你所得的成就。不失去所得的成就,是把你馬上拉回到他成就的那個因上來講的,就是對他所獲得的任何成就啊,願他不失去。這句話很有意思,就說修隨喜的心,不是看到別人成就說:「我很開心啊!我很開心啊!」或者比自己取得相應的成就還開心。其實我們坦率來講,你是開心不起來的。看到別人那麼有成就,你修隨喜,不一定你要很開心的!你只要不厭惡,就是隨喜啦。 

要看到別人獲得成就的那個因,去如理作意他們的因果關係,然後看到他獲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過去累積的福德,也就是他任何所得,都是由善業引發的,不管是地位、才貌,任何所得,都跟過去的善行有關。所以我們隨喜的是他過去的善行,有這樣的善行才會有這樣的福德。至於說他現在有這樣的福德以後,又幹了很多壞事,那是他現在的作為,不是我們隨喜的對象。我們隨喜的是他現在有這樣的功德,看到他背後的因。 

所以祝福就是:「願你不失去所得的成就」。意思是說,你看你這些成就都是善行做出來的,你想讓你的成就不失去嗎?願你一直能夠造作這樣的善行,你一直不失去這樣的善行和努力,你的成就會不斷地穩固,我們是從這樣的角度來隨喜的。 

希望他能保住現在這種好成就的因,還能夠不斷地累積、不斷掉而且不會失去。那麼這樣隨喜,我們內心就自然建立起來這種業果法則,從因地裡面去祝福別人,希望他不失去這個因以便他不會失去他的成就。心就自然能夠接受、隨喜而不會產生這種嫉妒。 

這樣修,隨喜心才會起來。不然你看到這個人,賺點錢,自大到不行,到處擺闊、炫富、無惡不作,恨不得揍他一頓。這個人天天說謊,大庭眾廣之下都說謊,不負責任。你怎麼隨喜?我們不是隨喜他現在的行為,是隨喜他的因。我們隨喜的目的是要去除我們內心的嫉妒。因為如果你不能夠從因上去隨喜別人的成就,你就很容易對別人現在的這種狀態生起厭惡感,所以這個是很麻煩的。佛陀教導的所有正向的心的素質,都是為我們生命的提升,為我們過良好的生活、為了讓我們有快樂直至解脫而指導我們的。不是說我們傻乎乎地善惡不分啊,就像這個《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不是這樣的。 

當我們去隨喜一個人有成就、或者有才貌、或者有學識時,我們看到他現在這樣的成就的過去因。然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如果這個人他沒有再造作這樣成就的因,而是導向相反的方向——有才貌高高在上、有財富為富不仁、有地位幹盡壞事的時候,我們不是隨喜他現在的行為,而是看到他過去造作的、獲得現在這樣成就的因已經斷了。這樣的行為必然會造成他未來的不善果報成熟。我們可以生起悲憫,同時也給我們自己警策。 

警策什麼呢?只要一個人沒有證得初果,那麼你過去曾經造作的很多善行乃至於有智慧的行,在你重新再到人間來結生以後,雖然過去有很好的善業,也有很好的緣,但是你來到這個世間,那社會、國家、民族、文化、家庭,本身有深深的不良習氣在裡面時候,因為模因不好,你這些果報就在這裡入模。可能你過去有很大的善業、福報,成就你在這個世間有很好的威勢,但是入了一個糟糕的模,反而造作了更大的不善業,那麼下一生一定是墮落,想都不用想。 

三世怨就是這個意思——前面做功德,這一生非富即貴的果報,然後由於入錯模了,造惡多端,然後下一生就下去了。隨喜,就是要深深地看到這種世間的趨患。我們以為這一生做點好事,就能夠生生世世延續這種習慣。有些賢友講,「你看,我每一生就是努力做啊,很多人給我看,我上一生就是天界來的,你看我這一生也是長得很漂亮,然後我也挺有錢,然後我內心也很柔和,然後我也盡可能地造作善行,我覺得我下一生還會是這樣」。不信你試試看,再轉兩生看看,你就不知道轉哪裡去了,因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不壞信、沒有初果 聖者的那個素質。初果能夠斷除這個邪見、墮落四惡趣的這個邪見,你沒有斷。什麼叫沒有斷?就認為這個因緣所生法是常、樂、我、淨 的。你摸摸自己的心,你有沒有覺得因緣所生法是常、樂、我、淨? 如果你覺得有,那就是沒有斷,那就是很危險,隨時都可以掉下去。 

