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16 上午10.30.53.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所謂的知恩,就是我們能夠看到別人對你的功德。對你的生命的成長、生活、工作,他給你幫助,給你支持,讓你獲得的這種功德。能夠知恩,是粗淺層面有慧的表現。 

 

知恩圖報的心是什麼心?智相應的心,有可能是悅俱,有可能是捨俱。但是知恩圖報的心,是慧相應的,智相應的心,這是一種智慧。 

 

你有佈施,就不會貧窮。

 

如果學生因為老師的緣故,能夠建立起對佛法僧的不壞信,證得不壞信,才能夠報答老師的恩德。 

 

與父母關係不佳的,建議一定要聽這篇。

 

增支部第二集 34 經,也就是現在北傳的 《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原樣本。

 

由於各種不接受,才會讓我們的生命有那麼多的痛苦,那麼多的障礙。 

 

 

 

 

雲端起觀二期第 59 (): 忘恩與惡意 

昨天我們學完了掉舉和一境性的兩個心所。今天開始,我們再把跟瞋相應的心理素質和一些心所學完。 

89 種心裡面屬於不善心的有 12 種,其中跟貪相應的有 8 種, 跟瞋相應的有兩種,痴相應的有兩種,這是《阿毗達摩》的劃分。 

在心所裡面,不善心所是 14 個。14 個心所裡面,痴、無慚、無愧、掉舉,是屬於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跟貪相關的,有貪、邪見和我慢。跟瞋相關的,有瞋、嫉、慳和惡作。跟痴相關的,有昏沈、睡眠、疑,還包括掉舉。 

12 種不善心裡面,屬於貪心的有 8 :有邪見相應有行/無行/ 邪見不相應有行/無行、悅俱相應有行/無行、捨俱相應有行/無行共 8 種,我們現在先不討論它,因為慢在 8 個貪心裡面,並沒有被專門列出。而瞋是兩個,是瞋相應有行,還是瞋相應無行。有行、無行,就是指你是被慫恿,還是自己主動的。如果是有慫恿就會加上昏沈睡眠兩個心所,沒有慫恿就沒有昏沈睡眠這兩個心所。這兩個瞋根心裡面,嫉、慳、惡作沒有被專門列出來。帕奧西亞多在《智慧之光》或者《趣涅槃道》裡面提到,在修觀的時候要去觀察嫉、慳、惡作。有瞋嫉妒的,瞋慳吝的,瞋惡作的。 

帕奧西亞多在《趣涅槃道》裡面,又專門講了跟瞋相應的兩種素質,因為它們很特別,而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常見。 

雖然都是瞋,但是瞋的類別很多。比如我們講,愁悲苦憂惱都是瞋。如果你把它細分,可能有成百上千種,它會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很多影響,並且因此產生很典型的跟瞋相應的素質,我們需要把它一起再講一下,讓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對應上。 

我們明白,貪的特點是黏著,黏著所緣,抓住所緣。瞋的特點,是排斥,對抗。它表現為僵硬、粗暴、粗野、僵硬、憤怒、怒火燒心,這些特點。無瞋,是相反的,是柔和的,柔軟的,像十五的月亮。 

今天要講的這兩個瞋相應的特點,比較特別。第一個,在巴利裡面叫 makkha,因為以前中文沒怎麼翻譯,西亞多們,不管是從英文翻譯,還是從中文的角度,他們都覺得它內涵很多。但其中最主要表現的內涵,就是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記不得人家的恩德的這種心理 素質。這種心理素質有輕有重,重的時候是很糟糕的一種心理素質。如果這個人經常會生氣,我們說這個人,脾氣不好,但是這個人可能 很正直。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人,正直的人脾氣不好,他嫉惡如仇, 很容易生氣。但這樣的人,我們可以理解,甚至我們可以對他表示尊重。

