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能夠讓這些名聚、色聚生起來,在該生的時候生起,該住的時候住,該滅的時候滅的這種素質,就稱為命根。
・命根與其它的根不同。一般的根,就是帶領、 統領。而命根,只是針對這些名色法不離開,跟它們一起生起、維持,一直到它們滅去。
・要強調的是,命根不能夠讓還沒有生起的名法和色法生起來。因為名法和色法的生起是由於令生業,是令生業讓它們生起來的,當然還有支助業和其它的相應的因緣。命根所做的工作,就是維持已經生起來的名法和色法;或者已經生起來的名法和色法。命根去維持它們住的這個過程,一直維持到滅。它不只是維持,同時它也支持。同時它也讓這個名聚和色聚生起來滅掉,跟下一個要生起來的名法、色法的生住滅之間能夠有連接,無間地生起來,這也是它的一個作用。
・命根有三種力量。第一種力量就是「維持」;第二個力量,是能夠維護或者說導致生起,或者維持它生起,或者讓它轉起;第三個力量,是能夠保持色聚和名聚的持續性,就是相續性。
・梵天人沒有欲貪、沒有瞋恚。
・你的愛是愛你的自己感受,你愛的不是那個人。
・希望對方快樂摻雜了染著的話,它就變成破壞了這個慈心。
・修習慈心有十一種功德:第一、睡得安穩;第二、睡醒時,心情舒暢;第三、不會做惡夢;第四、人所敬愛;第五、非人敬愛,非人不但不會傷害你,他會喜歡你,保護你;第六、天神守護;第七、刀兵火毒不能侵害;第八、你的心柔軟,容易入定;第九、你平常的威儀、儀態非常安詳;第十、死的時候不會昏迷,心不會顛倒;第十一、今生如果沒有證得阿拉漢,那麼你的禪那心維持到臨終,將會投生到梵天界。
・實踐題:選擇一件事,練習並觀察如何從觸、受、想、勝解,到生起慈相應的思。有孩子的和孩子討論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正確方式?
雲端起觀-第 90 講 命根 2 & 慈
各位賢友好,我們今天繼續把命根心所學習完。
昨天我們學習了命根心所的特相,強調了對命根心所的瞭解,不能僅僅從一個簡單的心所來看。從大的角度來講,是維持有情從結生到死亡整個生命過程的那個命根。但是這個命根不是從結生心的時候生起就一直不間斷地維持到死亡心生起,而是支持每個名聚和每一個業生色聚一起生起來,然後維持它們的住,一直到滅。一個名聚滅了以後,下一個名聚又無間地生起來,而無間地生起來也是這個命根在起作用。色聚也是這樣的。所以命根的作用是跟名聚、色聚一起生起的,沒有名聚和色聚,命根也無所謂它的生起和維持。
至於名聚和色聚,它為什麼是這樣的剎那生滅呢?這是屬於自然法則,命根維持名聚和色聚自然的生起,它們這樣自然的生起,命根就跟著支持它們生起,並且維持它們一直到滅去,這是命根的特相。 命根的作用,就是令俱生的名聚和色聚,即一起生起的諸法,整個生住滅的過程能夠維持下去,不會離散、不會中斷、不會各自地某一個先生某一個先滅,它們都是一起生一起滅。現起也是這樣,當一個禪修者去觀察的時候,他可以觀察到這種名法或者色法從生起一直到滅的、生住滅的體驗。它的足處就是維持相應的名法和色法,應該受它維持的相應的名法和色法。
昨天我們也講到了,命根與其它的根不同。一般的根,就是帶領、 統領。而命根,只是針對這些名色法不離開,跟它們一起生起、維持, 一直到它們滅去。
命根是維持俱生的名法和色法,就像水維護荷花一樣。如果沒有荷花,也就無所謂維護、維持。也就是說其它的心所能夠生起,才有所謂的命根,需要命根來維護。所有的名法、色法一起生起,因為有其它的名法和色法的緣故,那麼所有的名法、色法被維持的這種經驗才能被我們禪修者觀察到或者體驗到。
這種命根的素質,註疏中比喻為就像保姆一樣,保姆不是生孩子的母親,但是她能夠保護孩子的成長,維護孩子的壽命。我們的色法、名法都有各自生起的原因。色法、名法都是業生的,對於業生色來講,有命根的色法還有名法都是業生的,它們都是過去的無明、愛、取、 行、業五因導致現在的業生色、以及名法生起來。能夠讓這些名聚、色聚生起來,在該生的時候生起,該住的時候住,該滅的時候滅的這 種素質,就稱為「命根」。
