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8-06 下午9.17.23.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小問答經》由來,是一位先生先證三果,後來太太要求出家,最後成為阿羅漢的故事。

 

・實踐題:思惟在自己關注的所有事項中,對於提升自己心的素質,消弱乃至斷除煩惱的重要性有多少百分比?為什麼?

 

 

 

 

 

 

 

 

 

雲端起觀-    109

    出世間心3

 

各位賢友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關於出世間心的內容。

昨天我們講到了初果聖者,如果再來投生,他會一生比一生更加殊勝。有人說初果聖者躺著都能夠證悟涅槃,這是說笑話。一個已經證悟了四聖諦的初果聖者,他的巴拉密不會讓他睡覺的,他的「精進捨」是很有力量的。對於已經證果的人來說,他會一如既往的、非常精進地繼續修學佛陀的法、實踐佛陀的法,直至徹底地證悟涅槃。當然他會根據他的一些願。有一些初果聖者就是有願,希望在佛陀的正法在世的時候,能夠更多地幫到無始以來的親朋、父母、師長。佛陀講過,以他的智慧觀察31界所有的眾生,很少看到在無始的輪回當中,沒有互相做過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以也有一些聖者,在佛陀的正法裡面找到了自己的立足處,就是有果位了。他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服務佛陀的法,這也是很令人贊嘆的。但佛陀總是鼓勵盡快證得阿拉漢。

初果聖者與凡夫的區別,就是凡夫再努力生到色界、無色界,即使到非想非非想處天,84千大劫,生命也有終止的時候。終止了,他還要在31界裡面輪回。雖然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命終之後不會直接墮入惡趣,但是他在後面輪回的生命裡面,難免還會墮入惡趣。而且佛陀講,對於一個凡夫來講,惡趣是我們恆常的家;而善趣是非常的難得,偶爾非常幸運才可能投生到善趣。所以凡夫的未來非常不確定的、非常不保險。我們這一生有幸還能遇到佛陀的正法,是我們過去累積的行的種子成熟。所以一定要下定決心,精進地修學,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設定今生至少證得初果這樣的目標,才是對自己負責任啊,是對生命的負責任,也是最好的保險。 

我們大家自己想一想,每一天要做那麼多事,要生存,有些是為了生存,有些只是為了獲得更多。應該拿一點時間來給自己,讓心安靜一下,訓練訓練正念正知。或是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有哪一些需要提升的短板,讓我們不夠幸福的短板。

我們的心總是在五欲中馳求,「我要獲得這個,我要獲得那個」。以為獲得很多,可以更幸福。然而幸福就像一個水桶一樣,你是獲得了很多,有錢、有車、有地位等各種各樣。但有一塊短板,什麼呢?你的心快樂嗎?你的心是個短板啊!如果你的心是短板,你那個水桶再高大,那個幸福的水桶也裝不了多少幸福的水,滋潤不了你的生命啊!

我們經常講反向思惟,人要反向思惟啊!人活著幹嘛?追求幸福啊!幸福到底是什麼樣的內容呢?幸福與否,是我們的心去感知的嘛。我們一生在外折騰,有些人得到了,有些人沒有得到。但我們很少有人往內看,就是造成我們幸福與否的真正要素到底是哪一些,那我缺什麼?我們在這個上面努力,總比去折騰這個本來已經很高的板要強啊!反向思惟的模型就是這樣建立的嘛。大家自己都有學習過,或者做過這樣的培訓都知道。

找自己的短板,我們最大的短板就是從來沒有關懷過我們的心,從來不知道我們的心是健康還是不健康。

證初果,你的心就走上了健康的保險大道。所以要努力。

我們學完入流道,接下來是一來道。

一來道

一來道,「斯陀含」,顧名思義,就是再來此世間結生一次。在《人施設論》中說:「哪一種人為一來者?於此,有一種人滅盡三結,貪瞋痴減弱,成為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結。這種人稱為一來。」(Pp.34