但如果你碰到一個人,他喜歡忘恩負義,內心使壞,暗地使壞,這個人是道德有污點,你就不堪與他為伍,一般在我們世俗上就是這樣的觀點。所以這個 makkha,就是有點這樣的含義。但是它有輕有重,有些忘恩負義是習慣性的,就是不會記人家的恩德。有些發展到後面,就是形成這個習慣,貪圖別人的幫助,但是他從來不會記著要去報恩,這是非常不良的素質。也就是說,面對有恩於他、應該去感 恩的目標和所緣的時候,他內心會生起一種不想、或者乃至於對抗的、 我就是要背負你的這樣的心理素質,這樣的狀態就是 makkha,屬於瞋的一種。 

另外一個叫 palāsapalāsa 怎麼來理解呢?就是在沒有競爭的時候,他內心要跟人家做競爭,惡意的一種競爭。或者總喜歡跟人家比較,希望別人不好。我們講「暗地使壞」,叫「歹心」,心不好。比如,我們講公平競爭,但是他不會想在正面上公平競爭,或者擺在面上的競 爭。他喜歡使一些不良手段,或者很惡意的競爭。然後在相比較的時候,他總是想著,怎麼樣讓別人不好,怎麼樣讓別人糟糕。類似於中 文裡面的惡意,使壞,或者是內心裡面總是想毀辱人家,侮辱人家,或者很尖刻。那麼真正的表達,就是在有競爭,或者有比較的前提下,或者即使本身人家沒有競爭,跟你沒有關係,但是,可能跟你相類似的成就,你馬上就生起來一種想破壞掉他、希望別人不好的這種的心 理素質,我們叫背後使壞。這個叫 palāsa 

這兩種嗔涉及到社會道德層面的不良習慣,不良好的素質。 

它有輕也有重,輕的表現,很多人都會有的。但如果你不去觀察它,防範它,處理它,就會慢慢發展為 makkha palāsa 這種東西。 

我們先來看 makkhamakkha 因為是瞋,所以它的特相、作用還是瞋,那種粗野、排斥、對抗、怒燒身心,或者對自己的毀壞。但是它的現起,它的表現,就是忘恩,不想報恩。 

講到報恩,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恩?有一位西亞多是用這種方式來解釋的:什麼是恩惠呢?他說,當一個人知道別人的恩惠,其實就是知道別人怎麼對我們好,也就是別人在我們身上所做下的各種有利益的善行,或者功德,我們能夠體會到這種功德。雖然說,他的對象可能是我們,也可能是更多人,有可能只是針對你,也可能是針對所有受益的人群。然後你受益了,你能夠體會到這份對你的價值,這份功德,這個就是一種恩惠。 

我們能不能體會到這份功德呢?其實是跟智慧相關,因為智慧而知恩。所謂的知恩,就是我們能夠看到別人對你的功德。對你的生命的成長、生活、工作,他給你幫助,給你支持,讓你獲得的這種功德。能夠知恩,是粗淺層面有慧的表現。 

更深層次的呢,對有機會培養自己功德善業的對象感恩,比如,對佈施、供養的對象視為福田而感恩。我們這一生能得人生,收穫人生的快樂,是因為過去一個善業在臨死前成熟,應該感謝這個善業,感謝能造這個善業的對象和因緣。同樣我們期待有更好的未來,需要造作善業,而善業要有可以造善業的目標,從而對於有機會造善業表示感恩。知恩圖報的心是什麼心?智相應的心,有可能是悅俱,有可能是捨俱。但是知恩圖報的心,是慧相應的,智相應的心,這是一種智慧。 

另外一種是:他看到別人的功德,是因為信心而感恩。因為他對我們好,所以我們覺得信心十足、內心很清明。我們知道,信的特點,就是讓你的心很清澈。你看到說,哦,有這麼好的人,有這樣的人可以有這樣好的行為。那這樣好的行為,讓我得到很多的學習,得到很多的激勵,然後內心感到很欣然,很開心,很高興。雖然對於他的行為,或者對這個人本身的那種表現,並不是非常的瞭解,就比如,他的行為,為什麼這麼做,不是很瞭解,但是他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利益,內心很歡喜,他對這個很有信心,覺得這個就是對人好。這是因為信而知恩,相信這個人,或者相信這個方法,或者他的這種言傳身教對我們很有幫助,這是信。因為這樣的信,他覺得這是恩德,要知恩。這是因為信而知恩。 

