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覺支:定】
「定」是定著於觀察所緣的心所,刺穿、洞悉所緣,並在該處停留,其巴利語為samAdhi。
◎特相──安定
定的特相是不散亂、不散失、不離散。這意指心安住於觀察的所緣,嵌入其中,在該處維持靜止與平靜。
◎靜態的定與動態的定
定有兩種,一種是持續的定——以單一所緣來禪修所獲得的定。這是種在完全寧靜的禪修中所獲得的定——要求心停留在一個所緣,而排除一切其他的所緣。遵循這條持續定的道路的人,特別能在成就禪那時,得到這種經驗。
然而,修習毗婆舍那的目標在於發展智慧與完成各階段的觀智。當然,觀智是指基本的直覺的領悟,如分別名色,透過因與果而直接理解名色的關係,以及直接領悟一切名、色法的無常、苦與無我。這些是基本的觀智,在到達以涅槃或一切苦滅為所緣的道心與果心之前,還有其他必須經歷的觀智。
在毗婆舍那的修習中,所緣的覺察範圍至關切要。毗婆舍那所緣的領域是名、色法——不訴諸思考過程而直接感知的東西。換句話說,修習毗婆舍那時,要觀察許多不同的所緣,目的是深入地理解它們的本質。第二種定——剎那定,在修習毗婆舍那中是最重要的,毗婆舍那的所緣始終在生滅,剎那定則在每一剎那隨著每一所緣而生起。雖然這種定具有短暫的特質,卻能剎那剎那毫無間斷地生起。若真如此,剎那定便與持續定一樣,有使心輕安並鎮伏煩惱的力量。
◎功能──聚集心
假設你正在禪坐,觀察腹部的起伏,當你精進地注意起伏的過程,便是活在當下。隨著你努力、精進地培養覺知的剎那,生起一個相當於「觀」的心理活動,就如心固著在觀察的所緣一樣,你掉落或陷入所緣之中。心不僅是一境性且洞察所緣,也不僅在那個剎那於該所緣上保持不動,這個定心所還擁有聚集與那一心剎那同時生起的其他心所的力量,定是聚集心的要素,這也是它的功能,它將所有的心所集中一處,使之不致分散或散亂,心因而穩固地嵌入所緣。
◎現起──寧靜祥和
此處可用親子關係來比擬。好的父母希望子女長大後彬彬有禮、具道德上的責任感,朝著這個目標,父母對子女施行某種程度的管束。孩子尚未成熟,缺乏判斷的智慧,因此,父母須確保他們不會跑出去與附近的頑童廝混。諸心所在這方面就像小孩子,小孩若無父母督導,會做出傷害自他的行為,同樣地,不受控制的心也會因不好的影響而受苦。煩惱總是在附近徘徊,若心不受約束,便容易與貪欲、瞋恚、忿怒、愚癡等不良少年廝混,心會變得狂野無禮,而顯現於言行。
心就如孩子,一開始會厭惡紀律,然而不久,就會愈來愈溫順、文雅、平靜,愈發遠離煩惱的攻擊。專注的心變得愈來愈安定、寧靜、平和,這種寧靜祥和的感覺即是定的現起。
小孩也是如此,如果好好照顧就會變得溫順。或許他們一開始本性狂野,但成熟以後,便了解為何要遠離惡人,甚至開始感謝父母的照顧與管束,或許也會觀察到童年時那些父母缺乏警覺的朋友,長大後變成罪犯。當他們大到可以進入社會,將能辨別那種人可以做朋友,那些人需要遠離,而隨著年紀漸長與成熟,這些教養會使他們繼續繁榮昌盛。
◎定讓智慧生起
定是開啟智慧的近因,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事實。一旦心寂然安靜,便有讓智慧生起的空間,而能理解名色的真正本質。也許會直覺地領悟名色如何區別,兩者如何以因果相連,一步步地智慧將洞察愈來愈深奧的真理,行者清晰地看到無常、苦、無我的特相,最後證得苦滅的觀智。這樣的覺悟產生時,不論處於何種環境,行者絕不可能再成為粗鄙邪惡的人。
◎父母與子女
為人父母者,或有可能成為父母的人,此處也許應該側耳傾聽,藉由定來管理自己的心,對於父母而言非常重要,他們最終應當完成各階段的觀智,如此才能善巧地帶大子女,因為他們可以清楚分辨善行與不善行,能如此教導子女,特別是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無法管理自心、行為粗魯的父母,無法幫助子女發展美德與智慧。