滅盡了三結,就是已經證初果了。四種聖道,其中的入流道、不來道、阿拉漢道是可以斷除相應煩惱的。只有這個一來道,二果的聖道沒有斷除任何煩惱,但是它強有力地削弱了剩下的貪瞋痴。由於削弱了貪瞋痴,而成為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的終結。苦的終結就是完全斷除煩惱,滅盡諸苦。這是巴利聖典對一來的定義。

證得第二聖道和聖果的一來者,有五種情況:

第一種,他在人間證得一來道果,然後接著下來繼續修行,並在這一生,在人間般涅槃。他就沒有再來,就這一生直接證阿拉漢,從一來、三果、四果,然後在這一生就結束了。佛陀時代,有很多弟子就是這樣。

第二種,他也在人間證得一來道果,然後死後投生天界,然後就在天界裡面繼續修行、斷除煩惱、證悟涅槃。很多賢友問:「天界裡面能不能修行?」天界裡面很多這樣的聖者,你要發願能夠遇見他,就可以跟他修學。

第三種,本來他就在天界,而證得一來道果,然後他就在天界繼續修行,斷盡一切煩惱,證悟阿拉漢,般涅槃,不再投生。那這樣的有哪一些呢?比如佛陀時代,作為天人,來聽聞佛陀講法,然後證得初果、二果。或者舉個例子講:你這一生還沒有證果,然後努力修行,發願生到天界去繼續做修法天神。然後到了天上,你化生結生還是很努力,而證得一果、二果也是可能的。

第四種,在天界證得一來道果,然後再投生到人間,在人間斷盡一切煩惱,證悟涅槃。這種人一般都是有願。看有什麼樣的人要幫忙的,他才再來的,不然就不來了,來人間很苦的。

第五種,在人間證得一來道果,這一生死亡後投生天界。由於煩惱沒有斷盡,因為天界總是有很多欲樂,那麼在天界命終後再投生到人間一次,並在此人間斷盡一切煩惱。這個普遍也是有他的願望的人。

因此,一來聖者有這五種類型,到最後證悟,完全般涅槃。

由於初果、二果聖者還沒有斷除欲貪,五欲的貪沒有斷除,所以對飲食、男女、睡眠,感官的所有各種貪欲感受都還會有。另外因為沒有徹底地斷除瞋恚,所以偶爾還會生氣,還有排斥心、緊張、害怕、恐懼。因為這種煩惱只有到第三道的時候才會斷除。經典裡面講給孤獨長者的女兒已經是二果聖者,沒有嫁出去,還鬱鬱不樂。

不來道果

不來道果,第三聖道的聖道果,稱為「不來」。「不來」的意思就是不再返回到欲界,不來欲界了。

《義注》里這麼說:「不來者,名為對欲貪、瞋恚於心不動搖,以及決定性不會再從其世間退回來者。」 

不來道為什麼不會退回來呢?因為他斷除了兩種煩惱:一種是欲貪,對欲界的感官快樂的貪求,就是我們人世間、欲界天以下的所有眾生的渴愛;第二個是瞋恚,初果聖者斷了與瞋相應的嫉妒和慳吝,到了三果的時候,所有的瞋全部斷了。欲貪和瞋恚,加上前面的有身見、戒禁取和懷疑,我們稱之為五下分結。到了一來道心生起的時候,這五下分結就完全被斷除。因此三果聖者不會再對男女、性慾這些有貪求,對於飲食,各種愛好也就沒有了。由於他已經完全斷除了瞋恚,所以不會生氣、緊張、發怒,因為愁悲苦憂惱而引發的哭泣、流淚。

因為不來聖者已經斷盡了能夠把有情捆綁在欲界的最粗的兩條繩子——欲貪結和瞋恚結。所以不會受到欲界煩惱力的牽引而再投生到欲界。所以不來聖者如果在今生不能證悟阿拉漢,他死後只會根據他的定力和願望投生於色界和無色界梵天。即使他是一個沒有禪那的三果聖者,他也會投到色界的五不還天。他只要投生到色界,就到五不還天,並在五不還天中般涅槃。這種不退回是決定性的,決定不會再從其他世間退回來,退回到哪裡呢?退回到更低級的生命界和輪回。