忘恩的特點就是不知道對方有給自己功德。就是對方已經確確實實給你功德了,但是你要麼不知道,要麼是故意把它忘了,或者,你用某一種形式去替換掉它。 

舉個例子講,就是他曾經對你有恩,你可能那個時候也知道他對你有恩,但是中間出現了一些插曲,比如說誤解,或者他給了你一次不好的待遇,或者他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或者對你有不是非常符合你心意的一種對待,然後,你就對他的整個認知就全轉過來了,認為他在你的生命中從來都是對你不好的。 

再比如說,我們從出生到長大,其實父母是最大的恩人。但是我們父母給我們的恩,我們往往覺得太自然了。「你不管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把我生下來,你就要把我管好,就要給我好的條件。」 各種各樣的。「但你不能罵我,你一罵我我就生氣。」然後一點點事情記一輩子。我們不管它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就會造成我們忘了這個恩,生不起去回報父母的這種心,不但不會對恩人生起更親切更有圖報的 心,反而比一般人都更冷漠,或者不能接受,乃至於對抗。你覺得道理上明白,要去報恩,社會上也是這麼要求,但是內心就是很不情願,不能接受自己去做報恩的事。這其實也是一種忘恩。你觀察你的心的時候,這些抗拒、抵抗就是瞋的一種表現。這種情況很多。不要講大家有這樣的表現,我自己也會這樣。等一下我給大家講一下我的故事, 以前曾經也講過,很多同學可能沒聽過,給大家報告一下。 

我們先講帕奧西亞多在書裡面講的例子。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菩薩的本生故事。有一次,他結生為一隻大白象。他很用心地去服侍他的象媽媽,陪伴他的象媽媽。象媽媽生病了,為了幫助象媽媽,他在森林裡面去找食物。結果,遇到了一個迷路的獵人,就是後面成為 Devadatta 提婆達多的人。這個迷路的獵人,在森林裡面迷路了七天七夜,出不來,快死了,昏迷了。然後這個大白象,就把 Devadatta 的過去生,用象鼻子捲起來,放在背上,把他送出森林。但是這個獵人,不但沒有感謝這只大白象,還覺得這只大白象很好,如果能把這 個消息告訴國王,國王把它抓起來,一喜歡,就會給他一大筆賞賜。 他就去把森林裡面有一隻非常通人性的大白象的消息告訴了國王。國王就派出了很多的獵人團隊和訓象師,去抓這只白象,誘捕這只白象,最後這只白象就被抓住了。後面我們不細講,這就是一種忘恩的舉動。前兩天賢友發了一個救狗有恩、救人忘義的故事,也是這樣的一種情況。一個挑貨郎擔的人,在河邊遇到一個昏迷的人,原來是進京趕考的,盤纏沒有了,肚子餓壞了,躺在河邊都快死了。貨郎把他救活了,給了他銀兩讓他進京趕考。這個人說,不去了,要陪他挑貨,然後貨郎就收留了他。因為他們很勤懇,挑了幾年,賺到很多錢。後來這個書生,趁貨郎不注意,把他打死,推到懸崖底下去了。這就是很典型的忘恩。反而,這個貨郎以前救的一條流浪狗,到縣衙裡面去擊鼓鳴冤,最後把這個壞人抓了。這個趕考人就是一種典型的忘恩負義。 

別人幫助我們,對我們有很大的功德,我們不能夠牢記在心。可能只有一段時間的感受,甚至完全沒有。心裡面生不起要回報的心,或者一見利,馬上就忘義:雖然一開始覺得有要報恩的心,但是看到更大的利益的時候,就會把人性的基本良善都給忘記掉,不懂得知恩圖報——就是忘恩。 

