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喇樹林的修行》
現在我要與你們分享菩薩放棄苦行以後的觀點。他去托缽,吃了一餐能讓身體恢復氣力的食物。之後呢?自五 隨從離開,到菩薩成就佛果,中間有十五天,這十五天他做了什麼?修什麼?他在沙喇(sāla,娑羅)樹林的尼蘭迦拉(Nerañjara,尼連禪)河附近,練習八定及十四種禦心法並證得五神通。這些都在附註《勝者莊嚴》(Jinālaṅkāra)的長詩裡有所說明,此註也提到佛陀的故事及他的前世。再問你們一次,他修什麼呢?修八定。之前他認為「這不是圓滿證悟之道,也不是趨向厭離之道,更不是滅苦之道啊!」是的,這沒錯!只證入八定並非趨向厭離之道,只證入八定也非滅苦之道。確實!僅僅證入八定也不是成為圓滿證悟者之道,但八定是修行及證得神通的基礎。之前他的不善業障礙了他,所以他不知道從八定之後該如何繼續修行。
當受到業力障礙時,我們會將對的當成錯的,並將錯的當成對的。這非常重要,你要在日常生活及經驗中反觀自我~觀照自己的觀點是如何地改變、如何地修正,如何地隨著時間而變化。你可能犯了很多錯事卻誤認為是對的,你也可能錯誤的拒絕了很多正確的事。當不善業遮障你時,這種事就可能發生。
雖然菩薩已經圓滿四個不可數(asaṅkhyeyya,阿僧祗)及十萬大劫的巴拉密,而且他在那最後一生已是被授記成佛的菩薩,他仍然把對的事想成錯的,將錯的事想成對的。由於他心中的觀點不同,所以他的期待也跟著有所不同。
他在沙喇樹林做什麼?修八定及十四種禦心法,並且證得五神通。他能很容易證五神通不是從他的兩位老師那兒學來的,而是因為在許多過去生做菩薩圓滿巴拉密時已經不斷的在修習了。你瞭解嗎?你必須知道,並不是因為兩位老師的教導,他能很快的證得神通,而是他在許多過去生以來的修習。
你知道菩薩在許多過去生即使沒有老師也已證得神通,這是他累劫所累積的巴拉密。但當他的不善業障礙他時,他就不知道有了八定之後該如何繼續修行。當不善業的業果漸漸減弱,他就知道如何繼續了。多奇怪!你明白了嗎?五隨從的觀點是與菩薩不同的,他們的觀點完全不同。
《第一個神通》
菩薩在衛塞月的月圓日做了什麼?他走到菩提樹下坐下來開始修入出息念(ānāpānasati,安般念)。他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及第四禪的安止定,然後他以八定為基礎修習其中一種神通。所以他於月圓日在菩提樹下用入出息念證入色界四禪定,又以八定做基礎,修五神通之一的宿命通或宿住隨念智。以這種神通,他回憶起他許許多多過去生。現在你明白了嗎?因為他今生注定要成佛,所以當不善業的障礙消失,他就知道如何正確地繼續修行。當因緣成熟時,他就知道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修行而無需老師或他人的教導。
因為有了宿住隨念智,他知道並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過去世。他知道自己每一世的名字、族名、住處、家人、及死亡的年齡,他能詳細的回憶很多世的細節。你記得他被燃燈佛授記的那一世嗎?那是四個不可數及十萬大劫以前。 他以善慧(Sumedha,須彌陀)隱士的身分被授記。他可以回憶那一世之前的無數世,並記得所有細節。佛陀說我們有過去世,不是他的幻想,是他用神通力親自徹見過去世而知見的。請記住你也有機會修習這種神通力,如果你證得這種神通力,你也是有同樣的機會直接看到你過去世的每個細節。佛陀教導的正法不是靠想像而來,而是親自證知的。佛陀說佛法是可以親證的,「來見吧!來見吧!」只要你願意且真心努力修行,你此生此世就能證得。然而如果你的觀點還不正確的話,你必須改變你的觀點。
有了宿住隨念智,他不僅僅詳細知道過去世,他還體悟到更深刻的內容,那就是了知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他用宿住隨念智證得究竟名色法,用這個神通,他如實了知了什麼?他如實了知究竟名色法。這是什麼智慧呢?有十六種不同程度的觀智,第一觀智是名色識別智,是識別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的智慧。所以我們可以說佛陀在初夜證得宿住隨念智,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他證得第一觀智-究竟名色識別智,後者是從觀智的角度而言的。
從四聖諦的角度而言,佛陀在初夜證得什麼?他證得 第一聖諦,什麼是第一聖諦呢?是苦聖諦。什麼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何謂五取蘊?簡而言之就是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這就是第一聖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說菩薩尚未成佛前在初夜證得第一聖諦。
《第二個神通》
他繼續修證第二個神通。在中夜,他證得第二個神通~天眼通或有情死生智。用天眼通,他能如實的看到正要死去的眾生;也清楚的了知眾生是各依其善與不善業而投生。 部分的天眼通能證得隨業趣智,就是能了知有情各隨業果法則而投生的神通。在中夜證得天眼通後,他明瞭善因導致 善報,惡因帶來惡報。清楚的看到生善趣之因及生惡道之因,並如實的了知並沒有一個所謂的造物主,一切都是由自身的業所造。
他了知業果法則並不是他想像得來的, 而是直接體證的。所以為什麼佛陀說:「比庫們,我告訴你們這些並不是從沙門或婆羅門那兒聽來的,我告訴你們這些是我自己如實知見、親自發現的。」
只要你們跟隨佛陀的教導,有系統的一步步修學戒、 定、慧,就在今生你們也可以如實知見。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很幸運,由於佛陀的出生,親證了真理,我們才有機會學習修行正法。
證得這個神通讓我們的菩薩瞭解了業果法則。從觀禪的角度,他證得什麼?他證得緣攝受智,即辨識因果的智慧。從四聖諦的角度,我們可說他證得第二聖諦~苦集聖諦。
《觀 禪》
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觀禪的所緣(目標、對象)是什麼?是名(nāma)、色(rūpa)、因及它們的果。所以觀禪的所緣是第一聖諦~究竟名色法以及第二聖諦~因及它們的果。請牢記在心。
我不知道你們的看法如何。在聽到這樣的法之前, 你們是如何想的?現在你們明白了嗎?菩薩已證得第一聖諦~究竟名色法和第二聖諦~因及它們的果,這些就是維巴沙那(vipassanā,觀,毗婆舍那)的所緣。只有在這之後,我們的菩薩~未來佛~才開始在後半夜修習觀禪。你們知道這些嗎?聽過嗎?是的,這是你們大家都應該瞭解的,菩薩是一步步的修習觀智,從思惟智開始。思惟智就是見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果的生滅而隨觀其無常、苦、無我之共相的智慧。
然後,他接著修隨後的幾個觀智,從生滅智開始。何謂生滅智?生滅智是見到行法生滅的智慧。有三個階段:隨觀集法~觀行法生起的本質;隨觀滅法~觀行法滅去的本質;隨觀集滅法~觀行法生起與滅去的本質。接著,菩薩繼續修下一個觀智~壞滅智。壞滅智只著重於觀照行法的滅去而漠視生起的階段,所以菩薩只觀察究竟名色法及因果的壞滅來觀照無常、苦、無我之實相。
(待續)
圖文取自 陳義德 臉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