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三個問題
(一)為什麽要學佛?
學佛是因為苦海的真相!在生命裡,在輪迴裡充滿著各種不安穩,有著許多的苦。因為苦,我們要修學佛法解脫之道,因為眾生苦,所以我們要找到遠離痛苦的方法。自己能夠離苦得樂,也讓眾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的成佛度眾之道。
(二)為什麽要修禪?
苦因從根本上來自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我們因為無明,對生命有著無盡的貪求執取,所以造許多的苦因,受很多苦果。修禪就是專門對治苦因的方法。
(三)為什麽要修學止禪和觀禪?
先修止禪培養定力,後修觀禪開發智慧。我們之所以無法擺脫苦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徹底的看清真相而產生無明,放不掉貪愛執取。佛陀度化眾生,引導眾生脫離痛苦的方法,就是引導眾生如實知見,即如實的用智慧看清楚世間真相。世間的千萬種法門,最後都回歸這一個方法,開發心的力量來看清真相。否則,脫離痛苦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觀禪的力量。
什麽是看清真相:看清四聖諦的真相,看清輪迴因果的真相,看清四種究竟法的真相,以及從看見生滅因緣的真相,到看見不生不滅的真相。在過程中逐步的消除苦因,當徹底的看清之後,就能徹底的斷除苦因,煩惱滅,五蘊滅,不再苦海輪轉。
什麽是看清真相的前提:心的能力。全面的說,心的能力是涵蓋三十七道品的心的品質,但關鍵是在心的定力。修行止禪可以增強定力,開發出心的力量,產生智慧之光照見萬法:包括究竟法、五蘊、六道輪迴、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法等各種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的真相。定力是讓我們能夠看清真相的工具,好比手電筒的光可以照亮陰暗的角落,陽光可以驅除夜晚的黑暗,帶來光明。這是止禪的力量。
戒的作用
在邁向‘定’的過程中需要有‘戒’。定力培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心太混亂,心有懊悔,心沒有忍耐,心不柔軟,心不真實,心太複雜,心狡猾拐彎,這樣種種的心都難以培育定力,看清真相。所以‘戒’非常重要。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兩種。止持戒是應當不做什麽,而作持戒是應該做什麽,即律藏中的戒律,是修行人的行為規範;另外還有一種經藏裡面的戒德,也就是傳統所說的美德。比如《慈愛經》中包括: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柔軟、易受教、謙遜、少欲知足、樸實、六根清明、睿智、不攀緣世間等等。把心裡複雜的我執、我慢統統放掉,以一顆正直淳樸,誠懇謙虛,如實坦然的心來過生活,待人處事。
真正的守戒不是技術上的不犯和執守,而是從內心去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無私的真心,這是所有戒和美德的根本。建立在私心和自我基礎上的‘美德’已經變得很複雜,失去了根本意義。有無私真心的人,他在生活上不容易掉進去一大堆的糾結,看不開,放不下,懊悔遺憾,難過,也不會因為得失毀譽,褒貶苦樂這些八風而苦惱。所以心中粗重的煩惱和障礙都可以在‘戒’的階段消除。修行人進一步可以在‘定’的階段,用更加細微的方法來消除阻礙禪定的五蓋:貪欲,瞋恨,掉舉惡作,昏沈睡眠,懊悔疑惑等。
禪修的重點
(一)修禪需要的品質是一顆受法受教的心,即在學法期間對導師的智慧和慈悲有信心。
(二)止禪的關鍵在於對一個穩定的目標長時間的安住,如此就能夠升起定力。修行人要長時間的專注,但也不要被時間的觀念所套住,當你想要坐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這樣想的時候就已經錯誤了。所謂長時間的專注,是只需要專注在當下的一個剎那,修行只在當下一剎那,功夫也只在當下的一剎那,只做一剎那的修行。
(三)入禪的近因是喜樂。這裡的入禪指的是初禪。到了四禪是捨受,沒有喜樂,三禪沒有喜受,只有樂受。但是一開始禪定的入門都是由喜受開始的。喜樂從微細層面是兩種心所的作用,但是它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幾乎都一起出現,有喜的時候都有樂受,不會是苦受和捨受。
(四)在入出息念中如何培養喜樂受。首先,上座前如理思維,對我們的修行產生喜悅:定是慧的基礎,成佛的修行也是從當下培養定力入門的。其次,對我們的呼吸產生喜悅,在一呼一吸之間,感恩我們的生命依然存在,珍惜當下。一旦有了歡喜心,心就容易貼近目標,其他的煩惱念頭不易干擾,問題進不來,很多麻煩障礙就自然被排除。這是最單純,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五)知道吸氣和呼氣的當下,就可以練習入出息念。如果無法專注,可以暫時借用數息的工具來把心的雜念排除,從一數到八,等到心純熟了,就可以把數息放掉。因為數息也是定的障礙,一開始只是借用這個工具,以一個小障礙破除煩惱雜念的大障礙。條件成熟就要把這個工具放掉。
(六)這個修法只有兩個目標可以專注:一是呼吸,二是穩定的禪相。離開這兩個就不是目標。在打坐中不管是看到佛菩薩,看到魔,心有動念,都是違背了這個指示。我們要日日夜夜在行住坐臥中,在沒有風險、保證安全的環境中,時時不離目標,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其中,而不要浪費能量去胡思亂想。
(七)以最舒服最穩定的姿態坐,關鍵是背要拉直,隨著吸氣,感覺有一個掛鉤從頭頂把背拉直,其他身體部分就好像棉花一樣貼著脊柱。但是不要用撐的心法,而是要用拉的心法,用撐容易緊張,有壓力。修行要有輕鬆喜悅,而不要生起苦受,也不要放縱自己在苦受中。苦受是苦因,從《阿毗達摩》上講,苦受也是不善心。修行是一件嚴肅慎重的事情,不能草率對待,但是也不要有壓力,身心要輕安柔軟。
(八)要有因果信心。有因果信心的人不會取巧,會善巧,不會狡猾,會老實用功。所謂的狡猾就是沒有因,要求果。善巧是種下最好的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栽培,讓果成熟。在因上努力。老老實實單純的修行,任果自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