帕奧西亞多又舉了一個例子提到不單是人,懂得圖報,即使是動物,也懂得圖報。例如菩薩曾經有一生,他投生為鸚鵡,有一天,陷入了獵人的陷阱,被抓到了。是怎麼被抓到的呢?它是在田地附近被抓到的。鸚鵡經常會到農田裡面去,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鳥去偷吃稻米、稻穀。但是其實對於鸚鵡來講,對鳥類來講,是沒有辦法區分稻穀是誰種的,沒有這樣的判斷。是哪裡有食物,就去哪裡採摘。結果,就被抓鳥的人抓到了,抓鳥的人就把這只鸚鵡交給了田地的主人——一個婆羅門。 婆羅門就問鸚鵡:「你為什麼偷吃我們田裡面的農作物?」鸚鵡就回答說:「我來採摘食物,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要還債;第二個,是要借新的債;第三個,是要儲存一桶金。」這個婆羅門聽了,覺得很奇怪,「你這是什麼意思啊?」這個鸚鵡,也就是過去的菩薩,就解釋說,還債,是要報答曾經養育成年的父母,鸚鵡爸爸和鸚鵡媽媽。借新債的意思,是要把生下來的小鸚鵡帶大,要帶到們能飛,能夠自己覓食為止,這個是借新債。等孩子們長大以後,孩子們就可以回報。第三個,是儲存一桶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它要把採集回來的食物,分享佈施給其他一些不能覓食的老弱的鸚鵡,以便通過這樣的佈施,可以累積一桶金。一般來講,佈施的功德,一定在未來的輪迴中,使他不會貧窮。他會有佈施巴拉密,他會形成這種功德。你有佈施,你就不會貧窮。當鸚鵡這樣解釋以後,這個婆羅門非常滿意,覺得這個鸚鵡有恩有義,給了牠更多的食物讓它帶回去。 

這個典故的意思,就是菩薩即使在過去生投生在不善趣,他對人、 對生命也很慈悲,懂得報恩,懂得回報,懂得報恩的功德,懂得回報別人曾給予我們的善行。我們應該要知恩。不懂得知恩,就是忘恩。內心裡面不能接受別人對我們的功德,這是瞋。 

學習佛法更要懂得感恩,我們剛才講到那種以信或者以慧的方式來知恩,佛陀跟阿難尊者曾講過,一個學生因為依靠老師,才有機會接觸佛法僧三寶。佛陀從來不會說,學生如果對老師做很多的服務,很恭敬老師,供養老師很多資具,就可以回報完這個老師的恩德。 

這是回報不了的。或者說這個學生的行為很好,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陀說,這樣也是不能夠好好地回報他的老師的恩德。如果這個學生因為老師的緣故,能夠建立起對佛法僧的不壞信,證得不壞信,才能夠報答老師的恩德。 

不壞信是什麼?就是要證初果,他永遠不會墮入惡道的這樣的初果,一個學生能夠證得不壞信,才能夠報答老師的恩德。所以學生對老師的服務、供養、恭敬,是不能夠報答得了老師的恩德的。如果學生因此學習了四聖諦,了知四聖諦,最後體證四聖諦的話,這才是老師真正的願望。 

所以再好的服務,再好的恭敬,再好的供養,也不能說學生已經給老師回報了,因為老師給的是法的扶持,給的是法的幫助,讓學生能夠體證殊勝的法。這種法的扶持、或者法的傳承,無論學生用多少物質的回報,或者供養、服務的回報都不能報答老師的恩德。 

你只有通過依止老師,用心地學習法,建立起對四聖諦的正見,然後體證初果,在佛陀的教法裡面,有立足處了,才能回報這份恩德。什麼叫立足處?就是你站得穩了。什麼叫站得穩?就是你不會掉入四惡趣了。乃至於你成為二果,三果,阿拉漢,在 31 界裡面徹底解脫。 

老師這樣大的恩德,任何一個有德行的人,他不會忘記,這是老師帶來的,這是佛陀帶給我們的。 

帕奧西亞多講,一個人能夠在樹蔭下修行,能夠修習培養起定力,他不會想著去折斷這個樹枝。同樣地,如果一個人對於真正利益過他的人,他是不會忘恩的,不會去對抗的。 

在這裡,我特別要給大家講父母的前生緣,和我們自己的後生緣。這個以後講 24 緣的時候會細講。這段時間,給大家強調要梳理。為什麼要梳理呢?因為大家在禪修的過程中,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仔細檢查,都是因為我們自己特別明顯的瞋,還有一些是貪。這種貪和瞋,成為很嚴重的五蓋,把自己蓋住了。讓大家梳理這個強的瞋和貪,要找到瞋與貪的這股力量是從哪裡來。 

