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16 下午5.31.25.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四梵住——慈悲喜捨是四種根本美德。如果我們沒有這四種根本美德,沒有隨喜,與人相處就很難如理作意。

 

・喜歡嫉妒、乃至於詆毀、造謠、中傷他人的人,馬哈甘達勇西亞多說,你只會毀了自己。因為在經典裡面,這種人被斥責為「無德無用的人」,是智者所呵斥的。喜歡嫉妒的人在輪迴當中,總是會落到悲慘的生存地,而被嫉妒的本人是不會受影響的。

 

 

 

 

60 雲端起觀二期90 嫉妒 隨喜 

各位賢友好,下面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今天的課,我們進入下一個心所,也是屬於瞋系列的。瞋系列的心所比較多,昨天給大家看過了。 

昨天有同學問,為什麼在《阿毗達摩》裡面貪心有 8 個而瞋心只有 2 ?我們來看,在貪裡面,悅俱和捨俱在我們內心當中是明顯的;再一個就是,普通的貪和慢,勝慢、等慢和卑慢這些心的差別也是蠻大的,有邪見與沒邪見差別也很大。重要的是,它們是由不同的聖道斷除的。初果的聖道能夠斷除邪見,三果的聖道能夠斷除欲貪,而慢是要到四果阿拉漢道才有辦法斷除的。它們是要分開去認識的,法的特質是自見的、無時的、來見的、導向涅槃的、智者們可以各自證知的。智者們怎麼各自證知呢? 就是要看到這種一般的欲貪、色貪、無色貪,還有邪見的貪、慢的貪,它們有什麼樣的不同,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內心裡面這樣的素質是不是已經根除了。 

同樣的,瞋也是這樣。瞋雖然在《阿毗達摩》裡面只列為 2 個,但是在心所裡面增加了嫉和慳。在經教法裡面講到斷五上分結、五下分結,這 10 種結的劃分方式和論藏裡的劃分方式有一點點小差別。經藏中把欲愛、色愛、無色愛分開了,強調的是對三界的欲愛,瞋就是一種瞋恚結。在論藏裡面,欲愛是一種,色愛、無色愛就用「有染結」一種來表示,而在「瞋恚結」裡面增加了「嫉結」 和「慳結」,也就是嫉妒和慳吝。 

在論教法的觀念裡面,所有的瞋是在三果阿那含道智才斷除的,但是嫉妒和慳吝在初道就斷掉了或者說基本不會再現起。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證得初果了,止觀基礎好的人,本身邪見就不容易出來,戒禁取也不容易犯。但是嫉妒和慳吝,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會冒出來。如果不管怎麼去碰,這兩個你都不會生起來了,那你所證的初果是不是真實的,就增加了一條驗證的途徑。所以在論教法裡面是把嫉和慳單獨列出來,而且這兩種心所的素質特別明顯。 

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嫉。妒忌,或者叫嫉妒,嫉妒在巴利語裡面叫 issāissā是從兩個方面來看的:一個就是嫉妒的心,受不了別人有成就的心;再一個就是,它表現為一種行為,由於嫉妒而發生的行為,輕的就是言語上的,比如說,「有什麼了不起啊」「每個灌木叢都有兔子,所有的鳥都長得跟貓頭鷹一樣漂亮」。這是語言上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更多破壞性的行為,上升到我們昨天講的惡意、壞心眼。很多的壞心眼都是由妒忌引發的。有些壞心眼是由於妒忌引發的。總的來說,嫉妒有兩個層面,一個是他的心, 一個是他的行為。 

嫉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我們來看嫉 issā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嫉的特相是嫉羨他人的成就,嫉妒他人所有的。這個「所有」 指他能看到或者聽到別人擁有的財物或者獲得的各種成就、成功。 比如別人更有錢、更有地位,某個人又被提拔了,某個人某某名牌大學畢業了,或者誰長得更漂亮更英俊,一比,自己被比下來了。或者人家在你面前講,某某人特別有德行。如果是出家人的話,比如說,提到某某人的戒特別清淨、某某人禪修特別好、某某人特別有功德,你聽了心裡面受不了,這就叫嫉羨他人的成就。 聽到、看到別人的成就後,嫉妒、內心受不了、不能接受,有難以忍受的這種感覺。 