經典裡面經常講:「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個世間回來。」

化生,這個我們懂了,就是四種生起的方式之一,胎卵濕化——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雞、鴨、鵝、蛇這些就屬於卵生;人類、牛、羊、馬屬於胎生;蛆、蚊蟲是在潮濕之處生起來的,是很低等的生命,叫濕生;地獄的有情、大多數的鬼類是化生。地居天以上的天人和所有色界、無色界的梵天人都是化生。三果聖者死後必定是化生。

三果聖者假如今生還沒有斷盡一切煩惱,下一生必定投生到色界、無色界天,因為他沒有五下分結了。

我們前面的課程中曾學過《小問答經》,就是佛陀時代的一個大富長者叫Visākha,他去請教法施比庫尼的一段問答。那這個Visākha跟這個法施比庫尼是什麼樣的因果關係呢?

佛陀在還沒有成佛之前,作為菩薩,曾經跟賓比薩拉王有約定,如果他證悟了就先來度他。所以佛陀成佛第一個雨安居之後就來到王捨城見賓比薩拉王。賓比薩拉王就帶著很多的臣民來迎接佛陀。然後佛陀給他講法,當時賓比薩拉王證得初果,也有很多的臣民證得果位。這個Visākha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富翁,他也證得了初果。他證得初果以後,經常定期去拜會佛陀,到竹林精捨去聽法。

他經常在佛陀那邊聽法,總是每一天都非常有正念地修習止觀。有一天他就證得了斯陀含,他就從初果變成二果聖者了。那二果聖者因為他還沒有斷除欲貪和瞋恚,所以他在他的妻子面前沒有什麼特別的顯得奇怪的現象。後來他繼續努力,有一天證得了三果阿那含,成為三果聖者。因為三果聖者永斷了欲貪和瞋恚,所以Visākha完全沒有感官欲樂的心會生起來,沒有這些欲貪、瞋恚。所以他感受這種從欲界的愁悲苦憂惱、黏著,超脫出來的超凡之樂。

那一天在竹林精捨證得三果以後,第二天清晨他很安詳地回家,走起路來非常的平靜,就像一個聖者沙門一樣,平靜、安定、不為外境所動。Visākha的妻子,就是這個法施,等了他一天了,很熱切地等待丈夫回來,她從窗戶遠遠看到丈夫像往常一樣回來,她就很歡喜。

以前Visākha經常會去竹林精捨聽法、授八戒。一般授八戒他就在竹林精捨過夜,第二天明相之後再從竹林精捨回家。以前妻子等待他回來,Visākha也很期待妻子會在窗前等待他。然後他一走近,兩個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幸福的微笑著問候對方。但是這一天有點奇怪,Visākha一路走回來,連眼睛都沒有抬,看都沒有看他的妻子,只是目視前方平靜緩緩地走回他的房子。所以他的妻子就感到很擔憂,她覺得「他怎麼了?」就有點發蒙了。

她還是像往常一樣的來到家門,迎接她的丈夫,她希望丈夫能夠伸出手拉著她一起上樓。但是讓法施很失望的是,Visākha沒有像往常那樣,而是收回了自己的手,獨自一個人靜靜地上樓。Visākha的表現非常奇怪,就讓法施覺得一定有什麼原因。她想:「現在先不問,他可能在禪修。」所以她勉強的想推遲到吃飯的時候再問一下什麼原因。

一般Visākha在吃飯的時候都會跟妻子邊吃飯邊聊天,評點一下飯菜的味道。可是,到了吃飯的時間,Visākha來了,他就泰然自若地獨自開吃了,甚至都沒有邀請妻子說:「妳一起來吧,一起吃吧。」沒有。就非常有正念地,就像一個比庫一樣、一個禪修者一樣地,就這樣子吃完了。法施看完以後,就非常地憂鬱,心想:「這是怎麼回事呢?」不過她還是保持沈默。妻子很賢惠,希望到晚上的時候能夠瞭解原因。可是當夜幕降臨之後,Visākha並沒有走進他們夫妻的雙人臥室,而是自己到另外一個房間躺在長椅上過夜。這讓法施就更加鬱悶,但是她還是不敢問他,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了兩天。