我們很多人都是從原生家庭裡面出來造成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小的時候認為遭受了父母親不正確的對待,被打了,被罵了,被誤解,然後我們記到現在,我們跟父母親的關係很糟糕。看起來,好像確實有很多人乃至我一些朋友,和他們的父母親 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不能說作為父母,他打孩子罵孩子沒有問題,事實是有問題。但是你牢記這個問題的結果,導致自己的問題也會非 常嚴重,乃至於根本沒有辦法從裡面走出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我就講一下我自己的例子。 

我年輕的時候, 80 年代,沒有佛法,就練氣功。中國最早的氣功叫鶴翔樁。有一個功法是站樁,叫靜功。站著站著我眼前就出現黑影,一團一團黑影,後來黑影就越來越可怕。我只要一打坐,我只要一站,那個黑影就出來,我害怕得不行,後來根本就沒法站。從那以後,我就不敢打坐,不敢站樁,不敢立禪,眼睛不敢閉。只要一閉,那團黑影就出來,二十幾年時間沒敢碰那個東西。後來一個朋友給我做淺度催眠。淺度催眠以後,他說:「那團黑影跟著你多少年了?」我說:「二三十年了。」「二三十年都跟著你,說明對你無害嘛,對不對? 只是你想的時候,那個東西才會出來。」他說:「我吹一口氣,看看後面那個黑影是什麼?」他吹一口氣,我看到黑影背後坐的是我爸爸。然後是我小學三年級,大概十歲左右。因為我爸爸做木匠,他從來不關心我的學習,家裡孩子多,也沒人理你。有一天考試了,那天我是考了一百分。爸爸從來不問我考試。那天我幹完活回來洗腳,爸爸回來了,他坐在那裡抽煙,突然就問我說:「聽說你今天考試了,你考了多少分?」我一下就愣住了。我想他從來不問我,今天怎麼問我,什麼意思?如果我說我考一百分,他會不會說我吹牛。我如果說我沒有考好,考得不咋地,那就是說謊。然後我就不說話,這很有意思,我就不說。他就再問了一次,我還不說。最後他生氣了,說:「你考 零分也可以講,你為什麼不可以說?」就罵我一句。罵我一句,我就委屈了。我心裡說:「你看我都考一百分了,你還罵我!」有時候我們的心,就是這麼顛倒。只有這點事就牢牢記住。其實早就忘記掉了,哪會記住這種事情呢?但是,在你的內心裡,它就留下這個東西。在你長大後、開始練氣功的時候,它就變成一團黑影,然後讓你二十幾年的時間,沒有辦法打坐。從那個展開,還有兩三次,我爸爸批評我,就是幾句話,我就牢牢地記住,然後成為那一整團黑影。其實我爸爸從來都沒有真的打過我,或者說很嚴厲地把我批一頓,沒有。他最多只是衝我批評兩三句而已。這一輩子也就批評我這兩三句。我就把他記住了,成為我生命中、我內心裡面的一團黑影,折騰了我二十幾年。 

後來,催眠師引導說:「你看,這是你爸爸的愛,對吧?是你爸爸對你的關懷,你爸爸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營養,他的愛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營養,很重要的力量。你不能讓它在外面放著,你得把它吸收到你的生命中來。怎麼吸收呢?想像你是一棵大樹,扎根在黑色的泥土裡面,把那個黑影,就是你爸爸的養料,化為肥沃的泥土,然後吸收到你的根系裡面來,讓你的生命之樹長大,成長,長成參天大樹。」他就這樣引導一下,從那以後,我再打坐,再禪修,就再也沒有那個東西了。就這麼有意思。 

