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老病死的現象
第一節生
生(jāti),佛陀在《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等經典,把它定義為「諸比丘,什麼是生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在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丘,這稱為生[1]。」
中文的「生」有好幾種意思。在我們佛教所用的生有:出生、生起、生命、生活、眾生、多少生、投生等等。其實這些「生」在巴利語的用法是不同的,而且大多與我們現在要討論的「生」不同。由於你們大多不了解巴利語原詞的用法,可能會誤解和混淆,因此我們先把它們提出來探討。
1.「jāti; sañjāti」──是指出生、誕生(birth; rebirth;origin)。
2.「jāti」──是指投生過多少生的「生」或「世」(genealogy; existence)。“jāti”的過去分詞為「jāta」,例如:我們菩薩過去世的本生故事為「Jātaka」。
3.「paṭisandhi」──是指結生(reincarnation; conception; reunion)。「結生」是從巴利字根加上其涵義所衍生的詞,一般人從字面上不容易了解其義。「結生」是指有情眾生在生命結束投生到下一期生命的開端;投生最初的心稱為結生心(paṭisandhi citta)或投生識。
4.「jīva」──是指生命(life);「jīvita」──是指命、生命或壽命(life; span of life)。
5.「ājīva」──是指生計或活命,也就是謀生方式(livelihood; living; subsistence)。
6.「uppāda」──是指生起、出現(rising; appearance);其動詞為“uppajjati”(arises)。
7.「pāṇa」──是指眾生(living being)。其實“pāṇa”一詞是從呼吸衍生出來的字,意指有呼吸的眾生──息生。其他相關的字有:「satta」──有情;「bhūta」──生物,是指已經生成的有情眾生。“bhūta”有時也意指鬼神,特別是指夜叉等非人。
我們應當了解的是:生、老、病、死的「生」,其巴利語為“jāti”。
經典裡經常描述體證阿羅漢果的聖者為:「他了知:『出生已盡,已住梵行,應做已做,再無後有[2]。」
《清淨道論》[3]提到了幾種「生」,並解釋對胎生的有情來說,「生」是指從投胎結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從母胎出來的諸蘊。也就是從有情眾生投胎的那一刻起,直到從母胎出生的名色法五蘊。
為什麼生是苦?因為生是各種苦的基礎的緣故。《清淨道論》提到了以下七種:
1. 所處母胎的不淨:有情生在母胎,是在胃以下,直腸之上,黏膜與脊椎的中間,非常的狹窄黑暗,充滿著各種的臭氣,是非常惡臭且厭惡的地方,猶如生在腐魚、爛乳、污池等之中的蛆蟲一般。胎兒在母胎的十個月期間,備受各種痛苦,肢體無法自由屈伸,而且由於母胎會發熱,因此胎兒好像是在被燒煮一般。
2. 當母親突然跌倒、行走、坐下、起立、旋轉時,胎兒就可能受到各種痛苦。當母親喝了冰水、吃了熱粥或食物、吃了鹹酸的食物,如此胎兒就備受各種痛苦,這是懷胎之苦。
3. 如果母親懷胎不正常,則胎兒必需受到割切等手術,甚至墮胎之苦。
4. 在母親生產時,胎兒頭下腳上,猶如墮入地獄一般,要經過狹窄的產道,從非常狹窄的產門出來,這是分娩之苦。
《清淨道論》接著提到了胎兒出生後所受的各種痛苦,例如:初生嬰兒的嫩皮在洗浴時被布拭之苦,長大後的自殺、被針刺、刀割、火燒、被殺等苦。
從這些解釋的內容來說,《清淨道論》在此所解釋「生」並不只是剛才所講的「對胎生的有情來說,生是指從投胎結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從母胎出來的諸蘊」,而是從投胎的那一刻起直到死亡,這一期生命名色五蘊所受的各種痛苦。
依佛法來說,勝義的「生」是指投胎結生那一刻的名色法五蘊,因此只是一剎那而已,所以不會有所謂的痛苦。由於以生為根本,導致隨著而來的各種痛苦,所以稱為苦。一般人所認知的生是指從母胎出生時的誕生,而且一般人只是看到胎兒從母親的產道出來時的痛苦、痛哭,因此認同生是苦,然而這只是苦的開端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