到第三天晚上的時候,她終於再也沒有辦法忍受了,她就走進Visākha睡覺的那個房間,很恭敬地低著頭,沒說話。

Visākha就問:「法施啊,什麼事讓妳到這裡來啊?這個時間跑這裡來乾嘛?」

法施就說:「你最近的表現啊,很不同往常,轉變太大了。」她等了三天了,才被迫在這個不適當的時間來找他,想問問他什麼原因。

她問Visākha說:「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人啊?」

Visākha說:「沒有啊。」

她又說:「是不是有人說我的壞話,所以你不理我了?」

Visākha說:「沒有啊,沒有這樣的人。」

法施又說:「那我一定有什麼過錯,讓你這樣來對我。」

Visākha說:「你沒有任何過錯啊,妳挺好。」

最後,法施沒辦法,只好直言不諱地講:「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這幾天這樣默不作聲?理都不理我,讓我覺得非常困擾。」

這時候Visākha就想:「哎呀,這個不好辦了。」他就思惟,他不可避免地必須告訴她到底發生了什麼,否則法施可能會鬱悶而死。

正常來講,親見親得的法應該是秘而不宣的,真正的佛陀的聖弟子證得聖道、聖果是不講的,沒什麼好宣揚的。所以大家現在如果聽到有人宣揚自己是什麼聖道、聖果,就要小心一點。在家人一般都不會輕易宣揚自己證得什麼果位。

現在Visākha發現沒辦法了,只有揭示事實的真相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因此Visākha就非常平靜、溫和地給法施講:「聽著,法施。因為我聆聽了那位覺者的開示之後,就獲得了出世間法,這出世間法重新塑造了我。過後不久我又再次獲得了新的出世間法,這出世間法又重新塑造了我。但是這兩次的出世間法,我還沒有完全解脫感官的欲樂,所以那時候我們的婚姻關係依然照舊。但是前兩天我第三次獲得的這種出世間法,極其地殊勝和驚人。那麼在我這個地方,一切的欲樂、愛染,徹底地不存在了。我的身心徹底的清淨,而且非常喜歡獨處遠離。所以請不要誤解我,現在這樣的態度,沒有什麼其他的原因。那現在怎麼辦呢?如果你願意、喜歡,家裡的所有財產全部歸妳。或者從今以後,妳我就像兄妹、姐弟一樣來共處,我將知足於妳給我的所有的食物。再或者,妳可以帶走這裡我們所共同擁有的一切財產,去任何妳想去的地方,找任何妳想找的人,開始新的生活。當然如果妳沒有去過這樣的生活,妳沒有這樣的意思,妳也可以留下來。我將照顧妳,如同照顧自己的妹妹。

Visākha這樣說完以後,法施就思惟:「一般人不可能說出這種話來。Visākha這個老兄,一定是真的成就了很特殊的出世間法。」法施的巴拉密很強,她這個時候就安住於如理作意。我們想,如果法施沒有安住於如理作意,可能一般的人就會生起邪見,「你這個無情無義的人,你決心斬斷我們的婚姻關係,我要以牙還牙,這個世界上男人不難找。」但是她沒有懷著這樣的顛倒想,她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女子,她不會採取這種錯誤的行動。所以她思考完以後,她想:「既然Visākha,這位過去的先生已經斷除了一切欲貪、貪染,那他就是已經斷除了所有他們曾經一起一直都深深地貪著的那些欲樂。這樣的法確實非同凡響,我也要去獲得,我也要親自去證得這種非凡的法,也要去圓滿成就這樣的法」。