所以從那以後,我就一直在研究,中國人講的這個孝道。回過頭來,我們看孔夫子整理下來的這個孝,它其實是對應的,叫父慈子孝。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就是父親做父親的樣子,孩子做孩子的樣子。父親要慈,子要孝。孝是什麼呢?我的理解,孝就是接受,然後報恩。接受什麼呢?接受你這一生是這樣的父母親把你生下來的。那麼至於他們的能力,他們的貧富,他們的地位,乃至於他們的品格好壞,都不能改變他們是你的父母的事實。作為你父母的這個事實,你必須接受。這個是我爸,這個是我媽。我因為他們而得以來到這個世間,這個接受非常的重要。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不能夠感恩,不能夠報恩呢?他忘記了一個事:因為有這樣的父母,所以他才能來到這個世間。父母一次的批評、 一次的打罵,你都可能把它記一輩子,就像我這樣,很輕微的一件事情,二三十年,直至把它變為生命中的陰影。那最後害誰呢?父母親早忘了,也走了。你不能夠報恩,不能夠接受父母,最受傷害的是你自己。所以我說,孝並不是為了報效父母,而是為了你自己的生命能夠健康成長,生命中沒有陰影。所以孝也是自受用,要明白感恩、報恩都只是為自己好。 

剛才我們講,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老師教導你佛法,你是沒有辦法用財物、供養、服務、恭敬去報答老師這份恩德。你只有體證四聖諦,你才能報答得了老師的恩德。」老師的恩德這麼大!回過頭來說父母,有些人會認為,「我的父母,生下來就不要我了,就把我送給別人,他也沒有養育過我,也沒有撫養過我,我憑什麼要報恩,我憑什麼要感恩他?他都沒有把我當孩子看,我為什麼要把他們當父母?」我們看看佛陀怎麼講?增支部第二集 34 經,也就是現在中國的 《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原樣本。 

「比庫們!我說有兩種人不容易報答。哪兩種人呢?父親和母親。如果能扛母親在一肩,扛父親在另一肩,經百年壽命,百年活命,以塗身、按摩、 沐浴、搓揉、照顧他們,他們會在那裡大小便。比庫們!然而,這乃不是對父母已做完或報答。諸比庫,如果是父母在這有很多七寶的大地,確立主宰與支配的完全 」,就是讓你的父母親當國王。「諸比庫,然而,這仍不是對父母已做完或報答。這是什麼原因呢?比庫們!父母對於孩子,是使看見這世間者」。大家記住,「是使看見這世間者」,沒有你的父母,你都成不了人。「然後是撫養者,養育者,多所助益者。」不管你的父母是什麼樣的脾氣,性格,你都無法改變,是父母親讓你看見這個世間,你是被撫養者,你是被養育 者,你是受到多所助益者,你需要報答父母的恩德。 

那麼對父母的報答是什麼呢?你看,前面這些都報答不了父母恩。 

「而諸比庫,勸導無信的父母,使確立建立信具足,勸導劣戒的父母使確立建立戒具足,勸導慳吝的父母使確立建立捨具足,勸導劣慧的父母使確立建立慧具足。諸比庫,這種情形是對父母已做完備的報答。」 前面這是基礎。沒有前面這個基礎,沒有接受父母、感恩父母這個基本條件,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報答父母的恩德呢

24 緣裡面,有一個前生緣,一個後生緣。前生緣是什麼呢?就是前面生起的所緣、或者依處,對我們現在生起的心、名色,有前生緣的緣力。在講到前生緣的時候,義注的論師就比喻說,太陽是地球的前生緣,地球是地球萬事萬物的前生緣,祖宗父母是我們生命的前生緣。前提就是你要接受。你不接受,前生緣的緣力就傳遞不到你的身上來。就像我一樣,記著父母一點點的瑕疵。父母對你的愛,你就不能夠完全接受,最後你牢記的那點瑕疵就會成為你自己生命的障礙和陰影。所以我們要解決禪修、生活、工作的很多障礙,首先需要對我們的生命接受。 

對生命的不接受,包括了對我們的生存環境、對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聲譽的不接受。由於各種不接受才會讓我們的生命有那麼多的痛苦,那麼多的障礙。 

