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時代,有一群商人出海,不幸發生船難,只有婆醯迦達一人存活,他抓住一片木板,被漂流到輸帕羅港,於是他撿起一塊樹皮遮住身體,找一處可以被人看見的地方坐著,過往的行人看見,以為他是聖者,而紛紛向他致敬,給他食物,有人要給他衣服,但他卻拒絕,因為他怕穿上衣服後,會降低人們對他的敬意,有人以為他是阿羅漢,他就以阿羅漢自居,因此,人們稱呼他「婆醯迦達」,婆醯迦達是聖者之意。
一日,他的舊友布拉在路上見到婆醯迦達流浪至此地而誤入歧途,認為自己有責任引導他回正道,布拉就去找婆醯迦達,告訴他:「你還不是阿羅漢!你還沒有成為阿羅漢的德行。」婆醯迦達聽完布拉的話,慚愧的說:「正如你所言,我必須承認,我不是阿羅漢,我明白自己犯了大錯,但是,這個世間,誰是真正的阿羅漢?」布拉就勸他去舍衛國請示佛陀。
婆醯迦達非常高興的來到舍衛國,剛好在路上看見佛陀和比丘們正在托缽,就恭敬上前,請佛陀為他開示,佛陀告訴他,此刻正在化緣,不是說法的時間。
婆醯迦達認為自己好不容易在路上遇到佛陀,如果沒有把握機會,豈不浪費時間?於是他繼續懇求:「沒有人可以瞭解我生命中的危險,請佛陀慈悲為我開示吧!」。
佛陀明白婆醯迦達的程度無法領悟佛法,並且,婆醯迦達長途跋涉,心裡暫時還無法平靜,這是佛陀不願在這種情況下立即為他說法的原因,希望等他恢復平靜,再向他說法,如此他才能心領神會,然而求法心切的婆醯迦達仍懇請佛陀為他開示,佛陀只好站在路上對他說:「婆醯迦達!當你看東西的時候,就只認真的看那件東西,聽聲音的時候,就只認真的聽那聲音,想事情的時候,就全神貫注的去想那件事情。」
婆醯迦達如法奉行,因為全神貫注,他過去的善業立即現前,而證得阿羅漢果,於是懇請佛陀允許他加入僧團,佛陀要他先準備比丘必備物品。當他外出準備的時候,卻被一隻兇猛的動物攻擊而亡,佛陀和弟子餐畢,在路上發現婆醯迦達倒臥血泊中,佛陀要弟子將他的屍體火化,將遺物供養在浮圖中。
當弟子們回到祇園精舍時,佛陀對弟子們說婆醯迦達已證入涅槃,佛陀並說婆醯迦達是最快證得神通的人。然而弟子對佛陀的所說感到困惑,就請示佛陀,婆醯迦達在何時,如何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告訴弟子,婆醯迦達在路上聽祂開示時,就已證得阿羅漢,弟子們卻懷疑怎麼可能只聽幾句法語就能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法語及說法時間的長短與證果的快慢無關。」 《法句經千品》
本篇重點即是佛陀對弟子的開示,「法語及說法時間的長短與證果的快慢無關。」
告訴我們,做任何事只要一心專注,就能很快獲得成就,婆醯迦達雖然智慧不高,然而他卻肯虛心學習,恭敬中求,接受善友的引導,把握當下,不執著一切,專注學習,因此證果,連佛弟子都感到不可思議。
佛陀代表福與慧的具足,有智慧才能解脫,然而有智慧的人如果本身沒有福報,還是不懂修行的重要。所謂修行,是在日常生活裡,自己如何從內心深處,透過身體,把它開展發揮於行住坐臥中,有大智慧即能洞悉一切,自然生起信心,得遇明師,善知識的正確引導,就能很快走上開悟之路。執著之人,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很滿,無法虛心接受善知識的引導,結果障礙自己成就的機會。能開悟一句短語也能成就,不能開悟即使背熟三藏十二部,依然不悟,這些問題全在自己一顆專注無執的心。
人生無常,生命在旦夕之間,婆醯迦達如果沒有虛心求法的心,得過且過,不懂請法,又如何明白做事專注而證果?佛陀的教法不必是艱深的大道理,佛陀因眾生智慧深淺而適材教導,智慧力低者,只要把法聽進內在,專心一致,一樣可以開悟證果,佛說:「當你看東西的時候,就只認真的看那件東西,聽聲音的時候,就只認真的聽那聲音,想事情的時候,就全神貫注的去想那件事情。」這是多麼平常的一句話,然而,越平凡的話越容易讓人給忽略,其實它裡面存在的內涵才是真正通透人心的珠寶。
是以,真實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而來,清淨心生智慧,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這兩種都是眾生明心見性的障礙,證阿羅漢果是超越六道,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有分別,這個心又比清淨心更殊勝更輝煌,生活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就是開悟了。然而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以為要證悟很難,這是自己的心先起了障礙,自己把自性的德澤全部障礙,才讓自己過得這麼苦,放掉要求,放掉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有清淨、平等、真誠的心,就能釋放出廣大智慧的能量。《佛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專心,任何事沒有不成功的道理,前題是自己的心要先打開,自己的生命什麼都有,就看自己要拿什麼出來用,如果想通,就能擁有整個宇宙。
文章來源:
http://blog.udn.com/mobile/1576860912/536689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