她生起這樣聖潔的念以後,她就問Visākha說:「我的主人啊,你所得的法是只有男人才能獲得,還是女人也一樣能獲得啊?」

Visākha告訴她說:「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一樣能獲得。只要具足巴拉密,並且以信仰和熱情殷重地修習,就能夠得到這種殊勝的出世間法。」

因此法施就請求Visākha允許她出家去成為比庫尼。Visākha聽到法施這樣的請求,非常的高興,說:「法施,妳能這麼說,真是太好了。薩度!薩度!我很久以來都希望妳能夠走向修行的路,只是我不知道妳是什麼想法,我沒能說出來。今天妳能這樣想,那太好了。我現在就非常歡喜地許可妳出家。」歡喜到什麼程度?Visākha連夜跑去見賓比薩拉王。見到賓比薩拉王的時候站著,他不跪,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三果聖者,賓比薩拉王是初果聖者,站著不跪,向賓比薩拉王請求。

賓比薩拉王說:「你半夜跑這裡來乾嘛?」

Visākha說,他的妻子法施想出家,他想請求國王允許坐他的金轎子到僧團那邊去參加她的剃度儀式,想獲得這個特別的許可,使用金轎子的許可。然後還希望賓比薩拉王允許他安排人清洗城市中走向竹林精捨的所有的道路,以便很隆重地列隊進行。賓比薩拉王就給予Visākha這個特許。

第二天Visākha就以非常隆重的方式讓他的前妻法施,坐上金轎子到竹林精捨,請比庫尼僧團給她落髮成為比庫尼。

法施因為是在摩揭陀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所以她出家,也很轟動,結果天天有很多人來找她,她不堪其擾,最後請求她的阿闍梨,她的戒師,帶她去獨處。結果很快,沒幾天時間就證了阿拉漢,具足四無礙解智的阿拉漢,因為她有很強的巴拉密。可能是十天半個月,聽說法施比庫尼就回來講法了。那個時候Visākha還是個三果聖者,他還沒證阿拉漢,所以他就擔心法施比庫尼是不是退心了,為了名利回來了。所以他就去找法施比庫尼問了那麼多三果聖者,乃至於是四果聖者才能問的這些問話,來確定法施比庫尼是不是獲得成就了,所以才有這個《小問答經》。

這故事講的是什麼意思呢?一個三果聖者斷除了欲貪和瞋恚的一種表現。

三果聖者以後是阿拉漢,阿拉漢的四道四果。

斷除一切煩惱稱為阿拉漢。阿拉漢,在思惟佛陀的功德裡面,其中有一個,佛陀也稱為阿拉漢,因為佛陀也斷除了一切煩惱。

阿拉漢有五種含義:

第一個,已經遠離一切煩惱故,稱為阿拉漢。就是對一切煩惱已經離得很遠。

第二個,已殺死煩惱敵故,也稱為殺敵。有的人翻譯叫殺賊」,故為阿拉漢。

第三個,已破除輪回的輻。如果車輪的輻被斬斷了,車輪就不會再轉動。所以輪回的輻被破除了,就不會再輪回,所以破輻稱為阿拉漢。

第四個,有資格受資具等供養,有資格得到四種資具,衣食住藥四種資具的人天供養。

第五個,對惡行已無秘密故。阿拉漢不會再有種種的惡行,也不會再覆藏惡行。就是阿拉漢不會再造作身惡行、語惡行和意惡行,自然也無需隱藏,所以無秘密惡。

這是《清淨道論》和律藏的《義注》對阿拉漢的解釋。

斷盡煩惱者包括諸佛、獨覺佛、阿拉漢。其實在北傳唸佛陀的功德名號裡面——「南無婆伽梵、如來、應供、正遍知」。「應供」就是阿拉漢其中的一個功德。只是因為北傳傳統來講,認為佛陀不應該是阿拉漢,所以用阿拉漢的其中一個功德——「應供」,來代表阿拉漢。

在上座部來講,我們禮敬佛陀,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這是「禮敬那位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所以佛陀也是阿拉漢。為什麼呢?因為斷盡了一切煩惱。