昨天講到帕奧西亞多的一個比喻,就像一個船長可以把船開到彼岸,船到達彼岸的同時,自己也到達彼岸。這個船到彼岸,類似於如果沒有船長開船,船就不存在到達彼岸;同樣的,如果沒有船的存在,這個船長也就沒有一個開船到彼岸的說法,這也是一種比喻。
要強調的是,命根不能夠讓還沒有生起的名法和色法生起來。因為名法和色法的生起是由於令生業,是令生業讓它們生起來的,當然還有支助業和其它的相應的因緣。命根所做的工作,就是維持已經生起來的名法和色法;或者已經生起來的名法和色法,命根去維持它們住的這個過程,一直維持到滅。它不只是維持,同時它也支持。同時它也讓這個名聚和色聚生起來滅掉,跟下一個要生起來的名法、色法的生住滅之間能夠有連接,無間地生起來,這也是它的一個作用,能夠繼續下去。也就是說在這個名聚和色聚的這一個壽命裡面呢,它讓這些剎那能夠連接持續下去,這也是名命根和色命根的功能之一。
命根有三種力量。第一種力量就是維持,維持這個心所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剎那,生住滅。它的第二個力量,是能夠維護或者說導致生起,或者維持它生起,或者讓它轉起。就像嬰兒有母親,孕婦生孩子是需要有人幫忙的,我們叫「助產士」或者是助產醫生。命根對於色聚或者名聚的生起,它除了維持,在它生的時候,它幫它生起來,這也是它其中的一個力量,就是導致出生或者協助出生,導致轉起。第三個力量是能夠保持色聚和名聚的持續性,就是相續性。我們講,一個生命從結生到死亡,中間是無數的色聚和名聚剎那剎那地生滅,它能夠一個剎那跟一個剎那,在一期生命裡面這樣持續生起來,這也是命根的力量。雖然它並不是自始至終、一成不變的貫穿,它也是隨著名法和色法,剎那地剎那地生滅,但是因為它幫助它生起來,然後維持它住,一直到滅,在滅的時候,它又在幫助下一個名法、色法生起來,使它維持然後滅去,以致一期生命從結生到死亡一直都能存在。
也正因為這樣的緣故,命根只存在於有心識的,或者是有情的,有生命的這些眾生。沒有情識的物質,它是沒有命根的。而且命根只存在於名法和業生色聚裡面。簡單說就是我們的業,導致我們投生為有生命體的眾生,投生為有生命體的眾生之後呢,就由這個命根來繼續維持,維持這個生命體,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雖然我們過去造了各種不同的業,但在這一期生命裡面各種業不斷地成熟。業不斷地成熟,不斷地轉起,那麼它能夠達到這個轉起,也就是因為這個命根讓過去不同的業在不同的時間持續在轉起。一個剎那的業轉起,下一個業又能夠繼續保持,還是在這個生命體裡面。為什麼呢?因為前面的業轉起的名色,跟後面的業轉起的名色,它繼續在連接。這個連接,就是命根其中的一個作用。我們講命根的三種力量,它成就我們所謂的有識生命的相續。
我們這個所謂的生命從出生到死亡,中間有無數的物質層面上的色聚生起滅去。心意識也是無間地,一個一個的名聚生起滅去。從世俗上這個相續的狀態,由於無法破除密集的緣故,而無明地認為有一個「我」在從出生、成長,做事、為社會作貢獻,最後老去、死去,好像是中間有一個「我」在主導一樣,像有一個主宰,或者靈魂。其實純粹就是命根的三種力量,讓我們的生命得以生住滅——生住滅——生 住滅地延續,這中間沒有所謂的「我」,無我。
是由命根在主導的名法、色法的這種生滅,而命根是因為過去業行留下來的力量使然,而過去造業動機是因為無明愛取,生命就是這樣一種真相,瞭解命根要從這個角度上來看。
從觸心所、受心所、思心所到命根,這四個心所,從某種程度上,都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經驗。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不斷地接觸,不斷地產生感受,我們不斷地對這些目標採取行動。我們得以能夠持續地這樣採取行動,又是跟生命的形態和心裡餘勢有關。這樣的一種相續的過程,如果我們沒有把它看清楚,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是有一個「我」在看、在聽、在感受、在行動,有一個「我」這樣的生命在持續、在存在。