人道是精進果報道,一個人曾經在過去生累積了善業功德,這一生又有很好的智慧,而且願意付出足夠的精進和努力,因為這樣的因緣,這個人做什麼事都容易成功。如果是一個出家人,過去有出家人的業緣,這一生他又努力而且有智慧,這樣的比庫不管是做教理研究還是止觀修行,都可能很有造詣。因為很有造詣、又很聰明、又很努力、又很精進、又有過去的巴拉密,他只要一出來就會受到很多信眾的恭敬,四資具的供養很豐富。如果是一個在家人,他有過去的善業功德,這一生又很精進、有智慧、又願意付出努力,那麼這一生他就會擁有財富、擁有地位和各種成功。 

嫉妒和隨喜(muditā),是一對,這兩種心的素質是相反的。四梵住——慈悲喜捨是四種根本美德。如果我們沒有這四種根本美德,沒有隨喜(muditā) ,與人相處就很難如理作意。當看到或者聽到身邊這些與自己相關的人有成就時,內心就會生起不滿、 嫉妒、受不了、很不舒服的感覺,然後在明裡暗裡去貶低他、詆毀他,這就是嫉妒的特相。 

它有兩種:一個是內心很難受,一個是要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從這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嫉妒心,看到別人的成就羨慕、嫉妒、不接受這種心理狀態,很難受、排斥、抗拒,內心很煎熬,完全看不到別人獲得這種事業不是偶然的,都是過去有很多的善業,這一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不要看他這一生教理、禪修都很好,利養很豐富,教禪很善巧,然後很聰慧,獲得很多人的恭敬,這些都不是他今世這一生獲得的,他是累積了多生多世的巴拉密,而且這一生一定是精進努力,善於應用教理和智慧才獲得的。但如果我們有嫉妒心的時候,就會看不到他後面的這些因素。只是看到他的成就,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心裡很難受,看到他的成就很不開心。總是希望說,「哪一天這個人犯戒一下、敗落一下給我們看,我們就很高興,哪一天再沒有信眾跟著他了,就很開心。」如果是在家人,他就有很多的財產。當然我們說有一些人爆發,他們守不住財,那是因為他沒有智慧和精進,他獲得這樣的財富是過去的一個大善業成熟了,這樣的人是有的。但是能夠持續獲得成功的在家人,不管是財產還是地位,都是與他過去很大的善業和這一世的努力分不開的。我們看不到這些,我們就看到這個人這麼成功,而且在不斷地成功,而且還每天都賺錢,心裡很難受、受不了。特別是同行業的,那更是受不了、很不開心。你不希望、不舒服、不欣喜看到別人擁有這樣的財富和成就。如果他的財富一減少,你就很開心,這就是妒忌的心的狀態。 

再一個,我們剛才講到,嫉妒,它會有行為。由於看到人家的成功而不舒服、嫉妒和煎熬,最後生起詆毀的心,他的表現要麼是不能看,也就是說根本就不能看到這個人,看到他就很難受,或者別人不能在他耳朵邊講某某人,一講某某人他就會跳起來。你給他視頻看,他就很難受,你跟他說,他就很難受,你不知道他為什麼生氣,本來都談得好好的,一說某某人的時候,他就跳起來,他聽不得。我們說不喜他人成就也是它的作用之一,沒有辦法,受不了,然後就說,「哎呀!所有的鳥都跟貓頭鷹一樣啊」「每個灌木叢都可以發現這種兔子啊,這種兔子滿地都是啊」「椰子樹下怎麼會沒有椰子殼,椰子樹下都是有椰子殼的」,就是你隨便撿的意思。用我們的話講就是,瞎貓碰到死老鼠。這種責難、批評、詆毀,甚至於做出暗地裡破壞的行為,就上升到我們昨天講的惡意 palāsa 

