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禪風集  

行住坐臥的正知(註1)

禪修者從早到晚這一整天都應當處在禪修的狀態中。早上一醒來的第一個念頭就要專注在呼吸的目標,一直到晚上睡著前的最後一個念頭,也同樣要專注在呼吸,行住坐臥全然專注在呼吸,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如果大家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打坐時就好像是很賣力的裝水,但是一下座後就漏水,這樣子的修行很沒有效率。

怎樣能在禪修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的專注在呼吸?我們把動作放慢,轉身、開門、穿鞋、上樓、下樓,所有的動作都稍微放緩慢,以保持對目標的專注。但是不需要過於刻意緩慢,包括行禪也是如此,不需要花一兩分鐘提起一隻腳,那樣做是錯誤和不必要的。

行界正知

日常生活中把心安住在行住坐臥中,其原理來自《大念住經》中的《明覺品》,有時候也翻譯成《正知品》,在正知品中的第三種正知是行界(行處)正知 gocara-sampajañña 。行界正知對禪修者的要求是,除了在禮佛時要憶念佛陀的功德,在聽法時要專心把法的指示聽進去,在其他的所有活動之中,應當有正念,不忘記修行的目標。當專注在目標時,你還是會行走,會做事,會省覺,但是我們可以把絕大部分的心力都投入在業處,這就是行界明覺。正確的運用它會幫助到我們的禪修。

正念的目標

不同的修行方法中,正念的目標是不同的。有的禪修者修過其他方法,就以為正念的目標一定是當下的動作,這只是其中一種培育正念的方法。比如在修觀禪,修身念處時,就在每一個當下都注意你的動作,正念的目標是觀照內在、外在、過去、未來等等的五蘊現象。而在修止禪時,有四十種業處都可以是正念的目標,在修每一種業處都可以培育正念。

所以不是只有一種正念,正念的目標也不是一個固定範圍,它可大可小,可以隨著不同的訓練方法而改變。當我們在生活中比如駕車時,正念的目標是四面八方;在修地水火風四大時,正念是取整個身體或身體某個部分的四大為目標;而現在我們修習入出息念時,正念的目標就要專注在呼吸,一定要放在一個小範圍,也就是入息和出息的鼻尖或人中這個範圍內,這是最有效的,最快速增強定力的方法。

止禪和觀禪的心法

止禪和觀禪的禪法都有各自的原理,不要把兩個禪法摻雜在一起。比如當身體疼痛時,修止禪時,我們是不要觀看疼痛的,最好是忘記它,當著不知道。而在修觀禪的時候,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取疼痛為目標。止禪的修行上出現的問題,有百分之八九十是不理會就可以解決的,忘記它,不處理,當做沒有看到,問題自己就會解決。等到它們自然化解時,禪修者就會培養出另外一種力量,可以更加專注的投入到目標。在各種問題出現干擾止禪修行時,我們要好像騎在快馬上的勇士,一往直前,不去理會路邊的雞鳴狗吠,除非出現像獅子老虎這樣的大問題,才不得不處理,這是止禪的態度。所以止禪的時候用止禪的心法,觀禪的時候用觀禪的心法,不要混亂。

適合的環境

這種專注的方法適合在密集禪修的環境中進行。如果你在駕車,在煮飯,在工作,就不適合如此專注。只有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裡修學時,比如在禪修道場中,你就應該只專注在禪修的目標上,這是正念的培育。

行禪的方法

在止禪的階段,行禪可以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以平常的速度來回行走,如果你覺得很難專注,可以稍微放慢一點動作,但是不要太過緩慢,必須在自然,輕鬆的狀態下行走。行禪時把注意力放在腳上是不對的,只有呼吸和穩定的禪相才是正確的目標。自然的行走,可以行快一點,可以行慢一點,但是在行走的過程中,要注意呼吸,記得它,不忘它。同樣行住坐臥也是如此,當我們睜著眼睛時,對呼吸的掌握和專注並不是百分之百,也不是很容易做到,但只要我們不忘記目標,一直記得它,就有一定的力量。專注的程度是:我們還是一樣的走路,一樣的吃飯,一樣的洗澡,一樣的上廁所,但是心中沒有其他的雜念,就只有禪修的業處:吸氣和呼氣。