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所緣能夠被我們識知是因為有 「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個「識」呢,是通過六門,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和意門來實現。認知的過程,就是這三種或兩種東西匯聚在一起,匯合在一起,而產生對一種心靈效應。
當根境識匯合,心會體驗到一種刺激或者一種衝擊,或者觸動。觸動是一種精神反應,受刺激了。所緣之於我們的刺激就像一個剝了皮的母牛面對各種蟲蟻。沒有一個「我」存在,只是這三樣東西堆在一起,心識自然而然有這個反應,叫做「因緣具足」。「緣生緣滅」是指這樣的意思。
所緣、依處、心識,三個只要一匯聚,就會產生一個心靈觸動,心識會被依處和所緣所帶來的熱惱或者熱能軟化,產生「受」。受出現, 是所緣依處如火炭烤熱膠塊(心識),膠塊軟化是感受,五種受或者三種受。
不同的生命狀態會有不同的「受」。這和上一生臨死成熟的「無明、 愛、取、行、業」有關。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或一種鼓勵機制,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感受。糞甲蟲的根、識接觸到大糞,產生樂受,人的根識接觸到大糞產生苦受。拿一把大刀砍一個人,可以把他砍死,你拿一把大刀去砍一個梵天人,就砍不到,梵天人沒有身淨色。因為你上一生的臨死選擇是做人,那個梵天人他上一生臨死的時候他有能力選擇做梵天(人)。
那麼這不同的感受其實是鼓勵你這期的生命得到保護。讓你的生命得到保護,「受」是起這個作用的。「受」純粹就是作為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來設定的,是你的業和物種基因本身設定的,沒有一個「我」在感受。
受,完全體驗、領受所緣以後,在想蘊和勝解心所的參與下,思心所,鼓動、組織、召集其他心所,按照勝解後的方式對所緣採取行動。各司其職,不紊亂,一起合作完成任務。也不是有一個 「我」在幹。
受到所緣的刺激,根據過去想蘊標記的經驗,有心,認真地讓全部的心所朝向它,對它採取行動。你的「有心」有多少的力量,做出來的事情就會多大的成效。思心所強、活躍,其它相應心所的功能伴隨也就有力量、活躍。如果你不認真、無心,做事情總是軟不拉塌的,沒有執行力,那麼你所造的那個業它也沒有什麼力量。造善業也沒什麼力量,造不善業也沒什麼力量。思心所的強弱,體現為做事情到位不到位,深入不深入。並沒有一個「我」,只是它就是有這樣的功能而已。
心所,在面對所緣,各司其職,做它相應的職能。命根,就是維持著每一個剎那每一個剎那名聚、色聚生起來了,存在、滅去,下一個再讓它生出來,連綿不斷,一直維持到這一期生命的結束——命根的完全的中斷。這裡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不變的「我」,沒有一個所謂的「人」、「我」在感受,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在做事,在操縱。一切都是心以及心所相應的功能,在過去的業和煩惱的束縛下,六門面對所緣接觸、匯合。如果沒有看透它,我們就在這樣的一種宿命的狀態裡纏繞、纏繞。覺得生命活得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意義——這個是自我的一個錯誤的理解,也是一種邪見。
慈