這個就是嫉妒的特相,這是很容易有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是要很小心。 嫉妒的作用是不喜歡他人的成就,看不得別人有成就。看到別人比我們好,聽到別人比我們好,內心生起很不喜歡、不爽的那種狀態。這都是這個叫「嫉」的心所幹的。 

如果是有「隨喜」這個心所的人,擁有四梵住、四種根本素養、高尚素養的人,他有這個隨喜(muditā),就不會對富有、有成就的人不樂見。他會很樂意看到別人擁有成就。他為什麼會樂意看到別人的成就呢?我們後面會講。因為他直接就看到,「誒!這樣的人能夠獲得這樣的快樂、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就,是他過去的善業和他這一生的努力而來的」。他也會樂意看到出家人接受供養。如果這位出家人教證都很有造詣,他也會很歡喜地說,「哦!有這樣的一位出家人,啊!這是僧寶啊,這是我們佛教的希望啊!」這就是隨喜(muditā) 

但一個心懷嫉(issā)的人,《義注》裡面講這是一個「無德無用」的人,看到他人成就就不高興,和隨喜(muditā)相反。明裡暗裡地去妒忌他,去貶低他的成功,而且容易去煽動其他人跟他對立,這就叫仇富心態。「啊!把他打倒,把他的東西分了。」很多人都願意,為什麼呢?不勞而獲,多好。很容易被煽動,為什麼?他背後還是因為有這個「嫉」深深地扎根在心裡面,所以一煽動,他就起來了。這背後都是 issā在起作用,它在裡面發揮它的力量。如果有人煽動你去仇恨這個富人(和為富不仁是兩回事) 希望他毀敗,這個內心的這種瞋,就是嫉的特相、瞋嫉的特相。 

當然為富不仁有為富不仁的對治方法,為富不仁是另外一個角度,要用智慧去看,這是兩回事。但是內心生起的這種看不得他人成就的心態就是嫉。 

嫉妒的現起是不能忍受看到他人成就、背向他人成就。在我們內心裡面呈現出來就是很難受、很煎熬、受不了,這是第一個。第二是內心呈現出來要背向他。我們剛才講「看不得、聽不得、不想看、不想聽,不要再跟我講了,不要講!不要再講了!」,也就是你面對他的時候,內心很難受,很不能忍受,不想看到他。內心好像生起來一堵牆要把他擋住一樣,不能正視。對別人的成就不開心,不能正視,強行避免——不看你。比如,「我經過你的大房子我繞著走」,像這一類的就屬於嫉妒的現起。一個是正面不能忍受,一定要碰到的時候很難受。然後為了不難受,我不聽、我不看、我不碰,就是這樣背向他的意思。所以往往有一些人,在學識和財富相近的時候,還能成朋友,但只要某個人發達了,就疏遠了。疏遠有多種原因,一種可能是發達的人瞧不起人家,生起慢心,大家不理他。還有一種是,某個人發達了,其他沒有發達的受不了,不能忍受他發達,心想:「他居然發達了,他沒有什麼水平,怎麼突然發達了呢?」然後背向他的成就,「不見他了! 再跟他玩兒了!人家他是大老闆。」這個是嫉的現起。 

嫉妒的近因就是:別人有成就了。他人獲得成就,是嫉生起來的近因。由於別人的成就,而使你的嫉妒心生起來,這個所緣屬於外在的。 

馬哈甘達勇西亞多舉了一個諺語,「別人比你好,嫉妒就生起」 「同行是冤家」。所以嫉妒心特別容易在同行之間生起來,包括同僚。一個是同行業的,或者你在單位裡面的同僚,可能會成為競爭關系的,特別是同一個階層或者地位相等的人最容易生起這個心,因為他可能把你比下去。所以馬哈甘達勇西亞多說,販賣魚子醬的小販通常不會對珠寶商表現出嫉妒,但是珠寶商和珠寶商之間,或者賣魚子醬的和賣魚子醬的之間,不管是有競爭沒競爭,都會表現出來嫉妒。還有就是你從小到大一起的同學或者同鄉同伴, 雖然可能不屬於同一個競爭行業,但是突然之間有個人發達了,你就會生起這種嫉妒的心,感受到不舒服,或者表現出來這種嫉妒。 