阿拉漢也稱為無學。初果、二果、三果叫有學聖者,阿拉漢稱為無學。學就是學戒定慧三學。對於初果、二果、三果來講,戒定慧還沒有圓滿,還要學。阿拉漢聖者已經圓滿了戒定慧三學,所以不需要再學習。在戒定慧的層面上,他已經斷除一切煩惱故。

阿拉漢聖者在三果聖者已斷的五下分結的基礎上,阿拉漢聖者還斷除了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我慢、無明。包括像昏沈、睡眠、追悔這些都徹底地斷除。阿拉漢再沒有留下任何的煩惱,只是還會有一些習性。乃至像沙利子尊者也有一些習性。居士請他去應供,剛好在下雨,下雨剛剛過,沙利子尊者遇到路上有水的時候就會跳過去,一次兩次以後,居士就奇怪:「哎,這個上首弟子沒有威儀啊,有水會跳過去。」這是一個傳說。沙利子尊者觀察到居士有這個心態以後就調整。據說他過去生曾經做過猴子,所以就有這樣的習性,並不代表他有煩惱。

有些阿拉漢會留下一些習性,而煩惱會完全地斷除。有的阿拉漢喜歡獨處、有的阿拉漢願意說法、有的阿拉漢喜歡持戒、有的阿拉漢喜歡持誦佛陀的三藏、有的阿拉漢喜歡禪修,這些就是性格的習慣。習氣是不容易完全斷除的,就是那一種慣性,不容易完全斷除。

所以對於阿拉漢來講,佛陀經常會提到:「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

生已盡,就是導致再生的煩惱已經斷盡,生命的輪回也斷盡了。

梵行已立,就是清淨的梵行、聖潔的生活已經建立起來。

所作已作,就是應當做的已經做了,就是戒定慧都修學圓滿了。

再無後有,就是阿拉漢已經斷盡了一切煩惱,以前所造的業得不到煩惱的資助,就像一棵大樹被人家連根刨掉,即使看上去還枝葉茂盛,但是它不可能再生長了。同樣地,過去所造的不管是善業還是不善業,由於得不到煩惱的資助,所以在阿拉漢這一生生命結束,五蘊離散以後,它就再也不會生起新的生命,就是沒有再重組生命的的力量。這些業就完全成為無效業。

我們講修行乾嘛?修行就是累積導向涅槃的業。而導向涅槃的業成熟的時候,會讓所有的業都失去效果,完全無效,無餘地進入涅槃。

那證入涅槃是一個什麼狀態呢?佛陀沒有講。為什麼呢?因為你無法去理解。為什麼說無法理解呢?其實我們都不用講,阿拉漢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我們無法理解。我們每天的禪修報告,有些禪修者,他入了禪那;有些禪修者,他呼吸還找不到。那你想,那個呼吸還找不到的人,他能不能理解那個入禪,說得到遍滿喜,渾身就像浸泡在快樂的油桶裡面,被快樂的油泡酥了的那種遍滿的體會,你怎麼體會?我們是體會不到的。對吧?

 

初果的道心和初禪的禪那心以及世間的悅俱智相應的善心,從心所的構成上來看是一樣的,但是它們的境界完全不同,對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我們講境界,人的境界不同,你是很難去體會的,就是低層級的心無法去體會高層級的心。看起來都是悅俱智相應的心的組成,它可以是普通的弱的世間善心,也可以是強的世間善心,還可以是各種初禪的善心,它也可以是道心,可以是初果道心,也可以是二果道心,也可以是三果道心,也可以是四果道心。

不用講道和果,小氣的人無法體會慷慨人的心胸。總是抓取苦的人,他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每天都在很富足的生活裡面的人,他不知道生活很艱難的人的身心有多麼的苦;喜歡執取的人,他無法瞭解中捨;極端的人,不知道中捨的自在;懶惰的人,不會知道精進的樂味;沒有信仰的人,不知道有信仰的人有多麼的安穩;無信仰的人,他總覺得自己的心很強大;但是有信仰的人,他可以很安穩。為什麼呢?他內心很篤定。掉舉的人不知道正念的清明;愚痴的人永遠不知道智慧有多麼的深邃。