「慈」,不能算獨立的心所,它屬於無瞋的範疇。因為它非常的特別,把它當做一個無瞋的特例,我們再講一下。
在這之前,我們很多人都學習過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梵住。 作為一個佛教徒,「慈悲喜捨」是不能夠忘記掉的。「慈悲喜捨」其實它是指在我們的心流裡面,也就是在我們的心的素質裡面,你存有要促進眾生的利益的傾向那是慈;想拔除眾生的痛苦,這是悲;你隨喜眾生的成就,這是喜;你以中捨的態度對待所有的眾生,這是捨,這四種高尚的素質,我們被稱為「慈悲喜捨」。
這些心理素質就大的範圍、種類來分可以分為兩種層次,一種稱為初級的心理素質,這個叫 pubbabhāga,有人把它翻譯成叫「初級」,有人把它翻譯成叫「前分」,是指「慈悲喜捨」四梵住,在欲界生起來的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生起來的慈悲喜捨,那是屬於欲界心。然後如果我們去練習慈悲喜捨的禪那,而證得禪那,那是色界的心。從色界、 欲界兩個界的角度上來分有兩種。
「慈悲喜」梵住可以證得初禪、二禪、三禪,但即使初禪、二禪、三禪裡面有不同的定力的差別。那在欲界裡面呢,說你這個人很有慈心,這個慈心一般,這個人幾乎沒有慈心,或者這個人有一點點的慈心,那要去劃分這個的話,分這個層次,就千變萬化,就無量無邊了。
總體呢,我們把它分為兩大部分,pubbabhāga,就是從欲界的美心, 從欲界的慈悲喜捨美心,生起來的禪那的色界心,慈悲喜的有初禪、 二禪、三禪,而捨呢,只有第四禪。
什麼是梵住,為什麼叫梵住?佛陀教導這四種崇高的心理素質或者心靈的境界。Mettā,karunā,muditā,upekkhā,慈、悲、喜、 捨。在巴利經典裡面,這四者被稱為叫梵住,brahmavihāra。 brahmavihāra 這個詞,我們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說,你的心超越了一般人的這種狀態,它是一種崇高的、卓越的心理狀態。那這種狀態呢,就像這個梵一樣,就像梵天一樣,你的心像梵天一樣。那麼你的心住在跟梵天一樣這種心的狀態呢,稱為梵住,你的心跟梵天一樣的安住。
四梵住,之所以我們稱為叫超越或者崇高,是因為他們以最正確,最理想的行為方式來對待有情。請大家記住,對待有情最正確、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慈悲喜捨」。那麼事實上呢,我們如果有去運用的時候,你會發現,「慈悲喜捨」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最佳的方式。「慈悲喜捨」是壓力的疏解劑,是社會和平的締造者,是解決社會衝突的根本藥方,也是我們在生存奮鬥中創傷的療癒者。大家對自己修下慈心就能感覺到。
四梵住呢,能夠打破社會的界限,建立和諧的家庭,和諧的社群,和諧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喚醒人們長時間以來所遺忘的各種寬容,能夠恢復我們失落的互相的祝福、隨喜,帶給別人希望。那「慈悲喜捨」呢,對佛教來講是最主要的力量,它倡導人類四海一家的精神,以及對抗各種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根本特點就是慳吝、傲慢、妒忌。因為梵住跟瞋恨,它們完全不相容,那麼這樣的心才能稱為說接近梵天的狀態。