對我們出家人來講,很容易出現的嫉妒,是聲望。比如對於某些弘法者,因為他的弘法很有效果,就容易引發嫉妒,別人一看到,就難受。有些人擁有很多寺廟,或者寺廟很紅火,那麼他們就很難免除被毀謗和嫉妒。 

我們要知道,喜歡嫉妒、乃至於詆毀、造謠、中傷他人的人,馬哈甘達勇西亞多說,你只會毀了自己。因為在經典裡面這種人被斥責為「無德無用的人」,是智者所呵斥的。喜歡嫉妒的人在輪迴當中,總是會落到悲慘的生存地,而被嫉妒的本人是不會受影響的。甚至由於你的詆毀,他可能還更發達。因為你總是詆毀,所以容易被人看到你是一個心胸不開闊、狹隘、計較、乃至於陰毒的人,那麼被你詆毀的人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義注》裡面有一個寓言故事:從前,有一隻大獅子,牠是獅子王,住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個翡翠洞裡面。洞的附近住著一群野豬。因為獅子餓了就會吃野豬,所以野豬就對獅子感到很害怕、很恐懼,但是們把這種恐懼和對獅子住在它們邊上的這種不滿,歸咎於獅子住的這個洞穴。這個洞穴是翡翠的,在太陽的照耀下會閃爍光芒。這種在森林裡面的翡翠的光芒,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被打磨出來的光芒。這群野豬想把翡翠的光芒磨掉,於是們就集體到森林一個泥濘的湖裡面去打滾,想用身上的泥巴把翡翠洞的翡翠光給磨掉。結果沒想到,這個翡翠洞越磨越亮,越磨越晶瑩發亮。這裡意思就是說,那些喜歡毀謗、嫉妒、或者貶低他人的人,往往都是事與願違,由於他的毀謗反而顯得人家更加高大、更加突出,而他們自己因為毀謗他人而顯得卑劣、狹隘。因為我們一聽就知道這個人喜歡毀謗他人,那都是瞋心,你的瞋心人家是能感受到的,所以人家也不與你為伍,慢慢你就變成了孤家寡人。你成了孤家寡人,別人就更成功了。 

嫉妒能夠把我們的心完全綁縛起來。所以在論藏裡會把它稱為「結」,結縛,就是會把你捆住。並不是所有的煩惱都能上升到這種地位、這種待遇的。嫉和慳會上升到結縛。十結要用道智才能斷掉它。這種嫉妒心很容易生起來,它是我們的結縛,它會牽引我們下惡趣,不斷地在惡趣裡面輪迴。往往這種 issā起來的時候,它會一直纏繞著你,你很不舒服,然後你就會去持續造作很多的不善業。經典裡面講,這種行為就是你每天去購買到四惡趣的門票,不斷地去買票。issā一下,你就買一張票。什麼票呢?四惡趣的門票。四惡趣的門票很多,因為瞋心,其中往往都是去地獄的門票。臨終的時候,它如果現起,一定去四惡趣。同時他這一生的未來,乃至於沒有在地獄裡面的來生,他會是什麼狀態呢?沒有人跟隨,沒有朋屬,沒有朋友。大家不要和他在一起,也很少有人願意跟他相伴,沒有僕從、沒有威力、沒有同伴、很難有名望,出身很低劣。這是嫉妒的過患。 

帕奧西亞多在《義注》裡面談到有一種是我們平常容易犯的習慣,叫自讚毀他。什麼是自讚呢?就是在講話、言行、演講的時候抬高自己,誇大自己的功德,誇大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的功德。相反地,他講話、寫文章的時候,貶低他人、吹毛求疵。這就是自讚毀他。自讚當中自我抬高的行為裡就有慢。貪慢、高慢、勝慢在裡面作祟。毀他,這種輕慢、詆毀的行為,就是嫉。所以自讚毀他往往是兩種心在裡面作怪。自讚是希望自己的成果被更多人看到,把自己的成果表現得很大,這還是一個成就的問題。毀他,就是要把別人的成就比下去,他不能夠忍受別人的成就,這也是嫉妒的一種。 