從隨喜這個角度,我們要體會到為什麼要修隨喜?隨喜應該怎麼來修?這是一個層面。 

再一個層面呢?帕奧西亞多告訴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是真的隨喜?什麼是假的隨喜、或者是隨喜的失敗

我們昨天一開頭的時候有提到,比如說,一個人,他看到別人快樂、或者成就的時候,他感到很興奮、很快樂,甚至比別人還快樂。這種情況往往很容易發生在親戚啊、朋友啊、或者同樣的一個利益群體裡面。 

這種興奮快樂往往是沒有慧的,他不是隨喜。這種興奮快樂往往含有一種欲貪。這種欲貪的生起,它的近因是基於身心的樂受,是可以期待、可以預期的某一種快樂。不管你是由衷地還是非由衷地,這種樂受要麼是身體上的樂,是觸覺的感受;要麼是內心作意出來的這個人的成就對未來的我,會有什麼樣的價值和幫助、會有什麼意義,然後由衷地感到歡喜,內心裡面很歡喜。這種樂你去追溯去看,它並不是對有情的快樂和成就的無厭惡,或者去除厭惡,也沒有妒忌,而是有一種黏著。如果有這樣一種黏著出現的時候,就不是隨喜。這種興奮啊、這種快樂啊,它的本質是跟貪相應的、貪根的,是悅俱貪相應生起來的心。所以它不是隨喜的心,可能開始有點隨喜的心,然後他一直鼓勵、鼓勵就轉成貪染著的悅這樣了,這是隨喜的失敗。當別人有快樂、有成就,我們能夠去除或者平息內心的厭惡,隨喜就成就了。不是別人有快樂和成就,我們一定要跟著一起很快樂,或者沒有快樂,要造作出來這樣的快樂或者歡喜,不需要這樣。你內心沒有了或者平息了那種厭惡,而且你思考到了他獲得這成就的因果關係,你就是有隨喜。 

隨喜的失敗,是指看到別人成就生起了歡喜快樂的心,但如果去追查「隨喜開心的背後是什麼?」有一些你想貪著的東西,那麼這不是平息了妒忌和厭惡,而是因為貪,貪對方獲得成就,貪對方能有快樂,對方的成就和快樂,可以跟你的快樂聯繫在一起,這種染著的力量讓 你感覺到愉快、歡喜,甚至很開心,那就不是隨喜,是隨喜的失敗; 或者開始有一點隨喜,慢慢被你造作出貪心來了。 

嫉妒跟隨喜是一對的,嫉妒是跟嗔相應的,是嗔根組裡面的一個素質。它同樣是有排斥的特相、粗野的特相、僵硬的特相。它是取外在的目標,排斥別人的成就。嫉妒就是不停地購買去四惡道的門票,會導致今生跟來生,沒有朋屬、沒有眷屬、或者人家不跟你一起,你會很孤陋寡聞、很孤單、沒有影響力。 

隨喜是相反的,你如果經常能夠隨喜,你的朋屬、隨從或者你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因為你沒有排斥感,你會讓你的功德不斷地增長,你也會很有成就。 

隨喜的作業題 

學習完了隨喜,我們做個隨喜作業。因為不是修特別的隨喜的禪那,所以他是男是女的問題都不大。嘗試從你的恭敬者、親人、朋友、中性的人、討厭的人、還有怨敵這六個方面來修隨喜。有孩子的跟孩子一起討論,怎樣正確地培養隨喜這種素質

佈置一個不用交的作業,就是感恩。前兩天大家講到這個忘恩和惡意,很多賢友做了很好的作業。我們昨天講,有沒有接到祖先的前生緣?也有些同學提出來說,平常要不要有感恩啊?所以他可以這樣建議,你回去很恭敬地寫下這一生從小到大應該感恩的人。你可以分類,拿一張紙,把他寫下來,寫下來就放在佛台前面,每天迴向的時候作意一下,慢慢地感恩心就會被培養和堅固。如果有孩子,最好晚上睡覺之前,用一、兩分鐘時間、三、五分鐘時間,跟孩子一起做一 下,當天的感恩回顧和迴向。今天我們這一天下來,有哪些人需要感?這樣由衷地、內心裡面生起那種感恩的心,然後祝福一下人家。 