梵天人沒有欲貪、沒有瞋恚。東西方的神,會有憤怒、嫉妒,或者叫正義的懲罰,或者叫正義的憤慨,基於正義他可以憤慨,可以懲罰。但梵天沒有瞋恨,為此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如何成為梵天呢,必須持戒、禪修,努力培養崇高廣大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體會梵天的快樂。如果維持到臨終就能夠在梵天結生。梵住這個「住」,就是應該成為我們的內心時常停留的狀態,把這種「慈悲喜捨」當做我們心的家,而不是偶爾短暫拜訪一下,然後就忘記掉了。說修一下慈心啊,OK、OK, 修一下,然後就忘了,那就不叫梵住,那就是拜訪。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四梵住完全充盈於我們的內心,成為我們心流裡不會斷流的素質,在一切日常生活中都能夠體現出來。就像《應作慈愛經》裡面講的, 不要有人欺騙他人,不要輕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以憤怒和瞋恚想而彼此希望對方受苦,正如母親對待自己的兒子,會以生命來保護唯一的兒子,也如此對一切生類培育無量的心。以慈愛對一切世界培養無量之心,上方、下方、及四方,無障礙、無怨恨,無敵對,站立、行走、坐著、或躺臥,只要他離開睡眠,皆應確立如此之念,這是他們於此所說的梵住。梵住的意思是這樣,就是一切時間都讓你的心充盈著慈悲喜捨,這個稱為梵住。
所以從它圓滿的本質來講,它不應該受任何的時間、或者場所、或者對象的限制,要遍及所有的生命,不應該有排他性、不公平性,不應該被偏愛、偏見所束縛。一個達致梵住無量境界的心,對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種性、任何宗教以及階級,都不應該懷有瞋恨,這個是我們所謂梵住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學習和練習的。要培養日常生活中這種梵住是不容易的,除非用這種心態建立起非常穩固的自然關係,像佛陀無量劫以來修習慈心,否則我們很難面對一切所緣都能夠正念地運用這個無量心,隨時避免各種程度的執取、偏執、分別。
四梵住,如果作為禪修的業處可以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如果希望能夠這四種特質作為我們行為的准則或者省思的課題,那麼把它作為禪修業處來修習,這是有效的。修習四梵住不僅是為了證得禪那。更重要的是成就高尚的心靈,修習四梵住是要籍著成就崇高的心,讓心能夠長時間地,穩定地、高層次地達致心靈的專注,初禪、 二禪、三禪,使這種崇高的心達致最高的層次梵住。
修習四梵住要破除尊敬的、親愛的、一般的、怨敵界限,對各種族群,各種生類,十方的世界要破除界限平等梵住。這樣修下來,才能真正徹底地改善心得素質,「慈悲喜捨」梵住的特質,才會深深地烙印在心流裡,成為不可動搖的或者說不容易動搖的一種習慣,一種自發 的素質。禪修可以產生無量地延伸出去擁抱一切眾生的內心體驗,沒有梵住禪那就不容易體會到這一點。
喜心所和捨心所我們已經比較詳細地講過了,再學習一下慈和悲。慈,屬於無瞋心所,是無瞋心所的一個特殊的狀態。慈,是無瞋一種特殊的、高尚的素質,高尚的無瞋。不是所有的無瞋都能夠稱為慈,但是如果是慈心就一定是無瞋的。
慈的特相是希望致力於諸有情的福利。有這樣的傾向,有這樣的一個習慣,想給眾生帶來利益。所緣是眾生,也可能是一個或者多個乃至十方一切有情。
作用是帶給諸有情利益,通過這個慈心的素質,它可以為眾生帶來利益,或者說他有這個素質,可以給別人利益。
現起,作用現起,有不對他人起瞋恨的作用。比如有人說你,批評你了,或者九種瞋怒事裡面的某一種出來了,但是因為你有慈心,有「不會讓你起瞋恨」的作用,不會產生各種程度的瞋。結果現起,可以產生去除瞋恨這樣的效果。慈心生起來的時候,可以消除對其它所緣的不悅,其他眾生的不悅,或者排斥或者憤怒。
近因是如理作意。看到有情的優點。
向智長老曾經對慈有過一段像詩一樣的描述,他說: 「慈,沒有擁有的欲望,清楚地知道在勝義諦裡面,沒有所有者和擁有者,沒有我和我所,這是最崇高的慈愛。慈沒有「我」的語言和念頭,清楚知道所謂的「我」,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慈,不會有選擇和排他,清楚知道一旦如此,將會製造出與慈本身相反的厭惡、反感和瞋恨。慈,擁抱一切的眾生,不管它大小、遠近、在陸地、在水裡、在空中還是什麼樣的生命。慈,無私地擁抱一切有情,不只那些對我們有益或讓我們歡喜快樂的有情。