但是對於那些有很明顯錯誤的行為或者人,你在言語中可以給予如理地、如法地譴責。我們講「智者所呵斥」,是說智者都會呵斥的——「你這是有很明顯的不如法」,這也是佛陀所允許的。有人要破壞他人的福祉,那這是應該被譴責的。但如果他本身是不應該被譴責和詆毀的、而你去譴責和詆毀的話,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過失。帕奧西亞多提到《義注》裡面說,對於一個愚痴人,我們平常就知道他並不是非常有智慧,那麼從他嘴巴裡出來的稱讚或者詆毀,你都不能隨意地聽從,因為這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如果是像佛陀、佛陀的聖弟子,這些智者所譴責和稱讚的,那就是我們要遵循的。智者所譴責的不善行,我們應該要防範;智者所稱讚的善行,我們要遵守來修習。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容易生起瞋、嫉。 

在這個強調「贏者通吃」的時代,這種自讚毀他的情況是很普遍的。馬哈甘達勇西亞多在他的書裡面強調:什麼叫自讚呢?就是以自負的態度宣稱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博學、有道德、老成、富有,或者自己的親戚身居高位,或者自己的父輩有什麼了不起,或者自己的學術地位資格很高、優於他人,或者雖然我們現在很一般,但我們曾經是怎樣怎樣的,曾經是強有力的;接著就去貶:這個什麼人有什麼不如理、不恰當。並且你是帶著惡意去做的,那麼這就與嫉相關。 

帕奧西亞多在他的書裡面引用了一個 Jambuka 尊者的故事。 Jambuka 尊者過去在 Kassapa 佛陀時代是一名比庫,也是蠻有修行的。他住在一個精舍裡面,當地一個富翁在護持他。有一天,來了一位阿拉漢聖者,這位護持者看到阿拉漢的這種言行舉止、威儀非常令人敬仰。所以這個護持者就非常尊重他,對他殷勤地照顧,供養他美味的飯食,還有很好的三衣,還讓一個理髮師為他剃頭,給他送來自己家裡最好的臥具。然後 Jambuka 尊者看到這個新來的客僧比庫受到這樣的禮遇,十分地難受。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心,內心完全被嫉妒壓垮了,他跑到這位阿拉漢聖者的住處罵他:「你最好吃糞便,也不要吃居士供養的食物;你最好用棕櫚樹做的梳子把頭髮一根根拔掉,也不要讓他的理髮師為你剃頭; 你最好光著身子走,而不要穿他供養的三衣;你最好睡在地上,也不要睡他供養的床榻。 」這位阿拉漢聖者為了不讓 Jambuka 尊者造更多的不善業,所以他當天就離開了。 

但是 Jambuka 尊者這樣辱罵阿拉漢的這種不善業是非常強大的。你看他從開始妒忌到後來的謾罵,兩種特相都有。第一個是內心難受,第二個表現出詆毀、謾罵的行為,兩者都有了。所以他造了非常多的不善業。在他命終的時候,這位 Jambuka 尊者過去生已修行了 2 萬年,但這樣的修行功德都不起作用。他嫉妒的業作為不善的令生業,使他投生到無間地獄裡面。從 Kassapa Gotama 佛陀這之間漫長的歲月,他一直都是在地獄裡煎熬。 直到 Gotama 佛陀出世以後,他終於從地獄裡面逃脫。但是嫉妒的業又障礙了令他投生的善業。怎樣障礙的呢?因為在 Kassapa 佛陀時代所做的善業,令他投生到王舍城的一戶富裕之家,但是由於他嫉妒的餘業成了今生的阻礙業。因為他罵了阿拉漢聖者「你要吃糞便」,所以他從小就吃糞便。他從來都不穿衣服,穿衣服就很難受,就像裸行外道一樣,只能光著身子走。他從來都不睡床上,只能睡在地上,他睡床上很難受,所以他的父母親就非常為難。他們很富裕,但是又生了一個這樣的兒子。所以他沒多大,父母親就讓他跟隨裸體外道沙門出家了。因為裸體外道本身不穿衣服,這樣就不會被人家說。裸體外道就用棕櫚樹做的梳子,把他的頭髮一根根拔掉。但是當裸體外道發現他是吃糞便的時,裸體外道也受不了,把他趕走了。他就繼續做一個人的裸體沙門而過活。他為了讓人家相信他是修習苦行的,他宣稱只是依靠空氣而生存,他唯一接受的供養就是在草葉子尖上粘一點點的奶油蜂蜜,顯得非常少欲知足。而實際上,他晚上會偷偷到廁所裡面吃大便。由於他過去的嫉妒,詆毀阿拉漢,說出那些惡言惡語,而最終直接的果報是讓他自己過著這樣令人噁心的生活。 

