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_400_178  

既然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終點,相信每個人都希望當生命走到盡頭時,能夠做好準備,不痛苦地、不掙扎地、尊嚴地離開。然而,基於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生活經驗、人生觀等種種的因素,在現實世界中要達到善終的目標,則是要經過很多的學習與準備。

在醫院例行的研討會中,「善終」一直是極重要的課題。日前,一位緩和醫療科的醫師,報告了兩個病例,一位是50多歲已經離婚的乳癌病人,從一開始,病情就不輕,而接受了手術、化療、放療等全套的治療,病情控制了約10年後,還是復發了,過去三年她就不停地進出醫院,近半年來病情逐漸失控,身體也愈來愈虛弱。

儘管醫師們多次與她談到預立「不急救」醫囑的事,但是,她堅持要繼續奮鬥。有天清晨護士發現她失去意識,然因她未簽囑「不急救」同意書,值班醫師一方面連絡她兩位親人(兒子與弟弟),一方面為她插管,親人來到後,仍表示要搶救到底,直到隔天兒子目睹了母親不是他願意看到的樣子,才決定讓母親過去。

多方溝通,做出更好的選擇

我們固然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權,但是,這番折騰卻違反了善終的目標。我們反思,這位病人也許對於醫療的極限還沒有充分的理解,我們的溝通仍有不足之處。當兩位醫師未能說服她時,其他的醫師、社工師或跟她較親近的護理師,可參與提供更完整的溝通。而且更多人的參與,也可能讓病人感受到醫療團隊真誠的關懷,才能幫助病人做出更好的選擇。

第二個病例,是被診斷罹患第四期泌尿系統癌的50歲婦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各處,只能給予支持性治療。這位病人主動要求緩和療護並簽囑「不急救」同意書,只是居家接受疼痛控制。醫護人員最後一次訪視時,病人已瀕臨死亡。因家人選擇讓病人在家裡順其自然地離開,醫護人員就授予家人臨終的準備,也聯絡好禮儀公司。

沒想到兩天後,護理師接到病人丈夫的電話,說病人正在一所醫學中心急救中,護理師感受到他的驚慌,請他趕快告訴急診室醫師,病人已經簽囑了「不急救」同意書,請醫師停止急救。

原來,家人發現病人在睡夢中停止呼吸,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想起隔壁住了一位護士,本來是想請她確定一下病人是否已經離開人世了!沒想到這位在急診室服務的護士,一進來,就開始壓胸,並且急忙請家人叫救護車。到了醫院後,家人才回神想起與我們連絡,在護理師的提示下,才把事情處理好。

顯然,對於許多家人而言,很可能是第一次面對死亡,難免驚慌失措。以上的經驗,提醒我們要更用心為家人做更好的衛教及心理準備,以免做出對不起病人的事。

 

 

 

 

 

 

(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號《遠見雜誌》專欄)

 

 

 

 

 

 

文章來源:

https://www.gvlf.com.tw/article_content_7060_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