慈,擁抱一切眾生,不論他的心是崇高的還是低下的,他的行為是善的還是惡的。擁抱高貴或良善的眾生,因慈愛自然流向他們;也接納心低下和邪惡的眾生,因為他們最需要慈愛。
然而我們一般情況下,對自己的家人都很難產生慈愛,怎麼辦? 因為善良的種子在很多人心中已經枯死,為什麼呢?因為缺少讓種子成長的溫暖,它在沒有愛的寒冷的世界中枯萎和死去。那慈是相反的,慈擁抱一切眾生,清楚知道,我們都是生命輪迴中的旅伴,都受同樣苦的法則所征服,我們都習慣於生起燒焦折磨人、造成更多傷害的感官之火,當我們這個火燃燒熄滅,下一刻呢,會留下比以前更深的寒冷和孤寂。相反的,慈像安慰病人的溫暖又堅實的手,從未改變其同情,沒有猶豫,不在意所面對的對方任何反應。慈,安撫人們因為苦難與煩惱焚燒之後所感受的寒意。慈是將生命溫暖給予那些被遺棄在孤寂、寒冷的不毛之地的眾生,給在缺愛的世界的嚴寒中顫抖的人,以及因深深的絕望或不斷向外求助而內心空虛枯竭的人。慈是一種崇高的心與智慧,知道瞭解並隨時準備提供幫助。慈是一種力量,給予他人的力量,這是一種崇高的愛。慈,佛陀稱之為是心的解脫,是最崇高的美,是最崇高的愛。秉持廣大的慈,這是一條世尊完全領悟,親自走過並向世間開顯通往苦滅的道路。」 這個是向智長老對慈的贊頌。
帕奧西亞多的書裡也會講到,什麼是慈的成就,什麼是成功的慈?「慈的成就」就是能夠排除或者摧毀、或者鎮伏那個排斥的瞋心。
慈心會失壞,什麼是慈的失壞呢?慈心的失壞就是貪愛、染著,比如世俗對親人的愛,愛兒子,慈母,慈愛,它有慈的成分,但是它有染著。那麼如果慈是被貪愛染著,或以慈愛之名自欺欺人,這不是慈愛,這是慈心的污染,這是對慈心這種特殊無瞋素質的失壞,它其實是一種貪、一種貪愛。
在世間,我們接觸的不是有生命的就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往往我們對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它會跟你互動,所以我們內心會起很多的反應。無論是好的反應還是不好的反應,如果是在無瞋的慈的角度呢?反應都應該是很直接地希望對方好,希望對方獲得利益。無論是什麼樣的生命,都是希望他好,希望他有利益。心有這樣的傾向,有這樣的希望,有這樣素質,希望給別人帶來利益——這樣的美好的素質,這樣的素質才可以直接地征服我們這個瞋。
瞋,它也主要是對有情眾生來談。雖然有時候你也會對天氣起瞋,也會對踢了一腳的石頭起瞋,其實那個瞋是對自己的瞋,大部分的瞋是來自於有情。因為有慈,你可以鎮伏對有情眾生的這個瞋,乃至於你面對無情的九種瞋怒事,因為你有慈心的緣故,你也不會起瞋心。因為慈心是給予利益的素質,對別人非但不會生氣,連排斥感都生不起來,所以這種素質的培養,對於瞋心的調伏是非常有利的。
對瞋心的訓練,一定要站在正確的角度。平常所謂的夫妻啊、或者母子、父子那種貪愛,我們以為是慈,但是對方只要頂你一句話,就暴跳如雷,就萬箭穿心,這不叫慈,是自欺欺人,騙自己的,說我對我的兒子很慈愛,他跟你頂一句看看,看看你還慈愛不慈愛?我對我的老公非常有愛,他跟你橫鼻子豎眼一下,看看你還有沒有愛?你愛的是他給予你的那些你的感受而已,並不是你真的有慈心,你的愛是愛你的自己感受,你愛的不是那個人。
那什麼是慈心呢?當孩子跟你頂牛的時候,你能不能夠看到他的苦?「我先生脾氣非常的暴躁」,暴躁的人多苦啊,能不能對他生起慈心。天天修慈心,就是慈心永遠不入心,慈心永遠不能成為我們心流裡面的素質,那就不叫修慈心,那也是自欺欺人,騙自己一下。但能解決問題嗎?能短暫解決問題。因為你修慈心了,當下就柔軟。我希望大家能夠培養把它變成我們內心的一個素質。