修習慈心的時候,你如果有時間修,你可以按照十個步驟,對所有的對象來修。如果你時間不夠,第一步慈心散發給你自己,如果沒有時間,你可以把二到七這個步驟先不用,直接修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呢,建議還是真的按十方來,東、南、西、北、東南方、西北方、東北方、西南方、上方、下方。十方眾生包括哪一些呢?無始以來被我們傷害,或曾經給予我們幫助的眾生。不管他現在的生命是什麼狀態,只要他沒有解脫,他一定以一種生命形式存在的。 

如果我們功德迴向或者慈心,去祝福曾經過去已經死去了的對象,第一個,你不能夠成就你的慈心禪;第二個,他也無法接受到你的功德迴向。但是他不管死去多久了,或者死去多少回了,輪回多久了,他只要沒有證得阿拉漢,他現在肯定以某一種生命形式存在。所以你作意他現在的這種生命形式.我們每天迴向往生的親戚的時候, 都是對他現在的新生命來作意。 

對我們曾經傷害或者給予我們幫助的眾生的現在新生命以及這一劫從人類祖先開始,一直到我們現在的歷代宗親的現在新生命,我們給他們慈心和功德回向;十方眾生你就作意這些,然後包括一切諸天、一切鬼神、一切眾生,就是加在一起。內心裡念幾次,心裡就熟悉了。當然你也可以給予我們生存和滋養的大自然一起功德迴向。雖然它是無情,但是我們也要感恩,這對我們感恩心的培養是沒有壞處的。這個不用交作業,大家回去可以用你的方式去做,這個對我們內心的柔軟是有很大幫助的。 

至於很多人問說,我到底有沒有接受到前生緣,引用一位同學的作業,我覺得就蠻好的。 「我基本上接受祖先的前生緣,心裡充滿了感恩和接納,但並不是無視他們的缺點,而是願意與他們共同做得更好。我和他們是一體的,過去曾對他們抱有的所有成見已經一掃而光, 剩下的只有愛和被愛。我的父母也在不斷地成長,這幾天的假期,我與他們交流心路、心所、臨終業的成熟這些話題。他們在很積極地改 變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們在共同進步」。這就非常好,這樣的生命, 你就不會覺得像一個浮萍一樣飄蕩,像一個夜遊神一樣飄蕩,內心都沒有根兒這樣的。 

那麼跟孩子怎麼討論呢?說「跟女兒共同討論什麼是接受?她知道了雖然我們身上都有缺點,但在女兒心中與我們沒有任何的隔閡,她願意與我們傾心溝通。她接受我們,我感到很開心!」這樣,她就有前生緣、有後生緣,那麼跟家庭的關係就很順暢。家庭的這種世間的愛的流動是自然的,這種愛的流動並不是說我們鼓勵你去黏著,而是它就沒有滯障,它就沒有這種滯礙的感覺。那種滯礙的感覺,往往是讓你產生很多不良的、堵堵的那種情緒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那你就會活得很不開心,這個家庭就會跟牢獄一樣。大家可以再去思考。 

接下來我們就來接著下一個心所,也是跟嗔相應的這個心所,叫惡作,巴利語叫 kukkucca,心裡面老是 kukkucca。中文把它翻譯成追悔不是很準確。我們後面來看。 

講了那麼久的心所,很多人都已經有點煩了,後面我們再講心、 講心路我們就很快。為什麼會花這麼多時間講心所呢?你把心的所有的素質都搞明白了,後面再講心、講心路的時候,就很容易。心所不搞清楚了,講心、講心路的時候,就容易雲裡霧裡、稀裡糊塗的,把心所釐清,對自己的心裡面會生起來的所有東西都很明白。 

我們一開始就說,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門,面對外面的世界——色、身、香、味、觸、法,那你內心什麼樣的感受?然後在你內心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經驗?你面對這些所緣你是什麼樣的態度?這些東西都是跟我們的心所相關的,不是心相關的。心是單一的一個心識,就是識知目標。心就是識知的作用,但是心所跟心組合在一起,它就造成你的這個心是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的?如何去經驗這個世界?如何對世界呈現出來的面貌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都是心所的影響,所以一定要把心所搞明白。而且每講到一個心所,給大家佈置的作業,你一定要去做,你交不交不重要,但是內心一定要去過,不去過的話,你花這麼多時間就白學了,就很可惜了。 