Jambuka 尊者 55 歲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在凌晨以大悲眼觀世間,看誰的巴拉密成熟了,發現這位 Jambuka 尊者的巴拉密成熟了。Jambuka 尊者住在一個山洞裡面,他本來就不睡床上。佛陀就到他住的附近的山洞裡面過夜。晚上 Jambuka 尊者看到有很多大威力的梵天人和天人來禮敬佛陀,他就很佩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第二天他就跑來向佛陀求教。佛陀就直接把他的行為揭穿了說,「你並不是修什麼苦行,你是一個吃糞便者」,並把他過去的所有經歷都說出來。Jambuka 尊者這時候生起了慚愧的心、羞愧的心。佛陀給了他一塊雨浴衣,然後給他開示。佛陀一開示完, Jambuka 尊者立即證了阿拉漢果。後來信眾供養他的時候,他就顯現出神通。 

佛陀在 Kokālikasuttaṃ《苟咖離經》裡面有一個這樣的偈頌: 出生之人,斧生口中,愚人說惡,還砍自己。意思是,人的口就像一把斧子一樣,話說錯了,就像拿著斧子自己砍自己,這是嫉妒。 跟嫉相反的是隨喜(muditā),四梵住裡面的慈悲喜捨四種 根本美德中的其中一種。它跟嫉妒剛好是反著的。 

隨喜的特相是對快樂的有情隨喜,對富裕及有成就的快樂有情隨喜。也就是說,對他人的成功、幸福和順遂感,一起地感到很開心、很可意、很欣喜,這是隨喜 muditā。在我們生活當中,當你看到你的同伴、或者朋友、或者你的同僚或者同行業的人得到了財富、地位、名氣,或者他的學歷、身份很好,或者被提拔,那麼你會由衷地感到歡喜。 

內心有嫉 issā的人,存心不良,內心會經歷羨嫉,就是羨慕的同時生起嫉妒的心。但是有隨喜 muditā 的人,有四梵住四種根本美德的人、心地高尚的人,他看了這些反而會為這樣的人感到高興,而且他會真誠地讚揚他人的成功。這就跟剛才的嫉妒心不一樣。嫉妒心是讓人感到不高興,然後詆毀。隨喜的人是感到歡喜,然後真誠地讚嘆。他會如此做出讚嘆說,「啊,他得到財富啊、 勢啊、成功啊和聲望啊,都是由於他們過去生造下的善業,有良好、高尚行為的種子,現在這個種子成熟了;這個種子在他努力、精進的汗水澆灌下,在智慧的滋養下,這個種子終於發芽了、成長了,因果不虛啊,真的很棒!」會生起這樣的心,就是隨喜。 

有的時候,當(一個人)看到人們的成就/獲得財富時,他感到興奮、快樂,但是他的這種興奮快樂感是沒有慧的,因為他的興奮、快樂是含有欲貪(= Tanha 渴愛, Lobha )的。欲貪之樂的生起是基於身體的樂受,由這種樂受產生的歡笑(= Pahasa)。它的本質是貪根的生起,它是以貪為基礎的悅懼貪相應生起心。如果這種歡笑的喜悅生起了,那麼隨喜的心就消失了。這樣的喜笑就是隨喜的失敗。 