古話講:「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不知道鴻鵠的意願。這個欲你不知道。躁動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寧靜;很沈重的人,不知道什麼是輕快;很僵硬的人,沒辦法柔軟;拙笨的人,你不能適業心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的人無法練達,善心生起來很困難。諂曲的人總是遠離正直。所以我們講:「螻蟻之心怎麼度大象之腹呢?」這種是笑話。所以我們用凡夫的心去測度聖人之境,就跟井底之蛙一樣的。

我們學法要有這樣的態度,心差一點點,你都沒辦法明白。但是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理解,理解這個文字相。前兩天我講:「依文解意,不可以會道。」這是蕅益大師講的,漢傳的大師都是這樣講,「依文解意,不可以會道」。但是我們總喜歡拿著文字相,做各種評價,以為自己是對的。你是可以提出疑問,但是你為什麼不去落實呢?為什麼不讓法入心呢?而一定要在文字相上折騰?這就是本末倒置啊。

回過頭來我們看為什麼出世間心,它又有8個,又有40個之分呢?8個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道心加上果心,428嘛,四個道心,四個果心是八。40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每一種的道心、果心都可能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證得,那58,就是五八四十。

一般的純觀行者,沒有安止的禪那。對吧?那麼他觀察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然後證得初果、或者二果、或者三果、或者四果。那麼他的道心就是長這樣的,跟初禪心、或者悅俱智相應的心一樣,加上三個離心所:正語、正業、正命。對於純觀行者,也包括你有禪那的人,就是你已經證得四禪八定了,但是你在觀察一般的名色法,色法或者初禪以下的名法,不管是善法還是不善法,而道心出起,那你的果定就只能是初禪這種類型的果定。你的道心就是跟悅俱智相應的心加上三離心所,36個心所,37個名法是一樣的。

 

如果你剛好在觀察二禪的名法的無常、苦、無我,而道心出起,那你的道心就是長這樣的(如上圖ppt)二禪道心。觀察二禪的名法的時候而證得道果,出來的是二禪道心,同樣你的果心也是二禪的果心。

 

那三禪道心是觀察三禪名法,四禪道心是觀察四禪名法,五禪道心是觀察五禪名法。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這樣。比如說你初果的時候,你是觀察普通的名色法,然後證得初果,那你初果的果心,只能是跟初禪一樣的狀態。雖然你的定力很好,但是你初果的果定,以後再入果定一直都是初禪的這種狀態。你不可能在初果的果定上,給它再捨一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捨不上去,它一直是那個樣子。除非,你可能後面再努力,在證二果的時候,你觀察五禪的名法而證得二果的道果,那你二果的道心就是五禪,你的果心也是五禪。以後再入果定的時候,就入二果的第五禪的果定。一般再入果定,都是在入它最高的果位的果定。

這是40種跟8種的區別,就是這種區別了。

神通心路

神通心路,在論教里都是第五禪,入第五禪安止。然後出定以後,再做決意你要生起什麼樣的神通。

所以要入神通的人,第一個,你要先入第五禪的安止定,穩定以後從第五禪安止出來,決意。比如你要天眼,你要神足。這個決意是正常的欲界的7個速行心這樣的形式。

 

如果你的神通熟練的話,決意以後就會進入第五禪的神通心。第五禪的神通心,我們看一下(如上圖)。它這個速行是這樣,意門轉向、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生起一個神通心。神通心也是只是一個剎那。所以你不要看這個人出現神通,可以化現一千個人幫他一起乾活,他也是生起一個神通心。然後剩下他該乾嘛乾嘛,那一千個人就按照他的意願乾多久就乾多久。或者他點石成金,就是把那塊石頭變成金子,要變成多長時間那就是多長時間,永久的就是永久的,這和他神通的功德有關。

 

實踐題:思惟在自己關注的所有事項中,對於提升自己心的素質,消弱乃至斷除煩惱的重要性有多少百分比?為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