我們回過頭來講這個 kukkuccakukkucca 它是嗔相應的,它一定是憂懼的。也就是說它發生的時候、它在你內心生起來的時候,你是不會舒服的,它是憂懼的,它一定是不善心。這個 kukkucca,在很多人的心裡面是經常會出現的。我們在談到慚、愧這兩個心所的時候,很多人就提到:「我以前對父母親這樣做,我覺得很慚愧啊!」結果一學完慚愧發現說:「誒!不是慚愧誒!」,這個慚、愧是善心所,而你搞的「慚愧」是很難受的一種狀態,那這個慚愧有相當程度是追悔,是一種不善心,所以它不是慚愧。所以我們中文語境下大家認為的「好慚愧啊!不好意思啊!丟人啊!」,這是後面的那種情況,那個時候都已經排斥自己了,都是追悔或者是一種嗔心、一種純粹的嗔心。 

kukkucca,帕奧西亞多在講述的時候,或者在譯注裡,他引用了這樣一句話,kucchitaṃ kataṃ kukataṃ tassa bhāvo kukkuccaṃ kukkuccaṃ,kucchitaṃkatakucchitaṃ是說這種行為,就是我們 kukkucca 翻譯成追悔,是因為有 kucchitaṃ的這種行為,這 kucchitaṃ 的行為是什麼意思?就是不恰當的、你認為不好的、不應該的這種行為,因為有 kucchitaṃ這種行為而出現所謂的追悔。當我們已經體驗要追悔的時候,它已經是在果位上了,這是一種結果了。它有一個過去的原因要讓他去追悔,而不是在當下直接面對所緣生起來的一個心。 

追悔的感覺就是去追溯過去一個不應該做的但已經做的,或者應該做的但沒有做的一件事,是去追溯過去的因,以這個因來呈現出對這個因的追悔、憂傷的這種感覺,這種憂愁的感覺,叫 kukkucca 

這種憂愁的感覺,我們把他稱為叫 kukkucca,或者中文把它翻譯成追悔,是從因地上來講、從因地上來命名的。造成 kukkucca 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剛才講的 kucchitaṃ kataṃ kucchitaṃ kataṃ是指一件惡劣的事情,做了一件惡劣的事情,這樣惡劣的事情如果把它翻譯出來,叫惡所作,或者是惡的作為。你再去追溯這個惡的作為,然後出現了追悔 kukkucca,,那麼這個惡的作為叫 kukataṃ ,已經做了這個惡的作為 kukataṃ就是 kucchitaṃ kataṃ ,它呈現出來內心憂愁的狀態,叫 kukkucca。那麼換一種說法,就是你的心識,或者你的心,以一種令你很不舒服的方式生起來了。那個心識被認為以非常不舒服的方式生起來的狀態稱為——kukkucca。所以中文把它翻譯成追悔,其實已經把這個 kukkucca 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都已經大致說完了。 

簡單來說,巴利語裡面的 kukkucca,針對的是不正確、不恰當的行為已經做了。什麼是不恰當的行為呢?就是我們講的令人厭惡的惡行,是不好的事情,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就是沒有做的善行,就是那個時候本來你應該做,但被你忽略掉的善行。對你來講,這兩種都被稱為——不恰當的行為 kukataṃ 

它包括惡行和在那個時候你沒有去做但應做的善行。這兩種我們稱為——已經做的不善行和未做的、被你忽略掉的這個善行,這種不恰當行為叫 kukataṃ。因為你過去有這種不恰當的行為,你生起的這種 kukkucca、這種懊悔、後悔、追悔的這種狀態、這些心裡面生起的這樣的一種意識,就是對自己已經造的惡和沒有造的善,這種因為你覺得不恰當的行為而生起一種很憂愁、很厭惡、很排斥自己的心理狀態,而且是持續的,那這個就是 kukkucca。我們把他翻譯成追悔、 後悔或者懊惱。 

為什麼講 kukkucca 是從因地來命名的?從巴利語的角度上,就是對那個曾經認為不恰當的行為的一種追朔,而內心生起來的那種憂愁、懊惱的這種狀態,就是追悔已經做的惡,或者還沒有去做的這個善的不恰當的狀態。 

Kukkucca 的特相,就是追悔,或者說帶著一種後悔的這種憂愁或者擔心。特相在巴利語裡面叫 pacchānutāpapacchānutāpa 的中文翻譯就是懊惱。 

pacchā是「後面」,我們講後生緣的那個 pacchāanutāpa 是隨在後面,或者隨著去燒它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到回想過去,自己有不恰當的作為,然後你的心就燃燒起來了。pacchānutāpa 的意思是這樣的,就是你回想起過去不恰當的行為(已做的不善和沒有做的善),然後你的心就燃燒起來了,這個是 kukkucca 的特相,所以「追悔」中文兩個字,不是能夠非常準確的表達,但是可以體會到一點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