隨喜的特相,是對他人的成就隨喜,對有成就的快樂有情覺得歡喜隨喜,包括快樂有情的地位、財富、容貌,你都會感到開心,感到隨喜。 

隨喜的作用,就是不會嫉妒他人的成就。它跟嫉妒是相反的,它不會不喜歡,或者它能夠去除嫉妒這種心理素質,這個就是隨喜的作用。它有鏟除嫉妒的能力。所以正如掉舉和一境性是完全相反的,隨喜和嫉妒也是完全相反的。隨喜 muditā這個心生起來,就能夠把嫉 issā這種心鏟除掉。 

隨喜的現起是什麼呢?隨喜的現起就是對於他人的成就,你內心裡面沒有厭惡感。《義注》裡面講,我們一般的人如果沒有訓練隨喜 muditā,或者沒有天生的隨喜 muditā這種素質的話,在看到別人的成就時,那個妒忌心驅使的厭惡感、不喜歡感,就會表現出來。但是當你的隨喜 muditā 這個心起來的時候,你內心會呈現出那種厭惡感被去掉了、被鏟除了、被驅除了,或者沒有了的感覺。這個就是隨喜的現起,就是這種內心的狀態。它能夠驅除厭惡,這種不喜歡別人成就的厭惡感,沒有了,去除了。這是一個方面。再一個方面,就是在這個厭惡感被驅除之後,生起來隨喜的感覺。它是兩個方面,第一個表現為厭惡感被驅除了,第二個就是隨喜現起來了。如果有厭惡感,我們的隨喜就不會起來。這個厭惡感被驅除了,隨喜才有機會起來。 

有一種情況是什麼呢?他天生就會隨喜 muditā,這樣的人過去培養了良好的素質。第二種是看到別人成就,自然就會隨喜 muditā。對於我們來講,可能我們很多人需要作意一下,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們直接就生氣了:「那有什麼了不起,所有的鳥都跟貓頭鷹長得一樣」。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反思,「不對呀,我們不能這樣,不能像 Jambuka 尊者之前的過去生一樣,我們要隨喜,要看到別人的功德」。這個心一生起來,隨喜 muditā一起來,內心的厭惡就被鏟除掉了。鏟除以後,接下來真的會有隨喜的心被我們感覺到。這就是隨喜現起的狀態。 

具體怎麼講呢?就是說嫉妒能夠讓我們的心對它所嫉妒的所緣生起排斥、背向、不想聽、不想看、繞著走這種行為,厭惡別人的成就。但這種厭惡有兩種情況:一個是純粹針對別人的成就,他的財富、他的美貌、他的地位,你不能忍受,你不想看,包括詆毀。還有一種就是經典裡面講的出家人,是針對修行人的。修行人對於這種修行的少欲、知足、遠離、林野住,他不能忍受,感到不開心,他對修林野住的頭陀行這種增上的善法,包括增上的修止、修觀的這種善行,也不能忍受。那這種不能忍受跟前面講的嫉妒的不能忍受是不一樣的。這種對少欲知足的修行不能忍受的厭惡,是因為他對於修行本身的價值以及對自己生命的目標沒有認知,他的心被放逸、昏沈睡眠蒙蔽了,他不想修行了。這其實是他的不精進,對自己生命的責任、對修行的意義沒有很好地如理作意,然後被昏沈、睡眠心所俘獲了。這個不喜歡,和嫉妒的不喜歡是不一樣的。對別人的成就、對別人的利益,不能忍受、不喜歡、要避開,這種是屬於我們講的要通過隨喜 muditā來破除的厭惡。 

當你去如理作意,思惟別人獲得的成就、利益、地位、財貌,是由於過去的善業以及這一生的精進和努力而來的,我們應該隨喜他的善行,你的內心沒有排斥,或者排斥被破除了,乃至內心真實地看到別人有這樣的善業,以及有這樣的努力,我們的心能夠現起隨喜,這樣的狀態我們把它稱為隨喜的現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