自然的力量

要成就止禪的修行,我們的心要自然,行為動作舉止也要自然,刻意的做作對止禪的修行是有妨礙的,除非在很特殊的情況下導師分配你這樣的指示,否則是不是適當的。

正確的學習態度

有些禪修者沒有認真對待禪修報告,他們認為只坐了一枝香,半小時,修行沒有什麽進步,就不來報告。這是錯誤的學習態度。來小參不是來得到導師的讚賞,不是只報告好的結果,而是如實的報告。不要小看一枝香,小看半小時,哪怕只有五分鐘的時間,針對這五分鐘也要全心全意的報告。這樣做可以培育一種很重要的心態,我們學會認真的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從來不敢輕視每一分每一秒,把每一次報告都當做第一次的經驗來認真對待。真正的禪修者會努力精進到離營前的最後一刻,離營後再換另外一種方式,在比較動的環境狀態下繼續學習,培育正念,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

我們可以進步得很慢,但是我們在因上所做的努力,我們的正精進一定要做到圓滿。進步的快或慢,不是我們能夠全然控制的,但我們可以把持的是自己的態度,去如法的注入因緣,有效率的按照指示去修行。不要帶著一個‘我’的心來報告,‘我’好或‘我’不好,這個授受的過程就是錯誤的。要以簡單如實的心來學習,不能草率對待。

立禪方法

在打坐之前可以先立禪,最簡單的站法是,腳稍微打開一點,齊肩寬,自然的站立。關鍵是從坐到站,在轉變姿態的過程中,也不要忘記你的呼吸,慢慢的站起來。站立時的身體與坐禪一樣,脊背要拉直,手臂如果放在後面,胸腔可以打開,如果感到疲憊也可以放在身前或自然放下,重點在於專注呼吸,功夫到了,立禪也一樣可以入定。對於盤腿容易疼痛的人,可以先通過立禪來培育定力,比如先站半小時,借助立禪把定力帶起來,坐下去時定力在比較高的狀態,就更加容易。因為在定力高的時候,疼痛的感受也會比較輕。如果坐禪時腿疼的強度干擾到專注呼吸,可以改為立禪,等疼痛舒緩了再繼續坐禪,禪修者要記住,注意和觀察疼痛不能成就止禪,我們專注的目標就只有兩個:呼吸和穩定的禪相。

願大家如難陀尊者一樣,在這段時間的密集修行裡很小心的守護每一個動作,在每一個時刻專注呼吸,以後你們可以用多種方法來培養正念,但現在是修行的起步,我們就只有很簡單的目標:呼吸和禪相。在走路時眼簾下垂,不要抬起來。如果需要,也要以正念抬起。同修見面時也不必要打招呼,要完全投入業處,就算在走路時遇到導師沒有行禮,只要你專注在業處,也不算無禮,因為你的心是清凈的,你的心是完全向法的,對法的修習就是對導師最好的恭敬。

禪修的心法——出離心

禪修的根本

許多禪修者往往著重在禪修的技巧和方法上,偏向很技術性的層面,比如怎麽樣看禪相?怎麽讓禪相亮起來(禪相是因為定力增強而生起光明的現象)。他們忽視了禪修的根本,離開了這個根本去追求技術上的枝節,那是捨本求末,輕重不分。有時候,只要禪修者掌握好根本,就算不懂技巧,只要老實用功,也會很自然很快速的修上去。這個禪修的根本是一個心法,當心法拿對的時候,就有了重點,不會迷失在技巧當中,沒有心法的技巧是機巧。

修行的動力

在講述心法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昨天講的三個問題:

——為什麽要學佛?因為世間輪迴之苦,我們要離苦。

——為什麽要修禪?因為離苦就要離苦因,修禪可以對治消除心中的苦因。

——為什麽要修學止禪和觀禪?因為我們修學止禪來開發心的力量,以便有力量修觀禪;我們修學觀禪來看清生命的真相,脫離苦因。

所以這三個問題是串在一起的,為什麽學佛?為什麽修禪?

