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 已作的惡行,不要重犯,積惡將導致苦報 ◊◊

 

117偈】

若人作惡已,不可數數作;

莫喜於作惡,積惡則受苦。

 

【註解】

人免不了會犯錯誤,但是不應該重複自己所犯的錯誤;一個人若沉迷於自己所造作的惡行,他所累積的惡業,將給他帶來苦報。

 

【不要重複同樣的錯誤——瑟雅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瑟雅尊者。

  

阿羅漢卡魯達伊是瑟雅比丘的親教導師,他為瑟雅比丘制定了許多生活上的戒條,瑟雅比丘承受不了這諸多戒條的壓力,精神崩潰,多次自虐與自殘。這一回,他又自殘了,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後,親自前去探訪與安撫他,佛陀說:「瑟雅!聽說你自殘已不是第一次了,是真的嗎?」「世尊!是真的。」「瑟雅!你太愚蠢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佛陀接著說:「瑟雅!你不應該有這樣的行為,這不像是你自己的德行。」佛陀譴責瑟雅一番後,教導他如何守護好自己的心,守護好自己的心,就能過著遵守戒律清淨無染垢的出家生活。佛陀為瑟雅開示說:「瑟雅!自虐、自殘的行為,一定會導致痛苦,不但在今世,在來世也一樣。」

  

瑟雅比丘接受佛陀的訓導後,守護好自己的心,不再視戒律為牽絆,解除了對戒律的壓力,努力精進,很快的便證得初果。

 

【評論】

在佛教史上卡魯達伊是一名傑出的阿羅漢,他擁有引導佛陀到來的榮耀和對佛陀絕對忠誠的信念。

 

卡魯達伊是迦毗羅衛國首相的兒子,在悉達多太子尚未出時,他已幫助淨飯王治理國家六年。在悉達多太子誕生的聖日,他就成為太子最親密的夥伴。

 

悉達多太子一生有七寶:

 

一、在菩提樹下證悟無生正等正覺。

 

二、他的母后耶蘇夫人。

 

三、偉大的四聖諦。

 

四、白象阿羅哈

 

五、白馬鍵陀迦

 

六、侍者車匿

 

七、同伴卡魯達伊。

 

悉達多太子證悟成佛後,居住在王舍城王舍城外迦蘭陀園的竹林精舍。他的父親淨飯王在這六年裡一直盼望能和兒子見上一面,於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派遣首相帶領一千名隨從前去邀請佛陀回家。他總共派出九名首相,可是卻沒有一個回來,他們都忘了自己的使命,全部皈依佛陀出家了,最後,他派遣他最親信的手下卡魯達伊帶領隨從前往迎接佛陀回國。卡魯達伊和以前的首相一樣,皈依佛陀出家成為阿羅漢,可是,他並沒有忘記他的使命,他一直在等候機會。

 

有一天,他暗示佛陀應該回到自己的國家弘法並探望自己的親人,佛陀答應了。那時,追隨佛陀的出家比丘已多達兩萬多名。卡魯達伊親手為佛陀托缽,領導眾比丘,浩浩蕩蕩的回到迦毗羅衛國。快到迦毗羅衛國時,卡魯達伊飛步前往宮殿,向淨飯王稟報了佛陀即將回來的好消息。國王樂壞了,他供養卡魯達伊整缽滿滿的食物,同時也讓他帶些食物回去供養佛陀。

 

卡魯達伊完成了他的心願,國王一次又一次的供養他,他也答應國王的要求,每天都前來將食物帶回去供養佛陀,一直到佛陀到達王宮。他每天也為國王宣說妙法,向國王宣誦感恩的詩偈,這是供養的德行——迴向。

 

不久後,佛陀宣布卡魯達伊尊者是僧團裡德行最高的一位,因為他不遺餘力勸導親戚朋友信奉佛教。

 

惡是一切罪業的原動力,是心與心所匯集的媒介,並以貪、嗔、痴為根,這一切現象都是造成不良的果報,並為輪迴種下苦與悲的種子。

  

與不善行相伴的不善心所共分四類1、無慚。2、無愧。3、掉舉。4、痴。

  

根,是確定「行」的條件,也就是「心」與「心所」所伴隨的業的性質,共分六根,即三善根:不貪、不嗔、不痴,和三惡根:貪、嗔、痴。

  

貪是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而產生的;嗔是對不悅意的執著而產生的。因此,貪包含迷戀於事物的所有程度,包括最細微的和最明顯的。嗔則包含對事物所有厭惡的程度,包括最細微的如譏諷到最極端的憤怒和憎恨。那些不善行包括: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嗔恚、愚痴,這一切不善行,都歸咎於貪、嗔、痴。

  

沉迷於欲望(貪),令人充滿嗔和痴,因此心智被矇蔽、壓迫而陷入險境,導致自毀或毀滅他人,或雙方均毀滅,因此經歷心靈上的痛與苦。一個人如追隨惡行,確實不知道為自己、他人或雙方設想,這一切歸咎於盲目和愚痴,這是痛苦的,而且不會為他帶來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