後生緣,就是你未來要成為怎麼樣。未來成為怎樣?對於一個傳統的華人來講,就是你對子女的態度,還有對自己未來生命的期許。所以你對子女有接受,你就有後生緣。後生緣是什麼呢?後面生起來的心,對我們現在的身體,這個色法,業生色、食生色、時節生色和心生色法,有後生緣的緣力。現在的這個身體,是依著後面要生起來的心來支持的。這是很深的理論,我們今天沒有辦法細講它。你要想讓你現在的生活健康、順利、沒有障礙,前生緣和後生緣都要考慮到。 

前生緣的第一個,就是不要 makkha。大的 makkha 我們不要講有。那小的 makkha 就是對於父母、親戚、朋友、曾經有恩於我們的各種友人、師長,不要忘恩。你要忘恩,就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障礙。 第二個,是不要 palāsa 

palāsa,我們剛才講了,表現為私底下的詆毀、輕慢,或者使壞。這種對抗,是覺得可能跟自己有競爭,或者自己去比較,即使別人沒有跟自己比較,自己也要去比較,或者覺得對方比自己強。就像我們學佛的人說:「哦,他在這邊傳法,他在這邊教《阿毗達摩》。」怎麼樣 才能不讓他繼續下去,palāsa。即使他知道對方比自己強,在戒定慧、 財富、美貌、種姓、社會知識、力氣、能力各方面都比自己強。他就生起這種使壞:「我怎樣讓你擁有的沒有掉?」他不是卑慢,也不完全是嫉妒,但是他使壞。他有這個競爭、比較的心,表現為使壞,希望它壞掉。在背地裡講對方的不好、散播謠言、詆毀、惡意的毀謗,或者有競爭的時候,他不搞公平的競爭,他花很多小心眼。 帕奧西亞多講過一個故事,說,過去有一隻糞甲蟲,吃糞的蟲, 從地裡面爬出來,走到一個糞堆邊上。剛好有一個喝醉酒的人吐了,吐在這個糞堆邊上。結果這個糞蟲,就吃了嘔吐物。嘔吐物裡面有酒,結果就醉了。醉了之後,就爬到那個濕的糞便上。那一堆糞便是濕的,所以就慢慢沈下去了。在下沈的時候,就覺得很了不起。就在大便堆上大聲自誇說:「你看,這一堆大便都沒有辦法支撐我,我多麼偉大!」結果這個時候,有一隻大象經過這裡,牠聞到很臭的嘔吐物和糞便,就離開。這只糞甲蟲看到大象離開,就說:「你看, 我多了不起,大象都怕我! 然後跟大象挑戰說:「來啊,過來啊,有本事跟我鬥一下。」 大象聽到以後,就對糞甲蟲說:「哎呀,朋友啊, 不要說跟我鬥,我也不要用腳來踩你,我也不要用我的象牙或者鼻子來跟你打。我只需要用我的糞便,你就會死在我的糞便底下。」 說完, 這只大象直接在這堆糞便上面大便小便,就把這只糞甲蟲壓死了。這一個比喻,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比我們卓越的人,都敢生起這種爭強好鬥的心理。要麼當面詆毀,要麼背後詆毀或者毀謗。這些都是瞋的一種微妙的表現。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這兩種瞋如果任其發展,對我們自己是很不利的。它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危險,同時也會讓人覺得我們自己的素質很低劣。 

makkha palāsa 屬於瞋系列,它不是心所,但是它是屬於瞋裡面的一種很明顯的、或者說有明顯的特點的一種素質,也是我們修學過程中要特意觀察的。 

忘恩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危害。一旦成為不肖子孫,忘恩負義者,其實他的內心是很煎熬的。他的那種煎熬,可能不一定直接對父母或者對有恩的人的這種忘恩負義。他會有莫名的不安、躁動,我們說, 他的生命就像沒有根的浮萍一樣飄動不安,就是對自己的內在的這種 傷害。 

palāsa,看到比自己殊勝的人,或者比自己強的人,或者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他就想破壞,想使壞,搞壞心眼,歹心。這樣做之後,他遲早會給自己帶來危險,他會被發現。這種行為很惡心,令人嘔吐, 無慚無愧。 

我們要觀察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心會冒出來。如果有,我們要清理它,不然它會成為我們修行中的障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