為什麽修止禪和觀禪?這一切都建立在生命真實的基礎上,這個真實就是生命中、輪迴中有苦,當我們醒覺到生生世世的苦,如果沒有解脫,未來還有數不盡的苦等著我們,為了自己離苦,也為了眾生離苦,我們自然的升起修行的動機,希望離苦,離苦因,這就是出離心。

苦的真相

真實面對苦。修法中非常重要的波羅蜜就是真實波羅蜜,要真實的面對自己的生命!你有苦嗎?有!若是心裡已經脫離苦的人已經是解脫的智者,就用不著來修行了。欺騙自己說生命中沒有苦,這樣不真實的自欺欺人是無法修法與見法的。

四大海洋的眼淚

在《法句經》故事中記載,佛陀對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親人的波咜左囉(Paṭācārā)說:“在這個苦海的無始輪轉裡面,你為了同樣的情況,為了失去兒女、父母、愛人而流的眼淚,比四大海洋的水還要多啊!”生命是沒完沒了的,無始劫來,以佛陀的無邊智慧也找不到一個生命的起點。一個人要如何為這無窮盡的苦難而傷心哭泣呢?當波咜左囉聽到佛陀的說法,了解了生命的真相,她就再也無法放縱自己沈迷在痛苦裡,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快快奮鬥,跳出輪迴。她勤奮修習,成為戒律第一的比丘尼,也證得聖果。

輪迴的希望

在黑暗漫長的無盡輪迴裡,我們要遇到像佛陀一樣的善友,遇到善法,得到正見的指導,是非常珍貴稀有的。就像夜空中看到流星閃過一樣的稀有。漫漫長夜,曾幾何時有機會看到流星飛過呢?這是生命的真相,輪迴的真相。這個真相讓我們生起出離心,不要在沒完沒了的輪轉裡打滾,夠了。心裡下一個決心:放!

究竟法的善惡

在佛教裡面的善惡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佛陀想像出,創造出的一種善惡的概念。善和不善不是概念法上的,而是究竟真實法上,是千古不變的。如果起傷害、瞋恨的惡心,這種心在一生一滅當中留下來的潛質或能量所帶來的果報肯定是苦的。如果抓取美麗的東西,失去的時候就會痛苦。這個執取的心,一生一滅當中,留下來的潛質或者能量,成為果報的時候都是苦的,究竟法上就是看心念,造苦因的就是惡。

看清真相

從概念法上生老病死的生命真相,到究竟法上一切生滅因緣的無常、苦、無我,看清所有名色法,即精神和物質的現象,以及它們的因,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沒有看清,我們就會繼續的執取有一個我,因而生起貪愛,我執,我慢,我見,這是傷害我們最深的錯見。

出離心——菩薩度眾生的能力

所有的佛弟子都是要解脫的,不管是發願要證阿羅漢聖道,要成辟支佛,還是要成佛都要解脫。不管是修哪一乘都要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就不是佛弟子。所謂的度眾生就是度眾生解脫,出離生死苦海。如果連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出離苦海,那就談不上度眾生。行菩薩道的人至少要有能力帶領人們到解脫的門口,即修‘觀禪’修到‘行捨智’或‘隨順智’那種高層次的階段。菩薩只有不執取世間,才更有能力度化世間,否則就是與眾生一起迷惑,不可能度眾了。所以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

輕裝上陣

出離心對打坐是大問題。如果出離心不夠,在打坐時,就要抓取許多東西,心裡就有數不盡的牽掛、懊悔、不甘心。心裡要放掉負擔,輕裝上陣。佛陀讓我們了解生命中沈重的真相是要我們看清這樣的沈重是沒完沒了的,人世間的苦惱是無窮無盡的,心裡放了,可以專心的投入修法。如果不放,一個小小的掛礙都會沈重,一點點小苦惱都不能安心。要能夠放掉這個世間。對世間的糾纏,好的,樂的,不要去貪;不好的,苦的,不要時時抓在記憶裡面不放。

看清的放下

放下是因為真實看清生命的真相。不是洗腦式被逼著放,也不是為了活出某一種形象而放,放就只是放,因為它會帶來苦,因為它不究竟,因為它不徹底,所以我們要放。這種放來自於了解。

勿做飛蛾撲火

有智慧的人看真相會如理作意,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好起來。

他看到火會燙傷就把手收回來,而沒有智慧的人就好像飛蛾撲火,看到自己同伴都被燒死了,還是前仆後繼的撲向火焰而滅亡。智慧就是我們看清苦,遠離苦,遠離苦因。

看世間如泡沫

《法句經•170》裡佛陀說:『看這個世間如泡沫,看這個世間如海市蜃樓,如此看世間者,死亡之王魔羅將看不到他 。』即他能夠找到不死的涅槃。這個世間指的特別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名色法,也就是精神和物質現象。我們要怎麽看?我們要看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優、劣、遠、近,十一種觀法。這個就是觀禪。