因為慈心是屬於給利益,即使他沒有生氣,但是因為他給利益這個素質連排斥都沒有了,所以這種對瞋心的調服是非常有利的(慈心一百次不如實際行動關愛一次)。但是呢,這種慈心可能就被人歪曲成這個染著,世間愛的染著,這就是慈心的破壞了。因為希望給眾生利益,但是因為心中摻雜了愛或者是貪愛染著的話,那它就不是跟所謂的破除嗔恨、破除排斥相關的。它是由因為有邪見或者有痴的緣故,而對於眾生有生命的東西產生種希望他有利益這種心,其實是帶著染著的。這樣的情況就不是慈心,它也不能征服對眾生的排斥,也就是不能征服對眾生的瞋。
當人與人、或眾生與眾生之間接觸的時候,兩個五蘊的個體雙方或者是都希望這個個體能夠有利益,能夠讓他幸福,能夠活的快樂。
那這樣的關係其實就是我們講的,所謂朋友,或是親人,或者是同伴。總而言之,親人也好,朋友也好,同伴也好,希望對方幸福快樂的這種人存在的這種關係,叫做 Piya puggala,就是親愛的眾生或親愛的人,可愛的人,可親的人。然後,裡面所存在的法叫做慈心。
但是如果它歪曲的話,也就是這種希望對方快樂摻雜了染著的話,它就變成破壞了這個慈心。慈心是摧毀、排斥或者是瞋的作用。那時候因為有染著的緣故,它就不跟這個相反了,它就沒有辦法摧毀瞋了,它就是因為痴而染著的緣故。這樣的一種不排斥眾生的這種無瞋心所,而且,他的心流裡面傾向於給眾生利益,希望祝福眾生的這種心裡素質叫慈心。兩種修習梵住的方法:一是藉由實際的行動與適當的思考方向,前面講的前分,就是欲界的慈心,就是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的慈心修習,二是以禪定為目標的有系統禪修法,還有禪那的慈心,就是初二三禪的色界慈心修習。此兩者彼此相輔相成。有方法的禪修練習有助於令慈、悲、喜、捨成為自發;在面臨生活中無數苦惱挑戰時,若能在身、語、意上保有這四種特質,此自發性有助於讓心更加堅定與平靜。另一方面,若實際的行為漸漸受到梵住的約束,心中的仇恨、緊張與暴躁就會減少,因為這些情緒的影響力常常狡猾地闖入禪修的時段,變成禪修中的「掉舉蓋」。日常的生活與思惟對禪修的心有極大的影響,只有兩者間的鴻溝持續縮小,才可能有穩定的禪修進展與 達到最高的修行目標。
修習慈心有十一種功德:第一、睡得安穩;第二、醒過來心情舒暢;第三、不會做惡夢;第四、人所敬愛,大家都喜歡你;第五、非人敬愛,非人不但不會傷害你,他會喜歡你,保護你;第六、天神守護,會有天神守護;第七、刀兵火毒不能侵害;第八、你的心柔軟,容易入定;第九、你平常的威儀、儀態非常安詳;第十、死的時候不會昏迷,心不會顛倒,不會老年痴呆症;第十一、今生如果沒有證得阿拉漢,那麼你的禪那心維持到臨終,將會投生到梵天界。
這裡面的第七個刀兵火毒不能侵害,和第十一種,你要有慈心禪才能維持。第七種要有很強的慈心。其它的九種,就是我們的前分慈心,就是我們欲界的慈心,那就是我們的心流裡面要培養的素質。你每天都有做,你每天哪怕修習半個小時的慈心,慈心禪,然後從家人開始對家人有慈心,然後對同事有慈心,對朋友有慈心,讓你的心裡一直有這樣的素質。那麼雖然你沒有證得禪那,但同樣會有非常強的威力。為什麼呢?你可以成就至少九種這樣的素質,甚至於即使第七種刀兵火毒不能侵害在經典都有講,這個母鹿在非常慈愛的餵牠的孩子的時候,獵人的刀箭都插不進去,它是完全的慈心,也是能做到的,不一定是要很強的禪那,當然我們普通人不容易做到。所以一定要讓我們的心有這樣素質。當我們擁有這樣的素質,我們的無瞋的心所就很強,那麼我們就會遠離排斥和瞋怒,那我們的心生色法就會很殊勝,就會慈眉善目。那我們身體裡面所有病痛,各種僵硬、各種腫瘤、各種疼痛啊,都會因為你的慈心,殊勝的色法而得以療癒。慈心呢,不單單療癒我們的心,也療癒我們的身體,願大家都能夠具足這樣的功德。
實踐題:選擇一件事,練習並觀察如何從觸、受、想、勝解,到生起慈相應的思。有孩子的和孩子討論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正確方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