我在緬甸一些為人父母的學生,在開始禪修時,只考慮子女教育、賺錢營生等世間的福祉。之後這些父母到我們的中心禪修,他們練習得很深入,等回到子女身邊時,有了新的態度與計劃。現在他們覺得對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管理自心、發展善心,而非僅是獲得世俗的成功。在孩子成年後,父母都力勸他們禪修,事實上,當我問這些父母,在有了禪修體驗前與有了體驗後,生的小孩是否有所不同,他們如此回答:「哦,當然!在我們完成禪修後生的小孩比較聽話與體貼,比其他孩子有顆善良的心。」
◎近因──持續的注意
佛陀說,持續地如理作意——目標對準定的發展,是定的近因,前定是使相續定生起的因。
◎生起定覺支的十一種方法
註釋書描述另外十一種生起定的方法。
(一)保持清潔
首先是身體與環境內、外處的清潔。這點的影響已詳述於第二擇法覺支。
(二)平衡的心
定的第二個起因是平衡五根,慧與信一組,精進與定是另一組,我已用一個章節討論過五根的平衡了。
(三)維持清晰的似相
相較於完全的毗婆舍那,第三因素與止禪比較有關,因此我只簡要地提一下。亦即精熟於定的所緣,意指維持清晰的似相,如止禪中所使用的方法。
(四)振奮沮喪的心
第四個因素是在心變得沉重、憂鬱或沮喪時,使其振奮起來。你肯定在禪修有過許多的跌跌撞撞,這些時候應試著振奮自己的心,或可運用生起精進、喜或觀的一些技巧。振奮沮喪的心同時也是老師的工作,行者拉著陰鬱的臉來小參時,老師會知道如何激勵他。
(五)抑制過度興奮的心
有時也需要抑制興奮的心,這是第五個發展定的因素。行者在禪修中常常會有令人迷戀的經驗,因而變得興奮與活躍,他們的精進過度氾濫。此時老師不宜給予鼓勵,應該以使行者回到適當位置的方法來教導,也可以運用前一節討論過的方法,來幫助行者激發第五輕安覺支,或是教他放鬆,只是鬆緩下來觀察,不要過度精進。
(六)策勵因疼痛而怯弱的心
如果心因疼痛而畏縮怯弱,也許需要為它製造點快樂,這就是第六個方法。行者也許會因為環境或舊疾復發而感到沮喪,此時心需要振奮與清明,好讓它再度明亮、敏銳,你可以嘗試各種方法使心振奮,或者老師也可以鼓舞你——不是說笑話,而是鼓舞人心的談話。
(七)持續平衡的覺知
第七個生起定的方法,是一直維持平衡的覺知。有時隨著禪修的真正深入,你似乎無須任何精進,仍能專注於所緣的生滅,此時即使覺得這種舒適的速度太過緩慢,很想踩下油門,也應試著不去干擾它。你可能想要飛快地了解佛法,若真的試著加速,便會擾亂心的平衡,覺知會因此變得遲鈍。在另一方面,任何事都這般美好平順,你可能會太過放鬆,而使禪修退步。不費力的精進出現時,你應該隨之航行,儘管如此,還是要跟上所表現出的動力。
(八)遠離心散亂的人;(九)選擇能專心一意的朋友
第八與第九個生起定的因素是,你應該遠離不專心的人,而結交能專注的朋友。既不平穩又不寧靜的人,從未開展任何的定,身上帶著許多不安,這種父母生下的小孩,也會缺乏心的寧靜。
緬甸有種概念,非常接近現代西方「磁場不錯」的觀念。許多從未禪修的人,一到禪修中心拜訪,便開始覺得寧靜與安詳,這樣的例子很多。他們感受到行者精進用功的磁場,有的人便決定來禪修,這似乎很自然。
佛陀時代,殺害父親以篡奪王位的阿闍世王(AjAtasattu),他犯下惡行後,許多夜晚都無法成眠,最後決定找佛陀商量。他穿越森林,遇到一群比丘,正安詳專注地聆聽佛陀開示。據說他所有的悔恨與不安都消失了,心中充滿著許久未曾感受到的平靜與輕安。
(十)思惟安止的寂靜
第十個方法是思惟禪定的寂靜與輕安,這與以此種方式禪修,並成就完全寂靜的行者有關。回想曾用來達到禪定的方法,他們此刻可以暫時使用此法以達到心的專注。尚末成就禪定的人,可以回憶某些剎那定很強,而感到寧靜與一境性的時刻。藉由回憶解脫五蓋的感覺,以及持續激發剎那定所產生心的寧靜,會使得定再度生起。
(十一)使心向於定
第十一也是最後一個定生起的因素,是持續地讓心趨向定的發展。凡事皆仰仗於每一剎那的努力,若你試著專注,便會成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