勇敢的絕望

用智慧看真相。不要幻想烈火是不會傷人的;不要幻想苦海是可以帶來安穩的;不要幻想輪迴是可靠的!看清真相,不再幻想,放棄沒有希望,不真實,不可能的幻想,這是勇敢的絕望,而不是軟弱的絕望,佛教的逃避是勇者的逃避,不是弱者的逃避。

放下苦因,承擔苦果

放下苦和苦因,放下負擔,你知道修行就是為了這一切。但是因為我們背負著惡業而來,有些苦果我們未必放得下,生命裡的不如意就是會發生,你避也避不開。這時我們要謙虛的想,這是我自己的惡業,讓我消掉吧,心裡就會感覺到輕快,因為背上的負擔掉落了,減輕了。

涅槃的希望

輪迴是沒有希望的,任何依賴生滅因緣的期盼都是沒有結果的,但是世界的希望就在於有不生不滅的涅槃,有真實、永恒的快樂。

真實

把不真實和不正直的心放掉。現在整個世界都在教我們欺騙,當我們把蒼老的面孔抹上美麗的妝容,蒼白的口唇塗上唇膏,花白的頭髮染上色彩,這些都是欺騙,但是我們在享受欺騙。也許我們自己內心都不相信自己有那麽好,但是卻把自己包裝的很好,想要別人相信。當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用包裝和欺騙,誰也不相信誰,這樣的心繼續的放縱、累積,我們越來越難以看到法,因為心的不真實讓知覺扭曲了,把善的看成不善,不善的看成善,那個就很麻煩。

出離的兩個步驟

首先我們看到苦苦和壞苦:包括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以及在一切美好的現象背後潛藏著變化的潛質,這些美好總有一天會失去,只要抓取,就會苦,知道它們都靠不住,那就生起出離心,往佛陀的教法裡面尋找答案和快樂。學法的快樂,布施的快樂,守戒的快樂,修禪的快樂,這些不再由別人外物主宰,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快樂。出離心可以幫助我們培育戒和美德。除此之外,如果我們要解脫,還要修定慧看到行苦。我們要看到名色法,即一切精神和物質現象,以及他們的因都都是無常、苦、無我,有著剎那生滅,壓迫性的苦,當我們看清了以後,會生起另外一個層次的出離心,從生滅因緣的枷鎖之中出離,才有希望體證不生不滅。

心苦就有過失

身體上的苦就算阿羅漢,佛也會有的,但是只要心有苦,我們一定有過失,不要總指著別人,一定是我們有一個自我,抱著它,執取它,我們才會苦。

放掉吧

帶著這樣的了解,下一個決心,不要再抱著那些苦不放,放掉吧。不要再抱著苦的火堆來折騰自己了,突然之間,你會覺得天都亮了,當下就可以出離,可以放下。做自愛的人,不要再折騰自己,再造苦因了。我們要可靠的,那種因上快樂,果上也快樂的快樂。不要因上是樂受,果上是痛苦的快樂。讓我們把障礙放掉,輕身上路,輕心上路,好好修行。

祝福

願大家在修行的日子裡,平安快樂。也希望大家有無限的心力去探索,去學習,去培養心的力量,去成就戒定慧,因為看到真相而得以擺脫貪瞋癡,種種的煩惱。願大家最終都能夠實現所有如法的善心願,體證聖道,聖果,涅槃,徹徹底底的從苦海的輪迴中解脫出來,也願大家有朝一日,有能力的時候,可以回饋三寶,回饋社會。

 

 

 

 

 

**************

 

(註1)四種正知(sampajañña)。第一種是有益正知(sātthaka-sampajañña),第二種是適宜正知(sappāya-sampajañña),第三種是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ñña),第四種是無癡正知(sammoha-sampajañña)。對於行走、站立、坐著、躺臥可以依這四種方法來修行。有益正知與適宜正知,這是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培育的。行處正知是你專注於你的業處。而如果你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都修觀,這是無癡正知。因此,如果我們看義註,就會明白這段經文有很深的含義,它包括平時的正念正知,也包括修行時的正念正知,還包括修觀時的正念正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